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才苏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全才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

一、教学要点:

1、能准确概括苏轼的文学史成就

2、能全面分析苏轼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概括苏轼的生平经历、思想特征

2、分析该文章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启发式”提问为辅

四、教学计划:2个课时

五、教学内容:

(一)导入:

提到苏轼苏东坡,各位同学都非常熟悉,为什么呢?因为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当我们登楼远望长江时,会忍不住诗性大发,来上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大家到庐山旅游时,也会禁不住想起他的另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著名的、流传最广的一句,便是我们在中秋佳节会随口念到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苏轼和韩愈碰撞在一起时,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潮州韩文公庙碑》能让我们找到答案。

(三)苏轼简介:

1、家庭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公元1037年生于四川眉山(即今四川眉山),公元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

他的家庭在当时算得上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北宋数得上的著名散文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们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幼年夭折,恰恰就是这硕果仅有的哥儿俩,成为苏氏家族中

最著名的人物。

《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苏老泉就是苏洵,他对儿子的要求特别严格。

母亲程夫人也出身官宦之家,文化素养深厚,她对苏轼的人格教育很值得我们学习。

——范滂的故事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2、个人经历

第一阶段:公元1037~1069(宋仁宗~宋神宗)

第二阶段:公元1069~1085年(宋神宗变法时期)

第三阶段:公元1085年~1093年(宋神宗元丰八年至宋哲宗,元祐八年)

第四阶段:公元1093~1101年(哲宗至徽宗,即哲宗亲政时期)

一)第一阶段:少年成名

第一阶段:公元1037~1069(宋仁宗~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全面展开以前。在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科考、入仕等几个阶段。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正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于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在父亲的带领下,一行三人赴京开封府参加科考。——科举

第一关:参加首都开封府的“举人考试”

第二关:礼部组织的考试。相当于现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考,苏轼以第一的文章得了个第二名。“小插曲”

第三关:殿试,兄弟两人中同榜进士,被授予“进士及第”称号。“算一算”

——“百年第一”

再次返回开封时,时逢朝廷举行“制科考试”,这是北宋朝最高级别的考试。

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

宋仁宗点苏轼为最高等级“第三等”。

二)第二阶段:步入仕途

公元1069~1085年(宋神宗变法时期)。这一时期内苏轼主要经历了离开中央,历任外职,乌台受审,贬谪黄州等事件。 刚进入仕途的苏轼在朝为官时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仕途不顺,自请离朝,历任四州地方官,政绩突出,在创作方面成就也很高,尤以诗歌成就最高。

——作品举例

——“乌台诗案”

本以为离开中央可以避开是非,却仍是难逃一劫。元丰二年(1079),新党中某些政敌出于长期的积怨,对他创作的诗文随意曲解,诬告苏轼怨恨皇帝,诽谤朝廷,并将苏轼逮入御史台受审,史称“乌台诗案”,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

恰是在这段时间,苏轼的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一方面诗词文赋都取得极大成就,写了很多代表作;另一方面其创作个性更加成熟(在热衷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同时,变得更超脱、更豁达)。值得一提的是,因此时曾在东坡一带“垦荒耕种”,故字号“东坡”。

三)第三阶段:仕途跌宕

★第三阶段:公元1085年~1093年(宋神宗元丰八年至宋哲宗

元祐八年)。此期间苏轼主要经历了重回中央,因不苟合旧党而复连放外任两个阶段。

★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年仅十岁),由旧党支持者高太后听政,所以大力启用反王安石变法的旧党人物,苏轼也被召回朝廷,短期内连连升迁,官至翰林学士等要职。但又因他与旧党领袖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自请离朝,连放外任。

★这一时期因穷于党争,忙于公事,文学成就相对低。

四)第四阶段:一贬再贬

第四阶段:公元1093~1101年(哲宗至徽宗),既哲宗亲政时期。这期间苏轼经历了一贬再贬的政治打击。

政治上倾向新党的哲宗亲政后,旧党重臣相继获罪,苏轼又被视为旧党,先被贬定州(今河北定县),次年又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三年后再贬至儋州(今海南儋县),直至哲宗去世全国大赦,才得内迁返回都城,却在北归途中死于江苏常州。 这一时期苏轼的文学成就要高于上一期,诗、词、文均有一些优秀之作。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四)思想与性情:

其思想较为开明,对儒、道、释三家思想都能欣然接受,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态度。 大体来说,在政治思想上以儒家为主,积极从政,但在他晚年受到一系列的政治打击、挫折后,他更多地接受佛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不是迷信佛道,只是选择其中的清心寡欲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