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教案
2024年骑桶者教案课件教案2
![2024年骑桶者教案课件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10207ab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3.png)
2024年骑桶者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骑桶者》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阅读理解《骑桶者》一文,分析其文学特点,理解其深层寓意;结合历史背景,探讨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骑桶者》的故事情节,理解其文学价值;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挖掘作品深层含义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骑桶者》的文学特点,理解其深层寓意;教学重点:通过细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骑桶者》课文预习、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2024年的科技发展图片,引发学生对未来世界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骑桶者》;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3. 文学特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某一段落为例,讲解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寓意;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某一情节,进行文学鉴赏练习;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分享各组的观点;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分析《骑桶者》的深层寓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骑桶者》2. 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概括文学特点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探讨文学鉴赏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阐述其寓意;(2)从课文的社会现实问题出发,谈谈你对2024年社会现象的认识。
2. 答案:(1)略;(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课堂互动效果;针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适当调整教学难度;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骑桶者》作者的其它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325e7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19.png)
关注社会现象,增强责任意识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社会发展动态。 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06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骑桶者》的主题思想
01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
及人在困境中的选择和出路。
文学手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本特点,注 重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情境 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 等,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课堂互动与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和碰撞。
设立奖励机制,对于表现积极、思考深入的学生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 独白,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文本语言简练,情节紧凑 ,寓意深刻,是一篇适合 高中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文 学作品。
知识点与重点难点
知识点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 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寓 言形式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
重点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 其在小说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
学习收获与不足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反思自己 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课后作业布置及要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02
03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
推荐学生阅读与《骑桶者 》主题相似的其他文学作 品,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
完成课后练习题
布置课后练习题,要求学 生按时完成,巩固所学知 识。
准备下一讲的预习
指导学生预习下一讲的内 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14d23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0.png)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象征手法等元素。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感悟作品中所传递的人性关怀和道德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骑桶者》是德国作家霍夫曼斯塔尔的一部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描写一个贫穷的年轻人骑着木桶试图穿越贵族院的故事,展现了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悲剧。
小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道德思考,适合高中学生阅读。
2.2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学生对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可能对德国文学和象征主义手法较为陌生,需加以引导。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2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较为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需加以引导和启发。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骑桶者》的封面图片或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阐述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
2024年最新整理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最新整理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30862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3.png)
2024年最新整理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内容为《骑桶者》。
文章通过描写一个骑桶者的奇异经历,展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挖掘。
本节课将重点学习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以及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3. 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暗示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文章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分析,语言特色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思考骑桶者的形象特点。
3. 精讲课文:a. 分析文章情节结构,梳理故事脉络。
b. 品味文章语言特色,学习象征、暗示等手法。
c. 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创作意图。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知识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文章情节结构2. 人物形象分析3. 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文章中骑桶者的形象特点,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b. 选取文章中的一段描写,分析其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
2. 答案:a. 骑桶者形象特点:孤独、无助、渴望关爱等。
b. 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分析: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推荐与《骑桶者》主题相近的其他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024年《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精彩教案
![2024年《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精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0cd92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9.png)
2024年《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为《骑桶者》一文,位于第二章“人物描写”单元。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分析小说《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寓意;学习作者对人物进行细腻描绘的方法;探讨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及人文关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形象特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寓意。
重点:学习人物描写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旧时社会底层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背景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故事情节有初步了解。
3. 内容解析:b. 情节结构分析:讲解小说的情节设置,探讨其寓意。
4. 写作技巧讲解:a. 结合课文,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b. 举例分析,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这些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描写技巧,进行现场写作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普通人”为题,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答案示例:他中等身材,微微发福,脸上总是挂着和蔼可亲的笑容。
他的眼睛不大,却透着智慧的光芒。
他名叫张伟,是我们学校的一位普通清洁工。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a.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b.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社会现实,学会关爱身边的普通人。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导入环节的图片展示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2. 内容解析中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方法。
3. 写作技巧的讲解与实践应用。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cb836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9.png)
《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1设计说明新课标中,“群”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将教与学由“单篇”变成“套餐”,比起单篇独进式的精读教学,更能形成关联、迁移、类比、贯通式的思维,进而让学生形成文学眼光、文化视野。
本设计聚焦卡夫卡小说,形成虚构艺术“微专题”,“执一而驭万”,以《变形记》为铺垫、《骑桶者》为主体、《饥饿艺术家》为辐射,促进学生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实现文本聚合、任务聚焦、能力聚积。
课前准备自主阅读《变形记》《骑桶者》。
思考:《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其中折射着现代人怎样的处境?《骑桶者》中,“我”骑着空桶、高高飘浮在空中借煤,其中有怎样的隐喻?教学目标1、体会小说中虚构的隐喻意义,初步学会用“虚构中的隐喻”解读卡夫卡式的虚构作品。
2、理解虚构作为小说艺术的本质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小说家被人们称为准造物者,是因为他们通过虚构赋予了小说以生命。
虚构让小说成为艺术。
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人卡夫卡天马行空的虚构世界,去理解其作品所诉说的“现代人生存的困惑”。
二、讨论阅读体验,领略《变形记》开篇的隐喻意蕴(一)《变形记》是现代小说绕不过去的存在,回答课前阅读思考:小说把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隐喻了现代人怎样的处境。
赏析富有想象力的开篇。
(PPT)北大教授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评论:“他的小说与我们经历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
”问题1:甲虫与我们不像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太像了”意味着甲虫与我们有许多方面非常相似,你体会出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甲虫的特点是带着厚壳,从壳对甲虫的意义入手,体会其中的隐喻意蕴。
明确:甲虫背负着重重的壳,隐喻人背负沉重的压力;甲虫外壳坚硬、内在软弱,隐喻人的软弱怯懦;甲虫总是将身体缩到壳内保护自己,隐喻人试图逃避现实和对世界的恐惧;甲虫的壳除了起保护作用之外也带来隔绝,隐喻人的隔阂乃至隔绝……这就是卡夫卡式虚构带来的丰富的意蕴。
问题2:这只甲虫是现代人的灵魂画,甚至每个人都是卡夫卡笔下的这只甲虫,阅读《变形记》时你有这样的体会吗?提示:每个现代人都背负着自己的重壳与压力。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cfa10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17.png)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骑桶者》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字词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创意写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流利朗读课文。
2.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难点:创意写作,将课文中的情景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课文内容、生字词、课文结构分析、创意写作指导。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乡村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讲解: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 课文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分析其表达手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骑桶者》2. 生字词:标注在课文旁边,便于学生查阅。
3. 课文结构:以图示形式展示,直观易懂。
4. 写作手法:例句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乡村生活》为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乡村生活的短文。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乡村生活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一次“我的乡村生活”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结构分析2.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课文结构分析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了解故事情节的推进。
2024年骑桶者精品教案
![2024年骑桶者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d0817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5e.png)
2024年骑桶者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教材第四章第四节“平面几何中的动点问题”,内容包括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动点问题的解题策略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
2. 学会运用解题策略解决平面几何中的动点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动点问题的解题策略。
教学重点: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黑板。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简单的平面几何动点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
2. 知识讲解(1)讲解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如动点、动线、动圆等。
(2)讲解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4. 随堂练习设计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2. 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3. 解题策略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下列动点的轨迹:A. 点P在直线l上移动,且PA=PB(A、B为定点)。
B. 点P在圆O内移动,且∠APB=90°(A、B为圆上两点)。
(2)解决下列动点问题:C. 在ΔABC中,点P在边BC上移动,求PE=2PD的最短路径。
D. 在四边形ABCD中,点P在对角线BD上移动,求AP+CP 的最小值。
2. 答案(1)A. 线段AB的中垂线B. 圆O的弦AB的垂直平分线(2)C. 线段BC的中点E到点D的连线D. 对角线BD的中点O到点A和点C的连线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几何中的其他动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2. 例题讲解的思路和步骤3. 作业设计的题目选取和解题策略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动点轨迹的判定与作法1. 判定方法:根据动点的运动规律,判断其轨迹是直线、圆还是其他图形。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cac17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2.png)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1.1.3 掌握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3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的善良与苦难,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1.3.2 认识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3.3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骑桶者》的阅读与理解。
2.1.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1.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2 教学难点2.2.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2.2 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2.2.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品主题。
3.1.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
3.1.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2.2 网络资源:查找作者及作品背景信息。
3.2.3 纸质教材:提供相关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4.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4.2 自主学习4.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4.2.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3 课堂讲解4.3.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
4.3.2 阐述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4.4 合作探讨4.4.1 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662ed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3.png)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人物塑造等手法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学会将课文中的精华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1.3.2 认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1.3.3 领悟到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2 课文朗读与理解2.2.1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2.2.2 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3 课文分析2.3.1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
2.3.2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领悟寓意。
2.4 课文拓展2.4.1 对比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贫富差距主题。
2.4.2 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关注社会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2.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塑造。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感悟。
3.4 课堂讲解3.4.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3.4.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剖析课文主题。
3.5 课堂拓展3.5.1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5.2 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精华应用到写作中。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e39b60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5.png)
PART 03
情节梳理与结构分析
REPORTING
情节发展脉络梳理
开篇引入
描述寒冷的冬天和“我 ”的困境,为后文铺垫
。
骑桶者的出现
介绍骑桶者的身份和来 历,展现其与众不同的
特点。
骑桶者的行为
详细叙述骑桶者的行为 和言语,表现其内心的
渴望和无奈。
结局的呈现
以骑桶者的消失和“我 ”的感悟作为结局,留
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骑桶者的形象展现了人在困境中的无助与挣扎,以 及现实与幻想的交织。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代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骑桶者
作为主角,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无助的小人物。他的形象既可怜又可笑 ,骑着煤桶飞翔的荒诞行为凸显了他的孤 Nhomakorabea和无助。
煤店老板
老板代表了冷漠和自私的社会群体。他对骑桶者的请求无动于衷,展现了人与 人之间的隔阂和缺乏同情心的社会现象。
下深刻的思考。
结构特点及布局谋篇
以时间为线索,贯穿全文
运用倒叙手法,增强悬念
从开篇的冬天到结尾的春天,时间的变化 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通过回忆的方式,逐步揭示骑桶者的身份 和经历,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注重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结局出人意料,深化主题
通过对骑桶者外貌、动作、语言的细致描 绘,展现其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共分为导入、阅读、分析、讨论 和总结五个环节。
时间安排
本课计划用时2课时,其中第1课时进 行导入和阅读,第2课时进行分析、讨 论和总结。
PART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REPORTING
文本概述及主题思想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a0302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9.png)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选修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小说与现实》的第三章《现代小说的审美追求与艺术表现》,详细内容为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骑桶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现代小说的特点,深入解读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及其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卡夫卡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骑桶者》的主题思想;2. 掌握现代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中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卡夫卡的创作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对现代小说的兴趣;2. 课堂阅读:让学生阅读《骑桶者》,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主题;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如桶的象征意义、主人公与社会的对立等;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其他象征、暗示手法;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7. 课堂拓展: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变形记》、《审判》等。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内容:作者:卡夫卡主题:人与社会的对立、个体的困境艺术手法:象征、暗示主要人物:主人公、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骑桶者》,分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现代小说的特点,是否能理解卡夫卡的创作风格;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思想,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024年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1d5d5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9.png)
2024年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小说与文化》中的《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析、语言特色和主旨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骑桶者》的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掌握小说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主旨的探讨和人物心理的分析。
重点:小说情节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和小说的背景,为理解小说内容做好铺垫。
3. 情节分析:a. 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情节的理解。
4. 人物形象解析:a.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理。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
5. 语言特色:a.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b. 学生仿写句子,体会小说的语言魅力。
6. 主旨探讨:a.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探讨小说主旨。
b.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探讨成果。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小说情节脉络图。
2. 黑板右侧:人物形象特点及关系图。
3. 黑板中央:小说主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骑桶者》,谈谈你对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认识。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人物形象、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体现自己的思考。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比较两篇小说在主题和手法上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fc45c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9.png)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掌握童话的特点。
分析主人公哈里发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1.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欣赏童话,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骑桶者》是一篇具有浓厚童话色彩的短篇小说。
通过讲述哈里发骑着木桶奇幻之旅,揭示社会现实。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
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品内涵。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哈里发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欣赏童话,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2 教学难点:深入解读文本,挖掘作品的社会意义。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讲述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主题,进入学习状态。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4.3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分析哈里发形象。
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4 情感体验:学生谈感受,分享心得体会。
教师引导,总结作品主题。
4.5 课堂小结:回顾教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布置课后作业,延伸学习。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基础作业:抄写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哈里发形象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5.2 拓展作业:收集其他童话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实。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朗读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2 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中,设置关于《骑桶者》的相关题目,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采用甘肃省县级优课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精彩教案
![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精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5ab40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6.png)
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与结构”部分的《骑桶者》。
本节课详细内容为:分析小说《骑桶者》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以及寓意,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情节与结构特点,能够分析其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小说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拓宽文学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骑桶者》的寓意分析,情节与结构的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理解小说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骑桶者”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的文字魅力。
3. 分析情节与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如场景切换、悬念设置等。
4. 寓意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寓意,如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人性的剖析等。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个典型情节,讲解如何从情节与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另一个情节,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内容:情节安排:场景切换、悬念设置结构特点:紧凑、富有层次寓意:社会现实、人性剖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骑桶者》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结合情节与结构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寓意。
2. 答案要求:逻辑清晰,观点明确,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情节与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寓意解读的深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意丰富的外国小说,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等,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情节与结构的分析2. 小说寓意的解读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置4. 作业设计的要求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情节与结构的分析1. 场景切换:小说中的场景切换自然而巧妙,既展现了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2024年《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a8b1b2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8.png)
2024年《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小说单元”中的《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对小说的全面阅读,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3.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学习作者的创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把握,以及语言特色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相似情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小说,教师提问检查阅读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讲解相关知识点。
4.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主要内容:人物形象:骑桶者、妻子情节结构:起承转合语言特色:讽刺、幽默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骑桶者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骑桶者:勤劳、善良,但受生活所迫,陷入困境。
(2)情节结构:起承转合,突出主题,增强讽刺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讽刺小说,如《变色龙》、《套中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与教学目标的设定。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2024年骑桶者精品标准教案
![2024年骑桶者精品标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a8460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8.png)
2024年骑桶者精品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教材第二册第四章“平面向量”,具体内容包括: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向量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向量的基本概念,了解向量的性质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向量的线性运算,并能运用向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向量的坐标表示进行问题分析、求解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向量的概念、线性运算及坐标表示。
难点:向量线性运算的证明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力的合成、速度的叠加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向量在这些现象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向量的概念:介绍向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分类等。
(2)向量的线性运算:讲解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
(3)向量的坐标表示:介绍向量的坐标表示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坐标进行向量运算。
3. 例题讲解(15分钟)(1)求两个向量的和与差。
(2)已知向量的坐标,求其长度和方向。
(3)求两个向量的夹角。
4. 随堂练习(10分钟)根据例题,设计相似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向量概念、分类、线性运算。
2. 黑板右侧:向量坐标表示、例题、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两个向量的和、差、数乘。
(2)已知向量的坐标,求其长度和方向。
(3)求两个向量的夹角。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向量概念、线性运算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研究向量在物理、几何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向量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可衡量性。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1b86f6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3.png)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
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作用。
3.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2.教学难点: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题目,探讨“骑桶者”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梳理故事情节。
三、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重点讨论骑桶者的性格特点。
2.讨论骑桶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小说主题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骑桶者》的读后感。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的主题,探讨骑桶者形象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2.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联系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三、案例分析1.选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骑桶者》的主题探讨文章。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等。
2.讨论这些写作技巧对小说主题的呈现有何作用。
三、创意写作1.学生根据小说的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指导。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骑桶者》的写作技巧分析文章。
第四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启示。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对读者的启示,如人生观、价值观等。
2.讨论如何将小说的启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骑桶者》的启示文章。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4f488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07.png)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选修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小说的境界》中的《骑桶者》。
该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骑桶者以奇特的视角观察世界,体味人生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的背景、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语言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背景、主题及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深层主题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语言特点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与小说情节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思考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小说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小说情节。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经典描写,讲解其艺术手法及作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其他描写,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主要内容:背景及主题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解析语言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骑桶者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3)从小说中选取一段描写,分析其艺术手法及作用。
2. 答案:(1)骑桶者形象象征着追求真理、勇敢面对现实的人。
他敢于挑战世俗观念,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独立的追求。
(2)小说主题为:通过骑桶者的奇特经历,揭示人生的荒诞性,反映人们对自由、独立的渴望。
(3)例:小说中“骑桶者俯瞰着这个世界,他觉得这个世界的万物都是那么可笑”这一描写,运用了夸张手法,表现出骑桶者对现实世界的嘲讽和反思。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6712d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4.png)
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学生能够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3. 分析法分析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分析方法。
4.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2. 教学资源小说《骑桶者》的文本、图片、视频等。
3. 教学道具黑板、粉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 播放一段关于小说《骑桶者》的视频,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 提问学生:你们看过小说《骑桶者》吗?你们对小说有什么了解? -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 - 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教学目的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教学重点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2、骑桶者的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争取人生必须的温暖总是非常急切的,这关系到生与死的抉择,因而人不能只当旁观者。
灌木从或树木都不能保护我们,生活不是齐斯卡山。
每个人都可能跌在轮下面。
弱者、贫者比有足够燃料的强者、富者更糟。
可以说,弱者常常在被轮子碾轧之前就垮倒了。
(卡夫卡)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二、主题分析1、请同学们谈谈读后感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可能是怎样的?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
(2)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情节走向是怎样的?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
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一个穷得起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
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讨论)明确:两者都有可能。
听到看到的理由:老板妻子对老板“他要买什么?”的回答是“什么也不买”,如果真的没有看到“我”,应该会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
文中三次强调没有听到,“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恰好体现了掩饰说谎的心理,她怕老板心软会借煤给“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
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
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觉得围裙上有煤灰想抖掉。
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4)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
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我”,那么,“我”借煤的失败又该如何理解?文中的“我”的确是物质匮乏者,他仅仅是想早点赊到煤才选择“飞”去的吗?如果他想赊到煤,完全可以直接骑着桶冲进煤店,这样,老板娘就一定会看见“我”了,说不定,老板娘会被“我”的这种赊煤方式所惊骇,稀里糊涂中就把煤赊给“我”了;或者这个老板娘很会算计,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
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这说明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明确:“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
因为贫穷“我”已经变得畏缩自卑了。
“我”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我”害怕失败,所以“我”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撤走。
而且“我”的要求是最卑微的,“一铲最次的煤也行”“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
“我”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是个畏缩、自卑的小人物。
借煤的失败不是正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借煤者选择了飞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看到、听到,没有借煤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借煤”看做发生在作者想像里的一件事,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5)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义是什么?小说的主旨又如何理解?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
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味。
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补充介绍: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这样评价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
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
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安德尔十分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对形成卡夫卡内向、孤独、忧郁与不幸人生的较为完整公允的阐述。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
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
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死于肺痨。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
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阻影中”。
母亲气质抵郁、多愁善感。
这些对后来形成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具有重要影响。
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
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
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
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作品简介: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三、虚构分析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
“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
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
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
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
“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
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
”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
“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
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
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匈牙利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的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五、板书设计骑桶表面原因:物质困乏,无煤天冷,“飞”比“走”快深层原因:畏缩自卑,自尊心强,畏惧交流虚构骑桶飞翔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冷酷;缺乏关爱、缺乏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