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403) 3
《城市地理学》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城市地理学》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948363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7a.png)
第二十五页,共97页。
• 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
– 不发达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
• 传统的、人口过剩的仅能维持生存的农业部门 • 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城市工业部门(主导部门)
– 解释发达国家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更有说 服力
第二十六页,共97页。
• 3、托达罗的模型
– 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 实际收入差异作出的反映。
–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 (1)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 (2)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 • (3)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 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 的地域扩散 。
–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或乡村城镇化:
• 学习重点 – 城市化机制、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 学习难点
– 城市化机制。
第三页,共97页。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 一、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
– 1、定义:几种不同的解释
●人口学: 农业人口
城镇人口
●人类学: 乡村生活方式 ●经济学: 农业活动
城市生活方式 非农业活动
●地理学: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 围内城
– 单位土地产出和收益增加;而单位土地面积 上所需求的劳动力减少。
– 使第一前提和第二前提更加充分。
第十八页,共97页。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4)人口和工业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
• 工业化确立了比较利益的概念
(区位、产业、生产模式——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与 “小而全、大而全”生产)
• 工业化确立了集聚经济的概念 • 工业化确立了规模经济的概念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a6890a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6f.png)
人均GNP水平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高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1、推拉说
2、1970年马卜贡杰模式
第三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始 于何时?(工业革命?产生之日?)
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自工业革命始,因为在 此以后城市才大规模扩展,才在社会经济生活 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力量。工业革命以前的城 市化没有规律是城市乡村化,城市是乡村的一 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6000-7000年 以前就出现城市。现代城市是古代城市的继承 和变革,因此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 化进程。
三次产业的发展
城市化发展阶段划分
城市化阶段的差异
1、发展速度的变化
初期:缓慢,由慢变快 中期:快 后期:慢,由快变慢
2、产业结构的变化
美国城市化阶段的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业劳动力比重
80
60 51.5
40
24.273.8 31.341.345.2
20
0 25.70%
53.40%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代表人物:英国的哈维(D.Harvey)、 美国的卡斯特尔斯(M.Castells)
新马克思主义者学派
对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研究应 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入 手,只有这样才能揭露资本主义 社会城市化的本质及所产生的城 市问题的根源。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工业化与城市化
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关联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https://img.taocdn.com/s3/m/810fd20703d8ce2f0066238e.png)
曼 哈 顿
值得重视的问题
第一个是我国城市中心区大多为旧市区,人口高度密集, 第一个是我国城市中心区大多为旧市区,人口高度密集, 城市中心区大多为旧市区 基础设施老化,大量高层商业楼、 基础设施老化,大量高层商业楼、住宅楼的兴建使城市各项基 础设施的负担更为加重。 础设施的负担更为加重。 第二个是我国很多城市具有悠久历史, 第二个是我国很多城市具有悠久历史,市中心区保留有传 统的建筑风格,如盲目兴建现代化高层建筑, 统的建筑风格,如盲目兴建现代化高层建筑,势必破坏原有的 风貌。 风貌。 因此,对我国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划、 因此,对我国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划、 控制。 控制。
三、郊区的城市化
郊区是城 市一个重要的 组成部分。 组成部分。随 着城市人口激 增和交通方式 的变革, 的变革,郊区 成为广大农村 中受城市影响 最深的地域。 最深的地域。
杜能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
1. 土地利用集约化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四节
城市化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三、郊区的城市化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内部市区包括城心地区和中间市区。以向心型城市化为主。 内部市区包括城心地区和中间市区。以向心型城市化为主。 城心地区 内部市区:城市商业服务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 内部市区:城市商业服务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 大体适中的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区。特征:高密度。 大体适中的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区。特征:高密度。 高密度发展的优点:节省用地,缩短上班距离, 高密度发展的优点:节省用地,缩短上班距离,防止城市 蔓延,保护自然环境。 蔓延,保护自然环境。 高密度发展的不足:拥挤(?),社会病态(?) 高密度发展的不足:拥挤(?),社会病态(?) (?),社会病态
城市化原理精品PPT课件
![城市化原理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66a2a6227916888586d77a.png)
2020/11/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类型
郊区城镇化:也叫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Suburbanization),就是人口、就业 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 一种分散化过程。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 (主要是大城市)发生了几次从城市中心推向 郊外的浪潮。
2020/11/
2020/11/
Urban 城镇化
城市化的概念
City Town 城市化 Cityfication 都市化 Metropolitanization 城镇化 Urbanization
2020/11/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农村地 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对城市化的理解,不同学科有很大的区别。
城市化原理
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的机制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2020/11/
第一节 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城市化含义的争论
2020/11/
城市化的概念
Urbaniza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1867年,是由 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其著作《城镇化基 本理论》中提出的。
➢ 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即城市人口比重增 加的过程
其中,前两项属于弗里德曼的城市化Ⅱ ,后两项属于城市化Ⅰ
2020/11/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实质含义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 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 渐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 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 重逐渐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 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总结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ada32f084254b35eefd34f0.png)
• 乡村城市化是我国常用的术语,指一个或一群社区由乡村地域向城市
地域演化的过程。
• 发展:50-70年代,我国受计划经济制约,停滞状态;80年代改革
开放以来,乡村城市化步伐加快,且出现不同发展模式(苏南模式、
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
•
——以农村集体企业为主导,主动接受大城市技术经济辐射,小
城镇为重点的苏南模式。(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求发展)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的类型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作业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一、定义 (一) 城镇化、城市化和都市化 (二)什么叫城市化
二、关于城市化的几个争议 1. 关于城市化起源的争议; 2. 关于城市化属性的争议; 3. 关于城市化过程与状态争议; 4. 关于城市化内、外问题的争议;
我们认为,前一种观点(城市化自古就有的观
点)可称之为广义城市化,后一种观点(城市化 自工业革命始的观点)可称之为狭义城市化。而
我们目前研究工作的重点应该是狭义城市化概念
中的当代(20世纪50年代起)城市化阶段。
关于城市化属性的争议—— 城市化是姓“资” 还是姓 “社”?
有人认为城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城乡对 立的产物,是和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社会 主义要缩小城乡差别,以便最后消灭城乡差别, 当然不能走城市化的道路。 有人则认为城市化是近现代人类社会的共 同过程,社会主义制度下也不例外。至于更久 远的未来,城市化的前途则另当别论。
区人口纷纷迁往更远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绝对量下
降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在我
城市地理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城市地理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09b66745acfa1c7aa00cce5.png)
32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二)城乡人口迁移的一般模式
农村控制性次系统
–主要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等来实现。 –农村地方政府及有关组织如果能发挥其组织功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逐步提高生活水平, 就有可能打消不少潜在移民的移居念头。 –教育水平的提高往往使农村青年憧憬城市生活而移民。 –家庭和家族不会允许未成年的潜在移民单身移居。成年 人的婚姻状况、奉养父母的需要也是潜在移民的牵制性 因素。 –财产继承权的制度,是多子平分还是由长子继承也往往 对移民数量有所影响。
第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 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 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29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 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 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 (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到 5000美元左右),由于处 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 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 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 化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 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 不存在着显著相关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正统的城市化 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15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一)正统的城市化
•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 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 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4章 城市化原理PPT课件
![第4章 城市化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93319e312b3169a551a403.png)
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 上的过程。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正统城市化类型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
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 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自然灾害
农村推力
农村资源减少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
城市拉力
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 就业机会 服务水平
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
受教育机会
社会保障缺乏
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代表人物:英国的哈维(D.Harvey)、 美国的卡斯特尔斯(M.Castells)
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乡村城镇化——我国的另一种情况
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由于职业变 化和经济来源改变,农业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逐步 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型公共设 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 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
②城市化水平随经济增长呈拉平的“S” 型曲线提高。
③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基本实现了城 市化;75%,人口城市化已完成。
④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往往与这个国 家最大城市的规模和实力相对应。
⑤工业与城市布局存在空间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形态 工业点 工业区 工业枢纽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城市化原理——精选推荐
![城市化原理——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f00c47c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76.png)
城市化原理第四章城市化原理第⼀节城市化定义早在100多年前,西班⽛⼯程师A·塞达(A·Serda)在《城市化理论》⼀书中,⾸次提出城市化和乡村化的问题。
现在,城市化(Urbanization)作为⼀个客观的地域社会经济现象,已被⼈们所接受,但对它的认识,在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观点、看法。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不同解释1.城市化的⼀般提法——⼈⼝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埃尔德⾥奇(H·Eldrige)认为:⼈⼝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
由于这⼀提法简洁,包容性⼴,可⽐性好(可⽤城市⼈⼝的⽐重衡量城市化)被⼈⼝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普遍接受,但城市化除⼈⼝的集中和转化过程外,是否包括其它过程,各学科有不同理解。
2.⼈类学、社会学⾓度的城市化概念L·沃思(L·Wirth)从社会⽣态学观点出发,对城市化进⾏阐述,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活⽅式向城市⽣活⽅式发展、质变的全部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P·索罗⾦(P·Sorokin)也认为:城市化就是变农村意识、⾏动⽅式和⽣活⽅式为城市意识、⾏动⽅式和⽣活⽅式的全部过程;⽇本社会学家矶村英⼀进⼀步认为:城市化应分为形态的城市化、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和思想感情的城市化三个⽅⾯。
尽管⽣活⽅式的转变难以直接度量(间接的可⽤⽂盲率、语⾔统⼀率、⼤众传播普及率等),但城市化中包含⽣活⽅式转变的概念为各个学科所认可。
3.经济学⾓度的城市化概念从城市化进程来研究城市化,认为:城市化现象可分为两个⽅⾯:①经济基础过程城市化现象[已经是城市的地区,城市性质的增强(⼈⼝数量、密度,Ⅱ、Ⅲ产业⽐例上升等);城市向外膨胀];②社会⽂化过程城市化现象,即重视“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农业活动向⾮农业活动转换)。
4.地理学⾓度的城市化概念社会学、经济学对城市化概念的认识是从⼈们的集聚状态、经济活动形式以及⽣活⽅式等⽅⾯的转变来研究城市化,但城市化还应当包涵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过程,即⼀定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个城市地域的扩展两个⽅⾯。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f089f81cc22bcd126ff0cf5.png)
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用
城市人口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 着显著相关。
26
以1981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与城市化水平为例,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大 的相关性:
国家类型
低收入国家
国家数
33
加权人均GNP (美元/人)
260
加权平均城市化水平 (%)
8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 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 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 称之为假城市化,如非洲一些国家。 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 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 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
11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
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 不算城市化?
例如,建筑密度较为稀疏的地域,随着商业服务网点的 增多、交通线路的开辟,人流将逐渐稠密,建筑密度升 高。再如,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内部一些设施较为落后 的地段逐渐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像这些城市内部地域 级差的变化,是否属于城市化概念的范畴?
19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2.第二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只提供粮食,不提供劳动人口,非农业部门就 不能兴起;非农业部门不能形成,城市也就不能产 生。 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 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6ac64f85a98271fe900ef9bf.png)
第4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人、人地、当代与未来第1节城市规划的任务1.规划【概念】: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与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属性】:第一,既定目标,即规划必定是基于既定的,特定的目标:第二,行动或决策集合或序列,即规划必定包含一系列对于实现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或行动:第三,这些决策或行动的内在逻辑在于后向传递性,即上一项决策或行动引发下一项决策或行动,最终导致既定目标的实现.2.城市规划2.1城市规划职业的起源城市规划泛指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有意识地管理与干预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活动。
城市规划学科从其诞生之曰起就致力于化解城市矛盾与危机,为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提供解决方案。
进入20世纪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问题矛盾层出不穷,城市规划学科始终以增进公共利益为基本方针。
2.2ﻩ城市规划的任务【一般】: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本质任务是合理地、有效地和公正地创透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这项任务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策意志及实頑这种意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同时也包括实现这种意志的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和空间美学设计,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中国】: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第2节城市规划的目标与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目标【本质层面】: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抑制发展的消极影响,并增进积极影响.【专家认知】:利维(J。
城市化原理
![城市化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d063296dd88d0d233d46aea.png)
• (二)城市化进程呈现出S形增长曲线,不同发 展阶段具有不同特征。 • 初期阶段: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 就业机会和农业释放的剩余劳动力都很有限,城 市化发展缓慢。 • 中期阶段: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农业劳动 生产力大幅提高,工业快速发展能够为大批农业 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 阶段。
美国的四大城市密集区域
欧盟最具全球影响力的“ 五角形” 区域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主要特 征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 J.E.Stiglitz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 科技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 键因素。 • 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 世界。在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制约条件下 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将是中国对于 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也是全世界迫切关 注和殷切期待的。
–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 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 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 转化。
25
一、城市化的类型
•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 “下”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 一是从主体上看, 城市化的发动主体是来自“下”, 即来自 地方乡镇村等社区政府和农民, 城市化发展的投资主体, 是 乡镇村地方社区和农民群体, 以自有自筹资金为主。 • 二是从地域上看, 城市化发生发展的地域在“下”——乡和 镇, 即在广大农村地区——“乡下”; 城市化人口来源以来自 农村的就地转移为主, 即农村人口在农村内转化为城市人口 (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包括少数外来人口)。 • 三是从层次上看, 城市化发生的等级系统是属于“下”层— —乡镇。在中国行政体制上, 乡镇为最基层的行政单元; 在 中国的城市系统层次上, 建制镇是最下层的城市单元。因此,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 即指发生在农村地域, 由基层社区政府 发动和农民自主推动的、以农村人口在农村内就地转移,建 26 立小城镇为中心的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原理
![城市化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679e3e604a1b0717fd5ddab.png)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往往在特大城市情况下出现,容易发 展成为卫星城镇。
2017/2/21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是 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 其直接创造市区,又称直接城市化。
对城市基础设施影响大
2017/2/21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2017/2/21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类型
从Friedmann城市化分类的两种情况的配合角 度出发,进行划分:
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和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2017/2/21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类型
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理论上最为正常的一种类型,既有人口和
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和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
201城市化是一个
地域空间过程,对其研究更具综合性。城市化 既包括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镇集中(非 农产业向城镇的集中),也包括劳动力和消费 区位向城镇的集中(人口向城镇的集中)。
这一过程包括形成新的城镇和现有城镇向外围 的扩展,也包括城镇内部已有的经济区位向更 集约的空间配臵和更高效率的结构形态发展。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2017/2/21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
城市
城市
向心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
2017/2/21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又称集中型城市化,指城市 化过程中,一些职能部门和设施,不断地 向城市中心聚集。 向心型城市化的结果是城市中心立体发展, 密度提高,易形成中心商务区。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第四章城市化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b0071fe02d276a200292eb7.png)
不同点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Hale Waihona Puke 郊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1.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 经济 发展
农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城
工业发展
市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化
服务业发展
2. 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4.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 正统的城市化: P56 ▪ 假城市化 ▪ 过度城市化 ▪ 郊区城市化 ▪ 逆城市化 ▪ 再城市化:
相对于逆城市化而言,当城市出现逆城市化时,城 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 慢,甚至开始衰落。在此背景下,国家与城市政府 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 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 实现人口增长,这就是所谓的再城市化。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城市化定义 ▪ 城市化机制 ▪ 城市化的类型测度 ▪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 城市化的概念 ▪ 城市化的标志 ▪ 城市化的意义 ▪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的过程 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返 回
1.城市化的概念
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上海人口的增加
54万
1911年人口
538万
1949年人口
1324万
1990年人口
1. 对照上述两幅图,你发现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2. 什么是城市化?其主要标志是什么? 3. 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 彼得· 霍尔(P· Hall,1984)的城市演变模型是城市化发展 阶段理论上能取得全球共识的概括之一。他将城市化发展 阶段分为以下6个阶段 • 流失中的集中,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 散,流失中的分散。
• 三、再城市化
伦敦城自发发展图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各学科研究城市化的区别和联系
研究领域 人类学 经济学 地理学 社会规范 产业结构的变 化 地域空间与人 活动的关系 研究内容 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 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与的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城市 化是一个地域空间变化过程
没有或很少有城市 文化的扩散,在城 市中住着大批没有 城市化的人 只有城市文化的扩 散
发展不协 产生城市贫民区, 调 失业率高,社会 矛盾加大,社会 冲突增多 发展不协 调 发达国家的郊区 化或逆城市化, 快速发展中国家 的乡村城市化
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
1.城市化究竟是一个过程
还是一个结果?(不断
10320
4640 2340
78
62 41
①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经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②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5000
美元之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主城区
外延新城区
主城区
道 路
新增飞地 外延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
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
间接城市化
对城市地域的 划分和城市化 水平的衡量有 重要影响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同步
消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目前转向:认同经济学的看法,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研究城市 化的动力机制
从经济增长角度来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2.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
• • • •
1.工业化与城市化 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 工业为什么向城市集中?工业的区位过程与城市化又有什么关系? 美国经济地理学家斯科特从劳动过程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斯科特 称整个生产系统的核心是劳动过程,企业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各自的 成本函数。斯科特提出以上分析是“后韦伯”工业区位活动的解释, 即任一地点区位的优点或缺点,与其说是先天给予的,不如说是企业 本身内部生产与组织的动态变化所产生的。
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
转化。
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 人口指标和土地指标 • 用人口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城镇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
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
2.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3.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 集中的数量过程,它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其它性质; 4.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
经济学 社会学 城市地理学 首先注意问题的空间性, 从地域秩序入手分析,如 戈特曼提出了“集中分 散,”“聚集”、“优势 度”等城市化的动力过程
资本的原始积累和 除经济原因外,人 循环,整个城市化 类精神,个性解放, 政治状态等非经济 城市化 的过程就是资本的 原因也都是城市化 的动力 扩大再生产过程在 城市地域上的体现。 的动力
劳动过程
后工业区 位论观点 后工业区 位论观点
地方化经济
竖向分离
条件
竖向结合
条件
城市化经济
寻求 单一 产品 的规 模效 益
防止 企业 管理 中的 矛盾
降低 劳动 成本
可得 到技 术经 济的 场合
出于 扩大 企业 管理 效率 的目的
打破生 产投入 产出过 程中的 瓶颈
• 结论:发达国家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已不明显, 但从世界趋势看,工业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作 用依然显著。
滞后城 市化 低度城 市化
超前城 市化 假性城 市化
•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由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 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
有城市的发展和新兴工矿业产生的城市两个方面;
•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 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
阶段,若仍从人口城市化角度考虑,会
得出这些国家城市化逆向发展的结论。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的测度
• 一、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商店 酒楼 政府 总部 自来水厂 煤气厂 垃圾处理厂
娱乐
城市
银行 大型企业
城市
传染病院、 精神病院
体育 文化 报社
兵营、监狱、火葬厂
向心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
2.系统分析模式:1970年马卜贡杰(Mabogunje)提出了城乡
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该模式认为,城乡人口迁移的 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农村和城
市的控制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它们是
控制移民数量的机制。
• 农村控制次系统主要是通过农村各自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 等来实现。如农村地方政府及有关组织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 农村居民受教育状况、成年人的婚姻状况、奉养父母的需要 也是潜在移民的牵制性因素,此外,财产继承权制度等等都 会影响移民。
综合上述观点,城市化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间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 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简言之,城市化就是农业用地转换为非农用地,农业人口转换为非农人口 的过程。
弗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曼的城市化过程理论
可见,物化、实体化 城市化Ⅰ:两大过程 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 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 中过程; 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 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第一阶段
•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1981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国家类型
国家数
加权人均国民生产总 加权平均城市化 值/美元· 人-1 水平/%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高收入石油输出国
33
63 4
260
1400 12630
17
45 66
市场经济工业国
非市场经济工业国 世界平均
19
6 125
•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 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 化密切相关。 ①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②随着制造业的国际扩散而来的是服务业的国际扩散,全球 性的金融网络出现,它们进一步刺激了城市中的第三产业 的发展; ③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服务业也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 哈维对资本三次循环的分析进一步拓宽了城 市化的研究领域。与采用传统理论和人口指 标分析城市化,新的理论和指标有以下特点: 1.由于城市建成环境是城市化的物质体现和结 果,通过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分析,可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 转换。 2.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用城市人 口占总人口比例衡量的城市化水平总是不断 上升的,但如用投资等指标计算,却具有明 显的周期性特点。 3.若干发达国家已完成人口城市化的进 程,当前正处在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三、郊区的城市化
1.郊区化的过程(奥沙利 文),2000) 制造业郊区化; 人口郊区化; 零售业郊区化; 办公业郊区化; 2.郊区化的特征: 土地利用集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 城市网络化;
演进的过程还是结 果?) 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 更繁华地域的转化, 算不算城市化?(广州 天河、珠江新城) 3.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时? (工业革命还是自有 城市就开始?)
•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 分析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核心课 题,正如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各个学科有不同的看法。
③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
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三、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1.推拉因模式: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 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
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乡村破产使
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被迫涌入),造成城市人口膨胀, “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第一次循环
工资实物
固定资本投资
第二次循环
消费资金
生产服务 消费过程 消费服务
科研、技术
第三次循环
各种社会消费
• 在哈维所称的资本三次循环中,以第二次循环和城市化的关系 最为密切,因为生产性建成环境和消费性建成环境共同构成城 市建成环境。 • 哈维给建成环境下的定义是,由无数不同要素:道路、运河、 港口码头、工厂、仓库、下水道、公共建筑、住宅等组成的复 杂的、混合的商品,其中每一种要素都是在不同条件下按不同 的规律进行所称的,而某些要素,如交通网络,既起生产性建 成环境的功能,又起着消费性建成环境的功能。建成环境是一 个总的一般性的概念,它具有长期存在、难以变动、空间上不 可移动、需要大量投资等属性。由于对建成环境的投资通常是 大规模的和长时间的,因此,对资本家个人来说往往难以胜任, 这就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实现资本两次循环间的流动。
• 城市控制次系统主要通过寻找住房和职业的难易来实现。
• 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离乡背井的 农民进城生活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城市自身需要调节;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