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诺贝尔奖屠呦呦个人事迹整合三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诺贝尔奖屠呦呦个人事迹整合三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19诺贝尔奖屠呦呦个人事迹整合三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屠呦呦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被诺贝尔奖垂青的人

——记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是2015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评委会对屠呦呦的颁奖词。40多年来,屠呦呦全身心投入世界性流行疾病疟疾的防治研究,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了巨大贡献。

寻遍古方,创建抗疟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儿所食的野草,便是青蒿。如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在一起。

20世纪60年代,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始了抗疟药的研制。

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了文献堆。

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沸点溶剂提取的方

法,1971年10月4日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

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该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当年在海南昌江疟区临床试用于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共21例病人,结果用药后40℃高烧很快降至正常,血疟原虫被大幅度杀灭到转阴,药效明显优于氯喹。以上结果在“523”内部会议上报告,既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也开创了中药抗疟药物发现之先河。

率先发现新型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

在得到了具有明确抗疟活性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后,屠呦呦率课题组开始分离有效单体成分。1972年11月8日,课题组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随后证明50-100mg/kg可使鼠疟原虫转阴。

屠呦呦团队率先对青蒿素做了临床试验。1973年秋,由中药所派人携带青蒿素单体赴海南疟区进行临床试验,证实了青蒿素即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发现,改写了只有含N杂环的成分抗疟的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步入新纪元。之后在“523”办公室的安排下,屠呦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展汇报,促进全国对青蒿素的协作研究。

开创性地研发了青蒿素类抗疟药物

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致函中国卫生部,提议在中国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由此“抗疟新药青蒿素”为世界熟悉和认可。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获得自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的《新药证书》——青蒿素。

2015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约有32亿人(占全世界总人口近一半)面临疟疾风险。2015年全球共有2.14亿疟疾新病例,大约43.8万人死于疟疾。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在过去十年间得到广泛使用,对影响人的最流行也最致命的病原体——恶性疟原虫极为有效。至今基于青蒿素类的复方药物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一线用药,用以治疗约70%的疟疾患者,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

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近年来,屠呦呦仍持之以恒地进行着青蒿素的科学研究工作,探索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如红斑狼疮、光敏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中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新药研发取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临床研究批件。

人生能有几回搏!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用一辈子的不懈努力,成功地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为中国科学界嵌上了最亮的一颗明珠。

“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对我来说既是荣誉又是责任,党和国家培养了我,给了我知识,我就要尽我所能为国家做贡献,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尽力。

——屠呦呦

屠呦呦的感人事迹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不过,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刚参加工作的时

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去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面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气馁,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她想,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植物类的碳化实验就达6000多种,经历了约10000次失败,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

有一天,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以期获得一点线索或灵感。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那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注意到,这里记载的取汁方法与常规法不同,不是煎熬,而是“绞取”——这是否意味着青蒿里的有效物质不能高温煎熬呢?想到此,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获得了青蒿提取物,发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显然,屠呦呦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她用踏实与勤奋,为自己赢得了成功。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用一株小草夺得诺奖的屠呦呦,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屠呦呦的简介和事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