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教案-第26讲-追及问题(教)

合集下载

【精品原创】四年级奥数培优教程讲义第26讲 追及问题(教师版)

【精品原创】四年级奥数培优教程讲义第26讲  追及问题(教师版)

第26讲追及问题根据“路程和=速度和×时间”解决简单的直线上的追及问题通过画图使较复杂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融合多种方法达到正确理解题目的目的有两个人同时行走,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了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实质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路程,也就是要计算两人走的路程之差(追及路程).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的时间(追及时间)内:追及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的速度×追及时间-乙的速度×追及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追及时间=速度差×追及时间.一般地,追击问题有这样的数量关系: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即=tS V差差例如:假设甲乙两人站在100米的跑道上,甲位于起点(0米)处,乙位于中间5米处,经过时间t后甲乙同时到达终点,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和v乙,那么我们可以看到经过时间t后,甲比乙多跑了5米,或者可以说,在时间t内甲的路程比乙的路程多5米,甲用了时间t追了乙5米例1、小明步行上学,每分钟行70米.离家12分钟后,爸爸发现小明的明具盒忘在家中,爸爸带着明具盒,立即骑自行车以每分钟280米的速度去追小明.问爸爸出发几分钟后追上小明?当爸爸追上小明时他们离家多远?【解析】典例分析知识梳理教学目标小明12分钟走的路程200米/分当爸爸开始追小明时,小明已经离家:70×12=840(米),即爸爸要追及的路程为840米,也就是爸爸与小明的距离是840米,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路程差”,爸爸出发后,两人同时走,每过1分,他们之间的距离就缩短280-70=210(米),也就是爸爸与小明的速度差为280-70=210 (米/分),爸爸追及的时间:840÷210=4 (分钟).当爸爸追上小明时,小明已经出发12+4=16 (分钟),此时离家的距离是:70×16=1120(米)例2、下午放学时,弟弟以每分钟40米的速度步行回家.5分钟后,哥哥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也从学校步行回家,哥哥出发后,经过几分钟可以追上弟弟?(假定从学校到家有足够远,即哥哥追上弟弟时,仍没有回到家).【解析】若经过5分钟,弟弟已到了A地,此时弟弟已走了40×5=200(米);哥哥每分钟比弟弟多走20米,几分钟可以追上这200米呢?40×5÷(60-40)=200÷20=10(分钟),哥哥10分钟可以追上弟弟.例3、甲、乙两架飞机同时从一个机场起飞,向同一方向飞行,甲机每小时行300千米,乙机每小时行340千米,飞行4小时后它们相隔多少千米?这时候甲机提高速度用2小时追上乙机,甲机每小时要飞行多少千米?【解析】(1)4小时后相差多少千米:(340-300)×4=160(千米).(2)甲机提高速度后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160÷2+340=420(千米).例4、王芳和李华放学后,一起步行去体校参加排球训练,王芳每分钟走110米,李华每分钟走70米,出发5分钟后,王芳返回学校取运动服,在学校又耽误了2分钟,然后追赶李华.求多少分钟后追上李华?【解析】已知二人出2分钟后,王芳返回学校取运动服,这样用去了5分钟,在学校又耽误了2分钟,王芳一共耽误了5×2+2= 12(分钟).李华在这段时间比王芳多走:70×12= 840(米),速度差为:110-70=40 (米/秒),王芳追上李华的时间是:840 ÷40=21(分钟)例5、两地相距900米,甲、乙二人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行走,甲每分钟走80米,乙每分钟走100米,当乙到达目标后,立即返回,与甲相遇,从出发到相遇共经过多少分钟?【解析】甲、乙二人开始是同向行走,乙走得快,先到达目标.当乙返回时运动的方向变成了同时相对而行,把相同方向行走时乙用的时间和返回时相对而行的时间相加,就是共同经过的时 乙到达目标时所用时间:9001009÷=(分钟),甲9分钟走的路程:809720⨯=(米),甲距目标还有:900720180-=(米),相遇时间:180(10080)1÷+=(分钟),共用时间:9+1=10 (分钟).例6、龟、兔进行1000米的赛跑.小兔斜眼瞅瞅乌龟,心想:“我小兔每分钟能跑100米,而你乌龟每分钟只能跑10米,哪是我的对手.”比赛开始后,当小兔跑到全程的一半时,发现把乌龟甩得老远,便毫不介意地躺在旁边睡着了.当乌龟跑到距终点还有40米时,小兔醒了,拔腿就跑.请同学们解答两个问题: 它们谁胜利了?为什么?500米终点起点【解析】(1) 乌龟胜利了.因为兔子醒来时,乌龟离终点只有40米,乌龟需要40104÷=(分钟)就能到达终点,而兔子离终点还有500米,需要5001005÷=(分钟)才能到达,所以乌龟胜利了.(2)乌龟跑到终点还要40104÷=(分钟),而小兔跑到终点还要100021005÷÷=(分钟),慢1分钟.当胜利者乌龟跑到终点时,小兔离终点还有:1001100⨯=(米).例7、小红和小蓝练习跑步,若小红让小蓝先跑20米,则小红跑5秒钟就可追上小蓝;若小红让小蓝先跑4秒钟,则小红跑6秒钟就能追上小蓝.小红、小蓝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解析】小红让小蓝先跑20米,则20米就是小红、小蓝二人的路程差,小红跑5秒钟追上小蓝,5秒就是追及时间,据此可求出他们的速度差为2054÷=(米/秒);若小红让小蓝先跑4秒,则小红6秒可追上小蓝,在这个过程中,追及时间为6秒,根据上一个条件,由追及差和追及时间可求出在这个过程中的路程差,这个路程差即是小蓝4秒钟所行的路程,路程差就等于4624⨯=(米),也即小蓝在4秒内跑了24米,所以可求出小蓝的速度,也可求出小红的速度.综合列式计算如下:小蓝的速度为:205646÷⨯÷=(米/秒),小红的速度为:6410+=(米/秒)例8、刘老师骑电动车从学校到韩丁家家访,以10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下午1点到;以1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上午11点到.如果希望中午12点到,那么应以怎样的速度行进?【解析】这道题没有出发时间,没有学校到韩丁家的距离,也就是说既没有时间又没有路程,似乎无法求速度.这就需要通过已知条件,求出时间和路程.假设有A ,B 两人同时从学校出发到韩丁家,A 每小时行10千米,下午1点到;B 每小时行15千米,上午11点到.B 到韩丁家时,A 距韩丁家还有10×2=20(千米),这20千米是B 从学校到韩丁家这段时间B 比A 多行的路程.因为B 比A 每小时多行15-10=5(千米),所以B 从学校到韩丁家所用的时间是20÷(15-10)=4(时).由此知,A ,B 是上午7点出发的,学校离韩丁家的距离是15×4=60(千米).刘老师要想中午12点到,即想(12-7=)5时行60千米,刘老师骑车的速度应为60÷(12-7)=12(千米/时).例9、甲、乙二人分别从山顶和山脚同时出发,沿同一山道行进。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追及问题教学内容:追及问题(自编教材)施教学生:四年级学生执教教师:教学目标:1.知道追及问题的基本特点是:两个物体同向运动,慢的走在前,快的走在后面,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直到快者追上慢者。

并会与其他行程问题区分。

2.知道“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3.能利用数量关系式与画图法、假设法、比较法等思考方法解决追及问题。

4.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能利用数量关系式与画图法、假设法、比较法等思考方法解决追及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好!欢迎来到《思维之“数”》微课堂。

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吗?是的,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往往是相向而行,那如果“两个物体同向运动,慢的走在前,快的走在后”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它们之间的距离会不断缩短,某个时间点快者就会追上慢者。

这类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追及问题”。

(PPT)二、探究新知(一)基本数量关系青蛙在兔子前面10米,一步跳2米,兔子更快,一步跳4米,兔子追上青蛙需要跳多少步?师:先看例1,请仔细审题(5秒)。

借助数轴,每一格代表1米,(PPT)由此表示出青蛙在兔子前面10米的位置关系。

通过动画,我们发现(PPT)每跳一步,青蛙前进2米,兔子前进6米,跳一步后距离是8米(PPT),比原来缩短了2米。

再跳一步,距离是6米(PPT),又缩短了2米。

依次类推,就能得到答案。

我们发现,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追及问题(PPT):两者的追及距离是10米,我们把它叫做“路程差”,一步距离就缩短2米,叫做“速度差”,利用“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的关系(PPT),列式计算(PPT)求出兔子追上青蛙需要5步。

师:同学们,现在是不是对(PPT)路程差、速度差和追及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三者有以下数量关系(PPT):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分析追及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追及问题的定义及类型。

2. 追及问题的解题步骤。

3. 追及问题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和实际应用。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的追及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及答案。

3. 教学道具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追及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基本概念:介绍追及问题的定义及类型,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本质。

3. 解题方法:讲解追及问题的解题步骤,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列出方程、求解答案。

4. 课堂练习:提供几个典型的追及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际应用:讨论追及问题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追及问题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利用直观教具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追及问题。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七、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追及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运用追及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参与度和提出的解决方案的质量。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成长。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概念,掌握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追及问题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追及问题的定义及特点。

2. 追及问题的解题步骤。

3. 追及问题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及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追及问题的本质,灵活运用解题步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追及问题。

3. 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追及问题,引发学生对追及问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追及问题的定义及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追及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步骤。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简单的追及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的追及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追及问题定义和解决方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追及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追及问题的定义、解题步骤和实例分析。

2. 练习题:提供一些追及问题供学生练习。

3. 教学视频:讲解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追及问题的定义及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具体追及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步骤。

3. 第三课时: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简单的追及问题。

5. 第五课时:布置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追及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介绍一些与追及问题相关的数学竞赛或趣味问题。

3. 推荐一些数学网站或APP,供学生课后学习。

十、教学反思:1. 反思课堂教学过程,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追及问题》教案

《追及问题》教案
其次,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非常热烈,学生们积极参与,互相交流。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讨论了一些与追及问题无关的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明确讨论的主题和目标,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创意的想法,但有时候他们过于关注解题方法,而忽略了基本概念的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基本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追及问题的本质。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追及问题》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追及问题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不过,我也注意到几个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部分学生在将追及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时遇到了困难。他们知道需要用到速度、时间和路程,但在具体列式时感到困惑。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个难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模仿和练习,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等概念的理解,形成数重点
《追及问题》教学难点:
1.难点一:理解追及问题的本质,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追及问题》教案
一、教学内容
《追及问题》教案,本章节内容依据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路程、速度和时间”第三节“追及问题”进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理解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运用画线段图和列式解答追及问题。
3.掌握解决追及问题的基本策略,如时间差、速度差等。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培养学生解决追及问题的能力,掌握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追及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利用图形、表格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分析追及问题;(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3)培养学生关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追及问题的概念:追及问题是指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以不同的速度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求其中一个物体追上另一个物体的条件及时间。

2. 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1)画图分析法:通过画图直观地展示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距离、速度、时间等关系;(2)方程解答法:根据追及问题的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求解未知数,得出答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追及问题的概念及解题方法;(2)培养学生解决追及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追及问题中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2)如何列方程求解追及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量角器;3. 教学素材:追及问题实例、图形、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追及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引导学生思考追及问题中涉及的关键因素,如速度、时间、距离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探究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2)引导学生通过图形、表格等直观教具,分析追及问题。

3. 合作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追及问题;(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追及问题的概念及解题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列方程求解追及问题。

小学奥数《追及问题》教学课件

小学奥数《追及问题》教学课件

数学例题
mathematics
例题5:军事演习中,“我”海军英雄舰追击“敌”军舰,追到 A 岛时,“敌”舰已在 10 分钟前逃离,“敌”舰每分钟行驶 1000 米,“我”海军英雄舰每分钟行驶 1470 米,在距 离“敌”舰 600 米处可开炮射击,问“我”海军英雄舰从 A 岛出发经过多少分钟可射击敌 舰?
数学例题
mathematics
练习6:甲、乙两车同时从 A 地开往 B 地,甲车 8 小时可以到达,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多行 20 千米,比甲车提前2 小时到达,求 A、B 两地间的距离?
数学例题
mathematics
例题7: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 A 地出发去 B 地,甲车每小时行50 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40 千米,途中甲车出故障停车修理了3小时,结果甲车比乙车迟到1小时到达 B 地,A、B 两地 间的路程是多少?
数学例题
mathematics
练习7:慢车和快车从 A、B 两地相对开出,如果慢车先开 2 小时,两车相遇时慢车过中点 48 千米;若快车先开 2 小时,相遇时距中点 144 千米.如果同时开,6 小时可相遇。那么 快车比慢车每小时快多少千米?
• IPdleanteifyanthdeOProgtaenniztieal
数学例题
mathematics
例题1:淼淼和妙妙同时从甲地出发,同向而行 (1)若淼淼每分钟走 70 米,妙妙每分钟走 45 米, 10 分钟后,淼淼走了多远?妙妙走了 多远?淼淼比妙妙多行多少米? (2)若淼淼每分钟比妙妙多行 15 米,请问 12 分钟后,淼淼比妙妙多行多少米?
数学例题
mathematics
数学例题
mathematics
例题3:学校和公园相距 16 千米,妙妙和哥哥由学校骑车去公园,妙妙每小时行 12 千米, 哥哥每小时行 15 千米,当妙妙走了 3 千米后,哥哥才出发,当哥哥追上薇儿时,距公园还 有多少千米?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培养学生解决追及问题的能力,掌握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感知追及问题。

(2)利用图形、表格等直观工具,帮助学生分析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

(3)运用公式、方程等数学方法,解决追及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追及问题的概念及其意义。

2. 追及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3. 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1)追及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2)如何运用公式、方程解决追及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赛车、跑步等,引导学生感知追及问题。

(2)提问:什么是追及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追及问题?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追及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3. 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追及问题?(2)分享心得:每组汇报解决追及问题的方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2)示范性解题:运用公式、方程解决追及问题。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讲解练习题,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成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3. 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追及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追及问题概念的理解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分析其解题思路和方法,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追及问题教案

追及问题教案

追及问题教案追及问题教案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案则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份好的教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中,追及问题教案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探讨追及问题教案的设计和实施。

首先,追及问题教案的设计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什么,以及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指导教案的设计和实施。

其次,追及问题教案的设计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将其有机地组织起来。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再次,追及问题教案的设计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追及问题教案的实施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引导。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欲望。

最后,追及问题教案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进行课堂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依据,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总之,追及问题教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设计和实施追及问题教案时,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的引导,以及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

通过追及问题教案的教学,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欲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追及问题教案

追及问题教案

追及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追及问题,掌握相关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独立完成追及问题的解题过程,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追及问题教学三、教学过程1. 问题导入:教师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出追及问题的概念。

例如,教师提问:如果两个人同时从同一起点出发,一个人的速度是5米/秒,另一个人的速度是3米/秒,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2. 概念讲解: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追及问题的定义和相关概念。

例如,追及问题就是指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以不同的速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运动,问何时相遇或者相隔多远。

3. 解题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追及问题的常用解题方法。

例如,利用公式解题,其中距离=速度×时间。

4. 解题步骤: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追及问题的解题步骤。

例如,1)判断追及问题的类型:是相遇问题还是相隔问题;2)写出两个物体的运动方程;3)根据题目信息建立方程组;4)解方程组,求解出相遇或者相隔的时间。

5. 实例讲解: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向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思路。

例如,提供一个追及问题的题目,一起讨论如何解答。

6. 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解题。

每组学生各自解答一个追及问题,并相互检查答案。

7.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记录在课堂笔记中。

8. 拓展应用:教师提供不同类型的追及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并掌握灵活运用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

9. 综合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火车追及问题、船追及问题等。

10. 总结提升:教师向学生提出一道拓展题,并要求学生进行独立解答。

然后,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和答案。

四、板书设计追及问题1. 概念: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以不同的速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运动,问何时相遇或者相隔多远。

2. 解题方法:利用公式解题,其中距离=速度×时间。

小学奥数教案-第26讲-追及问题(教)

小学奥数教案-第26讲-追及问题(教)
【解析】本题总共有两次距离 相等,
第一次:甲到 的距离正好就是乙从 出发走的路程.
那么甲、乙两人共走了560米,走了4分钟,两人的速度和为: (米/分)。
第二次:两人距 的距离又相等,只能是甲、乙走过了 点,
且在 点以北走的路程 乙走的总路程.
那么,从第二次甲比乙共多走了560米,共走了 (分钟),
两人的速度差: (米/分),
甲速 乙速 ,显然甲速要比乙速要快;
甲速 乙速 ,解这个和差问题,
甲速 (米/分),乙速 (米/分).
例11、早晨,小张骑车从甲地出发去乙地.下午1点,小王开车也从甲地出发,前往乙地.下午2点时两人之间的距离是15千米.下午3点时,两人之间的距离还是15千米.下午4点时小王到达乙地,晚上7点小张到达乙地.小张是早晨_________出发.
例1、小明步行上学,每分钟行70米.离家12分钟后,爸爸发现小明的明具盒忘在家中,爸爸带着明具盒,立即骑自行车以每分钟280米的速度去追小明.问爸爸出发几分钟后追上小明?当爸爸追上小明时他们离家多远?
【解析】
当爸爸开始追小明时,小明已经离家:70×12=840(米),
即爸爸要追及的路程为840米,也就是爸爸与小明的距离是840米,
【解析】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甲开始追乙的时候两车的路程差正好是乙车已经行驶的2小时的路程,
那么根据追及路程和速度差可以求出追及时间,
而追及时间正好是甲车从 地到 地所用的时间,由此可以求出 、 两地的路程,
追及路程为: (千米),
而从A到D则用26分钟,因此,甲走C到D之间的路程时,所用时间应为:(26-6)=20(分)。
同时,由上图可知,C、D间的路程等于BC加BD.
即等于乙在6分钟内所走的路程与在26分钟内所走的路程之和,为50×(26+6)=1600(米).

《追及问题》(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追及问题》(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追及问题》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概念,能够识别追及问题中的速度差、时间差等关键信息。

2. 培养学生运用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追及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2. 速度差、时间差在追及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 速度差、时间差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提问:如果两个物体同时出发,一个速度快,一个速度慢,会发生什么现象?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种现象叫做追及问题。

二、探究(15分钟)1. 出示追及问题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提问:如何计算追及问题的答案?3.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通过计算速度差和时间差来求解。

4. 引导学生运用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选取几道题目进行讲解,强调速度差、时间差在追及问题中的应用。

四、巩固(5分钟)1. 出示追及问题的情景图,让学生运用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计算。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强调速度差、时间差在追及问题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5分钟)1. 出示追及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2. 布置学生思考:追及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图的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追及问题的概念。

通过探究和练习,学生能够掌握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够运用速度差、时间差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奥数,追击问题,教案

四年级奥数,追击问题,教案

武汉龙文教育学科辅导教案
学生教师学科
时间星期时间段
教学目标:掌握行程问题中的追击问题
重点:追及问题的公式
难点:追击问题公式在应用题中的运用
教学流程及授课提纲
温故知新
追及问题的概念与解题方法分析
知识讲解
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路程÷追及时间
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
题海拾贝
例题一:
两辆汽车相距120千米,甲车在乙车前面,甲车每小时行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90千米,乙车追上甲车需要几个小时?
分析:
根据题意,要求追及时间,只要知道追及路程和速度差就可以求出追及时间。

追及路程是120千米,速度差是90-70=20km/h
1.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走3小时后,乙车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去追,几小时能追上?
本次课后作业:
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
□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
学生签字:
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好□较好□一般□差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好□较好□一般□差
教师签字:
附:
跟踪回访表
家长(学生)反馈意见:
学生阶段性情况分析:
自我总结及调整措施:
主任签字:
龙文教育教务处。

奥数追及问题教案

奥数追及问题教案

奥数追及问题教案教案标题:奥数追及问题教案教案目标:帮助学生解决在奥数学习中遇到的追及问题,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追及问题,并能够应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和方法解决不同类型的追及问题。

3. 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追及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追及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追及问题的例题和练习题。

2. 准备黑板、白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追及问题的概念和背景 (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引入追及问题的概念,解释追及问题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让学生了解追及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方法。

Step 2: 解决简单的追及问题 (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追及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熟悉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Step 3: 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的追及问题 (2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较复杂的追及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巧解决。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解题过程和方法。

Step 4: 练习与巩固 (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追及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Step 5: 总结与反思 (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解题方法和思路。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主寻找更多的追及问题,并尝试解决。

2. 学生可以尝试将追及问题与其他数学知识结合,拓展解题思路。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

评估的重点是学生是否能够独立解决追及问题,并能够合理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行程问题之追及问题(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行程问题之追及问题(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行程问题之追及问题(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追及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1. 追及问题的定义:介绍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明确追及问题的要素,如追赶者、被追赶者、相对速度等。

2. 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讲解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如相对速度法、时间差法等。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展示追及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追及问题的方法。

4.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进行讨论,加深对追及问题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追及问题的定义,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相对速度法解决追及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

2.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追及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授:讲解追及问题的定义,解决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4. 讨论:对练习题进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板书设计1. 行程问题之追及问题2. 定义: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3. 解决方法:相对速度法、时间差法4. 实例:一个具体的追及问题实例5. 练习:布置的练习题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几道追及问题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2. 思考题:出一道稍微复杂的追及问题,让学生思考,下节课进行讨论。

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覆盖了所有的重点和难点。

2. 教学效果: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对追及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教学方式:反思教学方式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追及问题教案

追及问题教案

追及问题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相关概念。

通过举例、问题引导和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2. 能够分析和解决不同情境下的追及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节:引入追及问题1. 引入问题:小明和小红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小明速度为10m/s,小红速度为8m/s,小明追上小红需要多长时间?2. 学生思考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节: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1. 解释追及问题的定义:当两个物体从相同或不同的地点同时出发,且按不同的速度运动时,求它们相遇或追及的时间或距离。

2. 指导学生分析追及问题时需要关注的要素:起点、速度、时间和距离。

第三节:解决追及问题的方法1. 简单情境下的追及问题解决方法:a. 列表法:将两个物体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制成表格,通过比较找到相遇的时间或距离。

b. 图像法:将两个物体的运动轨迹绘制在坐标系上,通过图像分析找到相遇的时间或距离。

2. 复杂情境下的追及问题解决方法:a. 建立数学模型:利用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建立方程并解方程求解。

b. 利用相对速度:将一个物体视为参照物,计算其他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物的速度,运用相对速度的概念解决问题。

第四节:练习与拓展1. 练习一:根据已知条件解决追及问题。

例题:小明和小红从不同地点出发,小明速度为6m/s,小红速度为8m/s。

已知小明比小红晚出发10秒,求小明追上小红需要多长时间?解题步骤:a. 确定并列出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与相对运动的关系;b. 建立方程求解。

2. 练习二:设计追及问题的情境与解题方法。

四、教学评估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估。

2. 学生对于追及问题的解题情况评估。

3. 开展小组活动和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追及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车辆相遇、人的步行追赶等情景。

追及问题教案

追及问题教案

追及问题教案教案标题:追及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追及问题”的概念,并且能够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2.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与“追及问题”相关的实际生活情境。

3. 学生能够合作探究,提出问题以及使用合适的数学工具和策略寻求解决方法。

教学内容:1. 什么是“追及问题”:通过两个物体的速度和相对运动方向,计算它们相遇的时间、距离或者速度。

2. 不同类型的“追及问题”:包括静止物体追及问题、相对匀速运动物体追及问题等。

3. 解决“追及问题”的数学方法:包括列方程、绘制图表、使用追及问题的公式等。

教学步骤:1. 引入“追及问题”:通过一个生活情境或者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追及问题”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介绍不同类型的“追及问题”:通过示例和图示,说明不同类型的“追及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 分组探究“追及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提供一些实际情境,要求他们合作提出问题并使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

4. 汇报和讨论: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全班共同讨论和评价,发现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5. 归纳总结:总结探究过程中学生发现的规律和策略,归纳出解决“追及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6. 提供练习和拓展:布置一些练习题,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有一定难度,能够更深入地应用和拓展所学内容。

7. 综合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小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资源:1. 教学投影仪或者白板,用于呈现示例和解题思路。

2. 实际生活情境或者示例,用于引入和讨论“追及问题”的应用。

3. 小组合作的材料,如纸笔、计算器等,用于分组探究和解决问题。

4. 练习题和拓展材料,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教学特点:1. 引入实际情境: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追及问题”,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追及问题教案

追及问题教案

追及问题教案教案:追及问题目标:能够使用追及问题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步骤:1. 解释追及问题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 追及问题是指两个物体(通常是人或车辆)同时开始移动,一个追赶另一个,求出它们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 应用场景:追及问题常常出现在日常生活和数学题目中,如两辆车从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其中一辆车想要追上另一辆车,我们需要计算它们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2. 介绍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未知量。

通常情况下,未知量有三个:两个物体的初始位置和速度。

-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方程。

根据问题的描述,可以建立两个方程来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和时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物体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作为变量。

- 最后,解方程求解未知量。

将建立的方程带入进行求解,得到未知量的值。

3. 进行案例分析。

- 通过解析具体的案例问题,让学生理解如何应用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 示范解题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解决追及问题的步骤和技巧。

4. 练习和巩固。

- 提供一些追及问题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讨论和分析,强化学生对追及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5. 总结和拓展。

- 总结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 鼓励学生尝试更复杂的追及问题,拓展其应用能力。

课堂实施建议:- 可以借助实物模型、图表或动画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抽象问题。

-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和讨论解题思路,促进合作学习和相互学习。

-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

小学奥数思维训练-追及问题 教案

小学奥数思维训练-追及问题 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追及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类型,它符合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也有它独特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追及问题。

二、复习预习1、行程问题:包括相遇问题、追击问题、流水行船问题和火车过桥几大问题.2、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三、知识讲解1、追及问题的特点:两个物体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出发的地点不同(或者从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出发,向同一方向运动)慢者在前,快者在后,因而快者离慢者越来越近,最后终于可以追上。

2、基本关系式: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速度差=追及路程÷追及时间四、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一天早上,小康的爸爸步行去上班,每分钟走90米,5分钟后,小康发现爸爸忘了带公文包,于是骑车去追爸爸,每分钟行180米,经过多少分钟后小康能追上爸爸?【答案】90×5=450(米) 450÷(180-90)=450÷90=5(分钟)答:小康经过5分钟能追上爸爸。

【解析】分析:小康去追爸爸的时候,爸爸已经走了5分钟,也就是走了90×5=450(米),小康在追爸爸的时间里,爸爸也仍在走,小康也在追,那么小康必须用比爸爸快的速度,在追的这段时间里,走完爸爸和他同时走的路,还要再多走450米;又知小康每分钟比爸爸多行180-90=90(米),所以,小康每行1分钟就与爸爸拉近90米,他要比爸爸多行450米,就是求450里面有多少个90,用除法就求出用了多少分钟。

【例题2】【题干】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甲、乙两城出发,向一个方向前进。

汽车在前,每小时行50千米;摩托车在后,每小时行85千米,经过4小时摩托车追上汽车。

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解答】(85-50)×4=140(千米)答:甲乙两城相距140千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从A到D则用26分钟,因此,甲走C到D之间的路程时,所用时间应为:(26-6)=20(分)。
同时,由上图可知,C、D间的路程等于BC加BD.
即等于乙在6分钟内所走的路程与在26分钟内所走的路程之和,为50×(26+6)=1600(米).
所以,甲的速度为1600÷20=80(米/分),
由此可求出A、B间的距离。
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
年级:四年级
课时数: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数学
教师:
授课主题
第26讲-追及问题
授课类型
T同步课堂
P实战演练
S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1.根据“路程和=速度和×时间”解决简单的直线上的追及问题
2.通过画图使较复杂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融合多种方法达到正确理解题目的目的
授课日期及时段
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
(2)甲机提高速度后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160÷2+340=420(千米).
例4、王芳和李华放学后,一起步行去体校参加排球训练,王芳每分钟走110米,李华每分钟走70米,出发5分钟后,王芳返回学校取运动服,在学校又耽误了2分钟,然后追赶李华.求多少分钟后追上李华?
【解析】已知二人出2分钟后,王芳返回学校取运动服,这样用去了5分钟,
50×(26+6)÷(26-6)=50×32÷20=80(米/分),
(80+50)×6=130×6=780(米)
P(Practice-Oriented)——实战演练
课堂狙击
1、哥哥和弟弟在同一所学校读书.哥哥每分钟走65米,弟弟每分钟走40米,有一天弟弟先走5分钟后,哥哥才从家出发,当弟弟到达学校时哥哥正好追上弟弟也到达学校,问他们家离学校有多远?
例6、龟、兔进行1000米的赛跑.小兔斜眼瞅瞅乌龟,心想:“我小兔每分钟能跑100米,而你乌龟每分钟只能跑10米,哪是我的对手.”比赛开始后,当小兔跑到全程的一半时,发现把乌龟甩得老远,便毫不介意地躺在旁边睡着了.当乌龟跑到距终点还有40米时,小兔醒了,拔腿就跑.请同学们解答两个问题:它们谁胜利了?为什么?
所以B从学校到韩丁家所用的时间是20÷(15-10)=4(时).
由此知,A,B是上午7点出发的,学校离韩丁家的距离是15×4=60(千米)
.刘老师要想中午12点到,即想(12-7=)5时行60千米,
刘老师骑车的速度应为60÷(12-7)=12(千米/时).
例9、甲、乙二人分别从山顶和山脚同时出发,沿同一山道行进。两人的上山速度都是20米/分,下山的速度都是30米/分。甲到达山脚立即返回,乙到达山顶休息30分钟后返回,两人在距山顶480米处再次相遇。山道长多少米。
例2、下午放学时,弟弟以每分钟40米的速度步行回家.5分钟后,哥哥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也从学校步行回家,哥哥出发后,经过几分钟可以追上弟弟?(假定从学校到家有足够远,即哥哥追上弟弟时,仍没有回到家).
【解析】若经过5分钟,弟弟已到了A地,此时弟弟已走了40×5=200(米);
哥哥每分钟比弟弟多走20米,几分钟可以追上这200米呢?
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路程差”,爸爸出发后,两人同时走,每过1分,
他们之间的距离就缩短280-70=210(米),也就是爸爸与小明的速度差为280-70=210 (米/分)已经出发12+4=16 (分钟),
此时离家的距离是:70×16=1120(米)
有两个人同时行走,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了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实质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路程,也就是要计算两人走的路程之差(追及路程).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的时间(追及时间)内:
追及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的速度×追及时间-乙的速度×追及时间
【解析】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甲开始追乙的时候两车的路程差正好是乙车已经行驶的2小时的路程,
那么根据追及路程和速度差可以求出追及时间,
而追及时间正好是甲车从 地到 地所用的时间,由此可以求出 、 两地的路程,
追及路程为: (千米),
【解析】出发时甲、乙二人相距10千米,以后两人的距离每小时都缩短15-10=5(千米),
即两人的速度的差(简称速度差),
所以10千米里有几个5千米就是几小时能追上.
10÷(15-10)=10÷5=2(小时),还需要2个小时。
5、小王、小李共同整理报纸,小王每分钟整理72份,小李每分钟整理60份,小王迟到了1分钟,当小王、小李整理同样多份的报纸时,正好完成了这批任务.一共有多少份报纸?
两人的速度差: (米/分),
甲速 乙速 ,显然甲速要比乙速要快;
甲速 乙速 ,解这个和差问题,
甲速 (米/分),乙速 (米/分).
例11、早晨,小张骑车从甲地出发去乙地.下午1点,小王开车也从甲地出发,前往乙地.下午2点时两人之间的距离是15千米.下午3点时,两人之间的距离还是15千米.下午4点时小王到达乙地,晚上7点小张到达乙地.小张是早晨_________出发.
40×5÷(60-40)=200÷20=10(分钟),哥哥10分钟可以追上弟弟.
例3、甲、乙两架飞机同时从一个机场起飞,向同一方向飞行,甲机每小时行300千米,乙机每小时行340千米,飞行4小时后它们相隔多少千米?这时候甲机提高速度用2小时追上乙机,甲机每小时要飞行多少千米?
【解析】(1)4小时后相差多少千米:(340-300)×4=160(千米).
【解析】(1)乌龟胜利了.因为兔子醒来时,乌龟离终点只有40米,乌龟需要 (分钟)就能到达终点,而兔子离终点还有500米,需要 (分钟)才能到达,所以乌龟胜利了.
(2)乌龟跑到终点还要 (分钟),而小兔跑到终点还要 (分钟),慢1分钟.当胜利者乌龟跑到终点时,小兔离终点还有: (米).
例7、小红和小蓝练习跑步,若小红让小蓝先跑20米,则小红跑5秒钟就可追上小蓝;若小红让小蓝先跑4秒钟,则小红跑6秒钟就能追上小蓝.小红、小蓝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析】小红让小蓝先跑20米,则20米就是小红、小蓝二人的路程差,
小红跑5秒钟追上小蓝,5秒就是追及时间,
据此可求出他们的速度差为 (米/秒);
若小红让小蓝先跑4秒,则小红6秒可追上小蓝,
在这个过程中,追及时间为6秒,
根据上一个条件,由追及差和追及时间可求出在这个过程中的路程差,
这个路程差即是小蓝4秒钟所行的路程,
【解析】本题可用追及问题思路解题,类比如下:
路程差:小王迟到1分钟这段时间,小李整理报纸的份数(60份),
速度差: (份/分钟).此时可求两人整理同样多份报纸时,
小王所用时间,即追及时间是 (分钟).
共整理报纸: (份)
6、甲、乙两车同时从 地向 地开出,甲每小时行38千米,乙每小时行34千米,开出1小时后,甲车因有紧急任务返回 地;到达 地后又立即向 地开出追乙车,当甲车追上乙车时,两车正好都到达 地,求 、 两地的路程.
【解析】甲、乙二人开始是同向行走,乙走得快,先到达目标.
当乙返回时运动的方向变成了同时相对而行,
把相同方向行走时乙用的时间和返回时相对而行的时间相加,
就是共同经过的时乙到达目标时所用时间: (分钟),
甲9分钟走的路程: (米),
甲距目标还有: (米),
相遇时间: (分钟),
共用时间:9+1=10 (分钟).
【解析】由“下午2点时两人之间的距离是l5千米.下午3点时,两人之间的距离还是l5千米”可知:
两人的速度差是每小时30千米,由3点开始计算,我们知:小王再有一小时就可走完全程,
在这一小时当中,小王比小张多走30千米,那小张3小时多走15+30千米,
故小张的速度是15千米/小时,小王的速度是45千米/小时.
例1、小明步行上学,每分钟行70米.离家12分钟后,爸爸发现小明的明具盒忘在家中,爸爸带着明具盒,立即骑自行车以每分钟280米的速度去追小明.问爸爸出发几分钟后追上小明?当爸爸追上小明时他们离家多远?
【解析】
当爸爸开始追小明时,小明已经离家:70×12=840(米),
即爸爸要追及的路程为840米,也就是爸爸与小明的距离是840米,
快车每小时追上慢车的千米数是: (千米),
追及的时间是: (小时),
快车行至中点所行的路程是: (千米),
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 (千米).
3、六年级同学从学校出发到公园春游,每分钟走 米, 分钟以后,学校有急事要通知学生,派李老师骑自行车从学校出发 分钟追上同学们,李老师每分钟要行多少米才可以准时追上同学们?
【解析】甲、乙两人相遇后如果甲继续行走 (分钟)后可以返回山顶,
如果乙不休息,那么这个时候乙应该到达山脚,
所以这个时候乙还需要30分钟到达山脚,
也就是距离山脚还有 (米),
所以山顶到山脚的距离为 (米)。
例10、如下图,某城市东西路与南北路交会于路口 .甲在路口 南边560米的 点,乙在路口 .甲向北,乙向东同时匀速行走.4分钟后二人距 的距离相等.再继续行走24分钟后,二人距 的距离恰又相等.问: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析】本题总共有两次距离 相等,
第一次:甲到 的距离正好就是乙从 出发走的路程.
那么甲、乙两人共走了560米,走了4分钟,两人的速度和为: (米/分)。
第二次:两人距 的距离又相等,只能是甲、乙走过了 点,
且在 点以北走的路程 乙走的总路程.
那么,从第二次甲比乙共多走了560米,共走了 (分钟),
全程是 (千米), (小时),即上午10点出发.
例12、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如果两人同向而行,甲26分钟赶上乙;如果两人相向而行,6分钟可相遇,又已知乙每分钟行50米,求A、B两地的距离.
先画图如下:
【解析】若设甲、乙二人相遇地点为C,甲追及乙的地点为D,则由题意可知甲从A到C用6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