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供血不足诊治指南2010版
(6)2010急性卒中指南解读[1].洪华ppt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诊治2010指南 解读 诊治 指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洪 华
概况
急性期的划分( );强调早期诊治 急性期的划分(2W);强调早期诊治、早期康复、 );强调早期诊治、早期康复、 早期预防复发 院前处理、急诊室诊断及处理、 分 院前处理、急诊室诊断及处理、急性期诊断及治 疗三部分 突出强调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
(2)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者,如 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者, 病情平稳,可于卒中后24 24小时开始恢复使用 病情平稳,可于卒中后24小时开始恢复使用 降压药物。 降压药物。 (3)准备溶栓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 准备溶栓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 <180mmHg、舒张压<100mmHg <100mmHg。 <180mmHg、舒张压<100mmHg。 (4)卒中后低血压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和处理 原因, 原因,必要时可采用扩容升压措施
诊断措施
A级--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 --多个或 多个或1 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 参考( 标准、 盲法评价的 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盲法评价的 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B级--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 --至少 至少1 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 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 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 --回顾性、 回顾性 D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和专家意见 --无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和专家意见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案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案概述脑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被称为脑血管疾病。
它是由于脑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症状,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头痛、眩晕、意识丧失等不良影响。
及时的治疗可以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篇文档将介绍脑供血不足的常见治疗方案,并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诊断在选择治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准确诊断脑供血不足。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调查、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病史调查: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
•神经系统检查:通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表现,如脑神经功能、肌力、感觉等来评估病情。
•影像学检查:包括脑电图(EEG)、颅脑CT或MRI等,可以帮助确定脑供血不足的原因,如脑血栓形成、颅内动脉狭窄等。
治疗方案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的轻重可以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改善脑血管通透性、抗血小板聚集和促进血流等作用。
1. 血液稀释剂血液稀释剂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血液流动。
常用的药物有丙种球蛋白、低分子量右旋糖酐等。
这些药物的使用可以改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如头痛、眩晕等。
2. 抗血小板聚集剂抗血小板聚集剂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这些药物常用于预防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血栓形成。
3. 改善脑血液循环的药物改善脑血液循环的药物可以扩张脑血管、提高脑血流量。
常用的药物有脑血管扩张剂、神经保护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如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等。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造成的血管病变,如脑血栓形成、颅内动脉狭窄等。
1. 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置入膨胀球囊,通过膨胀和压迫来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正常的血流。
这种手术适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等疾病。
2. 血管搭桥术血管搭桥术是将自体血管或异体人工血管移植到狭窄或闭塞的血管上,恢复血流通畅。
这种手术适用于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等疾病。
解读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常见问题
此版指南与既往版本及发达国家指南有何不同? 如何理解指南中的模糊(灰色)部分? 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何使用指南? 怎样理解急性期定义? 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的时间界限? 急性期血压如何处理? 溶栓中的模糊部分怎样理解? 抗血小板治疗中的疑问? 抗凝治疗的疑问? 没有指南怎么办?
IV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一、评估和诊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可根据: 1. 急性起病; 2.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 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 者); 4.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 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符合1-5条:确诊型(definite); 符合1-4条:可能型(possible);
推荐强度(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推荐--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较确定,多数可选择
II级推荐--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不太确定,个体化选择
III级推荐--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更不确定,慎重选择
IV级推荐--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最不确定,非常慎重选择
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何使用指南? 证据充分并可靠时多依靠证据 证据不足时共识和经验起较大作用
此版指南与既往版本有何异同?
多数内容是相同的,有一些更新 不同点: - 介绍了制定指南的原则和方法 -有一对一的参考文献 -以疾病的全程处理为纲
此版指南与发达国家指南有何异同?
多数内容是相同的,有些内容反映了中国国 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点: - 制定指南方法坦率承认共识的作用 - 有一些国内特有疗法及研究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诊断流程
是否为脑卒中? 是否为脑卒中? 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 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严重程度? 脑卒中严重程度 能否进行溶栓治疗? 能否进行溶栓治疗 病因分型? 病因分型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推荐意见
• 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 或MRI检查 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或 检查 (1级推荐 级推荐) 级推荐 • 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 检查 级推荐 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检查 级推荐) 检查(1级推荐 • 应进行上述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 级推荐 应进行上述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1级推荐 级推荐) • 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 级推荐 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1级推荐 级推荐) • 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同情程度 Ⅱ级推荐 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同情程度(Ⅱ级推荐) • 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 Ⅱ级推荐 ,但在症状出现 内 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Ⅱ级推荐),但在症状出现6h内 不过分强调此类检查 • 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 级推荐 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1级推荐 级推荐)
•改善脑血循环 改善脑血循环 •神经保护 神经保护 •其他疗法 其他疗法 •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
•脑水肿与颅内 脑水肿与颅内 压增高 •出血转化 出血转化 •癫痫 癫痫 •吞咽困难 吞咽困难 •肺炎 肺炎 •排尿障碍与尿 排尿障碍与尿 路感染 •深静脉血栓形 深静脉血栓形 成和肺栓塞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实验室及影像检查选择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 •平扫脑 或MRI 平扫脑CT或 平扫脑 •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和电解 血糖、 血糖 质 •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 全血计数, 全血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Pr) 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标准化比率 国际标准化比率(1NR)和活 国际标准化比率 和活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n)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氧饱和度 氧饱和度 •胸部 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 胸部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 •毒理学筛查 毒理学筛查 •血液酒精水平 血液酒精水平 •妊娠试验 妊娠试验 •动脉血气分析 若怀疑缺氧 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 动脉血气分析 若怀疑缺氧) •腰穿 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 腰穿(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 腰穿 CT未显示或怀疑脑卒中继发 未显示或怀疑脑卒中继发 于感染性疾病) 于感染性疾病 •脑电图 怀疑痫性发作 脑电图(怀疑痫性发作 脑电图 怀疑痫性发作)
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
yinyunxia
脑卒中
急救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 指南2010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
中华神经 科杂志, 2010,2
1、怀疑卒中患者院前处理规程
➢ABC支持 ➢检查血糖、 体温、 SpO2 ➢治疗低血糖 ➢禁止喂食
病史采集要点
➢症状发作时间(患者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 ➢过敏史 ➢近期用药史, 重点是抗栓、 胰岛素、 降压、 抗癫 痫 ➢既往病史,重点是高血压、 糖尿病
豆状核模糊
➢豆状核或基底节模 糊是梗死的一个重 要征象。
➢见于大脑中动脉梗 死。是最早的及最 常见的征象之一。
豆状核或基底节模糊
➢在大脑中动脉梗死 中,基底节几乎总 是受累
岛带征
➢岛叶密度减低并肿胀 ➢对于大脑中动脉区梗死,这是
一个非常有提示意义但又很细 微的早期征像(容易漏掉) ➢这个区域对脑缺血是非常敏感 的,因为它远离侧枝循环 ➢需要与单纯性脑炎相鉴别
脑组织密度减低=不可逆脑损害
大脑中动脉梗死:六小时内CT 上出现低密度区代表不可逆性 脑损害
➢ 缺血导致细胞内钠离子泵 衰竭形成细胞毒性水肿, 进而造成脑组织密度减低
➢ 钠离子泵的衰竭是由于 ATP供应不足
➢ 脑组织含水量升高1 ﹪CT 密度降低2.5HU
➢ 左侧的病人出现右侧大脑 半球密度减低
➢ 这是非常典型的梗死,典 型的部位(大脑中动脉供 血区),同时累及惠白质
症状识别
笑一笑 动一动 说一说
脑卒中
症状识别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
怀疑卒中患者院前处理规程
ABC支持 监测血糖、体温、血氧保护度 治疗低血糖 禁止喂食
脑供血不足诊治指南
脑供血不足诊治指南疾病简介:脑供血不足(Brain blood-supply)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面引起脑功能的障碍。
脑供血不足的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
分类临床上将脑供血不足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脑供血不足(急性脑缺血)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已较重视,而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病因主要病因有:(1)主要原因是:因为颈椎寰枢关节和颈5颈6关节错位,刺激椎动脉引起动脉血管腔狭窄或血管痉挛,通过的血流量减少,致使所供应的脑区发生供血不足;(2)血流动力学障碍,当血压降低,心脏搏出量减少时脑组织供血不足;(3)某些原因造成的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缓慢及血液成分的改变,也可发生及供血不足;(4)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即动脉搏粥样硬化的板块脱落,在血流中形成微栓子,随血流到小动脉而堵塞血管,则会出现脑局部供血不足。
临床表现早期临床表现脑供血不足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的疾病。
而脑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以下几点:运动神经功能失灵(Motor nerve dysfunction)这一类先兆征象最常见。
由于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的表现如突然嘴歪,流口涎,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跌落,走路不稳或突然跌跤,有的出现肢体痉挛或跳动。
感觉功能障碍(Sensory dysfunction)由于脑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部的分析区域,感觉器以及感觉神经纤维,常表现为面麻、舌麻、唇麻以及一侧肢体发麻或异物感;有的人视物不清,甚至突然一时性失明;不少人有突然眩晕感;有的肢体自发性疼痛;还有的突然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
精神意识异常(Abnormal mental consciousness)如总是想睡,整天昏昏沉沉地睡,不是过度疲劳所致,而是脑供血不足的先兆征象。
也有的人表现为失眠,有的人性格有些变化,如孤癖、沉默寡言或表情淡漠,有的为多语急躁;有的可以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智力衰退,甚至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这些都与脑供血不足有关。
脑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是由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管壁病变而狭窄促成。
一般年青人发生率低,中老年后发病逐渐增高。
多因脑动脉硬化而至。
症状多见头晕、头昏、头脑不清晰、健忘等等均非特异。
治疗方法可分为直接改善脑心供血不足和能量代谢的对症治疗,和阻止动脉硬化进展和消除狭窄闭塞血管的病因治疗。
改善脑心供血要合理控制血压,选择使用各类血管扩张剂,改善微循环和红细胞、血小板聚集性的药物(如尼莫地平、川芎嗪、活脑灵、养血清脑颗粒、银杏叶类等用于改善脑血循环;消心痛、复方丹参滴丸等用于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以及增进脑营养和能量代谢的药物(如抗脑衰胶囊、三磷酸胞苷二钠等)。
防止动脉硬化进展要从科学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丰富的饮食营养、预防治疗药物控制等多方面入手。
饮食应多补充能阻止自由基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抗氧化剂(大多数存在于蔬菜、水果、豆类和杂粮食品中,是人体脑心血管系统的保护物质)和不饱和脂肪酸(鱼类饮食、各类坚果);使用抗增殖药物(肝素、环孢霉素A、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保持乐观情绪,勤于用脑、多动手脚。
对于可能已经形成的颈动脉、椎动脉及颅内大的分支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多由颈部血管和颅内血管超声检查提示,经MRA(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后,可行动脉内膜剥脱或血管球囊扩张、支架治疗。
此外,要注意当原有症状突然加重,或出现其它神经功能障碍时,要及时就医,避免发生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病。
脑供血不足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经常反复出现头晕、头昏重、头痛的症状,并且还有心烦,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如:新近发生的事却记不住)等情况发生,这些都是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结果。
慢性脑供血不足最早是在1990年由日本医学家提出来的,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的疾病。
慢性脑供血不足发病率高,据统计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患有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中老年人的多发病。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缺氧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缺氧诊治指南(最全版)
简介
急性缺血性脑缺氧是指大脑缺氧,产生酸中毒、代谢障碍等一
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引发的综合征。
本指南旨在提供全面的脑缺氧诊
治策略供医生参考。
诊断
1. 综合临床表现和体征,如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心电图异常等。
2. 神经影像学检查,如MRI、CT、颅脑核磁共振等。
3. 血气分析,尤其是动脉血氧分压和碳酸氢根浓度等指标。
治疗
1. 氧疗:纠正低氧血症,保持氧饱和度在92%以上。
2. 药物治疗:具体根据病情进行针对性使用药物,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盐酸多巴酚丁胺等。
3.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恢复水平、纠正酸碱失衡、控制脑水肿
等治疗。
4. 手术治疗:如需要,可进行颅脑内外血管介入、颅压监测和控制等手术。
预防与常规管理
1. 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导致窒息的危险因素。
2. 关注患者的胸部和心脏运动状态,及时纠正胸部挤压、心脏骤停等病情。
3. 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水平,完善急性缺氧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
4.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和干预,如有高血压、心肌梗死、中风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指南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23全文版)
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23全
文版)
目的
本诊疗指南旨在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关于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的指导。
诊断要点
- 根据患者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为脑血
管缺血性疾病。
- 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偏瘫、言语困难等。
- 必要时进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等。
治疗原则
- 早期干预: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治疗。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多学科合作:在治疗过程中,各个学科之间应密切合作,共
同制定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预防血栓
形成。
- 强化脑循环药物:如丙酸倍他乐克、麦角乙素等,可改善脑
血流灌注。
- 降脂药物:如果患者存在高血脂,可适量使用他汀类药物进
行降脂治疗。
非药物治疗
- 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和体重,增加体
育锻炼。
- 康复训练: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其生活
质量的提高。
- 心理支持:提供患者心理方面的支持,帮助其积极应对疾病。
指南更新
本诊疗指南将根据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发展,定期进行更新
和修订。
建议医务人员关注最新版本的指南以获取最新的信息。
以上为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23全文版)的简要内容。
完整的指南内容请以正式发布的文件为准。
急性缺血性脑卒评价与药物治疗
➢ 可以松弛血管平滑肌,引起血压下降
Cardiology.88,238-45 Pharmacol.gical Reviews,44,479-602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76,343-6
主要临床应用
凯达通欣®——通心护脑
➢ 用于脑功能紊乱
➢ 脑卒中、脑供血不足所致脑功能减退 ➢ 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 ➢ 周围神经疾病
治疗急性期脑梗塞
➢ 对照组(n=42):胞二磷胆碱0.5g ➢ 治疗组(n=42):综合治疗基础上静滴肌氨肽苷8ml/次/天,连用14天
总有效率比较 (p<0.05)
特异性治疗
(一)改善脑血循环 (二) 神经保护 (三 )其他疗法 (四) 中医中药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改善脑血循环
• 溶栓 • 抗血小板 • 抗凝 • 降纤 • 扩容 • 扩张血管(肌氨肽苷)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神经保护
• 针对急性缺血或再灌注后细胞损伤的药物(神经保护剂)可保护脑细 胞,提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
80%
总有效率比较 (p<0.05) 92.9%
70% 60%
65.0%
50%
对照组
治疗组
全国第六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临床医学. 2009, 29(3):107-8.
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
➢ 对照组:阿司匹林和血管扩张等常规治疗 ➢ 治疗组:加用肌氨肽苷10ml静滴,1 次/天,连用14天
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静脉使用短效药物(如拉贝洛尔、 尼卡地平等),最好应用微量输液泵,避免血压降得过低。 ➢ 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者,如病情平稳,可于脑卒中24h后开始 恢复使用降压药物(肌氨肽苷)。 ➢ 脑卒中后低血压的患者,原因?必要时可扩容升压。
缺血性卒中优化治疗方案新思考
增加缺血区微血管数量
静脉注射FITC荧光标记的右旋糖酐,具有有效灌注的微血管可以被荧光标记。
假手术组
模型对照组
#P<0.05 vs 假手术组 *P<0.05 vs 模型对照组和Asp组
* * #
##
#
*
#
#
*
# #
脑组织内FITC标记微血管数量HPF
NBP组
Asp组
RHRSP模型,诱发脑缺血前NBP口服80mg/kg或Asp 40mg/kg,bid连续7天
促进VEGF表达,促进血管新生
将造模8w和16w高血压大鼠行 MCAO,在缺血后12h、24h、48h和72h给予恩 必普®(80mg/kg)治疗10天。于阻断后13天采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的表达。
假手术组
8w高血压大鼠对照组
8w高血压大鼠恩必普组
16w高血压大鼠对照组
16w高血压大鼠恩必普组
Liao SJ, et al. Brain Res. 2009;1289:69-78.
Barthel指数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分数越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26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安全性好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0%
6.36%
恩必普
9.30%
7.69%
P>0.05 6.83%
19
脑供血不足
恩必普®重构微 循环、增加缺 血区灌注
恩必普
细胞缺血缺氧
恩必普
线粒体结构及 功能紊乱
恩必普®保护线粒 体、维持能量正 常代谢
细胞能量供应不足, 自由基大量产生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一、本文概述《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是一份全面且权威的医学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的专业建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发脑组织缺血坏死的严重神经系统疾病。
该疾病发病急、进展快,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组织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指南的制定基于国内外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实用、操作性强的诊治规范。
本指南涵盖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康复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医生全面了解并掌握该疾病的诊治要点,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
本指南也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重要性,提倡建立跨学科的医疗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医疗服务。
希望通过本指南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推动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A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存在明显的地域和人群差异。
北方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而南方地区相对较低。
同时,城乡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显著,农村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地区。
A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因学方面,S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血管狭窄和闭塞的主要原因,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最终引发S。
血栓形成则是指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在血管内部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脑部缺血。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2010版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第三章卒中单元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 脑梗死3 脑出血4 蛛网膜下腔出血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第一节颅内动脉瘤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1 颅内压增高2 血压的调控3 肺炎及肺水肿4 血糖改变5 吞咽困难6 上消化道出血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9 心脏损害10 急性肾功能衰竭11 水电解质紊乱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13 脑卒中继发癫痫14 压疮15 体温异常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1 急诊常规护理2 昏迷的护理3 瘫痪的护理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5 压疮的护理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
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脑供血不足 病情说明指导书
脑供血不足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脑供血不足概述脑供血不足是一种通俗说法,在国际疾病诊断标准中并没有这个疾病名称。
脑供血不足是指大脑整体水平的血液供应减少,当发生脑供血不足时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健忘、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症状。
本病按疾病的缓急还可分为慢性脑缺血和急性脑供血不足,急性脑供血不足时可出现缺血性脑卒等严重情况。
临床上脑供血不足多是由于血液进入大脑的通道狭窄或阻塞所致,另外心脏泵血能力减弱也可导致脑供血不足。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慢性脑缺血、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颅脑。
常见症状:头晕、头痛、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恶心、呕吐。
主要病因:脑中血液流入减少、心脏泵血不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血脂测定、血糖测定、心电图、颈椎X线、头部CT、磁共振(MRI)、经颅多普勒超声、数字化减影造影、。
重要提醒:若患者有椎动脉型颈椎病、慢性心衰、心律不齐等能原发病,因积极治疗,有利于预防脑供血不足。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脑供血不足的发病特点三、脑供血不足的病因病因总述:大脑中的血液无法正常流通是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常见原因,另外心脏泵血能力减弱导致无法使足量的血液流入大脑也可引起脑供血不足。
基本病因:1、脑中血液流入减少椎动脉型颈椎病会导致椎动脉(是血液进入大脑的主要通道之一)受压,继而导致椎动脉狭窄,引起大脑供血不足。
另外,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斑块或附壁血栓破碎脱落,堵塞血管,使流通的血液减少,也可导致大脑缺血。
2、心脏泵血不足一些心脏病(如慢性心衰、冠心病等)可导致心脏泵血能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导致没有足够的血液流入大脑,引起大脑供血不足。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_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_省略_急
·专题研究·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治疗;指南【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72(2011)12-4013-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对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
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1院前处理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
1.1院前脑卒中的识别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4)双眼向一侧凝视;(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6)眩晕伴呕吐;(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8)意识障碍或抽搐。
1.2现场处理及运送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包括:(1)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2)心脏观察;(3)建立静脉通道;(4)吸氧;(5)评估有无低血糖。
2010年 急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
Ⅱ急诊室诊断及处理
二、处理 应密切监护基本生命功能,如气道和呼吸;心脏 监测和心脏病变处理;血压和体温调控。需紧急 处理的状况:颅内压增高,严重血压异常,血糖 异常和体温异常,癫痫等(见Ⅳ 异常和体温异常,癫痫等(见Ⅳ中相关内容)。 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按上述诊断步骤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 行快速诊断,尽能够在抵达急诊室后60min内完 行快速诊断,尽能够在抵达急诊室后60min内完 成脑CT等评价并做出治疗决定 等评价并做出治疗决定( 级引荐)。 成脑CT等评价并做出治疗决定(Ⅰ级引荐)。
20
Ⅳ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3.可用脑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 有: (1)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用缺损程度评分量 1995 表(1995)。 表(1995)。 (2)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 (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Scale, StrokeScale, 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3)斯堪地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candina。 )斯堪地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candina。 ianStrokeScale. ianStrokeScale.SSS
18Ⅲ卒中ຫໍສະໝຸດ 元推荐意见:收治脑卒中患者的医院应尽能 推荐意见: 够建立卒中单元, 够建立卒中单元,一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 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Ⅰ级 推荐, 级证据)或神经内科病房( 推荐,A级证据)或神经内科病房(Ⅱ级推 接受治疗。 荐)接受治疗。
19
Ⅳ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一、评估和诊断 脑卒中的评估和诊断包括:病史和体征、影像学 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其 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心脑血管病危 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 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体检:评估气道、呼 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刻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 系统体检。
脑供血不足(脑缺氧)治疗指南
脑供血不足(脑缺氧)治疗指南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粘、高血糖持续发展,均可促使脑动脉血管硬化,致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疲劳、脑缺氧、甚至形成脑梗塞。
心脑血管疾病形成脑供血不足,极易导致脑卒中、心绞痛直至心肌梗死等病症的发生,脑供血不足(脑缺氧)是一种较严重的病症,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心源性和血管性两大类:一,心源性供血不足,主要因心功能低下,心排出量减少和血容量不足及贫血等引起脑供血不足,治疗要以改善心功能,活血补血养血为主。
二,血管性供血不足:1,颈椎病压迫血管使脑供血不足,治疗以牵引、按摩、活血为主;2,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治疗以降脂溶栓、活血化瘀为主,清除血栓,净化血液,改善血液循环。
3,血管狭窄、畸形,血管瘤及痉挛,治疗以手术介入扩张血管为主,肿瘤以外科手术、伽马刀等微创手术治疗。
这里重点介绍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引起的脑供血不足。
脑动脉硬化与脑血栓形成主要由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引起,伴随血管内壁增厚沉积凝聚,炎性损伤血管内壁及退行性改变,阻塞血流通过,使大脑长期缺氧缺血引发一系列症状,在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引下发生脑梗塞。
脑血栓堵塞血管75%以上出现症状,阻塞越大症状就越严重,所以必须尽早清除血栓,疏通血管,改善大脑供血,延缓动脉硬化,预防血栓脱落形成脑梗。
治疗要从改善脑供血方面考虑,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促进脑细胞代谢,降低血粘,清除血液内的“垃圾”。
治疗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基础用药建议选择西药为宜。
如防治心肌缺血可选用:1、消心痛(短效)5~10mg 3/日。
有胸痛、胸闷等缺血症状时,可立即舌下含化。
做为急救药备用。
鲁南贝特制药公司的欣康(单硝酸异山梨脂缓释片),为中效制剂,20mg 2/日服。
以上两种药物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防治心绞痛作用。
2、美托洛尔(倍他乐克),12.5~25mg 2/日,减慢心率,改善心肌缺氧,治疗高血压,防止心血管意外等。
3、阿斯匹林75mg 1/日,抗血小板制剂,有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作用。
中国脑供血不足诊治指南2010版
中国脑供血不足的诊治指南 2010 版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分会脑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多发性疾病,直接威迫中老年人的心身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 WHO)报告 40 岁以上简单形成脑动脉硬化,假如治疗部实时活治疗不妥,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短暂脑缺血发生”,俗称“中风先兆”,出现这种病症的病人在 1-5 年内可能患脑中风、心肌拥塞等严大病变的机率及其死亡率都要大大高于一般人群,还可造成痴呆和脑萎缩或帕金森氏综合征。
定义:脑供血不足类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给不足面惹起脑功能的阻碍。
慢性脑供血不足因为大脑慢性的、长久的、平均的血液供给减少而惹起的以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短暂脑缺血是由不一样原由惹起的临时性脑供血不足。
患者出现相应的表现,连续时间可在数秒至数小时,而后病情完整缓解。
因为短暂脑缺血发生呈一过性,有时瞬时即过,很简单被忽略。
未经治疗的短暂脑缺血发生患者,约 1/ 3 发展为脑梗死,此中近 1/ 2 的患者在初次发病后的一年内发生脑梗死;约 1/3 的患者连续发生;另约 1/3的病人可自行缓解。
别的,它仍是心肌梗死的危险信号,患者的死亡原由经常是心肌梗死。
临床中也常碰到一些屡次发生的患者,都先后发展为脑梗死及心肌梗死。
所以。
短暂脑缺血发生——脑梗死危险信号脑血管痉挛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的异样缩短状态出现临时性脑局部缺血症状颅内压增高 (头痛、呕吐、眼底水肿出现或加重 ),意识阻碍加重。
常有于颅内动脉瘤破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
一般多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 3 天, 7~10 天达顶峰,此后渐渐缓解。
少量发生较晚 (2 周后 ),或连续时间较长 (达数周至 1 个月 )。
个别发生于 30 分钟或 1~2 天内,即所谓急性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病:脑血管病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许常见,约占所有脑血管病人的70%~80%,是因为脑动脉硬化等原由,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整堵塞,脑部血液循环阻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脑供血不足的诊治指南2010版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分会脑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多发性疾病,直接威胁中老年人的心身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40岁以上容易形成脑动脉硬化,如果治疗部及时活治疗不当,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短暂脑缺血发作”,俗称“中风前兆”,出现这种病症的病人在1-5年内可能患脑中风、心肌梗塞等严重病变的机率及其死亡率都要大大高于一般人群,还可造成痴呆和脑萎缩或帕金森氏综合征。
定义:脑供血不足类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面引起脑功能的障碍。
慢性脑供血不足由于大脑慢性的、长期的、均匀的血液供应减少而引起的以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短暂脑缺血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暂时性脑供血不足。
患者出现相应的表现,持续时间可在数秒至数小时,然后病情完全缓解。
由于短暂脑缺血发作呈一过性,有时瞬间即过,很容易被忽视。
未经治疗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约1/3发展为脑梗死,其中近1/2的患者在首次发病后的一年内发生脑梗死;约1/3的患者继续发作;另约1/3的病人可自行缓解。
此外,它还是心肌梗死的危险信号,患者的死亡原因常常是心肌梗死。
临床中也常遇到一些频繁发作的患者,都先后发展为脑梗死及心肌梗死。
因此。
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危险信号脑血管痉挛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的异常收缩状态出现暂时性脑局部缺血症状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眼底水肿出现或加重),意识障碍加重。
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
一般多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3天,7~10天达高峰,以后逐渐缓解。
少数发生较晚(2 周后),或持续时间较长(达数周至1个月)。
个别发生于30分钟或1~2天内,即所谓急性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病:脑血管病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较多见,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
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多由长期高血压、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所致。
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脑组织,血液循环受阻,病人常表现脑压增高、神志不清等症状。
这类病人约占脑血管病的20%~30%左右。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胎儿宫内窒息如果不能纠正,这种持续存在的窒息使胎儿生理反应失代偿,因而导致神经系统的持久损伤或死亡。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有13.6%的老人都患有脑血管疾病,而且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都非常高,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
不仅如此,随着年轻人抽烟、酗酒、高盐、高糖、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增多,致使35岁以下人群中亦有脑血管疾病的隐患。
日本科学家提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概念,其病理基础就是脑动脉硬化,80%的老年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这种现象。
主要临床表现为以头晕头痛为主,有时伴有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逆行性遗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1脑供血不足的定义及成因脑组织的正常血流量应维持在50ml/(100g脑组织•分钟)以上,低于该水平后脑组织就会调动其他的代偿机制来进行补偿。
脑血流的自动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变脑血管的舒缩状态,调节脑血流的总量来实现的,所以该机制也称为脑血流代偿。
然而该代偿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血流失代偿出现后,脑组织会通过提高血氧的摄取率,增加血氧的利用来维持脑氧代谢的平衡,使脑组织的代谢率维持在正常的水平,由此来维持大脑机能的正常发挥。
在临床上,当脑血流逐渐降低时,最先出现的临床表现是各种自觉症状,随着脑血流的进一步下降,逐渐会表现出精神症状,只有当脑血流下降到相当明显时才会表现出神经症状和体征。
同时随着血流的逐渐下降,大脑的器质性改变逐渐变得更为明显,即形成了脑供血不全。
慢性脑供血不全如果控制不好,在一定情况下就会出现一过性相对完全的脑机能障碍,即发展成为一过性脑供血不足,严重时发展成为临床上的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
形成慢性脑供血不全的病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由血管方面的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可能原因包括动脉硬化、动脉炎、动脉狭窄等;血液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包括高血压及低血压;血液方面的原因可以是高血脂、糖尿病、贫血等;其它的因素如肥胖、吸烟等也是形成慢性脑供血不全的促发因素。
主要病因有:(1)颅外颈动脉和脑基底动脉动脉血管腔的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痉挛或先天性、病理性或外伤性狭窄或闭塞,通过的血流量减少,致使所供应的脑区发生供血不足;颈内动脉常见病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栓塞或动脉硬化,都可引起脑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也可发生类似情况。
(2)血流动力学障碍,当血压降低,心脏搏出量减少时脑组织供血不足;(3)某些原因造成的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缓慢及血液成分的改变,也可发生及供血不足;(4)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即动脉搏粥样硬化的板块脱落,在血流中形成微栓子,随血流到小动脉而堵塞血管,则会出现脑局部供血不足。
①来自动脉血栓脱落的栓子,导致颅内血管的阻塞;②心源性栓塞(来源于心脏,如人工瓣膜、房颤、心室血栓、扩张性心肌病等),导致颅内动脉的阻塞;③较少见的原因是颈动脉夹层分离、脉管炎、凝血病引起的血栓形成。
(5)脑部小血管的脂肪透明样变,导致微小血管腔隙性梗塞;临床表现语言障碍;神经性障碍;面瘫、偏瘫、延髓麻痹等症状。
1.运动神经功能失灵这一类先兆征象最常见。
由于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的表现如突然嘴歪,流口涎,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跌落,走路不稳或突然跌跤,有的出现肢体痉挛或跳动。
2.感觉功能障碍由于脑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部的分析区域,感觉器以及感觉神经纤维,常表现为面麻、舌麻、唇麻以及一侧肢体发麻或异物感;有的入视物不清,甚至突然一时性失明;不少人有突然眩晕感;有的肢体自发性疼痛;还有的突然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
3.精神意识异常如总是想睡,整天昏昏沉沉地睡,不是过度疲劳所致,而是脑供血不足的先兆征象。
也有的人表现为失眠,有的人性格有些变化,如孤癖、沉默寡言或表情淡漠,有的为多语急躁;有的可以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智力衰退,甚至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这些都与脑供血不足有关。
据某医院对454例脑血管病病人的调查结果,列出脑血管病最常见的12种预兆,依次为:①头晕,特别是突感到眩晕。
②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脸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
③暂时的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④肢无力或活动不灵。
⑤与平日不同的头痛。
⑥突然原因不明的跌交或晕倒。
⑦短暂的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⑧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
⑨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
⑩整天昏昏沉沉的欲睡——嗜睡状态。
⑾一侧或某一肢体不自主地抽动。
⑿突然但暂时出现的视物不清实验诊断:经颅多普勒(颈部血管和颅内血管超声检查提示脑供血不足)、局部脑血流测定(脑血流图、彩色三维数字脑电地形图仪)、脑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腰穿检查诊断是出血性或是缺血性。
2脑供血不足的治疗脑供血不足病理基础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血流缓慢及血小板聚集等有关。
治疗原理:降低血液粘稠度,维护修复血管的正常功能。
脑供血不全的治疗应着眼于保护残存的神经机能,改善和恢复受损的神经机能,防止其向严重的脑缺血类型发展。
慢性脑供血不全的治疗可以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两部分,药物治疗的原则包括:扩张血管、控制血压、改善脑血流循环、抗凝溶栓、抗脑水肿、活血化瘀、改善脑代谢及保护神经细胞几个方面。
临床上通常应用以下几类药物。
2.1血管扩张剂常用的有钙通道阻滞剂,其药理作用为:(1)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2)保护脑细胞,避免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发生去极化,阻止Ca2’内流及贮钙细胞器或载体和内质网释放c a2’进入细胞液中,可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减轻组织损害;(3)抗矽脉粥样硬化作用;(4)维持红细胞变形能力;(5)抗血小板聚集等。
临床常用于治疗脑缺血性血管病变的钙通道阻滞剂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和氟桂嗪等。
尼莫地平为第2代ca2’通道阻滞,能松弛血管平滑肌,具有抗缺血、改善微循环作用。
在选择性扩张脑血管、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列局部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还能有效地防止脑血管痉挛,选择性扩张脑血管,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有效安全的。
组胺类似药培他啶,对脑血管、心血管,特别是对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有较明显的扩张作用,显著增加心、脑及周围循环血流量,改善血循环,并降低全身血压,还有轻微的利尿作用。
主要用于血管性头痛及脑动脉硬化,并可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脑栓塞、一过性脑供血不足等。
血管扩张剂可增加血流,疏通血管,用于缺血性脑病有一定的疗效,但急性脑梗塞现在一般不主张应用脑血管扩张剂,因其可能产生促进脑水肿,脑内盗血和降低血压等不利影响,不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状态。
故一般可考虑在急性期过后应用,尤其是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慢性脑供血不足时,应用脑血管扩张剂有效。
对扩管药物的应用,目前仍有争议。
一般认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不用。
其理由是根据病理生理学研究,脑梗塞后可表现局部充血和局部缺血等不同表现。
局部缺血型一般发生在缺血的急性期,如发病3日内,39%表现局部缺血,该病变部位的血管处于麻痹状态。
这时使用扩管药,对病变区的血管不发生反应。
而且由于正常部位的血管扩张,使病变区的血液流向正常脑组织,病变区的血流量更少,即所谓盗血综合征。
故认为在脑梗塞的急性期,应用扩管剂非旦无益,反而有害。
对扩管药物的应用时间,应根据病人入院时的不同情况而定。
如果脑缺血症状较轻,无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CT扫描证实病灶较小,无梗塞后出血(出血和梗塞并存)现象,起病后即可应用;而对中重度脑梗塞,入院时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表现者,CT 显示脑梗塞面积大,占位效应明显者,必须先行脱水治疗,待病情稳定,症状好转方可应用,一般可掌握在发病2~3周。
使用血管扩张剂的原则(1)血管扩张剂适用于未出现脑水肿之前和脑水肿消退之后。
近年来有人研究指出,缺血性脑血管病后24小时以内及病后2周,使用血管扩张剂较适宜。
这是因为发病24小时以内尚未出现脑水肿,2周后脑水肿已消退。
此时使用血管扩张剂,可使血管扩张并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由于病变部位供血减少,组织缺血缺氧,糖的有氧氧化作用减弱,无氧酵解增加,组织内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抑制了血管平滑肌收缩,致使血管扩张处于麻痹状态,若此时应用血管扩张剂,仅能使病变组织周围的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甚至把病变区域内的血液引出,发生“盗血”现象,使病变部位的脑组织更加缺血缺氧。
同时,还可导致病变组织内出血,即所谓梗塞性出血。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及时应用血管扩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