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的人格理想 道家强调自然人性,反对儒墨学者以“仁义”为追求的圣贤人格,反对人为的扭曲损害 人的自然本性,要求教育要为张杨人的个性服务 道家的理想人格论极力主张冲破儒家教育思想的樊篱,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 一种绝对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甚至成为了中国
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士人在感叹人生短暂,无常不幸的时 候,获得某些为界,当然,这思想本身也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实践 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在教育中提倡理论联系实际,言行一致的教学原则和治学 方法
创造 对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希望好东西能 更多一些
量力 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 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教育的社会作用:墨子主张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实现“兼爱”,必 须借助于教育的手段,教育通过使天下人“知义”实现社会的完善。 教育的个人作用:“素丝说”。墨子以术师和冉思为例,阐述了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 响,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就能造就 什么样的人
《乐记》 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他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和作用等问题 乐的产生 音乐产生于人的心理活动,产生于人的情感 乐的作用 对人而言,使人认识深刻,情感丰富 对国家而言,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净化社会风气
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墨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兼士”这种人才,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勇于 承担治国利民,兼爱相利的职责
作为“兼士”的标准 厚乎德行,即把德行的修养列为首位 辩乎言谈,即善于辞令,能说服人,能言善辩,奔走说教,改变社会风气, 实现其政治理想 博乎道术,即通晓治国的道理,不仅掌握墨家的基本思想,而且还要掌握实 用技术
孟轲的教育思想 孟柯生平和政治主张 “制民之产”,使人民都成为小土地所有者 “民贵君轻” 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
“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 强调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四心” “人性”是指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属性。人性表现为四心: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基础,是 起端,所以称之为四端。在四心之中,侧隐之心是最基本的,是人类发展“仁”的 基础。
对教师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 要有尊严,使人敬服 要年高而有威信,具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 要具备善于讲解知识的能力 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以浅显的话语加以阐发
师生关系 学生应该尊重教师 荀子继承了自孔子以来的教学相长的思想,鼓励学生后来居上,勇于并最终超过 自己的老师 片面强调学生无条件的服从,老师主张“师云亦云”这是错误的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 《礼记》中的一篇。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篇论文,他着重阐述教育的目的, 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得,即恢复和发扬人先天的善性
亲民,即推行德治与仁政
八条目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方法 善假于物:凭借外物、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以增长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 才能 兼陈中衡:这是一种辩证的,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兼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 方面或各种情况都展示出来,摆列开来,“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或选择 适当的中正的 虚一而静:学习要虚心、专一、平静
论教师 重视教师的作用和地位 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情、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 信
论理想人格——“大丈夫” 持志养气 动心忍性
存心养性 反求诸己
论教学 深造自得 盈科而进 教亦多术 专心致志
荀况的教育思想 苏洵生活的时代和生平活动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性伪之分” “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伪”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 化。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是后天人为培养的结果
道家的教育思想 老庄及其道家学派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的根本,它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意识,客观 地存在着,所以叫做“自然无为”,没有目的,没有意志,自然而然的产生万物 道家认为“道法自然”,主张无以人灭天及不要用人力去改变自然 道家认为一切人为的东西都是错误的,儒墨主张的教育是破坏自然,违背人性的, 所以是最大的错误,主张不要用人为的教育去改变自然本性 道家并不完全否定教育的作用,他们反对的只是违背自然的教育。道家提倡教育, 即自然之教,把一切自然之道当做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顺应自然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墨翟与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我只提出了代表小生产劳动者思想和利益的一种理 论体系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政治和道德教育 为解决当时社会的三患,实现三务,墨子提出了十论
齐国的稷下学宫 性质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 学术自由 容纳百家即各派学术地位平等且来去自由 相互争鸣与吸取 待遇优厚 政治待遇,“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的很高的政治待遇 物质待遇优越 学无常师 稷下学宫兼容各家各派,但对天下名士都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学生来到稷下学 宫,不限于跟一个先生听讲请教 制定学生守则 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作为学生守则,加强学生 管理
《中庸》 性与教 天所赋予人的叫做性,循性而行叫做道,修治此道叫做教,率性即遵循本性。修 道即为教育,而教育的作用则在于率性,顺着先天的善性发展,尽量把天赋的道 德观念,道德意识体现出来
中庸 杜绝一切过激的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人们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其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 的体认,这就是“自诚明,谓之性”或者“尊德性”,其二是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 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或者“道问学”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道家提倡广博的求知,但他们却清醒地指出人们不能陷溺于博学。博学强调的是 理性在人的学习和认知中的作用
涤除玄览与虚而待物 道家认为人对认知应以清净无为为前提,鄙弃学习和认知中的主观、矫饰, 易“随其成心而师之”。因此人的学习应该广博察物,客观、全面的看问题 道家教育思想的特点是反对人为和反对教条,认为“道法自然”,对于孔子提出的 仁义道德持否定态度,从思想倾向说,儒重理性,道尚直觉,儒主致用,道崇思 辨,儒讲启发,道讲辨证,儒讲现实人生,道讲回归自然。儒道之间相互批判又 相互补充,充实了我国教育思想史的内容,道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虽有消极避 世,幻想倒退的地方,但仍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之处
雅儒 已能和礼义《诗》《书》之精神
大儒 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对从未见过的新事物,新 问题,自如的治理好国家
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书》是政事的记录,《书》是中正的乐律所在,《礼》是法典的根本、制度的原 则。所以学到《礼》就可以算终止了,这就叫做达到道德的顶峰
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 学习过程 闻见: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 知: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地应对事物的变化 行: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即广泛的学习;审问即对博学中的内容详细地问其真伪;慎思即对审问的内 容进行分析、思考;明辨即分辨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笃行即切实的实 行,使观念和行为得到统一
《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 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教育作用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 教育的过程是对人性进行加工雕饰的过程
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从商鞅到韩非 绝对的性恶论——人性利己说 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禁“两心私学” 法家认为各家私学思想的传播不利于法家主张的思想专制的统一,不利于法治教育 的实行
以法为教和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治教育的内容,而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法治教育 的实现手段
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 孟子认为,人们道德境界,智能程度的差别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个人主观 努力程度不同,孟子从人性论上肯定了每个发展的可能性
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而且还揭示了人之故
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孟珂的性善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表现了先验主义,另一方面表现了对人本质的深 刻认识 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 孟子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丧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教育的作用 在于扩充四心,四心包含了向道德发展的倾向和可能,要使可能性变为现实 性,就要依靠学习和教育,孟子又将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概括为“求放心”
3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养士之风盛行 为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 百家争鸣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局面,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不同流派之 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和吸取,在百家争鸣中,参与争鸣的各家各派,很少有 脱离社会现实而陡然论辩的 私学发展 私学始于春秋盛于战国,战国时代养士之风的盛行和百家争鸣的展开,促进了私学 的发展,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为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科学和技术教育 工艺技术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
文史教育 只需学好对实现“兼爱”有用的主张和本领
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人的言谈是否正确,需要有衡量标准——“三表法” 一是以前人的历史经验和依据 二是根据广大群众的耳闻目睹亲身经验去推究 三是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
论教育方法 主动 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的上门去教
“性伪之合” 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对立的,但是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仁义礼法 有可以被认识,被掌握之理,任何人可以习得善,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
“化性起伪”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为伪的作用,即变化自己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 经过长期的考验而不再恢复到原来的本性
以大儒为教育目的 俗儒 只是学得儒者的表面
教育作用 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 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制与学年 《学记》把大学教育的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第1357年毕,共四 级,为一段,七年完成,谓之“小成”。第九学年毕为第二段,共一级, 考试合格,谓之“大成”
视学与考试 整个考试制度体现了循序渐进,德智并重的特点
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教育教学原则 预防性原则 及时施教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学习观摩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 教学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 教师 教师教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得到的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 技能技巧
《学记》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学记》是教育史上最早较为系统的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为中国教育理论 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行程,是中 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闻之始疑 到道家怀疑乃至否定一切社会文化知识,反对所谓的“前识”,即先知先见,老子 认为这种先知先见完全是一种无根据的臆断,并不能知“道”。他强调“正言若 反”,通过否定的方法,否定一切外在的形式的束缚,或者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即不刻意的去做某些事情,而是依据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去做。“为学日 益,为道日损”,认为学习一般文化知识要靠积累,要用加法,一步步肯定;而 把握和领悟“道”,则要用减法,一步步否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