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403) 3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循环
工资实物
固定资本投资
第二次循环
消费资金
生产服务 消费过程 消费服务
科研、技术
第三次循环
各种社会消费
• 在哈维所称的资本三次循环中,以第二次循环和城市化的关系 最为密切,因为生产性建成环境和消费性建成环境共同构成城 市建成环境。 • 哈维给建成环境下的定义是,由无数不同要素:道路、运河、 港口码头、工厂、仓库、下水道、公共建筑、住宅等组成的复 杂的、混合的商品,其中每一种要素都是在不同条件下按不同 的规律进行所称的,而某些要素,如交通网络,既起生产性建 成环境的功能,又起着消费性建成环境的功能。建成环境是一 个总的一般性的概念,它具有长期存在、难以变动、空间上不 可移动、需要大量投资等属性。由于对建成环境的投资通常是 大规模的和长时间的,因此,对资本家个人来说往往难以胜任, 这就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实现资本两次循环间的流动。
目前转向:认同经济学的看法,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研究城市 化的动力机制
从经济增长角度来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2.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
• • • •
1.工业化与城市化 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 工业为什么向城市集中?工业的区位过程与城市化又有什么关系? 美国经济地理学家斯科特从劳动过程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斯科特 称整个生产系统的核心是劳动过程,企业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各自的 成本函数。斯科特提出以上分析是“后韦伯”工业区位活动的解释, 即任一地点区位的优点或缺点,与其说是先天给予的,不如说是企业 本身内部生产与组织的动态变化所产生的。
三、郊区的城市化
1.郊区化的过程(奥沙利 文),2000) 制造业郊区化; 人口郊区化; 零售业郊区化; 办公业郊区化; 2.郊区化的特征: 土地利用集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 城市网络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主城区
外延新城区
主城区
道 路
新增飞地 外延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
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
间接城市化
对城市地域的 划分和城市化 水平的衡量有 重要影响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同步
消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
第四节 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的近域推进
• 一、城市化近
域推进的主要 动力 • 1.对外交通设 施的伸展与城 市化(交通工 具的变革导致 城市形态的演
化)
2.工业扩展与城市化。 首先, 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的倾向更为强烈; 其次, 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 再次,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 大的联合企业; 最后,工厂外迁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迁移的距离有多 远。最终都不会脱离城市的影响范围。
滞后城 市化 低度城 市化
超前城 市化 假性城 市化
•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由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 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
有城市的发展和新兴工矿业产生的城市两个方面;
•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 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
2.系统分析模式:1970年马卜贡杰(Mabogunje)提出了城乡
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该模式认为,城乡人口迁移的 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农村和城
市的控制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它们是
控制移民数量的机制。
• 农村控制次系统主要是通过农村各自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 等来实现。如农村地方政府及有关组织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 农村居民受教育状况、成年人的婚姻状况、奉养父母的需要 也是潜在移民的牵制性因素,此外,财产继承权制度等等都 会影响移民。
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
转化。
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 人口指标和土地指标 • 用人口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城镇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
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
2.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3.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 集中的数量过程,它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其它性质; 4.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
•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 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 化密切相关。 ①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②随着制造业的国际扩散而来的是服务业的国际扩散,全球 性的金融网络出现,它们进一步刺激了城市中的第三产业 的发展; ③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服务业也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演进的过程还是结 果?) 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 更繁华地域的转化, 算不算城市化?(广州 天河、珠江新城) 3.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时? (工业革命还是自有 城市就开始?)
•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 分析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核心课 题,正如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各个学科有不同的看法。
10320
4640 2340
78
62 41
①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经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②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5000
美元之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各学科研究城市化的区别和联系
研究领域 人类学 经济学 地理学 社会规范 产业结构的变 化 地域空间与人 活动的关系 研究内容 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 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与的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城市 化是一个地域空间变化过程
阶段,若仍从人口城市化角度考虑,会
得出这些国家城市化逆向发展的结论。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的测度
• 一、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商店 酒楼 政府 总部 自来水厂 煤气厂 垃圾处理厂
娱乐
城市
银行 大型企业
城市
传染病院、 精神病院
体育 文化 报社
兵营、监狱、火葬厂
向心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 彼得· 霍尔(P· Hall,1984)的城市演变模型是城市化发展 阶段理论上能取得全球共识的概括之一。他将城市化发展 阶段分为以下6个阶段 • 流失中的集中,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 散,流失中的分散。
• 三、再城市化
伦敦城自发发展图
③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
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三、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1.推拉因模式: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 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
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乡村破产使
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被迫涌入),造成城市人口膨胀, “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没有或很少有城市 文化的扩散,在城 市中住着大批没有 城市化的人 只有城市文化的扩 散
发展不协 产生城市贫民区, 调 失业率高,社会 矛盾加大,社会 冲突增多 发展不协 调 发达国家的郊区 化或逆城市化, 快速发展中国家 的乡村城市化
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
1.城市化究竟是一个过程
还是一个结果?(不断
Ⅰ
抽象,精神上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 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 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
第二阶段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物化或实体层面 正统城市 既有人口和非农 化 业活动的地域集 中,城市型景观 的地域推进 过度城市 只有人口和非农 化或假性 业活动的地域集 城市化 中,城市型景观 的地域推进 滞后城市 没有或很少有人 化 口和非农业活动 的地域集中 抽象或精神层面 又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 发展状态 协调发展 结果 协调发展
• 城市控制次系统主要通过寻找住房和职业的难易来实现。
• 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离乡背井的 农民进城生活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城市自身需要调节;农
村也需要调节。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
哈维的三次资本循环概念:
资本
奢侈品
消费
再生产 生产过程 生产性建 成环境 消费性建 成环境 城市建成 环境
• 哈维对资本三次循环的分析进一步拓宽了城 市化的研究领域。与采用传统理论和人口指 标分析城市化,新的理论和指标有以下特点: 1.由于城市建成环境是城市化的物质体现和结 果,通过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分析,可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 转换。 2.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用城市人 口占总人口比例衡量的城市化水平总是不断 上升的,但如用投资等指标计算,却具有明 显的周期性特点。 3.若干发达国家已完成人口城市化的进 程,当前正处在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综合上述观点,城市化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间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 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简言之,城市化就是农业用地转换为非农用地,农业人口转换为非农人口 的过程。
弗里德曼的城市化过程理论
可见,物化、实体化 城市化Ⅰ:两大过程 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 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 中过程; 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 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第一阶段
劳动过程
后工业区 位论观点 后工业区 位论观点
地方化经济
竖向分离
条件
竖向结合
条件
城市化经济
寻求 单一 产品 的规 模效 益
防止 企业 管理 中的 矛盾
降低 劳动 成本
可得 到技 术经 济的 场合
出于 扩大 企业 管理 效率 的目的
打破生 产投入 产出过 程中的 瓶颈
• 结论:发达国家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已不明显, 但从世界趋势看,工业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作 用依然显著。
经济学 社会学 城市地理学 首先注意问题的空间性, 从地域秩序入手分析,如 戈特曼提出了“集中分 散,”“聚集”、“优势 度”等城市化的动力过程
资本的原始积累和 除经济原因外,人 循环,整个城市化 类精神,个性解放, 政治状态等非经济 城市化 的过程就是资本的 原因也都是城市化 的动力 扩大再生产过程在 城市地域上的体现。 的动力
•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1981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国家类型
国家数
加权人均国民生产总 加权平均城市化 值/美元· 人-1 水平/%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高收入石油输出国
33
63 4
260
1400 12630
17
45 66
市场经济工业国
非市场经济工业国 世界平均
19
6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