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爱玛与繁漪的爱情悲剧之异同
蘩漪与安娜
蘩漪与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比较研究刘清华(荆门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湖北荆门448000)[摘要] 蘩漪与安娜作为两部世界名著中的主人翁,都是以悲剧为结局。
她们的悲剧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她们的悲剧都是社会的悲剧;二、她们的悲剧都是从不幸的婚姻开始的;三、她们的悲剧都是将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能使之实现幸福的人身上造成的;四、她们的悲剧都是与自身思想上的不成熟性分不开的。
不同之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反抗的过程中,蘩漪比安娜更积极、更彻底,方式更极端;二、她们的悲剧又各具时代特征。
[关键词] 蘩漪; 安娜; 悲剧; 比较[中图分类号] I0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 - 4657(2004) 02 - 0022 - 06 当看到曹禺的《雷雨》中的女主人公蘩漪在大雷雨中喊叫着、癫狂地冲向雨幕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能不为她的悲惨结局而哀叹、唏嘘一番么?当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最后卧轨自杀时,你的感受如何,难道不曾为她的悲剧洒下一掬同情的眼泪么? 蘩漪与安娜作为两部世界名著中的主人公,都是在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和幸福爱情道路上的先行者,又同是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不可能独自实现这种自由和幸福的失败者。
她们的悲剧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本文将对蘩漪与安娜的悲剧作一番比较研究。
一蘩漪与安娜同是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人物, 旧有的封建道德传统还约束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这时候,她们来争取个性解放,从而就注定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她们的悲剧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蘩漪与安娜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蘩漪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带有浓厚的封建性,那种从来“有母性,有女儿性,而无妻性”[1 ]的封建传统思想一直制约着人们的头脑。
蘩漪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她的悲剧根源不在于她爱的是自己的继子,而在于她违背了那个时代关于女人“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法。
爱是与命运徒劳的抗争——《雷雨》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爱是与命运徒劳的抗争——《雷雨》繁漪人物形象分析繁漪1、繁漪的相对中心性曹禺先生在《谈雷雨》中对于繁漪这个人物形象说道:“如若以寻常的尺来衡量她,她实在没有几分赢人的地方。
不过聚许多所谓“可爱的”女人在一起,便可以鉴别出她是最富于魅惑性的。
这种蛙惑不易为人解悟,正如爱嚼姜片的才道得出辛辣的好处。
所以必需有一种明白蘩漪的人始能把握着她的魅惑。
不然,就只会觉得她阴鸷可怖。
平心讲,这类女人总有她的“魔”,是个“魔”便有它的尖锐性。
也许蘩漪吸住入的地方是她的尖锐。
她是一柄犀利的刀,她愈爱的,她愈要划着深深的创痕。
”雷雨中的繁漪是心理最为复杂和矛盾的人物,有着疯子一般执着的偏激和神经病一样的疯狂。
在戏的一开始便给予了观众一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同时她也成为了开启雷雨剧场大幕的核心钥匙。
雷雨的剧情自开始到结束都与繁漪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虽然自《雷雨》问世以来其主角便一直没有定论,但从《雷雨》的剧情发展来看,依然可以看出繁漪这个角色在所有人物中,不可替代的相对中心地位。
雷雨中的三个女性角色:繁漪、四凤和鲁侍萍,他们之间既相互关联也相互排斥,而正是因为她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排斥的关系才不断地将更多的人牵扯到她们之间,进而一步步的将周家,鲁家所有的人搅进这一潭历史的浑水中,无法逃离,不可自拔。
繁漪因为四凤与周萍的恋情而对四凤产生了一种羡慕、嫉妒,乃至于愤恨的情绪。
面对抢夺自己“爱人”的四凤,繁漪在自己心中感到十分的羞辱与悲伤。
她作为周萍的后母与周萍发生了乱伦的关系本就是她心中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而爱人的背叛更使得她几近疯狂,更加使她感到不堪的夺走他爱人的居然是每日服侍她,地位低下的四凤。
而她又自持身份不屑于与四凤这个自己的下人竞争,因而想通过自己的身份与权势来逼迫四凤放弃与离开。
与四凤的母亲鲁侍萍面谈,让她带着四凤离开无疑是最明智与最体面的方式。
由此,雷雨的冲突与矛盾便逐渐开始并全面升级。
四凤、繁漪、周萍,周冲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繁漪与周萍的不伦之秘、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的恩怨、周朴园与鲁大海的血缘与阶级矛盾,周萍与鲁侍萍之间的母子关系……种种的人物关系彼此交织最终演绎出了一场绚丽华美的人性悲剧。
浅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解读
浅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解读第一篇:浅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解读残缺的生命可叹的形象——浅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在《雷雨》中,为我们塑造了八位栩栩如生的人物,特别是作为整个剧本灵魂的蘩漪写得更为出色。
她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极富个性特征的文学形象之一,也成为大家讨论和研究的焦点。
人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去挖掘,有说不完的话题。
下面我就蘩漪形象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蘩漪的艺术形象。
㈠雷雨般的性格。
蘩漪被人们称为《雷雨》中“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①,她具有雷雨般的性格。
具体表现在:1、敢爱敢恨,勇于反抗。
蘩漪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人,她敢爱敢恨,不计后果。
正如剧作家在《雷雨·序》中所说:“在遭遇这样的不幸的女人里,蘩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
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于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争。
虽然依旧落在火炕里,情热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尊敬吗?”蘩漪的反抗性,主要表现在她对周家人人惧怕的周朴园的反叛上。
剧中,在她与周朴园的四次交锋中,她的言行表现得越来越激烈。
最后终于完全撕碎了周朴园的“尊严”,彻底破坏了周家的秩序,显示出“雷雨”般的性格。
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
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是表现出来了,但还属于消极抵御。
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
这次蘩漪却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
这次冲突中蘩漪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仍在周朴园一方。
因为最后周朴园还是让周萍陪着柯大夫上楼替她看了病。
第三次冲突是蘩漪雨夜跟踪周萍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
这次蘩漪的反抗性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对周朴园的每一次问话的回答,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骇异,这可以看出优势转到了蘩漪一方。
第四次冲突是在结尾。
这次蘩漪更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庄严的外衣,扯下了他的虚伪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
而周朴园此时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
《雷雨》中繁漪的悲剧表现分析
《雷雨》中繁漪的悲剧表现分析《雷雨》中繁漪的悲剧表现分析繁漪是《雷雨》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她自我独立又追求自由,但最终无法摆脱悲剧命运的束缚,通过对其悲剧表现的探讨,可以折射出当时封建制度的落后与残酷,以及女性的卑微与不公,在繁漪这一悲剧形象给我们带来独特审美感的同时,也可从中反思新时期女性如何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以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一、妻性与母性的失落繁漪和每个人一样,在家庭中都身兼几重身份,她既是妻子,又是母亲。
然而,无论是作为妻子还是母亲,她都感受不到家庭的和谐与温暖。
对繁漪来说,家像监狱,爱人像阎王,“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了”,这句话就道出了她心中的苦和怨。
在没有尊严、毫无生机的家中,她的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人性受到压抑而变得扭曲、异化。
她“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变成一个乖戾、抑郁,甚至阴鸷的人。
尽管,她为周朴园生下了一个儿子,但也没有改善他们的关系和她的境遇。
在这个家里,她只是周朴园展示家庭完整和美满的道具,丝毫不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有的也只是冰冷、空洞和绝望。
以至于,她喊出了“我不是他(周冲)的母亲,不是,不是,我也不是周朴园的妻子”这样的疯话,彻底失去了妻性和母性。
首先,作为妻子,繁漪体会不到丈夫的温情。
繁漪是受过新思想影响的旧式女性,她出生于大家庭,受到过一点新式教育,十八年前,青春貌美的繁漪听从着祖宗长辈们传承下来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训戒,带着对爱情和婚姻的期待和憧憬,嫁进了周公馆。
可现实是残酷的,她嫁到周家来,如同一只金丝鸟掉进一个令人窒息的枯井里。
周朴园非常重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并得意于自己家庭的秩序和圆满。
在家庭里,“他的意见就是法律”。
周家这个禁锢如铁桶一般的家庭,极大的限制了繁漪的自由,她既不能经常步入交际场所施展她的年轻美貌和才气,也不能在家里呼风唤雨,骄纵任性,时时处处都要违心地带着周朴园强加给她的“贤妻良母”的“紧箍咒”,连一切正常的见解和行为、合理正当的要求都可能遭到周朴园的禁绝。
雷雨蘩漪赏析
雷雨蘩漪赏析(原创实用版)目录1.雷雨蘩漪概述2.蘩漪的形象特点3.蘩漪的作用和意义4.对蘩漪的赏析正文一、雷雨蘩漪概述《雷雨》是我国著名话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经典话剧。
该剧以一个上海富商家庭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中的种种冲突和纷争。
其中,蘩漪这一角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蘩漪的形象特点蘩漪是剧中的女主角,她出身名门,有着高贵优雅的外表,但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她在剧中的形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复杂的性格:蘩漪既有温柔善良的一面,又有刚烈坚定的一面。
她在剧中展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人性。
2.悲剧性:蘩漪是一个悲剧性的角色。
她在剧中深爱着丈夫周萍,但却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和他在一起,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3.反抗精神:蘩漪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角色。
她在剧中不断地反抗命运的安排,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最终却未能成功。
三、蘩漪的作用和意义蘩漪在剧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题的体现:蘩漪的形象体现了剧中的主题——人性的挣扎和悲剧。
她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2.情节的推动:蘩漪的形象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她的命运和周萍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剧中的主要矛盾和冲突。
3.人物的映衬:蘩漪的形象映衬了其他角色的形象。
她的命运和周萍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其他角色的形象更加鲜明。
四、对蘩漪的赏析蘩漪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情感的角色。
她既有温柔善良的一面,又有刚烈坚定的一面。
她的形象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挣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表演蘩漪这一角色时,演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表现蘩漪的复杂性格:演员需要在表演中充分展现出蘩漪的复杂性格,既要表现出她的温柔善良,又要表现出她的刚烈坚定。
2.表现蘩漪的悲剧性:演员需要在表演中充分展现出蘩漪的悲剧性,既要表现出她对命运的反抗,又要表现出她对命运的无奈。
3.表现蘩漪的反抗精神:演员需要在表演中充分展现出蘩漪的反抗精神,既要表现出她对命运的反抗,又要表现出她对社会的不满。
因爱而闲,为情所伤——安娜与繁漪形象之比较
关 键 词 :安 娜 ;繁 漪 ; 追 求 ;抗 争 ;情 伤
依然怀着模糊 的憧 憬 ,当爱情 来到她 身边时 ,她勇敢 的接 受 了它 。在上流社 会 中,安 娜可 以说足 个勇敢 的女性 ,敢 于 封 建 的 伦 理 道 德 挑 战 ,敢 于 挣 脱 封 建 婚 姻 的 束 缚 ,她 接 受 了 伏伦 斯基 ,与他共 趟爱河 。并 鼓起勇 气向丈夫挑 明真相 ,坦 然 正 视 向她 投 来 的 世 俗 的 目光 ,与 伏 伦 斯 基 一 同 出走 ,追 求 自由幸福的生活 。与伏伦斯基 私奔后 ,她被剥夺了母亲 的身 份 ,又被排挤 出上 流社会 的社 交圈子 ,这真足雪 上加霜 ,但 是她 毫不畏缩 ,在儿 子生 日那 天头戴面纱 冒着被羞辱被驱赶 相似 的女性 ,她 就是营禺的戏 剧 《 雷雨 》中的繁漪 。两位女 的危 险回家探望儿 子。在那认 为女人骑 马就视 年少轻浮 、 性虽然处在不 同的国度 ,不 同的时代 ,有 着不同的社会历史 卖弄风情分不 开的时代 ,她公然 同维斯 洛天・ 伏伦斯基并肩骑 背景 ,但是她们都用 各 自的生命 为爱情谱 写了一 曲悲歌 她 马 出游 。这是何等的勇气 1 们身上,有着惊人 的相似之处 ,也有着各个不 同的遭遇。 2人 物性格也有相 同的一 面 :善 良 . 下面 ,我们就这 两个极具魅惑 力 的女性 进行 一番细致 的 安 娜卡 列尼 娜 为人 正直 ,是 一 个善 良可 爱 的人 。她心 比较 ,从 中感受文学作品人物独特的艺术魁力 。 地善 良 ,诚 恳真挚 ,同情他人 ,追求 自己的幸福 ,也关心别 《 安娜 ・ 卡列尼 娜 》和 《雷雨 》在 当时 的文 坛和剧 坛都 人的幸福 。她在去哥 哥家的路上 ,在火车站里 ,看到铁路: I : 引起 了巨大 的震惊 和轰 动 。前 者创 作 于十九 世纪 七十 年代 人被火车倒 车轧死 的场 面 ,大 动怜 悯之心 。为此她 “ 激动不 (1 7 — 1 7 年 ),当时 ,俄 国正处 于历 史大 变动 时期 , 3 7 8 8 安 ,嘴唇哆嗦 ,眼含热 泪 ”, ( 列夫 ・ 尔斯秦 《安娜・ 托 卡列 由于受到西方资本 主义浪潮的猛烈 冲击 ,社会 制度、经济结 尼娜 》1 8 9 9:P3 )渴望能 减轻死难 家属的苦难 。因此对伏 .1 构 、风俗 习 尚、思想 意识 ……无一 不受到震撼 ,无 一不遭到 伦斯基送 给死难家属 两百卢布这 一慷慨行 为大加赞赏 ;兄嫂 冲击 。在 这新} 日交替 的历 史时期 ,家庭悲剧层 出不 穷 ,家庭 不和 ,她不辞 辛苦亲 自调 解 ,凭 自己的聪 明才 智、善 良热情 的变化 和妇女的命运引起 了托尔斯泰 的关注 ,于是 此书应运 劝说嫂嫂 ,给她很 大 的安 慰 ,使 兄嫂 握手言 和;然 而 ,事情 而 生 。而 曹 禺的话 剧 《 雷雨 》则 完成 于二 十 世纪 三十年 代 并未按她 的意愿发展 ,她 不可遏制 的爱上 了伏 伦斯基 ,在内 ( 9 3 ),但 作品所反 映的年代大约是从 l9 年 到1 2 年 心深处 ,她又 觉得 非常地 对不起 因失 去伏伦斯基 而生 重病 的 13 年 84 94 这段历史时期 ,它与 《 安娜・ 卡列尼 娜》所诞生的时间相差不 吉蒂 ,于是 费了很大 的力 气说服 自己结束与情 人的交往 ,并 远 。当时 ,正是 中国社会 急剧动荡 的时期 ,其 间经 历了许多 要求他到莫斯科 去 ,请求吉蒂的宽恕。 重 大 历 史 事件 ,经 历 了从 旧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到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在 善 良这一 点上 ,虽 然 繁漪 比不上 安娜 ,她身 上体 现 的转折 。在 帝国主义 的侵 略下 ,在地 主兼官僚资产 阶级的统 出来的更多 的是 自私 。但 是 ,在她 内心深处 ,善良依 然占有 治下 ,人 民革命 的浪潮汹 涌澎湃 ,无产 阶级 日益发 展壮大 , 席之地 。在第 二集 中,她因为怕掉 下的 旧电线 电了人而忙 但毕竟还处 于幼 年时期 ,广 大人 民群众仍 然呻吟在豪绅 统治 着叫电工匠来修理 ;为 了挽 留住早 己变心的周萍 ,她 打发走 之下 ,暂时处 于不可摆脱 的悲剧命运之 中。安娜和 繁漪 ,这 了四凤 ,但 四凤走 时 ,她送 给 四风一箱 i 农服 ,并 且还告诉 日 两个相隔遥远 的西 、东方女性 形象 ,对 比之下 ,我们便 不难 待萍 “ 如果钱 上有 什么 问题 ,尽管到这 儿来 ,一定有 办法 ” 历来是文学创作 中经久不衰 的主题 。古今 中外文学作 品 中, 不知 有多 少为其 而 生 ,为其 _ 死 的催 人 泪下 的鲜 明 、生 动 而 的人 物形 象 , 这 当 巾 ,勇敢 倔 强 的女性 更是 突 出和感人 肺腑 。其 巾 ,俄 国著名 作家列 夫・ 尔斯泰 的 《安娜・ 托 卡列尼 娜 》就堪当这方 面的典 范 。小说里面 的女 主人公安 娜・ 卡列尼 娜是个勇敢 的女性 ,她敢于 同整个 上流社会 对抗 ,为争取 自 己的爱情 、幸福 、 自由而勇敢作 战。在 中国 ,也有一位与她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爱碧和蘩漪的对比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爱碧和蘩漪的对比作者:史小娟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15期【摘要】每个女性都希望自己可以嫁给自己心仪的男子,然后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也许是因为家世的不匹配,也许是因为学识不相当,女性最终生活的十分幸福的并不多,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遭遇各种各样的劫难,上天也许会眷顾他们,也许并不会。
在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品《榆树下的欲望》中的爱碧和曹禺《雷雨》中的蘩漪就是两个典例。
他们两个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生活幸福,可最后的结果却是悲伤的。
【关键词】爱情悲剧产生原因根源对比社会环境一、引言爱情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每个人都会爱上一个人,也许是因为那个人长相俊美,也许是因为能力出众,也许是因为青梅竹马,总之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会爱上一个人,会为之疯,会为之狂。
爱碧因伊本高大貌美而心生爱意,即使刚开始自己只是为了争夺农场的继承权才勾引的伊本。
蘩漪因周萍和自己有着相同的感受,而互相怜爱。
他们都是爱上了一个自己不该爱上的男子,因为他们爱的人是自己的继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两个人的悲剧。
下面我们将从他们两个的性格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分析两个人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
二、爱碧和蘩漪悲剧人生的三部曲的对比2.1困境一般人在一帆风顺的时候都会生活的很幸福很快乐,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准则有很强的约束性,他们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但是遇到困境的时候,特别是当自己的生存都存在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放下道德底线,只要能够生存下去,他们可以做任何事情,可以付出任何的努力,下面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爱碧和蘩漪的人生。
2.1.1爱碧的困境爱碧从小父母双亡,成了我们眼中的孤儿,可是当时的社会并不会因为她是孤儿对她有所眷顾。
为了生存她从小就得给别人干活,从而来获得生活的来源。
她希望自己可以在自己的家里干活,希望自己可以拥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田地,有个爱自己的男人。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之比较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之比较在古希腊戏剧中,蘩漪和娜拉都是备受关注的角色,她们的形象和悲剧根源都让人深感震撼和思考。
本文将比较分析蘩漪和娜拉的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首先,蘩漪和娜拉的形象有许多相似之处。
她们都是被社会束缚和压迫的女性,无法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苦于无奈的境地。
蘩漪是为爱痴狂而死的女子,她原本是一个富有家庭的贵族女儿,但却与一个平民男子相爱。
可是,她的父母不同意这段婚姻,于是蘩漪只得在一片绝望中选择自杀。
娜拉是另一个无法逃离家庭和社会压迫的女性,她面临的问题是婚姻和家庭,她被迫嫁给了她丈夫多年前挪用公款的主管借款人,因为她未经许可的借款才得以治愈丈夫的疾病。
娜拉并不知道她的丈夫Nils Krogstad打算逼迫她还钱,结果她的丈夫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后,娜拉决定离开他和孩子,寻求自由和自主的生活。
其次,蘩漪和娜拉的悲剧根源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她们的悲剧主要源于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所限制的范围内。
蘩漪的遭遇和自杀,源于她父母不能容忍贵族女儿和一个平民男子结婚的社会传统以及文化价值观念。
她的父母认为这是叛国行为,因为这种婚姻会污损他们的家族。
而娜拉的遭遇则源于19世纪末挪威家庭和社会的限制,男性主义的婚姻制度,以及在该文化中看待妇女的角色和地位。
这些限制和压迫不允许娜拉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自由。
最后,虽然蘩漪和娜拉的故事都非常悲惨,但她们的悲剧所带来的启示却是永恒和深刻的。
她们的故事警示我们:在世界各地,仍有很多女性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们没有自由,没有权利,更没有机会去追求幸福和自主。
我们应该借鉴蘩漪和娜拉的故事,勇敢地追求我们的梦想,拥有自由,享受幸福。
总之,蘩漪和娜拉都是深具象征意义的典型女性形象,她们的悲剧根源都牵涉到广泛的家庭、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对我们对于女性权利、自由和平等的反思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启示。
这篇文章对古希腊戏剧中的两位女性角色蘩漪和娜拉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究她们的形象及悲剧根源。
《简爱》中简爱和《雷雨》中蘩漪的形象对比
《简爱》中简爱和《雷雨》中蘩漪的形象对比一、“灰姑娘”式的简爱与“雷雨”式的蘩漪性格同中存异《简爱》以女主人公简爱性格的形成为主线,描摹出她不凡的气质,丰富的情感和敢于反抗的勇气,俘获了千万读者的心。
《雷雨》中敢爱敢恨的蘩漪是五四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自由独立的新女性代表。
这两个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有着相似的性格特点,但同中存异。
(一)、反抗精神1、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在舅母家生活受尽排挤和欺辱。
她矮小、不美、低微、贫穷,但她同样也自尊、自立、自爱、自强,最重要的是她那敢于反抗的精神。
反抗舅母一家人。
没有父母疼爱的简爱住在舅母家,但可怜的她并没有得到心疼和怜悯,反而受到各种欺负。
反抗布洛克尔赫斯特这个伪君子。
离开舅妈家,简爱来到了劳沃德学校,而这里的孩子,并未享受到乐园般的校园生活,而是挨饿受冻。
尤其是好朋友海伦的离开,这颗幼小的心灵无疑狠狠地受了创伤。
在这样的环境中,简爱从不惧怕,但她仇恨,她反抗,她想走出去!反抗在桑菲尔德。
简爱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她不卑不亢,和人交往不逾越任何界限,但和罗切斯特接触得越多,她就越是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这个男人。
因为他的坦率,因为他的平等看待,因为他迎合了她的自尊。
但,她的反抗精神也从未消失。
在浪漫的爱情中,简爱也从未冷落过那颗具有反抗精神的心。
2、最开始的蘩漪也是单纯的女子,和寻常姑娘一样,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足以做自己父亲的周仆园,她一心盼着这是自己最终的幸福的归宿,她盼一份真挚的情感,一个温暖的家,但现实往往骨感,残酷。
蘩漪也在世事的磨练中变得越来越尖锐,乖戾甚至最后心理扭曲。
①她反抗周仆园,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从她拒绝喝药就可以看出她的反抗。
周仆园把她当做金丝雀一样关在这个有规则,没人情,没温暖的牢笼里,空留一颗冰冷的心。
此外,她不顾人伦,爱上继子周萍更是一种极端的反抗,甚至是畸形的反抗,最终也只能是情人不是情人,继母不是继母。
这种反抗,她赔上了青春、光阴,赔上了一切,但也输得一塌糊涂。
安娜与繁漪悲剧性格的比较
安娜与繁漪悲剧性格的比较作为俄国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以一部享誉世界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女性叛逆者形象——安娜。
而在20世纪中国作家曹禺的笔下,《雷雨》中的繁漪也是一个“雷雨”式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二人虽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沐浴着不同的文化,操着不同的语言,但同属资产阶级女性的安娜与繁漪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都是至情至性但生活极度压抑,表面奢华富贵而内心痛苦的上层女人;都积极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但性格上的勇敢执著和不肯屈服又都使两人的爱情以悲剧结束。
共同的身份,相似的悲剧命运使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了可供比较阅读的意义。
本文将对她们的悲剧性格作初步的探讨与比较,以展现中外妇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漫长道路上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光芒。
一、命运的悲剧色彩出身贵族的安娜热情善良、美丽纯真,充满了青春活力和对爱情的渴望,然而在姑母的主张下,却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官僚机器卡列宁,一个索然无味、冷漠虚伪的人。
婚后,安娜的生活、情感被严重压抑。
和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相遇后,安娜对爱情的渴望被重新点燃,她冲破重重阻力,不顾一切的和渥伦斯基结合。
然而,在上流社会的敌视和惩罚下,世俗、怯懦、自私的渥伦斯基最终还是抛弃了她。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无力摆脱巨大的压力和痛苦,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安娜以生命为代价维护了女性的独立与尊严,以自杀对这个社会提出了最后的抗议。
《雷雨》中的繁漪是一个大家闺秀,她聪明美丽,有对幸福、爱情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但她跟周朴园结婚后便被禁锢在封建家庭的牢笼里,十几年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空气,人性受到了压抑。
周萍的回归,激发了她隐藏心底的情欲,使她和这个前妻的私生子产生了暧昧之情。
然而这种畸形的关系注定了不能维持长久。
当周萍不堪情感的重负准备离开繁漪,并同四凤一起出走时,极度痛苦的繁漪万念俱灰,当众揭发了自己在监狱似的周公馆所受的精神折磨和自己对周萍的私情。
繁漪悲剧性的再分析
繁漪悲剧性的再分析繁漪悲剧性形象的再分析摘要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一直是人们所议论和研究的焦点。
不论是其剧情的设置和发展,还是剧中人物的形象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繁漪的复杂并且充满矛盾性,她的矛盾不仅仅是性格上的矛盾,同时还是与生活现实的矛盾。
她的勇敢与叛逆、天真与自私都为其悲剧性做了“铺垫”。
她的悲剧从嫁入周家开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嫁入周家后,她并没有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周家给与她的只有“悲剧”。
生活上周朴园给与她压迫,使她难以喘息。
也许是为了寻求安慰,也许是为了寻求幸福,她爱上了她不该爱的周萍。
而周萍给与她的也只有悲剧。
关键词勇敢叛逆天真自私个性解放悲剧性目录引言 (1)1 繁漪的形象分析 (1)1.1 繁漪的勇敢与叛逆 (1)1.2 繁漪的天真与自私 (2)2 繁漪的悲剧性 (2)2.1 生活上的悲剧 (2)2.2 情感上的悲剧 (2)2.2.1 没有爱情的婚姻 (3)2.2.2 没有结局的“乱伦”单相思 (3)3 繁漪悲剧性产生的性格原因 (3)结论 (3)参考文献 (4)引言繁漪在《雷雨》这部剧本中诗歌十分独特的角色,不论是其性格还是艺术形象都非常的具有个性。
繁漪的命运从嫁入周家开始便注定是悲剧。
也许是因为生活的迫害,也许是人性中寻求自由的本性使得她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的命运发起了冲击。
然而命运是残酷的,纵使她使劲浑身解数也无法改变她的悲剧。
1繁漪的形象分析看过《雷雨》的人都知道,繁漪形象的复杂性。
她的勇敢与叛逆、天真与自私都为其悲剧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
1.1 繁漪的勇敢与叛逆剧本中繁漪是一个充满叛逆的形象。
她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资产阶级知识女性。
似乎每次她的出场都是与她惨淡的命运,在与周围的人做着斗争。
但她的叛逆主要体现在她与周朴园之间,这也许就是她对这十八年来周朴园给与她的压迫所做出的斗争。
剧本中一共有四次最为突出的表现。
第一次是周朴园逼迫她喝药。
“(反抗的)我不愿意喝这中苦东西”、“(声颤)我不想喝”、“(四面看一看,望望周朴园,又望望周萍。
世界文苑中的一对奇葩--安娜与繁漪比较谈
世界文苑中的一对奇葩--安娜与繁漪比较谈
文广会
【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11)002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是世界文苑中的一对姐妹奇葩,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对不巧的文学光辉形象.她们共同的遭遇和不幸,共同的反抗和斗争,共同的弱点和局限,如同两座蕴藏丰富的宝藏,吸引人们去探索、去挖掘.而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研究、审视这两个复杂、丰满而又不朽的文学形象,对于我们研究探索托尔斯泰和曹禺的
世界观、价值观、创作原动机,认识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人物的审美价值,总结借鉴艺术创作经验,特别是人物塑造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总页数】4页(P68-71)
【作者】文广会
【作者单位】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陕西,西安,71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3
【相关文献】
1.安娜与繁漪悲剧命运的比较 [J], 付平
2.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形象比较 [J], 张瑞
3.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形象比较 [J], 张瑞;
4.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形象的比较分析 [J], 方珠伴
5.同是天涯沦落人——谈安娜·卡列尼娜、繁漪的爱情悲剧 [J], 林建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雷雨》中蘩漪的悲剧形象参考资料
浅论《雷雨》中蘩漪的悲剧形象【内容提要】蘩漪是曹禺先生《雷雨》剧作中最具“雷雨”性格、最丰满的角色。
她性格复杂,具有无限的可读性。
她既渴望自由的爱情,但又摆脱不了家庭的牢笼,她既具有旧式女性柔弱的性格,同时又有着现代女性的抗争精神,她企图摆脱周朴园精神和肉体的控制,她紧紧抓住与周萍一种阴鸷的爱,却又被无情的抛弃,最终导致了她对一切的报复。
蘩漪的形象充分揭示了在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作为一个女人,无力与强大的封建势力相抗衡而实现自我理想,即使反抗,也将以悲剧告终的悲惨命运。
【关键字】蘩漪女性反抗性悲剧性一般评论认为,《雷雨》作品以1925年前后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家庭悲剧。
蘩漪是曹禺《雷雨》中的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具有“雷雨”式的性格,她反抗,她追寻,她妥协,最后疯狂。
蘩漪——主人公周朴园第三房妻子、周萍的后母,但同时却扮演着周萍地下情人的角色。
在临界于新旧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曹禺塑造了一个这样的蘩漪——一个活在新社会和旧社会交叉的性格复杂的女性形象,一个纠结于新旧民主专制的畸形产物。
曹禺笔下的蘩漪,拥有受生命深处的欲望控制的性格,又有封建落后的思想。
她敢于反抗封建道德,敢于大胆追求自由爱情,集中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
虽然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却仍摆脱不了封建女性依赖性、自贬性。
一、蘩漪那具有时代精神的叛逆性作者描写的那个蘩漪,在周朴园面前,她是悲哀的、可怜的、文弱的、哀静的。
蘩漪与周朴园一样,也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
按剧中的提示,她是一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①。
正因为如此,她既渴望自由的爱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甘愿受周朴园的凌辱。
蘩漪虽然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只是他的第三个女人(第一个是侍萍,第二个是赶走侍萍后娶的名门小姐),两人只有夫妻之分,并没有夫妻之情。
周朴园表面只是她的丈夫,而实际上却是统治者。
他不但是经济政治上的统治者,更是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精神上的统治者。
两个中外女性文学形象的比较
两个中外女性文学形象的比较【摘要】若把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繁漪相比较,她们在其各自的家庭中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都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都是家庭中的最不幸者;作为争取真正爱情的“勇士”,安娜与繁漪又都是对旧秩序的最积极的破坏者。
二人如“前赴后继”,闪闪发光于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人物的长廊之中,发人深思,引人探究。
【关键词】安娜;繁漪;相比较“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绝没料到,他笔下的安娜与中国作家曹禺笔下的繁漪在其各自不幸的家庭中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她们都有较为高贵的门第,优越的社会地位,豪华舒适的生活,但不幸的婚姻却摧残了她们洋溢着激情的身心,不幸的爱情又泯灭了她们对生活的最后渴望,尽管在追求自身解放的斗争中她们呐喊过、搏击过,可最终仍被那罪恶时代的狂涛恶浪所吞食。
从呐喊到追求,再到幻灭,这两个文学形象“前赴后继”,闪闪发光于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人物长廊中,引发人们探究的欲望与兴趣。
安娜与繁漪的爱情悲剧,首先是由她们不幸的婚姻拉开序幕的。
17岁,这正是充满幻想与憧憬的青春年华,但安娜与繁漪却在没有爱情,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情况下就因为门当户对,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稀里糊涂地嫁给了比她们大二十多岁的丈夫。
从此,她们便被缠缚在了封建包办婚姻的巨大罗网中,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安娜与繁漪都充满美和魅力:都有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充沛而旺盛的生命力,渴望和追求幸福的激情。
而她们的丈夫呢,却都是“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体面人物”。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虚伪、冷酷、空洞、死板,是一架枯燥僵化冷血的官僚机器;繁漪的丈夫周朴园伪善、专横、凶残、自私,是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粗暴的魔王。
卡列宁委身与政治,只关心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他把安娜仅仅作为一个有家室的标志。
于是安娜便如同一个机器附件般经受着八年多的摧残与压抑。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之比较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之比较在文学作品中,角色形象的塑造往往是作者表达主题和思想的途径之一。
在两位伟大的欧洲戏剧家易卜生和深泽桂一的作品中,女主角蘩漪和娜拉形象的塑造深刻揭示了社会和家庭关系的种种矛盾与问题,从而探讨了人类的本质和价值。
本文将分析蘩漪和娜拉这两位形象的异同以及她们悲剧的根源。
蘩漪与娜拉的不同蘩漪是易卜生的代表作之一《公敌》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勇敢而坚定的人物,与剧中的男性角色一样充满了对权力和政治的热情和渴望。
与此相比,深泽桂一的《假如我是真的》,女主角娜拉则表现出了对家庭和爱情的强烈渴望和依赖,她的性格更加温和而女性化。
这两位女主角的不同性格、背景以及思想导向为她们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蘩漪与娜拉的相似之处尽管蘩漪和娜拉在性格、背景和思想上存在差异,但她们的悲剧却有着相似的根源。
首先,她们都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压迫和限制。
蘩漪代表了那些被政治家族和资本家阶层所控制的普通民众,她们的工资和生活条件完全被高层决策者所控制。
娜拉则受到了传统男权社会和婚姻制度的束缚,在婚姻中她失去了自我,陷入了一种身份和生活方式的依赖。
其次,她们都面临着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蘩漪在坚守自己的民主信仰的同时,也深知这种信仰所带来的牺牲和代价。
而娜拉则需要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渴望,同时又要承受传统家庭和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压力。
最后,她们的悲剧都源于她们对自由和权力的渴望。
这种渴望不仅来自于个人利益,更是源于对人性本质的探索和追寻。
差异的深层根源然而,蘩漪和娜拉的悲剧根源却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她们所生活的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
蘩漪所处的挪威社会强调个人权利和尊严,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本主义和政治家族的强大压力。
娜拉生活的社会则保持着传统家庭和婚姻的秩序,这种秩序的倒塌将重创她的身心和家庭。
这种不同反映了文化、历史和社会制度的多样性,同时也指向了人类文明和未来的不同发展方向。
总结蘩漪和娜拉这两位形象深刻探讨了人性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女性解放的先驱——安娜与繁漪之形象比较
安 娜 所 处 的 年 代 正 值 俄 国 封 建 农 奴 制
个女 人所拥有 的一切。 可 结 局却 同 样 的 实 决 定 了 她 们 的 不 同 个性 和 追 求 。 但 她 们
度 土 崩瓦 解 , 资 本 主 义 出现 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芽 的 社 会 转 悲惨 , 是 什 么造 成 她 们 的 悲剧 呢 ? “ 促 成 悲 都 具 有 很 高 的 现 实 意 义 与 审 美 价 值 , 是 世 型期。 旧的 社 会 制 度正 在 颠 覆 , 新 的社 会 制 剧人 物 的 张 力 与 其 所 处 的极 限生 存 困境 密 界 文 学 上 永远 娇 艳 , 旺 盛 的 奇葩 。 安 娜 与 繁
与人生 经历。 这 种 不 同直 接 反 映 了 富 有 民 族和 国家特色的差异 , 为 我 们 研 究 中俄 两 国历 史 、 经济、 文化 提 供 了 素 材 。 两 位 主 人
由于 两 位 女 性 属 于 不 同 的 国 度 和 生 存 年 死寂 后 旋 即 逝 于 天 际 。 代, 在 她 们 相 似 的 命 运 下 又 处 处 显 示 着 不 两位 女性都 如飞蛾扑 火般 , 在 瞬 间 的
种 价 值 取 向 的 东西 , 以更集中, 更典 型 的 方
鲜 明 的 形象 闻 名 干 世 。 她 美丽 聪 慧 、 内 心 丰 无疑 犹 如 金 丝 鸟 笼 的孤 雀 , 没有尊重 , 没有 式 呈 现 给 读者 的 文 学 作 品” 。 安娜 与 繁 漪 在 富、 果 断 勇敢 , 敢 于 同 腐 朽的 封 建 社 会 作 斗
自由 , 有 的 只是 “ 安 安 静静 地 等 死 ” 。 这种 精 追 求 女 性 解 放 的 道 路 上 是 两 位 不 朽 的 先
刍议安娜与繁漪形象的相似性
刍议安娜与繁漪形象的相似性摘要: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繁漪在其各自不幸的家庭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作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安娜与繁漪都是家庭中的最不幸者;作为争取真正爱情生活的“勇士”,安娜与繁漪又都是对旧秩序的最积极的破坏者。
二人如“前驱”和“后继”闪闪发光于世界人物长廊中,引人探究。
关键词:安娜;繁漪;命运悲剧“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1]列夫·托尔斯泰绝没料到,他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繁漪在其各自不幸的家庭中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她们都有较为高贵的门第,优越的社会地位,豪华舒适的生活,但不幸的婚姻却摧残了她们洋溢着激情的身心,不幸的爱情又泯灭了她们对生活的最后渴望,尽管在追求自身解放的斗争中她们呐喊过、搏击过,可最终仍被那罪恶时代的狂涛恶浪所吞食。
从呐喊到追求,再到幻灭,这两个形象如“前驱”和“后继”闪闪发光于世界人物长廊中,引发人探究的欲望与兴趣。
安娜与繁漪的爱情悲剧,首先是由她们不幸的婚姻拉开序幕的。
17岁,这正是充满幻想与憧憬的青春年华,但安娜与繁漪却在没有爱情,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情况下就因为门当户对,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稀里糊涂地嫁给了比她们大二十多岁的丈夫。
从此,她们便被缠缚在了封建包办婚姻的巨大罗网中,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安娜与繁漪都充满美和魅力:都有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充沛而旺盛的生命力,渴望和追求幸福的激情。
而她们的丈夫呢,却都是“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2]的“体面人物”。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虚伪、冷酷、空洞、死板,是一架枯燥僵化冷血的官僚机器;繁漪的丈夫周朴园伪善、专横、凶残、自私,是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粗暴的魔王。
卡列宁委身于政治,只关心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他把安娜仅仅作为一个有家室的标志。
于是安娜便如同一个机器附件般经受着八年多的摧残与压抑。
周朴园要建立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强迫繁漪做一个百依百顺的旧式花瓶,为其点缀家庭。
论雷雨中的蘩漪
论《雷雨》中的蘩漪摘要:蘩漪是《雷雨》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她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富个性特征的文学形象之一,成为大家争论的焦点。
说到蘩漪,在我心中就立即出现了“一个从走廊上静静走来,穿着一身镶灰花边旗袍,阴鸷而沉郁,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园的暮色里散发忧郁的芬芳的女人”。
本文主要从一、蘩漪是一个资产阶级女性;二、蘩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三、蘩漪具有大胆追求个性解放的性格;四、蘩漪的爱情,悲剧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一人物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曹禺《雷雨》蘩漪形象悲剧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曹禺先生,1934年,在他23岁的时候,由巴金任编委的《文学季刊》发表了他创作的名著《雷雨》此剧一经发表和演出,便轰动了当时的文坛和剧坛。
矛盾先生曾有“当年海上惊雷雨”的称赞。
《雷雨》是标志中国话剧走向成熟而飞出的第一只燕子它以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70年来,经久不衰,被人们耳熟能详,广为流传,是一部可以“放在巴黎最漂亮的舞台上演出的近代剧”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以其惊人的艺术生命力活跃在中国舞台上,曹禺先生在作品中把探索和刻画人的灵魂放在戏剧创造最核心的位置上,倾心塑造了一系列过目难忘的典型形象,其中,蘩漪的性格是最“雷雨”的,也是他刻画的最具特色和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个走廊上静静走来的女人、阴鸷而沉郁、穿着一身镶灰花边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园的暮色里散发忧郁的芬芳。
她的眼睛大而灰暗,沉静地灼烧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
偶尔也会露出依稀的微笑:“红晕的颜色为快乐散步在她的脸上”①。
这就是曹禺《雷雨》中的蘩漪。
蘩漪代表着“五四以来女性追求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的最强音,作为周朴园的继室,她不甘心为人摆布,敢于反抗周朴园的训斥、蘩漪敢当面顶撞说:“不,我不愿意”。
可以说,蘩漪是周朴园家长专制的掘墓人。
她厌倦了冷寂阴沉的家庭,在形如枯井的心底却跳跃着一丝如火的热情,她爱上周萍,落到了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当周萍痛苦甚至厌倦这种乱伦关系时,蘩漪却发出这样的呐喊:“我跟你说过多少遍,我不这样看,我的良心不是这样做的”②。
蘩漪、三仙姑悲剧命运的特点及其审美效果的差异
199 6
年第
3
期
繁漪
三仙 姑悲 剧命运 的 特点 及其审美效果 的差异
孔 爱 云
、
曹 禺的话剧 《 雷雨 》 创作于一九三三年 赵 树理的短篇小说 《 小二黑结婚 》 创 作于一九 四 三 年 无论是 两部 作品的体裁 创作年代及 反 映的生 活 都有很多差异 但 它们都是作者 的成名 作 其反 封建的主题 和作
, ,
,
无 私 的感情 但在 获漪身 上 却 体现出 , 。 。
— 种母 爱的残酷和 自私
, ,
你
你简直是 条死猪 1咐母 爱是 人类 最伟大 最
。
萦漪为 了报复周朴 园 周 萍 导 演 了 一幕悲
、 、 ,
,
剧 使周鲁两 家人死的死 疯的 疯 萦 漪报复 了 周朴 园 和周萍 也葬送 了 天真 纯 洁 无辜 的 四 风 和周 冲 把 自 己 和侍萍 推进 了 痛 苦探渊 义 自私 心 理 决定 的
。
“
。
是萦漪 对周朴园 对封建礼 教的一种 大胆叛逆
。
“
萦漪反 杭 了 但 这种反抗带有破坏 性 她 并没有 真正的 目
, 。 . ,
,
,
标 在那样一种社 会里 我 同情 萦漪 她是一位英 雄 因为她敢 于 打破一 切枷锁 是 的 她行为不检 做 了 种
l 4
种错事 但这也需要 勇气 峋 蓄漪 的反抗是有局 限性 的 她 只为自己 幸福 去反抗封建社会 她嫉妒 四 凤 为
、
,
气氛 感到 烦闷 对精 神束缚 感到痛 苦 她要求挣脱 这一切 峋 三仙姑 泼辣 爱热 闹 难 耐死寂 的生 活 她播 要 自由 萦漪和三仙姑 开始 以 各 自独特 的方 式挣脱室息 的生活 然而 在半封建半 殖 民 地 的 旧 中国 封建 势 力 和 旧 的 习 俗束 缚着人 们 这 两位女 性要 彻底摆 脱痛苦 生活 追求 一 种 自 由的 生活 既 要 冲破 社会 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爱玛与繁漪的爱情悲剧之异同
如果把繁漪与爱玛这两个人物形象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这两个人物之间有许多共同点。
她们都具有摆脱或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与社会现实发生剧烈的冲突;她们最终都走向毁灭,繁漪变疯,爱玛服毒自杀。
尽管她们的最终结局都是走向毁灭,但是导致她们悲剧的原因却有巨大差异。
下面我将从社会背景,生活环境以及自身性格三个方面来分析她们悲剧产生的异同。
首先,从大的社会背景来分析,爱玛是19世纪中期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在其小说《包法利夫人》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所刻画的是1848 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法国社会风貌:法国资产阶级引以自豪的英雄时代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平庸的时代,生活在舞台上的是一群群资产阶级的庸夫俗子,浪漫主义的激情已成为过去,现存的只是鄙陋可厌的实际生活。
而爱玛偏是一个天生充满幻想的人,却要在这样一群平庸无能的人物中间生活,自然本生存在矛盾。
而她又逃不出男人的包围,独立存在,因此导致了她的悲剧的产生。
而繁漪是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一个独特的女人形象,她生活在思想相对开放的五四新时期,由于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她开始对封建专制主义下的封建家长统治产生抗拒,勇敢的追求自己想要自由。
她是一个接收了新思想的旧式女人。
但是,尽管她具有反抗意识,用于追求自由,但她终归是生活在封建专制主义社会背景下的女性,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对她毒害至深,男权主义仍然在这个社会扮演主要角色。
女人只能依附于男人存在。
在这个基础上,爱玛和繁漪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中间相差百多年,但她们所生存的社会背景却是类似的。
这种社会背景是导致爱玛和繁漪的悲剧的社会根源。
第二个方面,她们的生活环境,有同也有异。
首先,爱玛是法国外省乡下的一个富裕佃农家的女儿。
这里封闭,庸俗不看,毫无生气,令人窒息。
她十三岁时,其父卢欧老爹自命不凡,自己无法涉足上流社会生活,却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把他送到附近的修道院去接受贵族教育,因此受过神秘的修道院教育和虚幻的浪漫主义文学熏陶。
长大后与查理•包法利结婚,有自己完整的家庭,有疼爱自己的丈夫,有可爱的女儿,本来是很幸福的,但是她却不满足。
这都要源于她那颗不安分的心。
由于年少时受的是脱离实际的,虚幻的,神秘的教会教育,遭受了教会的毒害和贵族教育的影响,导致她天生爱幻想,满脑子里装的都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东西。
而自己的丈夫偏是一个思想平庸,生活浑浑噩噩,举止毫无风度,医术平常,虚荣心强烈的庸碌无能之辈。
婚后,她开始厌倦,她觉得她们的婚姻生活太平淡,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
虽然与丈夫每天都生活在一起,却是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婚姻名存实亡。
她觉得她们生活上越接近,在精神上却离丈夫越远。
婚姻并不像她理想的那样充满浪漫与激情。
她觉得婚姻应该永远充满刺激。
她向往那种惊心动魄、不同凡响的爱情生活。
然而,他却不知道婚姻需要面包,丈夫查理也不知道爱情时时需要注入新的血液。
基于这种原因,爱玛才走上了不归路。
她背着丈夫与其他男人偷情通奸,在其他男人身上寻求在自己丈夫身上永远无法找到的爱情的浪漫、刺激和新鲜感。
她觉得是情人拯救了她,与情人偷偷幽会的场面总是让她激动不已,是情人让她在平庸的生活里看到了希望。
于是,为了她那所谓的理想爱情,她将她所有的情感全部寄托在情人身上,不管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但她很单纯,单纯的不知道情人只是和她逢场作戏而已,玩弄她而已,并不是真正的爱她。
当她要求和情人私奔情人想尽办法拒绝她的时候,她才顿时明白自己只是被玩弄了。
在第一个情人离开她以后,她开始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是尽管情人抛弃了她,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对情人万般怀恋,脑子里时常出现情人的画面。
由于她的秉性,在被伤害一次之后,还不觉悟,当再一次出现自己理想中的男人时,她又一次陷进去,当然结局和前一次没有多大的差别。
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受伤,一次又一次的再寻找,为了自己的欢愉,浪漫,把家里的财产败完不说,还欠了很多高利贷,当法院下达公文要求她还债时,她四处向人求救,包括她
以前的情人们,却没有一个愿意出手帮助她。
她感到了绝望,对她一生所追求的理想爱情感到绝望,对恶浊社会下的龌蹉的任性感到绝望。
最后,便在绝望中喝了砒霜,服毒自尽。
我们再来看繁漪,繁漪是个出身名门的女子,有着一般大家闺秀的才气,接受过五四新思想的熏陶。
正值花样年华的年龄,由于门第观念嫁给了比他大一二十岁的周朴园。
一个足以做她父亲的男人。
并且还是被周朴园续娶为妻。
站在一个世俗的角度用常人的眼光来看,繁漪貌似很不值。
她年轻貌美,得才兼备。
如果尽管是这点不值,只要以后的婚后生活能够美满幸福,那世人也不用多说什么。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关键是他们的婚后生活过得真的很不和谐。
前面我们提到,繁漪是被周朴园续娶的,在这里我们不禁就要产生疑问。
那周朴园的前妻怎么了呢?之前周公馆发生了什么事?这就要求我们把时间推移到27年前。
27年前周公馆确实发生了一件大事。
周家的少爷,也就是现在的周朴园爱上了家里的女仆鲁侍萍,两人未结婚就发生关系,生下了一个孩子——周萍,也就是后来的周家大少爷,繁漪爱得死去活来,最后将自己毁灭的那个人。
由于在旧社会,门第等级制度森严,婚姻都要讲求门第平等,一个少爷喜欢上自家丫环,自然就是犯了贵族家的大忌。
况且还生下了孩子,更是无法接受。
于是,迫于封建家长的专制独裁,周家就将其赶出周公馆,留下了孩子。
迫不得已,周朴园只能顺从家长的安排另取了一个门第相当的女子。
在这里我们要知道,周朴园和鲁侍萍是相爱的,他们是被封建统治下的伦理道德,门第世俗观念活生生拆开的一对鸳鸯。
所以,尽管拆散了他和鲁侍萍,但他对鲁侍萍的爱却从未变过。
在几十年后,他家的摆设以及一些鲁侍萍留下的习惯都还原模原样的保留着。
所以,周朴园对自己正式的妻子从未动过心,更谈不上爱情。
所以,在这样一个家庭生活,有这样一个丈夫,是个正常的女人都会被逼疯。
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妻子就郁郁而终了。
而后,繁漪便才嫁过来。
然而繁漪却是在继续上演前一个女人的悲剧。
她嫁给周朴园,除了为他生下一个周冲外,他们之间是没有任何一点感情的。
周朴园以一个封建家长的身份凌驾于周公馆其他一切人身上,作为封建式的家长,他的生活、思想、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无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他在家中是“天然尊长”,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扼制一切有生气的东西。
在这个家里,受害最深的要数繁漪,她在这个家里只是周朴园的一个附属品。
周家对繁漪来说,无异于一个不透气的“铁屋子”。
这对她的个性解放是一个极大的限制。
无疑这助长了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繁漪的反抗意识。
周朴园的凶横以及繁漪自身的地位,都使她再也难跨出周家大门一步。
这使得她只能把自己的追求局限在家庭以内,不得不把眼光投向她不该爱的周萍,最终导致了她一步一步地走向悲剧的结局。
总的说来,从生活环境这个角度来说,爱玛和繁漪的相似点在于她们起先都是有家庭,有丈夫,有孩子。
然而她们都对自己的丈夫都很失望。
不同的是爱玛的丈夫是爱她的,为了她的健康搬家,为生计发愁。
而繁漪跟他丈夫之间从未存在过爱情,只是作为丈夫的一个附属品存在,可以说她从未感受过爱情带给她的激情,刺激以及快乐。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繁漪比爱玛更悲剧,更可怜,更值得同情。
最后,从她们自身性格这个因素来对二人进行比较。
爱玛从小受过宗教的贵族教育以及受到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吸收了许多消极、颓废的知识,在修道院亲自耳闻目睹很多浪漫的场景,再加上她天生耽于幻想,不切实际,更是刺激了她那颗天生不安分的心。
她向往上流社会糜烂的生活,不甘于平庸,但是她却不知道自己在无形之中也继承了农民传统。
她一生就为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男人而活着。
这些男人出身高贵、英俊潇洒、热情大方、博学多才、事业有成。
很显然,这已经成为她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爱的目标的一副沉重的镣铐,因为在爱玛生活的环境周围、鄙陋的法国乡下,这样的男子根本不存在。
当查理这样一个得之不易的幸福摆在她面前,他却不懂得珍惜,她不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幸福,现实中永远缺货”。
所以由于她自身的这种性格,导致她在爱情面前显得很盲目。
而繁漪,一个受过新教育的资产阶级女性,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这本生就与当时落后的社会环境产生矛盾冲突。
然而她又被被迫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整天生活在一个封建家长专横的钳制下,一个没有爱
情和自由的牢笼里,没有任何社交的自由,她完全是周朴园生活中的一个附属品。
虽然在物质上她应有尽有,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资产阶级太太的生活,但在精神上却一贫如洗。
这是导致繁漪起来反抗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然而,她又找不到更好更有效的反抗途径,她毫不犹疑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希望通过爱情的来挽救她,殊不知,爱情最后也化为泡影。
最终走上毁灭的道路。
其中着两个人物的共同点就在于太过于盲目的疯狂的追求爱情,不切实际,甚至为了所谓的爱情不择手段,最终两人都走向毁灭。
综观所有的原因,导致爱玛和繁漪悲剧的因素也就集中表现着三个方面,因此,对二人的悲剧进行比较也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