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开设的途径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开设的途径和方法(2013-2014)

-

研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看,有的学校还没有把研究性学习纳入课程表,有的学校虽然课程表上有安排,但学校没有研究性学习的总体设计,教师不知道如何操作。鉴于此,有必要对研究性学习开设的途径和方法作一番梳理,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目标

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在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比,其意义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有效地消化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孕育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必须明确,研究性学习对中小学生来讲,研究是手段,学习是目的,是强调以研究的方式去学习,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一切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活动都是属于研究性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和价值,不在于学生有多少新的发现和发明,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能力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主要是以课题研究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认知和实践活动,也就是要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从现实生活

中选择研究专题,围绕专题开展实践,收集资料,然后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纳入课程计划,规定一定的课时和教学要求,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时间空间的保证,确保学生有相对独立的、比较稳定的时间开展研究性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为了超越学科界限,超越课堂范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现实性、实践性、综合性。在这里,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培育创新精神、提高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

二、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一是课外,二是课内,课外是主体,课内是主阵地。

1、课外研究性学习

课外研究性学生一般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在不影响学生休息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方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因此,这类研究性学习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

课外研究性学习,多采用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也可以采用个别研究与全班集体研讨相结合的办法。

课外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完成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一般程序是:

①开设科普讲座,参观访问。目的是作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提供选题范围,诱发探究动机。

②指导选题。研究课题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较多的是师生合作最后确定。选题的要求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切入点要小。课题可以是综合性的,如“大汶河水污染治理”、“改善我县土壤结构的对策”、“神童山文化的发掘和整理”等;也可以是学科性的,如语文学科的“广告用语的调查和规范”,数学学科的“生活中的数学”等。

③组织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计划中要有对研究目标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设计。

④实施研究。指导学生作好比较详细的工作记录,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课题组要积极主动地争取校内外力量的帮助。

⑤处理结果,撰写报告。研究结果的表述必须实事求是,同时教师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法表达研究结果。

⑥积极组织成果交流研讨。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的碰撞。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辨。

2、课内研究性学习

课内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研究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一般程序为:

①提供学习材料,引发探究兴趣

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可以是教材内容,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己设计,但要有启发性和启迪性,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学,引发思维的矛盾,提出富有探究性的问题。

②归纳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要把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一番归纳,分清问题的性质,去粗取精,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研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合作攻关,验证假设

小组分工协作,共同查阅资料,收集证据,并在集体讨论、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形成较为一致的结论,以验证假设的成立与否。

④交流成果,能力潜移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推举1--2名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全班展开讨论。教师既要对同学们的研究成果进行鼓励,又要适时归纳,及时纠偏,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然后再进一步设计一些变式性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类研究性学习一般以班为单位,每周安排1课时,由学科教师轮流执教,研究的问题以学科知识和能力拓宽为主,可以以研究课题的形

式进行,也可以问题探究的形式进行。

三、研究性学习的管理保障

1、课时安排:义务教育段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必须开设1节课内研究性课程,课程内容学校要统筹规划,可以拿出大部分课时由学科教师轮流执教,指导学生开展课内研究性学习;同时要拿出一部分课时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如选题、研究方法指导,成果展示等。

2、组织保障:学校要成立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订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具体规划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指导教师、活动形式和资源开发等。每学期开学初要将学校规划的课外研究性小课题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择。同时,要指导学科教师选择好课内研究性学习课题,一并向学生公布。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积极协调社会力量,为学生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可以采用学分制,规定每完成一项研究记多少个学分,纳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学生的研究报告、研究记录、作品等装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但是,不能简单地以成果作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指标,要重视过程,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实践活动和研究活动,把实践、学习、研究、创作结合起来,学生个体活动与小组合作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增强活动形式本身的教育性。

对教师的评价要纳入教师的工作绩效考核,把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广大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工作职责,根据统一规划明确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