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居民犯罪情况分析及反思

合集下载

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与预防

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与预防

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与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给社会治安和青少年成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以帮助社会和家庭更好地保护青少年免受犯罪的侵害。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其中不乏严重暴力案件。

造成青少年犯罪现状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对待法律的认知程度不够,法治意识淡薄,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导致一些年轻人对法纪不敬,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2.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力减弱,缺乏规范和引导,使得青少年容易受到违法犯罪的引诱。

3.网络时代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容易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赌博等,导致其价值观扭曲、心理问题增多,从而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的危害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还对整个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以下是青少年犯罪可能带来的危害:1.犯罪受害者身心受损:青少年犯罪常常伴随着暴力行为,受害者不仅身体受到伤害,心理上也可能遭受创伤,给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2.社会治安受到威胁:青少年犯罪对社会治安造成威胁,恶化社会环境,给人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风险。

3.青少年未来发展受限:一旦涉及到违法犯罪,很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学业、就业和社会地位,给他们的未来造成限制和困扰。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1.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学校、家庭等渠道,宣传法律的重要性,引导青少年正确树立法纪观念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法治的尊重和遵守。

2.加强家庭教育: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情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供积极的榜样,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

3.加强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开展各类校内法治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

当前我国城市犯罪与社会安全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犯罪与社会安全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犯罪与社会安全问题
城市犯罪与社会安全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城市犯罪问题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当前我国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也不断增加,给城市犯罪带来了挑战和困难,让人们对社会安全问题越发关注和重视。

首先,城市犯罪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一些城市的犯罪率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阶段,特别是某些暴力和性犯罪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犯罪事件的发生,不仅给相关的人员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和损失,也侵犯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感。

城市犯罪的严重程度已经开始影响我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其次,城市犯罪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思考。

一方面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的社会空间和道德规范的缺失,城市人口也更加复杂和多元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社会矛盾和间隙,城市群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加上一些关键能力不足的城市治理体系和机制,城市社会治理已经面临重大挑战。

最后,解决城市犯罪与社会安全问题是当务之急。

如何切实防范和打击城市犯罪,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成为了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在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完善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监管和预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强化打击力度,对于暴力和性犯罪等严重犯罪,加强法律力量和科技手段,严厉打击,给犯罪分子以强烈的震慑。

总的来说,城市犯罪与社会安全问题,是我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和行动,倡导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实现人民的安全、幸福和美好生活。

犯罪分析报告范文

犯罪分析报告范文

犯罪分析报告范文一、引言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社会秩序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对犯罪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犯罪情况分析1.犯罪类型根据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种常见的犯罪类型:盗窃、抢劫、贩毒、经济犯罪等。

2.犯罪频率犯罪频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对社会治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其中,盗窃和抢劫是最常见的犯罪类型,大多发生在夜间和人口密集的地方。

3.犯罪地点犯罪事件主要发生在城市,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

犯罪者通常选择人流量大、安保力量薄弱的区域进行犯罪活动。

4.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多种多样,其中经济利益是最主要的驱动力。

贩毒犯罪的动机则主要为获取高额利润。

三、犯罪原因分析1.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贫困是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贫困人口难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因此可能通过犯罪手段来获取经济利益。

2.社会道德观念淡薄道德观念的淡薄是犯罪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的道德风气不良,缺乏对犯罪行为的谴责和惩罚,从而导致犯罪活动的频繁发生。

3.执法力量不足执法力量的不足也是犯罪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社会的执法部门无法及时侦破犯罪案件并予以严惩,那么犯罪分子就会感到无忧无虑,从而进一步增加犯罪的发生率。

四、应对策略1.加强社会教育要从根本上解决犯罪问题,就需要加强社会教育。

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降低犯罪行为的发生率。

2.增加治安力量加大对执法警察的培训和资金投入,提高其侦破犯罪能力,增加巡逻频率,加强治安维护工作,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3.增强法律惩罚力度加强对犯罪分子的法律惩罚力度,提高犯罪的风险成本,从而起到威慑犯罪分子的作用。

4.加大社会扶贫力度通过加大社会扶贫力度,缓解贫困人口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率。

五、结论犯罪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但通过加强社会教育、增加治安力量、加强法律惩罚力度和加大社会扶贫力度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的发生率,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中国的犯罪问题

中国的犯罪问题

中国的犯罪问题在当今社会,各国都面临着犯罪问题的挑战,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不例外。

中国的犯罪问题涵盖了各个层面,从传统的盗窃和诈骗到新兴的网络犯罪和贩毒等,都对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全构成了威胁。

本文将对中国的犯罪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应对这些挑战。

一、经济犯罪经济犯罪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监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应对不断涌现的经济犯罪行为。

盗窃、诈骗和贪污等犯罪活动在中国仍然存在,并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监管和法规的制定,以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透明的经济环境。

二、网络犯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在中国也日益猖獗。

网络犯罪包括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网络暴力等。

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个挑战,中国政府应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和监管,加大对网络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并提升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

三、贩毒问题贩毒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中国已经采取了广泛的措施来打击贩毒活动,但毒品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流入中国。

贩毒活动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不仅毁坏人们的健康,还导致了其他犯罪活动的增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国贩毒团伙,并进一步提高对毒品的监测和拦截能力。

四、打击腐败腐败是中国犯罪问题中的一个严重方面。

官员滥用权力、受贿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公正。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腐败,例如实施反腐败法律、加强监督和审查等。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确保腐败分子得到严厉的制裁,并促进廉洁文化的形成。

总而言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多方面的犯罪问题。

经济犯罪、网络犯罪、贩毒问题和腐败等都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打击力度、加强监管和合作、提高公众意识等。

难民犯罪率数据分析报告(3篇)

难民犯罪率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难民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难民犯罪率作为衡量难民融入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指标,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通过对难民犯罪率的数据分析,旨在揭示难民犯罪率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为我国及国际社会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本报告数据来源于联合国难民署、各国政府统计部门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

样本包括全球范围内2010年至2020年间的难民犯罪率数据。

三、难民犯罪率现状1. 总体犯罪率根据统计数据,难民犯罪率在样本期间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2010年,全球难民犯罪率约为2.1%,到2020年上升至2.8%。

其中,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毒品犯罪是难民犯罪的主要类型。

2. 地区差异难民犯罪率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欧洲地区难民犯罪率最高,达到3.2%;非洲地区次之,为2.6%;亚洲地区最低,为 1.9%。

这可能与欧洲地区难民人数较多、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有关。

3. 国家差异各国难民犯罪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德国、瑞典等北欧国家难民犯罪率较高,而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难民犯罪率较低。

这可能与各国难民政策、社会治安状况等因素有关。

四、难民犯罪率影响因素1. 社会经济因素难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其犯罪率具有重要影响。

贫困、失业、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可能导致难民犯罪率上升。

2. 文化差异难民与东道国居民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社会冲突,进而引发犯罪。

此外,难民的文化认同感也对其行为产生影响。

3. 政策因素各国难民政策对难民犯罪率具有显著影响。

宽松的难民政策可能导致犯罪率上升,而严格的难民政策则可能加剧难民的社会融入困难。

4. 社会治安状况东道国社会治安状况对难民犯罪率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治安较差的地区,难民犯罪率较高。

五、应对策略1. 加强社会融合促进难民与东道国居民的社会融合,提高难民的社会地位,有助于降低犯罪率。

具体措施包括提供就业机会、教育资源、住房保障等。

我国当下犯罪形势及治理策略

我国当下犯罪形势及治理策略

我国当下犯罪形势及其治理策略摘要: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和人民大众主观因素等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犯罪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社会阶段,犯罪呈现出不同的情况。

现阶段我国犯罪数量急剧增加,重大案件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且呈现出区域性全面增长。

就犯罪类型来看,侵犯财产犯罪突出,暴力犯罪向恶发展,性犯罪比重增加,职务犯罪层出不穷,毒品犯罪有增无减,黑社会组织犯罪气焰嚣张,计算机等新型智能化犯罪不断出现。

关键词:犯罪现象增长治理策略【正文】自1949年至80年代,中国是治理犯罪富有成效的国家,一向以青少年犯罪率低和改造罪犯成功率高而自豪。

但是,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社会更加开放,犯罪率出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特别是到了90年代,犯罪问题变得相当严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忧虑。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犯罪状况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大变革背景下,生产力和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体制都发生了变革,不可否认这些变革给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现阶段的改革是我国社会的一次伟大的变革。

改革的成功,必将使我国经济体制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必将使我国社会发展走向一个新的文明进步阶段。

但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由于新与旧、现金与落后的互相斗争,又由于社会变革过程中尚缺乏完善和有效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以及已经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也会因为人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和其他总总因素的作用而难以实施。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快了社会的流动、加剧了社会的冲突、降低了社会的整合力,因而从负面意义上来讲,它也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

例如东西部差距问题、城乡差别问题、分配不公问题、通货膨胀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老龄化问题、妇女与儿童问题、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生态与环境问题、教育危机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医疗、住房、交通等问题。

街道青少年犯罪情况汇报

街道青少年犯罪情况汇报

街道青少年犯罪情况汇报近年来,街道青少年犯罪情况日益严重,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街道青少年犯罪的情况,本文将对街道青少年犯罪情况进行汇报和分析。

首先,街道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打架斗殴等方面。

据统计,近一年来,街道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以盗窃案件为主要表现。

青少年盗窃案件的数量占据了整个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绝大部分,这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其次,街道青少年犯罪的背后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不善、社会环境恶劣、心理问题等。

在家庭方面,一些青少年缺乏家庭教育,家庭关系紧张,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和方法,导致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方面,一些青少年生长在贫困地区或者社会环境恶劣的地方,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和资源,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在心理方面,一些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等,导致他们产生不良的行为。

再次,针对街道青少年犯罪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培养父母对孩子的正确教育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改善社会环境,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支持,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最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街道青少年犯罪情况严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为社会治安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并重视这一问题,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城市化和农村人口犯罪现况浅析

城市化和农村人口犯罪现况浅析

一、农村地区犯罪活动现状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犯罪逐年上升,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农村人口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农村人口犯罪主要原因归结为农村人口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法律意识不强,且城乡差距增大,农民收入偏低,容易产生不平横心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失业、教育产业化、城乡贫富差别悬殊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有的农民,特别是年轻的农民,出现明显的心理反差。

农村人口犯罪也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应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农村人口刑事犯罪的特点1、盗窃案件居高不下。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贪念也在萌生。

不少人“一切向钱看”,极大的刺激着那些不甘农村落后生活方式的青少年农民。

加之农民历来防范意识淡薄,农村防范机制相对不健全,扩大了犯罪的条件和空隙。

因此,以侵财为目的的盗窃犯罪不断增长。

2、强奸案件突出。

但随着传播媒介的进步,相对落后的农村也躲不开“黄害”侵袭,使得一些道德水准低下的人,在“黄害”诱惑下而实施强奸犯罪。

加之,农村妇女防范意识淡薄,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3、街坊纠纷和矛盾激化引起的杀人、伤害案件突出。

农村生产和分配形式的变化,使人际间的纠纷和矛盾增加。

一些干部对民间纠纷和矛盾调解不够及时或处理不当,从而导致有些纠纷和矛盾激化为杀人、伤害案件。

4、青少年农村人口犯罪所占比例较大,由于学校教育的片面、家庭教育的薄弱、法制教育的缺失、自身存在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教育矫治功能不强,教育挽救矫治质量不高等原因,农村籍青年人员违法犯罪率持续上升,农村籍青年人员因违法犯罪而被劳动教养人数大幅增加。

5、犯罪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冬季盗杀大牲畜案件突出;春耕前撬仓房、仓库,盗窃籽种和化肥案件突出;农忙时,由于大部分农户家中无人,入室盗窃案件突出。

在空间上,比较富裕的地方,交通沿线村屯受犯罪骚扰更为严重。

中国的社会治安与刑事犯罪

中国的社会治安与刑事犯罪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方法
智能化技术应用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 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 实现精准打击和有效防范。
社会化参与
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 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形成政府主导、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 局。
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参与度
加强安全教育
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多渠道加强公众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面巡逻防控和重点部位守 护,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 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引发刑事案件。
加强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加强对流人口、刑满释放人员等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落实 帮教措施和安置政策,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犯罪类型增多
除了传统犯罪类型外,新型犯罪如电信诈骗、网络赌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 不断涌现。
地域性、行业性差异明显
地域性差异
不同地区的刑事犯罪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一些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等原因成为犯 罪高发区。
行业性差异
不同行业的犯罪情况也有差异,如金融、互联网等行业由于涉及大量资金和敏感 信息,成为经济犯罪和网络犯罪的重点领域。
03
打击和预防刑事犯罪措施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刑事法律法规
推进法律普及和宣传
制定和完善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 法律法规,为打击和预防刑事犯罪提 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加强法律普及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 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全社会 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加强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
通过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明确法律 规定和适用标准,统一法律适用尺度 ,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

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

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

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第一篇: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众所周知,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是我们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为此,我对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对其成因做了简单的分析。

首先,我将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做了如下总结:⑴从青少年犯罪比率角度来看一方面,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

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

另一方面,也有令我们欣慰的消息,2010年11月04日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副部长张朝晖透露消息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率首次出现递减态势。

张朝晖介绍,青少年犯罪率最近3年来连续呈直线下降态势,这是新世纪以来的首次,而在此之前曾于2005年达到峰值。

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犯罪情况的总体形式还是有所改善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努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还会进一步下降。

不过,我们还不能太过乐观,要保持谨慎的态度,毕竟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情况依然十分严重,而且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青少年要面临的诱惑很多,社会各方面的保护措施还不尽完善,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

⑵从青少年犯罪特点角度来看1、疯狂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中国的犯罪与社会治安

中国的犯罪与社会治安

中国的犯罪与社会治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的犯罪问题,以及社会治安的挑战与应对。

一、犯罪形势与类型分析1. 犯罪形势:中国的犯罪形势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新兴犯罪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

同时,传统的犯罪问题仍然存在,如盗窃、抢劫、诈骗等。

2. 犯罪类型:中国的犯罪类型多种多样,其中一些比较常见的包括:财产犯罪、毒品犯罪、网络犯罪、家庭暴力等。

这些犯罪类型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

二、犯罪原因分析1. 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拉大等经济问题,是导致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贫困和失业导致的经济压力,往往会使得一些人选择违法犯罪。

2. 社会因素:社会秩序的混乱、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等社会问题也是导致犯罪的原因之一。

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淡化,使得一些人对法律和道德失去了敬畏之心。

三、社会治安挑战与应对1. 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刑事诉讼制度、加强监狱管理等,都是提高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2. 增强预防意识: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手段,还需要重视预防工作。

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人民群众自我保护意识,预防犯罪的发生。

3. 加强执法能力:提升执法部门的工作能力和执行力,加强警务装备的更新和技术支持,提高犯罪侦查和打击能力,积极构建起有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4. 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社会危险人员的管理和防范,加强社会监督,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结语:中国的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安防控体系,才能有效提升社会治安水平,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

我国现阶段犯罪的状况与特点

我国现阶段犯罪的状况与特点

我国现阶段犯罪的状况与特点摘要:我国现阶段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 ,呈现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 ,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 ,分配制度多样化的现象 ,自上世纪80 年代开始,犯罪率出现持续增长的趋势,犯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忧虑。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国现阶段犯罪现象的状况和特点关键词:犯罪状况,特点,原因,预防现阶段我国犯罪数量急剧增加,重大案件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且呈现出区域性全面增长。

就犯罪类型来看,侵犯财产犯罪突出,暴力犯罪向恶发展,性犯罪比重增加,职务犯罪层出不穷,毒品犯罪有增无减,黑社会组织犯罪气焰嚣张,计算机等新型智能化犯罪不断出现。

接下来从不同的角度谈谈我对我国现阶段犯罪的状况与特点的看法。

一:从犯罪的数量结构上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犯罪总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犯罪率出现不断攀升的势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贫富差距不断地扩大,两极分化严重,而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文化建设并没有取得同样的成果,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不少人产生了功利心理致使犯罪,而且文化建设的落后,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不均衡也是近年来犯罪率高升的一个原因,对于最近腐败犯罪的媒体披露的增多,反映出我国阶级机构的弊端导致腐败严重,这种现象的后果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包庇犯罪越来越多,黑社会与官员勾结犯罪的现象普遍。

二:从目前我国犯罪现象的罪种结构上看主要有四个特点。

第一:多发性暴力犯罪总量持续上升,在全部犯罪中的比重下降。

近年来,杀人,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暴力犯罪案件不断增多,且混合型暴力案件明显增多。

第二:盗窃诈骗等财产型传统犯罪类型地位依然稳固。

从统计数据来看,盗窃犯罪一般占全部犯罪的65%左右。

第三:新型犯罪出现,加重了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越发便利快捷,诸如跨国犯罪,恐怖犯罪,洗钱犯罪,计算机犯罪等等开始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

第四:毒品,赌博,色情和腐败犯罪呈现泛滥态势。

中国犯罪现状分析报告五篇范文

中国犯罪现状分析报告五篇范文

中国犯罪现状分析报告五篇范文第一篇:中国犯罪现状分析报告一、犯罪率(1)从1988年起刑事立案率持续大幅度上升,到1991年达到最高值,这期间每年的增长幅度分别是:23.29件/10万人(1987年~1988年)、104.08件/10万人(1988年~1989年)、19.41件/10万人(1989年~1990年)、8.81件/10万人(1990年~1991年)。

其中1988年至1989年的增长幅度最大,这主要是过去各地都存在刑事案件立案统计不实的问题,1989年各级公安机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同时,1989年的刑事案件也确实增加了,据一些地方调查,实际发案数1989年比1988年大约上升(2)似乎1992年刑事立案率有一个明显的回落,此后直至1997年刑事立案率基本上波动不大。

其实,1992年立案率下降是由于公安部门修订了盗窃案刑事立案标准:将原来的盗窃数额价值人民币城市80元、农村40元即要刑事立案,修订为1992年以后的盗窃数额价值人民币一般地区300元~500元、少数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可为600元即要刑事立案。

而盗窃案件通常占公安机关刑事立案总数的76%左右。

因此,1992年刑事立案率总体数值的下降并不意味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好转。

实际上,在1992年,未受盗窃案立案标准提升的影响并对公众安全感影响较大的杀人、强奸、抢劫三类案件的立案率,除强奸案稍有下降以外(由4.46件/10万人略降到4.36件/10万人),杀人案、抢劫案均有一定的增长(杀人案由2.06件/10万人增加到2.11件/10万人,抢劫案由9.32件/10万人增加到10.96件/10万人),这三类案件立案率的平均值也比上年的高(由5.28件/10万人增加到5.81件/10万人)。

可以预见,倘若1992年盗窃案的立案标准不作较大幅度调整的话,那么起码1991年与1992年之间的立案率不会形成很大的落差,1988年至1997年之间的立案率应当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增长的态势,即立案率居高不下。

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

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

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严峻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并制定有效的对策,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数量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犯罪类型也日益多样化。

从盗窃、抢劫等财产犯罪到故意伤害、杀人等暴力犯罪,甚至涉及到毒品犯罪和网络犯罪等新型领域。

而且,犯罪的手段也越来越复杂和恶劣。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往往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比如,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争吵甚至离异,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家庭温暖;家长过分溺爱或疏于管教,可能导致孩子养成任性、自私、缺乏自律的性格;家庭暴力则会让孩子产生恐惧、仇恨等负面情绪,容易使其走上犯罪道路。

(二)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也会引发青少年犯罪。

一些学校过分注重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校园欺凌现象的存在,会让受害者产生自卑、愤怒等情绪,甚至可能采取极端行为进行报复;另外,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也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三)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忽视。

不良的社会风气,如追求物质享受、崇尚暴力等,容易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大众传媒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社会上的不良同伴群体,可能会诱导青少年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四)自身因素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

他们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容易冲动行事。

同时,一些青少年缺乏法律意识,对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认识不足。

三、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一)强化家庭的教育责任家长要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城市犯罪现状与治安问题分析

城市犯罪现状与治安问题分析

城市犯罪现状与治安问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犯罪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城市作为人口密集、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治安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城市犯罪现状、犯罪原因和治安问题解决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城市犯罪现状城市犯罪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城市犯罪呈现出几个共性特点。

首先,城市犯罪率高。

城市具有人口密集、资源集中的特点,使得犯罪分子更容易找到机会进行违法活动。

据统计,大多数犯罪案件发生在城市地区,尤其是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

其次,城市犯罪类型多样。

城市作为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各类犯罪活动层出不穷。

盗窃、抢劫、诈骗、贩毒等传统犯罪与网络犯罪、环保犯罪、食品安全犯罪等新型犯罪交织在一起,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再次,城市犯罪手段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犯罪分子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网络犯罪、电信诈骗、黑客攻击等威胁城市安全的行为屡见不鲜,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财产和精神损失。

二、犯罪原因分析城市犯罪问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因素、教育文化因素、人口流动因素和法制环境因素等。

首先,社会经济因素是城市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一部分人面临失业、贫困等问题,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同时,贪污腐败、不公正的分配机制也加剧了社会不公平现象,进而引发了犯罪问题。

其次,教育文化因素也与城市犯罪密切相关。

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培养健康的社会公民,而缺乏教育的人则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此外,社会文化的影响也与犯罪问题相关,一些不良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导致了某些人对法律和道德的漠视。

另外,人口流动也是城市犯罪问题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流动成为了常态,人员的集聚导致了社会治安的不稳定。

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容易形成较大的贫困人口群体,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

中国的犯罪与治安问题

中国的犯罪与治安问题

中国的犯罪与治安问题近年来,中国的犯罪与治安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犯罪活动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的犯罪现象、原因以及相关的治安措施,以期理解并解决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

一、犯罪现象中国的犯罪现象多种多样,涉及领域广泛。

其中,盗窃、抢劫、电信诈骗、毒品犯罪等常见的犯罪类型仍然居高不下。

同时,由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犯罪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如网络诈骗、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等。

此外,聚众斗殴、恶意损坏公共设施等暴力行为也时有发生。

这些犯罪活动的频发对社会治安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犯罪原因犯罪的根源可以从社会、经济和心理等多个方面来探究。

首先,社会问题是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就业不稳定等问题给一部分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挫折感,从而导致他们选择犯罪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犯罪背后的推手。

贪污腐败、金融欺诈等经济犯罪案件频频发生,这些犯罪活动往往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的。

最后,心理问题也是犯罪形成的原因之一。

部分犯罪分子存在心理障碍、家庭问题、情感失调等心理因素,这些问题可能影响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导致不理智甚至极端的行为。

三、治安措施针对中国的犯罪和治安问题,政府和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社会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

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和价值观培育,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提高公民的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提升警务力量和技术装备,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的基本安全。

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犯罪,加大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

此外,追求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也是解决犯罪问题的关键。

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推动财富的再分配,增加社会福利和收入保障,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机会,可以有效减少犯罪的发生。

同时,对于那些有潜力犯罪的人,应提供适当的教育、培训和改造机会,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最终5篇)

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最终5篇)

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最终5篇)第一篇: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一,调查原因摘要: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时代,社会上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来自经济、社会、家庭、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社会文化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社会各类群体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显。

关键词:各类社会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特征。

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总体良好,“十一五”规划纲要描绘的美好生活蓝图,让人民群众满怀喜悦和期待。

但是,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人中还有市场,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

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

一个社会要全面发展,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进行。

社会风气的好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1)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以下共同特点:犯罪动机简单,偶发性、突发性强,犯罪手段更趋向于组织化、技术化、知识化、成人化,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大多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具有随意性、盲从性。

结合焦作具体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还有如下特点:1.从作案人员年龄来看,低龄化趋势明显。

2.从作案形式看,团伙化犯罪严重。

3.从案件性质上看,侵财性犯罪突出。

4.从涉案人员构成来看,社会闲散未成年人居多。

5.从犯罪手段来看,暴力化犯罪加重。

(2)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

年中国城市犯罪率与治安问题分析与

年中国城市犯罪率与治安问题分析与

年中国城市犯罪率与治安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中国城市犯罪率与治安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近年来,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犯罪率逐渐上升,治安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国城市犯罪率与治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期改善城市居民的安全感。

一、中国城市犯罪率现状分析1.1 犯罪率上升的原因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城市经济迅猛发展,人口流动频繁,而挤压在城市里的庞大人口密度往往是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就业压力、教育资源不均等也是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1.2 犯罪类型及频发地区分析在城市犯罪类型中,盗窃、抢劫、诈骗等属于经济类犯罪事件屡见不鲜。

而治安最为恶劣的地区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和特定的社会困难地区,如广东、河南、陕西等地。

二、中国城市治安问题存在的挑战2.1 社会治安环境恶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膨胀和人口流动加剧了城市治安问题。

城市中治安状况不稳定、警力不足、社会矛盾频发等因素,导致了治安环境的恶化。

2.2 犯罪率地区差异大中国城市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之间的犯罪率存在差异。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治安问题相对较轻,而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治安问题相对更为严重。

三、改善中国城市治安的解决措施3.1 加大警力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城市治安的重视,加大对治安警力的投入。

增加巡逻频次和警力密度,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城市居民的安全感。

3.2 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执行机构,严惩犯罪行为,让犯罪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

同时,加强司法机构的建设,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

3.3 强化社会治安管理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加强对社区的管控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社区安全防范体系。

加强社会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整个社会的治安意识和法治观念。

3.4 改善社会问题解决贫富差距、就业压力、教育资源不均等社会问题,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减少犯罪的发生。

2022中国犯罪形势分析与预测

2022中国犯罪形势分析与预测

2022中国犯罪形势分析与预测从近些年我国的犯罪形势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犯罪率也呈现逐渐攀升之势。

在本次疫情期间,更是加剧了这种状况,全国各地纷纷爆发各类恶性事件,而最让我们感到恐慌的便是青少年犯罪,尤其以高中为主要集结地点。

据相关数据统计,仅今年春节过后至3月13号,全国就有20起恶性杀人事件发生,且造成9人死亡,6人受伤。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刑事治安问题已十分严峻,亟待解决。

那么如何才能够缓解或者消除这样的局面呢?下面笔者将对2022年中国犯罪形势做简单预测与分析:第一、未成年人犯罪持续高发。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许多家庭都因此遭遇重大变故,导致孩子无法正常入学读书,只得辍学回家照顾父母及爷奶等长辈。

但他们却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即将降临,反倒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于是乎开始走向歧途,实施盗窃抢劫甚至杀害同龄儿童等行径。

另外还存在部分未满14周岁的初中生参与网络赌博活动,最终输光钱财,选择轻生;还有个别未满16周岁的小学生则沉迷游戏,最终被骗取巨额金钱……总体来说,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仍然处于高发态势,必须引起足够警惕!第二、在校学生犯罪日益增多。

众所周知,教育乃立国之根基,若想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水平,首先应该抓好教育工作。

虽然我国早已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但依旧有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连学费都交不起,更谈不上接收优秀老师授课。

再加上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使得他们缺乏管束,容易误入歧途。

例如某县城内的两名女学生,她们原本拥有美好的前程,但却在放假时跟朋友去 KTV 唱歌喝酒,最终欠下巨款无力偿还,于是便萌生偷东西卖钱的念头。

幸运的是,她俩在逃跑途中被巡逻队员逮捕归案,否则后果难以设想。

第三、流窜作案犯罪突出。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每座城市里几乎都住着形形色色的居民,其中不免混杂着一些心术不正的***败类。

他们往往利用黑夜作掩护,通过砸车窗玻璃的方式获取钱物,或直接破门而入,强行拿走贵重物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中国犯罪情况分析与反思Analysis and Reflection Based on Current Situation ofCrime in China【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中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文明程度高的社会理应有着较高的治安水平。

然而,犯罪率的提高随着经济发展而来,这让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来关注这个问题。

本文主要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的犯罪情况以及本质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就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Abstract: China has gained a great development in fields like economy and culture with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s is often the case, a society with high civilization degreehas a high level of security. However, crime rate has risen just like economic indicators, what compels us to hold our steps to concentrate on this problem.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of crime after the republic of PRC and inner factors led to it. Besides, it makes a reflection on what lead this problem.【关键词】安全威胁犯罪率制度青少年犯罪Keywords:security threat, crime rate, system, juvenile crime【正文】马洛斯曾经提出过人类基本需求的五层金字塔——自下至上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也就是说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会首先考虑安全感的问题,只有这两个基本的问题都解决了,没有性命之忧之后,才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

而在人类满足安全需求的道路上,最主要挑战就是犯罪事件。

首当其冲的是盗窃抢劫问题,这可以通过犯罪率得到一定的体现。

下面首先对我国犯罪率的变化情况作简要列举说明。

根据社会变迁以及犯罪率波动的特点,可以将1949年至今变化分为三个时期:“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后期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到现在。

“文化大革命”前(1950年~1965年):尽管犯罪率有所波动,但是整体上基本平稳。

这个时期,全国各地经济普遍较为落后,基本没有贫富差距导致的矛盾,罪犯的犯罪动机主要是获取生活必须物资,解决生存问题。

“文化大革命”后期至改革开放前(1972年~1977年)中国社会尚处于一元化、相对封闭的静态社会,期间犯罪率基本稳定,年度间立案率增减幅度不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犯罪率在波动中持续走高。

虽然资料中也有显示在1992年到1997年间,犯罪率下降并且稳定,但那主要是因为盗窃案立案标准发生了变更,立案金额的上升导致了盗窃立案比例的下降,从而直接导致了表面上的犯罪率下降。

实际上,这几年间,抢劫案、杀人案等刑事案件立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尤其在1998年后,犯罪率上升到1949年以来从未有过的高度。

由此可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犯罪率有了明显的增长,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深化期的普遍现象。

“不患寡而患不均”,在这个问题的背后,社会上的种种不平等是重要的诱导因素。

身处社会转型深化期的国民,不得不因为此时出现的种种犯罪事件而担忧,从而产生不安全感。

现今的社会与人们理想中的状态相去甚远:我们看不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相反的,我们常常听到骇人听闻的刑事案件报道。

在大街上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突发事件,也许自己就莫名其妙的成了受害者。

纵观世界各国,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犯罪率处于高位。

然而,在美国生活后,人们常常感觉那并不是一个令他们缺乏社会安全感的国家。

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对犯罪的界定标准差异——在美国,在公共场所(除了酒吧),如街上、电影院喝酒,包括啤酒,会立刻被逮捕,上手铐,取指纹,上法庭。

这是算在犯罪里的。

打架斗殴也有相同待遇。

一旦有被逮捕记录,除非请律师清洗,要在系统里跟随一生,找工作申请贷款都会非常不利。

所以美国街头打架的几乎看不到。

另外,严重超速,酒后驾驶也算在犯罪的范畴里。

因而,尽管从数据上来看,美国的犯罪率居于高位,然而,真正让民众恐惧的事件却并不像数据显示的那样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从这中犯罪率统计方式上,我们可以估量一下美国法制的健全程度——防患于未然总是好于惩罚。

日本犯罪率也很低,其独特的管理模式不能不说。

日本社会的管理理念是倾向于创建安全、安心的环境。

公务员自不必说,日本很多企业都有年功序列制度,只要员工踏踏实实做事,企业一般是不能随便炒鱿鱼的。

由于社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都比较到位,整个社会相对成熟,人心浮躁的因素相对少了很多。

另外,日本的城市中,几乎每个街道都有监控摄像头,包括偏僻的小巷和车库。

借助科技的力量,日本成功地营造出拥有有效监督的公共场所。

除此之外,从小的良好教育和相对小的贫富差距也导致日本人鲜有犯罪的动机。

总而言之,同样由于制度产生了作用,无论是法律制度,还是社会保障制度——一个制度不完备的社会,矛盾的产生以及激化只是时间问题。

反观国内,街头打架斗殴并不是罕见的事,而公共场所不允许喝酒会被逮捕更是闻所未闻。

而实际上,这些行为却或直接或间接的对社会治安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是成为了引发恶性事件的导火索。

这说明我国的法制建设仍有许多漏洞,要有效的以法律规范社会人的行为仍有很长的一段路。

不仅是法制不完善,现在看来,现有法律的约束力不够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方政府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为了谋求本地区甚至是少数人的利益,而做出违法行为。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征用基本农田需由国务院批准:经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的,还要办理征地审批手续。

然而,许多地方都发生了违法征地的情况,甚至有如暴力征地如邳州者。

如果政府尚且不守法,或是违法之后得不到公正的制裁,那普通公民的法律意识又怎能得到强化?不完善的制度直接或间接的会导致犯罪率的上升,除此之外,道德教育的不到位同样容易将不安定因素带入我们的社会。

犯罪事件发生之后,整个社会的大多数人仅仅将目光停留在表面的直接原因,很少有人会考虑到更深层的本质。

结果就是治标不治本,国人缺少社会安全感,殊不知就是自己平时种种司空见惯的行为实际上隐匿了一个个的小隐患。

无数小隐患的积累终将酿成大灾祸。

经常能看到一些网民,在看到一些有关刑事案件的新闻时,发出指责的声音。

指责监督部门,指责公安部门……然而,他们的确是忽略了自己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应该尽到的责任。

如今的中国社会中,存在着大量抱有“各家自扫门前雪”态度的人。

他们不关心别人的处境,不阻止他人不恰当行为,不帮助与自己无关的人,绝不“多管闲事”。

于是有了“小悦悦事件”,也有了要价救溺水者的荒唐事件,而看到扒手行窃却视而不见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也许叫做冷漠,然而,更多的是反映出中国社会中现实存在的自私风气,这与日本文化中“绝对不能轻易麻烦别人”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其结果就是,这个社会失去了一条约束力,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人们可以伤害他人的利益。

而受到损失的人自然会寻求公正力量的帮助。

可问题是,中国现在的一些司法、公安部门存在诸如办案不透明、判决不公正、办案进度缓慢等种种问题。

人们在失望之余,难免产生其他的念头——既然法律的效率、法律的公正出了一些问题,而掏一万块钱给黑社会却能解决,效率很高,这样的话,为什么不找黑社会呢?于是,报复性的犯罪事件发生了。

身处如今的中国,我们惋惜地看到,青少年的犯罪率不断上升,且犯罪类型以盗窃、抢劫、故意伤害为主,具有明显的暴力性。

原因可以归结为几点:家庭教育失误、学校道德和法律教育严重缺失、社会正确引导不够。

问题家庭出问题青年,从小的家庭教育如果没有起到正确的示范作用,对青少年的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具有毁灭性的。

例如,对孩子的关爱不够容易导致孤僻性格的形成,长此以往,青少年将难以变得难以融入周围环境,产生心理问题。

如今的教育制度下,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的以升学率来衡量一个教师、一个学校、一个地方的教育质量,这是不合理的。

忽视道德以及法律教育的后果就是青少年内心中缺少道德约束力,法律意识也很淡泊。

这是一颗定时炸弹,即使在人生的初期没有爆发,在进入大学,或者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之后,适应力差、自我意识强烈、性格缺陷等问题都会慢慢显现,而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对这种势头进行强有力的遏制。

犯罪心理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

当下,越来越多的国民意识到改变的紧迫性,现有的许多不公平现象、不完善制度、不规范操作,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稳定发展的沉疴顽疾。

中国这辆马车陷进一个又一个的泥潭,如果希望能营造和平稳定,健康发展的社会,必须下足功夫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1].李卫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犯罪持续增长的原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07(下):77[2].钟沈军.日本:摄像头无处不在[J].环球杂志[3].南方网. 2010年02月2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