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试卷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

2、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它包含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它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行为的总和。

4、课堂心理气氛:《中国教育大词典》中关于课堂气氛的观点是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里、情感的社会氛围。

5、心里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里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且心理活动正常,即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6、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

7、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变现,是感知能力和感知发展的高级形态。

8、考试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绪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它包含焦虑性和情绪性两部分。

9、课堂教学导入艺术:是指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相互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是教师进入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在开始讲授新的内容时,引起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它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又称为定向导入。

10、偏离行为:也称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就是违反社会规范且不受大多数人赞成的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突的行为。

11、创造力: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了、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本领,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心理活动,它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其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

12、不良品德: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13、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管理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约定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

14、监控策略:监控策略是元认知的一种,他是在认知活动中,学生对自己的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以保证该策略在学习中能有效的运用。

15、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的总和,这些能力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有研究表明:教法、语言、

专业知识、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基本功的主要方面,其次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6、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及学习技能缺乏,指在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策略和技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17、诱导法:是教师课堂教学技巧的一种,就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依据学生思维发展趋势,调动已知去认识未知,运用已能去解决未能的一种方法。

18、问题情境:是指对学生来说既有一定困难,经过一定努力又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教学中常采用课前不知活动性作业、复习旧课时引出新课题之间存在的联系与矛盾以及课堂提问等三种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19、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

20、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它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观念,意志情感,言论行动和精神动态的一种共同的倾向或表现。

21、课堂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教育理论的了解,确认自己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信念,也就是教师认为自己能有效的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22、温故知新式:这是传统的新课导入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复习已经学过或日常生活中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既让学生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思维。

23、班级活动: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是集体形成的基础、发展的催化剂

24、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行为。具体指个体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它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分。

25、结构一定向教学理论:这是培养、发展学生智能的一种理论,它要求所有的教学工作或教学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是为了使学生心理产生预期变化,即通过一定的心理结构的构建来实现一定的心理得以形成和发展,而教学成效在于心理结构的形成。

26、班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内占优势的、为大多数学生所赞同的言论及意见,通常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

27、因势利导式:是课堂教学导入的一种技巧,它是教师上课时,就课前发生的情景,巧妙地与教学内容结合,恰当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带进新知识的学习中。

28、趁热加工法: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技巧之一,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应抓住时机,马上给予处理,趁热打铁,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29、直接式:这是教师课堂教学导入的技巧之一,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短、频、快,即省时,接触新课主题迅速,能及时起到组织学生进入学习的作用。

30、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1、智能:即智力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它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认识活动的各种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

32、道德行为方式:在道德动机的调控下,将某些必要的行为技能和习惯构成一定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被称之为道德行为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