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2型糖尿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333-02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人群的增加,2型糖尿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糖尿病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1] 。老年人在糖尿病人群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老年糖尿病包括60岁以后发生的糖尿病或者是60岁以前发病延续到60岁以后者[2],这些患者由于病程长,存在多脏器损害,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病死率增加,因此,积极防治老年糖尿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危险因素
1.1遗传因素研究报道, 2型dm患者的兄弟姐妹若能活到80 岁,则大约有40%可能发展为糖尿病,一级亲属发展为糖尿病的比例为5% ~ 10%,发展为糖耐量减低的比例为15% -25%[3],提示dm与遗传有密切关系,其原因可能与胰岛素原向胰岛素的转化发生障碍,胰岛素分子发生突变,或胰岛素受体基因缺陷有关。
1.2肥胖研究证实,肥胖者多存在胰岛素抵抗,特别是腹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老年性肥胖主要表现为中心型(腹型)肥胖,腰/臀比值明显增高。肥胖可导致肌肉和肝脏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使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的能力降低,肝糖产出增加,导致血糖升高,最终发生糖尿病[4].
1.3体力活动少国内外研究发现,体力活动和dm发生呈明显负
相关,是该病保护性因素之一。另有研究指出运动训练可增加肌肉内葡萄糖摄取,降低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5]。
1.4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0% ~ 40%,高血压不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还是糖尿病发生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6] 。
2 临床特点
2.1临床症状不典型常常缺乏“三多一少”的表现,往往通过体检发现。约有50%以上空腹血糖正常,因此仅测定空腹血糖则糖尿病的漏诊率高。
2.2并发症多急性并发症有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等,可以是糖尿病的首发症状。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或致残的重要原因。
2.3特殊表现视力下降;老年男性患者可出现肌无力,包括单侧肢体疼痛、活动无力,多在远端肌肉与肌萎缩并存;单神经病变多为局限性、非对称性、动眼神经麻痹最常见;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骨折[7]。
3 诊治
3.1 诊断: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为①有dm症状,且餐后任意时刻血糖水平≥11.1mmol/l;②空腹血糖≥7.0mmol/l;③2 h 葡萄糖耐量试验≥11.1 mmo l/l。空腹血糖受损( ifg ):fpg5.6 ~6.9mmol/l;糖耐量减低( igt):2hogtt在7.8-11.0 mmol/l。
3.2防治
3.2.1糖尿病宣教使患者了解糖尿病基础知识,掌握饮食治疗、体育锻炼的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便携式血糖计,了解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低血糖反应的表现及应急处理。
3.2.2饮食及运动疗法提倡合理膳食,优化饮食结构。对于可以活动的老年人,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血糖,减少脂肪堆积。
3.2.3药物治疗
磺脲类:缺点是易引起低血糖,多见于老年患者,尤其是肾功能差和不规则三餐饮食者[8]。
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小肠壁的α-糖苷酶,减少糖的吸收,适用于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仅有腹部不适,胃肠胀气等,但应避免在有肠道症状、腹水或疝气的老年患者中使用。
双胍类:为肥胖型2 型糖尿病首选,可以减少肝糖原释放,增加肌肉对葡萄
糖的利用,单独使用不会发生低血糖,但会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在高龄老人,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中要慎用。
噻唑烷二酮: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甘油三脂,增加hdl水平,但可加重水钠潴留,故心衰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胰岛素:应重视老年患者血糖监测,防止低血糖发生。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模拟人进餐时胰岛素的分泌,使用灵活,适用于老年患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持久,无降糖高峰,夜间低血糖发生
率低,是理想的基础胰岛素分泌的替代物。
新一代降糖药物如glp-1类似物, dpp-ⅳ抑制剂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9:1-20.
[2] wild s, roglic g, geen a, etal.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estimates for the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 [ j] . diabetesc are,2004, 27: 1047-1053.
[3] 徐耀初.老年糖尿病流行病学[j].实用老年医学,1999,13:172-173.
[4] de fronzo r a.the triumvirate:β- cell,muscle,liver-a collusion repon2 sible for niddm[j].diabetes,1988,37:667.
[5] 陈金钰.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行为和自我功效.[ j] 现代护理, 2002, 8:801- 802.
[6] flack, jm, peters r, shafi t, etal prevention of hypertension and its complications; theoreticalbas is and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j] . j am soc nephrol 2003,14:92 -98.
[7]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on.[ j] clin diabete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