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解ppt课件
合集下载
老子-讲解ppt课件
15
课外练习:标点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 玄众妙之门
1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诚实的话不一定华美,华美的话不一定诚 实。德善的人不需要巧辩,巧辩的人其德 不一定善。有真知的人可能不广博,广博 的人不一定有真知。道家的圣人不积累财 物,尽全力帮助别人,他自己反而越充足, 把财物尽量赠给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丰富。 天的“道”,利万物而不害;圣人的 “道”,帮助人而不与人争夺。
22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 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 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8
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
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 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 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 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 的、普遍的法则。
标点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6道可道非常道
1
文选:《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小国寡民
2
一、老子和《老子》
1、老子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 派创始人,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 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在道 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10
本章参考译文
课外练习:标点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 玄众妙之门
1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诚实的话不一定华美,华美的话不一定诚 实。德善的人不需要巧辩,巧辩的人其德 不一定善。有真知的人可能不广博,广博 的人不一定有真知。道家的圣人不积累财 物,尽全力帮助别人,他自己反而越充足, 把财物尽量赠给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丰富。 天的“道”,利万物而不害;圣人的 “道”,帮助人而不与人争夺。
22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 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 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8
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
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 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 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 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 的、普遍的法则。
标点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6道可道非常道
1
文选:《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小国寡民
2
一、老子和《老子》
1、老子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 派创始人,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 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在道 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10
本章参考译文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超然通达,淡泊名利, 洁身自好【道】
成就
境界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 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反能.长久获尊重。正因为不与人争,所 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
● “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 不自矜,做人低调、谦让。
● 注释:
●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 的时候容易解决。③泮:同“判”,分离。重点④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 失。⑤毫末:毫毛的末端,字调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⑥累土:一筐土。累,同 “募”,土筐。⑦无为: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⑧几:接近。⑨欲不欲:想望 人所不想望的。10、学不学:学习人所不学习的。11、复:弥补、补救。
思考:概括最后一章蕴含的道理?
●本章谈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 即道的造化法则。在老子看来,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事物发展 而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 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 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老子认 为,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予以特别 关注,以杜绝祸患。
老子的成事之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 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 谓“曲则全”者,岂虛言哉!诚全而归之。(22章) [译文] ● 委曲反会保全,弯曲反会直伸;低洼反会充盈,陈旧反会更新;少取反会获得,多反会迷惑。
《老子》四章-ppt课件
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 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2、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传统文人思想,请分别举出你 所知道的儒、道代表人物,思考儒道有何不同?
道: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 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 “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 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 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2.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 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日 常事物,老子发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的结论 是: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 来的道理的句子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天下万物 生于有, 有生于无
学思并重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或字伯阳,春 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 位历史名人之一。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 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思考: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阐述了什么观点?
排比论证,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 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 ,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无为”“ 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做 好小事,慎终如始,才能成就大的事业。同时, 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精彩亮剑 1、本文体现了什么写作特色?
四 章
物细微时容易散失。事情未发生时就做,祸乱没
2、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传统文人思想,请分别举出你 所知道的儒、道代表人物,思考儒道有何不同?
道: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 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 “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 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 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2.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 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日 常事物,老子发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的结论 是: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 来的道理的句子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天下万物 生于有, 有生于无
学思并重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或字伯阳,春 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 位历史名人之一。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 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思考: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阐述了什么观点?
排比论证,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 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 ,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无为”“ 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做 好小事,慎终如始,才能成就大的事业。同时, 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精彩亮剑 1、本文体现了什么写作特色?
四 章
物细微时容易散失。事情未发生时就做,祸乱没
《老子》四章ppt课件
一、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
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与庄子并称“老 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 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 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理论,一切事物都 遵循这样的规律
(道)。
太极 阴 阳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方法( 德 )来源于事 物的规律( 道 ) 。
道家类别
老庄之学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 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 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汉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老子》“无为”思想为主旨的
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 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 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无,有车之用。 填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
三十根辐条穿在车轮,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揉打 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 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 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 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室)能 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
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与庄子并称“老 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 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 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理论,一切事物都 遵循这样的规律
(道)。
太极 阴 阳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方法( 德 )来源于事 物的规律( 道 ) 。
道家类别
老庄之学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 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 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汉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老子》“无为”思想为主旨的
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 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 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无,有车之用。 填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
三十根辐条穿在车轮,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揉打 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 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 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 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室)能 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老子的哲学思想ppt课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三、朴素的辩证法
• 2、对立双方的转化 •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老子》第五十八章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朴素的辩证法
• 3、转化的道理 • 《老子》第四十二章 •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1、老子其人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 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 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1、老子其人
《史记》又曰:“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 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 离,离五百岁而复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一、老子其人与其书
1、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 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修道德,其 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 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 以智治国,国之福。
四、社会政治伦理观
• 3、现实政治 • 《老子》第七十五章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轻死。 • 反对现实政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第七十四章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老子》第七十七章
四、社会政治伦理观
•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 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 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三、朴素的辩证法
• 2、对立双方的转化 •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老子》第五十八章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朴素的辩证法
• 3、转化的道理 • 《老子》第四十二章 •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1、老子其人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 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 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1、老子其人
《史记》又曰:“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 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 离,离五百岁而复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一、老子其人与其书
1、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 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修道德,其 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 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 以智治国,国之福。
四、社会政治伦理观
• 3、现实政治 • 《老子》第七十五章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轻死。 • 反对现实政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第七十四章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老子》第七十七章
四、社会政治伦理观
•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 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 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老子思想(共十四讲)课件
无私、无欲、无争的道德境界
无私
无私是老子提倡的一种重要道德品质,指心中没有私念,能够公正无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无私的境界是超越个人利益,关注整体利益和他人福祉,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大公无私、 舍己为人的精神。
无欲
无欲是指去除过度的欲望和贪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老子认为,过多的欲望会导致 心灵的混乱和行为的偏差,因此应该尽量减少欲望,保持清心寡欲的状态。无欲的境界有 助于人们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内在的平静。
PART 06
老子的军事哲学
不战而胜的军事战略
• 总结词:老子主张以不战而胜为主要军事战略,强调通过避免战争来达到胜利 的目的。
以柔克刚的军事策略
总结词
老子提倡以柔克刚的军事策略,主张通过软 实力和巧妙的手段来战胜对手。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柔中带刚是一种更为高明的策略, 它能够让军队在面对强敌时更加灵活多变, 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同时,这种策略 还能够让军队在战斗中更加省力、高效地达 到目标。因此,老子提倡以柔克刚的军事策 略,主张通过软实力和巧妙的手段来战胜对
事物的相互转化
总结词
老子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转化,这种转化是有规律的。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事物转化的规律是“反者道之动”,即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符 合道的规律的。这种转化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事物的内在矛盾决定 了它们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反者道之 动
总结词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规律。
无争
无争是指不与人争斗、不争强好胜的处世态度。老子认为,争斗会导致矛盾和冲突,破坏 和谐的社会秩序。因此,应该尽量减少争斗,以和平、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无争 的境界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老子介绍PPT课件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 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 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Page ▪ 11
老子的影响力
16世纪,随着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天 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老子》一书开始传至 欧洲。17、18世纪,欧洲哲学中开始出现老子 的名字。1817 年,法国学者朱利安出版了一个 富有影响的法文《道德经》译本,勒木萨1823 年作《老子传》,称老子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有见识的伦理师、善言的神学家和形而上学家", 其风格与柏拉图一样崇高,"道"的概念与希腊 的"逻格斯"相当。
Page ▪ 7
Page ▪ 8
老子的核心思想:
其核心思想可以简括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是
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
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
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
Page ▪ 4
Page ▪ 5
老子的生平简述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 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 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 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 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 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 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 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 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 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 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Page ▪ 11
老子的影响力
16世纪,随着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天 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老子》一书开始传至 欧洲。17、18世纪,欧洲哲学中开始出现老子 的名字。1817 年,法国学者朱利安出版了一个 富有影响的法文《道德经》译本,勒木萨1823 年作《老子传》,称老子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有见识的伦理师、善言的神学家和形而上学家", 其风格与柏拉图一样崇高,"道"的概念与希腊 的"逻格斯"相当。
Page ▪ 7
Page ▪ 8
老子的核心思想:
其核心思想可以简括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是
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
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
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
Page ▪ 4
Page ▪ 5
老子的生平简述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 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 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 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 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 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 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 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 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 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 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老子》四章ppt课件
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
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
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三十三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知人者智,自知
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
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
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勤勉而行。一个
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勤勉。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
不能勤勉。
六十四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其安易持,其未兆
我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托尔思泰)
三、文本研读
1.尝试着翻译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十一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
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
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二、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理论,一切事物都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遵循这样的规律
方法(德)来源于事
研讨活动:
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
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三十三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知人者智,自知
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
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
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勤勉而行。一个
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勤勉。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
不能勤勉。
六十四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其安易持,其未兆
我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托尔思泰)
三、文本研读
1.尝试着翻译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十一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
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
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二、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理论,一切事物都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遵循这样的规律
方法(德)来源于事
研讨活动:
老子ppt课件
人物简介:老子,姓李名耳, 字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作品:《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形成
老子思想的形成 受到当时社会变 革的影响,他主 张无为而治,回 归自然。
老子思想的形成 也受到道家学派 的影响,他主张 道法自然,强调 天人合一。
老子的思想形成 还受到周易的影 响,他主张阴阳 五行,认为万物 皆有规律。
老子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
知行合一
老子认为知识与 实践应该相结合, 才能真正理解事 物的本质。
老子强调通过实 践来检验知识的 正确性,而不是 单纯地停留在理 论层面。
老子提倡“无为 而治”,认为过 度干预会破坏事 物的自然发展, 因此教育也应该 遵循自然规律, 让学生自由发展。
老子认为教育应 该注重培养学生 的道德品质,而 不是仅仅关注知 识的传授。
老子认为政治应该以德为本,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导人民向善。
和谐社会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应该让百姓自然发展,而不是过度干预。 老子提倡“不尚贤”,认为应该让有才能的人自然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过度推崇。 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认为道德是社会的基石,而不是仁义。 老子提倡“小国寡民”,认为国家应该小而强,而不是大而弱。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适用于各种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无为而治”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过度干预,实现可持续 发展。
守柔处下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守柔处下是 一种处世之道。
守柔处下可以避免过度竞争和冲突, 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பைடு நூலக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老子ppt课件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老子》ppt课件
宗教信仰
追求内心平静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启示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XXX,不被外界所干扰,以到达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提倡简约生活
老子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提倡简约生活,减少物质愿望,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平静。
根据史书记载和学术研究,一般认为《老子》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老聃。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期或更晚的著作,作者不详。
详细描写
总结词
《老子》的成书年代存在争议,大致在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之间。
总结词
根据史书记载和学术研究,一些学者认为《老子》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大约在春秋末期。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成书时间可能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即战国中期。因此,《老子》的成书年代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PART
05
《老子》的争议与批评
202X
REPORTING
老子其人
01
关于老子的身份和时期,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和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而另一些则认为他是战国或更晚时期的人物。
思想来源
02
关于《老子》的思想来源也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首创人,而另一些则认为它是道家学派的发展或分支。
总结词
指柔弱的力量可以克服刚强的力量,强调柔韧性和适应性。
详细描写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柔弱的力量并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而是具有更强的韧性和适应性。在自然界中,许多柔弱的事物都能够克服刚强的对手,如小草能够从石缝中生长出来、水滴能够穿透坚硬的石头等。人类也应当学会这种柔韧性和适应性,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追求内心平静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启示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XXX,不被外界所干扰,以到达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提倡简约生活
老子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提倡简约生活,减少物质愿望,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平静。
根据史书记载和学术研究,一般认为《老子》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老聃。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期或更晚的著作,作者不详。
详细描写
总结词
《老子》的成书年代存在争议,大致在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之间。
总结词
根据史书记载和学术研究,一些学者认为《老子》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大约在春秋末期。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成书时间可能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即战国中期。因此,《老子》的成书年代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PART
05
《老子》的争议与批评
202X
REPORTING
老子其人
01
关于老子的身份和时期,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和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而另一些则认为他是战国或更晚时期的人物。
思想来源
02
关于《老子》的思想来源也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首创人,而另一些则认为它是道家学派的发展或分支。
总结词
指柔弱的力量可以克服刚强的力量,强调柔韧性和适应性。
详细描写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柔弱的力量并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而是具有更强的韧性和适应性。在自然界中,许多柔弱的事物都能够克服刚强的对手,如小草能够从石缝中生长出来、水滴能够穿透坚硬的石头等。人类也应当学会这种柔韧性和适应性,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老子》四章-ppt课件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 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 i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安:安定,安然未变时。 持:持守,保持维护。 兆:显露迹象。 谋:谋划,解决。 泮:同“判”,分离。 散:散失,消散。 为:做。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累:同“蔂”,土筐。累土:一筐土。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等写作特 色。(难点)
作者简介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 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周王室主管图 书典籍的官职】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去,谓 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 ,飞者可以为矰(zēnɡ,箭)。至于龙,吾不 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
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 那是我们的本能。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老子》之书, 专说对待之理”。
《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 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道”之内涵:天地万物对立转化的规律和法则,体现了老子朴素辩 证法的思想。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
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从而盲目自大自满,
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结合最后一句话,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四种人生态
度不符合自然规律,不是长远之道,必然会导致失败。
姓名: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
秋末期人。
身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
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和主要代表人物。
个人经历: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
评价: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
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
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与庄子并
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
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
关时,著《道德经》。
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一)老子出生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
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
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
人们,众人
或许,可能
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代词,指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等行为
做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
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功勋,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自见”“自
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
“知自者明”
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6.1 老子四章 课件(共35张PPT)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学习任务」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 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老子 在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功利的 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 为当时人们指出另一种看待事物的 视角与方法,具有启发意义。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 (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 才不走向极端,
• (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 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 长存,这就是寿。
[以经解经]第六十三章(节选)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 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 微处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信起,天 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圣始终不自 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情
1、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而来的 2、圣人在事情刚出现或在萌芽之时就把它化解掉 3、圣人表面上做小事、细事、易事,最后结果却成就大 事、难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 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 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 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 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 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 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参见饶尚宽译注
[学习任务」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 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老子 在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功利的 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 为当时人们指出另一种看待事物的 视角与方法,具有启发意义。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 (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 才不走向极端,
• (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 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 长存,这就是寿。
[以经解经]第六十三章(节选)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 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 微处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信起,天 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圣始终不自 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情
1、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而来的 2、圣人在事情刚出现或在萌芽之时就把它化解掉 3、圣人表面上做小事、细事、易事,最后结果却成就大 事、难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 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 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 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 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 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 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参见饶尚宽译注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老子的观点
有无相生自然无为重视 Nhomakorabea藏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句
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③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④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⑤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 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九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 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 分《道经》、《德经》 上 下 两篇 , 以 哲 学 意 义 之 “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 道,多以政治为旨归,被誉为万经之王。
第一句
古代车轮:轮、辐、榖、轴
轮:最外面的部分 轴:最里面的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①“坏事”要从最开始消除处理(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②“好事”要从最开始积累建立。
③圣人“无为”则“无失”。 ④结束的重要性:慎终如始。
⑤圣人自然无为。
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②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 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 物,与庄子并称“老庄”。(注释1勾划)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 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三教九流
三教:儒教(汉董仲舒)、道教、佛教
儒家的圣人是伦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 体认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 心自由活动的束缚。
《〈老子〉四章》ppt课件
文本探究 4. 怎样理解本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 明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 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 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 ,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 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 ,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5. 怎样理解本章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
作品简评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 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 真谛。 ——鲁迅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 之可以治人。 ——魏源
老子思想
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 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 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 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历史观上,《老子》是落后的,要求 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 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 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 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 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天下 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 ,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 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 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 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 ,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ppt课件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东方文化
老子的思想对东方文化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西方哲学
老子的思想也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 展,许多西方哲学家都从中汲取灵 感,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宗教信仰
老子的思想对一些宗教信仰也产生 了影响,例如道教、儒教等都受到 了老子的思想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在老子的观念中,治理国家不应该过于强硬 和繁琐,而应该像烹制小鱼一样细心、谨慎 、不折腾。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和强制只会 引起反抗和混乱,而温和的治理方式才能赢 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他也强调了领 导者应该具备智慧和洞察力,能够洞悉事物 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05
老子的影响与评价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德行是人的内在品质,尚和 是追求和谐、平衡的状态。他认为人 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德 行,同时也要追求和谐、平衡的状态 ,避免过度偏执和冲突。
贵诚信
总结词
老子认为诚信是人的基本品质,是建立 信任和关系的基础。
VS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诚信是人的基本品质,是建立信 任和关系的基础。他认为人应该保持真诚 、守信的品质,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同时,诚 信也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 要因素。
经》和《德经》两种版本。
老子的思想形成
老子思想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 察和感悟,他主张道法自然,强 调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等理念。
老子的思想受到周朝末年社会动 荡和百家争鸣的影响,他反思了 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弊端,提出了
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点。
老子的思想还受到古代神话传说 、民间信仰等文化因素的影响, 他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素材和
《老子》四章 ppt课件
同 “判”,分离
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同“蔂”,土筐 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 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 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 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 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 的。
《老子》四章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老子,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老子的论说风格,领悟老子思想的精妙之处。 4.分析本文的“对待”关系,把握其启示意义。
一、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无为而治
春秋思想家
紫气东来
《道德经》
小国寡民
孔子问礼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思想
怎样理解本章的“有”和“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
“有”发挥作用。没有“空”和“无”,就不能发挥“有”的作用。因此,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对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
动手去做的 有所把持的
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接近成功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
常人所不想要的
弥补、补救
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 不加以干预
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 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 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 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 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 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第二章,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 先秦学派代表著作。
7
本章重点词语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的意 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 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 “声”。
19
此篇是老子的人生论,论证生活的辩证法。 前三句易懂,后三句难懂。圣人不积累财 物,并不是不需要财物,只是更需要精神 上的富足;以自己之财馈天下人,天下人 反馈之更多,不足而足,生活往往如此。 身为国家的统治者,为民着想,民也为之 着想;厚民以生,自己更生之厚。中国大 多的开国皇帝大多轻徭薄赋,与人民休养 生息,国家便很快呈现出生机,人民和国 家很快富裕。
“小国寡民”是这一章的关键,历来 对它有四种解释:
一、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定
语。照这一解释,“小国寡民”的意思是指“小 的国家,少的人民”。
二、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谓
语。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国家小, 人民少”。
三、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5课外练习:标点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 玄众妙之门
1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使国小,使民 少”。
四、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以国为小,以
民为少”。
13
本章重点词语
本段中意动用法的词语很丰富,请一一找 出来。
重、甘、美、安、乐。 其它重点词语: 什、伯、舆、甲、兵。
14
参考译文
使国家小化和人民减少。使人们虽然拥有十倍百 倍效率的器械而不用,让人民看重生死而不愿远 行。虽然有船与车,却没有理由和目的需要乘驶 它们;虽然有护甲和兵器,却没有地方可以陈列 它们。让人们再恢复用绳结来记载事件。使他们 认为自己所食甘美,所穿服侍形美,安于所居且 满意其当地风俗。相邻两国之间两两相望,鸡犬 之声能相闻,然而两国民众至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鹿邑,一说安徽涡阳)
出生日期:约前571年 逝世日期:前471年
主要成就:道家学派 创始人 辩证法思想
代表作品:《道德经》
4
2、关于《老子》
《老子》即《道德经》,其作品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有深刻影响。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 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 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 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 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 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 的中国书籍。
10
本章参考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 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 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 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 音和声相 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的圣 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 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 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 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 远不会离开功。
11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 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 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本章选自老子第八十章,反映老子的社会 政治思想,主张回到原始状态,违背人类 进步和社会发展。
12
17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 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 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 而不争
18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 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 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 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5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 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 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 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 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 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 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 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 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8
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
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 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 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 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 的、普遍的法则。
1
文选:《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小国寡民
2
一、老子和《老子》
1、老子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 派创始人,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 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在道 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3
小卡片
中文名:李耳 别名:老聃 国籍:中国(春秋·楚)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苦县(今河南
9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 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 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 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 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 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 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 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7
本章重点词语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的意 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 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 “声”。
19
此篇是老子的人生论,论证生活的辩证法。 前三句易懂,后三句难懂。圣人不积累财 物,并不是不需要财物,只是更需要精神 上的富足;以自己之财馈天下人,天下人 反馈之更多,不足而足,生活往往如此。 身为国家的统治者,为民着想,民也为之 着想;厚民以生,自己更生之厚。中国大 多的开国皇帝大多轻徭薄赋,与人民休养 生息,国家便很快呈现出生机,人民和国 家很快富裕。
“小国寡民”是这一章的关键,历来 对它有四种解释:
一、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定
语。照这一解释,“小国寡民”的意思是指“小 的国家,少的人民”。
二、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谓
语。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国家小, 人民少”。
三、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5课外练习:标点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 玄众妙之门
1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使国小,使民 少”。
四、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以国为小,以
民为少”。
13
本章重点词语
本段中意动用法的词语很丰富,请一一找 出来。
重、甘、美、安、乐。 其它重点词语: 什、伯、舆、甲、兵。
14
参考译文
使国家小化和人民减少。使人们虽然拥有十倍百 倍效率的器械而不用,让人民看重生死而不愿远 行。虽然有船与车,却没有理由和目的需要乘驶 它们;虽然有护甲和兵器,却没有地方可以陈列 它们。让人们再恢复用绳结来记载事件。使他们 认为自己所食甘美,所穿服侍形美,安于所居且 满意其当地风俗。相邻两国之间两两相望,鸡犬 之声能相闻,然而两国民众至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鹿邑,一说安徽涡阳)
出生日期:约前571年 逝世日期:前471年
主要成就:道家学派 创始人 辩证法思想
代表作品:《道德经》
4
2、关于《老子》
《老子》即《道德经》,其作品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有深刻影响。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 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 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 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 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 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 的中国书籍。
10
本章参考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 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 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 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 音和声相 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的圣 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 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 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 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 远不会离开功。
11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 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 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本章选自老子第八十章,反映老子的社会 政治思想,主张回到原始状态,违背人类 进步和社会发展。
12
17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 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 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 而不争
18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 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 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 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5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 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 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 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 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 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 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 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 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8
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
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 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 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 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 的、普遍的法则。
1
文选:《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小国寡民
2
一、老子和《老子》
1、老子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 派创始人,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 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在道 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3
小卡片
中文名:李耳 别名:老聃 国籍:中国(春秋·楚)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苦县(今河南
9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 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 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 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 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 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 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 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