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边疆危机和中法中日战争
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 教案

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美日对台湾的侵略。
俄英对新疆的侵略。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
英国对西藏的侵略。
中法战争。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是由于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加紧向我国边疆和邻近国家进行侵略而造成的。
2、在边疆危机中,我国军民进行的斗争是反侵略、保卫祖国边疆的正义斗争,但由于清政府的怯懦、妥协,特别是中法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仍然与侵略者订立卖国条约,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你怎样评价左宗棠?”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教师提问学生“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何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1、美国对台湾的侵略2、俄英对新疆的侵略(1)、“哲德沙尔国”的建立(2)、俄英入侵新疆及其目的(3)、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3、英国对西藏的侵略二、中法战争1、战争爆发的原因(法国对越南和俄国西南边疆的侵略)2、战争经过(1)、马尾战役(2)、法军进犯台湾(3)、镇南关——谅山大捷3、战争的结局(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重点:我国边疆新危机的原因、英俄对新疆的侵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中法战争难点: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的完全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相关投影片教学过程〔导人〕同学们,我们这一节学习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
这时的边疆危机又称“边疆新危机”,是指在19世纪40、50~60年代的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及北方沿海发生边疆危机以后,于19世纪中后期又发生的涉及面更广的边疆危机。
(看课前提示)问:新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两次侵华战争,不仅侵占了我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还攫取了许多特权。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PPT课件

阿古柏 政权,收复 新疆 .
(2)在 曾纪泽 的努力下, 中俄于 1881 年签订 《 伊犁 条约》,中国收 回 伊犁 。但此后,沙俄 又攫走中国西北 7万 多平方 千米的土地。
阅读13—17页的大字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日本要对中国发动战争? 2、战争爆发的时间是?为何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 辛亥革命(孙中山) (2)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提高综合国力, 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国难当头,慈禧做“万寿盛典”
万寿无疆 普天同 庆
三军败绩 割地求 和
甲午风云 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 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 大海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 历史不会忘记海战风云 中华民族将记住1894——
•
15、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撕毁我的满腔热情,我是一个笨拙的舞者,独自迈步在自己的世界,一切都开始离去,最后剩下我孤寂一人靠在墙角,紧握青丝,无力的眼神不再憧憬,呼吸着社会肮脏的气息,
•
16、沉沦苍白了我美丽的幻梦,这是个多雨的秋天,天气也非常的寒冷,总接触到一些事物,不免睹物思人,引起泛滥成灾的那股洪流,淹没了这个伤情的季节。
•
21、曾经说过:试着把你忘纪,其实忘记,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
22、失去了所有,沉寂在过去的记忆不能自拔,不愿有新的选择。
•
23、次次的别离,浪迹天涯,放纵,摧残你自己的躯体,肆意,折磨你自己的灵魂,我总是在日落的时间里,身心疲惫,忧伤相伴,文字为伍。
•
24、悲伤逆流成河,蔓延了我那过往的曾经,侵蚀着那段远走的岁月。十月已不是十月,而是蚀月。视线渐渐模糊,记忆慢慢远去。这个十月,我依然未能拾起那久违的快乐,反而,蚀进了更多的伤悲。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阅读课文,仅提供自学提纲)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1.背景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争夺殖民地,中国成为它们争夺的主要目标
2.表现
新疆:浩罕国阿古柏入侵沙俄占伊犁并支持阿古柏英国支持阿古柏
西藏:英侵西藏
中国台湾:美日侵略中国台湾
二、中法战争
1.背景
法国入侵越南北部,企图以此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
2. 经过
爆发:1883年法军向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马尾海战:清政府福建水师受重创清政府被迫向法国宣战
中国台湾战役:刘铭传扼守淡水击退法军
镇南关大捷:l885年冯子材清政府乘胜而求和
临洮大捷:大败法军并攻克十多个州县
3.《中法新约》: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4.中国台湾行省建立。
第四讲 边疆危机与中法中日战争

参考书目: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中 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 张侠等《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 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海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陆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一、19世纪70-80年代的边疆危机
3、1887年,日本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具体计划——《征讨请国 策》:战争打响后,以大部分兵力进攻北京,部分兵力占据长江 战略要地,阻止江南清军北上,战后将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台 湾划入日本版图,其余地方划分为无数小国,作为日本的附属国。 这个计划是非常狂妄的,这个计划19世纪末没有实现,但在20世 纪的三、四十年代,日本最终实现了。东北、华北扶植了几个傀 儡政权,几乎占领了我大半个中国。与此同时,日本派遣了大批 特务潜入中国,窃取军政情报,绘制朝鲜、中国东北及渤海沿岸 的海图和地图。地图上对中国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条道路和每一 口水井,都标得清清楚楚。
帝党除翁同和居高官外,都是一些没有实权的文官,他们在 制造舆论方面有潜在力,在决策方面与光绪皇帝一样无能为力。 帝党对现实不满,要求进行改革,对外主张对日作战,维护中 国传统的利益。虽然帝党有借对日作战以提高帝党的地位、扩 大帝党势力的一面,但对日作战,与民族利益、国家安危紧密 联系在一起,应该给予肯定。
第四章同光时期的边疆危机中日中法战争

返回本章目录
返回总目录
日本侵略军由于受到台湾人民的顽强抵抗和清军增援部队的威胁,加以 又遇到瘟疫流行,霸占台湾的企图难以得逞。于是,日本政府任命大久保利 通为特使,来华进行外交讹诈。英、美公使也乘机出面“调停”,露骨地偏 袒日本,压迫中国。10 久保利通在北京谈判后,订立《台事专约》三条,规定中国给日本“抚血”、 “偿银”(以代“兵费”、“赔款”等有失清廷面子的用词)五十万两,作为 日本从台湾撤兵的条件;专约中还承认台湾高山族人民,“曾将日本国属民 等妄为加害”,和日军侵台是“保民义举”。据此,日本硬说中国已承认琉 球为日本的属国,乃于1879年正式并吞琉球,废除其国王,将它改设为冲绳 县。清政府虽然向日本提出抗议,但并未采取强硬措施,以后就不了了之。 从此,台湾成了日本“南进”路上的首要目标。
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等国分裂祖国西北 领土的阴谋,巩固了祖国的边防。
返回本章目录
返回总目录
返回本章目录
返回总目录
1888年,英军入侵西藏南部,被藏族军民阻截住。英军继续增兵。西藏 地方政府调集军队,准备反击。西藏地方政府和僧俗人民,看到尼泊尔、不 丹等国惨遭英国殖民者侵略的事实,就在1887年于西藏南部的隆吐山上设卡 防卫。英国殖民者竭力反对,要求藏军撤防,遭到严厉拒绝。于是,英军悍 然出兵攻打隆吐山防线。藏族军民顽强抵抗,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英军不 甘心失败,调来大批援军,运来大炮,猛烈轰击隆吐山藏军阵地。藏军被迫 从英军击毁的工事里撤出。可是,他们一夜之间,又筑起一道四五里长的墙, 继续英勇抵抗英军。这是西藏人民第一次直接对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
同治元年(1862年),法国占领越南南方,并向越南北部进犯。越南政府请 求黑旗军领袖刘永福率部援越抗法。
刘永福(1837年―1917年),字渊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 人。早年当过水手。咸丰七年(1857年)后,先后参加郑三、 吴亚忠领导的反清起义军,以七星黑旗为军旗,称黑旗军。 同治六年(1867年),清军进攻吴亚忠的黑旗军,次年刘永福 率余部三百余人进驻保胜(今越南老街),屯垦安民。队伍很 快发展到两千余人,由于军纪严明,深受当地群众拥护。同 治十二年,法国侵略军进攻越南河内等地,他应越方要求, 率黑旗军与越军联合作战,在河内西郊大败法军,斩法军首 领安邺上尉等数百人,乘胜收复河内。次年,越南国王授予 他三宣副提督之职,让他管理宣化、兴化、山西三省。
第四章 中国边疆危机

日军攻占陆路椅子山炮台后,第一师团师团长在炮台上观望远处的黄金山炮台 日军攻占陆路椅子山炮台后,
辽东战役
日军占领后的黄金山炮台内部
辽东战役
在旅顺港内被俘的北洋海军“超海” 在旅顺港内被俘的北洋海军“超海”号轮船
辽东战役
落入敌手的旅顺大坞
辽东战役
日军占领下的旅顺口
辽东战役
日本随军记者龟井兹明伯爵用照相机记录下的旅顺大屠杀情景
战争经过: 战争经过:
1 平 壤 战 役
在 平 壤 城 下 英 勇 作 战 的 中 国 将 士
. .
四、中日甲午战争
(三)战争经过和清政府的失败原因
战争经过: 战争经过:
1 平 壤 战 役
战 斗 结 束 后 的 船 桥 里 地 区
. .
四、中日甲午
战争经过: 战争经过:
(五)台湾人民浴血奋战(台岛擂战鼓) 台湾人民浴血奋战(台岛擂战鼓) 《马关条约》后第三天,台湾同胞愿 “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 台”。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配合驻 军刘永福部,进行武装反割台斗争。
四、中日甲午战争
(二)日本挑起侵华战争
东学党起义和日本玩弄阴谋 1.东学党起义和日本玩弄阴谋 东学党起义和日本玩弄阴谋 1894年爆发了东学党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的口号是“逐 灭倭夷”与“尽灭权贵”。 2.日本不宣而战挑起战争 日本不宣而战挑起战争 1894年7月25日,中国派兵船从牙山往返旅顺途径半 岛海面时,突然遭到日本舰队的拦截围攻。日本在海上偷袭 的同时,其陆军偷袭驻朝鲜牙山的清军。聂土成率部抵抗, 但主将叶志超逃往平坦,致使牙山失守,史称丰岛海战 。 清政府不得不于8月1日宣战。同时,日本也正式宣战,因 为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历史上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4 边疆危机与中法战争

日本是明代的朝贡国,不是清朝的 朝贡国,其地位不同于朝鲜和安南。 日本有众多华侨,中国 每年从日本进口大量的 铜,日本是近邻。
中日贸易的互利性(曾)
通商章程(1871 年7 月24日)
(1)不侵犯对方领土; (2)在和第三国发生冲突时互相给予帮助; (3)彼此享有领事裁判权; (4)只准在通商口岸,根据海关税则进行通商; (5)不任命日本商人在中国当领事。
琉球是中国的朝贡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一方水手遭到另一方原 著民杀害一事,与日本 毫无关系; 中国允许原著民享有很 大程度的自由,不干涉 他们的内部事务。
(1873年)
总理衙门
中日争论
副岛种臣
日本(1874年)
《北京专条》(1874年10月31日): 日本从台湾撤军, 清政府承认“台湾生番曾将日本国属民妄为加 害”,日本出兵台湾是“保民义举”, 赔偿日本兵费五十万两。 1879年,日本废琉球国王,吞并琉球国,改为 冲绳县。
“塞防”论代表的论据:
(1)新疆是西北防务的第一线,守卫着屏障北京的蒙 古,若新疆有失,蒙古将不可守,京师也受威胁; (2)西方列强此刻尚未造成直接入侵的危险,而俄国 人在新疆的推进已经成为直接的威胁; (3)不应将塞防军费转用于海防,因为对海防已经拨 了固定的军费; (4)列祖列宗百战经营的土地不应放弃; (5)乌鲁木齐和阿克苏的战略要地应首先收复。如果 中止新疆战事,就是招致外人统治新疆。
(五)《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1885年6月9日) 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在中越边境指定两处为法国陆路商埠,一在保胜 以上,一在谅山以北。允许法国在此设立领事馆; 法货进出中国边界,应减轻关税; 日后中国修建铁路,须向法国人商办; 法军从台湾和澎湖撤军。
第八讲:边疆危机及中法、中日战争

五、中日甲午战争的深刻影响
► 首先,一方面造成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沉
沦,面临严重的亡国危险,另一方面却为中 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从而刺激、促进了中华 民族的觉醒。 ► 其次,大大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也极大 地助长军国主义的恶性发展。 ► 第三,引起了远东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
布琉球为其藩属,侵入 台湾,1874年10月, 清政府与日本订立《北 京专条》,规定日本限 期从台湾撤军,清政府 赔偿军费50万两,承 认琉球是日本的属国。
三、西南边疆危机
► 1876年9月13日,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和
《入藏探路专条》 。
四、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1884年)是中国边疆危机的继 续和发展,是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 而引发的战争。 《中法新约》
第二部分:中日甲午战争
► 顺治(1644-1661)、康熙(1662-1722) ►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 ► 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
► 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
► 光绪(1875-1908)、宣统(1909-1911)
3、中日双方围绕朝鲜问题而发生的 冲突与争夺。
► 1882年,
“壬午兵变”。《仁川条约》, 取得了在汉城的驻兵权 ► 1884年,“甲申政变”。 《天津会议专条》
4、日本疯狂地扩军备战,积极进行 侵略中国的准备。
1885年,日本天皇颁布了《整顿陆海军诏书》,制定了十 年扩军计划,大肆扩充海陆军,准备侵略朝鲜和中国。 ► 1887年,参谋本部制订出详细的《征讨清国策》。 ► 1890年后,日本开始以国家预算百分之三四十的高比率建 立和发展近代化的海陆军。 ► 1893年4月,参谋本部次长、陆军少将川上操六亲自到朝鲜、 中国进行长达3个月的实地勘察,制定对华作战方案,绘制 了包括朝鲜、中国东北三省和渤海湾在内的军事地形详图。 ► 1893年5月,日本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规定大本营 是战时统辖陆海军的最高指挥机关。
上外考研中国近代史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整理

上外考研中国近代史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第一节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的订立1.沙皇俄国对中国新疆地区的入侵和渗透。
1916年,新疆爆发了反清武装起事。
各地反清武装的领导权大多被宗教和民族上层分子所掌握。
他们建立了许多互不统属的封建神权割据政权,新疆陷入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给外族入侵和沙俄势力扩张造成可乘之机。
1865年初,浩罕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军官阿古柏侵入南疆,随后不断吞并各地的割据政权,到1870年,南疆全部和北疆部分地区都被阿古柏所侵占。
阿古柏与英、俄勾结,成为英、俄阴谋分裂我国新疆的工具。
英国不断派遣官员、间谍到南疆活动,笼络收买阿古柏,送给他一大批枪支弹药和军械修造设备。
沙俄除应允为阿古柏提供各种便利外,更于1871年5月大举进犯伊犁,扬言“伊犁永归俄辖”,实行军事殖民统治。
与此同时,日本侵略我国台湾,东南海防也很紧张。
清政府内部发生了加强海防与收复新疆的争论。
经过争论,清政府一面加强海防,一面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6年3月,清军三路进疆,在当地民众支持下,至1878年1月,收复了除伊犁地区外的全部新疆领土。
3.《伊犁条约条约》的订立①《伊犁条约条约》的订立:1878年6月,清政府派崇厚为使,入俄谈判索还伊犁。
崇厚在沙俄的胁迫愚弄下,擅自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按照条约的规定,中方以赔款、割让领土、取得通商特权、取得领事裁判的昂贵代价收回伊犁。
消息传来,群情激愤,清政府也感到条约太苛刻,宣告“崇约”无效,处罚了崇厚,同时另派曾纪泽入俄,谈判改订条约,并再次命令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调兵备战。
1880年7月,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
经过半年多的据理力争,于1881年2月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
②内容:中国虽然收回伊犁地区,取消了《崇约》中部分割让领土的条款,但仍把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原属中国领土划归俄国所有。
第四章 边疆危机

第四章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第一节边疆危机大背景: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侵略扩张更加疯狂。
如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底最高阶段》一文中提出:‚它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已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列宁全集,卷22,页248)。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列强对中国边疆和中国领国加紧侵略,中日出现边疆危机。
一、新疆问题(西北边疆)1、阿古柏入侵新疆阿古伯是中亚细亚浩罕(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汗国的军官。
1864年,新疆发生少数民族反清起事,这些反清斗争的领导权大多被军对和民族上层分子所掌握,他们建立了许多割据政权,并相互间攻伐争夺,造成新疆政局的混乱。
这给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当时回族封建专主全相印等到浩罕请求把匿居在那里的大和卓之曾孙,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等遣回新疆。
1865年阿古柏以护送回布素鲁克回国为名,带兵入侵新疆,渐次占领南疆各城。
到1867年,阿古柏把布素鲁克逐出新疆,自己宣布成立‚哲德沙尔‛(七城汗国)。
1870年,阿古拍又进占乌鲁木齐等处,消灭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回族妥明政权,势力伸展到玛纳斯(在乌鲁木齐西北 200余里处石河子那里),至此占领南疆全部和北疆的部分地区。
阿古柏在新疆进行野蛮的统治,他勾结沙俄和英国,指望依靠它们的支持,分裂中国国土。
而俄则利用阿古柏扩大自己的对华侵略。
2、沙俄侵占伊犁阿古柏出兵新疆以后,沙俄多次派遣军官同阿古柏接触,进行拉拢,在1866年,已同阿古柏成立协定,规定俄有权到阿古柏占领下的南国疆追捕逃犯。
1872年,沙皇政府在与阿古柏订立的条约中,承认阿古柏是‚独立国君主‛,而阿古柏则承诺给予俄国某些在南疆的特权。
但是在同阿古柏的关系上,沙俄遇到英国的争夺,而英国更比较成功地使阿古柏充当了自己的走狗。
沙俄与英国争夺,一方面企业与阿古柏共享南疆的侵略权益,另一方面,更想直接占领阿古柏控制区以外的北疆伊犁地区(1866年,伊犁为阿布特拉地方政权占领)。
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第一节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一、新疆问题(西北边疆)1、阿古柏入侵新疆2、沙俄侵占伊犁3、“海防”“塞防”之争4、左宗棠收复新疆5、伊犁交涉和签约问题二、日、美侵略台湾我国西北边疆危机的同时。
日、美侵略者又在我国东南、东南海疆挑衅。
1、“罗佛号事件”与美国侵略台湾美国侵略台湾蓄谋已久,从40年末以来先后几次窥测台湾。
1867年更是利用“罗佛号事件”发起对台湾的武装进犯。
罗佛号是一艘美船的名号,1867年,该船在台湾南部的琅峤(今恒春)附近触礁沉没,船上的十余人被当地高山族人所杀,这就是所谓“罗佛号事件”。
事后,美国焊然派其海军军官贝尔率舰队进行武装进犯,舰长马肯基率陆战队180人在琅峤登陆,高山族人民奋起抵抗,打死了马肯基,打退了美军的进。
因为当时美国还受海军力量及其他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便与刚走上扩张道路的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勾结起来共同侵略台湾。
2、“琉球船民事件”与日美联合侵台,日本吞并琉球和控制朝鲜1871年11月,我国邻邦琉球有渔船因遭大风飘流至台湾,五十多个船员被当地高山族人误杀,剩下来的12人由中国政府送回国,这就是所谓“琉球船民事件”,这一问题本来纯属中国和疏球之间的问题,与日本毫不相干,但是日本为了找侵华借口,就直接插手这一事件,大做文章。
三、“马嘉理事件”和《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英国侵略中国西南边疆1、“马嘉理案”(滇案)和《中英烟台条约》所谓“马嘉理案”是英国在我国云南制造的边境事件。
英国为去云南扩张势力,阴谋修建从缅甸仰光到我国云南思茅地区的铁路。
1874年,英国上校军官柏朗率领武装探路队“近二百人,企图由缅甸进入中国云南,英国驻北京使馆派职员马嘉理前往迎接。
1875年2月,马嘉理一行由缅甸闯入云南,“不先行知会地方官,遂行入境”,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今腾冲),引起了腾越地区人民激奋,杀死了马嘉理,并把柏郎率领的探路军赶归回缅甸,英国利用这一事件,强迫清政府于1875年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及其在远东角逐的 国际条件看
从19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 渡;到甲午战争之前,已经接近于过渡的最后完成,垄断组织 已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基本取得了统治 地位。为了输出“过剩资本”,它们对殖民地的要求更为迫切。 列强各国(英、俄、法、美、德)在侵略中国问题上,他们 是互相争夺,互相勾结,促进了日本发动对华战争。
(二)新疆问题(西北边疆) 1、阿古柏入侵新疆 2、沙俄侵占伊犁 3、“海防”“塞防”之争 4、左宗棠收复新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 5、伊犁交涉和签约问题
1879年10月《里瓦几亚条约》 1881年2月《中俄改订条约》
6、新疆设省
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军政分离) 1884年新疆设省
(三)“马嘉理事件”和《中英烟台条约》的 签订,英国侵略中国西南边疆 (四)英国和沙俄侵略中国西藏地区 1、英国侵略中国西藏
2、从日本发展的特点看
日本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生产力得到 巨大的发展。但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困难很大。为了克服 困难,增强与西方的竞争能力,日本当局用政权的力量扶植大资本 家集团,发展垄断资本,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到军事工业, 依靠军事力量对外积极推行扩张政策,从而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 主义道路,并制订了以征服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在大陆政 策指导下,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不断向朝鲜渗透,并加紧准备侵略 中国。1890年,日本发生了经济危机对它发动侵略战争更起到了推 助作用。
1890年《中英藏印条约》 1893年《中英藏印条款》
2、沙俄对西藏的颠覆侵略活动
二、反洋教斗争与外交危机
教案:是指近代中国民众采取暴力行动反对外 国教会的传教活动,并由此引起清政府与外国 列强之间的外交纠纷。既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 族矛盾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礼俗政教与基督 教文化冲突的结果。
(一)外国教会的传教活动 1、历史渊源 2、传教活动 (1)扩大政治干预 (2)攫取经济权益 (3)兴办慈善事业(医疗、慈幼及救济) (4)实施“文字播道”(出版书籍、创办报刊和兴办教会
主和派:以李鸿章为代表。
1882年“宝海三条”:①倘中国将云南、广西驻军撤出,法国则 不得占土地和贬削越南国王的统治权;②开放保胜为商埠;③中法 两国在云南广西之外与红江(红河)中间之地,应划定界限,北归 中国巡查保护,南归法国巡查保护。
(三)中法战争的经过
1、战争的第一阶段(1883.12-1884.5)
危害:
①割占中国大片土地,进一步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② 勒索巨额赔款,是对中国的一次残酷的经济掠夺,使清政府财 政进一步破产; ③适应了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而对华实行资本输出的需要。
(五)中国人民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
丘逢甲 刘永福
(五)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①日本当时已经是一个现代化国家,民族主义意识使 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中国政体基本 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和人民各行其是; ② 清政府权责不明确,指挥不统一,没有动员全国的 力量; ③清廷和北洋水师领导层的腐败; 李鸿章外交本身的局限性,过分相信“以夷制夷” 的老策略。
日本的“大陆政策”:
(1)概念:是日本用战争手段侵略、吞并中国 和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2)具体步骤: 第一期征服台湾; 第二期征服朝鲜; 第三期征服满蒙(东北与蒙古); 第四期征服全中国; 第五期征服全世界。
“与俄美髯和”,“严定章程,敦厚信义”, “并在此期间,养蓄精力,割取易取之朝鲜、满 洲和中国,在贸易上失之于俄美者,应以土地由 朝鲜和满洲补充”。“加紧进行军备,一旦军舰 大炮稍有充实,便可开拓虾夷(北海道),封立 诸侯,乘隙夺取堪察加、鄂霍茨克海,晓喻琉 球……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一如古时强盛 之时,北则割据中国东北的领土,南则掠取中国 台湾及菲律宾”。 ——吉田松阴
帝国主义:
(1)概念: 广义: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倾向。具有这 种倾向的国家称为帝国主义国家。 狭义:特指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2)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 A、在生产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垄断 统治,是它的基本特征;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为一,形成金融资本, 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金融寡头; C、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D、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业已形成; E、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甲午战前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1)1875年,制造了“江华岛事件”,强迫朝鲜 签订《江华条约》,取得自由通商与领事裁判权。 (2)1882年,借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强迫朝 鲜签订《仁川条约》,取得了在朝驻兵权。 (3)1884年,策划支持亲日派发动“甲申政变”, 于1885年强迫清政府签订 《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又称为《朝鲜撤兵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在朝 地位。
第四章 边疆危机和中法、中日战争
一、边疆危机
大背景: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 主义过渡,对外侵略扩张更加疯狂。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不 断的扩大世界市场,强迫一切落后的国家成为其殖民地或 依附国;另一方面,作为最初迈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落后 国家既需要维护国家的独立,又要赢得推动国家现代化以 追赶西方的机遇。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以后的中国,既 有迈入现代化过程中对外开放的机遇,也面临着被列强强 行纳入世界市场,成为西方依附国的危机。这一时期伴随 着清政府所推行的自强新政而出现在中国西南、西北及东 南地区的边疆危机,正是这种机遇与危机交织一起的深刻 反映。
战场:越南境内 中法战争开始的标志:1883年12月法国军队进攻驻扎 在越南山西的清军。 1884.5,李鸿章与福禄诺签订了《中法天津简明条约》: ①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的“保护权”; ②允许法国在中越边境上通商; ③法国从北圻退兵。
2、战争的第二阶段(1884.6-188.5) 战场:在中国和越南两处同时进行 战事步骤: ①北黎冲突(观音桥事件,1884.6) ②基隆之战(1884.8) ③马尾之战(1884.8) ④沪尾之战(1884.10) ⑤镇海之战(甬江之战,1885.3) ⑥镇南关大捷(1885.3) ⑦订立《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新约》,《李 巴条约》,1885.6)
(一)美日、侵略台湾 1、“罗佛号事件”与美国侵略台湾 2、“琉球船民事件”与日美联合侵台,日本 吞并琉球和控制朝鲜
1871年琉球船民事件——1873年外交讹诈——1874年5月侵略台 湾——1874年10月《北京专条》——1875年出兵琉球、朝鲜江 华岛——1876年《江华条约》——1879年吞并琉球——1885年 《朝鲜撤兵条约》
甲午战前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概况:
工业资本增加了13倍。商业资本增加3.5倍。 银行业发展也很迅速,在1875年时只有4家, 到1880年短短五六年中,就增加到150多家, 增长了40倍,其资本额从245万日元增加到4 亿3千多万日元,增长了18倍。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遭 遇的困难: (1)日本国内市场非常狭小。 (2)日本国内资源十分贫乏。 (3)日本资本主义起步晚,当其起步时, 世界资已向垄断过渡,若按资正常发展轨道 走路,则无法与西方资竞争。
(四)中法战争结局和影响 结局: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影响:
(1)更典型的充分地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政 府根本不能取得抗击外国侵略的胜利。 (2)中国群众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反侵略斗争清政府 (3)加快了海军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4)台湾设省 (5)促进了中国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四、中日甲午战争(1894.7——1895.3)
核心问题是争夺最高统治权,也反映出 对民族危机和国家前途的不同态度,具 有新旧之争的性质
后党:指为慈禧太后所操纵利用的一派政治势力, 包括李鸿章、荣禄、孙毓汶等人,控制着军政实权, 在甲午战时对日主和,幻想列强干预。
(三)战争的爆发及其经过、结局
1、战争的爆发 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2、战争经过: ①丰岛海战,日本点燃战火。 ②牙山之役,清朝被迫宣战。 ③平壤之战,清军败退国内。 ④黄海海战,清方失制海权。 ⑤辽东遭劫,人民浴血抗敌。 ⑥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覆没。 ⑦湘军“东征”,一触全线崩溃。 ⑧马关谈判,丧权辱国签约。
2、刘永福黑旗军的抗法活动 1873年,河内大捷 1883年,纸桥大捷 争前后统治集团内部状况
主战派:顽固派官僚和清流派人物,包括部分 地方疆吏,如刘坤一,曾纪泽,左宗 棠,张之洞等。
“越南为中国外藩,本应保护”、“法人通商红江(河),规 取越南北境,命所在尤注滇南……”
日本为侵华所作的准备:
(1)进行军事制度改革: A、学习法、德的体制,实行全民义务兵义制; B、灌输武土道精神,改革军队建制; C、创办军事学校,加强军事人才的教育、培养; D、进行军事机构改革,成立了陆军省、参谋本部、 监军本部等三大军事机构。 (2)不断增加军事算,扩军备战。 (3)日参谋总部不断派间谍、特务来刺探情况,制 定“征清”方策。
济远号
日舰击沉“高升”轮
定远号
镇远舰
日本随军记者龟井兹明伯爵用照相机记录下的旅顺大屠杀情景
(四)《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中国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①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③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 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 驶入以上各口; ⑤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学校)
“这些先锋队(指传教士)所搜集有关(中国)民族、语言、地理、历 史、商业,以致一般文化的情报,将其送回国内,对于美国贡献是很大 的。” ——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在1887年写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 “这些先锋队(指传教士)所搜集有关(中国)民族、语言、地理、历 史、商业,以致一般文化的情报,将其送回国内,对于美国贡献是很大 的。”“今中国既许洋人传教,不得不按照条约为之保护 ,而各教士所到 之处 ,理应归地方官约束 ,不得干预公事 ,任意妄为。无如中国莠民,每 倚进教为护符,作奸犯科,无所不至;或乡愚被其讹诈,或孤弱受其欺 凌,或强占人妻,或横侵人产,或租项应交业主延不清偿,或钱粮应缴 公抗不完纳,或因公事而借端推诿,或因小忿而殴毙平民。种种妄为, 几难尽述。” ——郑观应《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