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教学创新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教学创新思路
一、主体要素层:立足文学专业,以专业整体建设为依托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跨越性、交叉性等特点。它一方面与文学专业的所有学科都有联系,另一方面又不以众多学科本身为研究对象,而是以多门学科中与跨越和比较有关的那些内容为研究对象。这一特殊的学科性质使比较文学在文学专业中的身份非常类似于专门处理国际事务的“联合国”。它的实际教学与科研功效有时虽不直接地体现在自身的具体行为中,但却可以通过许多间接的影响使整个集体受益。而这也意味着构建有效的比较文学教学创新体系,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整个文学专业的整体水平,同时这一体系的成功构建,也必须要以整个文学专业为依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就潍坊学院而言,在主体要素层,潍坊学院文学院专职比较文学老师共有三人,其中两人为博士,一人为硕士,队伍建设整体层次较高。但除了对自身素质的严格要求外,比较文学教研室还尤其关注对众多教学辅助力量的争取和吸纳。目前,除了三位专职老师外,在我院实际参与这一学科建设工作的老师还另有五人。这五位老师有的来自于现当代文学,有的来自于古代文学,有的来自于文学理论,有的来自于新闻学,而且身份也各不相同,有普通老师,也有行政人员。这些老师最初大都是出于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好奇而初涉这一领域的,但是在长期的课题合作与教学研讨中,他们现在也都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中坚力量,并在实际工作中承担起了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智囊团的任务,从多个方面为我院比较文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
改革群策群力,共谋发展。而在学生方面,比较文学所面向的学生在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还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把对外汉语、新闻学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学生也吸引了过来。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比较文学在主体层面的建构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举院参与”的局面。而这种“举院参与”的模式无疑对我院比较文学的发展起了一个非常好的推动作用。首先这一模式不仅使我们有效地把整个文学院最精华的教师力量凝聚到了一起,从学术资源、人才资源上为比较文学创设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而且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科壁垒,促进了其他学科老师对比较文学的了解,为比较文学在文学院的总体发展创造了一个较为和谐的人文环境。其次多领域、多方向学生的参与,也极大地提高了比较文学在学生群中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这不仅为我们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我们的努力成果。
二、环境要素层:以重点学科与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改善教学条件,完善监控机制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院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后续理论发展,它的教学往往是奠基在其他专业课程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的先行授课的基础上的,涉及面很广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它不比文学史课程从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到经典的作家作品分析,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吸引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比较文学一定意义上讲是抽象的、枯燥的、不易消化的。而另一方面受学科和研究方向的限制,高等学校比较文学的
教研经费来源往往十分有限,长期以来教学条件简陋、教学资源不足,是困扰这一学科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简陋教学条件无疑也更加加重了这门学科的抽象性、枯燥性,并增加了教师讲授的难度和学生接受的难度。因此如何摆脱困境,寻找突破口,优化教学资源,改善教学环境,全面推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摆在每个比较文学教学单位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我院比较文学而言,作为对困境的反拨,从2003年起,我们就确定了以高起点的课程建设目标来实现自身超越的思路。契合当时学校大力建设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的需要,我院比较文学抓住时机,率先投入竞争、建设,经过一定的筹备,从2004年起,我院比较文学便被评为潍坊学院的校级重点学科,同时还是校极精品课程的重点发展对象。以此为依托,比较文学相对也就获得了较多的校方资金支持。现在我院比较文学教研室不仅单独享有一定的科研、教学活动基金,同时还拥有一个独立的比较文学图书资料室,藏书5000余册,另外还配有专门的电脑仪器和上网设施。这些资源、设备有效地保证了比较文学教师教研活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而作为一种制度保障,我院比较文学教研室也采取了一些有力的监控措施来督促和规范比较文学的教学能持续不断地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如制定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作了具体规定;如改革了课堂教学效果的考评主体,把考评主体由过去的学生单一主体改变为领导、专家、同行、学生“四位一体”。以一种多元、立体的考评方法纠正了以往考评制度视角单一的弊端。另外根据师生互动原理,我们还建立了师生互动反馈制度,
每学期授课过程中任课老师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教学环节及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此后不断调整并完善教学活动并再反馈给学生。这种互动反馈,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及时地帮助教师找准教学创新的方向,同时也为教师发挥学生潜力和进一步地重点培养学生提供了条件。
三、功能要素层:弘扬对话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作为人文学科中一门兼具对比性、跨越性和开放性等诸多学科性质的课程,比较文学的具体学科功能无疑也是多重的,如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把已经学过的中外文学知识统领起来;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视角,让他们能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切入文学研究;它还可以建构起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甚至是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大大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但在比较文学的众多学科性质与学科功能中,开放性以及对话精神可谓是其核心本质。首先比较文学对跨越性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研究,不以对研究对象的异同对照为目的,而是通过联系和比较,来寻求不同文化、文学的理解与和谐共处。其次,比较文学自身也是一门动态的、以理论的不断创新为特色的学科,它既易于吸收人文学科的最新知识成果,也较少受学科壁垒的拘囿。因此,诚如乐黛云先生所说,比较文学所体现的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对话精神,它对于“培养国际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促进跨文化沟通”[1]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无独有偶,李达三先生也同样指出:比较文学的开放性、对话性思维“能把我们从个人的心智形式与传统的思想模式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