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寻根 第2讲

合集下载

第二讲中西文化寻根ppt课件

第二讲中西文化寻根ppt课件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伊阿宋得到金羊毛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 外来的文化也很快地淹没于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如伊斯兰文化。
• 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二、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
1.陆地狭窄,多崎岖山地,大 面积的石灰岩和贫瘠的土壤 ,河流短小,可耕种面积少 。气候冬季干燥,夏季湿润 ,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产, 很难形成完全自足的农业经 济。
嫡–长子宗继承制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大所小妻宗谓制妾度 宗法普通,称即谓 “宗宗法称族谓 之法分继神甲承”土主骨,牌封文是位,侯,以宗制其家,本表族意宫为是室中祭庙心祀宇,祖之先根形的据,场血和所祖缘。先远。的
二、西方地理环境对于西方文化产生及其特质形成的作用
1.地域有限而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得农业难以满足不断繁衍的 人口的生存的需求,于是人们不得不转向山林和海洋寻找生 活资源。形成了海商贸易的经济方式。
– 海商贸易造就了西方人爱冒险、能创新、喜欢探索的特点,不被 束缚在土地上,而少有家族观念。不是尊崇长辈,而是尊崇有能力 的青壮年。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礼记·表记》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宗法制度的建立
•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_《诗经》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 周代的“制礼作乐” 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礼,供给鬼神,非礼 不诚不庄。”(礼记·曲礼) 礼的形式为“仪” ,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 一 、炎黄时代:中国文化的开端
• 赫赫始祖
• 三皇五帝说 •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 五帝说法: •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
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 策》);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译夷书开窗口、 《各
国律例》和《四洲志》、 仿制西舰主张建设新式 海军
• 《海国四说》是“清代史料笔 记丛刊”中的一种,是作者梁 廷(楠)以“筹海防夷”为目 的的著叙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海国四说》合《耶苏教难入 中国说》、《合省国说》、 《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 为一书,作者在书中历述了英、 法、荷、葡、意、西等西方各 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企图 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与 咄咄逼人的气势,并指出其唯 利是图等特性。《海国四说》 内容新颖、认识敏锐,在近代 中国思想史上起着开先河的作 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2、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 芽
思想家 时代
思想要点
李贽 明后 期
黄宗羲 明清 之际
顾炎武 明清 之际
王夫之 明清 之际

中西比较文化徐行言主编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西比较文化徐行言主编期末总复习资料

第二章 中西文化寻根第一节 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第二节 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与古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第三节 家国与城邦一、 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二、 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第三章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一节 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第二节 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一、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道德价值————人类精神文化以宗教为开端,中国自周代就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中国古代文化君重神轻,民重神轻。

神体现在: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着。

第三节 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一)“家天下”的宗主统治----天下为家的王位继承 (二)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三)大一统的专制政体一、 严复: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国亲亲,西人尚贤 二、李大钊: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人看作群体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

因而只有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

一、义务为本位的群体原则二、个人主义的自由与权利第四节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一、中国精神中的“中”与“和”1)儒家中庸思想与道家无为的中道观2)艺术上表现为优雅宁静、冲淡平和的审美境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感情节制,以及含蓄委婉地艺术传达。

二、西方价值的“利”与“力”1)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2)强烈的竞争意识3)对力量的崇拜第五节内向与开放一、道统与涵纳二、开拓与求新第四章中西思维方式比较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中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将人投入到自然中,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为认识的基本前提;而西方哲学则专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别,细心的分解万事万物,欢欣于人的独立,给之地位和荣耀,以独立个体的确立作为认识的前提。

天津民俗文化寻根

天津民俗文化寻根

三、美食文化
天津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小吃和菜肴都是其独特的代表。狗不理包子、耳朵 眼炸糕、麻花等都是经典的天津小吃,以其美味口感和独特风味吸引了无数人 的味蕾。同时,八大碗、炒带子、津门烤鸭等菜肴也以其精湛的烹饪技艺和美 味的口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如腊八节、祭灶节、送穷节等都有独特的习俗。其 中,腊八节时人们会喝腊八粥、吃腊八蒜,寓意着吉祥如意、驱邪避灾;祭灶 节则是为了感谢灶王爷的保佑,祈求来年丰收安康;送穷节则是为了送走穷鬼, 迎接财运,寓意着辞旧迎新、吉祥如意。这些节日习俗反映了天津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天津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 们应该从多个方面积极探索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以使它在现代 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天津,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其具有丰富 多样的民俗文化。本次演示将就天津民俗文化的特点、形成与发展、传承与创 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天津民俗文化的特点
1、兼收并蓄的多元性
天津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北方、本土与外来的多元文化交融之地。这种多元文 化的特点在天津民俗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天津的民俗文化既有中原地区 的传统元素,又有北方地区的特色元素,更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元素。
二、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历史积淀与地理环境的影响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是古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也是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天津成为了南北文化交融的地方。同时,天津自明代建城以 来,历经数百年沉淀,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天津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特别是近 代以来,天津成为了中国北方的重要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 涌入,这使得天津的民俗文化更加丰富和多元。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fo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代码:1012014课程负责人:李红梅课程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三年级学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1.本课程的目的“中西文化比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和介绍。

通过讲授分析中国与西方主流文化在基本精神、思维方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及差异,使学生明确中西文化的不同起源;把握中西古代政治制度、道德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异同以及中西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

增加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要,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注社会现实,既为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问题贡献力量,同时也树立起全球性的宽广视野,自觉地去参与、推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合作。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及其走向,能对中西文化进行有机客观地比较,扬弃糟粕,吸取精华。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观看影片以及撰写书评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仅掌握较为扎实的有关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而且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文化及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

本课程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采用专题式教学体系,有重点地集中讲授一些重要内容,避免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

中西文化对比PPT课件

中西文化对比PPT课件

西方文化有三大精神源流或胚胎: 古希腊的哲学精神:理性精神 古罗马的法律精神:法治思想 希伯莱的宗教精神:信仰意识
第2页/共30页
古希腊的哲学
• 古希腊哲学,公元前6~公元5世纪出现在希腊本土以及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小亚细亚西部、意大利南部的 哲学学说。又称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哲学最初发生和发展的阶段。古典希腊哲学,或称早期希腊哲学 集中在辩论与质询的任务。在很多方面,它同时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早期希腊哲学家对后 世产生的影响从未间断,从早期穆斯林哲学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和现代的普通科学。
第29页/共30页
感谢您的欣赏
第30页/共30页
第3页/共30页
古罗马的法律
• 古罗马对西方文明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其完备的法律体系,包括市民法(仅适 用于罗马公民)、自然法(适用于所有人)和国家关系法(用于调节罗马人与其它民 族之间的关系)。从公元二至六世纪,罗马法经历了一个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过程, 至公元534年在东罗马帝国国王查士丁尼的主持下编撰完成并颁布施行,后人称 之为《民法大全》。该法典对西方文明的影响被认为仅次于《圣经》,其基本思 想和原则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法律中。
孔子的血亲情理精神认为血缘亲情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情感置于知识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存在于血亲情感之中知识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情血亲情理精神的先导儒家整理课件23具体表现整理课件24首先在孔子看来孝的根据就在于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
中国文化 印度文化 阿拉伯文化 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
第1页/共30页
人际关系
• 西方:“交相利”。 • 中国:“多个朋友多条路”。
第12页/共30页
意见
• 西方:直言、快行。 • 中国:谨言、慎行。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价值根源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价值根源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价值根源中西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生活习俗、行为习惯、伦理观念、思维特征、价值取向等多方面,这种文化差异来源于中西方各自历史的长期积淀,并对于每个人都打上的深深的烙印。

中西方这种文化差异起源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行为方式的差异性,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又最初起源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一、环境、资料、行为与意识的逻辑关系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它造成了各地域、各民族不同类型的行为方式(包括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进而在此基础形成了各地域、各民族不同类型的思维意识方式。

(一)环境与资料的逻辑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料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食物来源等三个方面。

显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往往形成不同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食物来源。

例如,沿海地区或岛屿地区,自然资源主要有海盐和沙滩等,气候主要是海洋性气候,食物来源主要是海洋生物;内陆地区,自然资源主要是煤、动植物、矿产等,气候主要是大陆性气候,食物来源主要是陆生植物与陆生动物。

环境与资料的逻辑关系如下图:(二)资料与行为的逻辑关系人类的一切行为分为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两大类,其中,消费行为是将生活资料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生产行为是将自身的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或新的生活资料价值)的过程。

然而,无论是消费行为还是生产行为,都是将不同形式的价值进行相互转化,只有在信息注入的时候才会产生价值增值,如果没有信息的注入就只能进行不同形式价值之间的等值转化。

总之,行为就是将不同事物的价值进行相互转化或增值,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价值转化与价值增值过程中的最大效率,因此可得:行为的本质:关于资料(以最大效率进行价值转化与价值增值为核心目的)的规则体系。

资料与行为的逻辑关系如下图:(三)行为与意识的逻辑联系人类的行为过程、行为产物和环境因素将会必然地反映到人的头脑之中,并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主观意识,这些主观意识就是人脑对于外界世界各种事物的特性进行归纳与抽象,并总结出一系列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形成了对于人类行为的各种约束性规则,反过来引导、制约和规范人类的行为,目的在于提高人类行为在进行价值转化和价值增值过程中的效率性。

《中西文化对比》第二章 第二讲 汉英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对比》第二章 第二讲  汉英文化比较
Small c culture (behavior culture) means the way
of life of a people, including values, beliefs, and perceptions. “第二种文化”、”广义的文化”、 “普通文化”、“交际文化” Culture as a set of traits (胡文仲)
中国人重“统一”;英美人重“对立”。 “顺向思维” 与 “逆向思维”
您(先)请!
After you. 可来自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 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Past experiences, if not forgotten, is a guide for the futur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past can serve as a guide in the future.)
第二节
词汇中的文化
语法中的文化 成语中的文化
语言中的文化解析
语用中的文化
语言和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心
理文化的差异,而在心理文化中,对 语言文化转换最具阻力的是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属 于科学文化。 中国文化重在求善,西方文化重在求 真。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 Still waters run deep. 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a sea of debt a sea of smiles at sea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

第二章 寻根

第二章 寻根

• 按照这一划分,他把中国、印度、巴比伦和 埃及这几个古老文明发祥地的地理环境均归 为大河所灌溉的平原流域,而欧洲文化的源 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则显然是海岸地域环 境孕育的产儿。尽管黑格尔对中西文化特征 的论述含有不少武断的偏见,但他对不同历 史文明地理差异的分析却为我们研究中西文 化的自然背景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
推动或制约不同民族文化创造的主 要因素是什么呢?古往今来的许多 学者都把地理环境乃至气候的作用 排在首位,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 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近代的孟 德斯鸠、黑格尔,到现代欧美的著 名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如汤因比、 伯恩斯、亨丁顿等都曾对此有过各 辟蹊径的论述。
第一节 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

古希腊文明获得发展的另一重要条件是地中海地 区特殊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从地图上我们可 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中海是一个地形封闭的陆 间海,它位于北纬30。- 460之间。北、东、南三 面分别与欧亚非三洲大陆相邻,西面通过仅10多 公里宽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通,东北部通 过更为狭窄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小小的马尔马拉海 与另一片陆间海——黑海相连。总之,这是一片 基本上为大陆环绕的海域,因而它的水文性质也 独具一格。由于出口海峡较浅,水流不能与外洋 自由流通,地中海内潮汐很小,海面较为平静。 海水很深,含盐量特别高,在表层水面形成了反 时针向的沿岸海流,这些都为海上航行提供了有 利条件。
• 总之,“没有一个伟大的整块。……相反地, 希腊到处都是错综分裂的性质”。这种特殊 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 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 化聚合,也陶冶了希腊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 独立的基本性格。
第二节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
• 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必然会带来各相异趣的生产形式 和与之相应的经济模型。在此基础上,又会产生出各自民 族最初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所有这些既构成了特定的 文化形态,又是两种文化传统风格各异的深层结构以及民 族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还需要对中西先民的 经济生活形态作进一步的追寻。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我 国著名学者梁启超早在1922年撰写的《什么是文化》一文 中便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 业也。”孙中山先生也曾阐述过近似的观点:“简单地说, 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生存要求和生活需要所产生的一切生 活方式的综合和他的表现。”

西方文化两大源头的内在关系及当代启示

西方文化两大源头的内在关系及当代启示

西方文化两大源头的内在关系及当代理论对西方文化的基础,西方人都认同源于所谓“两希”。

一个希伯来,即犹太神学文化;一个便是希腊,即希腊世俗文化。

此“两希”被学者视为“哺育西方文化的两个乳房。

”西方文化中最为精髓的内涵则多来自希腊文化。

正如罗素所说:“从希腊人那里。

我们引导出文学、艺术、哲学和纯数学,以及我们社会外貌中文雅的部分。

”在世界文明史上,希腊文化不但以其成果辉煌著称于世,而且以其理性精神独树一帜。

希腊文化形成以后,像一个高能量的“精神能源”,呈幅射状向地中海周围地区强劲地扩散,自古及今,一直影响着欧洲和世界文明。

其影响是巨大的,以致有学者断言“一切文明国家在一切有关智能的活动方面,都是希腊的殖民地”。

希腊文化由南欧向欧洲其他地区广泛而有力度传播的不是希腊人自己。

而是罗马人。

希腊的灭亡以后,继起统治欧洲希的罗马人几乎原封不动地将希腊文化作为遗产继承了下来。

罗马对西欧的统治是以武装力征服实现的,在对西欧的征服中,希腊文化也就借助于罗马人的武力从南欧逐渐传播到了西欧广大地区。

如学者所说:“罗马权力的每一次扩张,都播撒了希腊文明的酵母。

”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论及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时这样写道:“希腊成为俘虏以后,把艺术介绍给了野蛮的拉丁民族,俘虏了粗野的胜利者。

”希伯来是对巴勒斯坦犹太的古称,希伯来文化是以巴勒斯坦为中心的古代中东地区文化的结晶,是古代世界影响巨大的四种文化之一。

希伯来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西方文化,是西方文化起源的“两希”之一,西方文化中的宗教神学部分深受希伯来文化的影响。

罗素在论及这一影响时说:“从犹太人那里,我们得到一种狂热的信念——它的朋友们管它叫做'信仰’道德的热情和罪的观念,宗教的不宽容以及我们民族主义的某些部分。

”基督教的胚胎虽来自希伯来文明,但却是在古罗马的母体内孕育成熟并成长壮大的.基督教虽是在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中产生,但它真正成为独立的宗教并广泛传播却有赖于罗马帝国对地中海周边世界的统治,特别是最终从被压迫者的宗教变为统治者的宗教,有赖于罗马皇帝在公元4世纪接受基督教,并在帝国范围内对它的大力扶持、推广,甚至对其宗教教义、组织进行全面整合的结果。

中国文化史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诸因素

中国文化史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诸因素

• 中国的人口历来就有数量上的优势。公元2 年,计有6000多万,超过当时世界人口约 1.7亿的三分之一;12世纪初北宋末年,境 内人口超过一亿,加上辽、西夏及其他少数 民族也占世界人口(3.2亿)的三分之一以 上;1850年世界人口达到约12亿,而中国人 口已突破4.3亿。
• 在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工具的条件下,中国无疑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 会经济的主体
•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黄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 和龙山文化。 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及钱塘江流域三代时期, 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 料的主要来源。 • 古代诗歌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时期先民从 事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所谓“同我妇子, 值彼南亩,田俊至喜”(《诗· 豳风》);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 而食”(《帝王世纪· 击壤之歌》)。
• 战国时的城市就已有“人肩摩,连衽成帷 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 一》)的盛况;唐宋时的长安、开封、杭 州、泉州、广州等城市,都是闻名世界的 大城市;而明清两代的城乡工商业集镇, 更是遍布全国。 • 长距离的商品贩运。很早就打破地域性限 制,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联系。货币的大 量使用,与西欧中世纪的货币“几乎没有 地位”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纸钞 (宋)的使用,更是中国对于世界货币史 的一大贡献。
• 强烈的地域特点使中国文化的多样性非常 明显。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影 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 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如在穿越秦 岭的道路没有开辟之前,四川盆地、云贵 高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非常困难,很早就 开通了与西南境外的联系。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比较(1)

中西方文化比较(1)

第一章●第一位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对人类文化现象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是英国学者泰勒,他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比较方法强调以对象间的可比性为前提,它要求参与比较的材料应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在某一方面具有矛盾的同一性,例如相近的或历史背景,相同的学科范畴或近似的命题,相似的内容和倾向或同类型的历史人物等第二章中西方文化寻根●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在《自由与文化》中指出的那样:“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中,文化条件简直就像生理条件一样,影响并决定人的意志。

文化条件被视为‘自然的现象,它们的变动反而被认为违反自然。

●中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基础的比较:一、中国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多次外族的入侵而终究能保持文化的延续与完整,未曾像其他古老文明那样遭致毁灭或中断,正是赖干这不可多得的广阔内陆基地。

2、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正是这些千姿百志的自然景观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色,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气候温暖湿润。

气候湿润,雨量充沛。

加上由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资源十分丰富,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一方面,它所面对的水域是浩渺无际的太平洋,海对于上古的中国人只意味着陆地的尽头,自然的天限,因而这些海洋就不能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

另一方面,在内陆地区的外缘,有西部的崇山峻岭和充满烟瘴的热带大林莽,它使中国与东南地区的文化交往与传递变得艰难。

积极影响:促使中国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

消极影响: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自我封闭的保守意识和自诩世界中心,妄自尊大的大国心态,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

中西文化中西文化寻根

中西文化中西文化寻根

西方—以地缘政治为基 础旳希腊城市国家
在西方文化中,城邦旳 特征?
1、独立旳城市为中心,向周围旳乡 村辐射
2、规模有限 3、社会组织以地缘为基础,血缘关
系淡薄 4、民主政治体制旳建构
民主政体旳局限?
享有权力旳是 ——自由成年男子,
排除了妇女、外乡人、奴 隶旳公民权
•华夏土地上旳农耕文明
古希腊罗马旳工商业文明
三、社会组织形态
中国—以血缘家庭为纽 带旳中国老式社会
在中国文化中,家旳多重功能?
——异性结合、繁衍子孙、 血缘继承、婚姻结合、生 产经营、财政消费、社会 教化、礼法约束
社会关系旳纽带
——血缘与婚姻
——家族集团(祭祀 共同旳祖先、族长、家 谱、公共墓地、家塾)
第二章 中西文化寻根
一、 推动或者制约不同民 族文化发明旳主要原因是
甚么呢?
地理环境或者气 候原因为众多 学者所推崇
思索: 中华文化旳自然基础是甚么?
1、版图广阔,腹地纵深。 2、复杂多样旳地形面貌---形
成多民族、多源流、多层面旳中 华文化 3、气候温暖湿润 4、半封闭旳边沿地形
西方文化自然基础?
——是为宗法制
家族宗法制成为中国政 治构造旳关键,详细体
目前哪几种方面呢?
1、“家天下”旳宗主统 治——君臣等同父子
2、事君如事父旳忠孝原 则——孝亲到忠君
3、大一统旳专制政体—— 皇权集中制
中国专制政体旳特征?
1、有能力旳皇帝大权独揽、兼听 万事 2、权力中心向皇帝测近旳机构和 侍臣转移 3、皇帝控制着社会旳思想、文化、 学术秩序 4、以行政组织限制百姓自由
1、与海洋有着不可分割旳亲 密关系
2、可耕面积少,冬季湿润、 夏季干燥,不利于农作物生 长,没能形成自己自足旳农 业经济。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话题。

从饮食习惯到礼仪,从思维方式到人际关系,中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根源文化是一个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产物,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那个时候,中西方文化都处于一个原始的发展阶段。

但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人口结构、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等原因,两种文化的发展演化方向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1.地理环境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地处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处,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适宜农业生产。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而且内陆区域和海洋区域非常接近,因此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都可以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下进行。

西方文化则诞生于欧洲地区,欧洲是一个大陆性气候的地区,气候变化多端,冬季湿冷、夏季炎热,会出现突然的气候变化,经常出现自然灾害。

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活动受到这种不稳定的地理条件的影响,而且欧洲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常年处于战争状态,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人口结构中国和西方的人口结构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而且近代以来一直有“人多力量大”的说法。

儒家文化中的“家庭至上、祖先崇拜”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心、忠诚、敬畏等观念,也都和人口结构密切相关。

西方国家则相对人口密度较小,但是人口流动性和异族混杂程度较高。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特征,这也和西方人口结构有关。

3.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文化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历来是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长期以来实行封建皇权,官员任命由上至下,权力走向也类似于官僚主义。

这种制度下,思维方式、教育体系和道德观念都受到中央权力的影响。

相对于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化、分权化。

在这种政治制度下,个人的人权、私有财产和政治参与权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尊重,深度影响了西方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

自然辩证法 第2讲:中西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 第2讲:中西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第二讲
中西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一、西方古典文化中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一)古希腊哲学 1. 古希腊自然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
赫拉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2. 古希腊后苏格拉底哲学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3. 基督教的自然观
(二)近现代西方自然观
1.机械论的物理学:形式逻辑、几何学、 经典物理学(牛顿、伽利略等)、斯宾诺莎
一是顺。《易传·说卦》指出,“昔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顺应人性、天命的规律),“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顺应天道人德, 适合事物义理)。《革》卦《彖》曰:“顺乎天而应乎人。”这里的 “顺”,有顺应自然、顺乎天理、遵循规律之意。这是以天人合德为核心 理念的生态伦理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二是节。六十四卦中第六十卦为《节》卦,专门阐明适当节制的道理。卦 辞:“节,亨”(节制,亨通顺利)。就此,《彖》辞解释说:“天地节而 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爻辞《六三》:“不节若,则嗟若” (不能自我节制,必然会忧伤嗟叹)。爻辞《六四》:“安节,亨”(心安 理得地节制,亨通顺利)。看来,《周易》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凡事要有节 制(包括节俭、节约、节欲),不可过度开发,肆意掠夺,无限制地向自然 索取;不可挥霍无度,暴殄天物。这也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一个重要原则。
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的思想。他说: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荀子提出将“以时禁发”、保护生态环境上升为圣王之制。他描述的 “圣王之制”的理想社会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荀子·王制》云: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 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 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要求人们应当顺应 生物生长繁育的规律,把滋养和取用结合起来,守时以待,适时而为,以 时斩阀,合理利用自然万物。为了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荀子提出“长 虑顾后”、“节用御欲”的发展理念。他说: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 足以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伐其 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荀子·富国》)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识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识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识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公元前1000年(周代)---“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尚书·禹贡》---庞大帝国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雄厚的发展潜能---自我调节与更新---进退裕如---文化的延续与完整2、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3、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

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光、热资源丰富。

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是水分分布不均。

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

三是山地气候居多。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的浩渺无际---望洋兴叹---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文化交往与沟通的艰难---“丝绸之路”未能成为繁荣兴盛的大道---隔离机制---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保守意识---自诩世界中心---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二、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1、独特的地理位置——海的磨砺西、南、北三面环海,东接亚洲--- 古希腊人所居的巴尔干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古罗马人所居的亚平宁半岛及其附近大陆,都濒临地中海--- 海岸线(3.8 万公里)--- 整个欧洲距海较近(距海最远为500 公里)--- 海陆交错,港湾林里--- 半岛和岛屿占总面积的34%--- 世界之冠2、海的赐予——黑格尔预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中西文化比较ppt课件

中西文化比较ppt课件
13
★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化
男,丈夫也,从田为力,言男用力于田也。里,居也, 从田从土。疆,界也,从田田;三,其界画也。
诸侯国的土地分封制,徭役制,农业工具的发展,土 地灌溉的发达。
春秋战国时期的帝亲耕、后亲蚕祀社稷、耕籍田,祷求雨, 下劝农令,以祈丰年。
商代末年“肇牵牛车远服贾”的商人已经出现,春秋时的 陶朱公、端木赐,魏国的白圭,秦国的吕不韦等富商巨贾。 14
西方的人道主义在中世纪反抗神权中兴起, 要求人高于神、自然的位置,人是万物的尺度, 鼓励人对自然的征服、驾驭,强调人性、人的主 体价值、人权、平等——人是万物的尺度、宇宙 的精华,坚定人要征服和驾驭自然。
22
23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道德价值 ★科学中心的西方文化
24
★科学中心的西方文化
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
19
二、东西文化的精神—不同的文化选择 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及所追寻的、珍 视的、有成就的表现出的个性不同。
20
1、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
中国文化是静的,西方文化是动的
21
2、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指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 价值围绕着人的社会存在建立,专注于人的社会 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的独特的伦理文化。
40
41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42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 人为的关系问题——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天造化之 物。
黄河、长江、淮河、珠江、黑龙江等大河地 区的元谋人、北京人、丁村人、蓝田人、马坝人、 河套人……形成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 文化、河姆渡文化……。
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西文化演讲稿范文

中西文化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中西文化的主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智慧的光芒和未来的希望。

中西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化体系,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今天,我将从历史渊源、价值观念、艺术表现和交流互鉴四个方面,为大家展示中西文化的风采。

一、历史渊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

从夏商西周的礼乐文明,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再到汉唐盛世的文化繁荣,中华文化不断发展、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西方文化则起源于古希腊,历经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直至现代,西方文化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发展。

1. 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

儒家文化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社会责任。

道家文化则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和谐。

此外,佛教文化也传入中国,与儒道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

2. 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强调“博爱、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观。

古希腊文化注重人文精神,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

古罗马文化则强调法治,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等思潮相继涌现。

二、价值观念1. 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倡导“和谐”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仁爱”、“诚信”、“礼让”等品质。

同时,中华文化还强调“孝道”,认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

2. 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倡导“自由”观念,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意志。

在人际关系中,注重平等、公正、民主等原则。

西方文化还强调“竞争”观念,认为竞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三、艺术表现1. 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艺术表现上,注重意境、含蓄、寓意。

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唐诗宋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书法艺术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追求。

第二章 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

第二章 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
– “没有一个伟大的整块……相反 地,希腊到处都是错综分裂的性 质”——黑格尔:《历史哲学》 – 被纵贯希腊半岛的品都斯山脉和 伯罗奔尼撤半岛上的阿卡地亚山 地分隔为东西两侧的平原丘陵、 河谷和盆地 。 – 平原和谷地又被一道道崎岖艰难 的山岭割裂成更为狭小的地块 。 – 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结 构,陶冶了希腊民族祟尚自由和 个性独立的基本性格。
• 不同的行政制度
不同地理生态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王明珂:中原地区易于中央集权政权,实行 统一的行政区划,而游牧民族或者山区,则是部 落联盟或者军事奴隶制度。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希腊温暖的气候-自律民主政体;热带-暴戾(li4)、缺乏对自由的热爱和精 神的追求-专制政体;寒带-自由闲散-不存在任何 政体形式。 孟德斯鸠:把环境决定论运用于宗教研究:炎 热-倦怠-服从性宗教,如印度佛教;寒冷-崇尚个 体自由和行动-攻击性的宗教,如十字军东征。
[少有扩张性和侵略性;内卷性和封闭性]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物质生活基础。如北粟 南稻。 • 形成不同的社会行政制度、生活方式与思 想观念。 • 辽阔、多样的地理空间和腹里纵深的回旋 余地,有利于经济、文化中心的及时转移 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导致中国文化的多 元性、持久性和包容性
· " "
三、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1.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
– 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便已形成了“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 声教,迄于四海”(《尚书·禹贡》)的庞大帝国。 从秦朝到清代初年,历代最稳定的疆域范围基本都是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 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境内。江河纵横,土地肥沃,物种繁 多,有着丰饶的生存资源和广阔的回旋天地。 流域面积在1千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580条;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 流有79条;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几大水系的流域面积就达数百万平 方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事航海的人,一定很快就体会到了船只给予他们特有 的自由和机会。他们可以离开大陆到岛屿上去,无论酋 长或者国王都不一定能追赶上船只,每一个船长就是一 个国王。——韦尔斯
结论:越是远古时代,自然环境对于人类影响就越大, 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之增进,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制约随之减小,环境对人类的 影响就越小。
第二节 家国与城邦
一、以血缘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
1.宗法制的社会结构 第一,国家政治权力嫡长子继承制度。(立子
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第二,严格的家族大宗、小宗体系。(大小宗
关系是相对的)
第三,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结合,实行家天下,家族宗 法关系与国家君臣关系纽合,家国同构。
第四,以“礼”为核心的等级规范制度。
1.社会组织以地缘为基础,血缘关系淡薄。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城市为中心,规模较小。 梭伦改革:解放债务奴隶;按照私有财产多寡分成四个
等级;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常设机构400人会 议决定城邦大事;设立公民陪审团为最高审判机关。
克利斯提尼改革:按照地域划分10个选区;每个选区选 出50个代表组成500人会议,500人会议成为雅典最重 要的国家行政机关;十将军委员会,每部落选1人,轮 流统帅军队。
北方严寒山地则利于民主 制的发展。
居住在岛屿上的人民比居 住在大陆的人民拥有更多 自由。
孟德斯鸠(1689-1755)
“在寒带和热带上找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到世界历史民族的地 盘。”
黑格尔(1770-1831)
温带、亚热带首先发展出人类早期最辉煌的文化
黑格尔区分三种对文化产生影响的地理因素类型: ①干燥的高地和广阔的草原。 ②巨川大江流经的平原流域。 ③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
古罗马:
王政时期:300氏族,每10个氏族组成一个库里亚(胞 族),每10个库里亚组成一个部落。由成年男子参加的 “公民大会”负责讨论和决定宣战、选举勒克斯(王)以 及其他高级公职等重大事务。氏族首领组成的元老院负 责处理一般公共事务。
赛尔维·图里阿改革:按照财产原则将全体应服兵役的 男子分成6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建立若干个百人团, 以百人团为表决单位设立百人团会议,取代过去的库里 亚会议。
“我们全是希腊人的: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 的宗教,我们的艺术,根源都在希腊”——雪莱
2.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 ①陆地狭窄多山,土壤贫瘠,气候特点不利于粮食作物
的生长。 ②特殊的海洋地理与周边环境。 ③古希腊全境被各种天然障碍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
现在所称的希腊国家,在古时没有定居的人民,只有一 系列的移民;……他们利用土地,只限于必需品的生产; 他们没有剩余作为资本;土地上没有正规的耕种;因为 他们没有要塞的保护,侵略者可以随时出现,把他们的 土地夺去,这样,他们相信在别处也和在这里一样,可 以获得他们每日的必需品,所以他们对于离开他们的家 乡也没有什么不愿意的。——修昔底德
第二讲 中西文化寻根
第一节 中西文化的基础
一、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的
总和,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等因 素。 地理环境制约着人类获得物资生活资料的方式,从而进 一步影响他们的其他历史活动方式。
地形地貌气候的差异与文 化差异。
南方炎热的气候、广阔的 平原、肥沃的土地有利于 专制大国的发展。
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
中国: 氏族组织 (血缘)
西方: 氏族组织 (血缘)
家国组织 (血缘)
国家组织 (地缘)
练习:
1.从中西文化根源的角度看中西方早期神话叙事的差异 “倘欲究西国人文,治此则其首事,盖不知神话,即莫
由解其艺文,暗文艺者,于内部文明何获焉——鲁迅 比较的对象:中西方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
高地
平原流域
海岸区域
二、中西文化生存的自然基础 1.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 ①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半封闭地形。 “内生文明”:深厚的根,坚硬的壳。 ②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高原、山地、平原、丘陵 ③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灌且粪,长我禾黍”
中国的文明远比中国的政治更具有大一统的特性。中国 文明史世界上几大古国文明中唯一得以幸存和延续下来 的文明。自从孔子时代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 其顿和罗马帝国的文明都相继消亡,但中国文明却通过 持续不断的改良,得以维持下来。中国文明也一直受到 外来文化的影响。从早先的佛教影响,直到现代西方的 西方科学的影响。但是佛教并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 西方科学也没有把他们变成欧洲人。——罗素《中国人 的性格》
伯利克里改革:取消当选执政官财产限制;除十将军委 员会公民投票选举,一切公职抽签选举;全体公民都有 被选举权;公民可充分享受参政议政权利;一切大政法 律由会议表决。(公元前5世纪)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缺陷:
占大多数人口的奴隶不享有政治权利,而只是“会说 话的工具”;在人口占少数的自由民中,妇女不享有政治 权利。剥夺了妇女、奴隶、外乡人的公民权。
文化起源神话等神话类型的比较。 比较的方法:平行研究的方法 比较的视角:中西方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组织
结构、价值观念、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等。 阅读资料:赫西俄德《神谱》、《工作与时日》;荷马
《伊利亚特》、《奥德赛》。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2.政治化的伦理道德 忠孝原则:父为子纲——君为臣纲 “移孝作忠” 3.大一统的专制政体 独裁人治——皇帝集行政、军事、立法、司法、监察、
吏考等大权于一身。 文化专制——焚书坑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科举制
度、文字狱。 漠视人权——保甲制度、限制人身自由。
二、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