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贯通地线材料选择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铁贯通地线材料选择浅析
西安铁一院监理石武客专湖北段监理站钟世新
2011年12月
引子
中国高速铁路在接地好电磁屏蔽系统采用了综合贯通地线模式,这是中国近代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建设中,因为传统的铁路分散接地技术不能满足高速铁路的需要,根据中国高速铁路特性和高速铁路运行方式的实际需求,并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形成的的中国铁路接地模式。

经过多年建设和运行已凸显其安全、稳定、经济、高效的实际特性。

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对材料选用、施作工法工艺工具、检验参数都有明细的定义和量值。

本文就结合工程实践对综合贯通接地的材料选用作一浅显的议论,籍以完善和补订综合接地系统建设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主题词
高速铁路综合贯通接地材料选择环保安全实用性可靠性
一,综合贯通接地简述
铁路接地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接地的主要目的:保证人身安全,保证设备安全。

综合性表现在该系统提供了沿线建筑物、构筑物的防雷接地、强弱电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过电压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等,几乎涵盖了铁路沿线一定范围内所有的系统设备接地和防雷接地。

铁路综合贯通接地系统可以描述为共用接地平台,首先是利用铁路建设过程中将沿铁路线的桥墩基础、隧洞锚杆和二衬、路基段接触网杆基础、声屏障基础等构筑物内部的结构钢筋、接触网线抗雷击接地极等分散的接地装置利用专用的接地线将其贯通连接,达到有效克服各系统设备之间的电位差,降低各子系统独立进行接地处理的实施难度,从而形成一个接地电阻极小、连续贯通的接地系统,这可以理解为平台的形成一端。

平台的另一端是利用这一接地电阻极小、连续贯通的接地系统,将铁路沿线一定范围(20米内)基站、GSM-R 铁塔、牵变所亭、信号中继站、箱变等局部小接地网接入;同时也将接触网的PW线按技术
处理后接入。

满足通信、信号、信息等弱电系统设备接地、电磁屏蔽的需要。

铁路综合贯通接地系统涉及到的专业包括信号、通信、信息化、电气化、电力、机械、桥梁、隧道、路基、站场、无砟轨道、环工、给排水、房建等,必须在整个铁路施工过程中连续的、立体的、全方位管理控制。

但是在实际施作过程中,由于工期较长,专业交接多,工程质量难尽人意,往往到综合验收时技术参数不合格,再行补救已相当困难。

工程质量主观原因可通过教育纠偏,客观困难不易控制。

二,综合贯通接地的现状
1,材料的选用依照《客运专线综合接地技术实施办法(暂行)》(铁集成【2006】220号)、《铁路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工程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39号)、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三个规范的要求,贯通地线应选用70mm2的专用铜质接地电缆、铜质C形压接件、L形连接器;需要专用的压接工具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工人。

2,站前单位施作综合贯通地线施作一般交线下单位施工,客观的看不是线下工程的主体,而且工程量小,因此其重视程度不足,再加上工程量小工点分散,专业技术人员配置缺位,专业施作人员缺乏以及专用工具的配置不足。

3,偷盗现象贯通地线被盗是铁路建设和运营中令人伤透脑筋的问题。

由于其货值较高而且便于携带,在施工过程中铁路线路未封闭,“顺手牵羊”、“监守自盗”的情况时有发生;运营期间更是防不胜防,因其正常状态下不带高电压,常被盗窃团伙觊觎和青睐。

上海铁路公安局技术科就专项打击还拟写了论文,由于隐蔽性,无论在防盗、缉盗、修复都很困难。

能否在贯通底线材料上进行选择,从源头控制呢?
三,贯通地线的材料选择
用作贯通底线的材料目前规定为35mm2和70mm2的铜质环保型专用电缆,以其优越的导电性能便于施作等优点,但也有前面所述的缺陷。

按照通常接地材料是有所选择的,比如传统的镀锌扁钢,镀铜圆钢等。

下面就镀锌扁钢与铜质地线进行几个方面的比较:
1,资源比较铁路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铜材,动车组、接触网线、牵变所AT所。

地球上铜矿多分布在美洲和非洲,如南美的巴西智利、北美的加拿大、非洲的赞比亚,中国是一个铜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

铁路建设也考虑到这一点,将能用铝材替代的AF线、PW线亦都采用钢芯铝绞线,德国也有铜包钢接触线。

相对铁资源就丰富得多。

2,环保比对铜污染的危害是很大的
技术论文格式
——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一、论文可以用中文或英文写作,并用word编辑。

二、全文采用A4纸排版,左右边距各2.0cm,上下边距各2.1cm;中文论文标准字间距,小四号字;1.5倍行距。

1、文章标题居中,一般不超过20个字,副标题在标题下方,前面加破折号,居中。

(三号黑体)
2、作者姓名标题下方,空一行,居中。

(五号仿宋体)
3、作者单位在作者姓名下方,居中,外加圆括号(五号宋体)
4、摘要在正文前,不超过250字(五号宋体,左对齐方式)
5、关键词在摘要下方(五号宋体,左对齐方式)
三、正文部分用小四号宋体,如有图表应中对齐,且应编号,表的名称和说明应放于表上部,图的相关部分则位于下部,均为小五号宋体,且应具备自明性;
四、参考文献
1、必须为公开出版物
2、参考文献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引用文献应在文章中的引用处右上角加注序号。

3、顺序依次为:序号、作者姓名、文献名称、出版单位或刊物名称、出版年、版本(年、卷、期)、页号等。

4、文后可附作者简介
内容和顺序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毕业日期和毕业学校、最后学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荣誉称号、主要科技成果、通信地址、邮编、电话、E-mail等作者简介,字数不超过150字。

备注:凡标准参编人至少交1-2篇论文,并与2007年9月30日前将论文电子版发送到协会秘书处。

E-mail:sx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