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可能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等可能事件》的备课案例
市三女初刘丹晶自2005年9月开始,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在初中起始年级全面铺开。
《等可能事件》被编入六年级新教材《比和比例》这一章中,关于概率的教学内容第一次出现在初中数学教材中。
笔者连续担任了2005、2006两学年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有机会较早地在初中起始年级进行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反思与再实践。
以下就对《等可能事件》的备课情况做一个交流。
一、备教材
“等可能事件”是上教版新教材根据新课标在初中阶段全新增添的内容,是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三章《比和比例》的最后一节内容,与这一章的其他内容相对独立又存在联系,是分数、比和百分比的一种应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标准》,六年级学生通过学习《等可能事件》这一内容,一是要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体验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二是要能用数来描述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根据教材,这一节内容有以下特点:对于“事件”、“等可能事件”、“概率”等抽象概念六年级学生难以理解,因此书中没有给出规范定义,只要求学生能从生活实例中体验感受即可;教材走出了纯理论化的阴影,摆脱了“确定性数学”的束缚,突出了随机思想。
选择“掷骰子”、“抽扑克牌”、“转圆盘”等具有公平性规则且趣味性较强的游戏作为实例,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二、备学生
1、六年级学生在学习心理上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好新:六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敏感,喜欢学习新奇的知识,但也有厌旧的倾向。
二是好学:六年级学生求知欲强,要求上进,但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三是好动:六年级学生喜操作、制作等活动,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正基于六年级学生这样的心理特征,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语言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通过让同学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克服学生对于数学固有的畏
难情绪。
2、学生难点预计:
(1)对等可能事件的理解
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容易明白掷硬币是等可能事件,但是会因此产生错误理解,认为只有两种可能结果的随机事件都是等可能事件。
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一个人投篮一次,进球情况”的问题,判断是否为等可能事件,并提问姚明投一次篮和班中学生投一次篮,进篮的可能性大小是否相同,来帮助学生理解。
(2)可能性大小公式的得出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和比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数和比的意义,探究发现可能性大小的公式。
但是,六年级学生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比较弱,对于教材中提出的“所有等可能的结果数”,“发生的结果数”,比较难理解和表达。
可能出现会求可能性大小,但就说不出怎么做的,不知道如何推导表达公式的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感悟等可能事件发生结果数,先对“所有等可能的结果数”,“发生的结果数”等名词有所了解熟悉,再以问题铺设台阶,引导学生推导发现公式,并用规范语言表达。
(3)书后练习中,同时转两个转盘的问题,对于六年级学生,靠凭空想象,其实是一个较难的问题,一是不理解“字母-数字”的表示,二是不会用列举法得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数。
针对这一问题,制作课间展示转盘,让学生经历发生过程。
并和班级学生的座位号结合(也是“字母-数字”的形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来转化难点。
三、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体验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
2、能用数来描述等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做数学”与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
态度与情感目标:
在游戏和实际操作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重点:等可能事件的意义;用数表示等可能事件可能性大小
难点:对等可能事件的理解;等可能事件可能性大小的公式的得出与理解
四、备教法和学法
根据我对于教材和预初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研究,从而确定了本节课我将实行的教法:数学试验教学。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
基于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本节课堂教学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多个生活实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事件,从而引出新课内容。
这样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新知,符合探求知识的规律,这样安排就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在研究等可能事件可能性大小的时候,不直接给出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直接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看到了数学建造过程的脚手架,而不是简单的现成品”,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在例题和练习题的安排,也以游戏、动手操作或课间动画形式呈现,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尊重教材、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还适当的进行了变式训练,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最后,请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揭示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得自然规律,让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知识举出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更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特别是“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学生亲切地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同时也适时地初步渗透了数学中的组合思想。
小结环节,让学生自主性小结,更符合二期课改的理念,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总结,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道理,同时也激发学生今后学好概率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作业的布置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五、教学环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