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证明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学习目标】1.经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深刻理解和掌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2.结合具体实例感悟证明的思路和方法,能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3.能正确运用尺规作图的基本方法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的平分线,以及绘制特殊三角形.【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等腰三角形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判定:SSS、SAS、ASA、AAS、HL.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等边三角形是中考中常考的知识点,并且有关它的计算也很常见,因此对于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数据要熟记于心,比如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它的高是32a,面积是234a;含有30°的直角三角形揭示了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打破了以往那种只有角或边的关系,同时也为我们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要点二、直角三角形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命题与逆命题命题包括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交换位置得到的;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还有SSS,SAS,ASA,AAS,HL一共有5种判定方法.要点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12AB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要点诠释:①注意区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注意二者的应用范围;②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可解决两条线段的和距离最短问题.要点四、角平分线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要点诠释:①注意区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注意二者的应用范围;②几何语言的表述,这也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种重要的方法.遇到角平分线时,要构造全等三角形. 【典型例题】类型一、三角形的证明1. 已知:点D 是△ABC 的边BC 的中点,DE ⊥AC ,DF ⊥AB ,垂足分别为E ,F ,且BF=CE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思路点拨】欲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又已知DE ⊥AC ,DF ⊥AB ,BF=CE ,可利用三角形中两内角相等来证明.【答案与解析】证明:∵D是BC 的中点,∴BD=CD ,∵DE ⊥AC ,DF ⊥AB ,∴△BDF 与△CDE 为直角三角形,在Rt △BDF 和Rt △CDE 中,,BF CE BDCD∴Rt △BFD ≌Rt △CED (HL ),∴∠B=∠C ,∴AB=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总结升华】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充分利用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1】(2015秋?江阴市校级期中)已知:如图,△AMN 的周长为18,∠B ,∠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O 点的直线MN ∥BC 交AB 、AC 于点M 、N .求AB+AC 的值.【答案】解:∵MN ∥BC ,∴∠BOM=∠OBC ,∠CON=∠OCB ,∵∠B,∠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MBO=∠OBC,∠NCO=∠OCB,∴∠MBO=∠BOM,∠NCO=∠CON,∴BM=OM,CN=ON,∵△AMN的周长为18,AN=AB+AC=18.∴AM+MN+AN=AM+OM+ON+AN=AM+BM+CN+【变式2】如图,在△ABC中,AB=AC,D、E在BC上,且AD=AE,求证:BD=CE.【答案】证明:∵AB=AC,AD=AE,∴∠B=∠C,∠ADE=∠AED,∵∠ADE=∠B+∠BAD,∠AED=∠C+∠EAC,∴∠BAD=∠CAE,∵AB=AC,AD=AE,∴△ABD≌△ACE,∴ BD=CE.类型二、直角三角形2. 如图,已知,在Rt△ABC中,∠C=90°,沿过B点的一条直线BE折叠这个三角形,使C点与AB边上的一点D重合.(1)当∠A满足什么条件时,点D恰为AB的中点写出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并利用此条件证明D为AB的中点;(2)在(1)的条件下,若DE=1,求△ABC的面积.【思路点拨】(1)根据折叠的性质:△BCE≌△BDE,BC=BD,当点D恰为AB的重点时,AB=2BD=2BC,又∠C=90°,故∠A=30°;当添加条件∠A=30°时,由折叠性质知:∠EBD=∠EBC=30°,又∠A=30°且ED⊥AB,可证D为AB的中点;(2)在Rt△ADE中,根据∠A及ED的值,可将AE、AD的值求出,又D为AB的中点,可得AB的长度,在Rt△ABC中,根据AB、∠A的值,可将AC和BC的值求出,代入S△ABC=AC×BC 进行求解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添加条件是∠A=30°.证明:∵∠A=30°,∠C=90°,所以∠CBA=60°,∵C点折叠后与AB边上的一点D重合,∴BE平分∠CBD,∠BDE=90°,∴∠EBD=30°,∴∠EBD=∠EAB,所以EB=EA;∵ED为△EAB的高线,所以ED也是等腰△EBA的中线,∴D为AB中点.(2)∵DE=1,ED⊥AB,∠A=30°,∴AE=2.在Rt△AD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D=22213,∴AB=23,∵∠A=30°,∠C=90°,∴BC=12AB=3.在Rt△ABC中,AC=22AB BC=3,∴S△ABC=12×AC×BC=332.【总结升华】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3. 小林在上探索出只用三角尺作角平分线的一种方法:如图,在已知∠AOB的两边上分别取点M,N,使OM=ON,再过点M作OB的垂线,过点N作O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两垂线交于点P,那么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老师当场肯定他的作法,并且表扬他的创新.但是小林不知道这是为什么.①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吗?也就是说,你能证明OP就是∠AOB的平分线吗?②请你只用三角板设法作出图∠AOB的平分线,并说明你的作图方法或设计思路.【思路点拨】①在Rt△OCM与Rt△ODN中,依据ASA得出OC=OD;在Rt△OCP与Rt△ODP中,因为OP=OP,OC=OD得出Rt△OC P≌Rt△ODP(HL),所以∠C OP=∠DOP,即OP平分∠AOB.②可作出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HL定理证明两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答案与解析】①证明:在Rt△OCM和Rt△ODN中,COM DONOCM ODNOM ON∴△OCM≌△ODN(AAS),∴OC=OD,在△OCP与△ODP中,∵,OC OD OPOP∴Rt △OCP ≌Rt △ODP (HL ),∴∠COP=∠DOP ,即OP 平分∠AOB ;②解:①利用刻度尺在∠AOB 的两边上分别取OC=OD ;②过C ,D 分别作OA ,OB 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E ;③作射线OE ,OE 就是所求的角平分线.∵CE ⊥OA ,ED ⊥OB ,∴∠OCE=∠ODE=90°,在Rt △OCE 与Rt △OD E 中,∵OC OD OEOE,∴Rt △OCE ≌Rt △ODE (HL ),∴∠EOC=∠EOD ,∴OE 为∠AOB 的角平分线.【总结升华】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EOC=∠EOD 是解题关键.类型三、线段垂直平分线4.(2015秋?麻城市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在△ABC 中,AB >BC ,AB=AC ,DE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D ,交AC 于E .(1)若∠ABE=50°,求∠EBC 的度数;(2)若△ABC 的周长为41cm ,边长为15cm ,△BCE 的周长.【思路点拨】(1)由DE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E=BE ,继而求得∠A的度数,又由AB=AC ,即可求得∠ABC 的度数,则可求得答案;(2)由△BCE 的周长=AC+BC ,然后分别从腰等于15cm 与底边等于15cm 去分析求解即可求得答案.【答案与解析】解:(1)∵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E=BE,∴∠ABE=∠A=50°,∵AB=AC,∴∠ABC=∠C=65°,∴∠EBC=∠ABC﹣∠ABE=15°;(2)∵AE=BE,;∴△BCE的周长=BE+CE+BC=AE+CE+BC=AC+BC∵△ABC的周长为41cm,∴AB+AC+BC=41cm,若AB=AC=15cm,则BC=11cm,则△BCE的周长为:15+11=26cm;若BC=15cm,则AC=AB=13cm,∵AB>BC,∴不符合题意,舍去.∴△BCE的周长为26cm.【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AD的垂直平分线EF交BC的延长线于F,试说明∠BAF=∠ACF的理由.【答案】解:∵EF垂直平分AD,∴AF=DF,∴∠FAD=∠FDA.又∵AD平分∠BAC,∴∠BAD=∠CAD,∵∠BAF=∠BAD+∠FAD,∠ACF=∠DAC+∠FDA,∴∠BAF=∠ACF.类型四、角平分线5.(2016秋?兴化市期中)已知:如图,△ABC的角平分线BE、CF相交于点P.求证:点P在∠A的平分线上.【思路点拨】过点P作PD⊥AB、PM⊥BC、PN⊥AC垂足分别为D、M、N,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可得PD=PM,同理可得PM=PN,从而得到PD=PN,再根据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证明即可.【答案与解析】证明:如图,过点P作PD⊥AB、PM⊥BC、PN⊥AC垂足分别为D、M、N,∵BE平分∠ABC,点P在BE上,∴PD=PM,同理,PM=PN,∴PD=PN,∴点P在∠A的平分线上.【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熟记性质并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如图,直线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供选择的地址有()A.1处B.2处 C.3处 D.4处【答案】D.解:满足条件的有:(1)三角形两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共一处;(2)三个外角两两平分线的交点,共三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国通用版中考数学练:第17章 全国通用版中考数学1:勾股定理的证明
CABcb a 专题1:勾股定理及其证明知识讲解(一)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是a ,b ,斜边为c ,那么222a b c +=. 即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注:勾——较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二)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骛,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
在此我们介绍一种以赵爽的“弦图”为代表的数形结合的证法DC BAGF E H内弦图 外弦图221()42ABCD S a b c ab =-=+⨯正方形 221()42EFGH S c a b ab ==-+⨯正方形∴222a b c += ∴222a b c +=典型例题【例1】 图1和图2中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四边形都是正方形,利用图1或图2两个图形中的有关面积的等量关系都能证明数学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定理,这个定理称为 ,该定理的结论其数学表达式是 .其中图1是中国数学史上有名的 (数学家的名字)弦图.简单写出证明过程.图2图1ab c abc abcab cab cab c a b cc ba【解析】 勾股定理,222a b c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赵爽(中国数学家,主要贡献是深入研究了《周髀算经》,涉及了勾股定理的理论和证明.) 证明:大正方形面积=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面积+中间小正方形面积.图1:22224()2abc b aa b =⨯+-=+ 图2:22()42aba b c +=⨯+,即222a b c +=.【例2】 如图, 已知Rt ABC △的面积为20,以其三边作半圆,得到两个月牙图形(阴影部分),则月牙图形的面积 .C B A【解析】 由例题知道大半圆的面积=两个小的半圆面积之和,从而月牙面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20.巩固练习1. 若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则斜边扩大到原来的( ).A .1倍B .2倍C .3倍D .4倍【解析】 B2. 若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解析】 可知三边为3,4,5,所以周长为12;3. 如图所示的“赵爽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设直角三角形较长直角边长为a ,较短直角边长为b .若ab=8,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5,则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 A .9 B .6 C .4 D .3【解析】由题意可知: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b , ∵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21ab=21×8=4,∴4×21ab+(a-b )2=25,∴(a-b )2=25-16=9,∴a-b=3,故选:D .4. 如图是由“赵爽弦图”变化得到的,它由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记图中正方形ABCD 、正方形EFGH 、正方形MNPQ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3.若S 1+S 2+S 3=60,则S 2的值是( ) A .12 B .15 C .20 D .30【解析】设每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m,则S1=4m+S2,S3=S2-4m,因为S1+S2+S3=60,所以4m+S2+S2+S2-4m=60,即3S2=60,解得S2=20.故选:C.5.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7cm,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之和为__________.【解析】49cm26.阅读理解:【问题情境】教材中小菁用4张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拼成图1,利用此图,可以验证勾股定理吗?【探索新知】从面积的角度思考,不难发现:大正方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从而得数学等式:;(用含字母a、b、c的式子表示)化简证得勾股定理:a2+b2=c2【初步运用】(1)如图1,若b=2a,则小正方形面积:大正方形面积= ;(2)现将图1中上方的两直角三角形向内折叠,如图2,若a=4,b=6此时空白部分的面积为;【迁移运用】如果用三张含60°的全等三角形纸片,能否拼成一个特殊图形呢?带着这个疑问,峰峰拼出图3的等边三角形,你能否仿照勾股定理的验证,发现含60°的三角形三边a、b、c之间的关系,写出此等量关系式及其推导过程.知识补充:如图4,含60°的直角三角形,对边y:斜边x=定值k.【解答】【探索新知】由题意:大正方形的面积=(a+b )2=c 2+4×21ab ,∴a 2+2ab+b 2=c 2+2ab ,∴a 2+b 2=c 2 【初步运用】(1)由题意:b=2a ,c=5a ,∴小正方形面积:大正方形面积=5a 2:9a 2=5:9,故答案为5:9. (2)空白部分的面积为=52-2×21×4×6=28.故答案为28.【迁移运用】结论:a 2+b 2-ab=c 2.理由:由题意:大正三角形面积=三个全等三角形面积+小正三角形面积可得:21(a+b )×k (a+b )=3×21×b×ka+21×c×ck , ∴(a+b )2=3ab+c 2, ∴a 2+b 2-ab=c 2.7. 如图,将直角三角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两对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ABC 中,∠ACB=90°,BC=a ,AC=b ,AB=c ,正方形IECF 中,IE=EC=CF=FI=x (1)小菁发明了求正方形边长的方法: 由题意可得BD=BE=a-x ,AD=AF=b-x因为AB=BD+AD ,所以a-x+b-x=c ,解得x=2cb a -+ (2)峰峰也发现了另一种求正方形边长的方法:利用S △ABC =S △AIB +S △AIC +S △BIC 可以得到x 与a 、b 、c 的关系,请根据峰峰的思路完成他的求解过程:(3)请结合小菁和峰峰得到的结论验证勾股定理.【解答】(2)因为S △ABC =S △ABI +S △BIC +S △AIC , ∴21ab=21cx+21ax+21bx ,∴x=cb a ab ++. 答:x 与a 、b 、c 的关系为x=c b a ab++.(3)根据(1)和(2)得:x=2c b a -+=cb a ab++.即2ab=(a+b+c )(a+b-c ), 化简得a 2+b 2=c 2.8. 如图1,分别以直角三角形ABC 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其面积分别用1S 、2S 、3S 表示,则不难证明123S S S =+.⑴ 如图2,分别以直角三角形ABC 三边为直径向外作三个半圆,其面积分别用1S 、2S 、3S 表示,那么1S 、2S 、3S 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必证明)⑵ 如图3,分别以直角三角形ABC 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三角形,其面积分别用1S 、2S 、3S 表示,请你确定1S 、2S 、3S 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证明.⑶ 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现以四边形的边长为边长向外作四个正方形,面积分别为1S 、2S 、3S 、4S .则1S 、2S 、3S 和4S 之间的关系是 .ABC S 1S 3S 2图3ABC S 1S 3S 2图2图1S 2S 3S 1CBA S 4S 3S 2S 1DB CA【解析】 设Rt ABC △的三边BC 、CA 、AB 的长分别为a 、b 、c ,则222c a b =+.⑴ 123S S S =+ .⑵ 123S S S =+.证明如下:显然,213S =,223S ,233S =, ∴22223133)S S a b S ++=.⑶ 1324S S S S +=+9. ⑴ 如图1是一个重要公式的几何解释.请你写出这个公式;⑵ 如图2,Rt Rt ABC CDE △≌△,90B D ∠=∠=︒,且B C D ,,三点共线,试证明90ACE ∠=︒; ⑶ 伽菲尔德(Garfield ,1881年任美国第20届总统)利用1中的公式和图2证明了勾股定理(1876年4月1日,发表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现请你尝试该证明过程.【解析】 ⑴ 这个公式为222()2a b a ab b +=++.⑵ ∵ABC CDE △≌△,∴BAC DCE ∠=∠.90ACB DCE ACB BAC ∠+∠=∠+∠=∴°. 由于B C D ,,共线, 所以()180ACE ACB DCE ∠=︒-∠+∠1809090=︒-︒=︒.⑶ 梯形ABDE 的面积为()()()()2111222AB ED BD a b a b a b +⋅=++=+;另一方面,梯形ABDE 可分成三个直角三角形,其面积又可以表示成2111222ab ab c ++∴()2211112222a b ab ab c +=++,即222a b c +=10. 勾股证明的方法成百上千种,其中《几何原本》中的证法非常经典,是在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几何图形中实现的(如图所示),如果直角三角形ABC 的三边长为a ,b ,c (c 为斜边),以这三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试利用此图证明222a b c +=.cbaNMHFE DCBA【解析】(1)如上图可知:ACF ADB △△≌,a bba 图1abcc A EDC Bb a图22ACED ADB S S =正方形△,2AFGP ACF S S =矩形△,∴2AFGP b S =矩形,同理2GHBP a S =矩形,∴222a b c +=.ABCE FHMNP。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几何题证明题专题
1.(10分)如图,正方形ABCD中,P为AB边上任意一点,AE⊥DP于E,点F在DP 的延长线上,且EF=DE,连接AF、BF,∠BAF的平分线交DF于G,连接GC.(1)求证:△AE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求证:AG+CG=DG.2.(8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BF=DE,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1)求证:△ABE≌△CDF;(2)若AC与BD交于点O,求证:AO=CO.3.(9分)如图,在梯形ABCD中,M、N分别为AD、BC的中点,E、F分别为BM、CM的中点.(1)求证:四边形MENF是平行四边形;(2)若四边形MENF的面积是梯形ABCD面积的,问AD、BC满足什么关系?4.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AD=12,DO=OB=5,AC=26,∠ADB=90°.(1)求证:四边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2)求四边形 ABCD 的面积.5、四边形ABCD中,AD=BC,BE=DF,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1)求证:△ADE≌△CBF;(2)若AC与BD相交于点O,求证:AO=CO.6、如图,△ABC中,AB=BC,BE⊥AC于点E,AD⊥BC于点D,∠BAD=45°,AD与BE交于点F,连接CF.(1)求证:BF=2AE;(2)若CD=,求AD的长.7、如图,E是▱ABCD的边CD的中点,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ADE≌△FCE.(2)若∠BAF=90°,BC=5,EF=3,求CD的长.8、如图,在菱形ABCD中,AB=2,∠DAB=60°。
点E是AD边的中点,点M是AB边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重合),延长ME交CD的延长线于点N,连接MD、AN。
(1)求证:四边形AMDN是平行四边形。
(2)当AM为何值时,四边形AMDN是矩形?请说明理由。
9.(6 分)如图,菱形ABCD 的对角线AC、BD 相交于点O,且DE∥AC,AE∥B D.求证:四边形AODE 是矩形.10(9 分)如图,在△ABC 中,D 是BC 边上的中点,E 是AD 边上的中点,过A 点作BC的平行线交CE 的延长线于点F,连结BF.(1)求证:四边形AFBD 是平行四边形.(2)当△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FBD 是矩形?请说明理由.10.(7 分)如图,在△ABC 中,AB=AC,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分别过点A、D作AE∥BC、DE∥AB,AE 与DE 相交于点E,连结CE.(1)求证:BD =CD.(2)求证:四边形ADCE 是矩形.11.(9 分)如图,E、F 分别是矩形ABCD 的边BC、AD 上的点,且BE =DF.(1)求证:四边形AECF 是平行四边形.(2)若四边形AECF 是菱形,且CE = 10,AB = 8,求线段BE 的长.12.(7 分)如图,在△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E,交AC 于点F,连结DE、DF.(1)求证:∠ADE=∠DAF.(2)求证:四边形AEDF 是菱形.13.【感知】如图①,四边形ABCD、AEFG 都是正方形,可知BE =DG .【探究】当正方形AEFG 绕点A 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连结BE、DG.求证:BE =DG .【应用】当正方形AEFG 绕点A 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点F 在边AB 上,连结BE、D G.若DG =13 ,AF = 10 ,则AB 的长为.14. (10 分)如图,以△ABC 的三边为边分别作等边△ACD、△BCE、△ABF.(1)求证:四边形ADEF 是平行四边形(2)△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EF 是矩形?(3)△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EF 是菱形?20.如图,将▱ABCD 的边 DC 延长到点 E ,使 CE=DC ,连接 AE ,交 BC 于点 F . (1)求证:△ABF ≌△ECF ;(2)若∠AFC=2∠D ,连接 AC 、BE ,求证:四边形 ABEC 是矩形.18.(本题8分)如图,□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过点D 作DE ∥AC ,且DE =21AC ,连接CE 、OE(1) 求证:四边形OCED 是平行四边形; (2) 若AD =DC =3,求OE 的长.21.(本题8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AB =3,BC =5,连接BD ,∠BAD 的平分线分别交BD 、BC 于点E 、F ,且AE ∥CD (1) 求AD 的长;(2) 若∠C =30°,求CD 的长.27.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的一点,E是AD的中点,过A点作BC的平行线交CE 的延长线于点F,且AF=BD,连接BF.(1)证明:BD=CD;(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FBD是矩形?并说明理由.28.如图,点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点P到点A、B和D的距离分别为1,2,,△ADP沿点A旋转至△ABP′,连结PP′,并延长AP与BC相交于点Q.(1)求证:△AP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求∠BPQ的大小.18. (本题满分12分)如图,DB∥AC,且DB=12AC,E是AC的中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的证明(比较全的证明方法)ppt课件
b
a
∵ S梯 形 AB CD = = 1
1 2
B
a+b 2
2 又 ∵S梯 形 AB CD =S AED +S EBC+S 1 1 1 1 = ab+ ba+ c2= (2ab+c2) 2 2 2 2 比 较上 面 二 式得 c2=a2+b2
(a2+2ab+b2)
CED
向常春的证明方法
S梯形ABCD 1 1 2 1 ( a b b )( a b ) a ab 2 2 2
那么:
朱实 中 黄实 b a
返回
( b- a) 2
ab c 4 ( b a )2 2
2
得: c2 =a2+ b2.
证明1:
该图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示意图,取材于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勾股圆方图》。
a c b
a
2 c 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 1 2 (b a ) 4 ab 也可以表示为 2 c 1 2 ∵ c2= (b a ) 4 ab 2 2 2 =b -2ab+a + 2ab b =a2+b2
G
已知:如图,以在Rt△ABC中, ∠ACB=90°,分别以a、b、c为边向外作 正方形.
K
H C b A c a B
F
求证:a2 +b2=c2.
D E
传说中毕达哥拉斯的证法
证明:从Rt△ABC的三边向外各作一个正方形(如图),作CN⊥DE交AB于M,那么正方形 ABED被分成两个矩形.连结CD和KB. ∵由于矩形ADNM和△ADC同底(AD),等高(即平行线AD和CN间的距离),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证明(一)定义与命题
小结 拓展
1、定义: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 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 义.
2、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 做命题.
3、命题的结构: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 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 已事项推断出的事项.
1、原名: 某些数学名词称为原名. 2、公理: 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
3、证明: 除了公理外,其它真命题的正确性都通过
推理的方法证实.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
4、定理: 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经过证明的真
一些条件
推理的过程 叫证明
命题叫定理
+
推理
证实其它命 题的正确性
原名、公理 温馨提示:证明所需的定义、公理和其它定理都
语句.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寻找命题的“共同的结构特征”
观察下列命题,试找出命题的共同的结构特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
平行四边形; (3)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
第六章 证明(一)
定义与命题
眼见未必为实!
a
线段a与线段b哪个 比较长?
b
a bc
谁与线段d在 一条直线上?
d
a
a bc
b
线段a与线段b哪个 比较长?
d
谁与线段d在 一条直线上?
a
b
a=b
a bc d
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 米的铁丝将 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 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
八年级下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三角形的证明【基础知识】1、全等三角形(1)定义: 能够完全 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性质:全等三角形的 、 相等。
(3)判定:“SAS ”、 、 、 、 。
三边 :边边边(SSS ) 两边: 边角边(SAS )一边 边角边(ASA ) 角角边(AAS )※※注:SSA,AAA 不能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证题的思路:⎪⎪⎪⎪⎪⎪⎪⎩⎪⎪⎪⎪⎪⎪⎪⎨⎧⎩⎨⎧⎪⎪⎩⎪⎪⎨⎧⎪⎩⎪⎨⎧⎪⎩⎪⎨⎧)找任意一边()找两角的夹边(已知两角)找夹已知边的另一角()找已知边的对角()找已知角的另一边(边为角的邻边)任意角(若边为角的对边,则找已知一边一角)找第三边()找直角()找夹角(已知两边AAS ASA ASA AAS SAS AAS SSS HL SAS 注意: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2、等腰三角形(1)定义:有两条 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性质:①等腰三角形的 相等。
(“等边对等角”)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 、 互相重合。
(3)判定:①定义②“ ”3、等边三角形(1) 定义: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性质:①三角都等于②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
(3)判定:①定义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个角 是等边三角形。
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2)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5、角平分线(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叫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 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6、直角三角形(1)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是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斜边、直角边”或“HL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定理的作用: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巩固训练】1、△ABC 中,∠A ∶∠B ∶∠C=1∶2∶3,最小边BC=4 cm ,最长边AB 的长是( ) A.5 cm B.6 cm C.5 cmD.8 cm2、△ABC 中,AB=AC ,BD 平分ABC 交AC 边于点D ,∠BDC=75°,则∠A 的度数为 ( )A. 35°B. 40°C. 70°D. 110°3、△ABC 中,∠A ∶∠B ∶∠C=1∶2∶3,CD ⊥AB 于点D 若BC=a ,则AD 等于( )A.21a B.23a C.23a D.3a 4、到△ABC 的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ABC 的 ( ) A.三边中线的交点 B.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C.三边上高的交点 D.三边中垂线的交点5、如左下图所示,在Rt △ABC 中,∠C=90°,∠CAB=60°,AD 平分∠CAB ,点D 到AB 的距离DE=3.8cm ,则线段BC 的长为( )A 、3.8cmB 、7.6cmC 、11.4cmD 、11.2cmy6、如右上图,在等边ABC ∆中,,D E 分别是,BC AC 上的点,且BD CE =,AD 与BE 相交于点P ,则12∠+∠的度数是( )A .045B .055C .060D .0757、如左下图,123,,l l l 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在要建一个加油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供选择的地址有( ).A .1处B .2处C .3处D .4处8、如右上图,已知ABC △中,45ABC ∠=,4AC =,H 是高AD 和BE 的交点,则线段BH 的长度为( ) A .6B .4C .23D .59、(2012随州)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其一边长为6,则另两边为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训练课件 勾股定理的证明
第10课时 勾股定理的证明
1.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可以用测量计 算,可以用代数式变形,还可以用几何证明.
2.勾股定理的验证,可通过运用图形的割、移、 补、拼,表示出图形的面积来验证勾股定理(面积相 等法).通过几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常见图形, 然后利用整个图形的面积等于小块图形面积的和列 方程,从而推导出勾股定理.
知识点一 勾股定理的证明
例 1 如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 图形,请结合图形利用面积证明勾股定理.
证明:由题图可知,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 成(a+b)2 或12ab×4+c2,
所以(a+b)2=12ab×4+c2, 整理,得 a2+b2=c2.
变式 1 请利用如图验证勾股定理.
证明:由题图可知,梯形的面积可以表示成12(a +b)(a+b)=12(a+b)2,
解:由题意知,a2+b2=25,2ab=16. 则(a-b)2=a2+b2-2ab=25-16=9, 所以 a-b=3(负值已舍),即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3.
变式 2 如图的“赵爽弦图”是由 4 个全等的直 角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若大正方形的面积是 13,小 正方形的面积是 1,设直角三角形的较长直角边长为 a,较短直角边长为 b,求 a+b 的值.
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构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成功往往偏向于有准备的人
成的大正方形.若直角三角
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
志,气之帅也。
形的斜边和较短的直角边长分别为 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
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贤。
5
和
3,则小正方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八年级下册数学证明题的技巧
八年级下册数学证明题的技巧八年级下册数学证明题技巧总结在八年级下册数学学习中,遇到证明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掌握证明题的解题技巧,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水平,还能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解决八年级下册数学证明题的技巧。
1. 矩形证明法矩形证明法是一种经典的证明思路,通常适用于关于几何形状(如矩形、三角形等)的证明题。
其基本思路是将需要证明的问题转化成一个矩形的性质,再通过对该矩形进行几何推理和计算,最终完成证明。
•确定证明目标•找到合适的矩形•运用几何推理和计算,证明目标得以实现2.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见的证明方法,通常适用于需要证明某个特定性质对任意正整数是否成立的问题。
其基本思路是通过证明当某个特定性质对某个正整数成立时,它对于下一个正整数也成立,再通过归纳推理证明该性质对所有正整数都成立。
•确定归纳假设•进行归纳基础的证明•进行归纳步骤的证明3. 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通常适用于需要推理判断的问题。
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利用已知条件和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判断,得出需要证明的结论。
•确定已知条件•运用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进行论证4. 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常见的证明方法,通常适用于需要判断某个命题是否正确的问题。
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假设命题不正确,得出与已知事实或已证明事实相矛盾的结论,从而反证命题的正确性。
•假设命题不正确•推理得出与已知事实或已证明事实相矛盾的结论•得出结论与已知事实或已证明事实相矛盾,证明命题的正确性5. 数学定理法当遇到一些已被证明的数学定理时,可以直接运用这些定理来解决相关的证明题。
熟练掌握常见的数学定理,并能够灵活应用,将会在解决证明题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确定需要运用的数学定理•运用定理进行推理和计算•完成证明过程以上是一些常用的在八年级下册数学学习中解决证明题的技巧总结。
通过熟练掌握这些技巧,相信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并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19-20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4教学课件(3课时)
几何语言描述:
如图, ∵PA=PB(已知),
A
B
∴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到一条线段
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
垂直平分线上). 提示:这个结论是经常用来证明点在直线上(或直线
经过某一点)的根据之一.
例1 已知:如图 ,在 △ABC 中,AB = AC,O 是 △ABC 内一点,且 OB = OC.
求证:直线 AO 垂直平分线段BC. 证明:∵AB=AC, ∴点A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到一 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 在这条线 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同理,点O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 ∴直线 AO 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两 点确定一条直线).
1.如图,已知AB是线段CD的 垂直平分线,E是AB上的一 点,如果EC=7 cm,那么ED=
变式2:若把∠BAC=∠EDF,改为 AC=DF,△ABC与△DEF全等吗?请 B 说明思路.
变式3:请你把例题中的∠BAC=∠EDF 改为另一个适当条件,使△ABC与 △DEF仍能全等,并给出证明.
E
A
PC D
QF
我们曾经利用折纸的方法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 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你能证明这一结论 吗?
在△ABC中,AB= 2AC 4 2 . ∵AC=AE,∴BE= 4 2 4 .
∵ CD=DE,BE=DE,
∴CD= 4 2 4 (cm).
1.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 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__三__条__边__的距离相等. 2.三角形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只有一个,实际作图时,只 需作出两个角的平分线,第三个角的平分线必过这两条角 平分线的交点. 3.利用面积法求距离的方法:三角形角平分线的交点与三 个顶点的连线,把原三角形分割成了三个小三角形,利用小 三角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原三角形的面积,是求角平分线交 点到三边距离的常用方法.
八年级下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讲义
知识点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AS、ASA、HL。
例:如图,已知△ABC中,AB=AC=10厘米,BC=8厘米,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知识点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两腰上的高、两底角的平分线长度均相等。
4、有两个角相等或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例: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是50º,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
例: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一腰上的中线BD将这个三角形周长分为15和12两部分,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
例:如图,在ABA 1中,∠B=20º,AB=A1B,在A1B上取一点C,延长AA1到A2,使得A1A2=A1C;在A2C 上取一点D,延长A1A2到A3,使得A2A3=A2D;…,按此做法进行下去,∠A n的度数为。
知识点三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且都等于60º.3、有一个角等于60º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或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例:如右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CD.M C B A 例:如图1,已知:∠MON=30º,点A 1、A 2、A 3……在射线ON 上,点B 1、B 2、B 3…在射线OM 上,△A 1B 1A 2、△A 2B 2A 3、△A 3B 3A 4…均为等边三角形,若OA 1=1,则△A 6B 6A 7的边长为 .图1 图2例:如图2,在等边△ABC 中,D 是边AC 上一点,连接BD ,将△BCD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º,得到△BAE ,连接ED ,若BC=10,BD=9,则△AED 的周长是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证明PPT(第1课时)
获取新知
知识点二:直角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B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
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A
C
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可以欣赏“16页的读一读”, 并可以上网搜索,诸如美国第二十任总统的证法、赵 爽弦图法等
勾股定理反过来,怎么叙述呢?
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 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一项指标.现测得AB=4 cm,BC=3 cm,AD=13 cm,CD=12 cm, ∠ABC=90°,根据这些条件,能否得出∠ACD等于90°?请说明理由.
解:能.理由:在Rt△ABC中,
∵AB=4 cm,BC=3 cm,∠ABC=90°,
∴AC=
=5(cm).
在△ACD中,∵AD=13 cm,CD=12 cm,AC=5 cm,
你来给出完整的 证明过程吧,试 一试
例题讲解 例1 如图,在△ABC中,∠C=70°,∠B=30°,AD⊥BC 于点D,AE为∠BAC的平分线,求∠DAE的度数. 解:由题意可知, ∠BAC=180°-∠B-∠C=80°. ∵AE为∠BAC的平分线, ∴∠CAE=∠BAE= ∠BAC=40°. ∵AD⊥BC,∴∠ADC=90°. ∴∠CAD=90°-∠C=90°-70°=20°. ∴∠DAE=∠CAE-∠CAD=40°-20°=20°.
原命题都存在逆命题 ,
但是互逆命题的真假 无法保证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定理,那么这两个定理叫 做互逆定理,其中的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注意1:逆命题、互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但逆定理、互逆定理,一定是真命题.
注意2: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
定理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BS)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B
C
画图方法视频(点击文字
播放)
画图思路
N
A
B
C
M
C′
(1)先画∠M C′ N=90°
画图思路
N
A
B
C
M
B′
C′
(2)在射线C′M上截取B′C′=BC
画图思路
N
A
A′
B
C
M B′
C′
(3)以点B′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A′
画图思路
N
A
A′
B
C
M B′
C′
(4)连接A′B′
思考:通过上面的探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当P运动到与C点重合时,AP=AC. 在Rt△ABC与Rt△QPA中, ∵PQ=AB,AP=AC, ∴Rt△QAP≌Rt△BCA(HL), ∴AP=AC=10cm, ∴当AP=5cm或10cm时,△ABC才能和△APQ全等.
【方法总结】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关键是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由于本 题没有说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因此要分类讨论,以免漏 解.
B
A
C
如图,Rt△ABC中,∠C =90°,直角边是_____、_____,A斜C边是
__B__C__.
AB
前面学过的四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是否适用?
口答:
A
A′
1.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一个锐 角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吗?为什么?
B
C B′
C′
2.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条直角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
BC=B′C′,
∴Rt△ABC ≌ Rt△ A′B′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不全等的画“×”,
八年级 下册 数学 PPT课件 精品课件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直角三角形(一)
范例讲解 例2、写出命题“如果两个有理数相等,那么它 们的平方相等”的逆命题,这两个命题都是真命 题吗? 解:其逆命题为“如果两个有理数的平方相等,
那么这两个有理数也相等” 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是假命题 训练题: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它们是真 命题还是假命题。 (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2)如果a是偶数,b是偶数,那么a+b是偶数。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 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4)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
∴这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没有与60m长的南北边线垂直的边线
∴没有一条边线为东西向
ⅳ、观察下面两个命题: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 平方。
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 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什么关系?
合作交流 ⅴ、观察下面三组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小明患了肺炎,那么他一定发烧, 如果小明发烧,那么他一定患了肺炎;
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每对命题的真假:
(1)四边形是多边形; (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如果ab=0,那么a=0 b=0
解:(1)多边形是四边形.原命题是真命题, 而逆命题是假命题.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原命题与逆命题同为真命题.
(3)如果a=0,b=0,那么ab=0. 原命题是假命题,而逆命题
是真命题.
1.(钦州·中考)如图是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纸片, 两直角边AC=6 cm,BC=8 cm,现将△ABC折叠, 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为DE,则BE的长为( ) (A)4 cm (B)5 cm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回顾与思考PPT课件
新课标 [北师]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考点解析
典型例题
考点解析
三角形的证明是中考的必考点,考查方式以填
空题、选择题和中档解答题为主.主要考查等腰三 角形、直角三角形中角度、边长的计算或证明角、 线段相等或推导角之间的关系及线段之间的关系, 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作图也 是常见的题型.本章考点可概括为:三个概念,六 个性质,四个判定,四个技巧,一个应用.
∵∠DAC=10°,∴∠BAD=60°.
∵∠D=∠B,∠FMD=∠AMB, ∴∠DFB=∠BAD=60°.
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7.在△ABC中,AB=AC,D为直线BC上一点,E 为直线AC上一点,AD=AE,设∠BAD=α, ∠CDE=β.
(1)如图,若点D在线段BC上,点E在线段AC上.
①如果∠ABC=60°,∠ADE=70°,那么α= 20° ,β=________. 10° ________ ②求α,β之间的关系式. (2)是否存在不同于以上②中的α,β之间的关系式? 若存在,求出这个关系式(求出一个即可);若不 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
概念1
1
三个概念
反证法
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在直角三角形中,至少 有一个锐角不大于45°”时,应先假设( D ) A.有一个锐角小于45°
B.每一个锐角都小于45°
C.有一个锐角大于45° D.每一个锐角都大于45°
2.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
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不相等.
证明:假设两个不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则根 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对等角”, 知它们所对的角也相等,这与题设两个角
解:(1)由于③的题设是a+b>0,而⑤的结论是 ab>0,故⑤不是由③交换命题的题设和结 论得到的,所以③和⑤不是互逆命题. (2)③的逆命题是如果a>0,b>0,那么a+b>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4 3 2
方法二 • ∵ ∠1+ ∠2=1800 (已知), 又∵ ∠1= ∠4(对顶角相等), a 0 ∴ ∠2+ ∠4=180 (等量代换). • ∴a ∥b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b 3
c
1
4 2
方法三
• • • • • ∵ ∠1+ ∠2=1800 (已知), 又∵ ∠2+ ∠3=1800 (平角的定义), a ∴ ∠1= ∠3 (等量代换). ∵ ∠1= ∠4(对顶角相等), b ∴ ∠3= ∠4 (等量代换).
如图,已知∠1=115°,∠2=65°, ∠3+∠4=180°。
问: (2)a与b是否平行?为什么? 答:a∥b. 理由:∵∠3+∠4=180°(已知) ∠6=∠4(对顶角相等) ∴∠3+∠6=180°(等量代换)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如图,已知∠1=115°,∠2=65°, ∠3+∠4=180°。
∠1和∠5, ∠2和∠6, ∠3和∠8 ∠4和∠7是同位角 ∠3和∠6, ∠4和∠5是内错角 ∠3和∠5, ∠4和∠6是同旁内角 A C 2 E1 4 G3 6 5 7 H8 B D
F
公理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 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联系与区别 ☞
2
√
练习二
• 已知: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 c ∠2=1800。
• 求证:a ∥b
a b 3
1 4 2
• 你有几种证明方法?
方法一: • ∵ ∠1+ ∠2=1800 (已知), • ∴∠1= 1800 -∠2(等式的性质). a 0 • ∵ ∠2+ ∠3=180 • (平角的定义), b 0 ∴∠3= 180 -∠2(等式的性质). • ∴ ∠1= ∠3(等量代换). • ∴a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把你所悟到的 证明一个真命 题的方法,步骤, 书写格式以及 注意事项内化 为一种方法.
☞ 几何的三种语言
公理: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1=∠2, ∴ a∥b. 判定定理1: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1=∠2, ∴ a∥b. 判定定理2: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1800 , ∴ a∥b. a b a b a b
例题欣赏P198
☞
a b
已知:如图6-5,∠1和∠2是 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 角,且∠1=∠2. 求证:a∥b. 证明:∵ ∠1=∠2 (已知),
“行家” 看“门 c 4 道” 3 1
2
∠1+∠3=1800(平角的定义).
∴∠2+∠3 = 1800 (等量代换). ∴∠2与∠3互补(互补的意义). ∴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行家” 看“门 道” c
议一议P199
新知识 发现
据说,人类知识的75%是在做中学到的.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方法作出了平行线, 你认为他的作法对吗?为什么? 3 1 2
通过这个操作活动,得到了什么结论?
定理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 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这个定理可以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你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证实它是一个真命题吗?
问(3)b和c是否平行? 为什么? 答:b∥c. 理由: 由(1) (2)可知,b∥c(两直线都和 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 例3 已知,如图,直线a⊥c,b⊥c. • 求证:a∥b.
• • • •
证明:∵a⊥c,b⊥c(已知) ∴∠1=90°∠2=90°(垂直的定义) ∴∠1=∠2(等量代换) ∴b∥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教材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六章 证明平行线判定公理及两个判 定定理。 2、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平行线判定公 理及判定定理,并会进行简单的推理 证明。
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图中哪些角是 同位角?哪些角是内错角?哪些角是同旁内角?
1 2
平行线 的判定 c
1
c
2
c
1 2
这里的结论,以后可以直接运用.
例1 如图,如果∠1=∠2,那么AB和 CD平行吗?为什么?
答:直线AB∥CD。
H
理由:∵∠1=∠2(已知) ∠GHD=∠2(对顶角相等) ∴∠1=∠GHD(等量代换)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例2 如图,已知∠1=115°,∠2=65°, ∠3+∠4=180°。 问: (1)a和c是否平行? 为什么? 答:(1)a∥c. 理由:∵∠2=65°(已知) ∴∠5=115°(邻补角的定义) 又∵∠1=115°(已知) ∴∠5=∠1(等量代换) ∴a∥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下列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练习一
l3 l4 5 1 4 2 l1 6 3 l
(1)如图,∵ ∠1= ∠2, √ • ∴l1 ∥ l2 (2) 如图, ∵ ∠4+ ∠5=1800, • ∴l3 ∥ l4 x (3)如图,∵ ∠2= ∠4, √ • ∴l3 ∥ l4 (4) 如图, ∵ ∠3+ ∠6=1800, • ∴l1∥ l2
例题欣赏P198
☞
已知:如图6-4,∠1和∠2是 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 a 1 内角,且∠1与∠2互补. 2 求证:a∥b. b 3 证明:∵ ∠1与∠2互补 (已知), 说说你所悟 ∴∠1+∠2=1800(互补的定义). 到的证明一 0 ∴∠1= 180 -∠2(等式的性质). 又∵∠3+∠2=1800 (平角的定义), 个真命题的 方法,步骤, ∴∠3= 1800 -∠2(等式的性质). 书写格式以 ∴∠1=∠3(等量代换). ∴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及注意事项. 已给的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 依据,用来证明新的定理.
言必有“据”
• 公理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 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 这一公理可以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 直线平行. • 利用这个公理,我们来证明下面的定理. • 定理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 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 这个定理可以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 同学们请欣赏例题给出的证明思路及步 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