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笔记整理
食品毒理学复习整理大全
.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排出。
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按致癌作用证据分类:1.对人类是致癌物。
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或者对人类的致癌性的证据尚不充分,但对实验动物的致癌性证据充足并且具有可能通过相关致癌机制对人体发挥的强有力证据2.对人类是很可能或者可能致癌物,分两组2A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2B对人类是可能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充分,或者反过来。
3.对人类致癌性尚不能明确:对人致癌性证据不充分对实验动物也不充分。
对人致癌性证据不充分对实验动物充分,但有强力证据证明动物致癌不适用人体4.对人可能是非致癌物:证据表明对人和动物不是致癌性。
化学致癌的三大阶段1.引发阶段:化学致癌物本身或者其活性代谢物作用于DNA,诱发细胞突变的过程,可能涉及原癌基因的活性和抑癌基因的活性。
特点:不可逆但可以累积。
2.促长阶段:引发细胞增殖成为癌前病变或者良性肿瘤的过程。
特点:历时较早,早期有可逆性,晚期为不可逆。
3.进展阶段:从引发细胞群转变成恶性肿瘤的过程。
特点:肿瘤获得生长加快,侵袭,转移和抗药性特征,肿瘤染色体发生断裂,短片是易位和和非整倍体。
Ames实验的原理利用是否能引起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性菌株的回复突变,来判断化学物是否诱变剂和致癌剂,并能区别突变的类型。
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营养缺陷性菌株不能合成组氨酸,故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仅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的细菌生长。
假如有致突变物的存在,则营养缺陷性的细菌回复突变成原养性,因而能生长形成菌落。
据此判断是否为致突变物。
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实验在加如和不加入代谢活化系统的条件下,使细胞暴露于受试物一段时间,然后将细胞再传代培养,突变细胞在含有6-硫代鸟嘌呤或三氟胸苷的选择性培养液中能继续分裂并行成集落。
食品毒理学总结资料
一、名词解释1、原癌基因: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正常细胞基因,突变后转化称为致癌的癌基因。
2、化学致癌:由外源化学物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
3、生殖毒性: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
4、性腺毒性:外源性化学物质对性腺的损害作用5、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性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6、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7、毒性:外源性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8、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9、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10、被动转运: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由高浓度想低浓度自动转运的过程。
11、主动转运:在载体和ATP的参与下,外源性化学物质体被有选择行的被运输的过程12、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经口染毒时,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常由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被代谢,称为首过效应。
13、血脑屏障:1.中枢神经系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相互连接很紧密,几无空隙;2.在毛细血管周围被星形胶质细胞突所包围。
14、胎盘屏障:胎盘能阻止外源性化学物质向胎仔分布的功能。
15、生物半衰期:进入机体的外来化学物由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生物半衰期。
16、肠肝循环:化学毒物及其代谢物由胆汁进入肠道。
一部分可以随粪便排出,一部分由于肠液或者细菌的酶催化,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重吸收,重新返回肝脏,形成肝肠循环。
17、绝对致死量或浓度:指能引起一群机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浓度)。
18、半数致死量或浓度:指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浓度),也称致死中量。
19、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一群机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最低剂量(浓度)。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1、食品毒理学:食品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主要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化学物的性质、来源、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
2、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手段和技术支撑。
(1)、危害识别;(2)、危害特征描述;(3)、暴露评估;(4)、危险性特征描述。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4、毒性: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的相对能力。
5、影响毒性的主要因素:(1)、毒物剂量;(2)、接触途径;(3)、接触期限;(4)、接触频率;(5)、吸收速率;(6)、毒物的化学结构和选择毒性。
6、选择毒性: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性作用的现象。
受到损害作用的生物或器官成为靶生物或靶器官。
7、分子结构对化学物毒性的影响:(1)、功能团与毒性的关系:卤原子多的化学分子毒性强;(2)、基团的电荷性与毒性的关系:含电负性基团的化学分子毒性强;(3)、光学异构体毒性的关系:左旋吗啡对机体有作用,右旋吗啡对机体无效。
8、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引起多种生物学变化,称为毒效应谱。
毒效应谱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9、急性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半数致死量/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该值越大说明毒物引起急性致死中毒的的危险性越小。
10、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11、影响化学毒物经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胃肠道腔内pH ;(2)化学毒物的pKa ;(3)化学毒物的脂溶性;(4)胃肠道充盈程度;(5)胃肠道蠕动情况;(6)某些特殊生理状况。
食品毒理学笔记整理
食品毒理学绪论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述一、食品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1 )卫生安全、无毒无害;2 )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和有益成分;3 )感官性状良好、可被人体接受。
二.三个概念1.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
不是所有的外源化学物都是健康无害的。
2.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3. 毒物与药物毒性的相对性及条件性。
毒物与药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毒性的定量。
有毒物质主要通过化学损伤使生物体受其损害。
三.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的健康目的。
四.本学科的研究方法1.微观方法: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作用现象。
2.宏观方法: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3.微观和宏观的相互结合。
五.体内试验和体外实验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体内试验(in vivo test)和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
要判定某个毒物对人危害程度,只有具体在人类本身直接获得证实,才能获得肯定的评价。
毒理学还利用限定人体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直接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的影响。
1.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
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
2.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慢性毒作用。
食品毒理学重点整理
食品毒理学重点整理绪论1.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区别(1)概念不同: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是属概念.(2)范围不同: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而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3)侧重点不同: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1)从方法学来分•微观方法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宏观方法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2)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体内试验(in vivo test)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家兔、仓鼠(hamster)、狗和猴等。
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3.毒理学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其他研究领域: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4.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外源化学物的定义毒理学: 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传统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综合学科。
(现代定义)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 :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定义:靶器官、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半数致死量LD50、NOAEL、生物学标志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食品毒理学》期末考试笔记总结
食品毒理学第一章绪论一、食品毒理学研究内容1.外源化学物来源2.外源化学物性质3.不良作用与有益作用和机制4.确定这些物质安全限量、评定食品安全性二、食品毒理学任务1.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质的来源、分布、形态及其进入人体的途径与代谢规律2.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急性、慢性毒性和致突变、致畸、致癌和致敏等特殊毒性3.研究外源化学物在食品中的安全限量,评定食品的安全性三、外源性化学物1.在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广泛存在2.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3.在一定条件下对机体可能产生毒性作用4.非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非机体内源产生5.参与体内代谢,具有生物活性四、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动物试验流行病学研究人体观察化学分析风险评估五、食品毒理学研究领域1.描述毒理学描述毒理学关注的是毒性鉴定,为研究化学物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以及毒作用机制提供信息。
2.机制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关注的是化学物对生物体产生毒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3.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 Toxicants)1.较小剂量进入机体2.干扰正常生理生化3.引起病理改变4.甚至危及生命二、毒物分类1.工业化学品各种原料、中间体、废弃物2.食品中毒物天然毒素、变质毒素、添加剂3.环境污染物工业三废、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重金属4.日用化学品烟、酒、化妆品、洗涤剂5.农用化学品杀虫剂、化肥、除草剂6.医用化学人药、兽药、造影剂、医用塑料7.生物毒素动物毒素、植物毒素、细菌毒素8.军事毒素沙林、芥子气、放射性核素三、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狂急性疾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四、毒性、危险性、安全性毒性——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安全性——化学毒物在特定条件下不引起机体出现损伤效应的概率危险性——在具体的暴露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系统或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毒效应——毒物对生物机体的有害作用五、毒作用及其类型毒作用(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指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称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吉林农业大学食品毒理学复习笔记
食品毒理学的传统定义: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科学食品毒理学的现代定义:以化学物质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医学的基础上,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和危险性评价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胜利活动和生化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毒性:化学物质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选择毒性:一种化学物质对某种生物产生毒害作用而对其他生物不产生损害作用,或对生物体内某一器官产生毒性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毒作用:指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可逆作用:停止接触化学物质后,化学物质所致的损伤可以恢复不可逆作用:停止接触化学物质后,化学物质所致的损伤不可以恢复高敏感性:某一群体在接触低剂量的化学物质后,当大部分成员尚未出现异常时,就有少部分人出现中毒现象高耐受性:在接触某一化学物质的过程中,有少数个体对化学物质特别不敏感能耐受远高于大多数人的剂量毒效应谱: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杜毒效应,效应的范围包括从微小的生理生化正常值的微小变化到明显的临床中毒表现直至死亡,毒效应的这些性质和变化叫做毒效应谱靶器官: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进入全身发,生作用的部位只限于一个或几个器官,这些器官叫靶器官(不同器官不同化学物质作用的靶器官不同;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化学物质经常作用于同一靶器官;同一靶器官内,化学物质的作用机理不同)生物学标志(生物学标记、生物学标记物):主要指针对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内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质以及它们所引起生物学效应所采用的生物学指标生物学标志的分类:①接触生物学标志:指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②效应生物学标志:可以测出的机体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等方面的改变③易感性生物标志剂量的分类:①外剂量:机体结合粗化学物质的量或在实验中给予机体受试物质的量②内剂量:化学物质被吸收后进入血液的量③靶剂量(生物有效剂量):化学物质入血后与靶器官相互作用的量生物效应(反应):是指机体与化学物质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剂量—反应关系的分类:①剂量—量反应关系:是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的关系,不能用百分数来表示②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绝对致死剂量(LD100):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最小致死剂量(LD0):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死亡的剂量最大耐受量: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死亡的最高剂量半数致死剂量(LD50):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一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成为毒物(poison)。
毒物及其分类按毒物用途和分布范围分为:①工业化学品:如生产原料、辅料、中间体等;②食品添加剂:如食用色素、香精、防腐剂等;③日常化学品:化妆品、洗涤用品等;④农用化学品:如化肥、杀虫剂等;⑤医用化学品:如药物、消杀剂等;⑥环境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废渣中的各种学物质等;⑦生物毒素:如动物毒素、植物毒素等;⑧军事毒物:如芥子气等战争毒素;⑨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元素等。
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大的剂量,才呈现毒性。
但是一个物质的“有毒”与“无毒”,毒性的大小也是相对的,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影响毒性的因素:①剂量;②接触途径(经静脉、经口、经皮等);③接触期限、接触速率和接触频率;接触期限①急性毒性试验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②亚急性毒性试验在1个月或短于1个月的重复染毒③亚慢性毒性试验在1个月至3个月的重复染毒④慢性毒性试验在3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化学物质的毒作用又称为毒效应。
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是其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毒作用的分类:①速发或迟发性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
②迟发性毒作用: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食品毒理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1.动物实验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2.动物实验可分为体内试验和体外实验两种方法3.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英文缩写:FDA4.FAO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缩写5.6.生物学标志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7.LOAEL是指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8.NOAEL指未观察到有毒害作用的剂量9.ZCH(慢性毒作用带)大,表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
10.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11.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12.Zac(急性毒作用带)小,表明发生急性中毒的危险性大13.LD50 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的最重要参数14.LD50 与毒性大小成反比15.衡量毒物毒性的指标是剂量16.影响化学毒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剂量17.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化学物质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称质反应18.可以用某种测量数值来表示,通常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是量反应19.通过检测人体的血液、尿液,头发中的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集体接触这些重金属的水平,这些生物学标志称为:接触性生物学标志物20.机体中可检测出的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这种生物学标志称为:效应性生物学标志物21.如谷丙转氨酶活力增高表示有肝脏损伤,心肌梗死患者表现为血清谷草转氨酶的活力增高,这些生物学标志称为:效应性生物学标志物22.毒理学当中的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23.根据接触化合物的毒性不同,毒性大小的顺序是:静脉注射>经呼吸道24.被动转运主要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水溶扩散、易化扩散25.一般情况下,外来化学物的吸收主要是经肠道、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行26.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过程(ADME)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27.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主动转运、被动转运、膜动转运28.体内主要的储存库:血浆蛋白、肝和肾、脂肪组织、骨组织29.排泄的主要途径:肾脏排泄、肝脏排泄30.毒物排泄的最主要途径是:肾脏31.能顺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易化扩散32.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肝脏循环可影响化学毒物的:毒作用持续时间33.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34.经呼吸道吸收的主要部位:肺泡35.经皮肤吸收的主要部位:表皮36.水俣病是由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引起的,主要含重金属汞37.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吸收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38.生物模式细胞膜和细胞器的总称;生物膜在集体中主要起隔离功能、进行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内外环境物质交换屏障三个作用;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由媒体介导,可饱和。
食品毒理学读书笔记
食品毒理学——读书笔记1、不含添加剂食品:纯天然食品:又叫自然食品。
备注:纯天然食品不一定就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在中国是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
是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雾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分类:AA 级,A级;有机食品:叫生物或生态食品等。
有机食品市目前国标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无公害食品:指无污染、无毒害、安全优质的食品,在国外称无污染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
无公害食品生产地环境清洁,安规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害物质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内,并通过部门授权审定批准,可以使用无公害食品标志的食品。
2、缺硒:心肌炎、克山病;维生素A:预防夜盲症;WHO:世界卫生组织;FAO:联合国粮农组织;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ADI:每日允许摄入量;PTWI:暂定每周允许摄入量;MRL:农药的最高残留限量;GAP:良好农业规范;GVP:良好兽医规范;GMP:良好操作规范;GHP:良好卫生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FSIS: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监督局;FSP:食品安全计划;LD50:半数死剂量;LD100:绝对致死量;MLD或LD01或LD min:最小致死剂量;MTD或LD0:最大耐受量;MAC:最高允许浓度;RfD:参考剂量;3、HACCP体系是一种系统性强、结构严谨、理性化、有多向约束,适应力强、效益显著的以防为主的质量保证措施;4、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5、D值:就是在一定的处理环境中和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某细菌数群中每杀死90%原有残存活菌数时所需要的时间。
(备注:D值越大,细菌的死亡速率越慢,即细菌的耐热性越强。
因此D值大小和细菌耐热性的强度成正比;注意:D值不受原始菌数影响;D值随热处理温度、菌种、细菌活芽孢所处的环境和其他因素而异。
食品毒理学自考快捷记忆
食品毒理学自考快捷记忆第一篇:食品毒理学自考快捷记忆食品毒理学:是从生物学角度研究化学物质和其他环境因素对生物机构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研究的内容:1 食品中外源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以及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
2、外源化学物质随同食品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过程。
3、随同食品进入机体的外源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性损害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1体内试验2体外实验(缺乏动物的整体调控及毒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
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特点,冰且难以观察外援化学物的的慢性毒作用3人体观察4流行病学研究外源化学物质: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毒物:是指以较小剂量进入。
机体后,能够是生物体发生有害反应,破坏甚至危及生命的任何物质。
毒素:是指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真菌或细菌产生的有毒物质有动物毒素,植物毒素,真菌毒素,海洋毒素。
食品中毒物的来源:1,天然来源的毒物未成熟的柿子中含有单宁具有致癌作用河豚毒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麻痹。
3 食品加工储存中的有害物质,烧烤中含有致癌性多环芳烃,腌制的腊肉中可产生致癌物亚硝胺4 食品添加剂食品毒理学的研究目的:1阐明受试物作用的表现和特征2 剂量与——反映的关系3明确毒作用的靶器官4确定损害的可逆性毒性:是指某种化学物质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安全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正常使用方式与用量情况下,长期使用不会引起对健康有害作用就认为是安全,速发毒性作用:是指有些化学物再一次接触后短时间内可引起毒作用。
可逆毒作用;是指接触化学物质造成的毒性作用在停止后可逐渐恢复。
过敏反应(变态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长生的一种免疫介导的有害反应。
特异体反应:是由与遗传因素所致的对某些化学而物质的反应异常。
剂量-效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某种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反应在群体中的分布特征。
食品毒理学总结
毒理学总结第一章绪论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有毒有害物质(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等)、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和食品中天然成分。
主要任务:研究食品中化学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毒性作用,是评价食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关食品卫生标准的基础。
主要研究方法:动物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化学分析、风险评估和安全限量制定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1、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2、毒性、毒性分级: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3、毒性作用: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
⏹毒性作用分类:(1)变态反应、(2)特异体质反应 (3) 速发与迟发性作用 (4) 局部与全身作用 (5)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6)功能、形态损伤作用4、生物学标志,种类生物学标志是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背⏹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毒物举例: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苯可抑制造血功能,导致贫血;强酸、强碱可引起局部的皮肤粘膜的灼伤等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效应和反应的区别:效应(effect)——涉及个体,量反应。
可用一定计量单位表示其强度。
反应(response)——涉及群体,质反应。
百分率或比值表示⏹2、剂量-反应曲线常见类型?1)、直线:正比例,少见,一定剂量范围内。
剂量增加,强度增加。
正比2)S形曲线:常见,慢-快-慢。
对称和非对称,后者常见低剂量范围内,剂量增加,强度增加较为缓慢3)、抛物线:先升高后降低。
食品毒理学必考知识点
食品毒理学必考知识点第一章绪论RH=化学物质 ROH=代谢物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念传统概念:研究外源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引起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概念: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医学的基础上,研究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机体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微生物评价、危险管理的科学。
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鉴定,评价)机制毒理学(毒性物质机理)管理毒理学机制毒理学资料的作用:1、证实与人类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2、证实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损害效应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质以及合理治疗中毒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的了解第二节毒理学简史①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②启蒙时代毒理学③现代毒理学第二章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及其分类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分类:按其用途和分布范围:①工业化学品②食品添加剂③日用化学品④农用化学品⑤环境污染物⑥医用化学品⑦生物毒素⑧军事毒物⑨放射性物质二、毒性及其分级毒性:RH→机体→损害能力两种物质在同等剂量下,对机体损害能力大,毒性大两种物质在同样指标下,剂量小对机体损害大,毒性大∴剂量决定毒性大小影响毒性大小的因素:①剂量②接触途径[口,呼吸道,皮肤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神经组织)]③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吸收系数=入血量/接触量接触期限:①急性②亚急性③慢性。
频率大于生物半衰期:毒性小选择毒性:一种化学物质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损害或者只是对机体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损害而对另一组织器官不产生损害,这样的毒性叫做选择毒性。
化学物质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1、物种的细胞差异2、不同物种或器官对化学物质的生物转化过程存在差异3、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的亲和力存在差异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三、毒作用及其分类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靶器官)作用部位存在一定剂量或时间后产生不良作用(毒作用→RH→ROH)毒作用(毒效应或不良反应或有害效应)RH(ROH)特点:①表现出各种功能障碍②应激能力下降③维持机体的稳态能力下降④对环境中的其他有害因素敏感性增高分类:①速发于迟发作用②局部与全身作用③可逆与不可逆作用④过敏性反应(变态反应)⑤特异体质反应⑥高敏感性与可耐受性1、速发于迟发作用:机体接受化学物质之后经过一定时间间隔才表现出的毒性效应2、局部与全身作用:发生质经过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各个组织的毒性作用,即在局部也在全身作用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停止接触发生物可恢复。
《食品毒理学》 05764 考点 整理版
《食品毒理学》(5764)课程考试说明试卷内容结构重点章为:第一章、第二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
其分数比例不低于总分6 0%。
次重点章为:第三章、第四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
一般章为第五章。
第一章绪论1.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领会: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与食品关系密切,可以随同食品进入人体并有一定毒性的一些外来化学物质,其中包括各种食品添加剂、农用化学物质、工业三废、容具包装材料中可能污染食品的物质以及在某些食品中天然存在或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有害物质。
食品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存在于食品中的或在食品贮放和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为制定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食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食品中外源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以及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
即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接触相。
外源化学物质随同食品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过程。
即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动力学相。
随同食品进入机体的外源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性损害及其机制。
即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素相。
2.外源化学物、毒物、毒素的概念识记:外源化学物的概念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领会:毒物、毒素的概念毒物是指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够使生物体发生有害反应、严重功能破坏甚至危及生命的任何物质。
化学物质只有在一定剂量下才具有毒性。
但通常我们不把需要极高剂量才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素又称为生物毒素,是指有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真菌或细菌产生的有毒物质,有动物毒素、植物毒素、细菌毒素、真菌毒素、海洋生物毒素等。
简单应用:食品中的毒素的来源食品应当无毒、无害,但在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及烹调过程中都有可能受到外来有害物质的污染或产生一些有害物质。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总结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第一章绪论1.有毒有害物质可分为几大类?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
2.食品中毒物的主要来源和途径。
(1)农药污染: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菊酯类农药等;(2)工业三废污染:工业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
它们通过污染食品或通过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中的迁移,造成在某些动植物产品中的富集,最终影响人体健康;(3)霉菌污染:霉菌对食品污染的危害,一是食品变质,二是产生毒素;(4)兽药残留污染:有些兽药在使用后不易排泄,残留量高,从而使产品达不到安全标准,有些则是养殖户违反规定而造成不合格残留;(5)运输污染:运输食品的火车不干净,或食品与一些有毒有害物品同车混合运输造成污染;(6)加工污染: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滥用添加剂,此外一些不良加工方式或不良包装材料也会造成有毒有害物质污染;(7)事故性污染:食品加工企业或餐馆由于管理不善,工作马虎,误用或超量使用一些化学物质造成中毒事故。
3.预防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
(1)限制和禁止一些高残留农药和兽药在食用作物及食品动物上的使用。
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
(2)加强农畜产品收购检验,促进绿色食品生产。
(3)整治工业污染,减少食品污染环节。
(4)严格兽药及各种饲用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及使用规范,严格执行宰前清除时间和应用限制。
(5)加强责任心,杜绝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环节的人为污染。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力:也称毒性(toxicity )是指某种毒物对机体的损害能力。
某种物质对生物机体损害能力越大,说明其毒(性)力也越大。
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是剂量。
某物质引起动物机体中毒反应的剂量愈小,说明其毒性也就愈大,反之,相反。
2.剂量:指动物机体每公斤体重接触毒物的量。
即mg/kg.bw3.毒作用:是指毒物对动物有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损害作用4.效应与反应:① 效应(effect):指一定量的某一物质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此种变化的程度可以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毒理学绪论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述一、食品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1 )卫生安全、无毒无害;2 )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和有益成分;3 )感官性状良好、可被人体接受。
二.三个概念1.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
不是所有的外源化学物都是健康无害的。
2.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3. 毒物与药物毒性的相对性及条件性。
毒物与药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毒性的定量。
有毒物质主要通过化学损伤使生物体受其损害。
三.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的健康目的。
四.本学科的研究方法1.微观方法: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作用现象。
2.宏观方法: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3.微观和宏观的相互结合。
五.体内试验和体外实验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体内试验(in vivo test)和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
要判定某个毒物对人危害程度,只有具体在人类本身直接获得证实,才能获得肯定的评价。
毒理学还利用限定人体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直接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的影响。
1.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
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
2.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慢性毒作用。
3.人个体观察:通过中毒事故的处理或治疗,可以直接获得关于人体的毒理学资料.4.流行病学研究:对于在环境中已存在的外源化学物,可以用流行病学方法,将动物实验的结果进一步在人群调查中验证。
第二节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安全性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现代食品毒理学着重于通过化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知识找寻毒性反应的详细机理,并研究特定物质产生的特定的化学或生物学反应机制,为食品安全性评估和监控提供详细和确凿的理论依据。
食品安全性与毒性及其相应的风险概念是分不开的。
一.基本概念1.毒性:一种化学物质对机体健康引起有害作用的能力。
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
2.危险度:一种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危险度可分为归因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
归因危险度:是指人群接触某因素而发生有害效应的可能频率。
相对危险度:是指接触组与对照组的危险度的比值。
3.危害性(hazard)定性表示外源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4.安全是指无危险或危险度可为社会接受(即危险度可忽略),即笼统地指在通常条件下接触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不会引起对健康有害作用。
二.相关知识在毒理学中,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在通常条件下接触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评价一种食品成分是否安全,并不仅仅决定于其内在的固有毒性,而要看其是否造成实际的伤害。
食品安全性或安全食品的定义?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由于安全性难以确切定义和定量,因此近年来危险度评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第三节国内外食品安全评价概况食掌握:内接触、外接触、生物学标志建立检测方法和开展监测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对各种消费者人群进行接触评估,以外接触不超允许值、内接触不超过正常值,视为安全。
低剂量长时间接触如何以临床指标评价健康效应?采用生物学标志物进行评价。
复习题判断:1.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
外源性化学物质都是有毒的.2. 所有的物质包括食用蛋白都可能是毒物.3. 体内试验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选/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4. 归因危险度为0.1表示接触组发生的有害效应的危险度是非接触组的10倍.问答:外接触和内接触?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定义和术语一.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1. 定义: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无明显的界限。
毒物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有毒物质主要通过化学损伤使生物体遭受损害。
2. 毒物的分类毒物的种类按其用途和分布范围可分为:工业化学品;食品中的有毒物质;环境污染物;日用化学品;农用化学品;医用化学品;生物毒素;军事毒素。
毒物还可以按其毒性作用的靶部位、毒性作用性质和外源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或理化性状进行分类。
(1)按毒物的毒性作用分类:a)腐蚀毒b)实质毒:吸收后引起脏器组织病理损害的毒物。
c)酶系毒:抑制特异性酶的毒物。
d)血液毒:引起血液变化的毒物。
e)神经毒:引起中枢神经障碍的毒物。
(2)按毒物的理化学性质分类:a)挥发性毒物:可以采用蒸馏法或微量扩散法分离的毒物。
如氰化物、醇、酚类等。
b)非挥发性毒物: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分离的毒物。
如巴比妥催眠药、生物碱、吗啡等。
c)金属毒:采用破坏有机物的方法分离的毒物。
如砷、汞、钡、铬、锌等。
d)阴离子毒物:采用透析法或离子交换法分离的毒物。
如强酸、强碱、亚硝酸盐等。
e)其他毒物:其他须根据其化学性质采用特殊方法分离的毒物。
如箭毒碱、一氧化碳、硫化1.定义: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如致畸、致突变、致癌等。
2. 影响毒性的因素(1)剂量同等剂量下,损害作用越大,毒性越强。
剂量是衡量毒物毒性的指标。
(2)接触条件接触条件如接触途径、期限、速率和频率等因素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及性质也有影响。
a)接触途径多数需进入血液致毒。
不同的途径(口、皮、呼吸道)与机体接触,其吸收系数(入血量与接触量之比)是不同的。
静脉外途径吸收系数均小于1。
经口染毒,需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经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被代谢(首过效应),因此代谢产物的毒性直接影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能力。
b)接触期限、速率毒理学研究中,常按给动物染毒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为1次或24h内多次对实验动物高染毒。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给药时间为至少1个月以上。
染毒的强度差异表现出来的中毒性状不同。
不同外源化学物,剂量相同吸收率不同,中毒表现不同。
c) 接触频率接触频率也影响中毒深浅。
生物半减期(t1/2):外源性物质进入机体后被机体降解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 机体的选择性a) 选择毒性:一定条件下,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或机体的器官具有选择性损伤。
受到损害的生物或组织器官称为靶生物或靶器官。
靶器官的浓度不一定是机体中的最高浓度部位。
如甲基苯。
b) 为什么会有选择?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能力不同;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
c)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
✧该器官的血液供应;✧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器官的功能和在体内的解剖位置;✧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对损伤的修复能力;✧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平衡;✧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等。
3.毒性的分级没有统一的分级标准。
1994,我国卫生部将各种物质按其对大鼠经口LD50的大小,把毒物为为极毒、剧毒、中毒、低毒、实际无毒和无毒6级。
一种粗略的分级标准。
4. 毒性与结构基团(功能团)的电荷性与毒性的关系:卤素、羟基等电负性基团。
光学异构与毒性的关系:动物体内的酶对光学异构体有高度的特异性。
其他与毒性有关的性质:溶解度、姐力度、pH、表面张力等(三)毒性作用及分类毒性作用: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
分为:1)速发或迟发性作用; 2)局部或全身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 4)对形态或功能的影响;5)过敏性反应 6)特异体质反应等6类1.速发或迟发性作用(1)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
(2)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性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称为迟发性毒作用。
2.局部或全身作用(1)局部毒性作用: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2)全身毒作用: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至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1)可逆作用:停止接触后毒性作用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
(2)不可逆作用:停止接触后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加深。
4.对形态或功能的影响对形态的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组织形态发生的肉眼或镜下可见的病理变化。
对功能性的作用:外源化学物引起靶器官功能的可逆性变化。
5.过敏性反应也称为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高敏感性不同于过敏性反应。
6.特异体质反应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二.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可引起一定的生物学效应,包括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
损害作用是外来化合物毒性的具体体现。
毒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外来化合物的损害作用。
(一)损害作用有如下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的影响,寿命亦将缩短;2.机体某种功能容量或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3.机体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下降;4.机体对其它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二)非损害作用非损害作用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某种功能容量的降低,也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
非损害作用中,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停止接触后,机体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机体对其它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三)几种损害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对损害作用的认识逐渐由宏观到微观。
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变慢;关键性代谢作用酶受到抑制或相对活力改变;酶活力抑制后中间代谢物在体内的浓度或含量增高。
三. 毒效应普(考点)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引起的多种生物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