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寄生虫病论文
浅谈食源性寄生虫
浅谈食源性寄生虫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饮食越来越丰富多样,有生食海鲜的,有生食蔬菜的,有吃野生动物的。
如果进食了生鲜的、未经彻底消毒或加热,污染了有害寄生虫虫卵或幼虫的食物,便会导致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
2004年完成的全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有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绦虫病、囊虫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等。
【什么是食源性寄生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寄生虫病,称为食源性寄生虫病。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食源性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
【食源性寄生虫的分类】食源性寄生虫按其感染食物来源可分为:水源性,肉源性,螺源性(软体动物),淡水甲壳动物源性,植物源性,及其如两栖爬行动物源和节肢动物源等。
有的可以是多源性的。
【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的检验检疫现状】目前我国对食源性寄生虫的检验检疫条例在逐步完善。
在水质方面,2006年我国发布的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增加了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两个非常规项目,并提出相应的检测方法为免疫磁珠分离荧光抗体法。
其中规定的常规指标及限值为隐孢子虫<1个/10L,贾第鞭毛虫<1个/10L。
我国农业部、卫生部、对外贸易部和商业部联合出台的《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规定了肉品宰后检疫的寄生虫为旋毛虫、囊尾蚴和住肉孢子虫。
旋毛虫和住肉孢子虫的检查方法为膈肌压片镜检,猪囊尾蚴的检查主要是肉眼观察切开咬肌、深腰肌和膈肌是否有米粒大灰白色透明的囊尾蚴囊包。
国家标准GB 10136-2005《腌制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规定腌制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寄生虫囊蚴不得检出”。
我国对进出口食品中食源性寄生虫的检验标准为SN/T1748-2007《进出口食品中寄生虫的检验方法》,针对不同检测对象规定了以下几种检测方法:(1)消化法:适用于检验寄生于猪、牛、羊肉中的囊尾蚴、旋毛虫、住肉孢子虫,鱼、贝类中的吸虫囊蚴、棘颚口线虫的包囊、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阔节裂头绦虫裂头蚴。
食源性寄生虫病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食源性寄生虫病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摘要:卫生部公布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时指出,随着人民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由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综述了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形成、流行、危害和与食品安全的影响。
关键词: 食源性寄生虫病食品安全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前言: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要求食品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更需要安全卫生.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食品从原料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直到消费的整个过程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其中寄生虫通过多种途径使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污染食物和饮水,经口进入人体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食品安全危机的影响近年来随着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爆发以及国际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种种限制,食品安全己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 中国的食品科技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物供给数量而建立起来的,重点放在数量安全而对食品的质量安全关注则相对较少。
食品安全性的优劣已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数个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经济、政治稳定。
近年来由于食品卫生问题而导致的全球性恐慌事件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日本的O157,英国的疯牛病, 上海的甲肝, 法国的旋毛虫病及李氏杆菌病,SARS及禽流感、四川的猪链球菌病、北京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美国的含沙门氏菌花生酱, 以及我国新近发生的大规模乳业三聚氰胺污染。
我国肉类总产量(8051万吨,2006), 占世界总产量的30%。
居世界第一;2006年生猪出栏6.3亿头,猪肉产量达5197万吨,占世界猪肉总产量(10373万吨)的一半, 然而出口量不足丹麦(500万人口)的1/30, 主要原因源自我国肉食品安全性信誉.根据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每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达到数十亿例。
皖江地区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知信行及健康干预的现状和思考
皖江地区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知信行及健康干预的现状和思考1. 引言1.1 研究背景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人体通过摄入感染寄生虫卵囊或幼虫的食物或水源而感染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
皖江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居民饮食结构多样,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知和防范程度值得关注。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给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
深入了解皖江地区居民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知程度、行为习惯以及健康干预措施,对于制定更有效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皖江地区居民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了解程度,分析居民的行为习惯及对健康干预措施的接受情况,为进一步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控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的防治体系,完善居民健康干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皖江地区居民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知信行情况,分析当前健康干预措施的状况和效果,探讨提升居民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意识和行为的有效途径,为制定更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促进皖江地区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健康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构建健康中国、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食源性寄生虫病是一种常见且容易传播的寄生虫感染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
深入了解皖江地区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及相关知信行情况,探讨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居民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知识认知程度,可以帮助相关部门了解居民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
了解居民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行为习惯,有助于揭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不良行为,从而制定相应的健康干预措施,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效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
皖江地区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知信行及健康干预的现状和思考
皖江地区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知信行及健康干预的现状和思考1. 引言1.1 研究背景食源性寄生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通过食物传播给人类的疾病,其在农村地区尤为常见。
皖江地区作为中国南部一个典型的农村地区,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饮食习惯以及卫生条件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异。
食源性寄生虫病在该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并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意识的增强,对于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
由于对于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知不足以及相关的预防意识不强,导致了居民在饮食和生活中容易受到寄生虫的侵害。
开展对皖江地区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知信行及健康干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居民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知水平,还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此类疾病的发生,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皖江地区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知信行现状以及健康干预的效果,为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皖江地区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情况和传播途径,了解患病率和感染来源。
2. 调查居民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知水平,包括病因、症状、预防措施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3. 研究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分析其与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关联性。
4. 探讨当前健康干预策略在皖江地区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价其对居民健康行为的影响。
5.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2. 正文2.1 皖江地区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现状皖江地区是一个山水交融的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但也使得该地区成为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高发区。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皖江地区的居民普遍存在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问题。
最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包括蛔虫病、钩虫病、绦虫病等。
这些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或饮水传播,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和蔓延。
据统计,皖江地区的居民中有相当比例的人群不具备充分的食源性寄生虫病防范意识,对食物卫生不够重视,容易受到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威胁。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寄生虫病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寄生虫病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我国由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卫生部日前公布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指出:“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介绍目前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及其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最后提出一些预防寄生虫病的建议。
关键词:食源性寄生虫病食品安全预防前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当前,食品从原料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直到消费的整个过程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其中,寄生虫通过多种途径使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也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严重危害着人类身体健康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一、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概念通过对《食源性寄生虫病》课程的学习,我们得知: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进食生鲜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含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的食品而感染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寄生虫的几个概念。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参考徐艿南、甘运兴编著的《动物寄生虫学》中的绪论:“寄生虫是一种寄居在别的生物身上(体内或体外)的生物,被它们寄生的生物叫做宿主。
在寄生虫的生活史中,有或多或少的一段时间同宿主之间生物学和生态学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们经常利用宿主作为食物的来源,并经常地或暂时地利用宿主有机体作为留居场所,同时局部地或完全地依靠宿主来调节它们和周围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进行发育、生长和繁殖,并给宿主带来危害。
寄生虫和宿主的关系是复杂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都是通过它们的祖先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关系、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则寄生虫不能完成发育。
或趋于死亡。
寄生虫受到寄生虫危害的现象,叫做寄生虫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与人们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肉类的饮食习惯以及不注意卫生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二、几种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1. 华支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肝脏胆管内所引起的疾病。
我国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及诊断防治对策
我国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及诊断防治对策【关键词】肉食源性寄生虫病淡水动物食源性寄生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定义未见标准定论[1]。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因摄入含有感染阶段寄生虫病原而使人体罹患的寄生虫病称为食源性寄生虫病[2]。
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肉食源性寄生虫病:①猪/牛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囊虫病)。
②旋毛虫病。
③弓形虫病。
④肉孢子虫病。
植物食源性寄生虫病:①布氏姜片吸虫病。
临床诊断:居住或到过流行区,有生食菱角、茭白、荸荠史。
当出现慢性腹泻等消化道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贫血、水肿,严重感染患儿可有消瘦、智力减退和发育障碍等临床表现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可通过粪便镜检发现虫卵而明确诊断。
治疗:①吡喹酮,10~20mg,1次顿服,1个月后粪便虫卵转阴率可达95%~100%;②硫双二氯酚,槟榔,已少用。
淡水动物食源性寄生虫病:①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流行现状:我国大陆除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外,其余27个省(区、市)以及台湾省、香港、澳门都有该病流行或病例报告。
确诊有赖于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中找到虫卵。
IHA、ELISA等免疫学诊断方法,可作辅助诊断。
②棘口吸虫病。
临床诊断:居住或到过流行区,有生食淡水鱼、螺史。
当出现厌食、下肢水肿、贫血、消瘦、发育不良等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与感染虫体数量成正比)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在粪便中查到典型的虫卵即可确诊。
③棘颚口线虫病。
临床诊断:有生食淡水鱼及泥鳅史。
人并非本虫的适宜宿主,故在人体很难发育成熟,多以幼虫状态存在。
该幼虫可在人体各部位穿行,从而引起皮肤及内脏幼虫移行症。
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常造成诊断困难,经镜下活检可明确诊断。
④管圆线虫病。
流行现状:管圆线虫病是一种少见的寄生虫病,其病原体管圆线虫最先于1935年在广州家鼠及褐家鼠的肺被检出而被命名为广州管圆线虫。
⑤阔节裂头绦虫病。
流行现状:在我国较为少见,东北、广东、台湾等地共有10例报道。
主要是由于食入生的或不熟的含有阔节裂头绦虫幼虫(裂头蚴)的鱼类而感染。
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摘要】目前,由寄生虫引起的多种传染病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全球平均每年有1700多万人死于传染病。
寄生虫病在发展中国家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人类离不开动物性食品,但很多肉类、水产品等食物携带有寄生虫病原体。
由于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
最近,卫生部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新“富贵病”,我国城镇居民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感染人数呈上升势头。
【关键词】寄生虫;食源性疾病;防治措施在人类初期,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原始人类不得不直接生吃捕获的猎物。
后来慢慢开始用火加热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吃惯了加热的食物,又开始觉得全生或半生的食物吃起来其实更美味。
于是人们爱上了这种吃法。
现在人们更加喜欢这种生鲜的食物,却没有意识到这鲜美食物中暗藏的危机——食源性寄生虫病,也许对于食源性寄生虫病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初次接触,所以不太了解,更不要说会注意食物中的隐患了。
何谓食源性寄生虫病,传统意义上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所有能够经口随食物(水源)感染的寄生虫病的总称。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寄生虫。
以便加强食品安全。
一、寄生现象、寄生虫与宿主生物之间存在这几种关系:共栖、互利共生、寄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受害的一方给受益的一方暂时或永久地提供营养和居住场所。
受益的一方为寄生物;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关于寄生虫,寄生虫是营寄生生活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动物。
其对宿主具有选择性,即专性、兼性和偶然性,这是寄生虫和宿主长期共进化的结果。
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具有多样性,虫体外形的改变、体壁具微毛有利于吸收营养、消化器官的改变、出现了吸盘和吸槽等固着器官、生殖器官发达(♀♂同体、同节)。
寄生虫生理功能的适应性很强。
首先是其抵抗作用,旋毛虫的体壁和原体腔液内存在对宿主消化酶有抑制作用的物质,保护虫体免受消化液的作用。
食源性寄生虫病论文
寄生虫病的认识与预防在人类初期,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原始人类不得不直接生吃捕获的猎物。
后来慢慢开始用火加热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吃惯了加热的食物,又开始觉得全生或半生的食物吃起来其实更美味。
于是人们爱上了这种吃法。
现在人们更加喜欢这种生鲜的食物,却没有意识到这鲜美食物中暗藏的危机——食源性寄生虫病,也许对于食源性寄生虫病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初次接触,所以不太了解,更不要说会注意食物中的隐患了。
所谓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进食生鲜或未经彻底加热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的总称。
可通过生食或半生食猪肉、牛肉、鱼肉、蛇肉、蛙肉、螺、蟹、虾、菱角、荸荠等食物而感染。
下面让我们走进寄生虫,了解寄生虫,以便加强食品安全。
一、寄生现象、寄生虫与宿主生物之间存在这几种关系:共栖、互利共生、寄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受害的一方给受益的一方暂时或永久地提供营养和居住场所。
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host)。
关于寄生虫,寄生虫是营寄生生活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动物。
其对宿主具有选择性,即专性、兼性和偶然性,这是寄生虫和宿主长期共进化的结果。
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具有多样性,虫体外形的改变、体壁具微毛有利于吸收营养、消化器官的改变、出现了吸盘和吸槽等固着器官、生殖器官发达(♀♂同体、同节)。
寄生虫生理功能的适应性很强。
首先是其抵抗作用,旋毛虫的体壁和原体腔液内存在对宿主消化酶有抑制作用的物质,保护虫体免受消化液的作用。
其次寄生虫的代谢功能发生了改变,在氧不足情况下,糖酵解为主要的代谢途径(吸虫)。
然后它的入侵机制也得到了加强,能够分泌穿透增强因子侵入宿主组织细胞(弓形虫)。
最后是其加强的繁殖能力,世代交替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进行),寄生红的产卵量是相当可观的,其中牛带绦虫日产卵72万。
二、寄生虫的生活史与寄生虫的类别寄生虫的生活史即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
食品安全与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品安全与食源性寄生虫病食品安全与食源性寄生虫病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食谱越来越广,对于生鱼片、龙虾、北极贝、醉蟹、醉螺等食物的需求也悦来越多。
然而在享受这些食物的时候,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因素之一。
本文介绍了目前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并且介绍了寄生虫危害和变化,最后提出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源性寄生虫病防备一、背景与现状近年来,人们的食谱越来越广,一阵狂饮暴食后,可谓“大饱口福”。
殊不知,“美味”入口,食源性寄生虫病也随之埋下了祸根。
随着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开放、食品供应渠道增加、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模式的多样化,摄食生鲜和未彻底加热食品的人数越来越多,由此引起的人类食源性寄生虫病时间频频发生,特别是有吃“鱼生”习惯的地区,发病率的上升幅度更大。
由寄生虫引起的多种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WHO/TDR要求重点防治的7类热带病中,除麻风病、结核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在发展中国家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5)统计,全球因进食水产品不当而感染寄生虫的人数有四千万,我国人群感染率为0.37%,在某些高发地区高达16-75%。
二、我国主要食源性寄生虫食源性寄生虫病是由摄入含有寄生虫幼虫或虫卵生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食品引起的一类疾病。
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主要食物是蔬菜、鱼、肉等食品,按寄生虫污染食品的种类不同分为肉源性寄生虫、水生动物源性寄生虫、水生动物源性寄生虫、水生植物源性寄生虫和蔬菜水果源性寄生虫等。
在水生动物源性寄生虫中,某些水生动物如养殖淡水鱼、贝类、泥鳅、虾、蟹、喇蛄、螺类可分别传播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棘颚口线虫、猫后睾吸虫、无饰线虫、横川后殖吸虫、阔节裂头绦虫、广州管圆线虫等。
海产品中如鳕鱼、鲐鲅鱼携带异尖线虫。
到目前为止,已知30余种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与进食生的(如生鱼片、鱼生粥、醉虾蟹和螺、喇蛄酱等)或未经彻底加热的上述水生动物有关。
浅谈食源性寄生虫病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治1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危害【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我国由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2004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显示,华支睾吸虫等食源性寄生虫病呈上升的趋势,感染人数和流行区域扩大。
因此应充分认识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原因、流行特点和对人类危害情况,加大政府工作力度,提高全民防控意识,才能降低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食源性寄生虫病;危害;控制对策;宿主食源性寄生虫病是寄生虫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饮水,经口进入人体,引起人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特别是能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人体危害很大。
因此,防止和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在保证食品安全与卫生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寄生虫是指营寄生生活的动物,其中通过食品感染人体的寄生虫称为食源性寄生虫,主要包括原虫、节肢动物、吸虫、绦虫和线虫,其中后三者统称为蠕虫。
1. 食源性寄生虫病对人体的危害1.1 简介寄生虫侵入人体,在移行、发育、繁殖和寄生过程中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的主要损害有三方面。
其一是夺取营养:寄生虫在人体寄生过程中,从寄生部位吸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使感染者出现营养不良、消瘦、体重减轻等症状,严重时发生贫血(如感染钩虫)。
其二是机械性损伤:寄生虫侵入机体、移行和寄生等生理过程均可对人体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如钩虫寄生于肠道可引起肠道黏膜出血;许多蠕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中可引起各种组织器官损害,其中以皮肤和肺脏病变较多,导致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患者出现发热、荨麻疹等症状。
其三是毒素作用与免疫损伤:有些寄生虫可产生毒素,损害人体的组织器官;有些寄生虫的代谢产物、排泄物或虫体的崩解物也能损害组织,引起人体发生免疫病理反应,使局部组织出现炎症、坏死、增生等病理变化。
1.2 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对人体的危害食源性寄生虫病是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的一种。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
食安管理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李庆文(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佛山 528100)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餐桌上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这也为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导致我国以往少见且罕见的寄生虫病例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当前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威胁人类健康的根源,进而提出有利于对食源性寄生虫病控制的策略。
关键词:食源性寄生虫;流行趋势;控制策略近几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且发生率逐步增加,严重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当前,我国对食源性寄生虫病有很好的认识但却没有标准的定义,大多数专家和学者认为其发病机理主要为人类在饮食过程中食用了某些动物和植物进而感染了寄生虫,其以罕见、少见病例为主,在治疗过程中有消灭病种又死灰复燃的特点[1]。
因此,应从源头上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并结合其流行趋势的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进行控制,以减少该病的发生。
1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1.1 感染群体发生变化人们以往认为,食源性寄生虫病与经济水平低息息相关,认为过去在农村或者经济条件落后的山区,人们饮食不卫生导致感染了食源性寄生虫病。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大城市的人们逐步追求野味、生食、半生食,烧、烤、涮等大排档备受人们青睐,进而出现生活水平较高的人群更易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局面,这也说明在大城市依然有感染寄生虫病的潜在风险[2]。
可见,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的群体逐步由生活水平较低人群转向生活水平较高人群。
1.2 感染区域逐步扩大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暴发的地区为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地。
但受气温上升、各地区交流频繁、人员流行性大以及人们饮食习惯改变等因素影响,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区域逐步由南向北转移,人类专有的寄生虫病呈现减少的趋势,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则不断增加,同时多发于乡村的寄生虫病逐步转向为城乡共有的寄生虫病[3]。
论饮食卫生与食源性寄生虫病
论饮食卫生与食源性寄生虫病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班级:09级姓名:学号: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如果食品变质或者含有毒物质,就会给我们身体带来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食品安全关乎人的生命健康。
劣质食品极大得危害了人的健康,轻则拉肚子腹泻,重则中毒昏迷,更有甚者可能会引起死亡。
食品卫生直接关系着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例如,学校周边有许多小店,那诱人的“美食“发出阵阵香味,监管部门的松懈,同学们的“放心”,导致不卫生的食品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食物对于人体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愉悦功能,也就是满足我们的嗅觉和味觉器官对于香气和美味的欲望,同时消除饥饿感觉。
二是营养功能,为我们身体的生长发育和运动提供各种营养素。
三是预防疾病功能。
特别是预防那些常见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
吃的健康与否,不但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延续。
饮食卫生联系着食品安全,而食品安全是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大问题。
食物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每种营养素都有独特的生理功能。
人体从食物中摄入这些营养素,不仅保证自身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的基本需要,而且这些营养素对于维护免疫功能、抗氧化功能以及神经内分泌、乃至脑功能等生命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各国营养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人体对不同营养素的需要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食品制造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仍然难以杜绝;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剂,加工食品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也不容乐观;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面临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威胁,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害,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调查论文(共2篇)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调查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分析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与危害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一组通过食用被寄生虫感染或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谱的扩展,饮食习惯的改变,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卫生部2001年6月?2004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的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我国感染率明显升高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有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绦虫病、囊虫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等。
一、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一)猪/牛带绦虫病猪/牛带绦虫病是由于人吃了生的或半生的含有囊尾蝴的猪/牛肉而致。
据2003年全国调查,带绦虫病的虫卵检出率为%,比1992年上升了%。
其中升幅最大的是西藏和四川,分别上升%和%。
全国估计有带绦虫病人336万,主要因牧民生食牛肉所致,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有生吃”红肉”、”腌肉”、”剁生”的习惯。
在猪带绦虫病严重的流行区,居民爱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如云南省少数民族用生猪肉制作菜肴,熏、腌肉不再经火蒸煮;”生片火锅〃、”过桥米线〃及猪肉包子或饺子,因蒸煮时间过短,未将囊尾蚴杀死。
城市因烧烤盛行,习惯于食用烤猪、牛肉的居民增多而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此外,食品操作生熟不分、交叉污染也是致人感染的原因之_。
(二)猪囊尾蚴病猪囊尾蚴病也称猪囊虫病,在我国的流行和分布遍及各地。
据最近各地的调查,猪囊虫病在我国的31个省(自治区、市)发生和流行,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地区发病率较高,多为散发,在有吃生猪肉习惯的云南西部和南部地区呈地方性流行。
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人体囊虫感染率为%~%,全国有感染者约300万。
大量资料表明,猪囊虫病的流行主要与人们卫生、饮食习惯和加工方法有关。
食品安全与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品安全与食源性寄生虫病【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饮食的丰富多样化,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综述了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类型,结合上海我国食品安全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现状和防控。
【关键词】食源性寄生虫病食品安全流行趋势现状防控【前言】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一: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类型食源性寄生虫病是因进食生的或未经彻底煮熟的含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的食品而感染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食源性寄生虫病有多种分类方法,一下是自整理的一种分类方法。
二:上海市市售食品食源性寄生虫污染状况调查折射出的食品安全问题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发表的《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把“食品安全”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 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2013年6月17-19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召开的“2013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创新技术展览会”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公布以下数据:2012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突破9万亿元, 仅次于石化丁一业,位居第二,而农药、化肥、饲料、食品添加剂等与食品安全直接相关的产值就超过l万亿元。
日前我国拥有各级农产品检验检疫站、疾病榨制中心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站)、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各类环境监测站等监测机构达2300多个,食品加工企业达到4 0多万家。
然而,2005-2010年对上海市18个区(县)部分农贸市场和超市的淡水类水产品、海水类水产品、蔬果类、肉类、螺类和蛙类等样品,分别采用消化法、压片法、剖检法和漂浮法检测寄生虫囊蚴、幼虫和虫卵。
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
03
防治措施
食品安全管理
01
02
03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
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 卫生管理,确保食品不受 寄生虫污染。
食品储存与运输
食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 保持低温、干燥,避免寄 生虫繁殖。
食品检验与监测
定期对食品进行检验和监 测,确保食品安全。
个人卫生习惯
1 2
勤洗手
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接触寄生虫卵或幼虫。
某地区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成功案例
防治背景
防治措施
某地区曾爆发食源性寄生虫病,经过采取 有效的防治措施,成功控制了病情。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加 强食品安全监管、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餐 饮业卫生水平等。
防治效果
性寄 生虫病发病率大幅下降,病情得到了有效 控制。
某地区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食 源性寄生虫病患者,病情严重
,传播速度快。
病因分析
调查发现,该地区存在食用生 或半生不熟的受感染动物器官 的现象,导致寄生虫感染。
治疗情况
当地医疗机构采取了紧急措施 ,对病人进行治疗,但效果不
佳,死亡率高。
预防措施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公众 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识,避 免食用生或不熟的动物器官。
分食制
避免生食、半生食肉类,实行分食制,减少交叉 感染。
3
餐具消毒
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杀死寄生虫卵或幼虫。
药物治疗与预防接种
药物治疗
对于已经感染寄生虫的患者,应在医 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预防接种
针对某些寄生虫病,可接种疫苗进行 预防。
04
案例分析
某地区食源性寄生虫病爆发案例
01
02
食源性疾病论文
食源性疾病目录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3)摘要: (3)1、植物源性寄生虫 (3)1.1姜片虫 (3)1.2 姜片虫引起的疾病 (3)1.3感染姜片虫病的途径 (3)1.4姜片虫病防治措施 (4)2、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 (4)2.1卫氏并殖吸虫 (4)2.2卫氏并殖吸虫引起的疾病 (4)2.3 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的途径 (4)2.4 卫氏并殖吸虫病的防治措施 (4)3 鱼源性寄生虫 (5)3.1 华支睾吸虫 (5)3.2华支睾吸虫引起的疾病 (5)3.3 华支睾吸虫的感染途径 (5)3.4 华支睾吸虫病防治措施 (5)4 肉源性寄生虫 (5)4.1 旋毛虫 (5)4.2 旋毛虫引起的疾病 (6)4.3 旋毛虫的感染途径 (6)4.4 旋毛虫病的防治措施 (6)5 螺源寄生虫 (6)5.1 广州管圆线虫 (6)5.2广州管线虫引起的疾病 (6)5.3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感染途径 (6)5.4 广州圆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6)6 小结 (7)6.1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 (7)6.2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控制措施 (7)参考文献 (7)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摘要:因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叫做食源性疾病。
而其中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详细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及其引起的疾病,同时介绍了感染这些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途径,期望能够对预防食品中寄生虫污染提供有效管理措施关键词: 寄生虫食源性疾病感染途径预防食源性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全球平均每年有1700多万人死于传染病。
WHO/TDR 要求重点防治的7类热带病中,除麻风病、结核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人类离不开动物性食品,但很多肉类、水产品等食物携带有寄生虫病原体。
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及其相关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食源性寄生虫病是由摄入被寄生虫或其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引发的一类疾病。
在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是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民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本文旨在概述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种类、流行状况,以及近年来在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我们将重点关注几种在我国较为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病、弓形虫病、旋毛虫病等,并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文还将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进行讨论,以期提高公众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我国主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通过摄入被寄生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引发的寄生虫感染。
在我国,由于地理环境多样、饮食习惯丰富以及食品安全监管的复杂性,食源性寄生虫病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引起的,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华支睾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或吸入囊蚴污染的水而感染。
该病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尤为流行,近年来由于饮食习惯的改变,北方地区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姜片虫病是由布氏姜片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感染源主要为水生植物(如菱角、荸荠等)或其表面附着的囊蚴,人们因生食这些食物而感染。
姜片虫病在我国多地均有发生,特别是在水生植物种植区。
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人类感染弓形虫的主要途径是摄入含有弓形虫包囊或假包囊的未煮熟的肉类,如猪肉、羊肉等。
弓形虫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孕妇感染后可导致胎儿畸形。
绦虫病是由多种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寄生虫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
人们因摄入未煮熟的含有绦虫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而感染。
绦虫病在我国多地均有发生,特别是猪肉和牛肉消费较高的地区。
随着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以及科研工作的深入,我国在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食源性疾病流行学】---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郑州轻工业学院食源性疾病流行学结课论文题目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学生姓名专业班级食品质量与安全11-01学号院系指导教师完成时间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摘要: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吃了食物中所携带的寄生虫体或幼虫而受感染的寄生虫病,其范围很广,可包括:原虫病、蠕虫病及节肢动物病。
关键词:寄生虫;食源性疾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形势大好,人民生活水平及条件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寄生虫病的种类也发生了改变,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逐渐下降,而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却呈日渐增多的趋势,一些过去较少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如鄂口线虫病、肾膨结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等也比以前多见。
过去在山区才能吃到小螃蟹(溪蟹等),现在已运到城市饭店内销售,因而,使一些过去只有在偏远山区发生的肺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在城市居民中也发生了,被称为“城市肺吸虫病”。
由于患者从未去过疫区,所以非常容易被临床医师误诊为肺结核病、结核性胸膜炎等,延误患者的治疗。
因喝了污染有舌形虫(寄生在蛇肺及呼吸道内)虫卵的蛇血(酒)或胆汁,感染其幼虫(若虫)而引起舌形虫病的病例在国内已有报道[1][2],这种病在全世界都比较少见。
1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种类目前,对食源性寄生虫病尚无统一且全面的分类。
现在为了便于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了解,根据其主要传播的食物不同,而暂且分为:①肉源性寄生虫病,如弓形虫病、肉孢子虫病、旋毛虫病、囊虫病(囊尾蚴病)等;②鱼源性寄生虫病,如肝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鄂口线虫病、异尖线虫病等;③蛙源性寄生虫病,如孟氏裂头蚴病等;④螺源性寄生虫病,如广州管圆线虫病等;⑤蟹(包括蜊蛄)源性寄生虫病,如肺吸虫病(并殖吸虫病)等;⑥水生植物源性寄生虫病,如姜片虫病、肝吸虫病等;⑦甲虫源性寄生虫病,如猪巨吻棘头虫病等;⑧其他食源性寄生虫病,如蛇传播的寄生虫病舌形虫病等,昆虫螽斯传播的胰阔盘吸虫病,但均较少见。
当然,同一种寄生虫病也可由不同的食物源传播,如肺吸虫病也可因吃了不熟的转续宿主猪或野猪的肉而受感染,这里只能选其主要传播的食物而加以分类了。
警惕舌尖上的“杀手”——食源性寄生虫病
警惕舌尖上的“杀手”——食源性寄生虫病摘要:每年4月7日为“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世界卫生日主题是“食品安全”。
WHO公布的数据显示,含有害病菌、寄生虫或化学物质的食品可引发200多种疾患。
每年约200万人的死亡与不安全食品有关,其中以儿童为多[1]。
近几年来,销售生鲜及不彻底加热水产品的生产商与食用这些食品的人群数量均呈上升态势,致使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大幅攀升。
关键词: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危害;防治世界卫生组织(简称“世卫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简称“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于2014年联合发布了“食源性寄生虫风险管理多标准排序”报告,针对食源性寄生虫作了评估和分析,以患病率、虫种分布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依据,列举了全球危害最大的十大食源性寄生虫。
在我国,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积极防治,土源性寄生虫病(Soil-borne parasitosis)的感染率已呈下降趋势,但由食源性寄生虫病(food-borne parasitosis)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却日益凸显,并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1]。
1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类型及其危害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引发的寄生虫病,统称为食源性寄生虫病。
根据WHO和FAO排序,排名前十位的寄生虫为猪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刚地弓形虫、隐孢子虫溶、组织内阿米巴、旋毛虫、后睾科吸虫蛔、虫以及克氏锥虫。
除溶组织内阿米巴、蛔虫和克氏锥虫外,其余的都是食源性寄生虫(food-borne parasite),它们主要出现在猪肉、牛肉及其内脏中。
在我国,除上述食源性寄生虫外,还有牛肉绦虫、曼氏迭宫绦虫、异尖线虫、棘颚口线虫、广州管圆线虫、肝片形吸虫及姜片虫等[2]。
淡水鱼虾是多种食源性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我国不少地区的民众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的习惯,人食用未煮熟的含有食源性寄生虫囊蚴或幼虫的淡水鱼虾,这些寄生虫就会在人体内寄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食源性寄生虫病》这门课大一下学期要选修选修课了,选了好多门自己喜欢的课,结果都落马了,在抱怨学校选课制度不公的同时我还在尝试着选一些相对较为冷门的课程,第六次选课真的中了三门,其中之一就是《食源性寄生虫病》。
当时说实话心里挺不舒服,和人家说自己选中的是这门课,人家都带着嘲笑的语气:“寄生虫哈!”。
我也无奈,不好说什么,毕竟自己当时心里也有一丝看不上这门课的想法,好几次都想撤去。
但是转念一想,既然选上了,就说明我和它是有缘的,要珍惜这份缘嘛!
于是抱着初识新事物的本有的好奇,我去上了第一节课。
那次我认识了这门课,同时出乎意料地喜欢上了这门课。
都说健康第一,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很难成就自己梦想,但是健康也不是说着就可以得来。
中国有句谚语“病从口入”,中国还有句谚语“民以食为天”,吃,同样重要。
“食源性寄生虫病”,顾名思义,也就是通过饮食而传播的疾病。
这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你能说这门课不重要吗?
带着这种想法,我认真听老师讲的每一节课,认真完成她们布置的每一次课堂作业。
还带着探索求知的想法课后各种途径更多地了解食源性寄生虫病。
说起来就滔滔不绝,一种满足感流遍全身。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食源性疾病是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信息表明,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的病例数达到数十亿例,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1 /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
近年来,国际国内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而由致病性微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是衡量食品安全状况的直接指标,是食品安全问题最直接的体现。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第一、食物传播。
所有的食物中毒都是以食物和水源为载体使致病因子进入机体引起的疾病。
第二、暴发性。
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
在发病形式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多为集体暴发,潜伏期较长(6~39 小时);非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散发或暴发,潜伏期较短(数分钟至数小时)。
第三、散发性。
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某些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多以散发病例出现,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如毒蕈中毒、河豚鱼中毒、有机磷中毒等。
第四、地区性。
指某些食源性疾病常发生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
例如,肉毒杆菌中毒在我国以新疆地区多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北方地区;牛带绦虫病主要发生于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俗的地区。
第五、季节性。
某些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升高。
例如,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有毒蘑菇、鲜黄花菜中毒易发生在春夏生长季节,霉变甘蔗中毒主要发生在2~5 月份。
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食源性疾病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食品中生物或化学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另一类是由食品中生物因素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目前已知有200多种疾病可以通过食物传播。
已报道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有250种之
多,其中大部分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其它为毒素、金属污染物、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约10种左右的肠道致病菌,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生物致病因素。
感染后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和多种感染性腹泻。
常见的致病菌及其污染的食物为:沙门氏菌(禽、畜肉)、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剩饭)、肉毒杆菌(发酵制品、肉制品)、李斯特单核细胞增生菌(乳制品)、椰酵假单细胞菌(银耳)和肉制品大肠杆菌等。
通过食品传播的病毒主要有诺若病毒、轮状病毒、甲肝病毒和戊肝病毒等。
感染后可引起病毒性腹泻、甲肝、戊肝等疾病。
目前病毒性腹泻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仅次于细菌性腹泻。
寄生虫主要是华支睾吸虫,感染后可引起肝吸虫病。
还有阿米巴原虫,感染后可引起阿米巴痢疾。
自然产生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海中的生体毒素、毒蘑菇中产生的氰苷和毒素、有毒动物(如河豚鱼)产生的毒素等。
化学性污染主要是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杀虫剂、灭鼠药的滥用,含重金属(铅、铜、汞、锌) 、有机氯和化合物(多氯联苯) 、有机磷的化合物、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造成的污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我国由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我国把食品安全与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作为公共卫生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一方面要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以消除或减少引起或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因素;另一方面,要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由食源性寄生虫病暴发流行引起的紧急事态。
在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有两大特点:一是原料污染或变质、原料储存和加工不当导致的集体聚餐暴发。
其中,餐饮单位(包括集体食堂、宾馆、饭店)占责任单位的60%以上,2006年发生的福寿螺事件就是一个鲜活例子。
二是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肉和肉制品、水产品导致的疾病暴发。
据监测,我国每年至少有3亿人发生食源性疾病。
其中,由沙门氏菌污染肉和肉制品导致的发病率最高,约占97%;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水产品导致的发病率为2.5%。
食源性疾病危险因素来源很多,主要由以下十种:
1、过早地烹调食物,煮熟的食物保存在室温条件下(25℃~40℃)超过2小时;
2、熟食或剩余食品重新加热的温度和时间不够,未能杀死病菌;
3、肉、奶、蛋、豆类及其制品加热不彻底或不均匀,未烧熟煮透;
4、冷冻肉及家禽在烹调前没有充分解冻;
5、由于人员操作或者食品存放不当等造成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6、误食有毒的动植物或者烹调加工方法不当(如四季豆或豆浆未煮透)没有去除其中的有毒物质;
7、生吃水产品及其他可能被寄生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品;
8、食物的体积过大,烹调的温度和时间不够;
9、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和卫生习惯不良;10、使用不洁净的水。
可以看出,这十个方面几乎涉及了我们所有日常饮食,平时我们的很多不良饮食习惯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让我们感染上某种食源性寄生虫病。
所以必须注意饮食的安全。
我想学习《食源性寄生虫病》这门课,我今后的饮食一定会更加注意,也会向我身边的亲戚朋友们加强这方面的安全意识,我想这是学习这门课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如若不是想要深入研究的话。
如今这门课程已经快要结业了。
分别总是充满着伤感。
我想课程的结束不会结束我对它的喜爱,不会结束我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范和相关知识的宣传。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我想,也许今后我会经常去重复这些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传播。
做自己所能做的,做自己……。
我与《食源性寄生虫病》这门课有缘,课结了,缘分不会因此而尽。
此时此刻,我的心很安详,庆幸自己选择了你。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