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区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仑区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北仑团区委王征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7份,有效率为91.1%。调查范围遍及全区8个乡镇街道14所初中学校。此外,我们还召开了学校团队干部以及学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

二、北仑区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特点

(一)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区中学生思想道德的整体情况良好,主流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有着较为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90%以上的学生认为“每周一学校升国旗仪式”有必要,愿意参加。“假如现在有外敌入侵或者有人分裂国家,使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收到威胁,需要大批青年应征入伍”,有80.14%的学生表示愿意“积极主动应征”。

2、关注社会。调查显示,中学生对社会问题较为关注。在“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中作出选择最多的前三项依次是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把握(47%)、创建和谐社会,缩小贫富差距(37.12%)、建设法治社会,惩治腐败(31.18%)。教育收费、家庭收入也是学生们关心的问题,说明中学生对于自己和家庭密切相关的大事比较关注,而且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层次和水平。

3、大多数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的。

首先,大多数学生都重视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近55%的同学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社会作贡献”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其次,基本上能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回答“当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49.49%的所学生选择“为国家、集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43.26%的学生选择“权衡利弊,兼顾三者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利益判断较以往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

再次,个人幸福观基本正确。64.8%的学生认为人或者就应该“就有高尚的理想、政治的人格、珍惜真挚的友谊和感情”。在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选择最多的三项是“人生目标和理想的实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身体健康,精神愉悦”。这反映出学生对个人人生的选择和判断更为现实。

4、传统道德对中学生的影响仍有较大的优势。在给出的若干个观念判断中,高达70%—80%的学生都反对“助人为乐已经过时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与人完全平等,不必提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了”等典型的错误观念。这也反映出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

(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十分严重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中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存在着诸多困惑,进而导致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偏颇。有43%

的中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道德生活状况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且认为真善美多于假恶丑的仅占7.79%。有46.59%的中学生赞同“现在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是好是坏,不知道如何才好”这一说法。中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判断如不加以教育和引导,将直接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2、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务实。如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中,有63.61%的中学生选择“两方面兼顾,既利已又不损人”。在学习的目的中,以自我发展为目的的选择竟占到了50%左右。

3、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有所脱节。这主要反映在:道德认识基本明确,但行为选择往往以自身的利害关系为准则。如在道德倾向非常明显的特定问题“如果你的一个好朋友有偷窃、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你会怎么办”的选择中有近45%的中学生作出了“不告发”的第一选择。又如“对周围发生的不良现象,你一般采取何种态度”的选择中,“挺身而出,当面制止”的仅占6%,而选择“无能为力,明哲保身”和“与己无关,一走了之”的却占35%。

4、中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程度较低,满意率仅占40%左右,不到一半。这说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改进和提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面对调查结果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和当前中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它们的成因做一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德育观的问题。

1、学校德育有泛政治化倾向。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德育中的政治教育是德育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无可厚非。但是,不少学校仅以此作为德育内容的全部,无形中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也因此导致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抵触和不满。

2、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现实。我们未来的接班人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这是我们必须高扬的主旋律。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中学生的德育存在着远离社会现实的现象。一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变得高不可攀,也就失去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应当及时有效地吸收社会现实中积极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贴近现实生活,使德育具有时代精神,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3、应试教育导致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不可否认,通过考试遴选人才已然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问题出在过分强调考试的功能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恶性竞争。它使教育的内容片面化,导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同时,由于高考是一种淘汰教育,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教育,无形中使得学校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培养。调查显示,中学生的苦恼主要来自于学业的压力和担心成绩不理想、考不上好的学校。中学生愿意参加的活动中,也大多数选择与学业有关的活动。

4、学校德育重一般要求,轻个别要求;重共性,轻个性。面对经济社会生活“四个多样化”的特点,学校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的过程中比较注意共性,提出一般性的要求,但相对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个性的培养明显不足。这也是造成学校德育效果不

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共青团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弱化。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所影响。一些学校团的工作存在有组织机构而无工作空间,团委书记组织开展共青团工作要看班主任和主课老师眼色行事,大大削弱了团组织在德育中的作用发挥。就共青团自身而言,无论是教育模式还是教育方法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影响了共青团组织在中学生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表现在:

一是活动内容上空洞抽象。中学生渴望成才的愿望十分强烈,迫切需要团组织帮助他们在努力学习、完善智能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方面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这就要求团组织发挥“建功育人”的职能,把各项工作都落实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素质发展的环节上来。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团的活动“理想化”、“成人化”的倾向较为突出,导致团的思想教育活动对中学生缺乏内驱力和感染力,团组织的凝聚力不强。

二是活动形式单调和乏味。一些学校开展团的活动沿用过去的一套做法比较多,活动形式呆板,缺少创造性和时代气息,不受中学生的喜爱,使团的活动吸引力不强。

三是活动对象的覆盖上片面和过于集中。一些学校团组织工作和活动对象面向优秀学生的多,而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关注不够,教育的覆盖面不广。

(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配合不够协调。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形成整体协调和有力配合。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从社会来看,存在着不少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一是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贪污受贿、卖淫嫖娼、拜金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少年有极大的腐蚀性;二是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场面充斥,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三是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阵地相对缺乏,许多学生只有到成人歌舞厅、咖啡馆、游戏室、网吧等营业性场所参加娱乐活动,不少人因此走上歧途;四是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离婚率上升等社会问题使一些青少年产生信仰危机和价值观混乱。

从家庭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教育方法不当。一些父母教育方法简单,往往以钱物代替对子女的表扬和奖励,以打骂代替对子女的批评和约束,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二是部分家长身体力行不够。个别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漠,道德水平底下,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增大。三是家长重智轻德。平时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限制孩子课外活动,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只要成绩好就什么都好,使孩子学习负担加重,心理压力很大。

上述现象使得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形成不了合力,学生在学校是“小绵羊”,在家里是“小太阳”,在社会又变成了“小儿郎”。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内部管理,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沟通。

首先,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联系、预测、反馈和工作配合制度。在暴露出来的一些中学生道德行为问题重,又相当一部分完全可以在事前化解。因此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常规联系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要将学校的德育管理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