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科学实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解读科学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教程》(郭贵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是迄今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阐释科学实在论的著作。这是作者十四年来孜孜砣砣、潜心研究的心血结晶。作者在阅历丰富的基础上,以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了科学实在论理论的内容,透彻地研究了科学实在论的演变及其特征,深人地阐述了某些著名科学哲学家的思想。具体地说,本书有以下突出特点。第一,条理性和系统性从结构体系来看,本书大致分科学实在论发展史、科学实在论元理论以及反实在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6章)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闻的历史画面。第二部分(第2、3、4章)作者分别从科学实在论的表现形态、认识论价值、方法论特征三个层面条理、透彻地论述了实在论的元理论。作为科学实在论的对立面——反实在论自然不得不提到,作者在第三部分(第5章)作了扼要介绍。全书的结构体系如下图所示:科学实在论历史悠久,传统深远,流派繁多,观点混杂,精芜不齐,同时又具有崭新的面貌,作者却能非常有条不紊、面面俱到、详简有致地编织成一个系统化的网络。这种系统化、条理化的网络结构不管在全书宏观布局还是在每章的微观细节上都得到了淋漓尽
致地体现。就条理性和系统性而言,的确是开了科学实在论的新生面,拓宽了科学实在论研究的路径。作者用条理全面贯穿这个网络,纲目分明,环环相扣,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为科学实在论的研究打开了新局面。由此可见,作者在谋篇布局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而篇章的结构呈现了作者对科学实在论研究状况的深入了解。作者提纲挈领、总揽全局、理论严谨、论述明快,不仅给读者全息摄制、立体透析的感觉,而且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哲学功底。第二,丰富性和全面性《科学实在论教程》用六章十七节从科学实在论的基本形式、历史演变、表现形态、认识论扩张、认识趋向、语义分析方法、语用分析方法、解释学方法、科学实在论的弱化、反实在论的根源和特征、著名科学哲学家的思想评述及后现代走向等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突现了科学实在论的内容。(1)第一都分作者将科学实在论的历程相对地分成五个阶段:产生(19世纪原子实在论的诞生为标志)、发展(从原子实在论的诞生到19—20世纪之交)、衰落(20世纪前半叶)、复兴(20世纪中叶到90年代中后期)及走向,并详尽地论述了各阶段的时代背景、动因、特征和意义等。作者以“三大转向”为基点和中枢,通过系统地分析其形成动因、理论特征和方法论意义,来具体地展示科学实在论思潮演化的历史进程、趋势定向和理性重建的模型及特征,从而为把握科学实在论21世纪发展的方向和为建立科学实在论新的生
长点提供合理的范式基础和可用的方法论手段。(2)在第二部分作者从实在性的三种体现方式展开论述,即本体形态的实在性、认识过程的实在性和方法价值的实在性。①众所周知,由于不同的科学实在论者研究、解释和评价的视角和方法的差异,救述立场和观点体系的不同,实在论理论内容和层次结构是多种多样的,而作者却能从科学研究和理性进步的方面条理、清晰地对实在论的表现形态、本质、意义进行阐述,使一切形态的本体实在论特征具体、现实地呈现出来,从而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内容。②科学实在论的认识论形态主要表现在心理学、科学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他们把“理论结构与真实世界结构的共同性”作为实在性的判断标准,明确提出认识实在论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深人剖析了认识实在论发展的开放性,以及运动空间的客观性。③科学实在论的复兴和繁荣是与它积极吸取和借鉴各种哲学方法分不开的。科学实在论自觉地汲取各领域优越的方法,增强了理论的战斗力和说服力,使它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关注现象学和解释学中的方法论特征,寻找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方法论上的共同生长点,成为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发展趋向。从方法论方面讲,科学实在论充分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发散性和灵活性。(3)科学实在论的发展离不开与反实在论的斗争,二者的斗争史也就是科学实在论的发展史,所以作者必然要提到反实在论。这正是该书第三部分的核心内容。作者从反
实在论的形式、根源、特征和基本观点等方面做了扼要介绍。总之,书中涉及到科学、历史、文化、心理、社会的理论领域,给实在论打下了丰富性、探邃性的烙印。第三,开拓性和创新性作者以合理性为评判标准,既批判了实在论的流弊和消极原因,又继承和发扬了科学实在论的精华。作者不囿成说,勇提新见,对科学实在论作了开拓性的研究,从而解决了一些普遍认为的难题。如测量实在论,过去有人提及,但过于简略,而作者运用追根寻源、剥茧抽丝的研究方法,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建构了测量的结构,应用了语义分析。作者还提出“语境实在论”的概念,“语境是一种具有本体论性的实在”的论断,试图在语境的基底上揭示其他分析的形式、结构、特征和本质,并表明语境论未来发展的趋向性。再如,作者大胆提出“意义大于指称”的论断,并从意义的本质功能、指称关联的多样性和意义的丰富性论述了这一论断的合理所在。书中表述客观准确,发前人所未发,体现了开拓性和创新力。这些结论可谓鞭辟人里,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哲学认识。作者的这种开拓与创新不仅体现在学术观点上,还体现在写作方式上。首先,作者多处采用对比手法,例如阐述“三大转向”时讲到,“语言学转向”播下了科学实在论全面复兴的星火,激发了科学实在论者抛弃传统实在论的机械性和教条性的决心;“解释学转向”标志着复兴时期的历史结束,后现代发展时期的开始;“修辞
学转向”揭示了科学论述的修辞学特征,促进了科学实在论向“体系开放”、“本体弱化”、“意义建构”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文中“三个转向”。“五个阶段”的特征、意义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次,作者还采用理论和实例结合的手法,科学实在论的三位著名科学哲学家的思想(普特南的数学实在论、邦格的物理实在论、奎因的语言实在论)与三位反实在论者的思想(劳丹的自然主义、范·弗拉森的经验主义、罗蒂的后现代主义)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科学实在论的本质。此外,作者还探索着使用图表表达晦涩的哲学论述,起到了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的功效。第四,时代性和前昭性作者对科学实在论的来龙去脉做了清晰描述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各个时期派别的时代特征、阶段性、时代性,阐述了科学实在论曲折的发展史。科学实在论是传统实在论信仰与近代科学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成果,是与当代反实在论的哲学流派经过长期的斗争锻造出的具有强烈批判性的哲学武器。书中表明:(1)19世纪,原子实在论的“不要怀疑实在”作为斗争的鲜明旗帜,成为科学实在论的时代特征。(2)20世纪初,以“形式理性”为宗旨的“语言学转向”推动了科学实在论的发展,为科学实在论的复兴播下了星火,激发它寻求新的发展。
(3)20世纪中叶,哲学史上发生了“解释学转向”,“把人类的行为、科学、文化或整个历史时期作为本文来阅读,强调作为对话的个体和共同体之同的协调和互补,从而在一切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