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一日一练1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汉明帝尊师
1.这全部走上前眼泪
2.每当桓荣患病,汉明帝就派使者去慰问。
3.围绕“尊师”回答即可
【译文】明帝自从当太子时,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
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执弟子礼节;诸生提问题时,有的避位表示尊敬皇帝,明帝谦让说:“太师在这里。
”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
每次桓荣生病,皇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
桓荣病势沉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
明帝亲自到他家问起居情况,进去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拥经上前,抚摸着他哭泣,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才离去。
从此后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在床前都下拜。
桓荣死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之阳修筑坟墓。
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于是接受封赐,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给桓泛。
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
【简评】古人云:“一日之师,终身事之。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孔子在山东曲阜开创第一所“学校”以来,尊师之风日兴。
汉明帝尊师重教,一以贯之,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二、东坡诗文
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⒉⑴①像②这
⑵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⒊要点:开阔的胸怀。
三、李勉①埋金
1.A
2.故事:李勉年青时为一书生处理后事而不贪图其金钱。
启示:人生在世,应乐行善事,不贪钱财。
(表述简明、内容合理即可。
)
【译文】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有书生游学住在宋州。
当时李勉年少穷困,和一个书生住在同一个店里。
没过多长时间,书生患了病,无法医治而死,书生临死告诉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我将到北都(今太原)谋求官职,在这里得病将要死了,这是命啊。
”并从口袋里两百两金子给李勉,说:
“我的家丁仆人,没有知道这个的,您为我处理后事,余下的钱送给你了。
”李勉答应他为他办后事,剩下的金子秘密放在墓里和书生一同埋葬了。
几年以后,李勉做了开封县尉。
书生的兄弟带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沿路打听书生的行路、住宿,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为书生主持的丧事,专门到开封面见他,诘问金子的下落。
李勉向上级请假到了墓地,挖出金子交给了他们。
四、父子性刚
1.⑴派买⑵对……说,告诉。
2.⑴有一对父子,性子都很刚烈,不肯让人。
⑵你暂且(姑且)拿着肉回去陪客人喝酒,等我跟他在这里对站(看谁站得过谁)!
3.为人不能倔强固执,使气斗狠;要学会谦让谅解,要有宽大的胸怀。
五、强项令
1、(1)躲藏(藏,藏匿)(2)覆盖(3)道歉(谢罪,认错)( 4)死
2.B
3.(1)将拿(凭)什么来治理天下呢?(2)董宣两手撑地,
4.“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
(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5、不畏权势执法公正(答对其中一点即可给1分)清正廉洁(1分)
【翻译】董宣,字少平,陈留圉地人。
……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
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一个人,因为(家奴)藏匿在公主家,差吏不抓不住他。
等到公主出行的时候,(公主)用家奴陪乘。
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他们,(董宣)拦住马车,边用刀在地上画,边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大声喝斥着家奴让他下车,于是打死了(家奴)。
公主立即回到皇宫,将这事告诉了皇帝。
光武帝大怒,召见董宣,准备用鞭子打死董宣。
董宣叩了个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
”光武帝说:“想说什么呢?”董宣说:“陛下您因圣明有德而复兴,但放纵家奴杀死平民,您凭借什么来治理天下呢?我不需要您用鞭子打死我,我会自杀了断的。
”当即用头撞击柱子,血流满面。
光武帝命令太监强拉住他,让他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不答应,(小太监)用强力使他叩头,董宣两只手撑在地上,始终不肯低头。
董宣说:“皇帝您是平民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差吏不敢上门(抓捕),您现在是天子,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皇帝跟百姓不同。
”因此命令:“硬脖子的县令退下!”赏赐三十万钱。
董宣全部分发给各位差吏。
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欺人的权贵,使他们都害
怕得发抖。
京师称之为“卧虎”。
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董少平。
”
(董宣)任县令五年。
七十四岁时,死于任上。
皇帝派大臣前去察看,只看见用布裹着尸体,妻子儿女相对哭泣,(家中)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
皇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直到他死后才知道。
”因为董宣曾经做过二千石的官,赏赐给他一条绿色丝带,按照葬大夫的礼节埋葬了他。
六、吕蒙正不计人过
1、(1)假装(2)穷尽
2、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了他们。
3、(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
(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译文】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
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副宰相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
与吕蒙正同行的人非常愤怒,叫他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
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
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
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
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一时间,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肚量。
七、齐王筑城
1、使秦不得窥吾西/ 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 岂不大利耶?
2、每年劳累(劳苦)隐患(祸患)对……感到奇怪
3 、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有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
4、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如果写成”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也得满分;如写成“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只得1分)
【译文】齐王一天上早朝,他看着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军备费用。
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长城,从东海筑起,连通即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辗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与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窥觎我国的西方,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现在让老百姓
去修筑大城,虽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了。
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能不欢欣踊跃地参加呢?”
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雪,我来赶早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袒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老天唱哀歌。
我很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
他对我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能吃到贱价的麦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冻死了。
,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筑大城,等到大城筑完,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八、《蝜蝂传》原文
译文: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
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
即使他们的外形看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蝜蝂传》的含义:这是一篇寓言小品,借小虫蝂言事,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
本文虽然短小,却像是一面明镜,映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写小虫持物负重的本性如可目睹;更善于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写贪官污吏的贪婪成性入木三分。
文章类比恰切,过渡自然,语言犀利,叙事生动,议论精警,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
千载至今,仍能警戒世人。
九、不食嗟来之食[原文]
[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
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十、文征明习字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十一、薛谭学讴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十二、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
十三、司马光好学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十四、欧阳修苦读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十五、张无垢勤学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
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
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十六、王冕僧寺夜读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十七、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译文】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
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
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
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
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十八、师旷论学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十九、程门立雪《宋史》
【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
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二十、凿壁借光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二十一、七录
【译文】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二十二、学弈
【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二十三、李生论善学者
【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
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
二十四、问说
【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二十五、管宁割席
【译文】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一起刨地锄菜。
忽然,两人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
管宁挥动锄头,对待金子和瓦块砾石没什么区别。
华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轩车穿着冕服的人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
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
二十六、郢书燕说
【译文】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
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
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
”(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
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
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
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
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
现在的学者,大多像这样(断章取义,穿凿附会)。
二十七、子罕弗受玉。
【译文】宋国有人得了块玉,拿去献给当权的大官子罕。
子罕不受。
献玉的人说:“给做玉器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贡献的。
”子罕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是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岂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
那人听后跪下磕头,说:“我是个小小老百姓,藏着这么贵重的宝物,实在不安全,献给您也是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于是在本城找个地方让其住下,介绍加工买卖玉石的商行帮他把玉琢磨好,卖了个好价钱,然后让他带着钱回家做老板去了。
二十八、工人善琴。
【译文】万历年间,詹懋举任颍州的太守。
有次召用木工。
詹正在弹琴,木工站在窗外,抬头画指,好像在评价好坏。
叫来问他:“你很擅长弹琴吗?”木工答说“是”。
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
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
詹很惊讶,问从哪学来的。
木工回答说:“家在西郊外,见一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担头,于是请让看看。
听他弹奏,心里很高兴,于是向他学琴。
”詹给他钱,他不要,说:“我,贫贱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劳。
”又说:“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赠的,现在献给您。
”果然是把好琴。
詹懋举于是跟着木工学琴,学完以后,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
二十九、执竿入城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三十、自相矛盾
【译文】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