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新闻自由观
新闻自由
小结
杰斐逊坚信的人类理性至上、个人自我引 导及真理不受约束就能战胜一切的天真观 念已经受到挑战;但在杰斐逊时代,而经 过无限膨胀后新闻自由的名义下往往掩盖 着种种荒谬的行为。新闻自由在很大程度 上具有空想的性质,在实际运作中极易成 为纯粹政治斗争的武器,被用来充当国家 机器的润滑油。
5 新闻自由发现论 米尔
4 报刊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新闻自由以社会责 任为规范,报道新闻要正确而有意义,激励人运 用理性,摆脱被动视听的局面,新闻媒体不能一 味迎合受众的直接需要和欲望,新闻媒体对受众 的兴趣形成负有责任。 5 政府应对报业滥用自由加以干涉,对正当的 自由加以保护和支持。政府不能放任媒体任意行 使新闻自由的权利,而应该积极促进媒体为社会 公众的利益而服务。
小结:
洛克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新闻自由,知 识的界限的观点为言论自由提供了充足的 理由。他强调理性对于信仰的终极决定以 及论证的作用,为言论自由的主体提供了 行动的基本动力。人与人之间在智能、知 识、体力、机遇、能力等层面上的差异有 可能使得言论表达自由法律形式上的平等 却又可以在现实上是不平等的,洛克主要 从认识上去理解。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既没有违反对 于公众的任何特定义务,也没有对自己以 外的任何个人发生什么觉察得到的伤害, 而由这种行为产生出来对社会的损害也只 属非必然或者可以说是推定的性质,那么, 这一点点的不便利,社会为着人类自由的 更大利益之故是能够承受的。” 更大利益之故是能够承受的。”
三)社会责任理论
干预自由的原则
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 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 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 是自我防卫。 社会对个人自由进行干预而不失正当的基本原则 是:伤害原则。伤害原则把人的行为分为两部分: 影响他人的部分或仅仅涉及自己的部分。影响他 人的部分只能是直接的或最初的。如果在仅仅涉 及自己那部分中,他的独立性或自由是绝对的, 在关于他自己的身体或者精神方面,那个个体是 绝对的君主,即密尔的私域。个人作为一种最高 主权者,在思想或言论方面是绝对自由的。
新闻自由:积极的自由还是消极的自由
新闻自由:积极的自由还是消极的自由第一篇:新闻自由:积极的自由还是消极的自由新闻自由:积极的自由还是消极的自由一、自由和新闻自由自由是为人人所向往的东西: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无论是大至国家和民族的战争,小至个人的反抗斗争,往往与争取自由权利密不可分。
而自由本身的概念和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前进、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和延伸:在内容上,人们经常提到经济自由、社会自由、政治自由、道德自由与形而上学的自由等等,它们有共同之处,但具体内涵则有很大的不同;在时间上,19世纪的自由主要是指社会的自由与政治的自由,而在20世纪自由则变得更加复杂,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使各种事物变得复杂,再加上我们对历史与自由的认识和理解有了发展,所以,没有人能够准确界定“自由“一词的涵义。
这样一来,“正如‘幸福’、‘善’、‘自然’、‘实相’一样,‘自由’这个名词的意义也很模糊。
“新闻自由”同样如此。
从历史上看,新闻自由缘起于欧美等国对出版自由的争取,以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为起始,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新闻自由的理论基础从传统到新颖,逐渐发展出完整的体系。
西方主流的新闻学术界认为新闻自由的传统理论基础包括天赋人权理论、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及民主促进理论,较新的新闻自由理论基础则为第四权理论。
“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也随着其理论基础的演变,不断地得到发展。
其中,关于新闻自由应当属于“消极自由”还是“积极自由”的争论,至今仍是学术界的关注的焦点。
二、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 1.概念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的概念,是被誉为当代自由主义一代宗师的伊赛亚·柏林最为人所知的思想贡献,对于人们理想自由的实质具有重大的意义。
伊赛亚·柏林在他的著作《两种自由概念》中提出:“消极自由”乃是相对于“积极自由”而言。
我们可以将消极自由理解为一种“保留区”的自由,它划定个人的某一范围为外人,社会,法律及其他因素不加以干涉的保留区,不管这一不加干涉的保留区是依据什么原则来划定的,是自然法、自然权利也好,或是功利原则或绝对命令也罢,抑或是社会契约的绝对不可侵犯性,或是任何其他人们用以阐明论证其信念的概念,反正在这种意义上,自由意味着“免于”的自由,意味着在一个虽然变动不居却总是可以加以确认的界限之类不受干涉。
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新闻自由思潮理论虽然不像西方其他社会思潮一样已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有关新闻自由的讨论却也是由来已久。
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地区在标榜本国新闻“绝对自由”的同时,不断指责中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不自由。
加之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媒体纷纷涌现,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传媒的繁荣,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新闻自由的本质、把握好新闻自由的“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自由。
标签:新闻自由;国家安全;新闻真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虽然有关新闻自由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新闻自由是指媒体人搜集、发布、传播、出版新闻的自由。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解释是:“新闻自由,亦即出版自由,属公民民主权利中的一种,是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
”[1]从广义上看,新闻自由也应当包括公众的言论自由。
由此可见,新闻自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试从分析当今中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现状出发,找出当前新闻自由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寻求发展新闻自由的路径,从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应有之义。
一、新闻自由的缘起新闻自由的思想由来已久,1644年,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就指出: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有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
而禁止好书的出版,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2] 。
《论出版自由》的出版标志着新闻自由思想在世界上首次提出。
美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说:“我们相信最终会证明,人是可以受理性和真理支配的。
因此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
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
”马克思也曾说过:“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
”[3]201同时,新闻传播面向大众的特征,也就决定了新闻自由并不只与新闻工作者关系密切,也与大众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西方新闻自由观
中国新闻报道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 12地 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 认地震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 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推出特别直 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与此 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从 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 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 新情况。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报 道,5· 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 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中国的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我国是在近代才开始从西方引入的。 最早提出新闻自由思想的是洪仁玕。此后,随着中国与西方 国家频繁地接触,我国出现了一批先进国人,例如王韬、梁 启超以及康有为等。他们不断地对西方的新闻理论进行研究 和时间,并将部分理念引入中国。在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 间的近70年里,中国近代报人奉行的主题一直是“出版自由” 和“言论自由”。就我国新闻媒体近二十年的新闻自由度而 言,应该说是在不断扩大,而且在逐步推进社会的发展。与 西方相比较,中国社会整体上还缺乏对新闻自由尊重的传统 习惯,法制化程度也相对较低。 从总体来说,我国新闻媒体尚处在一种高度自律的状态, 有时会考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成分偏多,会以牺牲一些新闻 自由为代价换取宣传价值。这种自律模式是必要的,但有时 则会走向保守,把新闻自由流于形式。
中西方新闻自由观的比较
小组成员:
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是从近代 政治经济学主流的新闻学学术界认为新闻自由的传统理论基 础包括天赋人权理论、观点市场理论及民主促进理论,较 新的新闻自由理论基础则为第四权理论。 在当下来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过去是新兴资产 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理论武器,今天是西方新闻界对抗政 府新闻管制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新闻媒体和民主国家自 我包装,自我营销的有效策略。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 度、文化传统等因素也是新闻自由的观念能在整个社会中 普遍接受。 西方国家从总体上讲,历来有尊重新闻自由的传统, 比较重视以法律的形式来处理涉及新闻自由的问题。在近 20年中,尤其在冷战之后,西方国家在倡导新闻自由同时 已带上明显的政治目的,开始作为影响和干涉他国的一种 手段。
中西方新闻自由比较
中西方新闻自由的比较新闻传统不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外部侵略产物西方对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追求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经过了数世纪的发展,其追求自由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新闻研究者要求立法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维护新闻自由的环境。
而西方政府在长期的斗争中,认识到了新闻自由的重要性,或不制定法律约束新闻界,或指定法规保障新闻界。
在西方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新闻自由可以不断壮大。
而中国的新闻自由观则是鸦片战争输入的产物,且在我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自由”这个概念本身随着不同时代不同政局的变化,就不断经受着多方挑战。
中国新闻界几次利用短暂的宽松环境不断壮大自己,但是最终都受到了压制。
中国新闻界先是与政府严厉的出版条例抗争,在抗争未果的情况下,先是质疑西方新闻自由的本质,认为西方新闻自由不适合中国,奉劝国人不要太看好自由。
再是向政府妥协,沦为政府发布新闻的工具。
最后,面对动荡的时局和不自由的言论环境,中国新闻界还是寄希望与政府,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法规来保护新闻自由。
新闻本体价值观不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通过中西方新闻学者对新闻自由领域的研究,西方对新闻自由观念产生于西方人的信仰,“人人平等”是西方新闻自由的哲学基础,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注重人的个性的舒张和主体性的发挥,追求绝对自由,是对自然权利的诠释和解读。
而中国的新闻自由思想来自于西方,是在西方殖民侵略活动中流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物。
它迎合了几千年来戴着沉重的封建镣铐跳舞的中国人自由表达思想的渴望,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在西方新闻自由流入中国的过程中,因为中国的具体国情,新闻自由观念的工具理性被中国人认可并继承下来,但是对价值理念并没有被中国多数学者所接受,中国学者将新闻自由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否定了西方绝对自由的理念,而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且被中国国人认可的新闻自由观念。
传统文化/自由信念不同:上帝人人平等,家天下基督教认为人是神创造的,神在创造人同时赋予人各种权利。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新闻自由思考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新闻自由思考作者:杨幸芳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8期[摘要]中西新闻自由观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理论基础、渗透的文明类型、受众群体以及对于新闻自由的认识等方面。
对于当今中国的新闻自由,应当从多个方面作独立思考:其一,新闻自由是一把双刃剑,中国的新闻自由也不外如是,包括自由和制约两个方面;其二,既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闻自由,又要以动态的思维来思考中国的新闻自由;其三,准确定位当前中国实行新闻自由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其四,冷静对待西方对中国新闻自由的质疑并予以有理有据的回击。
中西新闻自由观的差异与冲突,实质上就是中西文化、中西文明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关键词]新闻自由比较研究双刃剑文明冲突[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09-02在新闻学发展史上,新闻自由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
西方新闻自由最初被表述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成文源头可上溯至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与1791年的美国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
中国的新闻自由观念是由外国传教士传入,国人最早提出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洪仁玕。
此后,随着中西接触的频繁,方有王韬、郑观应、梁启超、康有为、严复及孙中山等人对西方的新闻理论与实践进行研习,将其中部分理念引入中国,付诸于各种报刊活动中。
概括说来,20世纪90年代迄今,中西学界对于新闻自由及其相关问题也已进行过多番探讨与研究,成果颇丰,仁智各见。
[1]然而,将新闻自由放在中西文明冲突的全球化背景之下,以历史比较的方法研究中西新闻观,进而对当今中国新闻自由作出深刻思考并发表新见地,却尤为少见。
鉴于此,笔者不啻简陋,欲通过本拙文比较研究中西新闻自由观之差异,并得出本人对于新闻自由尤其是中国新闻自由的几点独立思考。
一、中西新闻自由观比较研究受诸如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与西方在新闻自由上有着显而易见的实质性差异。
在该部分,笔者将对此一一展开论列。
新闻自由
4.技术进步是实现新闻自由的有力杠杆;
5.主体意识是实现新闻自由的精神灵魂。
Thank you
三、具体性
新闻自由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必须表现为人们实际享受的 具体权利。 人们常说的新闻自由具有欺骗性,主要是宪法有自由的规定, 但在实际上没有赋予媒体和公民的具体权利。
四、手段性
1. 新闻自由即使政治自由的表现,又是促进政治自由的手段; 2. 新闻自由是探索真理的重要通道;
3. 新闻自由是进行社会合作的有效桥梁;
什么是自由?
“从一般的意义来说,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目的 来行动,而不是按照外界的强制和限制来行动,就叫做自 由。”--------[俄]图林加诺夫 《论生活和文化的价值》 哲学认识论的意义上的界定: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是指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本国媒体和公民
新闻自由
文化传播学院 新闻一班 高源曼
CONTENTS
目 录
新闻自由观的发展史
自由、新闻自由的定义
新闻自由的实质 新闻自由的特征 现代新闻自由的权利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新闻自由的实现
新闻自由观的发展史
一.新闻自由观的历史概述
• 新闻史实质上就是人类不断争取自由传播的历史,力图冲破阻止信息 和思想自由流通的障碍的奋斗史。 • 新闻自由的理论最早是由17世纪英国卓越的政治家、诗人——约翰·弥 尔顿提出。
01
• 相对性
02
新闻自由 的特征
03
• 具体性
• 手段性
04
一、政治性
新闻自由是活的政治自由的前提,这是新闻自由的主
中西“新闻自由”辨证看
报 》的两篇 文章 去认清其 “ 闻 自由”的真 实面 目。 新 该 报 分 别 于 2 0 年 3月 1 05 3日和 l 6日发 表 了 《 什 当 布 政 :一 个 预 制 新 闻 的新 时代 》 和 《 在 播 出 假 新 现 闻》 。文中披露 ,布什 政府在 伊拉 克战争 期间 以及在 众 多领域 内 “ 作新 闻” 制 ,从而达 到为 自己的政 策包
瀚绵密 的学科渊 薮 ,为新 闻学献呈上 了众 多解释新 闻 现 象 、 逡 巡 社 会 动 态 的杰 出 范 式 。社 会 有 机 体 观 念 、 结构功 能理 论、角色理论 、社会分化理 论等 都是其冲 击新 闻 学较 深 的卓 荦大 端 。此 外 ,像政 治学 、经济 学 、文 化学 、 公共 关系 学等 , 也都 为打 造 当代 理论 新 闻学 的学 科平 台释放 了热 力 ,颇值得 有心 人士去关
众 调 查 、媒介 内容调 查 、传播 效 果调 查等 方 面 ,使 得真理就像宝 贵的行动工具 一样发挥着实 际效用 。但 反观 另一面, 完全 以定量分析 的实证过程代替定性分析 过程 ,在学科建 设中也欠缺妥 当。以马尔库塞 为代表 的 欧 洲 批 判 学 者 就 对 完 全 迷 信 实 证 方 法 的研 究 路 径 进 行了严厉 的抨击 。他认为 ,实证方 法从根本上放 弃 了 哲 学批判和否 定的倾 向 ,诱使 思维满足于事 实,拒绝 超越 事实 ,并 且服 从于既定 的状 况。过度沉湎 于这一 方法 的实质 ,是 同现存的社会秩序相 调和 ,是对社会 现 状 的 肯 定和 顺 从 , 是理 性 的批 判 精 神 和 否 定 意 识 的 褫 夺 摈 弃 。 因此 , 当 代 理 论 新 闻学 在 引 入 传 播 学 研 究 方 法 的时候 ,应注意 结合本学科特色 ,多元综合地运 用 这两 大人 类追 寻 真知 灼见 的 利器 ,避 免 过度 偏颇 一
论西方新闻自由观对当代新闻自由的影响
论西方新闻自由观对当代新闻自由的影响王润(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摘要:本文分析了西方新闻自由观发展演进的三大历史进程,归纳出新闻自由观变化过程中呈现出的规律与趋势,就现今网络时代互联网新闻言论自由所呈现出的特点与各时期的新闻自由观相联系,总结出互联网时代中国新闻自由应保障公民新闻自由权利,同时须提高新闻自由的社会责任意识,规范公民新闻自由的权利,加强必要的网络监管。
关键词: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网络新闻自由纵观人类社会历史,从德国古登堡发明第一台印刷机到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发布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生产技术不断革新,信息传播日新月异。
西方新闻自由观经历了集权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论思想三个新闻自由主义阶段。
各时期的新闻自由思想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并相互影响和渗透,对当代的新闻自由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西方新闻自由观的历史演进最早的集权主义新闻自由观认为,“个人只有作为社会成员才能发挥其全部的潜能。
国家是个人的集合体,也是一切理想特征的总和。
”[1]在这种自由观的指导下,社会事务往往以权力和权威作为衡量的标准,以个人绝对服从于国家作为前提,扼杀了个人自由的天性,束缚了人的价值。
在柏拉图的国家目标学说、马基雅维利的国家安全学说、霍布斯的国家主权说以及黑格尔的国家意志说中,均体现出为了国家和公众的利益而限制个人自由的权力,通过剥夺个人自由权力而捍卫国家利益的特点。
之后的英国、法国等较早运用印刷术及新闻媒介的国家先后采用颁布特许出版制度,实行新闻检查制度,征收知识税和津贴制度等一系列方式限制个人新闻出版自由。
“当印刷术在2011 年第7 期(总第83 期)58西方世界传播约200 年后,集权主义报业理论提供了决定近代报纸对当代社会作用和关系的唯一基础。
在新闻观念的历史上,可以说,集权主义报刊理论比任何的报业理论,在较长的时期中,决定了新闻传播的具体模式。
”[2]在经历了多年的黑暗集权统治之后,弥尔顿、洛克、密尔等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家,打破封建教会的束缚,开展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从而呼唤人的理性,重视人的价值,推动个人的自我实现。
西方新闻自由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西⽅新闻⾃由理念的形成和发展2019-09-28从本质上说,⼤众传播是民主性的传播⼿段。
不过它本⾝并不必然带来民主,它只是具有潜在的民主功能。
现代历史表明,⼤众传播既推动着民主的发展,也强化着专制极权政治。
在极权政治下,对⼤众传播媒介的垄断成为实⾏极权统治的最有⼒的⼿段。
正是这⼀点,使当代的极权政治对⼈民的精神奴役和控制远远超过古代任何形式的专制。
歇斯底⾥的政治狂热、普遍的政治⽆知状态、公民失去独⽴思考和判断能⼒、对政治统治者宗教般的服从与崇拜(当代的查⾥斯玛现象),这些现代的病态政治现象,都是借助于统治者对⼤众传播的控制实现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法西斯主义是⼤众传播时代的产物。
报纸和⼴播等⼤众传播⼿段曾成为法西斯主义政党控制社会的有⼒⼯具。
希特勒曾得意地说:“我的新闻组织是⼀个真正成功的例⼦,我们已经消除了任何⼈想说什么就有权利说什么的政治⾃由的观念。
”墨索⾥尼也得意地说过:“我认为法西斯新闻理论是我的交响乐。
”。
在西⽅民主社会⾥,⼤众传播能够成为民主的⼯具,在民主体制中发挥有效的作⽤,是以对新闻⾃由的法律保障为基础的。
所谓新闻⾃由,是⼀种消极的防范措施,⽤以保障新闻媒介免受政府控制的独⽴性。
西⽅⼈认为,新闻⾃由对于民主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位西⽅学者指出:“不管民主的定义是什么,没有新闻⾃由,民主本⾝就⽆法存在。
”(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第390页。
)1、新闻⾃由的确⽴在西⽅,最初的⼤众传播⼿段即印刷术的出现,成为推动民主建⽴的原始动⼒之⼀。
当时,作为新知识新思想载体的书籍承担起批判传统社会的功能。
⽆论在⽂艺复兴时代、英国⾰命时代还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都是如此。
虽然各国统治者和官⽅教会都极⼒实⾏⾔论控制,但西⽅社会具有多元化特征,各民族国家并⽴但⼜相互紧密联系和影响、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政教分⽴、教会内部的分裂等因素,以及思想家和学者追求真理的勇⽓等,都使思想的控制难以奏效。
⼤众传播越是发展,越是展⽰出其威⼒,越是促使不同的政治⼒量⼒图实现对它的控制。
分析中国与西方的早期新闻传播异同及其原因
分析中国与西方的早期新闻传播异同及其原因——杨瑢新闻学1502班201530402128【摘要】人类诞生以来,信息传播一直都是十分有利的生存工具。
从简单的口耳相传,到书信,到电话,到报纸,再到今天的广播电视互联网,新闻传播也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
中西方对新闻自由观念认识的不同源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源于不同国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源于中西方杰出新闻研究者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文化精神核心特质的差异。
【关键词】:新闻传播中国西方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们,把这些思想融合起来,促成了我们把道德观念与人格价值置于生命之上的观念,这是一种利他的社会观念,即道德礼义至上,强调的是社会的群众意识与社会意识,认为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群众,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则以商业气息为主,西方人多信仰耶稣基督,古希腊指着学派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就体现了他们注重的是,“人”这个个体的文化传播,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分离性与独立性。
总的来说,西方文化所倡导的就是,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人的权力是与生俱来的,享受权利是理所应当的。
这就和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文化理念正好相反。
通过对各自传统文化的比较,分析其对各自新闻传播的影响,可以得知我国与西方新闻传播大不相同。
在唐代人的著作和有关史籍中,已经出现“新闻”,“编辑”等名词,至于“报”“状”等名词则出现的次数更多。
唐代是中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当时有朝廷发布的“报”,也有来自进奏院的“状”。
但“报”只有文字记载,无实物可考,而“状”则有实物可考。
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的《邸报》条中说明了“邸报字见于史书,盖始于此时”。
宋代的邸报内容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战报等。
当时还出现了一种“小报”,所谓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传抄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对新闻自由的分析
对新闻自由的分析新闻自由的阶级性和重要性新闻自由,或称新闻自由权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
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新闻自由是公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644年,英国政治家、诗人约翰﹒密尔顿就发表了《出版自由请愿书》,第一次提出了出版自由。
出版自由也是新闻自由的最早的表达方式。
自此之后,新闻自由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目前,新闻自由的具体性主要表现在公众拥有创办新闻媒介权、发表权或报道权、编辑权、采访权、保护新闻来源权、使用传媒权和对新闻侵权的诉讼权。
可以说,自新闻自由出现以来,它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例如,美国的免预检制度就是新闻出版自由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有了新闻自由权并不表示新闻工作者和公众有着绝对的新闻自由,而是相对的自由。
新闻自由的属性决定了新闻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
新闻自由的政治性使它成为了服务于某个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的工具,新闻自由的相对性表示新闻自由不能损害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新闻自由的具体性表现出抽象的、超阶级的自由是没有的……例如,在西方国家,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的自由,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新闻自由是社会主义领导者的自由。
但无论是在哪种社会制度下,新闻自由都无法超越必然性的限制,这种必然性包括事实的真相、真实、社会发展趋势等报道内容的真理性。
在任何制度完善的国家,新闻自由都是受法律严格限制的。
只有统治阶级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被统治阶级永远不能有真正的新闻自由。
就拿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弥尔顿来说,虽然他在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他的观念与现代意义上的新闻自由相去甚远。
在他看来,出版自由应该属于庄重、高尚、诚实既有教养的人们的特权,这些人应该享有不受新闻检查的自由,而在当时罗马天主教徒和影响较小的新闻工作者,则不符合他的标准,所以他主张拒绝给这一部分人以充分自由。
论中西方新闻自由
论中西方新闻自由新闻自由也叫出版自由,最早是由西方资产阶级提出来的。
第一个喊出出版自由口号的是英国人约翰·米尔顿。
他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故而不能压抑,应当允许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解别人的观点,并依靠自己的理性去辨别真伪和正误,识别善恶好坏,这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权利。
新闻自由作为一种理念,尽管源于西方,目前已成为全世界不同社会体制国家的共同追求。
但是在追求新闻自由的本土化过程中,新闻自由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均有所不同。
不过,凡是在遵循社会平衡发展原则的国家,新闻自由不但能促进这个国家的更好发展,而且也会使新闻自由真正成为这个国家和国民的自觉行为,使新闻媒体享有真正的新闻自由。
西方国家从总体上讲,历来有尊重新闻自由的传统,比较重视以法律的形式来处理涉及新闻自由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新闻自由是保障一切自由的前提。
另外,西方国家的现行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以及其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等因素也使新闻自由这样的观念能在整个社会中普遍接受。
大多数人(包括多数政府)都认为新闻自由应在尽可能范围内得到尊重,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国家和个人的总体发展,这些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尽管如此,新闻自由观念在西方国家的普及过程也是曲折的,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也是残酷的。
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步把这种观念正在变成为一种政府和国民的自觉行为,并逐步深入人心。
事实上,新闻自由概念的形成和实践在美国远不如某些美国政客、媒体精英鼓吹的那么悠久、牢固,而是一个缓慢、曲折的变化过程。
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西方国家一味地否定中国的新闻自由发展过程,实际上也否定了西方新闻自由本身也是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很多西方学者的这种偏见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中国的新闻媒体自由现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
时代的发展使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了新闻自由的重要性,尤其在我们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正确的新闻自由观已成为任何社会不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浅谈西方新闻自由观
浅谈西方新闻自由观作者:李重桃杨颜如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02期摘 ;要: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是人类自由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西方社会标榜自诩民主的重要关键词,一直以来欧美为主的西方世界利用该名目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炮轰和批判从来没有中断,中东为首的伊斯兰阵营就是其中的一位。
不久前发生的“11·13巴黎暴恐案”令世界深恶痛绝,这场大屠杀背后的导火索——“沙尔利周刊袭击事件”也无声无息的迎来了它的一周年哀悼日。
在资本主义世界自身自由问题愈演愈烈的现状下,种族冲突、宗教歧视、社会意识侵略等一系列问题在霸权主义战略的推进下不断激烈。
血的教训让人们痛定思痛,又一次审思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
关键词:新闻自由;讽刺性漫画;宗教信仰;信息主导权中图分类号:G210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054-02一、其来有自,沙尔利眼中的新闻自由观沙尔利周刊,法国著名的漫画类周刊,始创于1970年,擅长用直白的漫画形式表现时政和社会问题,以讽刺意味强烈著称,风格犀利尖锐,在法国、欧洲乃至世界都可谓首屈一指,其讽刺对象无所不及,主要包括时政、国际政要以及宗教人物,运用漫画形式将这些人物进行夸张丑化并附带评语。
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属于自己的读者,然而其过度的表达方式和不分对象的讽刺也遭到了当事人及其他民众的反感。
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体或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自主性和不受限制性参与和操作新闻活动。
新闻自由并不是绝对的、无界限的自由,而是相对的、有限制的,尊重他人宗教信仰是新闻自由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
沙尔利周刊遇袭的原因是对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直接讽刺,它并不是第一次因为自己的肆无忌惮惹祸上身了。
早在1970年一份名为《剖腹自杀》的杂志(刊名上的另类极端可见一斑)由于对法国一代英雄总统戴高乐的逝世发表讽刺性刊物而遭到了当局的取缔查封,其主要工作人员转入了新生的《沙尔利周刊》并开始工作。
第14章:新闻自由与社会限制
二、中西方新闻自由的现状
1. 西方国家的新闻自由观 观点:新闻自由是保障一切自由的前提。 关键词:西方媒体 政府 默契
案例:福克斯电视网(FOX)
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的主要借口是什么? 经常看福克斯电视的人之中,大多数相信萨达姆 参与了“9· 11”事件,也相信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 武器。 福克斯在报道伊拉克战争期间,毫不掩饰地支持 军方的每一次行动,对军方的行动造成伊拉克平民的 重大伤亡的现象视而不见。 福克斯的新闻观:“我们不仅是记者,我们更是 美国人——We are journalists,but we are also Americans!”
2.如何看待东方国家的新闻媒体自由 表现: ①社会缺乏尊重新闻自由的习惯,法制化程度较 低。 新闻“权力”的异化 正义与良知被遗弃 假新闻泛滥 有偿新闻屡禁不止 新闻官司倍增……
表现
②新闻自由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③注重在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之间找平衡 ④不愿让受众接受多源信息 ——⑤受众对多源信息认同度差 ⑥新闻自由度在不断扩大
3、 在西方:媒介成为 “第四种权力”,成为 一支强大政治力量。 作用: 政治参与; 监督制约政府; 维护法制
4、 中国新闻媒介民主化进程中存在问题: 法治不完善; 舆论监督对象层次低; 监督水平抵。
(二)经济前提:市场化
1、 2、
媒介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市场化——合理化、平等化、法治化。
理解: 西方国家政府并没有完全放弃对新闻媒体和 新闻自由的控制
新闻自由——政治目的
中西新闻自由比较
中西新闻自由比较作者:高小淞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1期摘要:新闻自由是一个经典的话题,每一个不同的角度,每个不同的人,會得出各方面不同的价值。
我来重点分析的是,中西方新闻自由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而导致这种不同的内部深层次原因有国家体制、制度的不同,还有不同民族之间文化思想风俗观念的巨大差异,导致对新闻自由的追求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新闻自由呈现的形式也就千差万别。
关键词:新闻自由;政治环境;制度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63-02从古至今,新闻人对新闻自由的追求和由此做出的牺牲贡献是值得我们称颂的。
但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因而新闻自由也是一种相对的自由。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是相对条件下追求的新闻自由,在此做一下比较,探讨彼此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中国(一)看新闻自由不能浮于表面,表象的差距实质是内在的显现。
因此分析新闻自由要看所处国的体制背景,这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它奠定了新闻事业的基调,根据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我将中国归于“集权主义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前者认为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为公众的利益服务,所以国家对报刊严加控制,违反某些规则的加以重处。
后者则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国有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是发布“指示”的工具,几乎专用于宣传和鼓励。
在一点上,我国毫不回避,将新闻事业定为党的喉舌,宣传工具,极其重视的是新闻媒体的党性。
相对新闻性这个新闻事业的本性来说,我国更加注重政治性。
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拒绝私人创办大众传媒。
早在毛泽东同志时代,由整风运动已然确立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方向,即党性原则的重要性,它丢掉新闻本来的功能,即传递新闻信息,反而成为一种宣传鼓动工具,但重政治轻信息自古传下来的。
从我国新闻事业诞生之初,洋人办报除了传教,宣传等等,一些做的好的商业报纸已经非常重视新闻的本质特点,即新、快、真、重等等。
中西新闻自由观念的差异
中西新闻自由观念的差异近代西方新闻自由观(一)新闻自由在西方的发展新闻自由是近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最初被表述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在人类历史上,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崛起,一些思想家在17~18世纪率先提出了要求言论、出版自由的口号。
新闻自由观念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从约翰·弥尔顿到约翰·洛克到密尔,最后由杰弗逊把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付诸实施,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
(二)西方新闻自由的特点1.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有着深厚的政治、哲学基础。
由于西方社会的政治民主和宗教自由的增长,以及自由贸易与旅行探险的扩展,自由放任主义经济被社会广泛地接受,再加上启蒙运动的推动,新闻的自由主义观念应运而生。
2.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在民众中是普遍的,彻底的西方新闻自由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西方社会争取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斗争过程是极其惨烈的。
3.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被看作是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力。
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是不需要任何人恩赐的,把个体自由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近代中国新闻自由观(一)中国新闻自由观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新闻自由观念是外国传教士传入的。
而国人新闻自由的思想是由太平天国时期的洪仁玕首次提出。
此后,随着中国社会与西方国家更加频繁地接触,王韬、郑观应、梁启超、康有为、严复以及孙中山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也对西方的新闻理论与实践进行研习,并将其中部分理念引入中国,付诸于各种报刊活动中。
(二)中国新闻自由观的特点1.新闻自由观念的工具理性代替了价值理性在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间的近70年里,中国近代报人基本上是围绕抵御外辱、自救图强的主题来探讨“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的。
在五四运动以前,新闻自由在中国是当作一种武器来使用的,即是当作一种通往国家富强、民族文明的工具来看待的。
无论是在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还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争取办报自由基本上是为了保国保种,救国图存,这和西方的新闻自由观念毫不相干。
论西方新闻自由观对当代新闻自由的影响
新 闻 自由的社会责任 意识 , 范公民新 闻 自由的权 利 , 规 加强必要 的 网络
监 管。
关键词 :新 闻 自由 言论 自由 网络新 闻 自由
纵观人 类社 会历史 , 从德 国古登堡 发明第一 台印刷机 到美国新 闻 自由委 员会发布报告《 一个 自由而 负责 的新 闻界 》 生产 技术不断革新 , 息传 播 日新月异。西方新闻 自由观经历 了集权主义思想 、 , 信 自由主义思想和社 会责任 论
频繁交流 , 真理会更加 明确地被认识 到。言论 自由是 一切 自 会 责 任 理 论 有 一 个 大 前 提 : 由是 伴 随 着 义务 的 ; 刊 在 宪 自 报
由中 最 重 要 的 自由 。在 自 由被 放 开 后 , 由主 义 新 闻 观 为 西 法 保 护 下 享有 一种 特权 地 位 , 此 就 有 义 务 乃完 成 大 众 传 播 自 因
思想三 个新闻 自由主义阶段。各时期的新 闻自由思想都有其各 自的特点 , 并相互影Ⅱ 和渗透 , 当代 的新 闻 自由思 向 对
想产 生深 远 的 影 响 。
一
、
西 方 新 闻 自 由观 的历 史 演 进
最早的集权主义 新闻 自由观认 为, 个人只有作 为社 会成 员才能发挥其 全部 的潜能。 国家是个 人的集合体 , “ 也
搬 避 剖 颓 论
探 索 刨 实 践
ONG N C V B 学 平 — 理 研 NA H AN O 术 台 — 论 究
论西 方新 闻 自由观对 当代
新 闻 自由的影 响
王 润
(新疆大学新 闻与传播 学院 新疆 乌鲁木 齐 8 0 4 30 6)
摘
要 :本 文 分 析 了西 方 新 闻 自由观 发 展 演进 的三 大历 史进 程 , 归
中西方新闻自由中文化差异的比较性研究
中西方新闻自由中文化差异的比较性研究摘要:新闻自由一直是新闻学界较为重要的领域之一。
笔者利用归纳、对比等手段,搜集中国以及西方新闻新闻界对新闻自由的论述,结合历史资料,对中外新闻自由观中的不同文化语境进行历史的纵向分析与现实的横向比较,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化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新闻自由;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研究新闻自由是新闻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媒体和公民在新闻传播活动领域所享有的自由权利。
新闻自由,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
一、西方文化下的新闻自由观新闻自由在理念和理论上的起源可以归结为1644年出版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
其“出版自由”理念对后世影响极大。
弥尔顿的基本观点是: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首要部分。
人的理性高于一切,可以不受限制地了解不同的观点和理念思想。
他还指出,权力是需要被限制的,真理需要的是自我修正与完善而不应被权力压迫和垄断。
西方新闻自由在实践上应用始于17世纪,在18世纪达到第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思想被应用于政治学和法学当中。
例如法国政治学说中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
这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孟德斯鸠一个是卢梭。
孟德斯鸠于1748年写成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主张自由是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引出应保障公民的言论和思想自由的论点。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从政治学角度阐述了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
以此为基础,1789法国大革命期间,掀起了一场关于出版自由也就是新闻自由的运动。
在长时间的历史推进中,西方新闻自由观经历了从自由主义理论到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过程。
在当代,经过数百年民主制度的培育,新闻自由的信念在西方社会已经根深蒂固。
J.阿特休尔针对美国的情况指出:“的确,对第一修正案思想的信仰之根深蒂固,有如对宗教教义的信仰一般。
以至于在美国,人们把它赞誉为‘美国生活方式’的本质性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新闻写作在 表达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即表现与陈述。我国新闻 写作主要采用陈述的方法,而西方则注重新闻事实的表 现。几十年来,我国新闻作品很少能给读者留下鲜明印 象的原因,就在于记者只是静态地陈事实,形成一种比 较凝固的写作式,多为平段摘录或全 篇都是领导人的讲话,即“中国特色的新闻报道”,其 中“新华体”是代表。西方新闻很少采用述的表达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形化的表现方法,侧重新闻的故事性表达。 能将政治宣传不露痕迹地消融于幽默的细节报之中,这 也是他们的高明之处。
中国的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我国是在近代才开始从西方引入的。 最早提出新闻自由思想的是洪仁玕。此后,随着中国与西方 国家频繁地接触,我国出现了一批先进国人,例如王韬、梁 启超以及康有为等。他们不断地对西方的新闻理论进行研究 和时间,并将部分理念引入中国。在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 间的近70年里,中国近代报人奉行的主题一直是“出版自由” 和“言论自由”。就我国新闻媒体近二十年的新闻自由度而 言,应该说是在不断扩大,而且在逐步推进社会的发展。与 西方相比较,中国社会整体上还缺乏对新闻自由尊重的传统 习惯,法制化程度也相对较低。 从总体来说,我国新闻媒体尚处在一种高度自律的状态, 有时会考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成分偏多,会以牺牲一些新闻 自由为代价换取宣传价值。这种自律模式是必要的,但有时 则会走向保守,把新闻自由流于形式。
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
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 公开性。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西方 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 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 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 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 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像 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 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 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中西方新闻自由观的比较
小组成员:
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是从近代 政治经济学和新闻学中衍生出来的。
西方的新闻自由
西方主流的新闻学学术界认为新闻自由的传统理论基 础包括天赋人权理论、观点市场理论及民主促进理论,较 新的新闻自由理论基础则为第四权理论。 在当下来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过去是新兴资产 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理论武器,今天是西方新闻界对抗政 府新闻管制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新闻媒体和民主国家自 我包装,自我营销的有效策略。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 度、文化传统等因素也是新闻自由的观念能在整个社会中 普遍接受。 西方国家从总体上讲,历来有尊重新闻自由的传统, 比较重视以法律的形式来处理涉及新闻自由的问题。在近 20年中,尤其在冷战之后,西方国家在倡导新闻自由同时 已带上明显的政治目的,开始作为影响和干涉他国的一种 手段。
中国新闻报道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 12地 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 认地震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 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推出特别直 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与此 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从 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 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 新情况。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报 道,5· 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 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2、报道内容的差异性
我国记者擅长波澜壮阔的全景式素描,西 方记者则注重事实和细节的仔细描摹。中国媒 体一向认为“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 对于灾难的报道向来多停留在全党全国救灾的 宏观场面,突出党和政府的领导,因为中国的 媒体大多都是党政喉舌,被党和政府控制,所 以每每报道灾难性新闻时都以突出和宣传党和 政府为主,以及全民面对灾难无所畏惧的乐观 主义精神。而西方媒体有很多都是民办企业, 所以在内容方面没有那么多的局限性,更利于 表达和内容上的自由。西方记者在写作上善于 从小切口入戏,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开对 灾区灾情的报道。
3、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中西写作异中存同,其最大的相同点就是 对事实报 道的实事求是,坚持客观、公正、 时效的报道原则。但是,两者在写作上有很 多不同点,在新闻文体上、表达方法以及新 闻职能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 是在不同文化下及政治体制下所形成的,各 自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所以双方一改相互 借鉴,完善新闻写作的技巧。
中西方的新闻体裁基本一致。如消息、通讯、调查报 告、深度报道等在中西方都是常用的文体,只是在体裁 的具体划分上,二者存在差异。中国的文体分类突出 “细”字,西方则表现为宽泛、概略。中国的新闻写作 文体分类严密琐细,如新闻报道、简讯、动态新闻、综 合新闻、人物新闻、会议新闻、特写、专访、访问记、 侧记、短评、专论、按语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 种新闻文体的分类,反映中国新闻文体观念中的一个明 显特点,就是往重体裁形式的层层分化,成为一种形式 型的分类,具有约定俗成的规范化程式。在西方新闻写 作中,形式不再是束缚内容的藩篱,记者可以在消息和 专稿两大类文体中,根据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文体。这样 以内容定形式的分类可以更好地挖掘新闻深度,扩大新 闻容量,写起来也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堪称西方新闻经典之作的《日本学投降》,和我们的 写作模式截不同,它是这样写的:“(纽约时报1945年9月 2日电)今天上午9时零5分,日本外交部重光葵在无条件投 降书上签字。日本终于为它在珍珠港投下的赌注出代价, 失去了世界强国的地。重光葵步履满姗,拖着木质假肢走 到铺着粗布的桌子旁,他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手杖上,好 容易才坐下。他把手杖靠在桌子旁,然而,在他签字的时 候,这手杖倒在甲板上。当重光葵爬到右舷梯顶端,登上 “密苏里”号甲板时,脱掉了他的高帽子。”记者没有墨 守成规,按时间或事件的发展去写日本投降的过程,而是 通过人物的细节、行动,形象地传递给读者一个客观事实, 一个严谨而生动的消息。其关键所在就是采用了形象化的 表现手法。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一样需要生动,吸引人。
2000年春夏,巴基斯坦南部遇到30年来最严重的 干旱,“井水干涸,河流枯竭”,人们饮水困难,不 少人和牲畜渴死。美联社记者在报道当地灾情的一篇 电讯中这样写道:“在巴基斯坦南部一个名叫巴西马 的小镇,农民布希罗因再也无钱买水买粮,一家人身 陷绝境,夫妇二人万般无奈,不得不把15岁的女儿扎 胡拉从老远的家乡带到集市上,等着有人把她买去当 佣人或者是做新娘。赶集的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布希罗悲哀地说:„有什么办法呢?没有粮食没有水, 我们都快要死了。如果卖掉她就能救活家里其他20口 人。”尽管最终扎胡拉逃脱了被卖的命运,但是作者 通过描述受灾地区再普通不过的一家人的故事,把旱 灾的严重性,救援的急迫性,以及灾难给当地人造成 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苦难已经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