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千字文篆书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中华碑帖精粹)
读书笔记
又多了一本习篆的好帖子,邓石如的字临起来感觉奔放自然,挺舒畅!。
目录分析
出版说明
邓石如篆书 白氏草堂记
作者介绍
这是《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中华碑帖精粹)》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中华碑帖精粹)》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白氏草堂记》是邓石如的篆书代表作,共六屏,每屏高一百零一厘米,宽二十七厘米,作于嘉庆九年甲子 (一八〇四),即谢世前一年。此屏线条圆涩浑厚,雄劲苍茫,掺入隶书笔意,字形方圆互通,姿态新颖。其对 长锋羊毫的大胆使用,在丰富提按变化的同时,又使其骨力坚韧的用笔得以显现,可见其晚年所臻之化境,一扫 当时呆板纤弱,单调雷同的积习,开创了清人篆书的新面貌。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中华碑帖 精粹)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篆刻
白氏
屏 篆隶
草堂
篆书
隶书
白氏
篆书
篆书
草堂
内容摘要
邓石如(一七四三—一八〇五),初名琰,字石如,别号完白山人,工书法、篆刻,篆隶尤精。初因未通小 学,不谙六书,多以己意为之,篆法时有乖误,后由梁巘引荐至梅鏐家学习,始入正轨。其隶书注重发掘汉隶内 在之精神,将遒劲豪放的“书写”之趣作为表现内容,强调点画的完整性和运动感,在举世描摹汉碑形貌的风气 中脱颖而出;篆书则多从隶入,能脱王澍一脉之笼罩,广泛汲取秦、汉碑不同特点并加以融合提炼,可谓当时之 “第一人”。
篆书基本点画和用笔方法
一、篆书的基本点画和用笔方法甲骨文、大篆、小篆都属于篆书。
有关殷商甲骨文至秦小篆这一阶段的书法资料,仅仅局限于铸凿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与由毛笔直接书写这一形式存在着很大差距。
这里并没有对金文先秦时代使用毛笔与否作出讨论,只是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保存下来的、当时由毛笔直接书写的篆书资料。
由于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
就大篆小篆而言,只有点、直、弧三种笔法。
有关篆书的基本笔画及邓石如篆书的笔法,介绍如下:1、点篆书用点的地方较少,往往和其他笔画连在一起,作为其他笔画的一个部分,或者延长成短横或短竖。
单独的点较少,其写法是;从点的中心落笔,由左向右旋转,边转边运笔,直到转成圆后收笔。
但邓石如的点极富变化,同一件作品中相同字的点处理各不相同。
见(图一)中三个“太”字中点的不同写法。
(图一)三个“太”字点的不同写法2、直直包括或长或短的横、竖。
其基本写法都要逆入驻收;就是藏头护尾,两头圆,中间部位粗细一致。
也有少数横或竖是逆入平出而露锋的。
如(图一)“太”字。
邓石如篆书的横和竖并不全是一条笔直的线,除位于中心的竖用直线外,其横往往呈微微的弧形。
很有动感。
其笔法,可以从(图二)中的“上”字的横画以及“十”字中的横画上看出。
(图二)上十3、弧篆书中的弧可分为角弧、半圆弧、圆弧、方弧以及不规则弧。
除部分不规则弧外,弧都是由两笔写成的,以圆弧为例;落笔同横或竖的用笔方法基本相同,从要写的圆的上方中部落笔,先向左写半圆,再从上方笔画的头部落笔向右写半圆,在圆的下方会合,会合的搭接处不留痕迹。
(图三)中“大”字上部的两弧及“朱”下部的两弧均是分两笔写成。
(图四)“月”字上方的弧二笔写成,“月”字的下部不规则弧,以及“多”字弧为一笔写成。
(图三)大朱(图四)月多(图五)围四(图五)的“围”和“四”字外框,可以分成二笔,也可三笔。
虽然是外框,也是呈弧线。
二、邓石如篆书的起笔和收笔的方法:逆起驻收,讲究内敛含蓄;或逆入平出,轻松流畅。
邓石如篆书《八闼册》高清欣赏
邓石如篆书《八闼册》高清欣赏
邓石如《四体书册之篆书八闼册》无锡博物馆藏。
此件《八闼册》无年款,从篆书的书写风格判断,属于他的中晚期作品。
邓石如为什么淡泊如此?他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堪称盛世的“乾嘉时代”。
他来到这个世界时,政局早已稳定,天下亦早已被爱新觉罗氏那双射雕射虎的手抚摩得比较熨帖了。
生活随着时间的河流,日复一日地平静地流去。
我们只知道他戴草笠,着芒履,策毛驴,浪迹天下名山大川,有如云水之间孤独的浮鸥。
他的好友师荔扉曾经送他这样两句诗:“难得襟怀同雪净,也知富贵等浮云。
”看淡了浮华、浮夸、浮名,也就与浮躁相去甚远。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那种怀才不遇的牢骚他没有;“患名之不立,患年之不长”,贾逵的雄心进取他缺乏;“名飞日月上,义与风云翔”,李白的济世大志他也不具备。
他只是归于淡,把世间万物都看得淡了,淡到自甘寂寞,远离红尘。
END。
邓石如《千字文》高清
邓石如《千字文》高清邓石如《千字文》,小篆,该字帖已成为后世学习小篆的标准教材【1】《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2】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3】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4】玉出崐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5】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6】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7】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商汤。
坐朝问道,【8】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9】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10】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11】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12】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13】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14】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15】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16】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17】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18】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19】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20】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21】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22】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23】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24】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25】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26】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都邑华夏,【27】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28】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画彩仙灵。
丙舍傍启,【29】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30】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31】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32】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33】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车驾肥轻。
邓石如篆书技法
邓石如篆书技法2009-08-07 17:36第三讲邓石如篆书技法邓石如(公元1743-1805年)原名琰,字顽伯、石如,别号完白山人,后以字行。
安徽怀宁人。
邓石如是清代中叶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
真、草、隶、篆无一不工,尤精篆隶,别具一格,开一代碑学之宗。
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
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
”邓石如因其杰出的艺术贡献,被后世称为“篆书的第三个里程碑”。
一、篆书的基本点画和用笔方法甲骨文、大篆、小篆都属于篆书。
有关殷商甲骨文至秦小篆这一阶段的书法资料,仅仅局限于铸凿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与由毛笔直接书写这一形式存在着很大差距。
这里并没有对金文先秦时代使用毛笔与否作出讨论,只是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保存下来的、当时由毛笔直接书写的篆书资料。
由于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
就大篆小篆而言,只有点、直、弧三种笔法。
有关篆书的基本笔画及邓石如篆书的笔法,介绍如下:1、点篆书用点的地方较少,往往和其他笔画连在一起,作为其他笔画的一个部分,或者延长成短横或短竖。
单独的点较少,其写法是;从点的中心落笔,由左向右旋转,边转边运笔,直到转成圆后收笔。
但邓石如的点极富变化,同一件作品中相同字的点处理各不相同。
见(图一)中三个“太”字中点的不同写法。
(图一)三个“太”字点的不同写法2、直直包括或长或短的横、竖。
其基本写法都要逆入驻收;就是藏头护尾,两头圆,中间部位粗细一致。
也有少数横或竖是逆入平出而露锋的。
如(图一)“太”字。
邓石如篆书的横和竖并不全是一条笔直的线,除位于中心的竖用直线外,其横往往呈微微的弧形。
很有动感。
其笔法,可以从(图二)中的“上”字的横画以及“十”字中的横画上看出。
(图二)上十3、弧篆书中的弧可分为角弧、半圆弧、圆弧、方弧以及不规则弧。
清代邓石如《篆书文轴》
清代邓石如《篆书文轴》
展开全文
邓石如篆书文轴,纸本,纵117cm,横7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轴篆书录文一
则(《篆书文》轴释文),末隶书识:“颐斋
大人属书。
邓琰。
”下钤“邓琰”、“石如”
印二方。
具体书写时间不详,但从题款名字看,
应是邓石如在嘉庆以前的作品。
本幅无藏印,
未见著录。
此轴书法用笔细匀,受《峄山碑》
及李阳冰篆法影响,使用羊毫中锋,笔划圆劲,
收笔处略出锋,呈尖峭状,尚属传统玉筯篆之
范畴。
释文: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问于守者:“此谓何器?”对曰:“此盖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
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
”迺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
夫子喟然叹曰:“于戏,夫物有满而不覆者哉。
”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法,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则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颐斋大人属书。
邓琰。
(撰稿人:马季戈)。
墨香集名人佳作.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
墨香集—名人佳作.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墨香集—名人佳作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伍启中丁卯(1987年)作邓石如像邓石如(1743~1805),中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
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
怀宁(今属安徽)人,原名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
他出生于寒门,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
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
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
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
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
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
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
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邓石如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
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
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
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人推为清代第一。
生性廉洁,成名后以书法篆刻自给。
喜好游历名山胜水。
常一筇一笠肩背行李游走百里。
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邓石如幼年时家境贫寒,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
”这样一位读书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全靠艰定不移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锻炼。
他十七岁后,就开始以书刻自给。
三十岁后,通过友人介绍,陆续认识了南京梅缪三兄弟等友人,遍观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为此起早贪黑,朝夕不辍为以后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
邓石如篆书碑帖《八闼册》
邓石如篆书碑帖《八闼册》释文:万绿阴中,小亭避暑,八闼洞开,入簟皆绿,雨过蝉声,风来花气,令人自醉,大抵黑白善恶,只宜在心,不宜在口,内存精明,外示浑厚,此大豪杰之局,量若灵台无主,一味鹘突,岂包荒之谓哉,回光自照,予心中善恶太分明,遇有不平,触机辄发,以此涉世难矣。
请取此语为终身之韦弦,一言而能伤天地之和,一事而能折终身之福者,切须检点。
凡人及语,所不平,则气必动,色必变,辞必厉,惟韩魏公不嘫,更说到小人忘恩背义,欲倾己处而辞气和平,乃如道寻常事。
好丑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太明则人不亲。
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受益才称德量,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受用者,才情必不云露,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见,事去而心随空。
邓石如篆书。
总观其四体书法,以篆书成就最大,楷、行、草次之。
邓石如又是篆刻家,开创皖派中的邓派,在本站篆刻欣赏里有专门介绍。
他以小篆入印,强调笔意,风格雄浑古朴、刚健婀娜,书法篆刻相辅相成。
邓石如的印章有着“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特色。
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列其篆、隶书为“神品”,称其“四体皆精,国朝第一”。
《四箴四条屏》,篆书,纸本,纵206cm,横31.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程夫子四箴。
乾隆辛亥春末古浣后学邓琰敬书。
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释文:听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衺存诚,非礼勿听。
言箴曰:人心之动,释文:因言以宣,发禁躁忘,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如,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
释文:动箴曰:喆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此屏录宋程颐《四箴》,计12行,行17字。
识篆字帖邓石如篆书《千字文》
识篆字帖邓石如篆书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亲戚故旧 老少异粮 妾御绩纺 侍巾帷房 纨扇圆⑧ 银烛炜煌
昼眠夕寐 蓝笋象床 弦歌酒宴 接杯举觞 矫手顿足 悦豫且康
嫡后嗣续 祭祀⑨尝 稽颡再拜 悚惧恐惶 笺牒简要 顾答审详
骸垢想浴 执热愿凉 驴骡犊特 骇跃超骧 诛斩贼盗 捕获叛亡
布射僚丸 嵇琴阮啸 恬笔伦纸 钧巧任钓 释纷利俗 ⑩皆佳妙
毛施淑姿 工颦妍笑 年矢每催 曦晖朗曜 璇玑悬斡 晦魄环照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丙舍傍启 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①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 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标注版)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标注版)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
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弟子职》是邓石如62岁时所书。
就其自身而言,亦最成熟。
无论运笔结字,已到人书俱老。
其用笔,入笔简而凝重,行笔朴实无华,自然迟滞,收笔不作雕饰,时而有飞白之笔,益显老辣精浑。
其结字,外型疏散,体内却茂密集中。
比秦篆稍收其长,比汉篆稍展其方。
密集处稍偏靠上,下部固然易放长脚,但也并非尽然。
以前的习气逐渐减少,足见其字已愈来愈成熟了。
因页数较多,分三次上传。
(后附《弟子职》全文)。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释文先生施教,弟子是则。
温恭自虚,所受是极。
见善从之,闻义则服。
温柔孝悌,毋骄恃力。
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游居有常,必就有德。
颜色整齐,中心必式。
夙兴夜寐,衣带必饬。
朝益暮习,小心翼翼。
一此不解,是谓学则。
少者之事,夜寐蚤作。
既拚盥漱,执事有恪,摄衣共盥,先生乃作。
沃盥彻盥,汛拚正席,先生乃坐。
出入恭敬,如见宾客。
危坐乡师,颜色毋怍。
受业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馀则否。
始诵必作,其次则已。
凡言与行,思中以为纪。
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
后至就席,狭坐则起。
若有宾客,弟子骏作。
对客无让,应且遂行。
趋进受命,所求虽不在,必以反命,反坐复业。
若有所疑,捧手问之。
师出皆起。
至于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馔馈。
摄衽盥漱,跪坐而馈。
置酱错食,陈膳毋悖。
凡置彼食,鸟兽鱼鳖,必先菜羹。
羹胾中别,胾在酱前,其设要方。
饭是为卒,左酒右酱。
告具而退,捧手而立。
三饭二斗,左执虚豆,右执挟匕,周还而贰,唯嗛之视,同嗛以齿。
周则有始,柄尺不跪,是谓贰纪。
邓石如小篆 《千字文》技法解析(七):临习原则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七):临习原则七、临习原则(一)读帖与临帖读帖与临帖是今人学习前人书法的基本方法,是通向自由创作的重要手段。
如果只临不读,就难得其法,难窥其奥妙;反之,只读不临,便会眼高手低。
读帖与临帖相辅相成。
我临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时,首先是从读帖入手,认真研究、解读。
在此基础上,认真临摹。
做到三到——“眼到”“手到”“心到”。
“眼到”是读帖的前提,“手到”是读帖的过程,“心到”是读帖的境界。
正如清代书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先能察,后能拟。
察进一分,拟近一分;拟近一分,察进一分,终身不复止。
”这里的“拟”即是临摹能力,“察”即读帖。
“察”在“拟”之先,“察”的水平高低,决定着“拟”的质量高低。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续书谱》中有言:“历观前贤之书,莫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
”谓读古人帖,要把字读活,去想象复原古人的书写过程和要领。
读懂帖了,临帖时才能从点画、偏旁到全字、全篇,做到胸有成竹,果断、准确下笔。
我临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时,采取三种方法:一是对临。
包括字形大小如帖,对临时忠实于原帖,注意形似,临出古意。
二是背临。
主要是背临其偏旁部首和基本笔顺。
三是意临。
意临时,我把字形放大。
字大20厘米到25厘米,任性挥洒,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与气象。
如此这般,我自觉对出帖与创作很有帮助,避免了单纯临帖的程式化。
(二)笔法与笔意当初学习邓石如小篆《千字文》,第一感觉是笔法单调,变与不变两难。
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云:“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
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
”从这一论述中我得到了启示。
我首先从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小篆入手,初步掌握中锋用笔后,大胆融入史籀铸凿金文的古穆朴质和秦汉石刻碑文的朴茂遒劲,理解了邓石如隶法作篆的方法,找到了邓石如小篆《千字文》的书写状态与用笔要诀。
当理解掌握了其用笔方法后,又重新认识唐代张怀瓘论书所谓“简易之谓道”的深刻内涵,逐渐地感受到在笔意的层面与邓石如小篆《千字文》相一致,再以笔意作为根基,适当融入史籀铸凿金文和秦汉石刻碑文笔意,在似与不似之中追求邓石如小篆《千字文》的精神内核,用其笔法写其笔意。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放大版68张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放大版68张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8[放大]。
邓石如《千字文》,临篆必备(高清版)
邓石如《千字文》,临篆必备(高清版)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又名顽伯,号完白山人,又号完白、古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等,安徽怀宁人。
有人把他归为皖派,更多的人因为推崇他在篆刻史上杰出的贡献,而尊为“邓派”。
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后遍临秦汉名碑,参以隶书笔法,开清代篆书新境界,成为唐代以后篆书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之一。
邓石如艺术成就之高,被誉为“国朝第一”、“碑派第一人”,特别是晚年的篆书,以长锋软毫写就,笔力圆涩厚重,雄浑苍茫,力透纸背,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
他所谓“疏能走马,密不透风”和“计白当黑”的理论,至今为书界所重视。
高清邓石如《白氏草堂记》篆书单字欣赏
高清邓石如《白氏草堂记》篆书单字欣赏
本文约570字
《白氏草堂记》又称《庐山草堂记》,节录白居易文章《庐山草堂记》,稍有简省。
是邓石如篆书的代表作,六条屏,纸本,每屏尺寸101厘米x27厘米。
此书作为邓石如六十二岁所书即嘉庆九年甲子(1804),是其谢世前一年写成的,《白氏草堂记》之书风既盎然着浓浓的古气,又洋溢起阵阵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洒脱;功与情致并重,行气整饬工稳,体势森严刚毅,韵度豪迈醇厚。
邓石如篆、隶、楷、行、草书无所不工,但以篆书最为人称道。
他是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
他的篆书吸取汉碑篆额和唐代李阳冰《三坟记》等篆字的体势笔意,得朴厚沉雄之韵,一改宋、明时期篆书的刻板、拘谨之风。
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白氏草堂记》释文:
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檀树,如盖张,如龙蛇走。
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
北据层岩,积石嵌空,奇木异草,盖覆其上。
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知其名,四时一色。
单字放大高清图
▼
【终】
书法字帖·书法字典。
墨香集篆书欣赏.邓石如书法作品精选
巫峡云:四川巫山县东巫峡两岸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诸峰纤丽奇俏,常有云雾缭绕,美景奇观。
洞庭月:洞庭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洞庭月色美不胜收。范仲淹《岳阳楼记》描绘道:“而或长烟一空,浩月千里······”
彭蠡烟:江西鄱阳湖又称“彭蠡湖”,湖上烟波浩淼,蔚为奇观。
潇湘雨:指“潇湘夜雨”,为“潇湘八景”之一。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 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他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享誉艺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但他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有着不愿媚俗取巧的顽固,以石自比,以顽石自况,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他的好友、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曾给他写过这样一幅对联: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人生一达这种境界,艺术的深沉和久远便应运而生。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此联书于嘉庆改元春正月(1796年春)。
邓石如篆书的变法及其对后世影响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也给后继者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思路和空间。 尽。邓石如身后,由于金石考据研究的不断
邓石如篆书拓展了小篆的艺术表现力, 发展,碑学运动更加深入,书法研究也不断
解决了篆书书写的便利性问题,从而从根 地向更早溯源,书法审美观随之发生变化。
本上解决了篆书的技法问题。过去的一些 清后期书家不断扩大取法范围,广泛吸收先
划
篆书颇有自负。后人皆推许邓石如篆书成 态,力度和速度平稳均衡,格调、气韵受
邓石如曾自述学篆的过程:“余
·
就,康有为盛赞邓石如篆书“为冰翁千年 到损害,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相应地受 初以少温为归,久而审其利病,于是以
理 论
来之集大成者”(《广艺舟双楫》)[2]。 到影响。延续到唐代,李阳冰、五代徐铉 《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
引 领 一 时 风 气 , 从 而 开 创 了 崭 新 的 一 代 风貌。
《怀宁县志·邓石如传略》记其每酒酣落 事,它表明篆书从实用领域转向艺术领
墨,自睨其书曰:“何处让冰斯!”“邓 域,在一定程度上以装饰性来满足人们的
二
策
布衣篆书世岂有敌哉!”可见其对自己的 审美需求。然而,小篆整饬密致,缺乏姿
邓石如篆书的变法及其对后世影响
内容提要:邓石如篆书在“二李”小篆的基础上,兼取秦汉金石文字,又参以隶书的笔意、笔势,使得小篆的线条出现了 丰富的变化,拓展了小篆的艺术表现力,增加了小篆的审美效果;同时,顺应毛笔自然的书写,实现了篆书书写的便利 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篆书的技法问题。他以崭新的风貌,完成了一次开创性的变革,引领一时风气,推动了书法艺术 的发展。本文拟从篆书艺术的流变进行考察,全面、客观地分析邓石如篆书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邓石如;篆书;变法;影响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 邓石如(1743—1805),清代书法家、篆刻家。
他被时人誉为“国体皆精,国朝第一”,尤以小篆成就最大,是篆书创作史上继李斯、李阳冰之后第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为清代以来的篆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历史用事实证明了邓石如之后的篆、隶书家以及篆刻家多数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譬如近现代书法家包世臣、吴熙载、莫友芝、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等。
邓石如对篆书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突破了千年来玉箸篆的樊篱,以隶法作篆,提按起伏,富有姿态,达到了“平和简净,遒丽天成”的艺术境界。
从康有为“完白山人既出以后,三尺竖童,仅能操笔,皆能为篆”的赞许中,我们不难看出邓石如在篆法传承与创新上的卓越贡献及对世人的影响。
邓石如(1743-1805年)清代大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后以行之,更字顽伯,汉族安徽怀宁人(今安徽安庆人)。
即著名的“完百山人”。
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字,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冰阳为家,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性廉介,漫遍名山水,以书法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据包世臣《艺舟双楫》《完白山人传》载;他起自寒门学习书法,下过苦功,早年即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
后自称一家,人称“邓派”。
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九岁时就读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
十七岁时就开始靠写字,刻印谋生,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
他自己说“我少年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邓石如30岁左右时在安徽寿县结实了循理书院的主张梁巘,有经梁巘介绍,成为举人梅谬的座上客。
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谬处八年“每日味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
邓石如篆书字帖欣赏《张子西铭》
邓石如篆书字帖欣赏《张子西铭》
邓石如(1743—1805),清代书法篆刻家。
名琰,字石如,又字顽伯,号完白山人。
安徽怀宁人。
邓石如精于治印,被誉为邓派,是清代碑学开宗立派的著名人物。
又工篆、隶,两者巧妙融合,篆中有隶,隶中融篆,方圆兼备,别具风神。
其隶书以笔力取胜,得汉碑之神韵,有《曹全碑》之秀逸,《衡方碑》之淳厚,《夏承碑》之奇古,《石门颂》之姿肆,广收博取,仪态横生。
中锋用笔,圆润而遒劲,篆情隶意,跃然纸上。
字形横宽而扁长,随形布势,波磔下注,力饱气足。
包世臣将邓石如的隶书列为“神品”,评为“平和简静,遒丽天成”。
北宋张载著。
原为《正蒙·乾称篇》的一部分。
作者曾于学堂双牖各录《乾称篇》的一部分。
后由程颐将将《订顽》改称《西铭》。
文中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把宇宙看作一个大家族,说明个人的道德义务,宣扬“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的乐天顺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