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教案#(精选.)

合集下载

流年级美术下册教案遥远的地平线

流年级美术下册教案遥远的地平线

《遥远的地平线——流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平线在美术创作中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地平线的基本概念:地平线是什么,地平线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

2. 地平线的表现方法:如何用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段表现地平线。

3. 自然景观的观察与表现:如何观察自然景观,如何用美术手段表现自然景观。

三、教学重点:1. 地平线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2. 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现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地平线的表现方法:如何用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段表现地平线。

2. 自然景观的表现方法:如何用美术手段表现自然景观。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地平线的定义、作用、表现方法,以及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现方法。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3. 教师准备一些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范画,供学生观察和参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范画,引导学生关注地平线,让学生对地平线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讲解:教师讲解地平线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地平线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3. 示范:教师通过示范,展示如何用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段表现地平线,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平线的表现方法。

4.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自行练习表现地平线,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地平线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如何表现地平线。

3. 练习法:学生自行练习表现地平线。

4. 展示法: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八、教学评价:1. 对学生地平线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2. 对学生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现能力进行评价。

3.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作品中的创意、技巧和表现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地平线_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地平线_教科版

《地平线》第二课时教案课题地平线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重点段落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品读课文,找课文中相关的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学重点体会文中“地平线”的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地平线”的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言:说明导入。

2、板书课题,并齐读:5、地平线二.合作探究:1.找一找“我”第一次是怎样追寻地平线的?(第4自然段)2.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发生了什么事?这时“我”对地平线又有了怎样的了解?3.两次追寻失败,此时,“我”在想些什么?4.你觉得“我”一次又一次地追寻这谜一样的地平线,有意义吗?5.感悟最后一段的含义。

三、引导分析。

1.我拼命地踩着自行车,车轮飞转,骑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恨不得一下子飞到那儿去。

读着“我”追寻地平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2、结果呢(读画的句子)这地平线多神秘呀,怎么我追了半天,明明已经追到了它,它却神秘地跑到了远方去了。

结果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3、第二次追寻地平线就在“我”傻愣愣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

小组内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分清角色,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一是地平线是永远走不到的;二是地平线是个谜。

)环节时间10分钟20分钟“永远走不到”和“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4、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人的话,出神地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

也正因为是个谜,我才要去解,所以跑了一程又一程。

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吧?1)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2)“我”咀嚼着老人的什么话?(联系上文)3)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出了什么?(联系“我”的经历)4)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中的“谜”的?你觉得“我”一次又一次地追寻这谜一样的地平线,有意义吗?5、后来,“我”一天天长大,踏上社会,“我”还会追寻那谜一样的地平线吗?齐读第14自然段。

高中美术 地平线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 地平线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地平线美术教案
这份教案范本是由经验丰富的美术教师团队编写,他们结合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高中生
学习心理的深刻理解。

教案以“地平线”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索空间与视觉的无限可能性,
同时培养他们对自然美的敏感度和表现力。

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案的核心内容围绕地平线的概念展开,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和实践练习,使学生能够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理解地平线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平线在自然界中的视觉现象解析。

2. 不同文化和时期艺术作品中地平线的表现手法。

3. 利用地平线进行构图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4. 创意性地运用地平线元素进行个人作品的创作。

教学方法的创新
该教案范本特别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观察、提问和思考,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技能训练。

例如,教师会安排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自
体验并捕捉自然中的地平线,从而深化对这一主题的认识。

教案还融入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和在线互动平台,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和丰富。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评价体系的构建
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案范本提出了包括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在内的综合评价
体系。

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表现来进行,而总结性
评价则通过期末的个人创作项目来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结语。

流年级美术下册教案遥远的地平线

流年级美术下册教案遥远的地平线

流年级美术下册教案遥远的地平线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地平线在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表现能力。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地平线的基本概念、地平线在不间段和不同天气下的变化,以及如何用画笔表现地平线的美丽。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创作。

第二章:地平线的基本概念2.1 地平线的定义解释地平线是指地球表面上的一个虚拟线,标志着天空与大地的交界处。

2.2 地平线的作用探讨地平线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划分天空与大地、引导视线、产生美的视觉效果等。

第三章:地平线在不间段的变化3.1 早晨的地平线分析早晨地平线的特点,如阳光明媚、色彩渐变等,并展示相关作品。

3.2 下午的地平线分析下午地平线的特点,如夕阳西下、色彩浓郁等,并展示相关作品。

3.3 夜晚的地平线分析夜晚地平线的特点,如星空闪耀、月色朦胧等,并展示相关作品。

第四章:地平线在不同天气下的变化4.1 晴天下的地平线分析晴天地下平线的特点,如晴空万里、色彩明亮等,并展示相关作品。

4.2 阴天下的地平线分析阴天地下平线的特点,如多云蔽日、色彩灰暗等,并展示相关作品。

4.3 雨天下的地平线分析雨天地下平线的特点,如雨雾缭绕、色彩湿润等,并展示相关作品。

第五章:创作地平线美术作品5.1 绘画材料与技巧介绍适合表现地平线的绘画材料(如油画、水彩、素描等)及技巧。

5.2 创作示范演示如何创作地平线美术作品,包括观察、构图、上色等步骤。

5.3 学生实践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绘画材料和技巧,创作属于自己的地平线作品。

第六章:地平线在各类场景中的应用6.1 地平线在自然景观中的应用分析地平线在日出日落、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观中的重要作用,展示相关作品。

6.2 地平线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探讨地平线在城市建筑、道路、桥梁等景观中的运用,展示相关作品。

6.3 地平线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介绍地平线在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展示相关作品。

教案穿越地平线

教案穿越地平线

教案穿越地平线教案穿越地平线教案标题:探索地平线的奥秘教学目标:1. 了解地平线的定义和形成原理。

2. 掌握观察地平线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 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学资源:1.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2. 幻灯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地平线的形成原理和相关实例。

3. 活动材料:纸张、铅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入地平线的概念,询问学生对地平线的了解和观察经验。

2. 展示一张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平线的特点。

探究(15分钟)1.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地平线是一条直线?2.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3. 介绍地平线的定义和形成原理,解释地球的曲率和大气折射现象对地平线形成的影响。

4. 展示幻灯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例,加深对地平线形成原理的实践(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张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2.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标出地平线的位置,并用尺子测量出地平线与地面的距离。

3. 学生通过观察地平线的位置和距离,验证地平线是一条直线的结论。

4. 学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活动材料上,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观察到的规律和现象。

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邀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总结。

2. 整理学生的观察结果和总结,强调地平线是一条直线的结论,并解释原因。

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地方,地平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我们站在海平面上,地平线会有何特点?4. 结合学生的思考,拓展地平线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地平线的位置和形状,并写一篇小结,总结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比如登高观察地平线的变化、观察海平面上的地平线等。

2.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地平线与日出日落、地球自转等现象的关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包括对地平线位置的准确标出和对观察结果的合理总结。

《地平线》教学设计

《地平线》教学设计
详细描述: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实验和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平线的观测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归纳小结
总结词:总结提升
详细描述: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 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 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05
教学评价
学生自评
自我认知
目标达成
学生能够反思自己在《地平线》学习过程 中的表现,包括对课文的理解、课堂参与 度、团队协作等。
创作手法
探讨《地平线》所采用的创作手法, 包括叙事结构、语言风格、表现形式 等方面的特点。
《地平线》的主题思想
主题概述
概括《地平线》的主题思想,包括作品所表达的核心观点、情感和价值观等。
主题分析
深入分析《地平线》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人性问题以及 作者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的内容。
03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教学方法是否适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和特点?是否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学 习风格和能力?
我是否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这 些新方法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过程的反思
01
02
03
教学流程的安排
整个教学过程是否流畅? 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是否自 然?
时间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否有 效地利用了时间?是否存 在时间安排不合理的情况 ?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能够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地平线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
情感目标
培养对地理、天文、航海等领域 的兴趣和热爱,激发探索未知的
欲望。
培养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3.遥远的地平线(1)-湘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3.遥远的地平线(1)-湘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3. 遥远的地平线(1)湘美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平线的概念,掌握地平线在绘画中的运用方法,培养学生对空间和透视的基本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地平线来表达空间感和深度感,提高绘画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地平线的概念:介绍地平线是地球表面与天空相交的线,它在绘画中起到分隔地面与天空的作用。

2. 地平线在绘画中的应用:分析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地平线的表现,如早晨、傍晚、山区、海边等。

3. 透视的基本原理:讲解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地平线来实现透视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地平线的绘画方法和透视的基本原理。

2. 难点:如何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地平线和透视,创造出具有空间感和深度感的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本、PPT、黑板、地平线示例图。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或水彩。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地平线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2. 新授:讲解地平线的概念和透视的基本原理,示范如何在绘画中使用地平线。

3.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地平线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1. 遥远的地平线2. 内容:地平线的概念地平线在绘画中的应用透视的基本原理作业设计1. 课堂练习:完成一幅以地平线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2. 家庭作业:观察并记录家附近的地平线,尝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和掌握地平线的概念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同时初步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美术《地平线》教案

小学美术《地平线》教案
小学美术《地平线》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美丽的家园》中的《地平线》一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引导学生了解地平线的概念,观察和分析地平线在自然景观中的作用;2.学习运用线条、色彩表现地平线,创作一幅以地平线为主题的自然景观画;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平线的绘画技巧,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察能力和绘画表现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平线的概念及其在自然景观中的作用,提高运用线条、色彩表现地平线的能力,培养绘画技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景观中地平线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创作以地平线为主题的作品,提升审美观察能力和绘画表现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美术创作表达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尊重,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地平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最后,通过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还不错,但仍有一些疑问和不明白的地方。在课后,我会主动询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贴合新教材要求,注重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地平线的概念:地平线是天空与地面交界处的线条,它在自然景观中起到分割画面的作用。教师应通过实例展示,使学生明确地平线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地平线》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地平线》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地平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地平线》,理解课文主旨,通过讲述叙事描写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修养和感性领悟能力。

2.进一步掌握常识,推广旅游知识和科普知识,增强学生的旅游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对课文《地平线》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分析人物塑造,揭示主题。

2.难点:结合旅游知识和科普知识进行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复习1.本节课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请学生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去的旅游地以及喜欢在旅游过程中尝试的一项活动和感受。

2.联想并回答问题:在旅游景点,你看到了什么?你了解的与旅游有关的知识有哪些?2. 温故知新,预习1.翻阅教材语文课本,找出类似本节课内容的文章,与同桌分享文章概要和收获。

2.翻阅教材自然科学课本,查找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与同桌分享,想一想如何将自然科学知识运用到语文课程中。

3. 主课1.引导学生提前理解课文标题《地平线》的含义。

2.教师朗读课文,并呈现课文插图,学生在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涵的同时,顺便欣赏插图中的美丽风景。

3.对语文课文进行分析,理解文章结构,掌握文中重点句式,对不理解的语汇解释理解。

4.分组展开课文分析,精读课文,采集自然科学知识结合本文情境运用。

通过分析地平线的文本和地平线的科学原理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篇课文,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4. 互动交流,总结反思1.小组讨论总结:学生归纳复述每一组的分析内容及自己的感触体会。

2.回答问题:通过课文,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旅游和科普知识?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旅游景点?与同桌交流,表达结论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5.作业1.找出自己喜欢的一篇游记,分析游记中的旅游和语文知识,并预备下节课时与同学分享。

2.预习下篇语文课文,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未来的学习目标。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7.《地平线》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7.《地平线》教案

7 地平线教材说明〔解题〕本课用名词作课题,本应解释、说明地平线的内涵,但读罢文章才知道并非如此,文章是在告诉读者一个人生哲理。

标题之妙正在于此。

“地平线”,向水平方向望去,天和地交界的线。

本文作者是贾平凹。

贾平凹,当代著名作家。

〔结构分析〕本文写作者追逐地平线并从中获得感悟的事。

文章讲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应该永远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美好的憧憬,并以此为动力,执著地追逐、探索,不断地向前看,不断地奋斗。

文章共14个自然段,按内容划分,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发现地平线。

第二部分(第4~13自然段),追逐地平线。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感悟地平线。

〔语意理解〕“小时候,我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跑。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规律,即孩童时代,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寻根问底。

这是下文他追逐地平线的前提。

第2分句提到“渭北大平原”,这也是下文他追逐地平线的重要前提。

唯有平原,才可能清晰地看到地平线,如果是在秦岭,这个可能就小了。

“秦岭”,是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褶皱断层山脉,是渭河、淮河和汉江、嘉陵江的分水岭。

广义的秦岭西起甘肃、青海边境,东到河南省中部。

狭义的秦岭指陕西境内那一段。

“渭北大平原”,即渭河平原,又称渭河盆地、关中平原,在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

灌溉事业自古著名,号称“八百里秦川”。

“天和地不再平行,而是形成一个三角形,在交叉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这是孩童的“我”眼睛里看到的真实的关于地平线的画面。

这个画面是神奇的、瑰丽的,引起孩童的“我”浓厚的兴趣。

本来平原上有的是庄稼、行人、树丛和矮矮的房屋,怎么远远的地方竟出现这么奇异的景象?难道天到尽头了吗?尤其是“树丛在那里伏着“,那里可能隐藏着许多的秘密吧?好奇心激起“我”解开其中秘密的强大动力。

“一位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遥远的地平线-湘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遥远的地平线-湘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遥远的地平线-湘美版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了解“遥远的地平线”的概念;2.能够通过绘画表达出自己对遥远的地平线的理解;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教学内容知识点1.遥远的地平线的概念;2.色彩与线条表现。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可以通过呈现一些具有遥远地平线的画面或者照片,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从而激发学生想象空间和探险精神。

例如,在课堂上展示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小视频或者幻灯片,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中的情景和色彩。

第二步:讲解1.概念介绍。

遥远的地平线,即在远处随着地球曲率而消失的地平线。

冬季,从远处看,雾霾和沙尘能将地平线上升,营造出万里无云的天空;夏季,遥远的地平线较清晰,且日出日落时可见美妙的光谱色彩交织。

2.核心表现手段。

色彩、线条。

讲解学生不仅可以用色彩表现遥远的地平线,还可以用线条表现天际线的仰角、云层的高度等。

第三步:实践通过练习锻炼学生感知和表现遥远地平线的能力,同时体验创意的乐趣:1.练习画遥远的地平线。

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下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并与学生一起分析。

然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想象和学习的技法,绘制出自己对遥远的地平线的理解;2.应用遥远的地平线表现绘画。

可以是一幅风景绘画或抽象绘画等,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自己的绘画内容。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画作评估学生对遥远的地平线的感知,以及对色彩和线条的运用。

总结本次教学通过引入、讲解、实践、评估几个步骤,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充分掌握了遥远的地平线与色彩线条表现的方法,为学生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创新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观念。

走出地平线教案

走出地平线教案

走出地平线教案以下是一份以走出地平线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体会走出地平线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3. 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文章的思想与自身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文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叫《走出地平线》。

大家先快速浏览一下文章,然后说说你们的初步感受。

(学生浏览文章)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好像在讲关于追求的事情。

师:嗯,不错,有点感觉了。

那大家再仔细看看,文中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呀?生:“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这句话我觉得很有深意。

师:对,那你们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生:是不是说虽然命运和理想看起来离得很远,但是还是有可能实现的?师:非常好!那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生: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能局限在一个小地方。

师:太棒了!那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生: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

师:对呀,就像文中说的,要努力走出自己的地平线。

那大家再想想,有什么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道理呢?生:比如那些科学家,他们就是不断探索才取得成功的。

师:很好,大家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互动,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但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方面还可以做得更深入,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文章思想对生活的指导意义。

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引导。

地平线交响曲 教案

地平线交响曲 教案

地平线交响曲教案教案标题:地平线交响曲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交响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掌握地平线交响曲的背景知识和音乐特点;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4.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交响乐队演奏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交响乐的兴趣;2. 介绍交响乐的定义和主要乐器,引导学生了解交响乐的基本概念。

主体:1. 地平线交响曲的背景知识:a. 介绍地平线交响曲的作曲家、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b. 分享地平线交响曲的演出历史和影响。

2. 地平线交响曲的音乐特点:a. 听取地平线交响曲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b. 引导学生讨论地平线交响曲的节奏、旋律、和声和动态等方面的特点。

3. 地平线交响曲的欣赏与表达:a. 指导学生仔细聆听地平线交响曲,并提供听后感想的指导问题;b.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平线交响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合作与团队精神:a. 分组让学生模拟交响乐队,分配不同乐器的角色;b. 指导学生合作演奏地平线交响曲的部分片段,培养合作与团队精神。

总结:1. 回顾地平线交响曲的背景知识和音乐特点;2.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欣赏和表达方面的收获;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交响乐,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案评估:1. 学生对交响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地平线交响曲的背景知识和音乐特点的掌握情况;3. 学生在欣赏和表达方面的表现和成长;4. 学生在合作与团队精神方面的表现和反馈。

教案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交响乐团的演出,加深对交响乐的理解和欣赏;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交响乐曲,发展音乐创作能力;3.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著名的交响乐作品,拓宽音乐欣赏的视野。

《地平线》教案

《地平线》教案

《地平线》教案地平线教案莲江口小学刘玉华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难点:体会文中地平线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从课文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几幅关地平线的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来到渭北XX原去欣赏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来到渭北XX原看到了怎样的景象2、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3、这道地平线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到自己已经到了天的尽头,作者的心情如何让我们带着高兴激动兴奋的心情读一读:啊,天到尽头了!(三)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1、我骑着自行车拼命向那树丛奔去,结果怎样呢谁来带领大家来第一次追寻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角色转换。

请问你为什么拼命地骑你追了好长时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四)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正在我傻愣愣地站在那里时,一位老人走入了我的视野,我和老爷爷说了些什么呢自由读我与老爷爷的对话。

2、思考:你对地平线又有了哪些了解。

3、分角色朗读,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4、师生共同分角色朗读。

读出我急切的心情和老人神秘的样子5、我们每个人都有破解谜底的欲望,是,带着几分疑惑我进行了第二次追寻,谁来带领大家去追寻指名读第十二自然段。

6、这次追寻找到答案了吗读一读文中的话。

7、两次追寻都失败了,此时我在想些什么,指名读第十三自然段。

8、是我开始咀嚼老人的话,咀嚼是什么意思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出了什么请你用咀嚼说一句话。

你觉得我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追寻有意义吗同桌交流。

(五)体会人生的地平线1、师述:小时候,地平线在我心中一直是个谜,慢慢地我长大了,走向了社会,这个谜底揭开了吗2、默读第十四自然段3、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的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指的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4、画出给你启发的句子。

组内交流你的理解5、想象作者会经历哪些艰辛苦楚寂寞,又是怎样没有沉沦下去的6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地平线,我为自己确立的人生地平线是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初中地平线交响曲音乐教案

初中地平线交响曲音乐教案

初中地平线交响曲音乐教案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音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平线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的相关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和音乐审美情趣。

3. 通过欣赏《地平线交响曲》,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地平线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的相关知识。

2. 分析《地平线交响曲》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地平线交响曲》中的音乐符号和术语。

2.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地平线交响曲》的音乐作品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音乐欣赏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地平线交响曲》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2. 学生分享对《地平线交响曲》的初步印象,教师总结。

二、作品背景介绍(10分钟)1. 教师介绍作曲家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的相关知识。

2. 教师讲解《地平线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

三、音乐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平线交响曲》的曲式结构。

2. 教师讲解乐曲中的音乐符号和术语,如速度、力度等。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乐曲中的情感变化。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闭眼聆听《地平线交响曲》,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地平线交响曲》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回顾学习收获,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深入欣赏《地平线交响曲》,了解乐曲的完整内容。

2. 结合课后资料,了解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的其他作品。

3. 撰写课后感想,分享自己对《地平线交响曲》的理解和感悟。

飞跃地平线大班教案及反思

飞跃地平线大班教案及反思

飞跃地平线大班教案及反思活动目标:1. 运用地平线主题,进行绘画创作。

2. 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生活在地平线上的事物。

3. 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成功创作绘画的快乐。

4.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 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1. 师幼共同收集地平线的照片、名画欣赏。

2. 记号笔、油画棒、绘画纸。

指导重点:(一)引导幼儿进行绘画创作。

1. 通过谈话,回忆经验。

师:“我们小朋友假期里和爸爸妈妈去旅游,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小朋友也把自己印象深刻的景色画了下来,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 引导幼儿欣赏范画。

师:“老师也把自己假期里看到的美丽景色画了下来,你们来看一看老师画的画吧!”3. 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师:“小朋友也来画一画自己印象深刻的景色吧!想一想自己要画什么样的景色,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二)幼儿进行绘画创作。

1. 教师巡回指导,对能力弱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2. 对有创意的幼儿及时表扬。

(三)作品展示与交流。

1. 幼儿向客人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

2. 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是绘画活动《美丽的地平线》,在这次活动中我首先从欣赏美开始,引导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孩子们通过欣赏教师准备的范画和自己带来的旅游时的照片及幼儿的绘画作品,从而回忆起自己去过的地方最美的景色,感受生活中的美景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景色,激发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在这次绘画活动中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发展的不同层次,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观察法、示范法、讨论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使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大胆的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情感。

在活动中教师作为幼儿的合作伙伴,认真的观察、引导和启发幼儿进行创作前的思考,为幼儿提供表现自己、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创作。

地平线教案

地平线教案

地平线教案地平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平线的概念,掌握地平线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地平线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地平线的特点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形象化展示地平线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理解地平线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地平线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地平线的特点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过程:Step1:导入新课1. 师生对话:T:同学们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天与地的分界线”这个词,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分界线”是怎么形成的?S:......T: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分界线”,它叫做地平线。

你们知道什么是地平线吗?S:......2. 学生讨论:T:请你们找出你们身边的一些物体或场景,它们有没有地平线的存在?S:......T:好,我们先观察一下这个图片。

请你们看,你可以看到这张图片上有没有地平线?(展示图片)S:......T:非常好!这就是地平线,它是一种视觉现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地平线是如何形成的?Step2:地平线的形成原因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用一张白纸遮住水平面的一半,然后慢慢抬高白纸,观察学生的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展示一张海天一线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T:请大家观察这张图片,你们能看到什么?S:......T:非常好!你们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S:......3. 结论归纳:T:地平线的形成是因为我们视线的限制。

当我们的视线无法穿透大气层的一定距离时,看到的景物就是地平线。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海或者在空旷的大地上,总能看到海天相接的一条直线。

地平线教案

地平线教案
后两个是人生的地平线,指人生的理想与奋斗的目标。要不断树立远大的目标,不懈地追求,不懈的奋斗,人生才更有有意义。补充资料:贾平凹的人生沉浮。
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知道的名人或普通人追求人生目标的事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平线》是()作家()写的一篇( )。
本篇通过讲述“我”小时候_________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7分
10分
12分
8分
激趣导入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2、再读课文,试着按发现地平线——追逐地平线——感悟地平线顺序划分段落。
3、想想课文还有哪些疑问,做上标记。
4、利用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词。查找有关作者贾平凹资料
1、小组合作读1——3自然段,读读作者描写地平线的句子,想象作者的心情。
2、读4——13自然段,说说作者几次追逐地平线,每次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感受各是怎样的?
3、反复读最后一段,想想此段中两次写到的“地平线”和上文写到的“地平线”含义相同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小组汇报展示
教师随机点拨:1、指导朗读。2、重难点词句点拨“悠然”、“沉沦”“咀嚼”3、文中5次写到“地平线”,前三次指自然界中的地平线,
(2)正因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我们共同阅读了《地平线》这篇散文。你们懂得了什么?
让我们在记忆中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让我们珍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地平线,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推荐阅读: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湘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湘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湘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平线的概念,理解地平线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现地平线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3.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平线的概念及在绘画中的应用。

2. 地平线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方法。

3. 绘画地平线的步骤及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平线的概念、绘画中的应用及表现方法。

2. 难点:地平线在不同场景中的具体表现,绘画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地平线相关图片、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地平线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平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讲解地平线的概念、在绘画中的应用及表现方法。

3. 示范讲解:教师示范地平线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方法,分析绘画步骤及技巧。

4.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地平线绘画练习。

5. 评价与指导: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地平线的概念及在绘画中的应用。

2. 地平线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方法。

3. 绘画地平线的步骤及技巧。

七、作业设计1. 绘画一幅以地平线为主题的作品,要求表现出地平线的特点和美感。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地平线的概念和绘画技巧的掌握程度。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 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地平线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方法及绘画步骤与技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地平线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方法1. 平坦地面的地平线:在平坦的地面上,地平线通常是一条清晰、连贯的直线。

在绘画时,要注意地平线的水平性,可以通过使用直尺辅助绘制,以确保地平线的平稳。

地平线的颜色和纹理也需要与地面相协调,以增强画面的真实感。

高中美术《地平线》教案

高中美术《地平线》教案

高中美术《地平线》教案在高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

而《地平线》这一课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创作平台。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份高中美术《地平线》的教案范本,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地平线》这一课题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地平线在绘画中的视觉作用,还应该能够掌握如何运用色彩、线条等元素来表现地平线的魅力。

同时,通过对地平线的观察与描绘,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自然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接下来,我们进入课程的核心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理论讲解: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地平线的定义,解释其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文化中对地平线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地平线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2.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教室,选择一个开阔的地方,如操场、校园绿地等,观察并记录他们所看到的地平线。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进行观察,注意光线变化对地平线的影响。

3. 创作实践:回到教室后,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地平线进行创作。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透视法来表现地平线的远近,如何使用色彩来营造空间感,以及如何通过构图来强化作品的主题。

4. 作品分享与讨论: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其他同学和教师则提供反馈和建议,以此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最后,我们需要对课程进行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如何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地平线》这一课题,不仅仅是一次绘画的实践,更是一次心灵与自然对话的过程。

总之,高中美术《地平线》教案范本的设计,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地平线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平线教材说明〔解题〕本课用名词作课题,本应解释、说明地平线的内涵,但读罢文章才知道并非如此,文章是在告诉读者一个人生哲理。

标题之妙正在于此。

“地平线”,向水平方向望去,天和地交界的线。

本文作者是贾平凹。

贾平凹,当代著名作家。

〔结构分析〕本文写作者追逐地平线并从中获得感悟的事。

文章讲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应该永远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美好的憧憬,并以此为动力,执著地追逐、探索,不断地向前看,不断地奋斗。

文章共14个自然段,按内容划分,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发现地平线。

第二部分(第4~13自然段),追逐地平线。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感悟地平线。

〔语意理解〕“小时候,我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跑。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规律,即孩童时代,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寻根问底。

这是下文他追逐地平线的前提。

第2分句提到“渭北大平原”,这也是下文他追逐地平线的重要前提。

唯有平原,才可能清晰地看到地平线,如果是在秦岭,这个可能就小了。

“秦岭”,是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褶皱断层山脉,是渭河、淮河和汉江、嘉陵江的分水岭。

广义的秦岭西起甘肃、青海边境,东到河南省中部。

狭义的秦岭指陕西境内那一段。

“渭北大平原”,即渭河平原,又称渭河盆地、关中平原,在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

灌溉事业自古著名,号称“八百里秦川”。

“天和地不再平行,而是形成一个三角形,在交叉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这是孩童的“我”眼睛里看到的真实的关于地平线的画面。

这个画面是神奇的、瑰丽的,引起孩童的“我”浓厚的兴趣。

本来平原上有的是庄稼、行人、树丛和矮矮的房屋,怎么远远的地方竟出现这么奇异的景象?难道天到尽头了吗?尤其是“树丛在那里伏着“,那里可能隐藏着许多的秘密吧?好奇心激起“我”解开其中秘密的强大动力。

“一位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作者设计让“我”在这里碰到一位老人,这是有用意的,很巧妙的。

因为好奇,生发出许多的疑问,跑到天地交叉的尽头,就是要解决这些疑问,但是却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出来一个老者。

作者不全面描绘老者的形象,只写他的胡子、神态(悠悠然),让他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仙翁”。

老人,自然是一生守着这块土地,一定经验丰富,知识丰富,能解答“我”的诸多疑问。

“仙翁”,神话和童话中有种种神通的老头。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

”这是一句很理性的语言。

“我一天天长大起来”,既是说“我”年龄变大,也是说“我”经验更丰富,思想更成熟。

“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把人生比作小船,把社会和生活比作大海,十分贴切。

进入成年,生活的天地更加广阔,生活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当然,生活的形势也更加复杂多变。

有时很平静,使你心情舒畅;有时狂风巨浪,你必须经受考验。

要持续发展、成长,就要有追逐地平线的劲头,永远有迷惑,永远有梦想,又永远去追逐,这就是生命的过程。

“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交叉的时候。

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在前边吸引着你。

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这是作者从追逐地平线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第1句用天和地的平行和交叉,点明命运和理想的关系。

“命运”,指一个人生死、贫穷和一切遭遇,也就是现实的境况。

在生活中,一个人的理想和现实永远有很大的距离(平行),但是经过奋斗,总会有相交点,即实现人生的理想。

第2句是说一个人奋斗的动力。

第1分句描述的就是地平线,它是人生理想的实现。

有理想的人,理想就是动力,它会激发你永不休止地前进,去圆你自己的梦,去实现你人生的价值。

第3句是点明主题,即对感悟地平线的总结。

“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就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并且为理想的实现而努力。

“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是说为理想而努力,即或艰辛、苦楚、落寞,你也能忍受,你也会觉得人生灿烂多彩,于是更加快乐而朝气蓬勃。

〔写作特点〕1.由自然景观引发出理性思考。

2.地平线的多次出现,是突出主题的艺术手段。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哲理: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憧憬,人才会在成长中努力地追求,而不被各种不良诱惑所吸引,对地平线这个谜的探索的过程就是人生不断往前看,不断奋斗的过程。

3.认识1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文中“地平线”不同的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从课文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教学准备〕请学生搜集有关贾平凹的资料以及文章读一读,相互交流交流。

〔教学时间〕2课时。

〔操作要点〕1.读书指导。

(1)关于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这篇课文是一篇哲理散文,读来耐人寻味。

课文语言凝练朴实,在作者娓娓道来的故事叙述之中,我们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置身于渭北大平原上,经历了一次追寻“地平线”的过程。

而最后一个自然段则道出了“我”在经历了社会人生的感悟后,对“地平线”有了新的认识,自然界中的“地平线”一下子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这一“地平线”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让我有了前进的动力。

在文中,“地平线”不仅对“我”是一个谜,而且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充满巨大诱惑力的“谜”。

教学时要注意紧紧扣住“地平线”这个“谜”,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弄清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的语句,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课文所揭示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可以从回顾所阅读的文章入手。

如学生读过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让学生谈谈阅读该文的启示,揭示本文,板书课题。

②整体感知。

课文篇幅不长,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达到正确流利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注意以下两点:读懂了什么:课文具体讲一件什么事?作者想努力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还有哪些不懂的:把不懂的问题写在课本上。

学生先自己独立阅读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教师注意倾听学生不懂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③品读句子。

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出现“地平线”的句子,读读这些句子,想一想文中“地平线”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合作讨论,在交流里引导学生挖掘出“地平线”的深刻含义。

交流时,教师可以参考如下的引导:第一步,解读“地平线”。

请学生读一读有关语句,想一想地平线的样子,拿出手指画一画地平线。

这道地平线在你脑海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看到这道线,你在想什么?它引起了你什么样的遐想?第二步,解读“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谁愿意带着我们去追寻?请一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师生转换角色,开展情境问答:请问,你为什么要这样“拼命”地骑?请问,你追了很长时间,看到了什么?请问,你现在有什么感受?第三步,解读“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分角色朗读第6~11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带着几分疑惑,“我”开始了第二次追寻。

这次,谁愿意追寻?朗读第12自然段。

请问,你为什么不听老人的话,还要再追呢?请问,这次你又看到了什么呢?请问,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④体会哲理。

出示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反复朗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质疑,教师可以做如下点拨: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理解“地平线”的内涵: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的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它是人生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包括崇高的理想、美好的愿望、幸福的生活。

对“地平线”的寻找与追求应该是永无止境的。

想象作者在生活中经历了哪些艰辛苦楚和寂寞,又是怎样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的。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名人或是身边的普通人不懈地追求“地平线”的故事或经历。

激励学生“永远地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⑤总结升华。

是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段里,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不同的地平线。

20岁、30岁、40岁、50岁追求的地平线各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也许,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一抬眼,看到了那道人生的地平线;也许,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一抬眼,又望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

让我们在记忆中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让我们珍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地平线。

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2.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读课文后获得的启迪或感受写下来。

3.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

本文要认识的生字不多,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指导识字,特别要强调把字音读准。

练写课后的8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悠、谜、寞”等生字,提醒学生注意书写习惯。

(2)从课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空洞———品味———艰苦———融会———⑶抄写课文最后一段话。

4.语文实践。

课外读一读贾平凹的其他散文,如《丑石》。

资料〔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鲜明自然。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