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补益剂
《方剂学·补益剂》
第七章 补益剂概 述1、定义: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2、适应症:虚证虚证的常见原因:①先天不足②后天调护饮食不当等③医源性错误(过汗或下利过度,而耗气伤阴)3、分类: 补气--气虚证补血--血虚证气血双补--气血两虚补阴--阴虚证补阳--阳虚证阴阳并补--阴阳两虚4、补益方法:①直接补益②间接补益(气血、阴阳、五行相生理论)③重视培补先后天之本5、注意事项:分清虚的病位分清虚的真假注意调理脾胃(通补)小火久煎病程长,勿急于求成第一节 补气除湿药补气药 行气药 升提药补血药四君子汤 Ⅰ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释 名:以君子名,功专健脾和胃,以受水谷之精气,而输布于四脏,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
望:面色萎白闻:声低息短问:倦怠乏力切:脉虚弱功用:益气健脾君:人参臣:白术佐:茯苓使:甘草★本方与理中丸的比较1、病机+2、主治证3、治疗方法4、药物组成运 用辨证要点: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
附 方:脾胃气虚气 滞 异功散痰饮内停 六君子汤痰阻气滞香砂六君子汤脾虚肝旺 柴芍六君汤参苓白术散 Ⅰ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证:脾虚湿盛1、脾气虚:四肢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2、湿盛:肠鸣泄泻,胸脘痞闷3、舌脉:舌苔白腻,脉虚缓。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君:人参、茯苓、白术臣:山药、莲肉、苡仁、白扁豆佐:★桔梗:通利水道;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砂仁陈皮使:甘草配伍特点:1、多种除湿法:健脾、燥湿、淡渗、芳化、行气2、补而不滞3、标本兼顾4、肺脾同治,培土生金运 用:1、使用要点:脾虚+湿盛2、培土生金:①小儿久咳;②增强易感儿的抵抗力(去桔梗,加鸡内金)③慢性疮疡久不收口(清代《奇症案》)3、新用:经行腹泻补中益气汤 Ⅰ类 《内外伤辩惑论》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萎白特点:①活动后就发热②伴汗出气短③体温不高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君:黄芪:补气:升阳;固摄 为何不用人参为君?臣:人参、白术:补气健脾 为何不用茯苓健脾?佐: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黄芪:人参:升麻:柴胡=3-5:1:1:1陈皮:通补 ★甘温除热当归:养血 为何补血?使:甘草:调和配 伍 特 点:补气与升阳并用补气与养血并用补气与行气并用运 用证治要点:面色萎黄,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
方剂学——第八单元 补益剂
方剂学——第八单元补益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补益剂适用于各种虚证,包括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
要点二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应注意辨别虚实真假。
补益剂多为滋腻之品,易碍胃气,故应酌加健胃消导之品。
细目二补气要点一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炙)各等分【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组方原理】君:人参—甘温益气,健补脾胃。
臣:白术—既补脾胃之气,又运脾燥湿。
佐:茯苓—健脾利湿,又使参、术补而不滞。
佐使:炙甘草—益气兼调药。
【附方】异功散,本方加陈皮,功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本方加半夏、陈皮,功兼和胃燥湿,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本方加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功在益气和胃,行气化痰,适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要点二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各一斤白扁豆一斤半白茯苓人参甘草(炒)白术山药各二斤【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组方原理】君: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
臣:山药、莲子肉—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
佐: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气,以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
佐使: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本方兼能补益肺气,培土生金,故亦可用于肺损虚劳证。
方歌:参苓白术扁薏药,莲肉砂草枣汤调桔梗上浮保肺气,脾虚湿滞腹泻疗。
趣记:生领白猪,大姐要杀,以莲肉煸炒参苓白术,大桔药砂,以莲肉扁草【鉴别】参苓白术散与四君子汤均具益气健脾之功。
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之功专,为治脾胃气虚之基础方;参苓白术散:补气健脾与祛湿止泻并重,为治脾虚夹湿之主方。
方剂学课件补益剂
四、临床应用:
1、范围:补气的代表方、基础方。 2、举例:①异功散 ②六君子汤 ③香砂六君子汤 ④保元汤 ⑤七味白术散 3、参考—对肾炎蛋白尿的治疗。
2019/3/13 方剂学
参苓白术散
一、作用: 1、补气强于四君—四君加莲、淮、 枣、扁、苡 2、祛湿和胃—砂仁(苓、术、扁、苡) 3、长于止泻:①补脾止泻 ②渗湿止泻 ③升提止泻
2019/3/13
方剂学
六讨论 1补气与补血的关系 《温病条辩》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 2补阴与补阳的关系 《类经》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 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 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正补与间接补益
《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肾者,益 2019/3/13 方剂学 其精.
2019/3/13 方剂学
《傅青主女科》
一、组成:重用白术、山药各30克。
2019/3/13 方剂学
二、作用特点:
1、除带专方—能使带下完结而愈,故名。 2、健脾、祛湿、舒肝除带。 3、重在健脾祛湿,佐以舒肝。 术、药、参:甘温补气健脾。 苍、陈:合术燥湿理气 车前子------渗利湿浊 祛 湿(燥、渗、胜) 荆芥穗------胜湿止带 柴、芍-----------疏肝理气 甘 草--------调药和中
2019/3/13
《金匮要略》
一、组成:
1、六味地黄加附子、桂枝。
2、重用熟地,轻用附桂。
2019/3/13 方剂学
二、主治—肾阳亏虚证。 1、病机—肾阳不足,虚寒内生,气化失司。 2、症状 肾虚症—同六味地黄。 虚寒症—畏寒嗜睡,腰膝下肢冷寒,小便清冷, 性机能低下(阳萎、早泄、滑精、精冷) 水液失调症—水肿、痰饮、脚气、消渴、转胞 3、主症—腰膝痠冷,畏寒嗜睡,小便清冷, 舌质胖嫩,边有齿印,脉沉弱而见三大要 素中任何一症。 方剂学 2019/3/13
《方剂学》补益剂
《方剂学》补益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补中益气丸:[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 甘草炙,各五分(9g) 人参去芦,三分(6g) 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g)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g) 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白术三分(9g)[用法]上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简介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
本类方剂是根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以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人体虚损不足诸证,成因甚多,但总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包括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病后失调等)所致的五脏虚损,而五脏虚损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虚证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区别。
所以,补益剂则相应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六类。
补益气、血、阴、阳虽各有不同,但不能截然分开。
须从整体出发,既要有所侧重,又要统筹兼顾。
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二者虽各有重点,但气血相依,补气与补血常配合使用。
《脾胃论》中说:“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
”《温病条辨》中说:“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
”因此,血虚者补血时,宜加入补气之品,以助生化,或着重补气以生血;如因大失血而致血虚者,尤当补气以固脱,使气旺则血生。
对于气虚,一般以补气药为主,虽亦可少佐补血药,但过之则阴柔碍胃。
至于气血两虚者,则宜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亦是如此。
《方剂学》第七章,补益剂
方名 同
异
正邪 主证
表证 治则
玉屏风散
祛风,治自汗证
正虚
不伤风常自汗 见风始有恶 无表证
扶正为先
桂枝汤
邪实 伤风始有自汗 不见风亦恶 有表证 散邪为主
▪ 完带汤(1)
▪ [组成] 白术,山药,人参,苍术,
▪
白芍,车前子,陈皮,柴胡,
▪
黑芥穗,甘草
▪ [功用]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证。
▪ 4,加减法: ▪ 腹中痛,加——白芍。 ▪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 ▪ 头顶痛,加——藁本,细辛。 ▪ 咳嗽,加——五味子,麦冬。 ▪ 气滞,加——木香,枳壳。 ▪ 虚人外感,加——苏叶。
原书方解
▪ 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 甘草 (炙)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有嗽 去之。)三分,(以上三味,除湿热 烦热之圣药也)当归身(酒焙干,或 日干以和血脉)三分, 橘皮(不去白 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 若独用泻脾胃)二分或三分, 升麻 (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 升之令)二分或三分, 柴胡(引清气, 行少阳之气上升)二分或三分, 白术 (除胃中热,利腰脊脐间血) 三分,
方名
同
功效 异
病理
主治
完带汤
易黄汤
健脾化湿止带,治脾虚不运,
湿浊下注之带下病
补气疏肝燥湿
补肾清热收敛
脾虚肝郁,湿浊下注 肾虚有热,湿热下注
白带
黄带
第二节,补血
▪ 四物汤(1) ▪ [组成] 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 ▪ [功用] 补血调血 ▪ [主治] 营血虚滞证。
▪ [方解]
▪ 君:熟地黄——滋养阴血,补肾填精,
为补血的基础方,妇科调经的基本方。
方剂学之补益剂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1、脾虚气陷证。
2、气虚发热证。
黄芪18g炙甘草9g人参6g当归3g橘皮6g升麻6g柴胡6g白术9g
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1、心脾气血两虚证。
2、脾不统血证。
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各3g人参6g木香1.5g炙甘草1g
补益剂之气血双补
方名及方歌
功效及主治
药物组成
八珍汤:四君四物加枣姜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益气补血。
气血两虚证。
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各30g大枣5枚生姜3/5片
炙甘草汤: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益气养血温通脉,结代心悸肺痿疗。加芍去参枣桂姜,加减复脉滋阴饶。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2、虚劳肺痿。
炙甘草12g生姜9g桂枝9g人参6g生地黄50g阿胶6g麦门冬10g麻仁10g大枣10枚
补益剂之补阴
方名及方歌
功效及主治
药物组成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补益剂之补气
方名及方歌
功效及主治
药物组成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证。
人参白术茯苓各9g炙甘草6g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建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方剂学:补益剂补中益气汤课件
功效与主治
功效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要用于调理 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
主治
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的腹泻 、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等症状,还可 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下垂等慢性疾 病。
方义分析
01
02
03
黄芪
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 的功效,可增强机体免疫 力。
党参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可 改善消化功能。
THANKS
感谢观看
消化系统不适
部分人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 化系统不适症状。如出现此类症状,可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或用药频次,如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疲劳感
部分人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可能出现轻微疲劳感,通常属于 正常现象。如疲劳感持续加重或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应及 时用优质的药材,以确保药效和安全性。同时,需注意 药材的保存方式,避免受潮、发霉等问题。
饮食配合
服用补中益气汤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 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建议保持清淡、易消化 的饮食,以促进药效的吸收。
不良反应与处理
过敏反应
部分人可能对补中益气汤中的某些药材成分过敏,出现皮 疹、瘙痒等症状。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产后调理
产妇在生产后常常出现气虚、血虚等症状,补中益气汤能够益气养血,促进产 后恢复,提高母乳质量。
其他科室应用
神经科
对于气虚所致的头晕、失眠、健忘等症状,补中益气汤可以起到安神益智、养心 补气的作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男科
男性气虚所致的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症状,补中益气汤能够补肾益气、固本 培元,提高男性性功能和生育能力。
疗效评价
通过对照实验和临床观察等方法,对补中益气汤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剂对于多种慢性疾病的疗效 确切,且安全性高。
方剂学各论补益剂
佐 柴胡 疏肝,又升清阳
黑芥穗 疏肝收涩
使 甘草 益气,调和药味
完带汤
• 配伍特点:寓补于散,寄清于升,培土抑木,肝脾 同治。
• 随证加减: • 若兼湿热,带下黄色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燥
湿; • 兼寒证,小腹疼痛者,加炮姜,茴香以温中散寒; • 腰脊酸软者,加杜仲、续断以补益肝肾; • 日久量多滑脱者,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带。
补中益气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脾虚气陷
脾虚 气陷
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 肢软,面色萎白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 崩漏
• 气虚发烧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
补中益气汤
君
黄芪 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人参
补气健脾
臣
白术
炙甘草 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当归 养血和营 佐
陈皮 理气和胃
柴胡
使
升阳举陷
升麻
补中益气汤
• 加减变化: 若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补气生血; 以血滞为主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 加强活血祛瘀之力; 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萸以温通血脉; 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 凉血; 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以止血安胎。
• 使用注意:阴虚发烧及血崩气脱等证,不宜使用。
气阴两虚证
暑热汗多 耗气伤阴
久咳肺虚 气阴两伤
神疲乏力,短气,多汗, 咽干口燥,舌红少苔, 脉虚数
咽干口燥,神疲乏力, 气短,干咳少痰,咳则 汗出,脉虚细
生脉散
君
人参 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
臣
麦冬 养阴清热,润肺生津
佐 五味子 敛肺止汗,生津止渴
生脉散
• 随证加减: 阴虚有热者,以西洋参替代人参,病情急重者,宜 加重全方用量。
07方剂学-补益剂
补
概述·使用注意
益
剂
(1)辨清虚实真假; (2)适当配伍健脾和胃,理气消导药; (3)煎药宜文火久煎,煎煮3次以上,空腹服; (4)不可滥用
补
分述
益
剂
1.补气剂 3.气血双补剂
2.补血剂
4.补阴剂 6.阴阳并补剂 5.补阳剂
功效:
益气健脾(恢复中焦脾胃运化受纳之功)
主治:
脾胃气虚证
补
补气·四君子汤
益
剂
主治证侯分析:
失运、失纳——饮食减少,大便溏薄
脾 胃
气血生化不足——面色萎白,语声低微
气 虚
肢体失养——四肢乏力
舌淡苔白,脉虚弱
补
补气·四君子汤
益
剂
方解: 君: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白术——益气健脾燥湿(苦甘温) 佐:茯苓——渗湿健脾 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虚劳肺痿
补
气血双补·炙甘草汤
益
剂
主证病机分析:
心 气 心 血虚不能养心盈脉 心动悸
肺血
气虚不能行血鼓脉 脉结代
两不 虚足
气虚肺弱不用;
肺 阴血不足,
肺痿
虚火灼肺,肺叶枯萎
补
气血双补·炙甘草汤
益
剂
方解: 生地、阿胶、麦冬、胡麻仁
——滋心阴,养心血(生地为君) 炙甘草、人参、大枣
l2g),泽泻、茯苓、牡丹皮 (各9g),桂枝、
附子 (各3g)
功效:
温补肾阳
主治:
肾阳不足证
补
补阳·肾气丸
益
剂
方剂学之补益剂
方解 君:人参——甘温,补脾益气 龙眼肉———甘温,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二药合用,益气养血,补脾益心,心脾两调 臣:黄芪、白术——益气补中,健脾养胃 当归——补血和营,助龙眼肉补血养心
佐:酸枣仁——养心血,安心神
远志——安神益志
白茯苓——健脾宁心安神 木香——理气醒脾,使全方补而不滞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酸枣仁
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卷三》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卷一》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莲子肉(去皮)一斤 桔梗(炒令黄色)一斤 人参(去芦)二斤 山药二斤 【用法】 薏苡仁一斤 白扁豆一斤半 甘草(炒)二斤 缩砂仁一斤 白茯苓二斤 白术二斤
【主治】
1、脾气虚夹湿泄泻证。
2、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
放、化疗骨髓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等气血两虚者。
4、名词解释:补气生血
八珍汤
《瑞竹堂经验方》
【组成】
当归 人参
川芎 茯苓
白芍药 甘草(炙)
熟地黄 白术各一两
【用法】
【主治】气血两虚证
气血 气虚,不能温养脏腑:四肢倦怠,气短乏力 血虚,不能荣养脏腑:面色苍白,心悸失眠,
两虚
舌淡脉虚
【病机】 气血不足。 【治法】 益气补血
肺气虚 或易感风邪 脏脏经络失于濡养:面色恍白,少气乏力, 舌淡苔薄白,脉浮软 【病机】 肺虚卫气不固,腠理疏松。 【治法】 益气固表止汗。
方解
君:黄芪——大补肺脾之气而固表止汗 臣:白术——健脾益气,固表止汗 · 黄芪、白术相须为用,增强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之力 佐:防风——辛散疏风而御邪 ·配伍要点: ● 全方三药合用,补中寓散,散中有补,共奏益气实卫,
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
方剂学——补益剂
方剂学——补益剂1、参苓白术散的功用是A、渗湿B、通便C、升阳D、补血E、疏肝2、生脉散与四君子汤的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茯苓B、附子C、白术D、甘草E、人参3、以“心脾同治,重在补脾”为配伍特点的方剂是A、四物汤B、归脾汤C、炙甘草汤D、补中益气汤E、当归补血汤4、炙甘草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生地、元参、麦冬B、阿胶、当归、芍药C、生地、阿胶、麦冬D、麦冬、麻仁、枣仁E、生姜、大枣、黄芪5、大补阴丸中既能填精补阴,又能制约黄柏苦燥的药物是A、熟地黄B、龟板C、知母D、猪脊髓E、山茱萸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参苓白术散的功用,属记忆内容。
参苓白术散的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A对)。
本方治疗脾虚湿盛中的肠鸣泄泻(B错)。
升阳,补血,疏肝不是此方的功效(CDE错)。
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生脉散功能功能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
四君子汤功能益气健脾,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故生脉散与四君子汤均含有的药物为人参(E对)。
记忆:四君子参苓白术草。
生脉畏(味)参麦。
3、[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归脾汤中以参、芪、术、草等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故为心脾同治,重在补脾(B对)。
四物汤是以“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为配伍特点(A错)。
炙甘草汤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C错)。
补中益气汤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D错)。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E错)。
4、[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炙甘草汤的方药组成,应重点把握,熟悉记忆炙甘草汤的方歌。
炙甘草汤的组成药物有生地黄、阿胶、麦门冬(C对)、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麻仁、大枣。
方歌: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与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方剂学补益剂
方剂学补益剂
第64页
第五节 补阳
方剂学补益剂
第65页
肾气丸《金匮要略》
方剂学补益剂
第66页
桂枝一两(30g) 附子一两(30g) 干地黄八两(240g)
君 温阳化气 臣 补肾填精
山茱萸四两(120g) 山药四两(120g) 泽泻三两(90g) 丹皮三两(90g) 茯苓三两(90g)
方剂学补益剂
证
补气药:益气生血 补肾药:肝肾同源 活血药:祛瘀生新
行气药:使补而不滞
方剂学补益剂
第33页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方剂学补益剂
第34页
熟地(12g) 当归(9g) 白芍(9g) 川芎(6g)
君 善能滋阴补血 臣 补血和血 佐 养血敛阴 佐 活血行气
功用
补血和血
方剂学补益剂
第35页
主治
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 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 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山茱萸 臣 养血滋肾,涩精敛汗
山药 臣 补脾益阴,滋肾固精
枸杞子 臣 补肾益精,养肝明目
龟胶 鹿胶
偏于补阴 臣 峻补精华
偏于补阳
菟丝子 佐 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
川牛膝
方剂学补益剂
第57页
功用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真阴不足证。头目眩晕,腰痠
主治
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 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方剂学补益剂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方剂学补益剂
第17页
主证分析:脾虚气陷证
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 面色萎白。
气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
方剂学补益剂
方剂学补益剂.课件分解
男,72岁。便秘12年,大便3~5 天1行,干结难排,常用开塞露或服 大黄苏打片等药。诊见:形体消瘦, 疲倦无力,纳呆,舌淡苔白,脉虚细。
西医诊为老年慢性单纯性便秘,中 医辨证属气虚大肠传导无力,补中益气 汤加减:黄芪、党参各30g,白术25g, 陈皮、升麻、柴胡各6g,当归10g,炙 甘草5g,制大黄15g。(煎汤顿服)
头痛案
患者,男,38岁。左前额痛已4年,继牵 及左颈、头顶、项背。痛势绵绵,遇烦劳 则甚,夜不能寐,头晕,体倦乏力,纳差, 心悸气短,某医院诊为神经官能症,屡治
无效。诊见:面色萎黄,语音低微,表 情淡漠,四肢不温。舌质淡,舌体胖 嫩,苔白滑,脉沉细。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g、党参
20g、白术15g、当归9g、陈皮6g、柴胡 6g、升麻6g、炙甘草6g、蔓荆子9g、川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问题
1.补血之剂,为何配伍补气药? 2.补血之剂,为何重用补气药? 3.本方是否可治疗气血两虚之证?
本方要点
由黄芪配伍当归组成,二者之比为5:1 原为血虚发热证而设 重用黄芪之意在于益气固表以挽回浮阳 若以黄芪补气生血则一般2~3倍于当归
归脾汤
(《正体类要》)
组成
思考
1、本方立法组方体现了作者何种学术 观点?
2、本方与六味地黄丸的功用、主治有 何异同? 3、本方与知柏地黄丸的功用、主治有 何异同?
一贯煎
(《柳州医话》)
制方原理
主治 阴虚肝郁证 立法 滋阴疏肝
配伍意义 生地、北沙参、麦冬、当归身、枸杞子 ——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川楝子——疏肝理气
临床应用
(臣) 白芍
中医方剂学之补益剂PPT
·白芍、川芎助君、臣以增加活血行血之效。
配伍要点:
● 地、芍得归、芎之助则补血而不滞血; ● 归、芎与地、芍同用则行血而不伤血; ● 本方滋而不腻,温而不燥,补中有行,补而不滞,共
奏补血养肝,行血调行之效。是临证补血、调经的常 用基础方。
运用
1、本方药性平和,温面不燥,是治疗脾虚夹湿的代表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脾胃气虚症状外,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
3、临证加减: 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 纳差食少者加炒麦芽、神曲、焦山楂 咳痰色白量多加半夏、陈皮
3.现代运用: · 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 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夹湿者。
临床运用
1、本方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对于阴虚发热,以 及血崩气脱之证非其所宜。
3、临证加减: ● 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 ● 瘀滞重者白芍易赤芍,再加桃仁、红花 ● 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吴茱萸。
3.现代运用: · 对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等慢性皮肤病、骨 伤科疾病以及过敏性紫殿、神经性头痛等属营血虚滞者 均可应用。
臣:山药、莲子肉—补脾益气,固涩止泻 扁豆、薏苡仁—健脾祛湿
佐:砂仁—行气和胃,化湿醒脾 桔梗—宣肺利气,载药上行 大枣—补脾养胃
使:甘草—调药和中。
配伍要点:
● 以四君子汤加渗湿健脾之品,虚实并治
● 输布精气养肺,体现“培土生金”之法 ● 配伍桔梗意义:方中桔梗一是借其升浮之性,
与渗利药配伍,降中寓升;二则取其上行入 肺,以其宣利肺气
【主治】 1、脾气虚夹湿泄泻证。 2、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
方剂学 补益剂01
配伍特点:
1、 补气、渗湿、行气同用, 补而不滞。
2、脾肺同治,培土生金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除用于脾胃气虚外, 对于肺气虚弱亦可应用。临床以泄泻、舌淡 苔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泻利甚者,加肉豆蔻; 久泻兼里寒腹痛,加干姜、肉桂。
3、临床运用: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胃肠功 能紊乱、慢性肾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放 射病等,属脾虚夹湿者。
(功兼和胃行气化痰,《集解》香附,《古今名医方论》改木香 )
4、保元汤:-茯苓,白术+黄芪,肉桂 (功兼温阳)
四君子汤与理中汤比较
组同 成
异
四君子汤
理中丸
人参、白术、甘草
茯苓
干姜
功同
补益脾胃(气)
用 异 重在补脾胃之气 温中祛寒(温中补虚)
主同
中焦脾胃虚弱
治 异 脾胃气虚之证 (望、闻、问、切)
脾胃虚寒之证 (呕、利、冷痛)
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脾虚湿盛(夹湿)证
症见:气短乏力,肠鸣泄泻,面色萎黄, 形体消瘦,胸脘痞闷,饮食不化,舌质淡, 苔白腻,脉虚缓。(亦可用于肺脾气虚夹痰湿 证,咳嗽痰多色白)
病机关键:脾虚夹湿
组成与方解
四君子汤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 苡仁、砂仁、桔梗
使用注意
1、补气与补血:气血相互为用,故 补血方中常配补气;补气方中亦适当配 补血。
2、补阴与补阳:阴阳互为其根,故 常“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3、正补与间接补益:五脏之间相互 滋生,相互依存,故可直接或间接补益。
4、掌握应用原则:外邪已解、正气已虚 的情况下才可应用。若正气已伤而余邪未尽, 则在补虚扶正的同时兼以祛邪,即“补正不忘 祛邪”。
《方剂学》补益剂讲义
16
补中益气汤
❖ 配伍特点: 补气与升阳并举,重在补气。
•运用
证治要点:
面色萎黄,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
《方剂学》补益剂讲义
17
补中益气汤
随证加减:
❖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白芷、细辛。 ❖ 腹痛加白芍。 ❖ 兼气滞,加木香、枳壳。 ❖ 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 使用注意:
眼枣
参芪术苓归肉仁志香姜枣草
君
臣 佐 佐使
《方剂学》补益剂讲义
46
配伍特点:
1.心脾同治,重点补脾。 2.气血并补,补气为主。 3.补气养血方中佐以木香,补而不滞。
《方剂学》补益剂讲义
47
运用:
❖ 辨证要点:
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 脉细弱。
25
玉屏风散
配伍特点:补中有敛,敛中有散。 运用要点:
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脉虚。
随证加减:
自汗重,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
《方剂学》补益剂讲义
26
完带汤
《傅青主女科》
《方剂学》补益剂讲义
27
完带汤
主证分析:肝郁脾虚,湿浊下注证。
肝郁
木不疏土பைடு நூலகம்脾虚不运
湿盛
不能升发 脾不升清
湿带 浊下 下量 注多
《方剂学》补益剂讲义
36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方剂学》补益剂讲义
37
主证分析:
血虚 阴不维阳 阳无所附 浮越肌表
《方剂学》补益剂讲义
38
当归补血汤
❖ 功用:补气生血 黄芪-补气 当归-养血,和血
《方剂学》补益剂讲义
3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
1、熟悉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 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 完带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一贯 煎、肾气丸。
补益剂概述
补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不足,用于 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为补益剂。
一、定义:凡是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滋养、
补气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
配伍:补阴与补阳药同用。
代表方:如地黄饮子。
1、关于补气与补血关系:
2、关于补阴与补阳关系: 3、关于正补法与间接补益法: 四、注意事项:
1、辨清虚实和具体病位所在脏腑、气血、
阴阳,针对病位和气血阴阳之不足进行
补益。
2 、注意顾及气与血、阴与阳关系进行补益。
3、分清补益的峻缓,慢性虚弱者宜缓补,急
代表方:四物汤、归脾丸。
3、气血双补剂
适用于血气两虚之证。
配伍:补气与补血药同用。 代表方:如八珍汤。 4、补阴剂 适用于肝、肾、肺阴虚之证。
常用药物:熟地、麦冬、龟版。 配伍:A、清虚热药如黄柏。
B、补阳药如鹿角胶。
C、利水药如泽泻
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
5、补阳剂
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证。
常用药物:鹿角胶、巴戟天。 配伍:A、补阴药如熟地。 B、祛湿药如茯苓。 代表方:如肾气丸。 6、阴阳双补剂 适用于阴阳两虚之证。
2 、脾胃气虚发热证:
身热,汗出,渴喜热饮,少气懒言,肢体
倦怠,舌淡,脉虚大无力。
四、方解: 炙黄芪 四君子汤去茯苓 升举清阳 升麻、柴胡 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引参芪走表实卫
当归 养血和营,使气有依附
陈皮
理气化滞,补而不滞
特点:补中有行,养中寓升
补而不滞,升不助火。
五、应用:
1、辨证要点:身热,少气懒言,口渴欲热
一贯煎 疏肝养血 治肝郁之 胁痛 逍遥散 重在滋养肝肾,主治肝肾 阴虚之胁痛伴有吞酸吐苦, 舌红少津。 重在健脾养血,主治肝郁 脾虚之胁痛伴有神疲少食 舌淡红。
六、应用: 1、本方为治疗阴虚气滞而致脘胁疼痛的代表 方。以胁肋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弦细 为辨证 要点。 2、加减:大便秘结加蒌仁;虚热汗出加地骨 皮;胁肋胀疼,按之硬加鳖甲;腹痛加白芍、甘 草;不寐加枣仁。 3、现代医学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 十二指 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
3、现代医学: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炎, 属肝脾不和,湿浊下注者。
第二章
补血剂
四物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熟地
芍药
当归 川芎
一、主治:营血虚滞之证。
血虚 月经 胎前 产后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唇爪无华 月经量少,经闭不行 胎动不安,下血不止 恶露不下
营血亏虚 血行不畅 冲任虚损 肝、冲任 补血和血
补中有泻,寓泻于补,补而不滞。
五、应用:
1、辨证要点: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
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2、加减:阴虚火旺加知母、玄参、黄柏; 脾虚气滞加白术、砂仁、陈皮; 小便频数加益智仁; 足跟痛加牛膝、续断; 遗精加芡实。 3、现代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
肺结核,肾结核,甲亢,中心性视网膜炎,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黄芪
人参
甘草
白术 柴胡 升麻
当归
陈皮
一、特点:
1、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
2、为治中气下陷之代表方。
二、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三、主治: 1、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之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 白,大便稀溏,舌淡脉虚; 以及脱肛,子 宫下垂,久泻久痢,小便失禁,肾下垂, 胃下垂。
肝气犯胃
肝郁日久
吞酸吐苦
疝气瘕聚
舌红少苔,脉弦细
四、方解: 生地 滋阴养血,滋补肝肾 补肝
枸杞、当归、麦冬、沙参
川楝子
滋养阴血 体
助肝用
疏肝泄热,理气止痛
与大量甘寒养阴药配伍,无苦燥伤阴之弊。
配伍特点:养阴药与理气药配伍,顾及肝体阴而用阳
之特性,使滋养阴血不郁遏气机,疏肝理
气 又不耗伤阴血。
五、比较:
血生化有源。
气血双补,重在补气,使气能生
血,气能统血。
四、比较:
1、 四物汤 治 月 归脾汤 经 不 逍遥散 调 重在补血和血 滞之月经不调。 重在补血统血 主治脾气虚 主治营血虚
不能统血之月经不调。 重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之月经不调。
2、归脾汤
参、术 芪、草
补气与养心安神药同用,重在 补益心脾,主治心脾气血两虚
饮,脱肛,子宫下垂,内脏下垂,脉虚
软无力。
2、现代用于重症肌无力,肿瘤放、化疗后
支持治疗,体虚易感及内脏下垂等。
3、注意:阴虚发热或里热炽盛均不宜使用。
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黄芪
白术
防风
一、主治:
1、表虚卫外不固之自汗
症见:恶风,自汗,面色萎白,舌淡
苔白,脉浮虚软。
2、体虚易感风邪
二、治法:
益气 固表 止汗
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故桂
枝白芍为主,重在解肌发
表,调和营卫。
五、应用:
1、本方证为表虚卫气不固所致,以反复自汗,面色萎
白,虚人易感冒为使用要点。
2、加减:自汗不止加浮小麦、牡蛎、五味子;表虚外
感风寒,汗出不解,加桂枝。
3、现代用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支气管炎,各类
肾小球肾炎。 4、用法:黄芪60克、白术60克、防风30克,研末开水 送服,每次6 ~ 9克。 5、注意:阴虚盗汗、外感邪多虚少自汗不宜使用。
二、方解
熟地 养血滋阴 血中 之血 白芍 当归 养血柔肝 补血调血 药 血中 之气 川芎 活血行血 药 养血、藏血 补血不滞血 行血不伤血 调血、疏血 助其用 补其体
特点:补中有散,散中有收,滋而不腻,温而不 燥,刚柔相济,阴阳调和,血自生也。
三、应用: 1、用于妇女月经不调:血虚兼热加丹皮、栀 子;兼寒加艾叶、肉桂;兼气虚加黄芪; 兼血瘀加桃仁、红花;兼气滞加柴胡、香 附。 2、用于胎前产后:胎漏下血不止加阿胶、艾
阴虚
主症:五心烦热,咽燥口干,舌红少苔
或无苔,脉细数。
次症:午后颧红,便结,尿短赤,盗汗。 具备以上主症二项,次症一项者即可诊断。 阳虚 主症:畏寒肢冷,面目浮肿,舌淡胖, 苔润,脉沉微迟。 次症:夜尿频多,便溏,尿清长。 具备主症二项,第一项一定具备,次症一项 者即可诊断。
二、分类:
1、补气 适用于肺、脾气虚之证。
滋阴开窍
肾阴不足耳鸣
归芍地黄丸
滋阴养血
肾阴不足,阴 血亏虚
一贯煎
《续名医类案》
生 地
北沙参
麦 冬
川 楝 子
当 归 枸杞
一、用量: 重用生地,生地是所有药物总量的 二分之 一,是川楝子的十倍。 二、功用: 滋阴疏肝
三、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证。 肝气横逆 阴虚液耗 胸脘胁痛,隐隐作痛,入夜尤甚 口燥咽干
配伍特点:肝脾同治,补中有行, 寓消于升,培土抑木。 三、功用 :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四、应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脾虚肝郁湿浊之带下 的代表方,以带下清稀无臭,面色苍白, 舌淡,脉濡为辨证要点。
2、加减:若带下兼黄色,湿热较重加黄柏、 龙胆草;小腹疼痛,偏于寒湿者加炮姜、 小茴香;日久病涉滑脱者加龙骨、牡蛎; 阴部瘙痒加苦参、蛇床子。
叶、黄芪、党参、兔丝子。产后恶露不下
加炮姜、桃仁、红花。
3、用于杂病:血虚生风之皮肤病加白藓皮、
荆芥、防风、蝉衣 四、加减方: 四物汤 四物消风散
+ 四君子汤 = 八珍汤 + 黄芪、
川芎
肉桂
皮、远志
十全大补丸
+ 五味子、陈
人参养荣丸
归脾汤
《济生方》
一、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二、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血不足: 心悸 舌淡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 健忘、失眠 苔薄白
三、方解: 黄芪 白术 防风 补益脾肺,益气固表 气旺 汗不外泄 益气健脾,培土生金 表实 外邪不侵 疏风散邪 补中有散,固表不留邪, 祛邪不伤正 黄芪得防风的祛风而外无所扰 黄芪得白术的补脾而内有所据
四、比较: 玉屏风散 表虚 卫气虚弱,腠理不固 故
黄芪配术、风,重在固表
止汗兼以祛风。
桂枝汤
自汗
第五节
补阳剂
肾气丸
《金匮要略》
一、功用:温补肾阳
二、主治:肾阳不足之证。
肾阳不足:腰痛脚软,下半身有冷感,
第四章
补阴剂
六味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
山萸肉
山药
泽泻
丹皮
茯苓
一、用量之比: 熟地 :山萸肉 :山药
8
:
4
: 4
泽泻 :丹皮 :茯苓 3 : 3 二、治法: 滋阴补肾 : 3
二、主治: 肾虚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舌红
耳鸣耳聋,牙齿松动,
囟门不合 少苔
肾阴不足证 虚火内扰
骨蒸潮热,手足
烦热,口干咽燥, 盗汗遗精
脉细数
肾不主水 小便淋漓或混浊
四、方解: 熟地 山萸肉 山药 泽泻 丹皮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补益肝肾,收涩肾精 补脾固肾,健脾助运 利湿降浊,防熟地滋腻 清泻里热,制山萸肉之温 补肾 补肝 补脾 三 泻 三 补
茯苓
淡渗脾湿,助山药健脾
特点:
甘淡平和,不燥不寒,三补三泻,以补为主,
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兼以补肝、补脾,
二、主治:脾胃气虚之证:
为补气
望诊:面色萎白,舌淡,苔薄白 闻诊:语言低微 问诊:不解:
人参 甘草 益气 益气
茯苓
喜燥 恶湿
白术
白术 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