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药物的新剂型(第4节透皮治疗系统)

合集下载

第五节 透皮吸收制剂

第五节 透皮吸收制剂

By Ding PT
11
透皮吸收制剂与局部用制剂 的区别
透皮吸收制剂: 通过皮肤给药用于全身治疗 评价指标:血药浓度 局部用制剂 通过皮肤给药用于局部治疗 评价指标:靶部位(皮肤中的病变部位) 的药物浓度

By Ding PT
12
经皮给药的优点





给药方便,特别适合于口服给药有困难的病人; 药物经皮吸收直接进入体循环或者皮肤局部的 靶器官,避免了胃肠道对药物的破坏作用和对 胃肠道的刺激; 作用时间长,平稳; 不会造成肌体的损伤; 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如发现有副作用,易 于立即停药; 改善病人的顺应性。
By Ding PT
18
2.丙烯酸酯压敏胶

(Acrylic PAS) 丙烯酸酯压敏胶具有良好的 耐候性、耐热性、耐光性,性质稳定,无色透 明,无公害。

National Starch
By Ding PT
19
3.聚异丁烯压敏胶

(Polyisobutylene PSA) 聚异丁烯为具 有粘性的一类人工合成橡胶。本品非常 稳定,耐候性、耐热性及抗老化性良好。
Present: 1970 AD to 2000 AD
Future: 2000 AD to 2025 AD

By Ding PT
4
The Present Day

1970-- Alza Research (US) began first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transdermal 1980-- Scopolamine first transdermal reached US 2002– Many Rx and non-RX products in US market. Transdermals deliver drugs from a few hours up to 7 days.

【推荐下载】新剂型新技术在中药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推荐下载】新剂型新技术在中药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键入文字]
新剂型新技术在中药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新剂型新技术在中药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药;外治法;透皮给药系统
 外治法是中医药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几千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

现代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是指药物在经皮肤给药后,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循环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该类制剂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的破坏,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时间,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近年来,随着制剂技术的发展和药用新辅料的应用,研制开发了许多经皮给药新剂型,较传统剂型有显著优点。

笔者现对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类论述。

1。

药剂学:透皮给药制剂

药剂学:透皮给药制剂

其他3% 透皮制剂10%
缓控释制剂 13%
口服控释制剂 51%
肺部吸入制剂 23%
发展: 第三代制剂研究重点之一,美国 2002年TTS销售量占10% 未来: TTS市场份额将继续上升
现状与未来
由表可见,透皮吸收制剂的销售呈上升幅度较大的一类
经皮给药的优点:
可以避免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 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控释膜
复合膜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流程
2. 充填封闭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流程
药物
混悬 介质
混合
药 物 混 悬 液
定 量 注 射 泵
背衬膜 控释膜
成 型 机 械
保护 膜
压敏 胶
包成 装品 机 械
封闭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流程
3. 聚合物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流程
亲水胶、 水、
丙二醇等
• 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在疏水性或亲水性的 聚合物骨架中,分剂量成固定面积大小及 一定厚度的药膜
4.微贮库型
(microreservoir-type) •兼具膜控释型和骨架扩散型
的特点
二 经皮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年龄、皮肤水合作用、角质层厚度、皮肤
条件、 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2、压敏胶(PSA)
指在轻微的压力下即可实现粘贴同时又 容易剥离的一类胶粘材料。 常用的压敏胶
聚异丁烯(PIB)类压敏胶 丙烯酸型压敏胶:溶液型、 乳剂型 硅橡胶压敏胶
3、背衬材料、防粘材料与药库材料
背衬材料:多层复合铝箔、PET、高密度PE 防粘材料:PE、PP 药库材料:卡波沫、HPMC、PVA

透皮给药制剂课件

透皮给药制剂课件
药物。
4、醇类化合物 n 含有2~5个碳原子的短链醇能溶胀和提取
角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 而提高极性和非极性药物的透皮透过。
23
5、其他吸收促进剂 n 挥发油 ,如薄荷油、桉叶油、松节油等 n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n 磷脂和油酸
24
三、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新技术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n 水溶性药物透过率非常低,虽可通过扩大给药面积 或多次给药增加透过程度,但容易增加皮肤的刺激。
n 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适于制备透皮传递系统,特别是 对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致敏性的药物。
7
三、药物透皮吸收过程
皮肤结构和生理 8
n 1.表皮: 表皮由各种形态大小不同的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 从基底层发育而成,这层细胞不断分化,由基底层向外推移分 化成棘层、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n 热塑性塑料,在一般有机溶剂中不溶,化学性质稳 定,机械性能强。
n 用于制取薄膜的聚氯乙烯常加入30~70%的增塑剂, 称为软聚氯乙烯。
37
3 聚丙烯(polypropylene,PP) n PP薄膜具有优良的透明性、强度和耐热性,吸水性很
低,可耐受100℃以上煮沸灭菌。 4 聚乙烯(polyethylene,PE) n 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能,安全无毒,
n 制备:把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聚合物(如PEG)的水溶液中,将该 混悬液均匀分散在疏水性聚合物中,在高切变机械力下,形成 微小的球形液滴,然后迅速交联疏水聚合物分子使之成为稳定 的包含有球型液滴药库的分散系统,制成一定面积及厚度的药 膜,置于粘胶层中心,加防粘层即得。
粘胶层
闭合底盘
微型药库
粘性泡沫层
15
n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用 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开放分类:医学医学名词自然科学编辑词条分享•新知社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移动说客网易微博开心001天涯本词条由aiby116创建,已被浏览2220次,共有2位协作者编辑了1个版本。

最新协作者:tiger-c,aiby116。

请用一段简单的话描述该词条,马上添加摘要。

目录• 1 发展• 2 机理• 3 特点• 4 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5 物理学方法•透皮吸收实验仪器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al thrapeutic systems,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简称TTS,TDDS):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率(或接近恒定速率)通过皮肤,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

其优点体现在:药物吸收不受消化道内pH、食物、转运时间等因素影响;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克服因吸收过快产生血药浓度过高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可持续控制给药速度,灵活给药等。

透皮给药是新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系统,鉴于其更人性化的给药治疗特点以及透皮技术的不断发展,会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透皮给药系统 - 发展自1981年美国上市第一个用于治疗运动病的TTS—东莨菪碱贴剂以来,现已有多种透皮吸收制剂,如:硝酸甘油、雌二醇、芬太尼、可乐定、睾酮、尼群地平、噻吗洛尔等TTS应用于临床受到普遍欢迎。

中国医药学家对经皮给药早有认识,在中国的医学典籍中收集了大量的用于局部和治疗内科疾病的膏药处方。

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中药外用治疗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等内科疾病取得了一定成绩。

目前中国正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研究使之提高,同时对TTS的研究也作了大量的工作。

硝酸甘油、东莨菪碱、可乐定等药物的TTS制剂已获准生产,并对多种药物如:激素类(睾酮、18一左炔诺酮)、止痛药(度冷丁、酮洛酸)、戒烟(毒)药(尼古丁)、呼吸系统(茶碱)、心血管系统(硝苯地平、噻吗洛尔)等药物的TTS进行了研究。

药剂学第十九章 药物新剂型(第1节口服缓控释制剂)

药剂学第十九章 药物新剂型(第1节口服缓控释制剂)
• 溶蚀骨架装置一个最大的不足之处是药物的释放速度随时间使其释药速度持续下降。这 主要是由于扩散前沿的移动和片剂面积有所减小的缘故。
24.01.2021
药剂学
33
(二)控制扩散过程控制药物释放
24.01.2021
药剂学
34
1.贮库型
• (reservoir devices) 在这类系统中,用兵水不溶性聚合物材料包裹含药核芯周围,释 放时,药物先进入聚合物衣膜中,然后扩散进入周围介质中,图19-2表示贮库型控释制 剂中药物的释放,药物穿过聚合物衣膜时顺浓度下降的方向扩散。其释放速度符Ficks 第一定律。
24.01.2021
药剂学
16
(二)药物生物药剂学性质的影响
• 药物的每一项生物药剂学参数对缓控释制剂的设计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对药物多 剂量给药后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ADME)特性的全面了解,设计缓控释制剂几乎是 不可能的。
24.01.2021
药剂学
17
1.吸收
• 为了维持恒定的血液和组织中药物的水平,药物必须从剂型中均匀释放,并被均匀地吸 收,理想的状况应是释放的药物完全被吸收,通常情况下,在缓控释制剂中,药物吸收 的限速过程应是药物从剂型中的释放速度而不是药物吸收的速度。
药剂学第十九章 药物新剂型(第1节口服缓 控释制剂)
第十九章 药物的新剂型 第一节 口服缓控释制剂
24.01.2021
药剂学
2
一、概述
• 缓释、控释制剂系指有目的地控制药物释放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的一类给药剂型,使人 体获得平稳的治疗血药浓度,使疗效剂量最佳化。
• 按给药途径,缓控释制剂有各种形式,如口服缓控释制剂、注射缓控释制剂、植入用缓 控释制剂、皮肤用缓控释制剂(TTS)等。

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
N,N二甲基甲酰胺
直链:庚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十八酸,戊酸,油酸 支链:异戊酸,异十八酸,新庚酸,新戊酸
烷基类:乙酸丁酯,乙酸乙酯,油酸乙酯,戊酸甲酯 脂肪族类:十酸异丙酯,丁酸异丙酯
柠檬酸,琥珀酸,水杨酸
丁二醇,甘油,己三醇,丙二醇
二甲基亚砜,癸基甲基亚砜
阴离子型:月桂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 阳离子型:苯扎氯铵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非离子型:聚氧乙烯烷基醚 泊洛沙姆 聚山梨酯 两性离子型:瞻烷酸钠 glycholic
1/ 2
dt 2t
微贮库型
新剂型设计
dQ
DP DSK P S P
D1S1 (1 h1
) 1
( K1
1
K
m
)

dt
DP hd DS hpK p
新剂型设计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因素
生理因素
皮肤的水合作用 角质层的厚度 皮肤的条件 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剂型因素
新剂型设计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和吸收途径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毛发)
(汗孔) (表皮下的毛细管)
(汗腺导管) (汗腺) (血管丛)
(真皮)
(角质层) (生长表皮) (皮脂腺)
(毛囊) (真皮乳头)
图 皮肤的结构
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药物从介质中释放 表面皮脂层
新剂型设计
角质层
通过附属器
细胞内 细胞间 毛囊、皮脂腺 汗腺
粘胶分散型
新剂型设计
粘胶分散型的药物贮 库及控释层均由压敏胶组 成。
dQ dt
AK a / r Da ha
Cr
骨架扩散型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PPT课件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PPT课件
第44页/共71页
• 对亲水性3、药氮物的酮吸类收化促合进物作用强于亲脂性药物。
• 透皮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有效浓度常在1%~6%左右。 • Azone起效较为缓慢,药物透过皮肤的时滞从2小时到10小时
不等,但一旦发生作用,则能持续多日,这可能是Azone自身 在角质层中蓄积的结果。
良好的压敏胶必须满足: 初粘力<粘合力<内聚力<粘 基力。
常用常用的压敏胶材料包括聚硅氧烷压敏胶、丙烯酸类 压敏胶、聚异丁烯压敏胶。
第23页/共71页
保护层
保护层的作用是指防止胶黏层的粘连, 使用前撕去使释放药物。
一般选用自由能低的塑料薄膜。如聚乙 烯(PE)、聚苯乙烯(PS)、硅化聚氧乙烯、 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等。
用人的皮肤进行体外渗透研究无疑是最佳 选 择,因人的皮肤不易获得,因此常用动物皮肤 或 人工合成膜代替。虽然不同种属的动物皮肤其 渗 透能力有差异,但如作为实验研究,国内大部 分
第27页/共71页
一、体外研究
• 离体皮肤的制备
研究中所用皮肤应尽可能使新鲜解离皮肤, 从尸体上剥离的皮肤应在12h以内进行,如 不立即用于试验,可真空包装后置于-20℃ 以下保存备用。
第1页/共71页
一、TDDS 的特点 优点:
• 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 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第2页/共71页
一、TDDS 的发展与特点 优点:
• 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 也可以随时停止用药。
一、体外研究
• 接受液的选择
药物通过皮肤角质层后,一般迅速被真 皮中毛细血管移除,所以使用的接受介质应 保证物质漏槽条件以模拟这一生理现象。

药剂学--透皮给药制剂

药剂学--透皮给药制剂

三、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1、透皮扩散池
扩散池由供给室 (donor cell)和接收室 (receptor cell)组成,在 两室之间可夹持皮肤样 品、TDDS或其他膜材料, 在扩散室一般装入药物 或其裁体,接收室填装 接收介质。
常用的扩散池有直立式 和卧式两种
三、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2、扩散液和接收液
1、 压敏胶
在轻微的压力下即可实现粘贴同时又容易剥 离的一类胶粘材料。 应对皮肤无刺激、不致 敏、与药物相容和具有防水性能等要求。
聚异丁烯(PIB) 类压敏胶 丙烯酸型压敏胶 硅橡胶压敏胶
五、经皮给药系统高分子材料
2 、背衬材料
常用多层复合铝箔,即由铝箔、聚乙烯或聚丙烯等 膜材复合而成的双层或三层复合膜。
tulobuterol 妥布特罗
estradiol 雌二醇
Nicotine烟碱,尼古丁 nitroglycerin 硝酸甘油,
发展:
新制剂研究重点之一 ,美国2002 年 DDT 销 售收入380 亿,TTS 占10% 。
未来 TTS 市场份额将继续上升
第二节 药物透皮吸收
一、 吸收途径
完整表皮 药物
用于经皮麻醉的SonoPrep的利多卡 因在42病人的临床实验中,使用 SonoPrep的部位的麻醉时间由1小时 减少到5分钟。
(三)、物理方法
3 、 无针注射系统
利用N2超高速流体通 过对固体粒子进行加速 使药物粉末穿透角质层 释放到表皮和真皮表面, 此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无 需在角质层上做功即可 将固体药物粉末通过皮 肤释放到体内。
六、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控制
(二)粘性
2 、快粘力的测定
指TDDS 系统在较小压力下粘附在皮肤上能力。

透皮给药制剂

透皮给药制剂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皮肤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即角质层、生
长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角质层和生长
表皮合称表皮(epidermis)。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1、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到毛细血
管,转移到体循环,是药物透过皮肤吸收主
要途径。
2、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二、TDDS中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经皮吸收促进剂: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 阻力,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理想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对皮肤无损害或刺激、 无药理活性、无过敏性、理化性质稳定、与药 物及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无反应性、起效快 以及作用时间长。

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①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阴离子型、 非离子型和卵磷脂);②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乙酸乙酯、

①除去角质层; ②角质层的水化作用; ③离子渗透法; ④电致孔法; ⑤超声波 法; ⑥温热热能法; ⑦无针注射系统, 包括无针液体注射器、无针粉末注射器。
2、化学方法(chemical approach) ①脂质类物质的合成; ②角质层去脂质化; ③化学吸收促进剂的合用; ④前体药物的合成。
3、生化学方法(biochemical approach)
重福副作用的药物。
2、分子大小及脂溶性

分子量大于600的物质较难通过角质层。 药物的扩散系 数与分子量的平方根或立方根成反比,分子量愈大,分 子体积愈大,扩散系数愈小;
3、pH和pKa; 很多药物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它们以分子形式存在时 有较大的经皮透过能力,而离子型药物一般不易透过角质 层。 4、TDDS中药物浓度; 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是依赖于浓度梯度的被动扩散,其推 动力是皮肤两侧的浓度梯度,TDDS中的药量对维持该浓度 梯度具有重要作用。 5、熔点与热力活度。 熔点高的水溶性或亲水性的药物,在角质层的透过速率较 低。 药物经皮吸收的速度依赖于药物热力学活度,其活度在饱 和状态下最大。

人卫版药剂学第七版_第十九章_缓控释制剂

人卫版药剂学第七版_第十九章_缓控释制剂
❖ 药物释放:孔道扩散 ❖ 制备:粉末直接压片;湿法制粒压片 ❖ 缺点:药物有时释放不完全,大量药物包裹在骨架中。
46
(二)膜控型缓、控释制剂
❖一种或多种包衣材料对颗粒、片、小丸等进行包衣以控制 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时间、或释放部位的制剂。
❖包衣液组成: 包衣材料、增塑剂、溶剂、致孔剂(PEG、表面活性剂)、着 色剂、抗黏剂、遮光剂。
➢ 国内外上市的该类制剂品种达300余种,500多个规格。目前,国内 市场已近百种。
一 缓、控释给药系统概述
一、基本定义
1. 缓释制剂 指用药后能在机体内缓慢释放药物,使药物在较长时
间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制剂,药物的释放多数情况下 符合一级或Higuchi动力学过程。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extended-release ~, prolonged action ~)
含药 渗透芯
半渗透膜(水不溶性聚 合物CA、EC、EVA等 包衣)
Drug
H2O 单室
激光打孔、 加入致孔剂
2. 特点
水渗透进入膜内的流速:
dV KA ( - p)
dt L
药物通过细孔的释放速率:
dm Cs dV K'Cs
dt
dt
片芯的吸水速度决定于膜 的渗透性能和片芯的渗透 压
膜内药物维持饱和溶液状 态,释放速率恒定,即以 零级速率释放药物,且与 胃肠道pH无关
2.设计总体要求
➢ 生物利用度应是普通制剂的80%~120%
➢ 峰/谷浓度比(Cmax/Cmin)≤普通制剂
➢ 胃、小肠吸收
12h缓释
结肠吸收
24h缓释
3.剂量计算
➢ 无速释部分(全部剂量缓释) ➢ 有速释部分(迅速达到治疗血浓)

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

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

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TS)或称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s,TDS),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疗效的一类给药系统。

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透皮吸收制剂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可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从而减轻不良反应;②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因素的干扰与降解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③患者可以自己用药,出现问题可及时停药,使用方便。

因此,透皮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对近年来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新进展做一归纳,综述如下。

1药剂学促透作用研究在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面,最常用的药剂学方法就是使用各种各样的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s,PE),另外传递体(Transfersomes)、乳剂(Microemulsions)等也可用作药物载体来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

1.1渗透促进剂许多药物经皮给药后,渗透速率达不到治疗要求,因此寻找合适的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氮酮(Azone)是一种新型、高效、安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表明氮酮能降低脂质体的相变温度,增加脂质的流动性。

荧光探针研究提示氮酮可与脂质分子的烃链相互作用,认为氮酮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与角化层间质的脂质发生作用,增加其流动性,减小了药物的扩散阻力[1]。

氮酮最佳促透浓度为0.1%—5%,对亲水性药物作用大于亲脂性药物,起效缓慢,滞后时间可达2-10h不等,但作用时间可长达几日,制剂组分能显著影响其促透作用。

最近研究表明,氮酮具有很强的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和芽孢生长的作用,这是因为氮酮能破坏细菌细胞壁结构,使菌体多种酶大量外渗,最后导致细菌死亡[4]。

萜类对某些药物是较好的透皮促进剂,如薄荷醇、冰片,一些挥发油如桉油精、土荆芥子油和衣生油等。

关于新剂型新技术在中药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关于新剂型新技术在中药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关于新剂型新技术在中药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关键词】中药;外治法;透皮给药系统外治法是中医药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几千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

现代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是指药物在经皮肤给药后,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循环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该类制剂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的破坏,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时间,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近年来,随着制剂技术的发展和药用新辅料的应用,研制开发了许多经皮给药新剂型,较传统剂型有显著优点。

笔者现对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类论述。

1 中药透皮给药新剂型1.1 涂膜剂涂膜剂系指用有机溶剂溶解成膜材料及药物而制成的外用剂型。

涂于患处时,溶剂挥发后形成薄膜以保护创面,同时逐渐释放所含药物起治疗作用。

涂膜剂制备工艺简单,在使用时亦有诸多优点。

吴氏等[1]以雄黄、冰片为主要成分制成雄冰涂膜剂治疗隐翅虫皮炎,药物可缓慢释放,作用持久。

另外,中药涂膜剂可快速起效。

张氏等[2]运用藏药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治疗骨科疾病及软组织损伤,止痛发生时间在5~20 min,止痛时间较长,并且安全、有效、稳定,患者适应性好。

1.2 喷雾剂与传统中药剂型相比,中药喷雾剂有独特的优点: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药物分散均匀,吸收速度快,药性稳定,剂量和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等,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梁氏等[3]用叩刺梅花针加外擦由中药丹参等中药浸泡而成的万丝林喷雾剂治疗88例瘀血阻络型斑秃,同时与单纯使用叩刺梅花针进行对照。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8.9%,对照组有效率为81.2%。

研究表明,将喷雾剂与其他中医技术联用,显著提高疗效。

1.3 凝胶剂凝胶剂能较长时间与作用部位紧密粘附,有较好的生物粘附性,制法简单、使用舒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体外渗透性实验薄膜 1、聚合物薄膜 2、动物皮肤 (二)体外通透性及渗透性实验 (三)透皮吸收贴剂生物利用度的测定
六、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控制
(一)透皮贴剂释放度测定法 (二)其它一些质量控制
优点:
①使血药水平较长时间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 ②避免药物在胃肠道及肝的首过效应;③改善 病人的顺应性,不必频繁给药;④提高安全性, 如有副作用,容易将贴剂移去,减少了口服或 注射给药不能终止的危险性。TDS系统在应用 上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①不是所有的药物都 适于制备透皮传递系统,特别是对皮肤具有强 烈刺激性、致敏性的药物;②由于皮肤对药物 的吸收率低,只有作用剧烈的药物,即用药剂 量很小就能产生药效的药物才能选用;③要防 止控制释放速度的薄膜破裂或损坏,否则会引 起释放速度的剧烈增加,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第十九章 药物的新剂型
第四节 透皮治疗系统(TTS)
一、概述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又称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el therapeatic systems, TTS) TTS),是指药物从特殊设 计的装置释放,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全 身血液系统的控释给药剂型。目前市售的透皮 给药系统就其控释机理而言有两种类型:其一 是给药装置控制药物释放到皮肤的速度,其二 是皮肤控制吸收速度。
(二)辅料和材料的组成和性 质
基质对药物透皮吸收有一定的影响,凡 容易贴敷在皮肤的表面,使制剂与皮肤 紧密接触,容易与皮肤相容者都能增加 药物的透皮吸收,但相对药物的理化性 质来说,基质的影响是比较微小的,一 般而言,油脂性基质是水蒸发的屏障, 可增加皮肤的水化作用,从而有利于经 皮吸收。
(三)皮肤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1.硅酮压敏胶
(Silicone PSA) 硅酮压敏胶为无结晶 固体,无熔点,有耐寒、耐热性(在73℃~250℃间稳定)及耐化学性,电绝 缘性优良,具有良好的柔性,软化点接 近皮肤温度,贴于皮肤后变软并粘贴于 皮肤,经30分钟后具有足够粘附力。在 其网状结构中有可供分子扩散的“自由 体积”,故对水蒸气、气体及药物有良 好的通透性。
二、经皮传递制剂常用材料
(一)压敏胶(Pressure Sensitive 压敏胶( Adhesive, PSA) ) (二)骨架、贮库和其它构件材料 (三)渗透促进剂
(一)压敏胶(Pressure 压敏胶( Sensitive Adhesive, PSA) )
压敏胶(PSA)是压敏性胶粘剂的简称。 压敏胶的粘接兼有液体和固体两种性质, 是一种粘弹体。粘附的本质是分子间借 助于范德华力的一种吸引力。
2.丙烯酸酯压敏胶
(Acrylic PAS) 丙烯酸酯压敏胶具有良 好的耐候性、耐热性、耐光性,性质稳 定,无色透明,无公害。
3.聚异丁烯压敏胶
(Polyisobutylene PSA) 聚异丁烯为具 有粘性的一类人工合成橡胶。本品非常 稳定,耐候性、耐热性及抗老化性良好。
(二)骨架、贮库和其它构件 材料
铝箔-纸复 合膜
聚维酮-聚乙 烯醇

Alza/C ibaGeigy Alza/ Bochri nger Alza/C ibaGeigy Alza
Transde rmScop Catapre sTTS Estrade rm Testode rm
贮库
肉色铝-聚 酯复合膜
液体石蜡及 聚异丁烯骨 架 液体石蜡-微 粉硅胶-聚异 丁烯 乙醇
三、TDS制剂的设计和制备 制剂的设计和制备
(一)处方前研究及一些重要考虑 1.总剂量 2.表面积 3.浓度 4.用药时间
(二)贴剂的生产工艺
四、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
(一)药物的固有性质 (二)辅料和材料的组成和性质 (三)皮肤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一)药物的固有性质
用于透皮吸收的药物,要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 性质,包括水和类脂中的溶解度(应大于 1mg/ml),分子量小于400,熔点低于93℃, 饱和水溶液中的pH在5~9之间,较高的油水分 配系数,使其有利于药物离开基质而进入皮肤, 理想药物的辛醇/水的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logP辛醇/水)在1~4之间。此外,药物剂量不 宜过大,一般每日剂量多于10mg,要达到透过 治疗量也是很困难的,最理想的每日剂量以不 超过5mg为好。
铝 箔
贮库
肉色聚酯
聚酯 薄膜
铝 箔 铝 箔 铝 箔
贮库
透明的聚 酯聚乙烯 复合膜 聚酯
乙烯/醋酸 乙烯共聚 物 乙烯/醋酸 乙烯共聚 物
整体பைடு நூலகம்
乙烯/醋酸乙 烯共聚物
(三)渗透促进剂
渗透促进剂(enhancer)是指能可逆地改 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又不损伤任 何活性细胞的化学物质,理想的渗透促 进剂应无药理活性、无毒、无刺激性、 无致敏性,与药物、基质和皮肤有良好 的相容性,无嗅无味。
1.皮肤的结构和扩散途径
皮肤结构模式图
角质层砖泥结构示意
2.皮肤的水化
角质层水化能增加物质进入皮肤的透过 率,这可能是由于表皮组织软化,孔穴 直径增大而导致“海绵”现象,从而有 利于药物通过。若以水性物质为基质再 加以绷带包封,则有利于角质层的水化 作用,可以增加药物的经皮渗透率。
五、经皮渗透性的实验方法
贴剂的主要结构与分类
1.液态填装及密封袋多层结构(liquid form-fill and seal system) 2.有限速膜的固体多层结构 3.以压敏胶为贮库的整体单层结构 (monolithic system, drug-in adhesive system) 4.骨架扩散型
经皮给药系统的四种类型 a 液态、填充及密封多层结构; b有限速膜的固态 多层系统; c固态整体单层结构; d外周胶粘层多层结构
渗透促进剂一览表
类 型 亚砜类 吡咯酮类 月桂氮艹卓酮 脂肪酸及其酯 表面活性剂 醇类 多元醇类 萜烯类 胺类 酰胺类 环糊精类 磷脂类 举 例 二甲基亚砜,癸基甲基 亚砜 2- 吡 咯 酮 , 5-甲 基 -2-吡 咯酮 月桂氮艹卓酮 油酸,肉豆蔻酸异丙酯, 癸二酸二乙酯 月桂醇硫酸钠,泊洛沙 姆 乙醇,异丙醇,正十二 醇 丙二醇,丙三醇 桉树脑,d-苎烯 尿素 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 乙酰胺 环糊精,2-羟丙基-环糊 精 卵磷脂,豆磷脂,磷脂 酰甘油,磷脂酰乙醇胺 作用机制 角质层细胞内蛋白质变性; 破坏角质层细胞间脂质的有序排列; 脱去角质层脂质和脂蛋白 低浓度分配进入角蛋白,高浓度影响角质层脂质流动性并促进药物在 角质层的分配;增加角质层的水含量 渗入皮肤角质层,降低细胞间脂质排列的有序性;脱去细胞间脂质形 成孔道;增加角质层含水量;降低角质层脂质的相转变温度 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有序排列;降低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的相转 变温度;引起角质层脂质固-液相分离和晶型转变;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的分配 使角质层脂质排列无序化;乳化皮肤表面脂质,改善药物在角质层分 配 作为溶剂增加药物在角质层的溶解度;脱去角质层脂质;渗入角质层 脂质,影响其排列的有序性 使角蛋白溶剂化,占据蛋白质的氢键结合部位,减少药物-组织间结合; 增加并用的其他渗透促进剂在角质层的分配 促进药物在角质层的扩散;破坏角质层细胞间脂质屏障;提高组织电 导率,打开角质层极性孔道;增加药物从基质向角质层的分配 促进角质层水化,在角质层形成亲水性孔道;破坏角质层脂质结构 低浓度时分配进入角蛋白区,高浓度时影响角质层脂质的流动性 将药物形成包合物,提高溶解度,并可把药物分子传递到皮肤表面 促进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作用于角质层细 胞膜脂质,改善其渗透性
骨架材料、贮库或装置组件的材料在透 皮给药系统中是必不可少的材料,目前 用作透皮装置组件的聚合物有聚乙烯、 聚酯、多孔聚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 物,硅橡胶,医用醋酸纤维素超微孔膜, 聚氨酯(chronofilm)等等,
市售的透皮吸收制剂和构件材料
药 物 硝 酸 甘 油 硝 酸 甘 油 东 莨 菪 碱 可 乐 定 雌 二 醇 睾 酮 制造 厂名 Alza/C ibaGeigy Key 商品 名 Transde rmNitro NitroDur I 构成 类型 贮库 型药 袋封 闭 整体 型 背衬层材 料 肉色的铝 塑复合膜 贮库或骨架 材料 硝酸甘油的 硅油混悬液 控释膜材 料 乙烯/醋酸 乙烯共聚 物 胶粘 剂 硅橡 胶 防粘 层 氟碳 聚酯 薄膜 铝箔 及纸 复合 物 矿物油浸 润的多孔 聚丙烯 聚异 丁烯 压敏 胶 聚异 丁烯 压敏 胶 聚异 丁烯 压敏 胶 丙烯 酸酯 包 装 铝 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