考点7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合集下载

你怎样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你怎样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你怎样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1、(是什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让全体社会成员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保证社会公平公正。

这就要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建立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可以有一定的差别,但制度建设应当追求统一,以促进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

从现实需求分析,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内涵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等于公共服务的平均化,而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有全国统一的制度安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体公民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有制度保障的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要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在于关注困难群体。

在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健康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困难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保障他们的基本可行能力。

也就是说,只有弱势者的情况得到改善,才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社会整体福利。

2、(为什么)必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因:(1)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既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其精神生活需要、生命健康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从弥补市场公共品供给失灵,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角度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制度安排。

一方面,在提供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市场机制却存在失灵或局限性,需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来弥补。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What:何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经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阐述,十七大报告中两次予以强调,已经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的热点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从共同财政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目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从缩小发展差距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作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是根据美国学者罗尔斯基于公平的正义理论,在自由、平等和幸福之间的统筹协调原则有两条,即第一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和第二正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根据这两条正义原则可以推断基本公共服务的三大原则①(对应关系见表1.1)。

表1.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原则(三)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成就一、基本生存权方面这里阐述的成就主要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与基本生存权相关的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住房保障和社会救济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电子政务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电子政务建设

案例三
某区利用电子政务平台, 推行网上办事,简化了办 事流程,提高了基本公共 服务的便捷性。
融合的未来展望
拓展服务范围
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的融 合将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覆盖更多领域和群体。
提高服务质量
未来将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满足公众更高层次的需求。
的提升。
创新服务模式
03
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如“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基本公共服
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优化方案
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电子政务建设。
01
培训与人才引进
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和引进,提高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电子政务建设的人才保障 能力。
02
03
监督与评估
电子政务成熟阶段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 体的普及,政府开始建立移动政务 和社交媒体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 在线服务和互动交流。
电子政务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电子政务能够简化政府业务流程,实 现自动化办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增强政府服务能力
电子政务能够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 在线服务,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 提高政府服务能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缩小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 之间的差距,使全体公民享有平 等的机会和待遇,从而促进社会
公平正义。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关系到人民 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均等化 的实现,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和质量。
推动经济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提高 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同 时,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可以吸 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进一步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

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了,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毋庸置疑,经过前一阶段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不仅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资源短缺引发的严峻挑战,而且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新的挑战。

有关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继超越生存型社会的临界值。

就恩格尔系数来看,2000年城市达到39. 4%,农村达到49. 1% ,均低于50%的临界值。

同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首次降至50%的临界值。

2001年,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4. 1%,首次低于15%的临界值;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7%,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

2003年,城镇化率达到40. 5%,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

从这些量化标准来判断,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

在这一进程中,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阶段性矛盾。

[1]由此可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和目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和目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和目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当前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

对于这项公共政策到底怎么来理解,各界做了很多的探讨。

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思维,也就有不同的结论。

我认为,对于这样一个以前不曾涉及的新问题,应尽可能地先从理论上弄明白,就事论事,则很难说得清。

如果理论上说不清,也就谈不上有效的政策操作。

1.现实背景考察简单地概括,其现实背景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看,中国的生产扩大了,生产能力增强了,而消费相对萎缩了。

我国有许多产品的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国民消费率居于世界末位。

2006年的数据是我们的国民消费率50%,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2005年为78.8%),还低于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2005年为69.7%)。

自己与自己比较,也是不断下滑的,在改革开放的最初三年,我国消费率是明显上升的,1980年比1978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这种上升的势头一直持续到整个“六五”时期,这个时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消费率的最高点。

自此之后,消费率就开始下降,进入“七五”时期,消费率环比下降了2.5个百分点,“八五”时期下降了4.4个百分点,“九五”上升了1个百分点,到“十五”时期又下降了4.3个百分点。

进入“十一五”,消费率更是呈快速下滑之势。

总的看,“十五”时期比“六五”时期消费率下降了10.2百分点。

这说明,蛋糕做大了,但国民享用的蛋糕份额反而缩小了。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率的不断下降,只能是证明生产在脱离消费而自我扩张。

二是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来观察,我国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长9%以上,但差距以更快的速度扩大。

经济的蛋糕已经相当大,我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享用这个蛋糕的差距也同时扩大了。

这种差距体现在不同层次的主体之间,也表现在不同层次的客体之间。

从主体之间来看,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扩大了,这些年我们尽管在不断的重视农村,重视三农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但城乡之间的差距实际在扩大;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尽管我们在不断强调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如产业工人中的蓝领与白领之间、农民工与城市工人之间等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规范介绍通用课件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规范介绍通用课件

制定实施方案
制定详细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均等化实施方案,明确目标、 任务、时间表和责任人。
方案应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标 准、服务流程和服务考核等方 面的具体要求。
实施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 持续性,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和 人群的需求。
建立考核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基本公 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 估。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案例分 析
0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均等化概述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定义
定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每 个公民都能获得国家提供的基本 公共卫生服务,且服务内容和标 准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解释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预防接种 、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健 康教育等,旨在保障公民的基本 健康权益。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01
02
03
目标一
确保所有公民都能公平地 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目标二
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 覆盖率和质量。
目标三
缩小城乡、地区和不同人 群之间的公共卫生服务差 距。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意义一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意义二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意义三
增强国家卫生应急能力。
服务。
妇女保健
总结词
妇女保健服务关注女性生殖健康和心理 健康,为妇女提供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 。
VS
详细描述
妇女保健服务包括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 、更年期保健等。同时,也关注女性心理 健康问题,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妇女保 健旨在保障妇女的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 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儿童保健
预防接种
总结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包括三个基本点: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满足基本尊严和基本能力的需要,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事业性服务,公益基础性服务,公共安全性服务。

我国政府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但需要在操作层面界定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依据基础性、广泛性、迫切性和可行性这四个标准,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是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新公共管理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和政治敏锐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新公共服务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认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工作重点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公法与私法法律可以最一般的区分为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公法,和规范私人间权力义务的私法。

二者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不同意义:①从利益保护的中心来看,公法以维护公共利益即公益为主要目的;私法以保护个人或私人利益即私益为依归。

②从调整的社会关系即对象来看,公法主要体现为调整政治关系、行政关系及诉讼关系等;私法调整私人之间的民商事关系,即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③公法以权力为轴心,严守“权力法定”的理念;私法以权利为核心,适用“权利推定”的逻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内容[推荐五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内容[推荐五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内容[推荐五篇]第一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知识问答一、什么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水平,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

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内容包括哪些?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共包括11项内容1、免费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健康检查、随访服务。

2、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和健康咨询服务。

3、免费为0~6岁儿童接种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的I类疫苗。

4、免费为0~6岁儿童建立儿童保健手册,提供规范保健服务。

5、免费为孕产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提供规范保健服务。

6、免费为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定期定期检查、随访、健康咨询指导等。

7、免费为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提供健康体检、随访、评估和分类干预等服务。

8、免费为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健康体检、随访、评估和分类干预、康复指导等服务。

9、免费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健康体检、随访、评估和分类干预、康复指导等服务。

10、为辖区人口提供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发现、登记、报告、处理等服务。

11、为辖区居民提供卫生监督协管服务。

第二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需要整改的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需要整改的内容一、组织管理:考核项目管理机制建设和管理工作落实情况。

具体包括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人员培训、日常工作及绩效考核。

目前存在问题和需要整改的内容如下: 档案整理:存在档案整理不规范,检查是不能及时提供相应的材料;人员培训:包括卫生局对机构人员的培训和机构内部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为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需要各单位近期重新学习规范。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一、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公平正义制度建设重要内容之一。

公共财政基本目标之一。

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均等化是基于公平原则和社会平均水平,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使不同社会阶层均衡受益,由此确保全体人民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消除不和谐因素;而平均化则是对公共资源进行单纯的份额等同的分配,既不公平也无效率,有碍于全体人民共享水平不断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必须逐步实行这样一种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应如何为此提供相应的体制保障?搞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公共服务公平是保证公民机会公平的重要途径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通过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使数亿人脱离了贫困,使中国从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收入国家。

中国13亿人的生活的改善速度、广度和程度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之一。

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压力。

作为人口大国,其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造成了空气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也给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带来巨大压力。

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及时而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

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的不公平也开始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

中国的经济改革始终以市场化为导向,鼓励成功的个人、企业和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不公平成为不可避免的一个结果,甚至是有其必要性。

从前几十年的平均主义方向转变到这个方向是一个重大变化。

激励机制的变化带来了生产力的爆炸性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 务的资金来源,财政收入的规模 和分配方式影响了基本公共服务 的均等化程度。
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致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 。
社会因素
社会需求
不同地区的社会需求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政府需要根据 社会需求调整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
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参与
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参与能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促进资源 的共享和利用。
制度因素
政府职能分配
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分配会影响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全国性的基本公共服务,而 地方政府则负责提供地方性的基本公共服务。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是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和程 序。
2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明确各类基 本公共服务的标准,保障服务质量和水平。
3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机制,确保政府对 基本公共服务的持续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 参与其中。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水平
01
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 高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和水平。
02
实施跨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
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和扶持,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
03
权益。
加强监督评估,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实施效果
01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服务提供方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服 务质量和效果。
02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将公众满意度和服务效果作为评估的重要指 标,激励服务提供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7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7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构成 地方固定税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营业税和地方国营企业的 增殖税 (延伸至包括产品 所得税 税;75%归中央,25%归 个人所得税 地方) 城镇土地使用税 资源税 (包括盐税;大部 印花税 分归地方保留,不算上海 车辆使用税 洋石油税) 屠宰税 有价证券交易税 (中央与 商标税 地方平均划分) 农牧业、农业特产税 耕地占用税 遗产税 资本收益税 国有土地出售税
13.1
17.8 20.7 42.0
14.8
26.1 37.6 49.8 46.4
1978-2009年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1. 国税:农业税和附加费;特产税;屠宰税;耕地占用税; 教育附加费。 2. 乡镇征收税(三提五统):农村有三项村提留——公积 金、公益金、管理费;五项乡镇统筹——教育附加、计 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民办交通费。 3. 集体征收的土地使用费 4. 其它收费、基金和集资:公路或学校建设以及其他的地 方性公益项目;报刊订阅费、购买保险、结婚证等等。 5. 罚款:很多政府机构征收的违规罚款,如超生。 6. “隐性负担”:强迫按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国家出售粮食; 工业与农业的价格剪刀差。

2002-2010年间,全国财政收入从1.8万亿元增加到 8.3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从1万亿元增加到 4.2万亿元,年均增长19.6%,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 重基本维持在52-55%左右。

同期,全国财政支出从2.2万亿元增加到8.9万亿元, 地方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80%之间。

2002-2010年间,全国财政支出从2002年的22053.15 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9575亿元,年均增长19.1%。 其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 支出从4670.22亿元增加到26276亿元,年均增长 24.1%,高于同期全国财政收支的年均增长率,占 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1.1%提高到29.3%。

计量财政学专题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度量

计量财政学专题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度量

厦门大学 邓明
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不同角度有不同观点
贾康(2007)认为“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过 程:初级阶段的目标更侧重于区域公共服务均等 化,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区域间的公共服务水平 的差距明显缩小;中级阶段的目标会更多地侧重 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表现为不仅在区域 内,而且在各区域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接近; 高级阶段的目标则为实现全民公共服务均等化, 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个人之间 的公共服务基本形成均等状态。
专题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 其度量
厦门大学 邓明
为什么要讨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让全体人民分享改 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 标,也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虽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受到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历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厦门大学 邓明
如何度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泰尔系数法
泰尔熵标准是由泰尔(Theil,1967)利用信息理论 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 Theil index=Σi=1,…,n[wilog(wi/ni)] 其中: • wi为第i组人群总收入占全体收入的比重 • ni为第i组人群总人口数占全体人口总数的比重
厦门大学 邓明
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联合国“ 政府职 能分类( COFOG)”体系)
普通公共服务与公共安全 社会服务( 包括教育事务和服务、健康事务和服务、 社会保障和福利、住房、供水、文化等方面) 经济服务( 包括燃油和电力、农林渔业、交通运输与 通信等方面) 未按大类划分的支出( 如政府间转移支付)等.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一、本文概述1、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界定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及其公共财政要为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区域的公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具体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

其核心理念在于公平和公正,强调所有公民无论其身份、地域、经济状况如何,都应享有大致相等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的服务内容和标准,而是指在服务提供的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服务差距在合理范围内。

这种差距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支付能力、人口分布等因素。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政府承担起主导责任,通过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等方式,逐步缩小地区间、城乡间、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公共服务差距。

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过程和结果都符合公平、公正的要求。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普遍覆盖和均等化。

2、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对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进一步凸显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

在此背景下,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对于推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上,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公共服务本质和功能的认识,丰富和发展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

通过对国内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的梳理和比较,可以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实践意义上,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在各地区都提供相对均等的公共服务,使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

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是指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公民的基本权利,确定的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文化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

一、教育在教育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包括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学校资源的公平配置、教育质量的均衡提高、学生的入学权利保障等。

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学校设施的完善、教学条件的改善、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等。

二、医疗在医疗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包括基本医疗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在基本医疗保健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医疗技术的普及、医疗保障的公平性等。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公共卫生设施的普及、疾病防控的力度加大、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等。

三、就业在就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包括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岗位创造等,在就业指导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就业政策的公平公正、就业信息的公开透明、就业机会的平等获取等。

在职业培训和岗位创造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培训资源的公平配置、岗位创造的引导和支持等。

四、社会保障在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本生活保障等,在基本养老保险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养老金的合理调整、参保人员的权益保障、养老服务的公平提供等。

在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医疗和失业保障的平等待遇、保障水平的提高等。

在基本生活保障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救助标准的调整、救助制度的健全等。

五、住房在住房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包括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城乡建设等,在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中,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包括住房分配的公平性、住房质量的保障、住房价格的合理控制等。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机制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机制

定义内涵定义与内涵均等化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目标,即为了实现全体公民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公平与共享。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均等化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全民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1政策保障机制23制定和实施有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中的职责和义务。

政策法规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和规划,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措施。

政策规划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和参与度。

政策宣传资金保障机制设施建设与运营机制设施规划设施建设设施运营服务提供与监管机制服务提供服务监管服务内容强化政府职责,优化政策环境制定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协调机制03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资金保障体系01增加财政投入02设立专项资金加强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设施规划布局根据人口密度、地域特色等要素,合理规划布局公共文化设施,确保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全民。

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提高设施使用效率,确保设施功能充分发挥。

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培训和引导,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创新服务提供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多元化服务供给数字化服务转型个性化服务定制评价原则与指标选取评价指标应涵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各个领域,包括文化设施、文化遗产、文化活动等。

全面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导向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反映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平性,避免因地域或群体差异导致的不公平现象。

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进行量化或标准化。

评价指标应能够引导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更加均等化的方向发展,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评价方法与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法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综合评价。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

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了,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拉动内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金祥在会上表示,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尤其要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当前,影响我国消费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广大农民和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强,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制约我国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指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覆盖面较小,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保障滞后,削弱了启动消费的短期预期。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减少居民养老、医疗、住房等预防性储蓄;有利于稳定居民支出预期,增强消费需求;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

王金祥表示,围绕扩大消费需求,发改委将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二是统筹规划,促进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三是适应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新变化,完善社保制度,降低社保的进入门槛,扩大覆盖面;四是正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着力解决社会保障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增加农村社保的投入;五是加强社保体系建设,实现基本服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在会上表示,财政将加大对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的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促进社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实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实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实践概述在现代社会中,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基本公共服务涵盖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它们的合理分配对于提高社会整体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接着探讨均等化实践的策略和效果,最后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理论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特定领域内将服务资源合理分配,以确保所有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公共服务。

均等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抚平不平等的差距,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权利和福利。

均等化不仅是社会道德理念的延伸,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本公共服务的分类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

教育公共服务的目标是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

医疗公共服务的目标是保障每个人的基本医疗需求,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目标是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和保险保障,实现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原则的指导。

其中,均等性、优质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是最关键的原则。

均等性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取相同的服务资源;优质性意味着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服务;有效性意味着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最大程度的社会效益;可持续性意味着公共服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社会需求。

实践策略和效果政策与规划政策与规划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计划,向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或廉价的基本公共服务,并通过资金投入、人员培养等措施确保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政策措施,确保实施效果。

资源配置与管理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需要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管理。

这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分配。

政府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人群的需求,进行资源配置的合理分配,确保服务的有效覆盖和使用。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资源配置机制
1.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制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稳定投 入和持续增长。 2.加强转移支付制度,通过财政资金再分配,提高资源配置的 公平性和效率。 3.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与市场协同的 资源配置格局。
资源配置与服务提供的机制
▪ 服务提供机制
1.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提供的水平和覆盖面。 2.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服务提供,提高服务 质量和效率。 3.加强城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与背景 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其差距 3. 均等化的政策目标与实施策略 4. 资源配置与服务提供的机制 5. 财政支持与转移支付体系 6. 监督与评估机制的建设 7. 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 8. 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人力资源配置与培训
1.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公共服务人员的待遇,吸 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基层服务。 2.开展定期培训:对基层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 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 3.促进城乡人才流动:建立城乡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城市优秀 人才到农村和贫困地区支教、支医等。
均等化的政策目标与实施策略
1.现有政策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不够:目前的政策更多 地关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 不够。 2.缺乏针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专项政策:针对农村基本公共 服务的专项政策较少,难以有效地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的发展。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其差距
▪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监管不足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其差距

政治高考时政热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市场准入与负面清单

政治高考时政热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市场准入与负面清单

政治高考时政热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市场准入与负面清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含义: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2)内容: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

主要包括:①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性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

②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

③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

④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

转移支付(1)含义:财政转移支付,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的制度。

(2)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和横向转移的混合。

一般我们讲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构成: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由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构成。

①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中央对地方的财力补助,不指定用途,地方自主安排;②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和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金。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需按规定用途使用。

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

(4)类型:按性质可分为如下几大类:①税收返还、体制补贴和结算补贴;②一般性转移支付;③专项转移支付;④其他转移支付,包括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

“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1)区间调控:指在一定区间(上下幅度)之内进行的必要的调控,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定向调控:指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有针对性地实施宏观调控。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促进居民消费平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促进居民消费平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促进居民消费平等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了各级财政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和任务。

尽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但我国理论界并未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在西方经济学论著中也未发现有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系统论述。

由于公共服务与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紧密相联,因此它不是单纯的财政问题。

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服务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同时又是政治问题。

公共服务的内涵随着近年来我国GDP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规模迅速扩大,居民收入、财富也在不断增加,导致了不同居民群体间的收入、财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并最终体现在消费能力和水平的差距上。

居民财富差距是存量意义上的,是指一定时期内获取或可支配收入在特定主体之间的差距;消费差距是效用意义上的,是指产品、劳务消费水平和质量在特定主体之间的差距,如人们在享有食品、保健、住房、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差距。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拉平这三种差距,还必将长期客观存在。

但如果听任这些差距发展下去,必须会损害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因此,政府有责任把这种差距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

同时,政府调节三种差距的重点应放在消费差距上,尽可能缩小消费差距,以使消费差距控制在社会正义和公平要求的范围之内。

把调节点放在消费上,既解决了最重要的问题——消费公平,同时又保留了市场效率机制所要求的财富、收入差距,以此形成鼓励,避免公平与效率的正面冲突和矛盾。

目前,对公共服务内涵的解释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定义。

从上述居民收入、财富、消费三者逻辑关系的分析上看,政府公共服务的内涵是指政府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促进居民基本消费的平等化,通过分担居民消费风险而进行的一系列公共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是核心,劳动受资本分配,市场运行的结果必然是经济上的不平等,包括财富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和消费不平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和路径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是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和履行政府职能的需要,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来提供、旨在保障个人生存权和发展权所需要的最基本社会条件的公共服务。

其中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基本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第二,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底线”,由政府负最终责任;第三,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是动态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保障能力的提高,其范围应逐步扩大,标准应不断调整。

有关研究将基本公共服务划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底线生存服务,包括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二是基本发展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民政等社会事业中的公益性领域;三是基本环境服务,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公用设施和环境保护等;四是基本安全服务,包括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和结果状态,其含义就是全体公民不论地域、民族、性别、收入及身份差异如何,都能获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结果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它所强调的核心是机会和效果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与问题
“十一五”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国民教育体系比较完备;基本医疗保障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增加,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始建立;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覆盖全部行政村和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失业、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和保障性住房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2010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约为2.8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两倍多。

综合判断,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已具雏形。

但总体而言,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失衡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从供给情况看,尚未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范围,公益性服务领域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巨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从城乡情况看,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可及性差。

从区域情况看,不同地区公共服务差距比经济差距还要大。

从不同人群情况看,城乡低收入家庭和社会困难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权益还不能得到充分保障。

这些问题都与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直接相关,具体包括: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供给制度城乡二元分割,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条块分割且布局不合理,基层政府事权与财力不匹配,以及缺乏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等。

可见,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距离形成完整制度和达到均等化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今后的任务十分艰巨,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必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均等化水平。

同时应当看到,我国人口众多、发展很不平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依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

保基本,就是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范围,做到覆盖全体居民。

按照责任与能力对等、需求与可能结合的要求,特别是针对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现实利益需要,“十二五”时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可以优先确定在底线生存服务和基本发展服务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福利救助服务等七个领域。

在这些领域内,优先考虑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满足基本需求,再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提高均等化程度。

强基层,就是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设施和能力建设,形成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台和网络。

县、乡、村和社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网底和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普遍面临设施条件差、人员水平低、服务能力弱等问题,一直是公共服务体系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强基层,就要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

建机制,就是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范有效运转,实现可持续发展。

向全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核心在保障供给,关键在形成机制。

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激励与约束等关系,建立有利于保障供给、改善服务、提高效率的长效机制。

具体来讲,应形成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为基础、稳定增长的财政
保障机制,激励与约束并行、动力与压力并举、效率与效益并重的管理运行机制,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范围广泛、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服务供给机制。

根据这样的路径,在指导方针和目标设立上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幅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福利救助服务的供给和均等化水平为主要任务,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和区域、覆盖全民、方便可及、高效低廉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应当看到,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支撑、财力支撑、体制支撑等远比以往坚实有力,以上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关于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思考
关于标准确定。

标准体系不仅是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基础依据,也是衡量均等化水平的重要工具。

鉴于我国城乡及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财政保障能力差异较大,建议研究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最低供给规模和质量标准,并据此制定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专项规划。

该标准应包括设施、设备、人员配备以及日常运行费用等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国家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水平。

关于财力保障。

建立财政投入长效保障机制,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保证。

应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所占比重,保证基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

为了增强县以下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应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
支出事权的基础上,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明显增加中央对省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

关于供给模式。

基本公共服务由政府负责,不等于由政府包揽。

应加强制度创新,扩大公众参与,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共建共享。

通过实行政府购买、管理合同外包、特许经营、优惠政策等方式,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充分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为此,应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要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放宽准入限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逐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政府行政承诺制度、听证制度、信息查询咨询制度,强化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

经验表明,有监管、有考核、有评估,各项制度和政策的落实才有保证。

应研究制定科学的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把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同时,积极引入外部评估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绩效评估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