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泌尿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尿道 从膀胱通往体
外的管道,起自膀胱,止 于尿道外口。
• 男性尿道细长,有三个狭 窄和两个弯曲,长约18cm, 兼有排精的功能。
• 女性尿道外口开口于阴道 前庭。
• 女性尿道较短、宽、直, 长约3~5cm,易受感染。 • 女性尿道外口开口于阴道 前庭。
第二节
尿生成的过程
• 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 ⓛ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胞血管处的滤过,形成超滤液 (肾小球滤过作用); • ②超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经过选择性 重吸收(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 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液中葡 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d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 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血 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 6、氨基酸、蛋白质的重吸收 氨基酸的重吸收机制与 葡萄糖基本相同,原尿中可有极少量的蛋白质,近曲 小管可将其全部摄取回血中。
Fra Baidu bibliotek
• 物质通过上皮转运的途径分为跨细胞途径和细胞旁 途径。
• ㈡、几种主要物质的重吸收
• 正常情况下,近曲小管可重吸收全部或几乎全部原 尿中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小分子)、K+、磷 酸盐、维生素、Ca2+、Mg2+等; • 重吸收大部分的Na+及水、Cl-、HCO3-等。
• 因此,近曲小管是主要的重吸收场所。
• 3、水的重吸收
• 滤液中的水都是伴随溶质的重吸收而被动吸收。 • 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的重吸收受血管升压素的调 节。 • 4、K+的重吸收
• 滤液中的K+绝大部分在近曲小管主动重吸收,其余在 下部各段重吸收。
• 尿中排出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
• 5、葡萄糖的重吸收 原尿中的葡萄糖,在近曲小管全 部主动重吸收,与近曲小管Na+的重吸收密切相关。 • 通过继发主动转运与Na+同向转运而被重吸收。 • 小管液中Na+与葡萄糖 Na+-X(葡萄糖)同向 转运机制进入细胞内, 葡萄糖再通过基膜上 葡萄糖转运载体,转 运入细胞间隙。
• 滤过膜各层均含有许多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可限制 带负电荷分子的滤过,称电学屏障。 • 滤过膜的面积是指人体两侧肾全部肾小球毛细血管 总面积。
• ㈡、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 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差值。
• 超滤动力等于肾小球毛 细血管血压加上囊内液 胶体渗透压。
肾髓质由15~20 个肾锥体组成。
• 肾髓质位于肾实质的深部,色淡,由许多小管道组成。
• 锥体基底朝向肾 皮质;尖端伸向 肾窦,呈乳头状, 称肾乳头。
• 肾乳头顶端有许多小孔,称乳头孔。
• 位于肾锥体之间的皮质部分称肾柱。
• 在肾窦内约有7~8个呈漏斗状称的肾小盏。 • 由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 • 由2~3个肾大盏集 合成一个扁漏斗状 肾孟。 • 肾盂出肾门后,向 下弯行,逐渐变细 移行为输尿管。
• ㈡、 肾的组织学构造
• 1、肾单位 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称肾单位。 • 肾单位分段名称表示如下:
肾 小 体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 近端小管 髓袢细段 远端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肾 单 位 肾 小 管
• ⑴、肾小体 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 滤过阻力=血浆胶体渗 透压+囊内压。
•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45-(25+10)=10mmHg
• 当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滤过停止,达到滤过平衡。
• ㈢、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的因素
•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时,有效滤过压和 GFR保持稳定。 • 如果动脉血压不变,而入球小动脉舒张(如服咖啡碱 后),GFR也增加,尿量增加。 • 如果动脉血压明显下降(如大失血等),或者出现强烈 神经调节因素而使肾动脉系统收缩,GFR也减少,出 现少尿或无尿。 • 2、囊内压 • 3、血浆胶体渗透压 • 4、肾血流量
• 二、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 肾小管及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包括重吸收和分泌。
• 重吸收是指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 液中。 • 分泌是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 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 肾小球滤过的超滤液(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小管 液。
• ㈠、 物质转动方式与途径
• 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 ②外层是肾小囊的上 皮细胞层,是滤过的 最后屏障。
• 滤过膜上存在着半径大小不同的孔道,可限制有效 半径较大物质的滤过,称机械屏障。
• 有效半径小于2nm的中性物质,可以被完全滤过; • 有效半径在2~4.2nm之间的各种物质,随着有效半 径增加被滤过量逐渐降低;
• 有效半径大于4.2nm几乎完全不能滤过。
• 1、Na+的重吸收 有70%Na+是在近曲小管中重吸收。
• 近曲小管液中的Na+和其他营养物质共同与管腔膜上的 同向运转载体结合,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管腔膜。 Na+ 随即被基膜上的Na+泵泵出细胞至细胞间隙,其他 物质则易化扩散到细胞间隙中。
小管液中的Cl-,在Na+重吸 收的同时由于正负电荷的吸 引,Cl-扩散到管周液中。 • 小管周液NaCl的增多,形 成小管内外的渗透压差,使 小管液中的水分也被重吸收 至小管周液。
• 囊内液就是血浆的超滤液,也被称为原尿。 •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 肾小球滤过率(GFR)。 •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值叫滤过 分数(FF)。
• ㈠、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
• 肾小球滤过膜是由下列三层膜所组成的:
• ①内层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可防止细胞通过;
• ②中层为基膜,是主要滤过屏障;
• 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最后形成尿液(其分泌与 排泄作用)。
• 正常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在1000~2000ml 之间。
• 如果一昼夜尿量少于500ml称少尿;
• 少于100ml称无尿;
• 多于2500ml 称为多尿。
•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肾小球滤过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 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进入肾小球囊的囊 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 远端小管也分直部与曲 部两段。
• 2、集合管系 可分为弓 形集合小管、直集合管 和乳头管三段。 • 弓形集合小管位于皮质 迷路内,一端连接远曲 小管,另一端与直集合 管相连。 • 直集合管在髓放线和肾 锥体内下行,至肾乳头 处改称乳头管,以乳头 孔开口于肾小盏。
• 3、球旁复合体 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 胞组成。
第十章 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教学目的】
• 1、掌握:肾小球的滤过和影响因素;尿生成的调节 以及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
• 2、熟悉:肾和膀胱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肾血液循环 的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 • 3、了解: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的过程; 尿液的浓缩稀释作用。 • 【教学重点】 • 1、肾小球的滤过和影响因素。
• 三、肾的血液循环
• ㈠、肾的血液循环途径 肾血液来自腹主动脉分出的 左、右肾动脉,入肾后其分支经叶间动脉 弓形动脉 小叶间动脉 入球小动脉。
• 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肾小 球,出球小动脉再次分成 毛细血管网,分布于肾小 管和集合管周围,供应营 养和运输重吸收的液体, 最后汇合入肾静脉回到体 循环中。
• 2、尿生成的调节。
• • • • •
【教学难点】 1、尿生成的调节。 2、肾小管重吸收与分泌功能。 3、尿液的浓缩稀释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泌尿系统的结构
• 组成:由肾、输尿管、 膀胱和尿道组成。
• 一、肾 • ㈠、肾形态与结构
• 1、位置 肾位于腹后间隙内,脊柱两旁,左、右各 一,贴靠腹后壁的上部。 • 右肾略低于左肾。 • 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 下缘,下端平第2腰 椎下缘; • 右肾上端平第12胸 椎,下端平第3腰椎。
• 当水分子通过渗透被重吸收时,有些溶剂分子可随水 分子一起转运,称为溶剂拖曳。 • 转运体上所带正负电荷数代数和为零的多种物质的同 向转运,或转运体上所带电荷性质和数量相同的两种 物质逆向转运,都不会造成小管内外电位改变,这种 转运称为电中性转运。 • 转运体上所带正负电荷数代数和不为零的多种物质的 同向转运,或转运体上所带电荷性质和数量不相同的 两种物质的逆向转运,都会使小管内外出现电位差, 称为生电性转运。
• 2、形态 形似蚕豆,可分为上、下两端,内、外两 侧缘和前、后两面。 • 肾内侧缘中部凹陷,称 肾门。
• 上述结构被结缔组织包 裹形成肾蒂。
• 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 陷称肾窦。 • 肾表面光滑、有结缔组 织膜包绕,称为纤维囊。
• 3、构造 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
• 肾皮质位于肾实质的浅层,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呈 红褐色。
• 近髓肾单位分布在靠近髓质的皮质内层。 • 皮质肾单位主要在滤过中发挥作用; • 近髓肾单位主要有浓缩、稀释作用。
• ⑵、 肾小管 根据肾小管各段结构的特征可分为近 端小管、髓袢细段及远端小管3部分。 • 近端小管分为曲部与直 部两段。 • 髓袢细段为一“U”字形 小管,由2段构成,即 髓袢降支细段及髓袢升 支细段。
• 肾小球为盘曲的毛细血管袢,位于肾小囊中。
• 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体先分成4~8支,每支又继续分 成袢状的毛细血管小叶最后各小叶的毛细血管汇合成 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体。 • 肾小囊是上皮性管道, 肾小管盲端膨大并凹陷 形成双层囊,外层为壁 层,内层称脏层,两层 间腔隙为肾小囊腔。
• 皮质肾单位分布在肾皮质外层和中层,约占肾单位 总数的90%。
• 有三个狭窄部:肾盂移行于输尿管处、越过小骨盆入 口处、穿过膀胱的壁内部。 • 输尿管壁可分三层,由 内向外为黏膜层、平滑 肌层和外膜。 • 输尿管的蠕动波有促使 尿液向膀胱运输的功能。
• 三、膀胱 膀胱空虚时呈锥体
形,充满尿液时变为卵圆形。
• 可贮尿350~500 m1。 • 膀胱底部有一个三角区,称为 膀胱三角。 • 三角的尖向前下方,尿道内口 开口于此。膀胱三角的两侧后 两角是输尿管开口的地方。 • 膀胱壁由内向外为黏膜层、肌 层和外膜。 • 肌层由平滑肌纤维构成,称为 逼尿肌。
• 1、球旁细胞 在入球小动脉接近 肾小球的一小段上, 血管壁的上一些平 滑肌细胞转变为上 皮样细胞,称球旁 细胞。 • 作用:合成、储存、 释放肾素。
• 2、致密斑 位于远曲小管的起始部分,上皮细胞变 窄而高,细胞排列紧密,形成一个椭圆形盘状的聚集 区,称致密斑。 • 能感受小管液中NaCl 含量的变化,并将信 息传递给球旁细胞, 调节肾素的释放。 • 3、球外系膜细胞 位 于入球小动脉、出球 小动脉和致密斑之间 的三角地带内的一群 细胞。
• 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功能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是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代谢或合 成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中的过程。
• 排泄是指上皮细胞将管周血液中的某种物质排入小管 液中的过程。
• 1、K+的分泌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都能分泌K+,并依 赖于Na+的主动重吸收。 • 上皮细胞基膜侧Na+-K+ 泵将K+泵入细胞内,将 Na+泵出细胞,使K+在细 胞内浓度升高,K+通过 管腔膜K+通道进入肾小 管中,这个过程称Na+K+交换。 • 泌K+是一种被动过程, 并受盐皮质激素(醛固酮) 的调节。
• 一部分Na+是通过Na+-H+交 换而主动重吸收。
• 2、Cl-的重吸收 Cl-大部分是伴随Na+而被动重吸收。 但在髓袢升支粗段,Na+和Cl-都是主动重吸收。 • 在髓袢升支粗段经上皮细胞管腔膜的同向转运体将小 管液中Na+、Cl-、K+按着1:2:1的比例同时运送到 上皮细胞内。 Na+则经基膜侧的Na+泵进入管周液中。 Cl-由细胞内扩散到管周液, 完成一个由小管液内正电 位到管周液负电位的继发 主动转运过程。 • 临床应用的速尿等利尿剂 就是通过抑制同向转运体 而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的 Na+和Cl-的重吸收。
• 肾血管特点:
• ①肾动脉直接来自腹主动脉,短而粗,故血流量大, 流速快;
• ②肾内血管走行较直,血液能很快到达血管球; • ③入球小动脉较出球小动脉口径粗大,血管球内的压 力较高;
• ④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即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肾小 球毛细血管网,出球小动脉再分支形成肾小管周围毛 细血管网。
• 二、输尿管 上端与肾盂相连,下端从膀胱后下方 斜行插人膀胱壁,开口于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