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75例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17例分析
膜转移 的小病灶 , 可以发挥较好 的治疗作用 。
本研究 中 , 与对 照组相 比 , 观察组 的有效率 明显 升高 , 2年
( — B) ; A V 4例 前壁与广泛前壁 A , MI 6例 皆为房室传导阻滞。 其 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 Ⅲ度 A VB 3 , — ) 例 出现阿 一斯综合征 1 , 例
急性 心肌 梗 死并 发 缓 慢性 心律 失 常 1 分 析 7例
22 . 2组复 发率 、 移 率 、 转 病死 率 比较 平 均 随访 2年 , 3 0例对 照组 患者 复发 1 , 6例 转移 1 8例 , 亡 9例 ;0例 观察 死 3
郭 文 岗 关 丽莉 周 云科
( 潞城市人民医院 , 山西 潞 城 o 7 o ) 4 5 o
永久起搏等治疗 , 对于抢救心肌梗死有重要 的意义 。
1 资 料 与方 法
对 于晚期 胃癌的治疗 ,单纯手 术治疗 的临床效果 相对较 差, 需要结合化疗等综合治疗 , 才能取得较好 的临床疗效嘲 。而
且手 术治疗过 程中 , 手术操作 可能使浸润 的癌细胞 脱落 , 引起
种植性播散 , 甚至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 导致血液播散转移 。 腹腔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 MI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常见 的有窦性心 A ) 动过缓 、 窦房 阻滞 、 窦性 静止 、 交界性逸 搏 、 房室传导 阻滞和束 支传导 阻滞等类 型。A 合并严 重缓慢性 心律失常 可危及生 M[ 命 ,缶 上根 据心律失常类型的不同及时采取药物 、 对起搏 、 I床 } l 临I
灌注化疗是直接作 用于腹腔 , 化疗 药物与靶细胞 的作用 时 增强
间和作用浓度 , 很大程度上增加 了抗 肿瘤效果问 。而且 , 由于其 是 与靶细胞进 行直接接触 , 以 , 疗药物 的浓度可 以相对较 所 化
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分析
质间液高渗区的渗透压下降,使肾脏浓缩 无效(因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
尿液的功能也降低,呋产塞生强米大排的钾利排尿作水用,而的螺)内,酯肾多素-保血管钾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应 用
① 慢 于性 急严肾 性重功 高水能 钙肿衰 血②竭 症急排定时螺。 的性水。服内紧④肺,如螺酯急加水处速肿所果内的理毒及以低酯使,物脑根 钾 。 用还排水可泄肿据 , 如 ,作。。患 就 果 一为⑤③者 一 高 般高用急电 定 钾 情、解 要 就 况醛合活多对质 在 需 下固)—用充钾 服 要 两酮②—,血者的 用 暂升肾高保性高病度钾需情 呋 停心的综水。力要况 塞 一顽合肿①衰配决 米 下固征、肝竭性 (高硬的水 醛血化水肿 固压(肿、 酮)醛疗与 继固效发其酮较性他在差分利肝,泌尿脏利增剂灭尿
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分析
内容
1
疾病简介
2
病例分析
3
小结
疾病简介
急性心肌梗死(AMI)
定义: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狭窄和心
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 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达20-30分钟以上, 即可发生AMI。 临床表现:多有剧烈而持久的 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 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 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 图变化。 并发症:可并发心律失常、休 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注意:1、大剂量时可使呼吸加速、心律失常,停药后即迅速消失 2、使用前应以补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 3、静滴时应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尿量和一般状况
D5-D9
患者一直处于低血压状态,但无头晕、晕厥等自觉症状,暂停升 压药物盐酸多巴胺静点,每小时监测血压,酌情补液对症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78例心理问题分析及针对性护理
本文编辑 : 邱春 晖
21 0 0 2— 5—1 8收稿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7 心 理 问题 分 析 及 针 对 性 护 理 8例
贾述心 桂
]J ]J ] J ]j ]J
( 源 市 中医院 济
【 摘
河 南济源 4 4 5 ) 5 6 0
要】 的 : 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存在 的心理 问题及 针对性 心理护理 方 法。方法 : 目 探讨 分析 7 8例急性 心肌梗 死 患者 的心理 问
动询问外 , 还应 随时检查 输液 时肢体 安放 、 电极粘 贴 等 , 避免
4 5 健康 教育 .
根据患者具 体情况及 疾病不 同阶段 , 制订个
性化健康教育方案 , 使患者知晓心肌梗 死疾病相 关知识 , 从而
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 中 , 提高依从性 。
5 小 结
因安置不当增加患者痛苦 ; ④护 理操作时态 度亲切 , 治疗 护理
质量 。
床研究[ ] 中国糖尿 病杂志,0 2 1 ( )2 2— 7 . J. 20 ,0 5 :7 2 5
马力群 , 国, 莉, 尿 毒症 患者 的抑郁 状态及 其 付荣 王 等.
相关 因素分 析[ ] 中国临床康 复 ,0 4 8 2 ) 5 5 J. 20 , ( 7 :7 8—
面 ; 医务人 员对病情高度关注 ; 救治过程 中强制性 措施及 ③ ④ 频繁监测 、 治疗 ; 同室 中其他患者病情恶化 、 ⑤ 死亡。
3 2 无所谓心理 . 患者对 心肌梗死认识 不足 , 产生无 所谓 的 心理 。存在于经严格 治疗 后症状 迅速 缓解 患者 , 中一 类 为 其 既往无心绞痛患者 , 特别是 中青年患 者 , 然发病 时对病情 缺 突
75例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体会
75例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体会作者:孙立宏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第12期[摘要] 目的:研究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75例及其疗效。
方法:75例心律失常患者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长期服用步长稳心颗粒(27 g/d),时间≥18个月,对心电图、临床症状情况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结果:常规服用稳心颗粒治疗后,其抗心律失常疗效明显。
不仅在减少心律失常次数、心电图ST-T改变及一些临床症状改善等方面作用明显,患者心律失常的复发率、再住院率也均明显降低。
结论:长期服用步长稳心颗粒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抗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尤其对功能性心律失常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稳心颗粒;心律失常;临床体会[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c)-114-02心律失常在临床检查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但见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也见于一些正常人群。
笔者对本院2005年10月~2001年10月采用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75例患者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10月~2007年10月的我院门诊的患者75例,男31例、女44例;年龄16~48岁,平均(33.4±12.2)岁。
其中房性早搏24例、房颤5例、室性早搏15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8例。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20例,功能性心律失常55例。
本组患者中排除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例。
1.2 治疗方法75例患者均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予以口服稳心颗粒,每次1包(9 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4周为1个疗程。
观察心律失常改善情况及心率、PR间期、QRS时限、QTC间期变化。
2 治疗结果2.1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制定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
一例急性心梗患者的病例分析
一例急性心梗患者的病例分析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女年龄:60岁主诉:胸痛、呼吸困难病史: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的病史,并且长期吸烟。
患者在家中突然出现了持续性剧烈的胸痛,并且感到呼吸困难。
患者的家属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急诊科就诊。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患者面色苍白,出汗明显,表情痛苦。
心率:110次/分钟呼吸频率:24次/分钟体温:36.8°C血压:160/100 mmHg心肺听诊:心动过速,心音强度减弱,第二心音分裂明显,肺部听诊无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
心肌酶谱(CK-MB、肌红蛋白):升高心电图(ECG):ST段抬高,T波倒置,提示心肌缺血。
冠脉造影:右冠狭窄95%,左冠狭窄75%。
诊断: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冠脉造影结果,该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治疗方案:在确认诊断后,立即给予以下治疗措施:1.加强监护:患者转入心内科重症监护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进行心电监护。
2.给予氧气:为了改善心肌供氧,给予患者吸氧。
3.药物治疗:使用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
4.溶栓治疗:患者可以选择溶栓治疗,以尽快恢复冠脉的通畅。
5.心血管介入治疗:如果患者病情稳定、没有禁忌症,可以进行冠脉血管介入治疗(PCI),以恢复冠脉的通畅。
6.注意并发症的防治: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预防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
预后与转归: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症状逐渐减轻,胸痛和呼吸困难逐渐缓解。
经过2周的治疗和康复,患者病情稳定,心功能逐渐恢复。
然而,由于患者并发症的风险仍然存在,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再发心肌梗死等,因此需要定期随访和进一步治疗。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及时的急救和治疗是关键,包括加强监护、给予氧气、药物治疗、溶栓治疗和心血管介入治疗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作者:金彤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急性心梗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的危重症,来势凶险,早期病死率高,急性期易出现并发症对患者危害极大,因此临床护理很重要,密切心电监护观察急性心梗病人心电图变化,可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使病人得到早期救治,同时合并有效护理,降低患者死亡率。
1 临床资料:自2008.1~2011.1,3年共收治76例,男41例、女35例,平均年龄在59岁,其中并发室早38例,室性心动过速17例,心室颤动14例,房室传导阻滞7例。
1)、监护准备病人入院后即行心电图波监测,并置于ICU专人看护,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及设备,护士同时要熟练掌握异常心电图的特点,如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可用阿托品1mg静脉滴入维持心率在60-80次/m为宜,以免增加心肌耗氧量。
2)、观察护理:立即止痛镇静,吸氧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类心律失常保持静脉通道顺畅,以供急救时静脉给药,同时稳定患者情绪,向患者说明治疗护理目的增加其信任和安全感。
3)、急性期监护:频发室早(每分钟超过5个)多源性室早、成对室性早搏或连发室性早搏常预示着心室颤动。
医生、护士要密切观察,发现异常迅速报告,并迅速积极进行抢救,如病人出现心室颤动,即行200-300J非同步电击除颤,一次未成功可再次除颤,当室颤持续不能用电击去颤终止时,粗颤可用利多卡因、可达龙静脉注射,细颤可用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变成粗颤后在行除颤,以利于除颤成功。
在急性期应用监护仪进行连续心电、血压、呼吸监测,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等各项生命指征,注意有无神志、胸痛程度的改变,持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7天,患者在大面积心肌梗死情况下除感觉心前区胀痛外并无特殊不适可能与病人耐受能力较强有关,但应告知病人配合治疗,绝对卧床休息1-2周。
急性期后可在床上适当活动肢体,避免肢体血栓形成。
4)、保持大便通畅尤为重要,由于卧床、排便方式的改变,病人常易引起便秘,指导患者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每日清晨可饮用1杯淡盐水或蜂蜜水,也可用开塞露或者喝番泻叶,必要时温肥皂水灌肠,同时辅以腹部按摩,但大便时嘱患者不要屏气用力以免增加心肌负荷,加重心肌缺氧,同时大便前给患者含硝酸甘油0.5mg,或消心痛5mg。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时间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所以对于其类型以及发生时间的研究对医院治疗心肌梗死病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是通过国某医院150例心肌梗死病人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其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发生的时间,最后根据类型以及时间的规律提出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类型发生时间【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11-01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突然堵塞,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缺血以致局部坏死。
绝大多数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新鲜血栓形成所致。
临床上主要突然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半小时以上,伴烦躁不安,出汗、濒死感,甚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电图有典型改变。
如救治及时,治疗恰当,常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据统计约有7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梗急性期合并心率失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室导致患者死亡的真正原因。
1调查研究在ami发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并发心律失常,而且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以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多见。
ami后的不同阶段,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不同而产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为探讨ami后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发生时间规律,收集了2012年1月至12月这段时间内某医院急诊及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病例,进行观察分析。
入选病历均符合who定的ami诊断标准。
抽选我院从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50例,以其中发生心律失常进行72h连续心电监护的150例列为统计分析对象,其中男性101例(67.3%),女性49例(32.7%),年龄在50-65之间。
2结果分析2.2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段。
3护理对策ami后心律失常虽在24h内均可发生,但上午发生率最高,因此在上午加强病情巡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心电监护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争取抢救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16例分析
2 讨 论
的病 人 , 强 调 绝 对 卧 床 休 息 , 静 止 痛 , 制 高 血 压 , 止 应 镇 控 防
大 小 便 用 力 , 量 避 免 使 用 洋 地 黄 类 正 性 肌 力 药 和 糖 皮 质 激 尽 素 类药 物 , 防 心脏 破 裂 的发生 。 以 心 脏 破 裂 一 旦 发 生 , 术 纠 正 血 流 动 力 学 异 常 是 唯 一 正 手 确 选 择 。 心 肌 梗 死 后 心 外 科 手 术 难 度 大 。 室 间 隔 穿 孔 后 血
交 界 性 心 律 , 种 电 一 械 分 离 现 象 常 为 左 室 游 离 壁 破 裂 的 这 机
本 文 对青 岛市 人 民医 院 和我 院 17 9 7年 1月 ~ 1 9 9 9年 l 2月 ,
因 AMI 亡 8 死 7例 病 人 中 经 心 包 穿 刺 或 超 声 检 查 证 实 为 心
瘢痕 修 复不 完善 , 易 产 生 心 脏 破 裂L 。本 组 1 最 1 ] 6例 心 脏 破
裂 均 发 生 在 AMI 7d内 。AMI 过 早 的 体 力 活 动 及 情 绪 后 后 波 动 , 体 内 儿 茶 酚 胺 水 平 增 加 , 起 心 脏 负 荷 增 加 , 肌 收 使 引 心 缩 力增 强 , 诱 发 心 脏破 裂 , 组 心 脏 破 裂 时 有体 力 或 情 绪 可 本 因素影 响者 1 2例 。 治 疗 因 素 对 心 脏 破 裂 的 影 响 是 不 肯 定 的 , 报道, 据 AM I 期 应 用 强 心 甙 、 皮 质 激 素 或 溶 栓 药 物 , 早 糖 易 发 生 心 脏 破 裂 ] 。本 组 部 分 病 人 也 曾 使 用 过 类 似 药 物 。 因 此 , 们 认 为 AM I 期 , 其 AM I 7 d内 , 于 年 我 早 尤 后 对 龄≥6 O岁 的 老 年 病 人 , 次 发 生 AMI特 别 是 广 泛 前 壁 梗 死 首 ,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变化特征
不明显 ,随着月 经周 期的 延续 ,切 口及 周 围的病 灶充 血水 肿 ,形成
纤 维包 块 ,患者 感觉 疼痛 且逐 年加 重 ,方 引起重 视就 诊 ,故于 剖宫 产 术后2 4 发病 就诊较 多 。 -年 腹壁切 口内膜异位症 诊断 并不 困难 ,有 剖宫产 史 ,腹壁切 1有硬 2 1 结 或肿块 ,绝大 多数的肿块 与月经密切相 关 ,经 前和月经时肿 块增大
症 ,本组 病例 全部有 剖 宫产 史 ,临床 资料 显示 ,射 阳县 第二 人 民医 院 1例该 病患 者均 系剖 宫产 术后 并发 所致 ,横 切 口较纵 切 口易发 此 5 病 ,任何 年龄 的生育 期妇 女 ,剖 宫产 术后 均有 发病机 会 ,术 后发病 的时 间统 计显示 :7 月~ 年 出现在腹壁 瘢痕 处或其周 围部 胀痛 ,平 个 3 均21年 ,一般 认 为与 足月 妊娠 时 ,孕 酮水 平高 ,产 后雌 激 素水 平 . 3 低 ,哺乳延 缓 了月经 来潮 ,此 时 内膜存 活种 植 能力 比较低 有 关 ,一 旦 月 经恢复 ,异 位 的内模 就有 种植 后 的生 长、蔓 延机 会 ,初期 感觉
3 ()4 84 0 88 :7 — 8 .
腹 壁切 口内异症 肿块坚硬 、纤维 组织增生包 裹 、药 物难 以进入 。
且有 研究 表明 ,腹壁 切 口病 灶对 甾体 激素 的反 应很 差 。大多 文献 报
[] 李 桂荣 , 秀青 , 淑 风 . 壁 手术 切 口子 宫 内膜 异 位症 3 例 临 2 韩 高 腹 l 床分 析 [ . 综合 临床 , 0 , (2:13l4 . J 中国 ] 2 6 21) 4 一14 0 2 1
75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研究
75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研究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临床指导意义。
方法:通过对75例冠心病者(CHD组)与62例健康人(非CHD组)进行24 h心电图监测,对其心率变异性(HRV)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CHD组与非CHD组比较,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能了解其自主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标签:冠心病;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分析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心率节奏的快慢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程度。
HRV是分析逐个心动周期的细微的时间变化及其规律,可以用来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的平衡状况。
通过大量分析发现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与心脏迷走神经活动有关[1]。
本文通过对75例冠心病患者(CHD 组)及62例健康人(非CHD组)的心率变异情况进行的比较,探讨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变化的临床意义。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43例,女32例,年龄46~78岁,平均(66±6.0)岁;另外选取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2例非冠心病患者,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45~70岁,平均(60±5.0)岁。
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全部研究对象均选用美国Del Mar Reynolds Medical公司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及Impresario系统自动扫描算法分析系统,进行24 h连续动态心电图仪监测,所有数据记录通过人机对话方式进行HRV分析。
1.3 监测指标时域分析指标包括,SDNN:总体标准差,即24 h内R-R间期标准差;SDANN:以1段/5 min为计量单位,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rMSSD:24 h相邻正常R-R 间期差值的均方根;PNN50:记录中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比。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抢救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抢救分析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的临床特点及抢救。
方法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院内13例AMI 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经早期除颤复苏7例恢复自主循环,5例最终生存出院且全为男性患者、心功能Ⅰ级。
院前17例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经现场复苏3例恢复自主循环,最终全部死亡。
结论全社会普及AMI及心肺复苏知识,120专业急救,早期除颤,院内高级抢救相结合才能提高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容易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到达医院前,约有一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发生心搏骤停,大多数原因为心室纤颤、无脉性室速。
在AMI发病后前4 h最容易发生心室纤颤,其发生率4%~18%[1]。
一旦发生心搏骤停,患者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处于濒死状态。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抢救的30例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0例AMI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8~91岁,平均64岁;心功能Ⅰ级20例,心功能Ⅱ级5例,心功能Ⅲ级5例(Killip分级)。
合并糖尿病6例,高血壓病8例,吸烟10例。
发生于院前AMI心搏骤停17例,院内AMI心搏骤停13例。
1.2 心电图检查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典型ST段抬高型AMI 25例,非ST段抬高型5例。
心搏骤停类型:心室纤颤18例,无脉性室速6例,逸博3例,直线3例。
1.3 抢救情况心肺复苏成功指证:AMI后发生心脏骤停,经电除颤、心脏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后恢复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
17例院前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由120指挥中心接到呼叫后,派出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复苏,平均复苏开始时间(10.5±2.3) min。
院内AMI并发心搏骤停者,由急诊科医务人员抢救,平均开始时间(4.0±0.5) min。
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069-01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病,在ami死亡患者中约50%患者死于发病后1h,死亡原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1]故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ami后心律失常对降低死亡率起着关键作用。
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心梗)急性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的死亡率有重大影响。
现将我院年2002年~2007年住院的156例am1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ami患者84例,均进行24 h心电监护,均除外发生ami前即患有心律失常者、入院即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以及接受溶栓治疗者。
其中男性67例,女性17例,年龄62~81岁。
前壁心肌梗死12例、后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心肌梗死15例、侧壁心肌梗死4例、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28例、后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20例;室性早搏33例、房性早搏13例、房速11例、房颤4例、室速4例、室颤3例、房室传导阻滞12例。
1.2方法:将一天分为6个时段,即1~4时、5~8时、9~12时、13~16时、17~20时、21~24时,分别简称为1、2、3、4、5、6时段,详细记录ami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指在急诊科、门诊或进入ccu时首次靠听诊、心电图或心电监测所发现的心律失常,包括期前收缩、快速异位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
结果 1~6时段发生心律失常的例数分别为4例、14例、27例、20例、14例、5例,以早上5时至晚上8时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占89.3%),晚9时至早4时发生率较低(10.7%)。
各时段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详见表1。
表1 84例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分布(略)。
1.3结果1.3.1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ami后发生各种心律失常者占64.1%(100/156),标准化后径统计学处理提示,年龄越大出现心律失常的机率越多(p50次/min),临床上又无伴随症状者,一般不需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致心源性猝死回顾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致心源性猝死回顾分析作者:沈华来源:《健康之路(医药研究)》2014年第05期【摘要】目的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其病死率高,随着溶栓和介入术的广泛开展,以及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病死率已明显下降。
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进一步探讨本病的心源性猝死临床特点,现对我院2006年4月~2010年12月住院患者中9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做一回顾性分析,结论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猝死病因、治疗过程,进一步完善治疗措施,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早期【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021-021 资料与方法1.1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修订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为标准[1]。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⑴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典型的心绞痛持续30min以上,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⑵心电图的动态演变,有ST段抬高,坏死性Q波出现;⑶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肌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CTNI)超过正常2倍以上。
以上3条标准至少具备2条。
1.2 研究对象2006年4月~2010年12月住院的符合AMI患者共9例。
年龄33~75(平均60)岁,男女比为72:26,糖尿病史4例、高血压史5例,梗死部位前壁4例、下壁3例、前壁+下壁2例,1.3 辅助检查:①心电图:9例患者中有4例心电图定位诊断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例为广泛前壁+下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3例,均有典型ST段弓背抬高表现。
②心肌酶学:入院后查心梗三联均为阳性,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均超过正常值2倍,其中有2例患者入院后心肌酶呈渐升高趋势,考虑有梗死面积扩大可能。
2 结果2.1 发病和死亡时间AMI发生到住院在6h内3例,6h~12h内5例;5例有典型心绞痛,AMI发生时间在24h 昼夜分布有一定规律,上午9~10时3例,晚9~10时为3例,其他时间3例。
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律失常106例临床分析
f ] Fl i Sco e R Z h ae ,t 1 l i l l— 8 ipt M,uhm l W,o b ur e a i s c S .Ci c e n ar e
vneo rgrs t c ee a gat i ae J .L u e ac f u i a e nsi m l n s ss[] ek ‘ d e sn g n i n de
国 Mot aisu n 公 司 的 E I 5 o r r t met a nr L 0 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 . 病例组 : 2 o 选 09年 3月 - 0 1 3月在我 院 21年 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 16例 , 中男 7 0 其 2例 , 3 女 4例 , 年龄 5 7 1- 8岁 , 均 6 。病 灶部位 : 平 7岁 基底节 、 丘脑 6 1例 , 小脑 、 脑干 、 脑叶 4 5例 。全部病例临床诊断均符合 中华 医学会临床
被早 期发现 , 延误治疗 , 甚至加重原 发病 、 促发严重 心血 管事 件的发生 。笔者对 20 0 9年 3月 ~ 0 1年 3月 在我 院确诊 为 21 脑梗死患者 的 16例及 健康 体检者 9 0 2例 的心律 失常情 况进
行观察 分析 , 现报告如下。
年 3 ~ 01 3月在 我院行 健康 体检 者 9 , 中男 6 月 21 年 2例 其 1
・
1 4・ 57
吉林医学 2 1 年 3月第 3 卷第 8 02 3 期
[ ] C a K, mio A,hu gMK,t . n acdkl g 5 hnJ Ha l nC C en e a E h ne ii t 1 ln
f r op i r v ra a c r b ea g t g a tl g u yo i e -i ma y o ai n c n e y rt r ei u oo o s c tk n n- n
案例分析--心肌梗死
辅助检查:(2012-4)冠脉造影:LM(-),LAD近中段 70%狭窄,中远段90%狭窄,RCA远段60%狭窄,于LCX 远端行PTCA。(2014-1-26 急诊)心电图检查提示:窦 性心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ST-T改变。床边心电图检 查提示:窦性心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HR74bpm, I,avL ST段抬高约0.2mv。2014-2-10急诊冠脉造影检查: LM:短,正常;LAD:近段(原支架前)100%闭塞; LCX:近段异常扩张,OM1近段50%左右狭窄;RCA:全 程管壁不规则,多处异常扩张及50% 左右狭窄。明确急 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诊断,于LAD近段植入3.5x24mm Resolute 支架一枚。
无 无 无 无 无变化或暂时性ST段和T波变化
心肌梗死
相同,但可在较低位置或上腹部
相似,但程度更剧烈 不常有 长,数小时或1-2天 不频繁 作用较差或无效 可有 可降低,甚至发生休克 可有
常有 常有 常有 有 有特征性和动态性变化
临床表现
(2)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 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 等有关。肠胀气亦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①无溶栓禁忌证,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病时 间≤3小时的患者; ②无条件行急诊PCI;③PCI需延误时间者(DTB>90分钟)。
溶栓指标:从急诊室到溶栓治疗开始(DTB)<30分钟。
健康宣教
合理膳食 戒烟限酒 适量运动 心态平衡
1、饮食
低盐低脂低热量饮食:
发病初期,应少食多餐,以流质为主,并避免过冷或过热的食物。 随着病情好转,可适当增加半流食,并逐渐增加热能。
①具备急诊PCI的条件,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 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如严重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处理方法。
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后住院患者48例,均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对心脏停搏者采用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和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静滴等方法复苏。
对于左心衰竭患者给予吸氧、强心、利尿等治疗,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给予多巴胺、间羟胺抗休克,同时予以安置心脏起搏器。
结果 96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别显示为右冠状动脉闭塞6例,左前降支闭塞12例。
右冠状动脉中远端两处狭窄达75%者22例,前降支及回旋支两处以上狭窄分别大于75%者18例,3支均有病变的24例。
随即给予冠脉内溶栓治疗,半小时后重复造影示闭塞血管再通者,很快心律失常缓解,4例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必须及时准确地进行抢救治疗,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对预后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停搏心衰竭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AMI)起病急剧,发病凶险,临床上死亡率高,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一种危重急症。
是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动态演变为临床特征的急性缺血性心脏病。
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少数为其他病变,如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等[1]。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多,严重,而且复杂,因此如何做好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处理,对于减少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将收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96例,年龄55-71岁。
男68例,女28例,发病至就诊均为24h内的心肌梗死后患者。
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急性心梗诊断标准。
早期并发症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动过缓、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室颤动、左心衰竭等。
1.2 临床表现及症状特点患者前来就诊的原因多数是持续性胸痛伴胸闷,也有以其他症状如消化道症状、牙痛、心力衰竭、晕厥等为首发症状来就诊的,具体情况见表1。
整体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病人的影响114例分析
整体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病人的影响114例分析摘要:目的探明整体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病患行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效果和应用价值。
方法统计2015年1月~2017年12月住入我院的病患,从中筛选出研究对象--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出现心律失常的病患114例,将之均分为优质组和常规组。
优质组给予比较全面的整体护理,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对比的指标有:治疗情况,心律失常的纠正时间、住院时间,病患及其家属满意度,并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和对比。
结果优质组的治疗无效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心律失常的纠正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病患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的病患实施优质护理可提高治护效果,促进病患的预后与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病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机制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供血量急剧下降甚至直接供血中断,使心肌组织出现缺血或坏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属于危重症[1]。
由于该病发病急骤,且病情进展也非常快速,会引起许多并发症,其中心律失常较为多见[2]。
因此我们必须对该疾病高度重视,寻求一种高效、适当的护理方式,以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促进病患的预后与康复。
本次实验主要研究整体护理在该病中的意义与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检查或入住我院的病患中筛选出经患者同意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出现的心律失常患者114例,均分为优质组、常规组两组。
纳入标准: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在进行介入治疗中出现心律失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
排除标准:存在重要脏器损伤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的病患,不配合医生的病患等。
优质组男34例,女23例;平均年龄(59.4±7.5)岁;平均病程(6.4±0.9)小时。
被监管人员心源性猝死75例分析
被监管人员心源性猝死75例分析于岚;董利民;侯现军;时凯;徐凯【期刊名称】《法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目的:探讨监管场所内被监管人员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00-2013年75例河南省监管场所内被监管人员SCD解剖案例,从猝死者生前所在监管场所生活环境、心理因素以及身体受限制方式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组织病理学改变,研究监管场所中特殊因素对SCD的影响。
结果75例猝死者中,生前有慢性病史者21例(28%),经解剖后确诊有潜在心血管疾病者75例(100%)。
结论被监管人员SCD仍以原有潜在心脏结构病变为病理基础,监管场所特殊环境、被看管人员心理应激因素以及对其肢体限制等是SCD的促发因素。
【总页数】3页(P112-113,116)【作者】于岚;董利民;侯现军;时凯;徐凯【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技术处,河南郑州 450004;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上海 201199;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技术处,河南郑州 450004;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技术处,河南郑州 450004;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技术处,河南郑州 4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95.1【相关文献】1.105例被监管人员死亡案例分析 [J], 李昱陶;宋丽娟;曹爱奎;周健;高彩荣2.急性心肌梗死致心源性猝死7例分析 [J], 范燕3.西沙群岛心源性猝死一例分析 [J], 王振武;郭玉衡;左昕;樊文锋4.急性心肌梗死致心源性猝死7例分析 [J], 范燕5.心源性猝死两例分析 [J], 董健;严明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