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与陶渊明的相似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轼与陶渊明之相似
摘要: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诗、词、文、书、画无所不能。他以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经历、巨大的成就,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在历代人民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然而却和他生活隔绝约七百年的陶渊明为知音,其晚年在扬州、惠州、儋州创作了“和陶诗”,据清代王文诰统计为124首,另有11首和陶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这种大规模次韵前代诗人之诗,似乎是苏轼首创,实属罕见。本文将浅析苏轼与陶渊明的相似之处。
关键字:苏轼、陶渊明、相似之处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官场中人或者山野隐士更具有多样的才华,丰富的感情,幽默的语言,豁达的心境。南晋的陶渊明却和他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一)相似的人生遭遇
苏东坡和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遭遇。陶渊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怀才不遇,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于山水。苏轼是宋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家,一生之中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怀才不遇,仕途道路坎坷,不能实现自己的宏图之志。在贬谪的生活中,苦中作乐,寄情于山水之中。
(二)相似的人生境界
苏东坡与陶渊明的人生境界相似。陶渊明的人生境界为苏东坡所景仰,因而,苏东坡到惠州后,能积极去履陶渊明的足迹,如“罗浮稚川界,梦往从之游。”“我欲作九原,独与渊明归。”“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画我与渊明,可做三士图。”“携手葛与陶,归哉复归哉”等零星诗句,可管窥诗人胸臆之一斑。苏轼觉得自己可与葛洪、陶潜画为三士图,并作逍遥游,追求回归自然、质朴闲适、超然物外的田园生活,可见他决心以渊明为榜样了。在经历了冤狱生死之后,乌台诗案羁狱、贬黄州开始,饱尝宦海风波的苏轼从思想上开始转变,于是我们看到,当他在黄州过着“幅巾芒屩,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16],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时,他在处境上无疑与陶渊明更加贴近,心理上更加契合,苏东坡“乐乎于田野乡间”,这是他灵魂的一个歇息。所以我们在苏轼身上,常常也能寻到陶渊明的影子。当然,从客观上讲,苏东坡的人生境界虽日臻脱俗,但比起陶渊明的境界来,终究略逊一筹。毕竟两人个性与追求大不相同。因为陶渊明隐而不仕出于自愿,东坡则出之无奈。难怪东坡“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三)相似的生活境界和心愿
苏东坡和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生活境遇和心愿相似。他们都亲自耕作,亲自修建草房,过着清苦的生活。但陶渊明的洒脱是苏东坡所向往的。可以说,陶渊明是寄托于山水,苏东坡则寄托于陶渊明,也就是两人都寄托于山水。苏东坡有《江城子》一词为证:“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他还“隐括”陶渊
明《归去来辞》成《哨遍》一词:“使家童歌之,时向从于东坡,释耒而歌之,扣牛角为之节,不亦乐乎?”。这些都表明,在精神上苏东坡有陶渊明抛去熙来攘往的污浊世界,纵浪大化,不期生灭的感悟。在黄州,苏东坡也的确过上了与陶渊明一样隐逸的生活,在短短两年零七个月时间里,苏东坡和陶诗多达四十七首,几乎把陶渊明的诗应和了一遍,“只渊明,是前身”,可见苏东坡对陶渊明的向往之情。而这种向往,其实就是苏东坡身处不幸的精神慰藉,他从陶渊明的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样式,生命的另一种乐趣。
(四)相似的田园生活乐趣
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还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这就是他们都能歌颂劳动,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接近劳动人民,能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并且感到有很大的乐趣。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官吏,能够做到早出晚归辛勤耕作,能够与劳动人民打成一团,这在当时社会士大夫鄙视劳动的情况下,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也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极少见的,他们劳动的本身便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使他们的田园诗具有劳动生活气息,不仅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还宣扬了依靠劳动而食的真理,这种观点确实是十分难得的。
尤为难得的是,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是十分真挚的,苏东坡说自己“吏民莫作长官看,我是识字耕田夫(《赠王庆源诗》)“,陶渊明在诗中说:“且入相与归,
壶浆劳近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密切关系。
(五)陶渊明对苏轼的影响
苏轼是集其大成者,他把对陶诗的喜爱和次韵手法的纯熟运用合二为一,创作出了124首和陶诗。苏轼曾描述自己和陶诗的情况:“吾于时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无疑是一篇接受陶渊明的宣言书,“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苏辙《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所引),更是要在人格与诗学方面继承与发展陶氏的风格。
苏、陶二人的才学、为人和为官以及对待进退的态度,历来被中国的读书人视为典范。在才学方面,他们皆少年好学,知识渊博,诗、文都写得非常出色,是中国文学史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文人大家。在为人方面,他们能在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方面,他们都能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他们即使归隐田园,过着平淡的生活,也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苏、陶二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1120页
2.苏轼《与苏辙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文学史
教研室编的《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上册),第35页,中华书局1962
版
3.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288页
4.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18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