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患者的死亡。
而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发生率和致死率。
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观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往往与心肌梗塞引起的电生理改变、交感神经系统失衡、电解质紊乱以及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临床上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和患者的症状可以将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和非室性心律失常两大类。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中以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
室性早搏指的是在心脏窦房结发放的冲动之外,心室发放一个早期冲动,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
而室性心动过速则指的是室性心律大于100次/分。
这些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因为它们往往导致心室扑动、颤动甚至停搏,从而引发心跳骤停。
非室性心律失常是指除了室性心律失常之外的其他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不全等。
其中,最常见的非室性心律失常是房性心律失常,表现为窦房结功能异常,出现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等。
这些心律失常虽然较室性心律失常的致命性较低,但对患者的心脏功能会有一定的影响,严重时也可能导致心衰等并发症。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常常导致心动过速或者心动过缓,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和记录这些变化,并与医生及时沟通,以便进行相应的治疗。
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心电图的解读方法,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的心电图表现,以便医生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治疗。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护理中循证护理干预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护理中循证护理干预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血管病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它常常会导致心肌组织的缺血、坏死,从而引发严重的心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据统计,心肌梗死是导致世界各地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占到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相当比例。
而心律失常则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危害不容忽视。
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跳动节律的紊乱,出现心律不整、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情况,进而影响心脏的有效收缩和排血功能,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导致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后果。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1.2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危害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功能失调,心输出量下降,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引发心力衰竭、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病人中,猝死风险显著增加,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这些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损伤加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心律失常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如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甚至会导致心理压力增加,影响患者的心态和情绪。
及时发现和干预心律失常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病人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时评估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的猝死风险,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1.3 循证护理在心律失常病人护理中的重要性循证护理在心律失常病人护理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常见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循证护理通过整合最新的临床指南和研究成果,为护理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能够帮助护士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并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护理中循证护理干预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护理中循证护理干预的应用引言: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危险的心血管事件,可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进而引发心律失常。
对于AMI后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循证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干预的应用。
一、背景:急性心肌梗死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患者心肌供血不足有关。
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发生坏死,激活炎症反应,易导致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还可能增加二次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二、循证护理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价值循证护理是一种基于最新科研证据的临床决策和护理实践方法。
在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通过整合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为患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
三、循证护理在AMI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监测与评估:循证护理强调对患者心电图、心律的及时监测与评估。
通过连续监测心电图,护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并干预患者心律失常的风险。
药物干预:循证护理在药物选择上注重科学依据。
对于AMI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维持正常的心律。
非药物治疗:循证护理还强调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包括电生理治疗、起搏器植入等技术手段,这些方法在循证护理中有着明确的适应症和效果评价标准。
四、护理中的问题与挑战个体化护理:每位患者的心律失常病因和临床表现可能存在差异,如何在循证护理框架下实现个体化护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护理团队的培训:循证护理需要护理团队具备较高的临床决策水平和对最新研究成果的敏感性。
护理团队的定期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五、结语: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需要紧密结合循证护理的理念,科学合理地应用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为患者提供个体化、高效的护理干预。
未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循证护理将在心脏病护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率提供更好的保障。
探讨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探讨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临床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曾接触过多例这类患者,通过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我深刻认识到了这种疾病的特点和护理要点。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进行探讨。
一、临床观察1.临床表现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慌、胸闷、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丧失、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在临床上,我们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症状。
2.生命体征监测对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我们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指标。
特别是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对于患者的病情评估非常重要,一旦出现异常,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心电图变化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也是临床观察的重要内容。
常见的心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QRS波群宽大、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
这些改变对于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疗效、判断预后至关重要。
二、护理体会1. 严密监测患者情况对于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我们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情况,包括症状变化、生命体征、心电图等。
尤其是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加强监测频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提供重要的依据,指导我们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和治疗。
2. 正确认识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对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患者在发病期间往往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我们需要通过关怀和沟通,引导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其调整心理状态,这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3. 注重护理细节在护理工作中,护理细节决定着护理质量。
对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一方面要关注患者的基本生活护理,如饮食、排泄、睡眠等;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药物管理,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做好药物的监测和记录工作。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评价【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事件,采用循证护理对患者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具体措施、对患者的影响及临床效果评价进行探讨,总结循证护理在这类患者中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研究认为,循证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也存在某些限制,如依从性差和操作复杂等问题。
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循证护理的理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循证护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循证护理、患者、效果评价、临床效果、局限性、建议、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过程中,患者可能发生心律失常,加重病情,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情况及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评价,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效果。
通过对循证护理在这一患者群体中的应用、具体措施、影响以及临床效果评价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揭示循证护理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预后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更加可靠的护理方案,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通过对循证护理的局限性进行剖析,能够深入认识目前护理水平的不足之处,从而为今后进一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未来研究展望,可以揭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更深入、更具体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该领域的科研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目的探讨分析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中60例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作为观察组,将其中60例未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情况护理效果,总结临床护理要点。
结果对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33%(53/6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复杂,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标签: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护理本文旨在探讨分析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以期为临床护理该病患者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中60例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其中60例未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
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55.0±5.8)岁。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
年龄40~64岁,平均年龄(56.0±5.9)岁。
两组患者中89例患者有吸烟史,69例患者有高血压史,72例患者有高血脂史,54例患者有糖尿病史。
两组患者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血钾>5.0mmol/L;收缩压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排便护理)。
基础护理:严密监测患者血压,急性期每隔30min测量1次,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给予相应处理。
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监护时间约为1w,根据患者情况可延长监护时间,连续6d进行心电图常规描记,如有胸痛、心律失常出现应及时描记。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护理中循证护理干预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护理中循证护理干预的应用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因冠状动脉闭塞或破裂而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急性心血管疾病。
在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受损,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心律失常可能会对患者的恢复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护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心律失常的干预与管理。
循证护理是一种以最新研究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它能够帮助护士提供更符合患者需求的护理干预。
本文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护理中循证护理干预的应用。
一、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可能表现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室性早搏、室速、心房颤动等。
这些心律失常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护理干预中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是至关重要的。
二、循证护理在心律失常护理中的作用循证护理是一种以最新研究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它能够帮助护士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护理干预。
在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可以帮助护士:1. 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循证护理通过整合最新的临床指南和研究成果,帮助护士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护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选择合适的护理手段:循证护理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多种治疗心律失常的护理手段,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心脏起搏治疗等。
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护理手段,提高护理的治疗效果。
3. 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测:循证护理强调全面的评估和监测患者的心律失常情况。
护士可以通过不间断地监测心电图、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从而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4. 采取预防措施:循证护理还提倡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护士可以通过规范护理操作、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教育患者注意生活方式等方式,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三、循证护理在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实际应用在护理实践中,循证护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1. 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分析

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疾病,是心肌梗死后心电图中ST段抬高、Q波形成或T波倒置的心电图形态学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甚至死亡。
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干预和治疗心律失常并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护理质量,以提升患者的生存机会和康复速度。
的内容的字数要求为2000字。
1.2 研究意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在临床上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了很大影响。
针对这类患者,优质的护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分析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这类患者的病情特点、护理需求以及护理方法。
这不仅有助于完善临床护理规范和指南,提高医护人员对这类患者的护理水平和质量,还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护理方案和方法。
研究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作用也有助于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促进临床护理实践与科研的融合,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意义重大且具有深远影响。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危害程度,探讨优质护理在预防和处理心律失常方面的有效性,总结优质护理在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揭示护理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为进一步改善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旨在推动护理实践的不断优化,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为临床工作和学术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及护理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病特点及临床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8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发病机制、发作特点及临床护理要点。
结果研究显示,其中发作时间在9∶00~12∶00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13∶00~16∶00时间段,在1∶00~4∶00和21∶00~24∶00这两个时间段内的发生率最低;护理后患者的HR明显降低,QTc 增高,且QTd显著减小,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作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发作时段强化临床护理工作,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持续性、急性缺血和缺氧导致心肌坏死,是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1]。
本文探讨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病特点及临床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52.14±8.79)岁,体重52~78 kg,平均体重(60.21±3.46)kg。
1.2护理方法1.2.1生命体征监测尽可能的实现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专人护理,护理人员注意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
对患者神智、面色等进行观察,一旦出现意识障碍、面色苍白或是末梢循环障碍现象需立即进行抢救,及时准备好各种抢救的器械和药品,协助主治医师进行抢救工作。
1.2.2心理护理做好患者情绪安抚工作,尊重患者的意愿与诉求,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采取心理疏导的措施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
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

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引言:急性心肌梗死这一冠心病属于一种危急重症,患者的冠状动脉在处于闭塞状态下会导致血流中断,供氧、供血受到影响后会导致心肌组织局部坏死。
从现阶段临床中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看,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骨及心前区间歇性疼痛,呕吐与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也比较多见,其特点就在于发病急、病情重,拥有较高的死亡率,心律失常则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相关资料表明,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这一方面也能够起到关键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20年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进行研究,按照平分原则进行分组,两组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与性别等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大于0.05,对报告不构成影响。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医护人员要给予基本的用药与饮食指导,日常要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工作。
给予研究组患者优质护理干预:(1)体位和环境护理: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调整到头底脚高体位,这主要是为了帮助头部血液处于正常供应状态,为了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康复环境,除了要日常通风消毒以及控制好光线强度、温湿度之外,还需要严格控制家属探视和陪护时间,还需要合理安排主治医师的查房时间,尽最大努力保证患者具有充足的睡眠与休息时间。
(2)建立静脉通路:考虑到患者疾病发展比较快的问题,同时还需要使用大量的药物,准备好静脉通路就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医护人员要保证一路可支持抗心律失常药物输入,另外一路则需要负责运输营养心肌药物。
在血管的选择问题上,应当以粗直且为颈内外静脉、前壁静脉为主,这对于保证发挥药效、提高抢救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3)病情监测护理:在患者发病的急性期(一般为发病12周内),并发心律失常的风险是非常高的,在此期间医护人员丝毫不可松懈,必须要加大对患者病情的监测力度,在保证最为基本的24h心电监护的基础上,还需将心率、血压、呼吸及脉搏等纳入到密切观察范围中来并实时记录,绝不可放过任何一个危险信号,一旦发现异常则需立刻向主治医师报告予以处理。
探讨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探讨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节律的异常变化,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
而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痉挛或完全闭塞导致心肌局部缺血、缺氧、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胸痛、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心电图ST段抬高等症状。
当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对于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一、临床观察1.观察心电图变化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多样,可能表现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ST段抬高、T波倒置等病理性改变,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记录相应信息。
2.观察心肌损伤标志物监测血清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指导临床护理。
3.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胸痛程度、呼吸困难、血压、脉搏等指标的变化,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及时进行护理干预。
二、护理体会1.加强宣教针对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危害性及严重性,增强配合治疗的意识。
2.严密观察护理人员应保持警惕,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医护人员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3.规范护理操作在给予患者输液、用药、监测生命体征等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应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4.心理护理针对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人员重点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情绪,建立良好的治疗信心。
5.安全护理护理人员应保持工作环境整洁,减少患者发生意外伤害的可能,确保患者的安全。
6.定期评估定期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包括症状评估、体征评估、心电图评估等,及时调整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效果。
三、结语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病情严重的疾病,护理工作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研究

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共96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8例患者。
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故方案值得推广。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临床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是心内科临床严重的心血管类疾病,临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但是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若护理不到位,容易出现一系列术后并发症[1],对患者术后恢复极其不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要通过循证护理干预,最大限度地消除护理风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共96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研究组4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58.33%),女性患者20例(41.67%);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参照组4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56.25%),女性患者21例(43.75%);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
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向患者宣讲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治疗及护理需要注意的事项,。
研究组接受循证护理干预。
(1)确定循证问题:研究表明,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治疗注意事项、药物使用方法等都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导致患者与患者家属不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治疗,这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的治疗,为了更好地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通过循证的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情况,积极与患者交流,在查询以往治疗资料的基础上,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治疗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如何更具针对性。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研究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中急救护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各37例。
护理组在对照组的临床常规内容基础上,加用急救护理内容。
对照组患者应用临床常规护理,护理组在上述内容基础上应用急救护理。
统计疗效说明护理作用效果。
结果护理组中成功24例,良好12例,无效1例,有效率97.3%;对照组中成功11例,良好14例,无效12例,有效率67.6%。
对比两组数据结果发现护理组显著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比较发现护理组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急救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能提高治疗效果,临床效果显著。
标签: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救护理;治疗效果心率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之一[1]。
临床上如何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进行急救护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本次研究针对上述情况采用急救護理作为应对方案,研究效果,现将方案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7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2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65.7±4.8)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2±0.9)年。
将其采用临床随机分配法均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37例,护理组在对照组的临床常规内容基础上,加用急救护理内容。
对照组仅应用临床常规护理,护理组在上述内容基础上应用急救护理,对比各自疗效,并将护理效果说明。
本研究选取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案[2]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方法,对照组应用临床常规护理,包括患者保持呼吸道舒畅,并对患者清除呕吐物以及相关分泌物,建立心电监测途径,留置导尿管,遵医嘱给予抗感染等药物。
6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临床护理论文

6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
方法根据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63例患者进行分析讨论,给予患者急救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针对合并的心律失常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结果此组患者经密切的观察病情及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救治和护理后,救治成功率为96,8%,其中有2例患者抢救无效临床死亡。
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必须给予密切的病情观察和各项急救的护理措施,才能更高的为抢救患者的生命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4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25-01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供应心肌的某一节段的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者中断,而引起相应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高血压可以使不稳定粥样斑块破溃、继而出血和管腔内形成血栓,从而导致管腔闭塞,使冠状动脉完全堵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较为常见,也是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抢救治疗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现笔者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3例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在43-7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6.85±4.03)岁,其中急性心梗的部位分为:前壁心梗的12例,下壁心梗的23例,前间壁心梗的18例,广泛前壁心梗的17例,广泛心梗的3例,此组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类型有:频发早搏(室早、房早)的患者34例,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患者10例、心室颤动5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19例。
1.2 方法此组患者密切的观察病情,遵医嘱正确的给予药物治疗,配和医生采取急救的护理措施。
1.3 结果此组患者经有效的救治和护理后,救治成功61例,成功率为96.8%,其中有2例患者抢救失败临床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合并心律失常护理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合并心律失常护理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分析。
方法随机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并将其按护理方案的差异性分为两组,一般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以及心功能指标。
结果其中,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分别为100.00%(实验组)和84.00%(一般组)。
实验组均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可在有效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的同时不断优化其各项心功能指标,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抢救护理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o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arrhythmia.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bined with arrhythmia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nursing plan. General nursing was carried out in general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 targeted nursing was carriedou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rescue effect and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mong the two groups, the success rate of rescue was 100% (experimental group) and 84% (genera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genera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targeted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bined with arrhythmi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clinical rescue and optimize the indexes of heart function, 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Key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rrhythmia; emergency care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8-0077-02急性心肌梗死即因人体严重性和持久性心肌缺血所引发的急性心肌坏死症[1-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鸡西市城子河中心医院 158100【摘要】目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临床护理中采取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有3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结果:循证组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循证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之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预后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临床护理;循证护理;临床效果;观察[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arrhythmia. Methods:from April 2017 to October 2018,6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arrhythmia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30 in each group.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were adopt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evidence-based nursing was adopted in the evidence-based group. Results:the bed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of evidence-base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evidence-bas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arrhythmia can achieve better results,improve patients' satisfaction,improve patients' prognosis and other aspects have obvious advantages,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arrhythmia;clinical nursing;evidence-based nursing;clinical effect;observation如果冠状动脉被持续性的堵塞,阻断了心脏血流,导致心肌因缺血而坏死,临床称之为急性心肌梗死[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抢救情况及心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性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改善其各项心功能指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护理效果Clinical Nursing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Arrhythmia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nursing point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arrhythmia. Methods 102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bined with arrhythmias were selected from June 2016 to October 2017 in our hospital.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51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performed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performed targeted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same nursing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cue and improvement of cardiac fun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 of balloon dilation, triage evaluation, stay time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 the emergency group wereall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P> 0.05); After nursing, the cardiac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improved, but 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argeted nurs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arrhythmias, and improve their various cardiac function indicator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rrhythmias; Nursing effects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为老年人,是临床常见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
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100例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接受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M护理后SAS和SDS评分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实验组护理后护理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缓解疾病所致负性情绪问题,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舒适度。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中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该疾病通常死亡率较高,且病情恶化速度较快。
随着再灌注治疗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间收治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资料,男52例,女48例,年龄48~78岁,平均(62.4±14.2)岁。
合并症情况:20例2型糖尿病,45例高血脂症,38例高血压症。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且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并发症护理、药物指导和心电监测等在内的常规临床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措施:第一,饮食干预。
护理人员可依据患者喜好制定日常饮食方案,多食易消化、富含纤维素、高纤维、高蛋白的食物,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完全戒烟戒酒。
第二,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主动倾听患者表达,日常护理保持亲切热情的态度,帮助患者减轻或是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治疗的信心。
第三,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应严格控制病房的湿度和温度,严格限制探视的人数和时间,保证患者的休息时间和
质量,减少护理操作的噪声和频率。
第四,治疗护理。
护理人员定时进行病房巡查,特别是入院后24 h内,应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了解患者感受,如果患者出现气短、心悸、头晕等症状,则需告知医师进行针对性治疗。
第五,健康宣教。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针对其开展心肌梗死治疗方法、疾病表现、诱发机制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嘱患者多休息,特别是发病后24 h内,应减少患者的活动时间和活动量。
1.3 观察指标第一,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患者评分越高,则其负性情绪越严重。
第二,使用《护理舒适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前后,社会文化、环境、心理和生理等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患者评分越高,则其护理舒适度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临床资料均使用SPSS 17.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负性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和SDS评分结果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如表1。
2.2 护理舒适度
两组患者护理前社会文化、环境、心理和生理评分结果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护理后护理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如表2。
3 ? 论
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问题,其主要诱发原因在于再灌注损伤、心肌自律性增高、自主神经活动改变、微血管损伤、代谢产物堆积及心肌急性缺血等危险因素的影响,其中,单纯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通常预后情况较好,但是,对于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和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其通常死亡率较高,
预后较差[1-3]。
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心功能分级较高、低钾血症、心肌酶谱异常和高龄等均为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主要诱发原因,需要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关注[4-5]。
在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针对其护理需求,制定和实施优质的临床护理方案,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实现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从而巩固疗效,降低患者的临床死亡率。
(弘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