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与刀》读后感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念及丘逢甲的《春愁》,忆起近代与当代层层摞摞的旧恨新仇,很少中国人能够抑制心中对日本的愤懑与敌视。我们只记得,黄海上的舰炮侵吞了无数壮士的血肉之躯;我们只听见,慰安妇绝望的尖叫和法庭上没有回音的控诉;我们只看见,日本军官的刀尖上舔舐着无辜百姓的鲜血;我们只感觉,钓鱼岛问题上日本的野蛮与无理。
但读了《菊与刀》,一颗躁动的心慢慢冷静下来,开始理性审慎地了解日本这个复杂的民族。正如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书中的精要概括:“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菊花与刀,一素雅柔美,一刚劲狠辣,都是日本民族性的侧影。而唯有全面认识和把握日本的民族特性,方能在对待日本、处理中日关系时秉持辩证统一的理性观点,不致让偏执与仇视蒙蔽
双眼。以下我想浅谈阅读本书后的一些收获以及对未来中日关系处理上的一些拙见。
首先,是研究方法和态度上的启示。
《菊与刀》作为二战时由美国情报局委托、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编纂的以便美国制定对日政策和判断对日本的整个局势的发展调查报告,由于受到战时环境的限制,无法通过文化人类学者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即所谓的田野考察。事实上,在《菊与刀》以前,人类学界达成潜在的共识:“一切的二手资料都不可靠,一切故纸堆的研究都很可笑。”田野考察固然最为可信,尤其对于一些缺少文字记载的原始民族,但我认为并非必要。在显性民族的研究上,其传统、文字、风俗等均有大量可考的二手资料,因此在不具备田野考察的条件时,一样能够取得伟大的成果。本尼迪克特在书中第一章便介绍了以下这些研究方法。其一,与被研究的人民(指在美日本人)直接接触,同时研究论述日本的丰硕文献,看大量在日本编写、摄制的电影,再与日本人仔细讨论,以充分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与生活风俗。其二,文化比较。通过比较亚洲、大洋洲多种文化,凭借类似或差
异,获得理解日本生活方式的启示。日本有许多社会习俗与生活习惯,甚至与太平洋岛屿上的原始部落极为相似,却仍可能需要作些修改来适应周围民族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必须排斥某些基本习俗,不论其在整体中的比率多么小,都可能使该民族的未来向独特的方向发展。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研究这种鲜明差异“对人类学家是最有益的”。其三,积极发展研究日常琐事的技术。不论原始部落抑或先进的文明民族,人类的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学来的。注重日常琐事的研究,对于解释某个民族的某种奇特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确信这样的前提,即:“最孤立的细小行为,彼此之间也有某些系统性的联系”。数以百计的单项行为构成覆盖总体的多种模式,经济行为、家庭活动、宗教仪式以及政治目标就如同齿轮一般相互啮合,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一致。因此要着眼于寻找孤立行为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取得对社会的整体认知。最后,必须同时具备某种坚定精神和宽容态度。在书中,本尼迪克特运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她指出,任何民族在观察生活时所使用的镜片都不同于其他民族所使用。人们在观察事物,也很难意识到自己是透过镜片观察的。因此,真正具备坚定精神的人,应当摘下镜片,尊重彼此间的
差异;拥有宽容精神的人,应当乐于吸纳其他民族生活方式的知识。作者作为一个信仰民主自由的美国公民,在当时美日敌对的环境下,能够对日本进行如此客观公允的审视与判断,其专业素养与超然态度实在让人敬佩。
其次,是对日本民族更深入的认识、思考与收获。
第一,精神至上。
正如那句经典的战术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日本人对精神力量的笃信达到可挑战并克服一切物质限制的地步。他们认为,“身体越累,意志、精神就越昂扬”,主张战时的体操可取代匮乏的粮食,传颂英雄飞行员战胜死亡、靠精神支持已死躯体完成任务的“神话”。诸如此类,或许听来荒诞无稽、脱离现实,其中却也不乏发人深思之处。精神力量的获得在于修炼,日本人深信,通过特殊的修炼,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达到最高境界。而日本人的精神修炼中,有两点尤其值得学习。其一,坚韧的意志。俄国诗人莱蒙托夫曾说:“意志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创造或是破坏
某种东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从无中创造奇迹的创造力。”他也肯定了强大的意志可以使人在绝境中焕发生机,而这种意志,也往往只能通过逆境或者有意识的苦修获得。日本人经常通过冷水沐浴、瀑布修行、冬夜静坐等方式锤炼自己的意志力,反观自身,是否由于从小到大的骄纵与宠溺,十指不沾阳春水,两耳不闻窗外事,生活无法自理,遇事只会推脱、逃避与闪躲?是否神经过分敏感脆弱以致无法承受轻微打击企图放弃生命?掩卷沉思,暗自羞愧。其二,豁达的心态。战火纷飞的年代,日本人对于成败都预先做精神准备:“不论遇到什么灾难,城市空袭也罢,塞班岛溃败也罢,菲律宾失守也罢,政府对日本老百姓所作的解释都是:这些早在预料之中,没有什么值得担心。”诚然,以上种种或许只是政客安抚民心的托词,或是失败者的自我慰藉,但转念一想,这何尝不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毕竟际遇无常,对于人生种种,好的坏的,都提前有所准备,顺流逆流,安之若素,也不失为人格的修炼与丰盈。
第二,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日本为等级制赋予正当性,把它作为一种可行的社会
结构并给与高度信赖。即使时代发展,日本迈上了近代化、西方化的轨道,仍无法更换贵族社会的内核。不平等作为日本民族有组织的生活准则,已经流淌在民族血脉之中绵延后世,既是最容易预计,也是最广泛被接受的。“承认等级制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他们确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等级与地位,只要在自己等级范围之内履行好各自的职责与使命,便能使社会达到协调完美的状态。这种封闭的社会分层体系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所不同,因为我们有伟大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科举制为出身低微的下层文人提供了入仕机会,犹如洋流经过海面,将富有营养物质的底层海水翻涌到上层,使整个海水系统更富于生机活力。而日本社会却是封冻的海,即便底层是温暖的海水,却永远只能做水平流动,无法上下奔涌。这种等级制以天皇为核心。日本人对于天皇的崇拜与尊敬远超出英国人对于其国王的象征性拥护。曾经以为,天皇在日本的存在仅仅是国家符号和权力象征,而事实上,天皇是“远离一切世俗杂虑的圣父”,是日本人思想高度统一和凝聚的灵魂。这在战争年代对日本是相对有利的,战士们一切的杀戮与暴虐都能从等级制中找到借口,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指挥下的凶狠与决绝实质上都是各安其分的展现。士兵们十分清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