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新闻自由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的新闻体裁基本一致。如消息、通讯、调查报 告、深度报道等在中西方都是常用的文体,只是在体裁 的具体划分上,二者存在差异。中国的文体分类突出 “细”字,西方则表现为宽泛、概略。Baidu Nhomakorabea国的新闻写作 文体分类严密琐细,如新闻报道、简讯、动态新闻、综 合新闻、人物新闻、会议新闻、特写、专访、访问记、 侧记、短评、专论、按语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 种新闻文体的分类,反映中国新闻文体观念中的一个明 显特点,就是往重体裁形式的层层分化,成为一种形式 型的分类,具有约定俗成的规范化程式。在西方新闻写 作中,形式不再是束缚内容的藩篱,记者可以在消息和 专稿两大类文体中,根据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文体。这样 以内容定形式的分类可以更好地挖掘新闻深度,扩大新 闻容量,写起来也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2000年春夏,巴基斯坦南部遇到30年来最严重的 干旱,“井水干涸,河流枯竭”,人们饮水困难,不 少人和牲畜渴死。美联社记者在报道当地灾情的一篇 电讯中这样写道:“在巴基斯坦南部一个名叫巴西马 的小镇,农民布希罗因再也无钱买水买粮,一家人身 陷绝境,夫妇二人万般无奈,不得不把15岁的女儿扎 胡拉从老远的家乡带到集市上,等着有人把她买去当 佣人或者是做新娘。赶集的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布希罗悲哀地说:„有什么办法呢?没有粮食没有水, 我们都快要死了。如果卖掉她就能救活家里其他20口 人。”尽管最终扎胡拉逃脱了被卖的命运,但是作者 通过描述受灾地区再普通不过的一家人的故事,把旱 灾的严重性,救援的急迫性,以及灾难给当地人造成 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苦难已经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 了。
中国的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我国是在近代才开始从西方引入的。 最早提出新闻自由思想的是洪仁玕。此后,随着中国与西方 国家频繁地接触,我国出现了一批先进国人,例如王韬、梁 启超以及康有为等。他们不断地对西方的新闻理论进行研究 和时间,并将部分理念引入中国。在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 间的近70年里,中国近代报人奉行的主题一直是“出版自由” 和“言论自由”。就我国新闻媒体近二十年的新闻自由度而 言,应该说是在不断扩大,而且在逐步推进社会的发展。与 西方相比较,中国社会整体上还缺乏对新闻自由尊重的传统 习惯,法制化程度也相对较低。 从总体来说,我国新闻媒体尚处在一种高度自律的状态, 有时会考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成分偏多,会以牺牲一些新闻 自由为代价换取宣传价值。这种自律模式是必要的,但有时 则会走向保守,把新闻自由流于形式。
2、报道内容的差异性
我国记者擅长波澜壮阔的全景式素描,西 方记者则注重事实和细节的仔细描摹。中国媒 体一向认为“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 对于灾难的报道向来多停留在全党全国救灾的 宏观场面,突出党和政府的领导,因为中国的 媒体大多都是党政喉舌,被党和政府控制,所 以每每报道灾难性新闻时都以突出和宣传党和 政府为主,以及全民面对灾难无所畏惧的乐观 主义精神。而西方媒体有很多都是民办企业, 所以在内容方面没有那么多的局限性,更利于 表达和内容上的自由。西方记者在写作上善于 从小切口入戏,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开对 灾区灾情的报道。
中国新闻报道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 12地 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 认地震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 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推出特别直 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与此 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从 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 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 新情况。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报 道,5· 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 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中西方新闻自由观的比较
小组成员:
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是从近代 政治经济学和新闻学中衍生出来的。
西方的新闻自由
西方主流的新闻学学术界认为新闻自由的传统理论基 础包括天赋人权理论、观点市场理论及民主促进理论,较 新的新闻自由理论基础则为第四权理论。 在当下来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过去是新兴资产 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理论武器,今天是西方新闻界对抗政 府新闻管制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新闻媒体和民主国家自 我包装,自我营销的有效策略。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 度、文化传统等因素也是新闻自由的观念能在整个社会中 普遍接受。 西方国家从总体上讲,历来有尊重新闻自由的传统, 比较重视以法律的形式来处理涉及新闻自由的问题。在近 20年中,尤其在冷战之后,西方国家在倡导新闻自由同时 已带上明显的政治目的,开始作为影响和干涉他国的一种 手段。
3、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中西写作异中存同,其最大的相同点就是 对事实报 道的实事求是,坚持客观、公正、 时效的报道原则。但是,两者在写作上有很 多不同点,在新闻文体上、表达方法以及新 闻职能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 是在不同文化下及政治体制下所形成的,各 自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所以双方一改相互 借鉴,完善新闻写作的技巧。
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
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 公开性。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西方 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 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 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 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 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像 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 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 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堪称西方新闻经典之作的《日本学投降》,和我们的 写作模式截不同,它是这样写的:“(纽约时报1945年9月 2日电)今天上午9时零5分,日本外交部重光葵在无条件投 降书上签字。日本终于为它在珍珠港投下的赌注出代价, 失去了世界强国的地。重光葵步履满姗,拖着木质假肢走 到铺着粗布的桌子旁,他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手杖上,好 容易才坐下。他把手杖靠在桌子旁,然而,在他签字的时 候,这手杖倒在甲板上。当重光葵爬到右舷梯顶端,登上 “密苏里”号甲板时,脱掉了他的高帽子。”记者没有墨 守成规,按时间或事件的发展去写日本投降的过程,而是 通过人物的细节、行动,形象地传递给读者一个客观事实, 一个严谨而生动的消息。其关键所在就是采用了形象化的 表现手法。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一样需要生动,吸引人。
由于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新闻写作在 表达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即表现与陈述。我国新闻 写作主要采用陈述的方法,而西方则注重新闻事实的表 现。几十年来,我国新闻作品很少能给读者留下鲜明印 象的原因,就在于记者只是静态地陈事实,形成一种比 较凝固的写作式,多为平铺直叙,再加上权威之士的评 论,或是些枯燥数字,如是会议报道,则大段摘录或全 篇都是领导人的讲话,即“中国特色的新闻报道”,其 中“新华体”是代表。西方新闻很少采用述的表达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形化的表现方法,侧重新闻的故事性表达。 能将政治宣传不露痕迹地消融于幽默的细节报之中,这 也是他们的高明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