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词语意思大全

文言文词语意思大全

文言文词语意思大全及知识点总结一、常用实词1.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养(衣食所安)2.卑:低下(非天质之卑)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影响(被于来世)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zhǎng,首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zhǎng,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cháng,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10.称:chēng,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适合,相称(此人可称英雄)chèng,同“秤”,衡量,称量(先帝称之曰能)11.诚:诚心(帝感其诚)确实,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惩罚13.驰:骑(愿驰千里足)驱车(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14.出:在外面,与“入”相对。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离开,走出。

(每出旗捷《冯婉贞》)拿出,交出。

(出其珠玉宝器《资治通鉴》)产生。

(计将安出《隆中对》)发表、出版。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超出,超过。

(其出人也远矣《师说》)15.辞: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编排。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文言文好词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好词翻译及注释

一、文言文好词解析1. 谦辞类(1)愚:谦称自己,愚钝、愚昧。

例句:愚以为此事非同小可。

(意为:我认为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2)鄙:谦称自己,鄙陋、鄙薄。

例句:鄙人虽不才,愿为公效力。

(意为:我虽然不才,愿意为您效力。

)(3)孤:谦称自己,孤独、无助。

例句:孤闻此事,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意为:我听说这件事情,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2. 褒义词(1)仁:仁爱、仁慈。

例句: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意为:仁爱的人看到就会思考,智者看到就会行动。

)(2)义:正义、道义。

例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意为:为了正义,毫不犹豫,勇往直前。

)(3)贤:贤能、贤德。

例句:贤者多助,不贤者寡助。

(意为:贤能的人多得到帮助,不贤能的人少得到帮助。

)3. 贬义词(1)愚昧:愚笨无知、不明事理。

例句:愚昧之人,不知天高地厚。

(意为:愚笨无知的人,不知道天高地厚。

)(2)贪婪: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例句:贪婪之心,犹如狼子野心。

(意为:贪心不足的心态,犹如狼子野心。

)(3)奸诈:狡猾、诡计多端。

例句:奸诈之人,善于伪装,难以捉摸。

(意为:狡猾的人,善于伪装,难以捉摸。

)二、文言文好词翻译及注释1. 好词:仁爱翻译:Kindness注释:仁爱指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2. 好词:忠诚翻译:Loyalty注释:忠诚指对朋友、国家、事业等的坚定信念和忠实态度。

3. 好词:谦虚翻译:Modesty注释:谦虚指不自满,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具有谦逊的品质。

4. 好词:廉洁翻译:Integrity注释:廉洁指不贪污受贿,清正廉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5. 好词:勇敢翻译:Bravery注释:勇敢指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畏惧,敢于担当的品质。

6. 好词:勤奋翻译:Diligence注释:勤奋指勤奋工作,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7. 好词:正直翻译:Uprightness注释:正直指为人正直,言行一致,不偏不倚的品质。

8. 好词:宽容翻译:Tolerance注释:宽容指对待他人宽容大度,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宽广胸怀的品质。

文言文 词语解释大全

文言文 词语解释大全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

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

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是汉语的古代形式。

在古代文化中,文言文是正式的写作语言,它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和理解文言文的词语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

一、礼仪方面的词语1. 郑重:表示对事物的重视和庄重态度,常用于描述仪式、典礼等场合。

2. 敬畏:对神圣、权威等具有敬重和畏惧的心情。

3. 谦虚:表示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不放在心上,态度谦逊。

4. 弘扬:广泛宣传,传播推崇。

5. 谨慎:做事小心,不操之过急。

二、政治方面的词语1. 君臣:君主和臣下的关系,表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身份。

2. 任命:上级指定某人担任某个职务。

3. 才干:指人的才能和能力。

4. 忠诚:对国家、君主或组织忠实和忠心。

5. 忠臣:对君主忠心耿耿的臣子。

三、文学方面的词语1. 明理:理解道理,有理性思维。

2. 妙绝:极其精巧,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3. 深情厚意:情感深情,心意厚重。

4. 诗篇:诗歌的一篇,比较长的一首诗。

5. 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创新。

四、道德方面的词语1. 善行:行善的行为,指具有道德品质的行动。

2. 仁义:指人对他人的善意和公正。

3. 担待:肩负起责任,承担使命。

4. 诚信: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5. 正直:言行端正,不偏不倚。

五、人情方面的词语1. 友谊:朋友之间的情谊和情感。

2. 壮词:用于劝勉、鼓舞士气的语言。

3. 善意:表示友好的心情和态度。

4. 后悔:对过去行为或决策感到懊悔和悔恨。

5. 感慨:对事物或境遇的深深感叹和触动。

六、哲学方面的词语1. 知识:有关事物的认识、了解和掌握。

2. 智慧:智慧和知识的结合,指人的聪明才智。

3. 智者:有着卓越才智和深刻见地的人。

4. 自律:自我约束,按照规范和原则行事。

5. 慎独:一个人时要谨慎慎之又慎。

以上是文言文词语解释的大全,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字,通过学习了解文言文的词语,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内涵。

文言文 词语解释大全

文言文 词语解释大全

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和理解,了解其中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一份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作品。

一、人物篇1. 君子:指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指尊称对方为贵族或上层人士。

2. 妇人:指成年的女子。

3. 贤士:指道德高尚、有才能的人。

4. 后妃:指君王的妻妾。

5. 夫人:指男子的妻子或尊夫人。

6. 丞相:古代官职,指朝廷的最高宰相。

7. 大臣: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8. 败将:指战败的将领。

9. 逆贼:指背叛国家、造反叛乱的人。

二、政治篇1. 君权:指君主的权力。

2. 臣民:指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3. 朝廷:指君主的居所,也泛指政府机构。

4. 官职:指官员的职位和级别。

5. 德政:指君主施行的公正、仁爱的政策。

6. 封爵:指授予贵族爵位。

7. 传国玺:指表明君主继位的印章。

8. 立储:指任命皇储或太子。

9. 城池:指城市和要塞。

三、国家篇1. 天子:指君主,亦称为“君王”。

2. 大业:指君主的重大事业或国家的盛世。

3. 同盟:指不同国家或势力之间的联盟。

4. 贫富:指社会上的贫穷和富裕。

5. 山川:指国家的地理山脉和河流。

6. 郡县:指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

7. 境界:指国家的边疆和疆土。

8. 区域:指国家划分的地理单位。

9. 疆土:指国家的领土范围。

四、军事篇1. 将领:指带兵打仗、统率军队的人。

2. 兵马:指士兵和战马。

3. 旌旗:指军队中的旗帜。

4. 战鼓:指军队中用来传递指令和鼓舞士气的鼓声。

5. 战车:指古代用来作战的车辆。

6. 战斗:指军队之间的交战。

7. 阵法:指军队排列战斗的阵势和战术。

8. 兵器:指用于战斗的武器和装备。

9. 战败:指战斗中被敌人打败。

五、社会篇1. 士人:指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2. 婿妇:指女子的丈夫。

3. 仆人:指富人或有权势者的仆从。

4. 百姓:指普通人民,泛指没有特殊身份的人。

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

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

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
1.朕:指皇帝自称的第一人称,意为“我”。

2.臣:指官员自称的第
一人称,意为“我”。

3.爵位:指封爵的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等。

4.朝廷:指皇帝和官员组成的政治中心。

5.廷臣:指在朝廷中任职的
官员。

6.朝贺:指向皇帝祝贺的仪式。

7.朝觐:指官员向皇帝请安的仪式。

8.朝会:指皇帝和官员在朝廷中举行的会议。

9.朝臣:指在朝廷中任职的
官员。

10.朝野:指朝廷和民间的人士。

11.朝章:指朝廷发布的法令、政
策等文件。

12.朝服:指官员在朝廷中穿着的礼服。

13.朝班:指在朝廷中
担任职务的官员。

14.朝廷礼仪:指在朝廷中的礼仪规范。

15.朝贵:指在
朝廷中地位高贵的人士。

16.朝纲:指朝廷的政治纲领。

17.朝野之分:指
朝廷和民间的界限。

18.朝廷官制:指朝廷的官员职位和等级制度。

19.朝
廷制度:指朝廷的政治制度。

20.朝廷文化:指朝廷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高中文言文中词语解释

高中文言文中词语解释

鄙:1.蜀之鄙有二僧(边界)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庸俗,浅陋)3.孔子鄙其小气(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武器)2.得选兵八万人(信) 五万兵难卒合(兵士)3.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吴起……制其兵(军队)病:1.生病: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疾病)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弄成病)察: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明显;精明)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 cháchá洁净的样子)3.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察纳 chánà审查采纳)乘: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从:1.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跟随)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随)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由,自)4.合从缔交,相与为。

(合纵)5.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

(堂房亲属)6.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烛)7.依傍,挨着:樊哙从良坐。

(顺从,听从)8.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特指“跟(向)……学习”)当: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道: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师说》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念奴娇·赤壁怀古》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12.道义:道德和正义13.行程:道理得: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4.吾得兄事之(应该)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10.此言得之(对、合适)伐:1.大兴师伐秦(屈)其后,秦伐璨(攻打)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坎坎伐檀兮(砍伐)3.此五霸之伐也(功业)4.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夸耀)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

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

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文言文具有严谨、简练、含蓄的特点,使用了许多独特的词语和短语。

在学习和阅读文言文时,了解并理解这些常用词语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语,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1. 吾(wú):意为“我”,表示说话人自称。

常用于自述或叙述中。

2. 乃(nǎi):意为“就是”,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

3. 予(yú):意为“我”,表示谦辞。

常用于自述或叙述中。

4. 吾辈(wú bèi):意为“我们”,多指自己所在的团体或群体。

5. 若(ruò):意为“如果”,表示假设或条件。

6. 是(shì):意为“这”、“这个”,指示代词。

7. 今(jīn):意为“现在”,表示时间或状态的转折。

8. 忽(hū):意为“突然”,指某种动作或情况的发生非常突然。

9. 孰(shú):意为“谁”,用来表示疑问。

10. 何(hé):意为“什么”,用来提问。

11. 故(gù):意为“所以”,表示推理、理由或原因。

12. 善(shàn):意为“好”,表示事物的质量或程度好。

13. 甚(shèn):意为“非常”,表示程度深或事物多。

14. 乃尔(nǎi ěr):意为“如此”,表示表示身份的转变。

15. 其(qí):意为“他/她/它的”,表示所属关系。

16. 方(fāng):意为“才”,表示动作刚刚发生。

17. 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 wù):意为“突然明白”。

18. 物我两忘(wù wǒ liǎng wàng):意为“物我二忘”,表示心境极度舒畅、超脱尘俗。

19. 青翅蝇(qīng chì yíng):意为“蓝色的苍蝇”,形容油水不容、手段狡诈的人。

文言文中常用的102个常用词解释及出处

文言文中常用的102个常用词解释及出处

文言文中常用的102个常用词解释及出处1.鲜【xiǎn】:少、没有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李密《陈情表》2.逮【dài】:赶上、及、到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宋濂《阅江楼记》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刘安《嫦娥奔月》3.剧:厉害,很,非常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柳宗元《蝜蝂传》4.卒:最后,最终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5.诚:确实,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6.盍、曷:何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论语《李生论善学者》7.鳏:老年人没有妻子常以鳏旷多感,或谋新匹。

——李朝威《柳毅传》8.孤:少年丧父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欧阳修《泷冈阡表》9.亡:丢掉,丢失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吕不韦《人有亡斧者》10.俟:等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佚名《静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1.秩:古代官吏的俸禄交阯有橘,置长官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橘。

——《太平御览·果部·卷三》12.因:沿袭、承袭昔汉受天下于秦,因秦之制,而不害为汉。

——苏轼《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13.岁:年,一年为一岁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庄子·逍遥游》14.何以:凭借什么—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15.孰若:与……相比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16.向使:假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17.如何:怎么样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左丘明《齐桓公伐楚盟屈完》18.奈何:为什么、怎么办?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19.若何:什么样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蕙披霜。

文言文词语138个(包括解释和出处)

文言文词语138个(包括解释和出处)

字意思来源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养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比等到比至陈。

(《陈涉世家》)类比每自比于管仲。

(《隆中对》)靠近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鄙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兵兵士行收兵。

(《陈涉世家》)并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策马鞭执策而临之。

(《马说》)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诚果真诚如是。

(《隆中对》)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诚心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乘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从跟随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殆有害死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道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道义伐无道。

(《陈涉世家》)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堵墙环堵萧然。

(《五柳先生传》)而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

(《核舟记》)表承接关系,然后、接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着表递进关系,而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时间副词词尾,不译既而儿醒(《口技》)凡凡是凡所应有。

(《口技》)总共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方当什么时方其远处海门。

(《观潮》)指面积荆之地方五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芳香花野芳发而幽香。

(《醉翁亭记》)奉通“俸”,侍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 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负背命夸娥氏父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更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古时计时单位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孤幼而无父的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孤不度德量力封建时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股大腿屠自后断其股。

文言文各种词义解释翻译

文言文各种词义解释翻译

一、文言文中的名词1. 马者,百兽之长也。

——《战国策》翻译:马是百兽中的首领。

2.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离骚》翻译:月亮明亮,星星稀疏,乌鸦向南飞去。

3. 鹿鸣于嗥,声震山谷。

——《诗经》翻译:鹿在山谷中嗥叫,声音震动了山谷。

二、文言文中的动词1. 骑虎难下,不如归真。

——《左传》翻译:骑在老虎背上难以下来,不如回到本真。

2.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

——《三国演义》翻译:狼烟四处升起,烽火连成一片。

3.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史记》翻译:胜利者成为王者,失败者成为敌人。

三、文言文中的形容词1. 美轮美奂,富丽堂皇。

——《红楼梦》翻译:非常美丽华丽,富丽堂皇。

2. 风吹草动,草木皆兵。

——《三国演义》翻译:风一吹草一动,大家都以为是敌人来了。

3. 气吞山河,力拔山兮气盖世。

——《史记》翻译:气势如虹,能吞噬山河,力量能拔起高山,气魄盖世。

四、文言文中的副词1. 不亦乐乎?——《论语》翻译:不是也很快乐吗?2.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红楼梦》翻译:不要虚度光阴,白了自己的少年头,徒然感到悲伤。

3. 不可救药,已至绝境。

——《史记》翻译: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陷入了绝境。

五、文言文中的连词1. 是故,圣人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孟子》翻译:因此,圣人对待天下,没有偏向,没有排斥,只是按照道义行事。

2. 虽然如此,吾仍坚信。

——《论语》翻译:尽管如此,我仍然坚信。

通过以上对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连词的解释和翻译,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领略古人的智慧。

在阅读古文时,要注重积累,多读多练,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文言文词语138个(包括解释和出处)

文言文词语138个(包括解释和出处)

文言文词语138个(包括解释和出处)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词语更是丰富多样,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下面将为您介绍138个常见的文言文词语,包括词语的解释和出处。

一、动词类1. 骐骥:喻指官员品行高尚、能力出众。

出自《周易·系辞》。

2. 温恭:指温和有礼貌。

出自《论语·学而》。

3. 寄托:妥善地寄存、安置。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4. 溘然:突然。

出自《南史·刘道真传》。

5. 谦虚:虚心、谦逊。

出自《周易·系辞》。

6. 俯仰:低头看和抬头看。

出自《庄子·天道》。

二、名词类1. 行思:考虑、思索。

出自《孟子·告子》。

2. 笑傲风月:形容人心情豪放不羁。

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一回》。

3. 莫逆之交:指最亲密的朋友。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4. 舍己为人:为他人着想,不顾自己的利益。

出自《左传·桓公十年》。

5. 君子之交淡如水:指交往不求回报,心平气和。

出自《庄子·天道》。

6. 风尘仆仆:形容在外奔波劳碌。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三、形容词类1. 苍凉:形容荒凉、寒冷。

出自《红楼梦·第十三回》。

2. 慷慨激昂:形容激动而豪情万丈。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3. 断肠:形容痛苦、伤心欲绝。

出自《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4. 彷徨:迷茫、犹豫不决。

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5. 苦心孤诣:形容极其努力和用心。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6. 憔悴:形容身体虚弱、面容憔悴。

出自《红楼梦·第十九回》。

四、副词类1. 不解之缘:指两人感情深厚,彼此心有灵犀。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2.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地。

出自《庄子·德充符》。

3. 万分:非常、极其。

出自《红楼梦·第十九回》。

文言词语大全及解释

文言词语大全及解释

文言词语大全及解释一、“之”读音:zhī、zhì。

解释:作助词,相当于“的”。

比如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这里的“之”就是“的”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沛公的侍从樊哙”。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在这里就是起到取消“师道不传”这个主谓结构独立性的作用,让它在句子里做一个整体的成分,整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作代词,可代人、事、物等。

比如“渔人甚异之”,这里的“之”就代指渔人看到的那种奇异的景象。

造句:吾爱吾师,师之教诲,吾当铭记于心。

(我敬爱我的老师,老师的教诲,我应当牢牢地记在心里。

)近义词:的(在作助词“的”意思时)反义词:无。

二、“而”读音:ér。

出处:也是文言文里的常客啦,各种经典作品里都少不了它。

解释: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就是“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像“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翻译过来就是“我正心里惊恐准备回去的时候,接着就听到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它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造句:吾欲登山,而天气不佳,遂罢。

(我想要去登山,但是天气不好,于是就放弃了。

)近义词:且(在表示并列关系时)、则(在表示承接关系时)、然(在表示转折关系时)反义词:无。

三、“其”读音:qí、jī。

出处:在古代文献中广泛存在。

解释:作代词,可代人、事、物等。

例如“其妻献疑曰”,这里的“其”就代指愚公,意思是“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作语气助词,可表示揣测、反问等语气。

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表示反问,后一个“其”表示揣测,整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造句:观其神色,似有不悦。

(看他的神色,好像不太高兴。

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1000个

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1000个

文言文词语解释目录文言文词语解释目录 (1) (2) (2) (2) (3) (3) (3) (5) (7)四、和时间、地点有关的词语。

(8) (10) (13) (13) (13) (14) (14) (16) (18) (19)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察:推荐、荐举引、进:推荐;进用、任用拜: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封:赐给官衔或爵位起:起用人任以官职起家:出来做官拔:提拔、选拔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升:升官,官职得到提拔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陟:提升转、调、移、徙: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补:补充缺职出:离开京城外调贬:降职谪:流放或降职(左)迁:贬谪,放逐夺:削职(权)罢、免:罢黜、免去官职放、逐:放逐、流放废、黜(绌):废黜、放逐兼、领、行、摄、署、权:兼任,暂任、代理官职知:主持、掌管。

如“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主:掌管。

如“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

当:掌管,“人君当神器之重”。

典:主管。

如“专典机密”,“司马氏世典周史”。

牧:治理、统治。

“牧民”掌:掌管、执掌。

制:掌管。

廪锡:俸禄出仕:做官解褐、释褐:脱去布衣担任官职致仕、休致:退休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初到任冗官、冗员:泛指闲散的官吏或人员丁忧、丁艰:官员遭父母之丧沐、休沐、出沐、归沐、休暇:官吏例行休假检举:推荐、荐举用事:执掌权力、主持政事当国:当权布政:施政视事:治事、任职听事:(1)处理政务(2)厅堂,又叫“厅事”处分:处理,处置部勒:部署经理:(1)常理(2)治理(3)处理、料理表地位:贵、贱、尊、卑、细微、寒微、闾左、白衣、寒(士)、庶、官绅、豪、豪右、右姓、豪姓、著姓、望族、高门、郡望、冠冕、冠盖、冠带、冠缨、士仪表:表率至性:性情淳朴行状:品行和事迹冲虚:淡泊虚静谦冲:谦虚慨然:(1)感慨叹息的样子(2)情绪激昂的样子从容:言行举动适度得体使气:意气用事长者:性情谨厚之人器度、器局:才能和气度重器:泛指珍宝“多与之重器”大器:(1)重器、宝物(2)贤才学行:学问和品行任侠:行侠仗义、见义勇为轻侠:为人轻生重义,急人之难(的人)任气:任性使气任率:任性率真、不做作敦睦:敦厚和睦清慎:清廉谨慎清素:清廉谨厚:谨慎忠厚忠节:忠义守节才略:才干与谋略敏慧:聪明睿智胆气:胆量勇气节俭:有节操、清廉乐易:和蔼平易温如:温和雅量:宽宏的度量雅望:美好的名声;庄重的仪容雅言:正确的言论;高雅(高妙)的言论“察纳雅言”蚩妄:愚昧无知翦翦:心胸狭隘无行:无善行(无德行),行为不正俨然:(1)庄重的样子(2)形容很像(3)整齐的样子,如“房舍俨然”谠言:正直的言论。

文言文常翻译字词

文言文常翻译字词

一、名词1. 君子:指品德高尚之人,有道德修养的人。

2. 父母:指父亲和母亲,泛指长辈。

3. 国家:指国家政权,国家机构。

4. 邻邦:指相邻的国家,泛指邻近的地区。

二、动词1. 闻:听,得知。

2. 行:走,行动。

3. 知:知道,了解。

4. 见:看见,遇见。

三、形容词1. 仁:仁爱,仁慈。

2. 智:智慧,聪明。

3. 善:善良,有德行。

4. 贤:有才德,有才能。

四、副词1. 然:如此,这样。

2. 虽:虽然,尽管。

3. 且:并且,而且。

4. 犹:还,仍然。

五、介词1. 于:在,对于。

2. 以:用,以……为。

3. 为:做,作为。

4. 于:比,较。

六、连词1. 而:并且,而且。

2. 故:因此,所以。

3. 若:如果,如同。

4.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以下,试举几例文言文中的句子及其翻译: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翻译:有道德的人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趣的人。

4.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父母在世时,不远行,如果出游,必须有固定的目的地。

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翻译:道路漫长而又遥远,我将努力追求真理。

总之,文言文中诸多字词,虽历经千年,但其内涵依旧丰富。

通过对这些字词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

文言文中文言词语解释归纳

文言文中文言词语解释归纳

文言文中文言词语解释归纳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运用了许多独特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进行解释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古代文言词语解释归纳1. 余:代词,指代“我”,常出现在古文中,表示说话人自己。

2. 朕:代词,古代皇帝自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3. 者:助词,用于名词或代词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4. 乃: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

5. 其: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6. 故:副词,表示原因、缘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

7. 且:连词,表示补充说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8. 之:助词,用于名词或代词后,表示所指的对象。

9. 亦:副词,表示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

10. 焉:副词,表示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

二、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1. 倍加: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更加”。

例句:其智慧倍加,非同凡响。

2. 屡次:表示多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多次”。

例句:他屡次前来道歉,表示了他的诚意。

3. 非常:表示程度异常,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

例句:这个消息非常令人震惊。

4. 甚至:表示进一步扩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甚至于”。

例句:他的成绩很好,甚至超过了其他同学。

5. 难以:表示困难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很难”。

例句: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难以解答。

三、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1. 对仗: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诗歌或韵文中使用相对的词语或句子结构。

例句:天上的星星,人间的灯火。

2. 比喻:一种修辞手法,用某个具体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

例句:他的声音如春风般温柔。

3. 夸张:一种修辞手法,夸大事物的程度或描述。

例句:他吃了一整天的饭菜,简直能吃下一头牛。

四、文言文的句式和篇章结构文言文的句式通常比较复杂,采用倒装、使役动词等形式,注重修辞和表达的准确性。

篇章结构一般采用开头叙事,中间阐述,结尾总结。

文言文常见词语释义

文言文常见词语释义

▪文言文常见词语分类列举▪1、狱:官司、案件,监牢▪2、讼:官司、打官司▪3、囹圄:监狱▪案发,诬陷或告发▪4、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5、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6、谮(zèn)、短: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7、构陷:构成罪名陷害▪8、揭:揭发▪9、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10、劾:检举揭发罪状▪案发后,就要调查:▪11、按、案:考察,追究,调查,巡视▪调查后就要捉拿、逮捕:▪12、执:捉拿▪13、收:逮捕▪14、系:拘囚、关押▪15、表逃跑:遁、亡、逃、走▪16、匿:躲藏▪抓不到就要悬赏:▪17、购:悬赏▪抓到后就要审讯:▪18、鞫:审讯▪审讯时犯人招供:▪19、引:招供、牵连。

▪有人就会受到牵连:▪20、坐:因……而犯罪;连坐,因别人获罪而受牵连21、染逮:牵连、连累。

《后汉书皇甫规传》: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

▪22、当:判罪▪23、论:判罪▪24:决:判决▪25、罪:惩罚,治罪▪26.坐:定罪▪27、表刑罚的:大辟(死刑)、髡(剃去头发)、笞(鞭打)、磔(把肢体分裂)、刖(砍脚)、族(族灭)、仗(杖打)、流、放(流放)、赭衣、械、黥(在脸上刺记号或文字)▪28、徙:流放。

▪有时会赦免:▪29、容、贷、恕、宽:宽恕,原谅▪30、宥:宽恕、赦免▪31、原:赦免,原谅▪至此案件审结:▪32、具:具结,定案。

具狱(狱具):案件具结▪如果是冤案,会昭雪:▪33、雪:洗刷,昭雪•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1)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任命的:授、拜、除、封•4)表兼职、代理的:兼、领、署、权、试、假、代•4)表恢复的:复、还•5)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6)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7)表辞去的:辞、致仕、告退、退、归故里、乞骸骨•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表主管的:知、典、主•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缙绅•8.表人物个性的:鲠直、耿、(仁)厚、矜、耿介、悫愿、刚毅、宽厚、骨鲠、正直、恺悌、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行、阿谀、献媚、谄谗、谲•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登第、中第、状元、会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罹、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榻•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辔、逸、驭、御、驾、辕、辙•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30.表揭发的:劾、讦、揭•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对策、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晏驾、薨、卒、死、没(殁)、终、圆寂•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38.表告别的:辞、别、谢•39.表暗中的:阴、间、密•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绶、冠、冕、巾、弁、弱冠、笄、免冠、带•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荒、欠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48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高中文言文翻译词语

高中文言文翻译词语

1.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 父母:指父亲和母亲。

3. 士:古代对有一定地位和学问的人的称呼。

4. 江山:指国家或领土。

5. 朝廷:指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6. 贤臣:指有才能、有德行的官员。

二、动词1. 走:行走。

2. 读:阅读。

3. 听:听到。

4. 思:思考。

5. 言:说。

6. 行:行动。

7. 求:寻求。

8. 得:得到。

三、形容词1. 善:好,善良。

2. 美丽:美丽,漂亮。

3. 伟大:伟大,宏伟。

4. 美德:美好的品德。

5. 聪明:聪明,智慧。

6. 勇敢:勇敢,勇敢地。

1. 立刻:立即,马上。

2. 一直:始终,一直。

3. 常常:经常,常常。

4. 有时:有时候,偶尔。

5. 总之:总之,总的来说。

五、连词1. 虽然:尽管。

2. 但是:但是,然而。

3. 因此:因此,所以。

4. 然后:然后,接着。

5. 而且:而且,并且。

六、介词1. 在:在……的地方。

2. 从:从……的地方。

3. 到:到……的地方。

4. 用:用……的方式。

5. 为了:为了……的目的。

七、助词1. 的:表示所属关系。

2. 地:表示修饰关系。

3. 得:表示结果。

4. 们:表示复数。

5. 了:表示完成。

通过以上对文言文常见词语的翻译和解释,希望高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语,为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

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

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文言文的表达中,有许多常用词语,它们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阅读文言文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语进行解释。

一、吾(wú): 吾者,指代第一人称,表示自己。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于书信、日记等篇章,用以表达个人的心情、经历和感受。

二、尔(ěr): 尔者,指代第二人称,表示对方。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于与人交流、叙述事件等语境中,表示对对方的称呼和提到对方的行为或状态。

三、之(zhī): 之者,表示指示代词,可以用于人或事物。

在古代文言文中,之的使用非常广泛,常用于表示动作的对象、所指代的人或事物。

四、乃(nǎi): 乃者,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便是”、“因此”、“于是”等。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于叙述事实、分析原因和结果等语境中,用以连接前后的句子。

五、孰(shú): 孰者,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哪一个”。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于提问、质疑等语境中,用以引导疑问句。

六、何(hé): 何者,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于提问、询问等语境中,用以引导疑问句。

七、乎(hū): 乎者,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于句末,用以表示疑问、加强语气或使语句更加美感。

八、则(zé): 则者,表示转折、条件、结果等。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于引出下文的转折、条件、结果等语境,起到衔接和推进作用。

九、以(yǐ): 以者,表示手段、方式、目的、对象等。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于表示动作的手段、方式、目的和作用对象等语境中。

十、其(qí): 其者,表示所有格,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等。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于表示所指代的人或事物的所有格。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语的解释,它们在古代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3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