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期末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
摘要: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封建统治者开始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局面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也是在矛盾统一之中发展形成的。
这一小农经济政策,对中国后世的国民意识、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重农抑商;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引言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 为维护王朝财政利益和王朝政治统治服务。
重农抑商政策, 把重农政策和抑商政策统一起来, 主张要实现重农就必须抑商, 或者说必须实施抑商才能实现重农, 抑商服务于重农。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一种封闭性的农业社会,这与秦汉的“重农抑商”政策有直接的关系。
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体制,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①, 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财富主要产生于农业。
从思想上和政策上重视农业, 以农业为根本, 无疑抓住了社会经济的基础和主导, 抓住了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轴和核心, 也就抓住了治国安邦的关键。
重农政策的正确和重要, 是十分显然的。
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中国古代社会与生俱来的, 而是有一个从思想到政策的产生形成过程,是一种历史产物。
我国古代工商业的最初发展模式有着突出特点;在商朝和西周时期, 工商业的发展模式是工商业由王朝官府垄断经营, 全部工商业为官营国有。
在这一历史时期, 王朝国家既重农, 又重工商,不存在主张抑制工商业的思想和政策。
如《史记·货殖列传》引《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 工不出则乏其事, 不出则三宝绝, 虞不出则财匮少”
②。
《逸周书·程典》载周文王也说:“士大夫不杂于工商, 商不厚, 工不朽(巧), 农不力, 不可力( 成) 治”, “工攻其材, 商通其财, 百物鸟兽鱼鳖无不顺时”③, 主张农、工、商、虞四大行业各专其业, 共同发展, 工商业和农业同样被视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门类,行业之间并无主次重轻之分。
中国古代抑制工商的思想和政策, 是随着东周(春秋时期) 以后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而产生形成的, 经历了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的一个较为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在秦始皇时代,“贾人”是首先被政府征发“遣戍”的对象(《史记·秦始皇本纪》)。
只要一入市籍,三代都丧失人身自由,对外用兵时,首先被作为“请戍”(《汉书·晁错传》)。
汉初又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宦为吏,不许购买土地,违反者以法律处置。
秦汉时期商业活动对于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突出体现为商运的空前活跃促进了物资的交流,“农商交易,以利本末”(《盐铁论·通有》),因而使得经济生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当时,“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后汉书·仲长统传》),“东西南北,各用智巧”(《汉书·贡禹传》)。
以繁忙的出行活动为基础的民间自由贸易,冲决政府抑商政策的重重阻遏,对于秦汉经济的繁荣表现出显著的历史作用。
汉王朝从传统儒学思想“重农抑商”的原则出发,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
曾经推行过十分有效的政策。
盐铁官营,就是汉武帝为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而做的重大决策,也是使西汉帝国的经济基础得以空前强固的经济政策之一。
公元前 110 年(元封元年),汉武帝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
均输法,就是政府向若干郡国派遣均输官,进行官营运输业的经营,扭转了以往重复运输、过远运输等不合理运输所导致的输运费甚至超过货物所值的现象。
均输法和平准法的制定和推行,体现出西汉王朝的国家经济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
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政策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④皇帝的赏赐、战争的费用“皆仰大农。
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澹之”。
⑤官营盐铁、建立均输制度和平准制度,使政府不仅获得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为重农抑商奠定了经济基础。
汉武帝时代,还采取了“算缗”和“告缗”等直接打击大商贾的政策。
二、秦汉“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的影响
秦汉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发展经济、使百姓休养生息,巩固中央集权制及封建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
秦汉时期确立的这一政策,一直沿袭到整个封建社会。
任何一种社会状况对于后世的影响,都应该一分为二来看,重农抑商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有它不良的一面。
这些不良影响表现在:
第一,滋长了小农意识和闭关自守思想。
中国古代习惯上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社即土地神,稷为粮食,代表农业之神。
有了土地和农业的发展,即有了国家。
整个封建社会,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经济,秦汉以来,这种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的支配地位牢不可破,依靠一家一户的家庭小生产开始确立了主导地位。
中国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性经济形态的小农经济,其根本特征是个体小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规模简单再生产不断重复。
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特征,从生产力方面看,是低级简单的生产力水平长期延续。
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延缓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重农抑商必然造成资本积累放慢,长此以往,也就会延缓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程。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一直到明代才出现,与秦汉以来农业社会中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很大关系。
在封建社会的初期,重农抑商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如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
如明朝中后期以来,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仍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进来,采取各种措施压抑和束缚商业的发展,不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直到明代末年,随着新的叛逆思潮的涌入,东南沿海对外经济交流的频繁,手工业和商业才一度骤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第三,导致了商业文化的滞后。
商人的地位低下,封建统治阶级对商人的鄙视,使整个社会对商业不予重视,这就必然影响到与此相关的商业文化的发展。
秦汉之前,商人不被鄙视。
管仲为齐桓公作首相,垄断盐铁批发生意,建立国家粮库,用国家商业挤压私人商业,形成一种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垄断和竞争
相结合、国营和私营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使齐国经济发展,国库充实,能够成为春秋五霸。
“在通常情况下,战国秦汉时期的商人是不能为官参政的。
⋯⋯秦国选官的来源限制在辟田和胜敌两个方面,当然其他从事商业等末业经营的人是不可能允许担任国家官吏的。
汉承秦制,从汉初的法律规定中,还可窥见到突出农战的任官原则。
”⑥商人不能为官参政,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也就没有人为他们树碑立传,即便是有的作品中出现了商人形象,也是次要角色或者是反面角色,商人即使是次角也没有脱离“重利”惟利是图的定位。
中国古代商业文学作品少、没有出现影响大的作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结语
我国封建时代商业和商品货币经济坎坷的发展道路, 是由封建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一手造成的。
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消极作用。
由于我国的商业和商品货币长期被压抑, 因而使封建经济内部自然经济的成分大大加强起来。
这种保守的和稳固的自然经济, 和地主阶级统治者维护自己的统治要求相结合, 扼杀了封建经济内部商品货币经济的正常发展, 从而严重地延缓了封建社会向资术主义发展的进程。
因此, 它也是造成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缓慢发展的原因之一。
注释: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 .人民出版社,1972 .145 .
②司马迁. 《史记》卷129 《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894.221
③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三秦出版社,2006. 77- 79 .
④司马迁.《史记》卷三《平准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894.102
⑤班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02.98
⑥张弘.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和商业资本研究【M】.齐鲁书社,2003.138
参考文献: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 1972 .
②司马迁. 《史记》卷129 《货殖列传》【M】. 1894.
③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 2006.
④司马迁.《史记》卷三《平准书》【M】. 1894.
⑤班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M】. 1902.
⑥张弘.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和商业资本研究【M】.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