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
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2.(2019·惠州一模)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
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
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
3.(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
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
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
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6.(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
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
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
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
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7.(2019·茂名一模)《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
生。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
A.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
C.民贵君轻D.仁者爱人
8.(2019·蚌埠一模)《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该记载认为儒、墨两家( )
A.注重传承传统文化
B.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
C.主张维护礼乐制度
D.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
9.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位思想家认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何以“明”之?曰( )
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
C.道法自然D.加强君权
10.(2019·德阳一模)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
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这一主张传承了( ) A.孔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治国思想
C.孟子的义利主张D.墨子的兼爱思想
11.(2019·武汉高三检测)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
“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 )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
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
D.认为儒家思想影响力较小
12.(2019·合肥高三检测)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
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主要反映了( )
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
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
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
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
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归纳荀子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10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
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有鉴于当前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一批中国学者提出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
意义的思想资源。……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
同体”的理论很相近。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
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
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
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请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