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诊治现状

合集下载

消化道早癌的现状分析报告

消化道早癌的现状分析报告

消化道早癌的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早期消化道癌症是指在癌症发展的早期阶段,肿瘤仅侵犯粘膜或黏膜下层,未侵犯深层组织和淋巴结。

消化道早癌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报告旨在分析消化道早癌的现状,包括患病率、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消化道早癌的患病率消化道早癌包括食管早癌、胃早癌和结直肠早癌等几种类型。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消化道早癌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其中,食管早癌的患病率高企,胃早癌次之,结直肠早癌相对较低。

据研究表明,饮食结构改变、生活习惯不健康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是导致消化道早癌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消化道早癌的诊断手段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包括内镜检查、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等。

内镜检查是最常用的早期消化道癌诊断手段,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的变化,可以发现一些隐蔽性的早期癌变。

组织活检是通过取得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和程度。

组织活检结果可以提供重要的依据,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扫描和MRI等,它们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侵犯深度。

这些检查手段辅助早期消化道癌的诊断,提高了准确性和可靠性。

消化道早癌的治疗方法早期消化道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放疗和化疗等。

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的首选方法,可以完全切除肿瘤组织,预防恶变和扩散。

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及进行适当的辅助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且未侵犯深层结构的患者。

这种手术方法创伤小,恢复较快,适合早期消化道癌的治疗。

放疗和化疗是辅助治疗的手段,通过杀死肿瘤细胞和抑制肿瘤生长,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建议1. 提高公众对早期消化道癌的认识,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定期进行消化道健康检查,特别是有相关症状或高风险人群,可通过内镜检查等早期发现病变。

3. 医疗卫生机构应提供更加便捷和准确的诊断手段,提高早期消化道癌的诊断率。

胃癌早诊早治专家最新共识完整版

胃癌早诊早治专家最新共识完整版

胃癌早诊早治专家最新共识完整版我国胃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虽然早期胃癌治愈率远高于进展期胃癌,但由于早期胃癌症状不典型,诊断率偏低,进展后极大影响胃癌患者的治疗和生存情况。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制订《胃癌早诊早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 版)》(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提高胃癌早期管理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情况。

早期筛查与早期诊断方法胃癌的筛查方法主要包括:X 线钡剂造影检查、内镜检查、血清学检查及HP 感染检测。

1. X 线钡剂造影检查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X 线钡剂造影检查可明显降低肿瘤患者病死率,胃癌检查中应行X线钡剂造影检查。

但与内镜检查比较,由于上消化道X 线钡剂造影检查有放射性且阳性率较低,因此,胃癌筛查时需谨慎应用。

2. 内镜筛查胃镜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目前被视为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其费用相对较高、受限于设备和医师技术造成患者不适,因此,该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

3. 血清学筛查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可分为PG Ⅰ和PGⅡ2 种亚型,可反映胃体和胃窦黏膜的外分泌功能。

当胃黏膜出现萎缩时,血清PGⅠ的水平及PGⅠ与PGⅡ比值(PGR)可能会降低,可用于无症状健康人群的胃癌筛查。

4. HP 感染检测人类胃癌第Ⅰ类致癌因素被认定是HP 感染,尤其对于肠型胃癌的发生。

(1)血清HP 抗体检测胃黏膜严重萎缩患者,可能存在胃黏膜HP 菌量减少等干扰因素,可使其他方法检测假阴性率较高,血清学检测不受该因素影响。

(2)尿素呼气试验(UBT)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13C-UBT 和14C-UBT,具有较高准确性、操作便捷及不受HP 在胃内分布影响等优势。

(3)粪便抗原检测HP 随着胃黏膜上皮每3 d 更新1 次,其代谢产物及死菌体等作为非特异性抗原,随着粪便被排出体外。

HP 粪便抗原检测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酶免疫分析法和免疫色谱法。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治进展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治进展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治进展随着内镜器械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早期胃癌(Early Gast ric Cancer ,EGC)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内镜下微创治疗也逐渐代替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

及时发现、准确诊断早期胃癌,对正确选择治疗方式、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近年来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的主要进展做如下介绍。

1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1.1色素胃镜(Ch romoen doscopy)色素胃镜是指把一定浓度的色素或染料喷洒或涂布于胃黏膜,使普通胃镜下不易发现的病灶充分显示出来,或使普通胃镜下观察到的病灶变得更加清晰明确的一种胃镜诊断方法。

目前常用于早期胃癌检查的色素主要有靛胭脂和美蓝两种。

普通胃镜检查结束后,用0.2%靛胭脂喷洒涂布整个胃黏膜或黏膜的可疑病变处,沉积在胃凹陷部位的靛胭脂呈现浅蓝色,与胃黏膜的橘红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常的胃黏膜表现出清晰的胃小区结构,EGC 可以有以下表现:正常胃小区结构消失,表面呈现颗粒样或结节样凹凸异常,颜色发红或褪色,黏膜下的血管紊乱或消失,病变区易出血,黏膜僵硬。

美蓝为吸收性染料,常用0.2%~0.7%的溶液喷洒胃黏膜。

正常胃黏膜上皮不能吸收美蓝而不着色,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黏膜着色快而浅,胃癌细胞着色慢,需半小时以上,颜色深蓝或黑色,不易冲洗掉。

临床上靛胭脂比较常用。

1.2放大内镜(Magn ifin g En doscopy)放大内镜可观察胃黏膜的微细结构变化,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区分组织学类型以及判断病变的深度和范围。

观察对象主要为小凹形态(Pit Pat ter n)和微血管形态。

由于胃小凹的分型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统一的标准,关于EGC 小凹特征性表现的报道也不尽相同。

Tajiri 等[1]报道在放大内镜下,隆起型EGC 的小凹形状不规则,管状腺癌的黏膜微血管不规整,较增生性息肉或腺瘤的胃血管粗而短,乳头状腺癌的微血管长而曲折,而在凹陷型的EGC 中,小凹形态多为不规则的管状结构,并且与周边黏膜相比,病变处小凹结构较小,其中低分化EGC 的微血管为细网状和螺旋状。

早期胃癌诊治综述

早期胃癌诊治综述

理想的肿瘤标记物 , 可作 为早 期诊断和筛 选理想指标 。
e 胃癌 抗 原 ( A s 在 胃 癌 组 织 中 . MG g )
诊 时 主 要 临 床 症 状 为 上 腹 隐 痛 的 占
6.% , 腹胀 占 3.% ; 有部 分 患者 03 上 1O 另
伴有 泛酸、 嗳气 、 便 、 血 、 黑 呕 食欲 减 退或 体质 量减 轻 等 ; 有 5例 ( . 2 ) 无 只 27 % 为 症状 患者 , 系体 检 时 胃镜 检查 发 现病灶 。
临床 上常用 的 胃癌筛 查 的血清 肿瘤 标 志 物 。尹鹏 等 研 究 指 出 , 上述 单 独 使 用 时, 其敏感性在 1 % 一6 % , 如果联 合 6 5 而
监 测 则 敏 感 性 可 以 达 到 8 % 以 上 。 因 5
可为I 临床提 供 胃癌早期 诊 断和 观察 复发 的参数 。 ② 影像学检查 。 aX线 气钡双重对 比造影 检查 : . 胃气 钡 双重对 比影 像学 检查 可 以通过 双对 比 像、 黏膜像 、 充盈 像 和压迫 像 等清 晰地 显
示病变 , 种 检 查 方 法还 可 相 互 补 充证 四
有无淋 巴结 转移 。根据 浸润 的深 度 可分 为 胃黏膜 内癌 与黏膜 下癌 。E C根据 病 G 灶形态可分为 l ( 型 隆起型 ) Ⅱ型 ( 、 浅表 型 ) Ⅲ型( 、 凹陷型 ) 混合 型 ( 和 以上各 型 的混合 )其 中 Ⅱ型又分为 Ⅱa型( 表隆 , 浅
5年生存率参差不 齐。 目前 , 胃癌 的诊 治
仍应强调早期诊 断 、 推广 胃癌标准根治术
和 以手 术 为 主 的综 合 治疗 。
早 期 胃癌 的概 念 和 分 类
能应 用的诊断 胃癌 的检查 主要 如下几种 。

临床医学论文-早期胃癌诊断技术进展

临床医学论文-早期胃癌诊断技术进展

临床医学论文-早期胃癌诊断技术进展【关键词】早期胃癌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 EGC)是指局限于黏膜内(M)或黏膜下层(SM)的胃癌,而不考虑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

根据日本胃肠道内窥镜学会(1962年)以及日本胃癌协会(1998年)制定的标准,EGC的大体形态分为3型:隆起型(Ⅰ型)、平坦型(Ⅱ型)及凹陷型(Ⅲ型),其中平坦型(Ⅱ型)又可分为浅表隆起型(Ⅱa)、浅表平坦型(Ⅱb)及浅表凹陷型(Ⅱc)。

自从提出早期胃癌这个概念以来,对早期胃癌诊断的研究发展迅速,除了传统的放射学检查、内窥镜检查、细胞学检查方法外,一些新的检查方法相继出现,如单克隆抗体、基因诊断、内镜超声(EUS)等,并且深入到分子生物学领域,成为早期胃癌诊断的重要手段和办法。

这些检查办法,对正确评估肿瘤性质、浸润程度、转移情况和如何治疗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1 放射学检查1.1 X线检查常规钡餐检查对胃黏膜的微细结构显示不足,不能作为EGC的检查方法。

胃气钡双重对比影像学检查可以通过双对比像、黏膜像、充盈像和压迫像等清晰地显示病变,四种检查方法还可相互补充证实,提高EGC的检出率。

胃双重造影法将双对比法和传统方法结合,实现了钡检技术由经验技巧性转向规范化和程序化,使病变显示和认识的质量有更可靠的保障。

目前,X线不仅能够证实胃癌是否存在,同时还能够对浸润深度和范围做出诊断。

日本每年用放射影像学方法普查大约500万人,胃癌检出率为0.12%,其敏感度为82.4%,特异度为77.2%。

我国也开展了该项普查,胃癌检出率为0.1%,其中EGC占71.4%。

放射影像学检查可疑者必须经内窥镜检查,以明确诊断[1]。

1.2 薄层螺旋CT虽然薄层螺旋CT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进展期胃癌的术前分期,但对于判断EGC 的淋巴结状况,其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优于内窥镜超声,因为EGC的淋巴结转移多局限于胃周淋巴结。

Kunisaki等[2]的一组EGC资料显示,螺旋CT诊断正确率为89%,敏感性为73%,特异性为93%,而内窥镜超声的诊断正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84%和96%。

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不足10%等

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不足10%等

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不⾜10%等2019-05-25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不⾜10%在最近举办的2009年全国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上,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卢忠⽣教授介绍,⽬前我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达40万⼈。

死亡⼈数达30万⼈。

导致胃癌⾼死亡率的原因之⼀,是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太低。

⽽⽇本作为胃癌⾼发国,其胃癌死亡率⾃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下降了近50%,其主要原因就是随着内镜技术的⼴泛应⽤,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达50%以上。

卢忠⽣教授说,早期诊断是改善胃癌患者预后的⾸要原因,⽽内镜检查是早期诊断胃癌的唯⼀有效⼿段。

因此,要努⼒提⾼内镜医师早期诊断胃癌的能⼒,同时,建议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凡年龄在45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常⽣活中经常出现胃胀和消化不良等不典型胃部不适症状的⼈,均应接受胃镜检查。

55~65岁⼈群尤应防控中风上海中医药⼤学曙光医院魏江磊教授,通过对华北和华东3省市6000个脑中风病例的跟踪研究,发现55~65岁是脑中风的⾼发期;⽽且中风先兆男⼥有别。

魏江磊的研究发现,在中风先兆的20个⾼危症状中,⼤部分患者在中风前会出现眩晕、单⼿指⿇⽊、短暂性⾔语蹇涩等,少部分⼈会有头胀痛、⼿指⿇、健忘、倦怠嗜卧、步履不正等情况。

其中男性中风先兆的头号因素是连续两周以上便秘;⼥性则是连续两周以上烦躁易怒、情绪紧张,尤其是合并有⾼⾎压、⾼⾎脂、糖尿病的患者。

魏江磊指出:尽管研究证明五六⼗岁是中风发⽣率最⾼的年龄段,但近年来中风年轻化的趋势不容忽视。

在调查中,有记录的最年轻中风患者为20多岁。

湖南肥胖⼉童激增在最近召开的第⼆届中西部⼉科医学发展论坛上,湖南省⼉童医院⼉童保健所⼀项对38024名6~16岁年龄组⼉童体检结果显⽰,与2002年相⽐,湖南省中⼩学⽣同性别同年龄组的⾝⾼普遍增加3~5厘⽶,体重增加2~4公⽄,胸围增加3~5厘⽶。

但与此同时,⼉童的肥胖发⽣率也激增,成为令⼈忧⼼的问题。

调查显⽰,湖南⼉童的肥胖发⽣率已从2002年的9.8%。

综述-早期胃癌

综述-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进展D4C5班李成龙学号:118112168 摘要:胃癌是世界范围内高居第二位的癌症死亡原因。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常伴有转移,总体预后不良。

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仍然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很多,但主要还是分为内镜治疗和传统开腹手术两大类。

现综合近年来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早期胃癌治疗方面的文献,对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的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腹腔镜;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 ,ECG)是指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的胃癌,不论是否有淋巴结的转移[1]。

根据癌肿滋润深度又可分为黏膜癌(M-Carcinoma,MC)和黏膜下癌(SM-Carcinoma,SMC)。

早期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以适当的治疗,其预后将明显好于进展期,术后5年生存率将达到90%以上[2],总体复发率在1.5%-13.7%。

既往早期胃癌(EGC)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

近年来的大量资料显示[3]MC和SMC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6.4%、9.7%-24.3%,而且随着内镜设备和内镜操作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EGC的治疗以从单纯外科手术转向内镜局灶切除。

研究表明,在严格选择适应症的情况下,开腹手术和内镜手术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90%以上[4]。

1 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l disssection,ESD)EMR和ESD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是有无淋巴结转移,因此治疗前应常规行色素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并进行超声内镜检查以明确病变浸润深度,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1.1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即通过吸引或用钳子将病变处牵拉呈息肉状,然后借助圈套器将病变切除的方法。

其适应症是[5]:肿瘤局限在黏膜内;单一病灶;直径≤2cm的隆起型病变(Ⅰ或Ⅱa);≤1cm的平坦型(Ⅱb)及凹陷型(Ⅱc);肿瘤无溃疡及脉管癌栓;癌细胞分化良好。

胃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

胃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

胃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胃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虽然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胃癌的总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其绝对发病人数仍然很庞大,其死亡率占各类肿瘤死亡原因第二位,其中发展中国家胃癌占2/3。

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之一,每年新确诊患者人数达30万人以上,且近年发病年龄具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目前,我国胃癌病人的死亡率还较高,每年约有16万人死于该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胃癌起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而且受医疗条件的限制,我国目前早期胃癌的诊断比例还很低,只有10%左右,即使在少数几个大的医疗中心,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也只有20%左右,这直接影响了胃癌的治疗效果。

因此,重视早期胃癌的筛查,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对于降低胃癌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胃癌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与遗传、环境及饮食等许多因素有关,但通过纠正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部分胃癌还是可以避免发生的。

首先,我们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规律,定时定量;同时,饮食结构要合理,避免避免长期摄入腌制、高盐、辛辣、发酵发霉等不健康的食物,少吃烟熏、油炸和烘烤食物。

现已明确吸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且其危险度的大小与吸烟量有关,更与抽烟开始的年龄有关。

此外,经常饮用烈性酒可损伤胃粘膜,可相继引起增殖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甚至胃癌。

因此,对有胃粘膜病变的人群尤其要戒烟戒酒,多吃水果及黄绿蔬菜,蔬菜和水果中含大量丰富的维生素,有助于预防胃癌。

此外,牛奶中含有的维生素A,有助于粘膜上皮的修复,对预防胃癌也有一定作用。

大部分的胃癌在早期没有特异性症状,或只有与胃炎相似的症状,如中上腹部的饱胀、隐痛,反酸嗳气的增多,食欲的下降,进食梗咽感等等,这些症状往往会被患者忽略;随着疾病的发展,才会出现出血、梗阻甚至穿孔等严重症状,但此时再治疗往往疗效较差。

因此,对于年龄大于40岁后,一旦出现无明显急性刺激因素导致的上腹部不适或消化道症状时,应积极就医,行胃镜检查。

尤其对胃癌的高危人群,如有胃肠吻合术10年以上,长期酗酒、吸烟,喜高盐饮食、熏制食品和少食新鲜蔬菜,或有胃癌家族史者更应定期复查胃镜。

胃癌早诊早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胃癌早诊早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胃癌早诊早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摘要】我国胃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虽然早期胃癌治愈率远高千进展期胃癌,但由于早期胃癌症状不典型,诊断率偏低,进展后极大影响胃癌患者的治疗和生存渭况。

鉴千此,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制订《胃癌早诊早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提高胃癌早期管理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情况。

胃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是早期管理的关键,早期筛查包括X线钡剂造影检查、内镜检查、血清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等,早期诊断包括内镜、病理学及影像学分期诊断。

除了传统手术治疗,依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侵犯深度,早期胃癌治疗还包括内镜及术后辅助治疗。

术后应行系统肿瘤监测,尽早识别复发和转移。

该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医疗机构和患者提供权威、可靠参考。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癌症发病率增加和病死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幽门螺杆菌(HP)根除等举措的施行,已使胃癌整体发病率下降,但胃癌仍居癌症发病率第5位癌症相关病死率第4位。

胃癌的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早期症状隐匿,多数胃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预后较差。

近年来,随着医学不断进步,精准医学理念日益发展,带来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液体活检等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机会。

通过监测高危人群,早期发现胃癌,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胃癌的流行病学趋势胃癌作为全世界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不良预后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挑战。

我国胃癌早期诊断率偏低,极大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生存渭况。

因此,应该重视早期筛查在胃癌防治中的重要性,及时发现早期胃癌并进行有效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提高其生命质量。

推荐意见1: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建议提高我国胃癌患者早诊早治水平,以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强推荐,证据分级:高级L二、胃癌的预防胃癌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共同导致,如遗传疾病状态饮食习惯等因素。

早期胃癌筛查标准现状及诊断进展

早期胃癌筛查标准现状及诊断进展
• 普通胃镜
–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 为提高检出率建议检查前10分钟给予去泡剂口
服 – 为避免漏诊,建议取活检5块以上。 – 胃镜检查出的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残胃及胃
息肉等癌前疾病须严格随访。
– 局限性:无法显示病变的腔外扩散、淋巴结转 移等。
早期胃癌的诊断方法:普通胃镜
• 普通胃镜
早期胃癌息肉样 型(Ⅰ型)。胃 角上息肉样隆起, 表面充血、糜烂、 伴有少许出血, 活检示低分化腺 癌,手术证实为 黏膜内癌。
– 重庆:据2008年肿瘤发病率统计居前六位的肿瘤 中消化道肿瘤就占了四位,其中胃癌为第三位 (万)。
流行病学
• 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为哥斯达 黎加、日本、智利。
• 我国居中上,我国发病率及死 亡率最高的是福建省长乐县、 辽宁庄河、山东临朐。
流行病学
• 早期胃癌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达90%以上。 • 进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仅为30%~40%。
• 策略
– 提高医生警惕性,适当放宽x线和胃镜检查指征, 有利于发现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筛查途径:高危人群筛查
• 高危人群
– 癌前期病变
• 指易转变成癌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 包括以下连续过程:
正常→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癌
– 癌前疾病
• 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
早期胃癌筛查途径:高危人群筛查
P16,Cert等; – 糖链抗原:CA19-9、CA50、CA72-4、CA95、
CA242等。
早期胃癌的诊断方法:标志物
• 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评价
– 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对胃癌的诊断意义尚无定 论
– 早期诊断意义不大 – 检测困难、程序繁琐、耗时、需要昂贵的设备

胃癌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现状

胃癌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现状

胃癌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现状摘要:目的对胃癌病理的诊断类型以及临床治疗的现状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所采取的方法针对国内以及国外所采用的胃癌病理的诊断的标准和临床治疗的方式进行总结,将其进行对比的同时进行分析。

结果对于胃癌早期的病理诊断的标准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对组织病理学进行的分析我国所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国际的分类方法;对胃癌的分期,在我国采用的是UICC制定的TNM 法。

在治疗上,要根据胃癌分期的不同而采取不相同的手术方式,进行辅助治疗的方法是非常多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选择。

结论胃癌的病理分型以及分期都是非常复杂的,并且直接就能够决定所采取手术的方式以及预后。

针对治疗胃癌所采取的方式必须要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以及辅助的治疗方法,并且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方案、新的技术,这将会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一个非常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胃癌;病理诊断;临床治疗胃癌作为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近几年的发展,该病的发病率不断的提高,发病的年龄趋于年轻化。

本篇文章将从病理的诊断、分期、治疗、预后等几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够对临床的治疗起到一定的帮助:1.病理的诊断、分期、分型1.1胃癌早期病理诊断的相关标准在日本胃癌研究会将对胃活检病理的诊断分为了5级:I级是正常的胃粘膜同时不伴异型增生,是属于良性的病变;II级是伴异型增生,属于良性的病变;III级是在良恶性之间发生的病变;IV级为可疑癌;V级就是癌。

在西方的国家将胃活检的病理诊断分为4个等级,I级为正常的黏膜;II级是反应性的改变;III级是属于异型增生,这又可以分为轻、中、重度;第4级就是属于腺癌。

这两者的主要分歧就是在于日本的学者认为癌是由细胞的形态所决定,不管是否具有基质浸润,均被诊断为癌,所以,异型增生如果已经是重度的也被确诊为癌;但是西方的国家就将其两者区分,认为重度的异型增生属于是癌前的病变,这只是属于一个过渡期。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在中国,胃癌也是一种高发的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与世界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以期提高人们对胃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中国胃癌的流行病学现状具有以下特征:1、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差异:在中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胃癌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

城市地区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有关。

而农村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可能与农村地区的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等有关。

2、年龄段的差异: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年龄段差异。

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尤其是50-60岁的人群,这与该年龄段的人群暴露于各种致癌因素的时间较长有关。

3、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胃癌发病率也存在差异。

东部地区发病率较高,可能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而西部地区发病率相对较低,可能与西部地区的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等有关。

胃癌的致病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结构、吸烟和饮酒等。

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的致癌因素之一,大约有60%的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此外,饮食结构不合理、吸烟和饮酒等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针对胃癌的筛查和诊断,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内镜检查、生化指标检测、影像检查等。

其中,内镜检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筛查方法之一,可以发现早期胃癌并进行组织活检。

生化指标检测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等生化指标来辅助诊断胃癌。

影像检查如钡餐造影、CT等也可以帮助诊断胃癌。

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

手术是治疗胃癌的首选方法,早期胃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可获得较好的生存率。

化疗和放疗则主要用于辅助手术治疗,帮助控制肿瘤的扩散和缓解症状。

要降低胃癌的发病率,需要从多方面加强预防措施。

首先,加强幽门螺杆菌的防治,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降低感染风险。

其次,优化饮食结构,减少高盐、熏制、油炸等不健康食品的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早期胃癌临床诊治分析

早期胃癌临床诊治分析

早期胃癌临床诊治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总结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确诊36例早期胃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确诊的36例早期胃癌患者全部施行胃癌根治手术。

结论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对确诊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提高患者存活率。

【关键词】早期胃癌手术治疗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胃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胃癌有时出现上腹隐痛不适、嗳气、反酸、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上消化道症状,容易被忽视。

早期确诊尚不到10%。

早期胃癌是指所有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的胃癌,而不论其病灶大小和有无淋巴结转移。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最有效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经确诊早期胃癌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8岁~72岁,平均年龄41岁。

胃病病史1~20年。

临床症状以上腹部疼痛不适为主19例,其次为食欲不振,3例。

1.2临床特点胃癌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而影响胃功能时才出现明显症状。

上腹部疼痛19例,上腹部疼痛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常易被忽视。

恶心、呕吐10例,随着肿瘤生长病人会出现呕吐。

胃窦癌增长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幽门梗阻,可呕吐出腐烂宿食。

食欲减退、消瘦、无力4例,多数病人首先出现食后饱胀、嗳气,常在多食后明显,患者常常主动限制饮食,而逐渐消瘦和无力。

其它3例,出血黑便可以在胃癌早期出现,有时候黑便为唯一症状。

胃酸缺乏造成胃排空加快而出现腹泻,有时则表现为便秘以及下腹部不适。

1.3诊断方法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贫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等。

X 线钡餐检查可发现充盈缺损或龛影,是主要的检查手段。

纤维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病变部位,采取组织作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

B超检查能显示癌对胃壁的浸润程度及对胃外的侵犯情况,并可了解肝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胃癌诊治现状刘厚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江西省吉安市、343000【摘要】胃癌是我国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要降低胃癌的病死率,必须要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本文将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早期胃癌;诊断;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是指癌组织浸润仅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者。

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很低, 仅10%左右[1],原因在于早期胃癌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 少数人有恶心、呕吐或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病症状。

这些症状极易同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相混淆。

早期胃癌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达84%~99%[2].。

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差,平均5年生存率仅15%左右[3],因此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成为降低胃癌病死率的关键。

1.早期胃癌的诊断通过X线钡餐检查和纤维胃镜加活组织检查, 诊断胃癌已不再困难。

由于早期胃癌无特异性症状, 病人就诊率低, 加上缺乏有效便利的普查手段, 目前国内早期胃癌占胃癌住院病人的比例较低。

为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 除了预防之外,对怀疑早期胃癌者进行有效的辅助检查是必需的。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诊断胃癌的检查主要有如下几种:1.1肿瘤标志物1.1.1 癌胚抗原(CEA)、糖蛋白类抗原(CA19 -9、CA125)癌胚抗原(CEA)、糖蛋白类抗原(CA19 -9、CA125)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胃癌筛查的血清肿瘤标志物。

尹鹏等[ 4]研究指出, 上述单独使用时, 其敏感性在16% ~ 65%, 而如果联合监测则敏感性可以达到85% 以上。

因此, 建议在随访过程中应该对所有病人进行肿瘤标记物的联合检测。

1.1.2胃癌抗原(MGAgs)胃癌抗原(MGAgs)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很强, 在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

使用免疫PCR技术, 胃癌的血清学诊断阳性率可达到70%以上, 并能检出早期胃癌, 其中特异性较高的MG7 研究较多。

黄立群等[ 5] 对161 例患者血清进行胃癌MG7检测, 结果胃癌组性率82.35%,胃癌前病变组阳性率33.33%, 慢性胃炎组阳性率9.68%, 提示MG7对胃癌诊断有特异性,可以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

1.1.3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产物目前发现10余种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癌基因、抑癌基因被异常激活或失活。

现已发现的癌基因有ras, C-erbB-2和C-myc等, 抑癌基因有p53, p16, APC等。

通过基因诊断技术对这些基因进行检测, 有助于胃癌的诊断与预后判断。

1.1.4胃蛋白酶原(PG)胃蛋白酶原(PG)是由胃主细胞分泌的一种门冬氨酸蛋白酶前体。

近年来日本学者研究发现, PG可作为胃癌和癌前病变高危人群的血清筛查指标。

说明在早期胃癌的诊断上PG的作用很高。

1.1.5端粒酶端粒酶是目前已知最为广谱的恶性肿瘤分子标志物。

胃癌患者的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分级及肿瘤恶性度相关。

Hiyama等发现, 66 例胃癌患者端粒酶阳性率85%, 而癌旁黏膜为6%, 胃黏膜肠化生病变中也有少量表达, 说明此可能为癌前细胞。

1.2 影像学检查1.2.1 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胃气钡双重对比影像学检查可以通过双对比像、黏膜像、充盈像和压迫像等清楚的显示病变, 四种检查方法还可相互补充证实, 提高EGC的检出率。

目前, X 线不仅能够证实胃癌是否存在, 同时还能够对浸润深度和范围作出诊断。

1.2.2 CT诊断多层螺旋CT影像可以较为清楚的反应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位置、大小,这一技术的使用,使医生在对早期胃癌患者治疗中治疗方案的选择、手术风险的决策及评估预后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6]。

1.2.3 MRI诊断MRI应用于早期胃癌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 诊断准确率各家报道不等, MRI对Ⅰ或Ⅲ型早期胃癌诊断准确c.率较高, 但对Ⅱ b型早期胃癌的诊断难度较大, 目前尚无经验可循。

1.3 内镜检查1.3.1 普通内镜检查胃镜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还可获取病变组织作病理学检查, 是诊断胃癌的有效方法。

研究表明, 胃镜对胃癌诊断的假阴性率仅0.6%, 如果与活检联合应用, 其准确率97.4%, 敏感性93.8%, 特异性99.6%[7]。

1.3.2 色素内镜色素内镜是内镜下利用色素+的一种检查方法。

普通内镜不易识别的消化道黏膜及某些脏器表面的性状,借助色素的作用,使之变得容易识别,容易诊断。

对普通内镜观察不到的黏膜的功能状态,也能通过色素的作用,使之能在内镜下用肉眼直接观察和诊断。

原则上所有能接受消化道普通内镜检查的病例,原则上均可进行色素内镜检查。

色素的投入途径主要有两种:在内镜下直接喷洒的称直接法;经口服色素后,再进行内镜观察的称间接法。

在内镜检查和活检的基础上, 采取黏膜色素染色法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 特别是微小胃癌和小胃癌的检出率。

据报道可提高检出率5% ~10%[8] 。

1.3.3 放大内镜普通内镜只能将图象放大数倍, 放大内镜可以将所观察的图象放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放大内镜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微小病灶的发现与判断,尤其是对粘膜小隆起或缺损、糜烂的早期胃癌的诊断。

放大内镜主要根据粘膜颜色、小凹小凸的形态及血管密度、大小、分布与形状的改变进行判断。

日本研究结果显示, 放大内镜的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基本一致, 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和95.5%。

如果同时结合色素内镜检查, 可明显提高对黏膜早期微小病变、黏膜血管病变的判断, 从而增加早期胃癌诊断的准确性。

1.3.4 荧光内镜荧光内镜是利用激光诱导组织的自体荧光或应用外源性光敏剂后荧光光谱的差异性来判断组织性质的内镜诊断方法。

从而发现普通内镜下无法显示的病灶,更精确地引导活检,提高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口服或静脉注射光敏剂后,肿瘤或发育不良的组织则吸收光敏剂,用一定波长的激光通过内镜进行观察,就可发现肿瘤组织中的荧光,从而使病变清晰显示。

1.3.5 电子超声内镜检查将超声系统和内镜系统有机的集合, 构成了电子超声内镜(EUS)系统。

虽然EUS在鉴别胃的恶性和良性病变上会遇到困难, 但对胃癌浸润的深度、范围, 尤其是贲门部的原位癌灶上有非常大的诊断价值。

对于浸润型胃癌患者, 尤其是内镜多次活检为阴性结果的, EUS是首选检查方法。

在EUS引导下做黏膜下层针吸活检, 有助于对微小癌作出准确诊断。

1.3.6窄带成像技术(NBI)NBI是将内镜广谱的光学滤器改为窄谱滤器,即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从而清楚地显示黏膜表层的毛细血管和黏膜表面腺管开口形态的一种内镜检查技术。

NBI常和放大内镜联合使用以使黏膜上皮结构和黏膜表面的微血管形态显示得更为清晰。

Yamada等[9]研究发现应用NBI联合放大内镜诊断浅表凹陷型早期胃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达95%、96%。

1.3.7 红外线内镜检查红外线内镜的优点是可以穿透组织, 清晰显示黏膜下血管形态,可用于区别粘膜癌、粘膜下癌、进展期癌。

重要的是它可以清晰显示黏膜下血管情况, 为是否进行早期胃癌黏膜下切除提供依据。

2.早期胃癌的治疗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内镜下治疗、腹腔镜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提高,腹腔镜手术治疗在早期胃癌的治疗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例。

2.1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切除术(EMR)是由内镜息肉切除术和内镜粘膜注射术发展而来的一项内镜技术。

该术通过对早期癌及巨大扁平息肉等病灶粘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使病变粘膜有足够范围及深度的完整切除。

EMR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少等优点。

EMR 是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最早应用的手段,迄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随着病例的增多及经验的积累,其适应证也基本成熟并得到公认。

EMR 的标准适应证是术前判断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病变局限在黏膜内、病灶直径在2cm 以下、组织分型是分化型、不合并溃疡者。

EMR 基本的手术方式有两种,一是strip biopsy 法,该方法是在病变周围进行标记,然后黏膜下局部注射,使黏膜抬举,把持钳和圈套插入钳子孔,在循环的圈里穿过把持钳,把病变的部位夹上把持钳,把圈的柄塞入病变部位勒紧,通电切除。

另外一种是EAM 法,在病变的周围进行标记,局部黏膜下注射,形成充分的膨隆,确认了充分的膨隆后,插入装着透明帽的内视镜,吸引病灶,送入圈里切除取出。

术后并发症主要是出血和穿孔,术后出血strip biopsy 法低于2.8%,EMA 法低于3.3%[10]。

术后第一年需在1、6、12 个月及后5 年内每年1 次内镜随访加活检检查,以免遗漏局部复发和残存灶。

若早期胃癌黏膜切除术后 2 年内胃镜随访观察未见局部癌复发则认为治愈。

2000 年日本统计EMR 治疗早期胃癌3087 例,治疗后的复发率为11.9%,复发者再行追加治疗而痊愈[11]。

随着该技术的推广普及,严格把握治疗指征,完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提高并发症的处理能力,规范化EMR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2.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是使用顶端带有绝缘陶瓷圆球的电刀(IT刀)对消化道早期癌进行粘膜下剥离一次性切除。

其具有一次性全部切除大的病灶,残癌复发少等优点。

鉴于EMR 法难以将直径2cm 以上的病变整块切除,EMR 所采取的分割切除的方法有几个弊病,一是对内镜下治疗的早期胃癌,对标本进行详细的病理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分割切除的标本对于其浸润的深度和脉管浸润进行评价存在困难;二是分割切除的病例复发率高。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ESD理论上能够将肿物整块切除,减少复发率,并能最大限度减少固有肌层的损伤[12]。

应用ESD法可使内镜治疗早期胃癌的适应证扩大:(1)无溃疡型的分化型M 癌。

(2)即使是有溃疡型的分化型M 癌如果直径是3cm 以下的,术前评估不认为有淋巴结的转移,也纳入适应证。

(3)未分化型M 癌,无溃疡型,直径2cm 以下。

(4)分化型,认为sm 浸润,如果3cm 以下到sml(<500μm)的浸润,有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很低的报告。

ESD 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一次性切除病变,2005 年Oda 等[13]报告日本国立癌中心用本法治疗早期胃癌945 例,1033 个病灶,整片切除率为98%,术中及术后发生出血者占13%,穿孔者占4%。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得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因其创伤小及治愈性切除疗效,ESD已成为早期胃癌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腹腔镜早期胃癌手术腹腔镜下早期胃癌局部切除术包括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术(LWR)及腹腔镜下胃腔内黏膜切除术(IGM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