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墓葬中的“异例”看秦文化的传播/史党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6-1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14ZDB028)子课题“秦的崛起与秦统一”阶段性

成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课题“秦与‘戎狄’文化关系新研”最终成果。

作者简介:史党社,男,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陕西西安710069),主要从事秦史、秦文化与文献研究。

从墓葬中的“异例”看秦文化的传播

*

史党社

要:根据近十多年的考古新发现,秦文化的特征在春秋早期得以初步形成,嬴姓的秦人宗室贵族墓

葬,拥有墓主直肢、头西向、腰坑(殉狗)、人殉、青铜礼器、车马坑(部分)等葬俗。在春秋时期陇东南、关中附近的秦墓中,有一批并非秦宗室、文化面貌总体属于秦文化,却在墓主葬式或头向等方面与上述葬俗不一致的“异例”。这些材料证明,秦文化在形成之后,曾向境内的异姓族群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政治、军事力量是最重要的“推手”。文化的传播对“秦人”族群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这种传播导致了异族间“秦人”认同的产生,族群认同反过来又作用于文化的传播,最终使不同的人群形成了相对同质的“秦人”共同体。若从一个更大的时空与族群范围来考察,这种传播此后在战国—秦时期还有发生,并最终导致西北“戎狄”趋于消亡与新的“秦人”共同体的诞生。

关键词:春秋秦墓;秦文化;秦人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669(2017)03-0028-08

“秦人”是以嬴秦为主体,兼容西北“戎狄”、周室东迁后的“周余民”等不同来源人群的综合体,并在不同历史阶段有所变化①。根据近十多年西汉水上游、渭水上游以及宝鸡地区的考古发现可知,嬴姓的秦宗室与“秦人”的其他部分,即非嬴姓的人群,在葬俗上存在着差别,前者拥有墓主直肢葬、头西向、带腰坑(殉狗)、人殉等特征,后者则以头西向的屈肢葬为主,其中,是直肢还是屈肢,以及头向差异,成了判别是否秦宗室的最基本标准。秦宗室贵族墓葬的这些特点,在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已经初步形成和显现。在本阶段,秦人不仅政治地位由于周室的册封以及伐戎而逐渐上升,而且成为西方主要族群与政治实体,初步形成的秦文化也强烈影响到了同地域的不同人群。本文欲梳理春秋时期陇东南、关中附近秦墓中并非秦宗室贵族却使用其某些葬俗的“异例”,来论证秦文化的传

播现象,并略及其意义。

一、秦墓中的“异例”与

秦文化的传播

这些“异例”,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墓葬的方向、形制、所出礼器与秦宗室贵族类似,却使用屈肢葬;另一种情况是墓葬其他情况与秦宗室类似,墓主头向却与秦宗室贵族不一致。这些墓葬总体的文化面貌,无疑属于已经形成的秦文化,它们的主人应是秦人统治下的“戎狄”或西周末年未及东迁的“周余民”,这两部分人理论上都属“秦人”。

(一)西山M1027(春秋早期)

西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西侧,西汉水西岸,是近十多年发现的最为重要的秦文化遗址之一。M1027②为带三个壁龛的竖穴土坑墓,方向

265°。墓室长2.5米、宽1.4米、深3.3米,南端偏西的壁龛被盗扰,人骨和随葬品无存,但有棺木朽迹残留;墓室东端壁龛有一个16—17岁的女性坐姿殉人;西端壁龛有一个10—11岁的儿童殉人,头北足南,面向西,侧身,双手抱于胸前,下肢折屈向墓室。墓主仰身直肢,头东面北,双手交叉置于骨盆北侧,椁底下有一腰坑殉狗。墓室东壁龛随葬陶器4件:喇叭口罐2、陶罐2,另有玉璜1,南侧的棺椁之间随葬有陶豆4、鬲3、盂2、罐1、甗1,墓主口琀为小块玉8、海贝3。墓室北壁东部填土中有一狗骨架,东南角陶甗下有牛头骨2。墓的年代当为春秋早期。

M1027虽然与西山M2003等葬俗相似,但头向东,墓室较小,年代也稍晚,应在春秋早期,与M2003、M2002等直肢葬墓位置也不相同(与M2003处于同一区域的M2004葬式不明),M2003处于礼县西山遗址西边地势较高处,M1027处于其东地势较低的屈肢葬墓地之中③。M2003的年代在西周晚期,头西向、直肢而有殉人,故墓主为“嬴秦”无疑。墓主用三鼎,应该不是庄公或襄公,而当是庄公或襄公的兄弟之类的人物。头骨上的箭头说明他的死因有可能是在伐戎战争中阵亡。

推测M1027的墓主与M2003所代表的嬴秦宗室并非同族,却与处于同一墓地屈肢葬人群存在密切关系,很可能是后者的同族。如果这些推测不误,那么M1027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应反映了秦文化向“西戎”上层的传播。

西山遗址中,直肢与曲肢葬墓虽有区分,属于不同的区域,但大的方面来说,还是属同一遗址。这样的例证还有其他一些,如大堡子山④、孙家南头⑤、八旗屯⑥等,反映了不同来源人群并存的“秦人”的族群构成和存在状态。

(二)户县宋村M3与南关墓葬(春秋早期)

宋村位于户县东南15公里的秦岭脚下,北距沣西西周遗址15公里。这里是一个很大的仰韶、龙山文化与东周文化相叠压的遗址。在本次发现之前,早年也曾有春秋早期的青铜鼎、车马器的出土。宋村M3⑦,大略为东西向100°,墓室为东小西大的竖穴土坑,一棺一椁,椁长3.1米、宽1.75米、高0.66米,棺长2.4米、宽1.03米,左右生土二层台上有殉人4,墓主葬式不明,滕铭予根据殉人为直肢葬,推测墓主人也为直肢葬⑧。其实殉人是被肢解杀殉的,所以与直肢葬并不等同,墓主的葬式还是无法肯定。以头盖骨在墓室东部来看,头向应朝东。墓底有腰坑,其中殉狗1(头朝东),西二层台上也有殉狗1。随葬有列鼎5、簋4、壶2、甗1、盘1、匜1,铜车马器106件,陶器7,以及玉、石、骨、蚌器、漆器等。鼎、簋等铜器制作粗糙,器壁较薄。正东35米有附葬坑一座(M2),坑内有殉人、马、狗、兵器(矛2、盾?)、车器14、陶器2等。

学者们经常把户县南关的两座春秋早期秦墓⑨跟M3一并讨论,所以有必要辨别后者。

南关74HNM1,已遭破坏,据说为南北向土坑竖穴,随葬铜鼎5、铜簋4,还有车马器、玉、石、陶等器物,从下文82HNM1推测,可能也头向朝南。

南关82HNM1,南北向土坑竖穴,葬式不明,可判断头向朝南,随葬铜鼎7、铜簋6,还有车马器、玉、石、陶等器物,无腰坑、殉人。

宋村M3墓主头向朝东、人殉、腰坑等葬俗,与西山M1027类似。南关的82HNM1为南北向,与礼县圆顶山98LDM2属于一个级别,只不过后者年代在春秋中晚期而已⑩。两墓都使用当时的诸侯礼制,说明墓主身份的特殊性,可能本来就如同陕西韩城梁带村随葬七鼎的芮国之君 ,具有诸侯的身份,或是“戎狄”君长。宋村与南关的两处墓地与典型秦宗室贵族墓不同,墓主都应当是秦之异姓。所出器物都有明显的秦之风格,以及人殉(宋村、南关墓地无),都反映了秦文化向异族的扩散。同样还有在沣西客省庄发现的71座东周墓,其中的48座东西向墓中,

42座属于头西向的屈肢葬墓,与典型非宗室的秦墓无别;剩余的23座南北向墓,可能还是保留了当地的传统,但大部分也屈肢。两类墓葬的特征,与以上两地墓葬一样,无疑也是秦人势力的扩张在文化上所产生影响的结果 。

(三)西高泉墓地(春秋早中期)

西高泉墓地 位于渭河北侧宝鸡市陈仓区东的台地上,共有三墓M1-3,M1因被破坏而葬式不明,据说是屈肢,也曾出土陶器,已经被毁坏,22件铜器都出土在此墓中,包括甬钟1、铜壶1、豆1、斧2、戈7、削1、尖状器1、鱼2、銮铃

从墓葬中的“异例”看秦文化的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