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恐惧心理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恐惧心理综述

摘要:恐惧心理是一种普遍现象,幼儿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体经历、恐惧性信息、事物的陌生度、新媒体信息等都有可能让幼儿产生恐惧感。恐惧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会对幼儿的行为、生理、认知的发展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消除幼儿不必要的恐惧心理意义重大,针对幼儿恐惧心理成因提出相应的五点调节策略:给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重建科学的认知,系统脱敏法,培养孩子适应变化的能力,榜样示范法。

关键词:幼儿恐惧心理综述调节策略

正文恐惧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新生的婴儿就有害怕、恐惧的倾向。尤其是3岁一6, 7岁的幼儿,开始频繁出现恐惧心理,或多或少影响到幼儿口常生活,有些甚至对幼儿成长产生难以消除的不良影响。一般情况下,恐惧情绪是短暂的、不过分的。而有些幼儿会出现持续的、严重的恐惧反应,表现为适应行为异常和焦虑、紧张,这种状况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在解析恐惧心理本质的基础上,分析幼儿恐惧心理的产生的渊源,进而提出有效的调节策略对恐惧心理不良影响的早期干预提供指导性帮助。

一、恐惧心理的本质

恐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存在主义先驭克尔凯郭尔认为:“恐惧是人的本质特征。”在生理学中,恐惧被定义为:个体知觉环境中出现了威胁或引起恐惧回忆的线索而产生的防御性反应。临床上把恐惧看作恐怖症,认为它是一种与刺激或情景有关,并与实际威胁比例失调的消极情绪。现代心理学家对恐惧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弗洛伊德认为,“恐惧作为一种焦虑来自自我对危险的反应”;苏联心理学家皮得洛夫斯基在其主编的《心理学释典》中则指出,“恐惧是在个体的生物生存或社会生活受到威胁的情景中产生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以实际的或想象的危险源泉为目标”;我国叶奕乾主编的《普通心理学》的界定是,“恐惧是

个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是由缺乏处理可怕情景的能力所引起的”。而发展心理学认为,恐惧是对可知觉威胁或真正威胁的正常反应,是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恐惧心理的本质有以下三点:首先,恐惧是人的基本原始情绪,是由于感到危险的迫近或者意识到邪恶的存在而产生的一种痛苦和不安的情绪反应;其次,恐惧是个体感受到自身有被损害或剥夺的可能性而又无能为力的结果,是因关心某人或某事是否安全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再次,恐惧的可能性包括现实的和预想的危险。

二、恐惧心理的表现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恐惧心理广泛存在,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以主体来分,有个体恐惧心理和群体恐惧心理,如个别幼儿怕兔子,而绝大多数幼儿怕黑;从引起恐惧的事件来划分,最常见的有动物恐惧、社交恐惧、自身损伤恐惧、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恐惧,其中社交恐惧如幼儿怕见陌生者,现象恐惧如幼儿怕影子等;以恐惧症状的程度来划分,有怀疑、担心、害怕、恐惧、恐怖等不同阶段和程度的心理状态。

三、恐惧心理产生的渊源

关于恐惧心理的渊源可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是恐惧心理到底是在什么阶段产生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二是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严格来说,恐惧心理产生于婴幼儿时期,但由于对年龄较小的婴幼儿进行恐惧心理评估不太容易,且婴幼儿的恐惧心理表现并不太明显.恐惧心理开始对幼儿产生明显影响是在3岁一7岁,所以一般将3岁一7岁的幼儿作为恐惧心理开始阶段的研究对象。对幼儿恐惧心理产生原因的认识很多,比如,Peter Muris曾研究得出,夜梦对很多幼儿来说是一个困扰,有些幼儿因害怕做梦尤其是做恶梦而不敢独自入睡。虽然夜梦是一种普遍而正常的现象,但还是会对幼儿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会给幼儿及其家庭带来压力。还有一些动物如猫、狗、老虎、蛇、蜘蛛等,都可能是幼儿恐惧的

对象。学界将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体经历

个体经历一般会给个体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幼儿在走黑路时听到剧烈的惨叫声,心里不免会起疑心,当他下次再独自走黑路时,可能就会产生防备心理。它是通过条件反射产生的,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便是这个道理。幼儿幼时如果受到恫吓或遇到的刺激较强烈,以后即使碰到轻微的刺激也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如最初被一黑狗咬过,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继而怕所有的四足动物。华生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幼儿玩一只猫,刚开始这个孩子并不怕猫,但是在孩子正在玩猫的时候突然给以剧烈的响声,结果孩子立即就扔掉了猫,并大声地哭起来;当下次再看见猫或是类似有毛的动物时,这个孩子都会表现出害怕的样子。由此可见,经历让个体形成一种内在认识,由于个体经历中的对象或是力量对比悬殊、或是个体自己所不能理解,这些都会让个体产生恐惧心理。

(二)恐惧性信息

依据Rachman (1991)的研究可以得出:有三种类型的经历会让幼儿产生恐惧心理,一是前述直接情景中的刺激直接引起恐惧心理;二是间接地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后果而产生的替代效果;三是消极信息的转变,即一些消极信息可以引起幼儿的恐惧心理。来自同伴、社会、尤其是父母的语言信息对幼儿恐惧心理的产生有重要影响。Peter Muris 等人曾研究指出,在恐惧性语言信息影响下,幼儿表现出更害怕野兽,但在其他语言信息影响下,幼儿明显不怎么怕野兽,而且这种状况能一直延续到一周以后。同时,在对这些幼儿的前后测中也发现,这些恐惧性语言信息甚至会影响到幼儿对狗、老鼠等其他动物的评价。Field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实验中投放三种信息—积极信息、消极信息和中性信息。信息都是由幼儿所不熟悉的动物承载.每一种动物对应一段描述。消极信息的承载动物明显表现出躲避行为。可见,言语信息性质的不同对恐惧心理产生过程中的影响也不同。虽然言语信息

不会对幼儿造成直接威胁,但却可以将目前事物与幼儿个体以前的不愉快经历或比较害怕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从而造成幼儿的恐惧心理。

(三)事物的陌生度

一般而言,这一点在幼儿阶段表现得特别明显。当还在妈妈怀抱里的幼儿看到陌生人走来,会把头藏到妈妈的怀抱里或者避免与陌生人对视;当幼儿看到从未见过的动物时,也会有明显的躲避行为。幼儿在看到、听到别人处于恐惧状态中时,即使自身处境并无任何引起恐惧的因素也会坐立不安,受到感染听到成人讲一些鬼怪故事后,由于无知及大人的消极暗示,其内心也会产生恐惧感。由此可见,事物的陌生度对幼儿是否产生恐惧心理有着直接的刺激作用。

(四)新媒体信息

在Andy P. Field (2010)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媒体信息可能会导致幼儿恐惧心理的产生,在童年时代所看的某部电视或电影中的镜头让幼儿产生了恐惧的心理,这种心理甚至会延续到成年。在信息社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新媒体内容的直观、多样性尤其是暴力恐怖镜头对幼儿的影响巨大。

四、幼儿恐惧心理的调节策略

一般说来,个体通常所惧怕的最终并未对自身造成影响或伤害,而恐惧心理本身却限制了个体的动机行为,阻碍个体的成长与进步。因此,调节恐惧心理、降低恐惧对幼儿身心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解了恐惧心理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对幼儿恐惧心理的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调节策略:

(一)给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

父母是幼儿接触最频繁的人,因此父母有意识地给幼儿创造良好环境,对于幼儿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幼儿所恐惧的一些事物或现象,父母应给幼儿正确解释,以避免幼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