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士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士制度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两汉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唐以降的科举制

一、西周选士的方式:(一)乡里选士(二)诸侯贡士(三)学校贡士

西周选士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二,育士与举士相衔接

第三,举士与举官为一途

二、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一)招聘,即所谓“客卿制”。(二)举荐(三)自荐

三、两汉察举制度与征辟制:

(一)察举制度

1.创立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元封四年(前107年),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

2.科目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常科与特科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此外还有秀才、明经等科目。

特科因是皇帝临时决定,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

3.对教育的影响:积极方面

察举各科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的确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汉书》)

1.促进了汉代经学的发展

2.促进了太学的发展

3.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4.对教育的影响:消极方面

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而要引起主要官员的注意,“声望”是很重要的,于是,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

下,察举不实。

1.以名取人,致使沽名钓誉风盛行

2.世家权门把持选举,选非其人,察举成为结党营私的工具

(二)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

四、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

五、科举制度(607-1905年)——“第五大发明

(一)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

(二)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1.类别

1文举:常科,制科2武举

2.考生的来源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生徒即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生,他们修业期满,可以应举参加考试。乡贡即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的士人,向本县、州投请应试,经地方预试合格解送中央

3.程序:乡试-省试-吏部复试

5.考试方法:(1)帖经

帖经相当于填空题。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

右两边盖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帖盖3 字,令应试者填出来

(2)墨义

是关于经文内容的小问答题,只要按原文对答即可,所以也是考查熟悉儒经的功夫。

墨义有时也采用口试方式,叫口义。

(3)策问

策问是从西汉沿袭而来的,是有关时事政治的系列问答题。对策要求考生通晓经史,熟悉时政,能提出合理和有效的见解,是考查政治才能较好的方法

(4)诗赋

要求考生当场作诗赋各一篇,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五)明朝——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1. 考试程序

明代科举的正式考试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2.八股取士

(六)清朝——中国科举制度的退出

清代科举共分为四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七)、科举制的作用:

(一)科举制作为支撑封建官僚政治的一大杠杆和调节器,有效地制衡、调节着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政治结构。

(二)科举考试重经义、文辞,而轻自然、斥技艺,导致了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乃至经济的迟滞不前。

(三)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首先,体现在保持儒家在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上,儒学和科举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官学地位,同时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限制在儒家经学的范围之内。

其次,体现在它对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曾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促进了宋代散文的发达

(四)科举制度对士阶层的影响

1.科举制度造就了士阶层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认真勤奋的治学精神。

2.科举制度造就了士阶层知识结构的固化、陈旧,遮蔽了其知识视野。

3.科举制束缚了士子的个性、创造力,造成士阶层人格的萎缩。

(五)科举制对学校教育起了既培植又刈翦的悖反作用

一方面,学校为科举提供了考生来源,而科举有激励士子入学苦读,尤其是唐代文实兼备,多学科(多科目)的选士,促进了学校多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又限制和桎梏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科举的内容、方法

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结语:

选士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选士权逐步集中、考试因素不断加强、选士标准日趋客观、入仕机会走向均等的过程。

科举制的创立,标志着封建时代选士制度的完善。它面向社会,不拘门第,公开考试,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因而,极大地调动了中小地主读书的积极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同时,科举对教育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它使教育变成了科举的附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