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阅读
体会下面的古诗与课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
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较阅读
描写手法: 《湖心亭看雪》白描手法,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江雪》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表达情感: 《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比……
还
更……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评价张岱。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章结
尾作者借舟子的话点出了一个“痴”字。
赏“痴行”
阅读第一段,思考:哪里能看出作者的“痴”?
不寻常的环境:天寒地冻 万籁俱寂(“大” “三”“绝”) 不寻常的时间:“更定”即晚上八点左右 不寻常的举止:“独往湖心亭看雪”
拓展延伸
有关湖心亭的对联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明]胡来潮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明]张岱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明]郑烨
谢谢观看!
自学交流
自主翻译课文,并记住重点字词的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对照参考书检查自己的翻译情况。 2.字词含义一一落实。 3.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4.小组合作,交流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鸟兽的 细毛
更,古代夜间 的计时单位.
定,完了, 结束。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撑,划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
全
小草,草棍
白气弥漫 的样子
酒杯
再,还
做客
客居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 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赏“痴景”
5.作者写雪景运用白描的好处是什么?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 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大与小,动与 静。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 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一粒”让人眼前一亮。由“痕”到“点” 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 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不矛盾。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 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了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 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 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 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独”字不仅写出了数量, 更充分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 情怀,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
湖心亭看雪
张岱
走近湖心亭
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 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在山上建成 亭阁,取名“湖心亭”。
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 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 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 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走近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 号陶庵,明末清初人。出身仕宦 世家,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 终,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 情雅致。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 和《西湖梦寻》。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 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课堂小结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 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 作者的故国之思,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 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 渺茫的慨叹。
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 合一。
赏“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 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是否应去掉?请谈谈你 的看法。
不应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等万 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赏“痴景”
7.“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如果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 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之美,表现 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赏“痴人”
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你能从 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清高、孤傲、不同常人。
赏“痴人”
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 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 这是不是矛盾?
赏“痴人”
读准字音
·岱( dài ) · 长堤( dī ) ·更定( gēng) ·毳衣( cuì )
· · 雾凇沆砀( hàng dàng) · · 崇祯(chóng zhēn) · 一芥( jiè ) · 铺毡( zhān)
读准节奏
12.《湖心亭看雪》视频朗读.mp4
1、听朗读,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标明生字词的读音。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赏“痴人”
3.清高孤傲、痴迷自然的张岱寒夜去看雪,却 没想到湖心亭竟还有两人客游于此,此时作者的心 情是怎样的?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十分喜悦的,“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饮”说明作者本不能喝,但现在因为心情之高兴不得 不喝,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赏“痴人”
齐读:“到亭上,有两 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 正沸。见余,大喜曰:“湖 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 氏,是金陵人,客此。”
赏“痴景”
张岱乘一叶小舟夜访西湖,映入作者眼帘的 是怎样的一派景观?(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痴景”
本文在写景时按照怎样的顺序?运用了什么手法? 从上到下、由大到小、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 从总到分。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排比 写作手法:白描
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 /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 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写作手法
了解wenku.baidu.com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 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 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 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 者如见其人;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 临其境;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赏“痴人”
4.作者为何要在开篇点明“崇祯”年号呢?在此 又为何点出客是金陵人呢?这样写有什么深意吗? (提示:金陵是南京,明朝开国之都。)
作者在文中除了表达出自己的孤傲高洁,也 含蓄地表达了故国之思。
思考探究
1、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 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