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方法论-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重点解析

《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陈振明公共政策学:一个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其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2、政策系统★★★★(1)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①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
②政策客体: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政策所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
③政策环境: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涵盖了社会经济状况、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和国际环境。
(2)政策系统的划分:①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②咨询子系统:由思想库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为公共决策提供方案或其他咨询服务。
③决断子系统: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所组成,领导公共决策活动的全过程。
④执行子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将政策方案转换成政策效果。
⑤监控子系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的一个子系统,相对独立于其他子系统之外。
(3)我国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优化①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决策科学化是现代公共决策的主导,指决策者及其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公共决策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决策,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基础程序进行决策。
政策分析概论

政策分析概论第一章公共政策概述第一节公共政策一、公共政策概念1、【美】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鼻祖)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美】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创立政策科学)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3、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分配。
4、【美】托马斯·戴伊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决定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5、小结: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1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
○2行动方案是指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行动准则是指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二、公共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1、国会: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
2、总统:总统是最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
(立法倡议、立法否决、委托立法、外交决策、防务政策)3、政府机构:国会授予政府机构以正是权利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抉择。
4、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
(司法决策的主要形式:司法审查、推翻先前的判决、司法命令)(二)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政策过程两大特征:1、(从宪法规范的权力关系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的立法权,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居首要的、全权的地位。
2、(从政府系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左右着政府过程的运行,主导着公共政策的制定。
在西方国家,公共政策多以法的形式出现。
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从其实质特征看,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从其形式特征看,则由三部分构成,即党的政策、人大立法和行政决策。
公共政策分析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1公共政策的本质是有效地增进利益和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2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3公共政策的功能(导向,调控,分配)4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要素:政策目标问题方案执行评估信息资源模型?#;分析的原则:系统协调预测性原则分解综合民主)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有关政府角色定位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分析逻辑(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途径,有市场失灵导致政府干预;政府失灵制约政府作用)因此,我们在选择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时应综合考虑两种失灵的可能性,平衡政府敢于成本和收益,最终选择是否引入公共政策以及何时引入公共政策。
一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1 社会问题的定义在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中至少另一部分人同时感到不满的状态和现象2 社会问题的认定和价值标准A 社会问题的认定(事实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B 认定过程中的价值标准(福利,效率,公平)3 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A 作为非正式部门的社区最基本的途径空间特点(非正式性,第四部门)B 三个正式部门二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其缺陷三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1 政府角色定位规范理论关于公共政策理想作用范围的理论2 基本逻辑(价值标准体系,解决社会问题各种方案的综合评价,按评判结果选优)3 争论事实层面价值层面(效率与公平)4 政府与其他部门关系类型划分(替代性,补充型)趋势(市场化趋势,第三部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角色变迁:发展中被侵蚀,发达国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一公共政策主体1 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中国共产党)2 非官方决策者(利益集团,政党,大众传媒,思想库,公民个人)二公共政策客体1 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社会问题是社会的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2 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目标群体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A 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 从利益关系的角度进行认识,差别冲突矛盾所以需要永公共政策去调节和规范公共政策制定的根本目标是处理好三者利益关系,实现三者利益的和谐C 目标群体的态度理解接受遵从公共政策的程度是决定公共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公共政策分析

第一章理解公共政策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在公共生活领域,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达成公共目标,由公共权威主体针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制定并执行的公共行为规范或行动方案2、利益整合: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以整合利益关系为基本原则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协调并解决社会的各种利益矛盾或利益冲突,从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3、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二、简单题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
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孤立地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的,即使暂时解决,也会牵连其他问题或产生新问题(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6)合法性:政策与法律之间存在着特殊关系,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
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它们都共同体现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公共性;政治性、规范性、权威性、强制性;目标性、价值性;相对稳定性;复杂性)2、简析公共政策与制度和法律的关系。
公共政策与制度:①公共政策是制度的一个层面②公共政策与制度的本质相同③公共政策与制度存在交叉④制度是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
制度的形成需要一系列政策的配合公共政策与法律:①公共政策与法律的本质相同②政策是法律建立和修订的基础③政策与法律互为补充④制定主体不同⑤制定程序不同⑥表现形式不同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公共政策分析_导论

公共政策分析導論:Public Policy Analysis: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武玉坤33271198 wuyukun@這些都是公共政策美國攻打伊拉克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政府力挺香港經濟計劃生育打擊黃、賭、毒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政策分析——一個新興的學科範式20’50從政治學和行政學中分離併發展起來的公共政策的性質、原因和效果關注政策制定、執行和評估過程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實踐性和操作性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入我國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理解公共政策一、政策的產生與存在1.產生社會需求>>公共部門支付能力=>公共問題(物質、金錢、時間便成為稀缺性資源)市場自行調節(自由主義)資源配置公共部門調配(凱恩斯主義)2.定義:有多少個政策分析家,就有多少種定義。
社會公共權威在特定情境中,為達到一定目標而制定的行動方案活行動準則。
3.理解A 價值安排:公共-個人;效率-公平B 問題導向:問題界定、識別、解決方式C 行為主體:政府、個人、NGOs、MNCD 理論實踐:理論分析、實際政策(教育、國防)E政策研究(Study of Policy)對政策的分析(Analysis of Policy):政策的本質、內容以及政策是如何被制定和執行的。
為政策的分析(Analysis for Policy):政策背景、環境F 政府與市場:權力與控制、討價還價、博弈;自由調節G 作為政策鏈環的理論過程:4.政策分析的類型未來分析:事前分析,對被選方案的分析:預見性的和規範性的回溯分析:事後分析,對政策的評估整合的分析:5.延續性的麻煩:——“她”解決的問題多,還是產生的問題多?參考書目Studying Public Policy: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 , Michael Howlett and M. Ramesh, OXFORD,1995Public Policy: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公共政策導論),JamesP.Lester, Joseph Stewart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理解公共政策),Thomas R. Dye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公共政策分析,陳振明編著,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議程、備選方案與政策:約翰·金登丁煌方興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第二節政策分析的歷史演展1.溯源源頭——演化——先導2.政策科學拉斯韋爾:德洛爾:體制化:3.政策科學到政策分析政策分析的範式:理性途徑與非理性途徑第三節市場經濟與公共政策1.資源配置:市場VS政府2.市場失靈:宏觀調控;公共物品;外部性;再分配;秩序供給3.政府失敗:壟斷性;政治性(配置效率);效率(行政、運作)4.兩種不完善體系之間的選擇努力第四節政策分析的學科建構一、政策分析的研究途徑1.政治學的途徑:系統理論:戴維·伊斯頓過程理論:團體理論:精英理論:制度理論:2.經濟學研究途徑:福利經濟學;公共選擇;新制度主義3.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觀第五節政策分析的意義與課程框架政策分析的意義1.產生的必然:2.職業化取向:3.現實意義:課程框架1.政策系統:系統、活動者、體制和工具2.政策過程:制定、執行、評估監控、終結與週期3.分析方法:系統分析、經濟分析、倫理分析和創新政策系統第一章政策與政策系統一、政策概念托馬斯·戴伊(Thomas Dye):政府決定做或不做的事情;戴維·伊斯頓(David Easton) :價值的權威性分配維度:主體、價值、問題、規範二、本質:是政治性的,政治、管理和利益協調工具三、類型:性質:分配性的、調節性的;範圍(層次):總(元)政策、基本政策、具體政策;領域: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三、公共政策的作用1.導向作用:2.管制功能:積極、消極3.調控(分配)功能:4. 象徵功能:政策系統的構成一、政策系統(Policy Cycles)政策制定過程所包含的一整套相互聯繫的因素:主體、客體、環境。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概述公共政策是指由政府制定、实施的对社会进行干预和调节的计划和行动。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影响、以及有效性等进行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性在于能够评估政策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政策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
本文将探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策制定者具有一定的利益倾向,其制定的政策可能存在问题;制度理论认为一定的制度环境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政策实施理论认为实施过程中的官僚主义与公众参与度等因素也对政策实施效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章: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公共政策分析是一种复杂的研究过程,其中包含了多种方法。
其中,政策评估以及政策影响分析是两种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政策评估是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的过程,其包含了随机对照实验、中介变量分析等多种方法。
政策影响分析则是通过采用建模的方式来分析政策对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此外,公共政策分析还包括利益相关者分析、政策设计等多种方法。
第四章:公共政策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公共政策分析需要对政策制定、实施、影响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其中包含了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多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
多元回归分析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因子分析是一种将多个指标整合成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方法;聚类分析则是将样本按照其相似性进行分类的方法。
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可以互相协同,从不同角度对公共政策进行研究。
第五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局限性与挑战公共政策分析虽然可以起到评估政策效果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包括政策信息的不完整性、数据分析的局限性、以及研究方法和理论的不完善等问题。
此外,政策制定与实施本身的特殊性也为公共政策分析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包括政策制定者交换信息的困难、官僚主义等问题。
第六章:结论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干预性计划和措施的综合评估和研究,其理论和方法对于政策制定者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一章 政策科学绪论

政策系统、决策体制及政策过程、政策分析方 法和技术、政策思维、政策价值观、未来研究、 政策战略(元政策研究)、政策规划、重大工 程项目的论证与评估、从大政方针到各层次、 各部门的具体政策研究等等。
四、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
※ 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 过程途径 团体途径 精英途径 制度途径
政 策 科 学
政策科学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生自学、教师讲授、案例分 析、相互研讨,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包括 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政策运行过 程的基本规律,用以分析公共政策问题和评估 现行政策,优化公共决策体制,提高制定政策 和执行政策的科学化水平。 (识、释、析、论、制)
教材和参考书目
另一种趋势是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另一种趋势是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一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一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增强公共政策的应 用性; 用性; 二是加强理性意识形态, 二是加强理性意识形态,由传统的政策决策 研究转向政策调国公共政策的传统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策谋略思想 (1)形成了以民为本、事异备变的政策思想。 (1)形成了以民为本、事异备变的政策思想。 形成了以民为本 建立了恩威兼施、以柔克刚的施政原则。 (2) 建立了恩威兼施、以柔克刚的施政原则。 (3)形成了重政策辩论 政策分析的传统。 形成了重政策辩论、 (3)形成了重政策辩论、政策分析的传统。 形成了完整的国策谋略体系。 (4) 形成了完整的国策谋略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研究传统
西方公共政策科学的创建时期(20世纪 年代) 西方公共政策科学的创建时期 世纪 年代 创建时期 世纪50年代
※ 美国政策科学的创建与两次大的政策争论和 一次学术讨论会有关。 一次学术讨论会有关。 一次是罗斯福“新政”的政策争论; 一次是罗斯福“新政”的政策争论; 另一次是由奥本海姆引发的原子能政策争论; 另一次是由奥本海姆引发的原子能政策争论; 一次学术会议是指“关于国际关系论的革命性、 一次学术会议是指“关于国际关系论的革命性、 发展性学术讨论会” 简称RADIR学术会议 简称RADIR学术会议)。 发展性学术讨论会”(简称RADIR学术会议 。
陈庆云版【精品PPT】-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精选全文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 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用以管理社会的工具,首先必须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与需要方面,起到巨大的政治作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对利益的需求是人类行为的动因;【个人角度】 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政府角度】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的实质之一是如何增进社会利益; 人们即会关心分配前的状况,又要关心分配后的结果,以及若干其他的分配以外的问题。 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分配的基础是选择利益和整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 (利益选择、利益整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
2.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 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 相互影响。孤立地解决某一问 题,往往是不成功的,因此需 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例 如:北京治霾
政策整体功能的发挥,需 要不同的政策环节相互连接, 组成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同 时还需要注意政策内容、政策 过程与环境之间的整体作用。 例如:计划生育
13
重点概念掌握
划重点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 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 施效果的研究。
14
第三节 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
2.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
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
政策内容:政策将要影响的特定目标或目标集合,期望的特定事件过程,选择的特定行动路线,提出的说明意图的特定陈述,以及采取的 特定行动。
公共政策分析 导论:

公共政策分析
—— 一个新兴的学科范式
20’50从政治学和行政学中分离并发展起来的 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和效果 关注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 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入我国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理解公共政策
一、政策的产生与存在 1.产生 社会需求>>公共部门支付能力=>公共问题(物质、 金钱、时间便成为稀缺性资源) 市场自行调节(自由主义) 资源配置 公共部门调配(凯恩斯主义) 2.定义: 有多少个政策分析家,就有多少种定义。 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 的行动方案活行动准则。
三、决断子系统
四、执行子系统 五、监控子系统
第二章 政策活动者
一、官方活动者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街头官僚理论 二、非官方活动者 1.利益集团 2.选民 3.大众传播媒介(众口铄金)
三、现代政策研究组织 1.特征和类型 A特征:政策制定;多学科;相对独立;先进技术手段 B类型: (半)官方思想库;民间思想库;跨国 2.体制、地位与功能 3.方法和手段
公共政策分析 导论: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武玉坤
33271198 wuyukun@
这些都是公共政策
美国攻打伊拉克 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力挺香港经济 计划生育 打击黄、赌、毒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政策分析的类型 未来分析:事前分析,对被选方案的分析:预见性的 和规范性的 回溯分析:事后分析,对政策的评估 整合的分析: 5.延续性的麻烦: ——“她”解决的问题多,还是产生的问题多?
参考书目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基本理论与框架

1
本章关键问题
• 什么是公共政策? •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什么? •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有哪些? • 公共政策学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2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
你觉得什么是公共政策…
3
公共政策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利,谋求社会秩序平衡发展 的政策。包括人口、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宗教 等政策
• 4、科技政策(旨在促进革新)
指导整个科学事业发展的策略。包括科技管理政 策、高新技术开发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
• 5、文教政策
国家对自身的文教事业的规划、发展方向所制定 的指导原则。包括大众传播政策、文学艺术政策、 体育政策、国民义务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政策、职 业教育政策、继续教育政策、社会教育政策等。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是什么?
• 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 对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 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 利益选择 – 利益整合 – 利益分配 – 利益落实
• 增进社会利益
43
利益相关者分析
核心问题
l “一个国家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英 国首相帕麦尔顿)
政策与人生
发展…
成长…
衰老
出生
死亡
政策
孕育
消失之后
政策托起生命,与人生相伴,甚至超越了生命周期
政策与人生
发展…
成长…
衰老
出生
死亡
政策
孕育
消失之后
政策托起生命,与人生相伴,甚至超越了生命周期
公共政策的内涵
• 词源学上的分析: 中国古代并无“政策”这一固定的社会科学范畴 许慎《说文解字》:“政者,正也” ,“正”的含
第一章 公共政策

美籍加拿大学者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 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分配。” 这种定义是从传统 政治学原理的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侧重于公共政策 的价值分配功能。这种理解隐含了一个最基本的政 治学假设,即利益及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 础,而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对利益进行社会性的分 配。 这类界定强调,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社会发 展中的重大问题而实施的管理手段;公共政策是政 府为自身利益和公众利益出发进行的具体管理;公 共政策是政府为主的由各种利益个体与群体参与的 管理活动。
马克斯· 韦伯(1864-1920)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代表作《新教伦 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他对政策研究的贡献:(1) 韦伯强烈地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他注重价值分析、价 值判断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这些都对公共政策学的后行为主义时期研 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或伦理考量,具有显著地影响。(2)韦伯认为,人 的行动包含两个基本因素:动机和目标。人们总是依照一定的目标来选 择适当的手段,而且认为目标合乎理性的行为时最理想的社会行为。但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动时不尽合乎理性的,常有相当多的非理性因素。 由于各种情感、欲望等非理性因素掺杂程度的不同,实际行动合乎理想 类型的程度也就各有差别。韦伯的这一理论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 估具有指导意义。(3)他提出了官僚制理想模型,并通过对官僚制组织 结构的设计探讨了合乎理性的、科学的决策模型。按照这个决策模型, 理想的决策系统就是由极少数人组成的最高层次的决策控制,由下级行 政人员负责执行,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是一个自上而下单向的命令传递 关系;政策执行者的方案选择要体现对政策制定者的服从与遵行,而政 策行为的宗旨或目标都由政策制定者在法规或指令中实现确定。
三、公共政策的特征 1、政治性。公共政策是政治统治的工具。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整理)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本质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1、伍德罗。
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有政治家,既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这个定义对政策内容规定得太窄,并受到政治与行政二元论的影响。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这个定义侧重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但对价值可以有广义的理解)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这个定义强调了政策作为一种以特定目标为取向的行动计划,以及与一般计划的区别,但内涵过于笼统。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这个定义强调了政策的表现形式,特别提出了"不做"的形式,但它没有严格地指出政府要做的事情与决定做的事情之间存在的偏差。
)5、詹姆斯。
安德森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由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有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务采取的。
(这一定义强调公共政策是政府官员的活动过程,是政府实际做的事情而不是政府打算或将要做的事情,指出了公共政策的动态性和实证性。
但这种理解忽视了价值判断与政策方法的重要性,尤其忽略了政策执行的重要性。
)6、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这个定义比较全面地指出了公共政策的表现方式,而且突出了它是一种行为规范。
但定义没有把公共政策的本质反映出来。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功能,,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政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完整性;政策的过程具有完整性等.2、超前性政策是对未来的一种安排与指南,所以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3、层次性不同的主体制定的不同政策是有主次之分的.4、多样性由于政府职能管理内容的扩大,而引发的政策问题页涉及到诸多领域,从而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5、合法性政策体现着政府的行为,在法治国家,政府的行为必须依法而行.二、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政策的导向功能是指政策引导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朝着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公共政策概述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 公共政策是党和 ...

4、符号模型。 5、程序模型。
第三章
政策系统
第一节 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 组成要素构成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一、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
1、政策主体要素。 2、政策客体要素。 3、政策环境要素。 4、程序要素。
政策系统的要素图
政策系统
政 策 主 体
政 策 客 体
3、比较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 4、政策工具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5、政策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拓宽。 (四)20世纪90年代政策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1、高度重视宏观分析,促使政府政策制定系统 的改进。 2、加强规制政策研究,推动政府行政改革。
3、政策绩效评估成为热点。
第二章
政策模型
第一节 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包括绝对理性决策模型和有限 理性决策模型。 一、绝对理性决策模型 它泛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而综合的全面资 料做出合理性的决策。 公共政策学者叶海卡· 德洛尔认为:一个纯 理性的决策模型包括以下六个环节。 1、建立一个政策目标的多方面层次,并就每 一个层次的政策目标可达成的程度加以衡量。
2、建立并衡量社会中存在的一切其他价值系 统与资料。 3、为政策制定者备妥一套完整的选择方案。 4、就上述的政策运作目标、社会其他价值系 统与资源所产出的每一选择方案确定完整的成 本与效益的预测结果。 5、以每一选择方案的利益与成本的或然率乘 以其效用,计算出每一选择方案净期望值,并 计算效用单位中的净效益。 6、比较每一选择方案的净期望值。 绝对理性决策模型的基本内容是: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
文化政策、交通运输政策等;按政策作用的时 间长短,可将政策划分为长期政策、中期政策、 短期政策。 元政策是指“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 的一套理论理念和方法的总称”。元政策的基 本功用在于如何正确地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的 执行公共政策。 基本政策是指在某一领域某个方面起指导和 统帅作用的政策,也可称做“指导方面政策的 指导性政策”。 具体政策在整个政策体系中,是处于从属地 位的,它是基本政策的具体化和延伸,是为了
第一章_公共政策分析的概念

• 政策科学: 第一,政策科学为适应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许多 重大社会问题复杂化处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学 科领域。 第二,政策科学研究所涉及的知识几乎包括了 人类创造的所有知识领域。 第三,为适应现代社会决策的需要,政策分析 与政策制定的功能应是分开的,专业化政策分析 的知识向政策制定者的输入是政策科学化的必由 之路。
通和应用社会知识的复杂过程”,它关心以下问
题:
•政策问题是怎样被定义和构建的? •它们是如何进入政府政策议程的? •政府对此做了些什么和没有做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或为什么不这样做? •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怎样对政策进行评估和修正? •怎样贯彻执行政策? •是否终止政策?
三、提出备选方案 • 如决策者在确认问题时已经有了自己偏好的方案, 分析人员就可以把它推演开来,提供细节的帮助。 • 无为方案(保持原状,或最小变动),以静制动 看似保守,但经常是较佳的选择。 • 类似的问题也许在别处早已存在,类似问题的解 决方案和相关经验都是值得借鉴的。 • 实际选择的是一套而非一个方案,比如解决大城 市交通拥堵问题,单靠多修路是无济于事的。 • 备选方案的变动和组合是一个重要方法,不同的 方案体现了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 • 以前不常见的备选方案不应被忽略,以前不可行 的方案不代表现在不可行。
《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至此,三峡工程的政 策采纳和合法化工程宣告完成。而后开始了规模浩大的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阶段。
三 、政策分析的学科基础
(一)政治学 • 传统主义的政治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家;研究的 途径是历史方法,法律制度;研究的重点是制度 结构与政府统治的理论基础。研究的主题有:联 邦、邦联、中央集权、权力分立、司法审查;同 时涉及权力与职责,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组 织构成与运行。总之,主要在于描述政策形成赖 以存在的制度。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

识。”
2.中国学者的定义
中国台湾学者伍启元先生在《公共 政策》一书中提出:“公共政策是政府 所采取对公私行动的指引;公共政策是 将来取向的;公共政策是目标取向的; 公共政策是与价值有密切关联而受社会 价值所影响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由 决策权者所采取或选择的;公共政策是 具有拘束性而受大多数人接受的行动指 引。”
第三,是通过综合各种利益矛 盾后的利益分配,而不是孤立地就 事论事式的分配。
第四,是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 的利益分配,而不是口头或纸上的 利益分配。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功能
一、公共政策基本特征 1.阶级性 其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与阶级性,不存在 超阶级的政策。 2.整体性 政策是配套的政策,是个政策体系,这不 仅表现在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还表现在政策 过程中。 3.阶段性 从动态的角度看,其有一个发生、 发展 的变化过程。
1.国外学者的定义
公共政策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的分析角度,应 用不同的理论方法研究不同的政策现象, 而不同的公共政策实践需要具有针对性 的、不同的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
(1)行政学鼻祖,Woodrew Wilson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家(具 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执 行的法律和法规。
二、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
1.麦考尔—韦伯的分析模式 政策分析包括:政策内容、政策
过程的研究 政策分析的形式:规范性分析、
描述性分析
2.沃尔夫的分析模式
政策分析的程序: 收集、分析所研究领域的数据资料; 建立系统内部的各种变量关系; 建立分析模型; 提供多种选择方案; 评价方案。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邓恩

29
预测的方法
• 1、首先要明确预测的对象 • 现行政策结果、新政策结果、新政策内容、政策
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 2、选择方法和技术 • 外推预测、理论预测、判断预测
30
外推预测
• 外推预测的方法和技术使分析人员能根据目前的 和历史的数据推断未来的社会状况。
快速的发展。
1
• 政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是政策分析却 是一个全新的领域。20世纪40年代末50年 代初,一些政治学家把微观经济学多年来 对效率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运用于社 会政治领域,建立了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政策科学。
2
• 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具有这样一个假设 前提:即固定的资源或投入,经由增加效 益的有效途径,能够获得最大的产出;政 治学家以此为据,先设定明确的目标或者 产出,然后寻求如何可以增加效率,即以 最低的投入或最少的资源达到事先确立的 目标。
实的,对属于根据中所描述的种类的成员的个人 或群体也同样真实
• 直觉模式:基于对政策相关信息提供者的心理因素的假定
洞察力
20
• 分析中心模式:分析人员运用的方法或规则是合理性的
政策分析者运用来自数学、系统分析和经 济学的“普遍选择原则”
• 解释模式:政策主张是以来自于原因的论证为基础的,这
个原因可以是普遍定理和规律。
标的前提是否站得住交
38
政策建议的方法
解决,而非他们对真正的问题找到了错误的解决 方案。” • 构建问题至关重要
23
一、政策问题特征
• 1、政策问题的相互依存性
某一领域的问题会影响到其他领域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是由语言所构成的,不论是书写或口头表达的形式,论 证都是政策过程所有阶段的核心”
—— Majone,1989
※话语性政策分析的方法论基础 现代主义
(1)对科学和技术的压倒一切的信仰和信任; (2)推崇技术的正面效果; (3)认为发展是必然的,是现代思维希望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 (1)反理性主义 (2)反基础主义 (3)反进步主义 (4)反思批判性 (5)情感与价值 (6)对话和交流
2.关键词
(1)话语
“话语”,指的是一个由概念 ( concepts) 、措辞 (terms) 、范畴 (categorizations) 、观念 (ideas)、 框架 (frameworks)) 或原则 (principles) 等所构成的 集合体,它们作为一种“意义媒介”而存在,个人据以理 解和体验社会现实,并在特定的历史与社会情境中展开各 种实践活动。
2.相关概念 理性,rationality,即合理性。
经济学:理性“经济人”中的理性是指“经济人”有意识有目的地 追求利润或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韦伯:理性指的是组织对目标的自觉适应性,以及组织的运转不受 组织成员或个人目标的有害影响,而是靠规章制度这种非人格化措施 来运转。官僚制。
林德布洛姆:一项行动是理性的,就是说,对于指定目标及其真实 处境来说,该行动被“正确地”设计成为一种能够谋求最大成功的行 动。
听到。 用参与式民主取代自由式民主。 ➢ 政策分享(policy sharing)
在政策讨论和决策中分享各参与者的知识、意愿、技能、信息、 经验等资源,通过分享实现信息共享、价值共享,甚至是意识形态共 享,而政策分享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参与过程。 ➢ 政策专家的社会责任
对话和授权的推动者
(5)协商性政策分析
2.概念:
(1)意识形态: 林德布洛姆:意识形态可以指任何关于社会组织的一系列相关联
的重要概念,例如美国的民主、自由、多元主义、私营企业、个人主 义以及社会责任一类的思想概念。它也可以指一整套更正规和高度组 织起来的信念,例如指导苏联和共产常中国政策的马列主义原则。
克雷默:意识形态是被某个团体作为事实或直理接受的一套价 值或信仰体系。它包括一系列关于社会的各种制度和程序的观念。意 识形态为其信仰者提供了关于世界是什么和应该如何的观念,同时, 为人们提供一种将复杂的世界看得简单与可理解的方式。
政策变迁途径:
(1)由于婚检政策论争中大量专家学者的参与以及技术信息的影响 ,如一些研究 表明婚检与新生儿缺陷没有直接关系,从而挑战了强制婚检联盟的信念而增强了自愿 婚检联盟的信念由于导致了政策学习尤其是跨联盟学习的发生,一些原来主张强制婚 检的参与者也通过学习转为支持“自愿婚检”。
(2)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自主性的提升,政府对于社会领域的干预逐渐减少,公 民权利意识不断凸显,都表明了子系统外部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自愿婚检联盟在很 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公共舆论的支持,从而帮助其顺利实现了政策变迁。
三、作为话语的政策分析
1.产生背景 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开始,公共政策分析开始导向后现代政策分
析,出现了所谓的“语言学转向(the linguistic turn)”、“论辩转 向(the argumentative turn)”、“叙事转向(the narrative turn)”、 “诠释学转向(the interpretative turn)”以及“协商转向(the
第一章 政策分析的过程与步骤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性质定位
公共政策分析是创造政策知识的活动,人们对这种活动的本质属性 有着多种理解,从而形成对政策分析的功能、任务的不同理解。因此, 了解公共政策分析的不同性质对明确政策分析者的方法使用和角色定位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作为理性的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 as Rationality) ➢ 作为意识形态的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 as Ideology) ➢ 作为话语的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 as Discourse)
同一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情境中以及不同行 动者的影响下,可能会被建构为截然不同的 “问题”, 并相应地获得不同类型的对待。
(2)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在社会交往实践中为表达、交流和传播特 定的社会意义而形成的一种理解世界的共享方式。它构成 了一种就某一特定问题进行谈论和书写的方式,由此形塑 了人们理解并采取行动应对该问题的方式。
西蒙:理性指一种行为方式,它适合实现指定目标,而且在给 定条件和约束的限度之内。
3.政策分析的理性: ①追求政策目标最大化,是指政策分析要以社会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即政府应该选择给社会带来的收益最大限度地超过所付成本的政策, 放弃那些成本起过收益的政策。
②政策分析方法上要使用量化分析、统计分析和实证主义的方法。
一、我国婚检政策变迁历程 [1]无婚检阶段(1949~1952) [2]试行婚检阶段(1952~1986) [3]强制婚检阶段(1986~2003) [4]取消强制婚检(自愿婚检) 阶段(2003至今)
二、应用倡导联盟框架分析
政策子系统的变迁:
单一子系统
两个倡导联盟: 主张强制婚检联盟 主张自愿婚检联盟
(3)原有婚检子系统内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导致政策变迁的推动因素,如一 些地方的婚检收费不合理、婚检形式化、侵害婚检者隐私权等现象的发生导致了政策 行动者对于原有政策的不满,从而谋求政策变迁。
(4)婚检政策变迁的第一阶段即强制婚检取消后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同行动者的 某些信念冲突仍很激烈,这时候出现了所谓的“政策僵局”,而免费婚检的实施表明 了不同联盟的妥协,即认识到婚检仍很重要,只是在具体措施上由强制变为免费的形 式来吸引人们的自愿参与。
(2)政策信念:就是政策相关者对某个政策问题所持有共同认识。
3.倡导联盟分析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ACF 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政策学者萨马蒂尔和史密斯提出的政策分析框
架,其核心就是对政策信念的分析。 (1)概念:
倡导联盟:是指具有某种共同信念体系的政策行动者群体或政策共 同体,他们由于共享一套基本价值观、因果假设以及由此形成的对问 题的认知体系,因而能进行长期的深度协调与合作。
6.理性政策分析的常用方法 (1)统计分析;(2)相关性分析;(3)回归分析;(4)成本—
收益分析,等等。
*理性政策分析实例 《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的城市机动车限行政策分析》
二、作为意识形态的政策分析
1.产生背景 20世纪60年末对理性主义政策分析反驳排斥意识形态的观点,不少
政策学家指出意识形态在政策分析中是不可缺少的,由此也引申出政 策分析范式的根本变革。
政策子系统:由持有大致相同的政策信念的主体所组织的群体,包 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利益集团、新闻者、研究者、政策分析者以 及活跃在政策形成和执行过程中的所有层级的政府行动者。一个政策 问题上通常最终会形成两大对立的子系统。
信念体系: 第一层是深层核心信念(deep core beliefs),包括根本
4.理性政策分析: 特定的政策主体为着一定的目的,利用一切可能收集的资讯,经过
客观和准确的计算或度量,以寻得最佳的政策手段和最大值的政策结 果。——伍启元
5.理性政策分析的基本假设 (1)目标取向;(2)知道所有可能的选择方案;(3)偏好明确; (4)偏好持续不变;(5)没有时间或成本的限制;(6)最后的抉 择将使结果最大化。
外部动议模式:由政治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群体发起政策议程的模式,他 们提出制定某项政策的创议,然后该创议弥漫到更广的范围,吸引公众更多 的注意,再通过公意诉求或公众压力,引起政府官员的密切关注,最终使政 策创议进入政府议程。
(3)共识 共识,即共同认识。
➢ 同化共识 社会中存在一个居于优越地位的文化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
观念被其它文化群体认为是好的,从而放弃基于自身传统文化的思考, 认可和接受按照优势文化而得出的结论。
➢ 重叠共识 如果我们考虑到‘现代’世界观的多样性,由于其内在的普遍
主义潜力,它们是能够互相宽容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指望在政治正 义问题上达成一种重叠的共识
两个联盟的信念差异:
(1)政策核心信念差异,包括在强制还是自愿的政策工具选 择上即由政府主导还是公民自主的认知上的差异、基本价值优先性上 的差异即婚检与否所涉及的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取舍、不同层级政府权 威性的认知差异等;
(2)次要方面信念的差异,主要是指在婚检率与新生儿出生 缺陷率之间的相关性、婚检费用的合理性等方面。
一、作为理性的政策分析
1.理性政策分析的产生背景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兴起以来,理性主义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的一
般重要思潮,要求生产的标准化和技术的精确性,按照严格的逻辑程 序和确定性的模式进行决策和管理,以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和利润的最 大化。这种思维方式也渗透到政策分析当中。
20世纪50年代,拉斯韦尔在创立政策科学时所提出的将科学与民 主统一起来,关心人的需求问题,他所说的科学指的就运用自然科学 的分析方法去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发现真实的社会需求。
➢ 协商民主 ➢ 政策议程创立
内部进入模式:议程设定的主要成员是由立法机关的代表、委员,接近 政府机构的人员及政府机构内部的人员组成的。通常的情况是他们将制定某 项公共政策的创议,不经过体制外的公众,而是在体制内部,直接推动这一 创议进入政府议程。
动员模式:议程设定的主要成员是由执政领导集体及核心人物、政府主 要领导人立法机构中的主要负责人等组成。他们或由个人提出动议,或由集 体提出提案,形成关于制定某方面政策的动员,使政策问题进入议程。
的规范性认知和本体论公理。 第二层是政策核心信念(policy core beliefs),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