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本结构理论
新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和发展

新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和发展引言新资本结构理论是指在金融学领域中关于公司债务和股权结构的研究理论。
它的出现使得理论界对于公司融资结构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对于企业的融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指导。
本文将探讨新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和发展。
1. 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主要由美国学者MM提出,即弗朗索瓦·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erton Miller)。
他们在1958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融资不关税定理”,即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
根据传统资本结构理论,融资结构不会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因为公司可以通过债务和股权的合理组合进行资本结构调整,从而实现“无关税”的状态。
然而,这种理论基于一些假设,如完全市场,无摩擦成本和对称的信息。
这些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
2. 新资本结构理论的出现随着金融市场的变化和对公司治理的不断关注,学者们开始对传统资本结构理论进行批判,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
新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关注了公司债务和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考虑了市场摩擦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
新资本结构理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84年,由斯图尔特·迈尔斯(Stewart C. Myers)在其论文中提出的“静态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他指出公司的价值与其债务和股权的组合有关,不同的融资结构可能导致不同的风险和收益。
3. 新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新资本结构理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不断演进和发展。
一些重要的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非负债股权折价理论(Taxes and Financial Distress)1988年,斯图尔特·迈尔斯和理查德·迈尔斯(Richard A. Brealey)提出了“非负债股权折价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在存在税收和财务困境成本时,债务可以降低公司的实际成本,从而提高公司的价值。
3.2 债务限制与资本结构1999年,米切尔和安德雷斯(Mitchell Petersen and Raghuram Rajan)提出了“债务限制与资本结构”理论。
对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综述与思索

186《商场现代化》2009年3月(上旬刊)总第568期本文回顾了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并对国内外学者有关此方面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受其启发阐述了部分个人的看法。
一、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企业资本结构的最基本问题是:权益资本与负债的比例是多少才能使企业的市场价值达到最大。
美国学者大卫?杜兰特(DavidDurand)将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划分为三种: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折中理论。
1.净收益理论该理论假定,企业融资只有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两种方式,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和企业股票融资成本始终不变,企业资本结构以债券融资相对于股票融资的比例B/S来表示,因为对投资者而言债券比股票风险小,故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比股票融资成本低。
所以当B/S增加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下降,企业市场价值提高。
当企业全部以债券融资时,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即等于债券融资成本)。
2.净经营收益理论该理论假定,当企业资本结构变化时,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始终不变。
当企业债券融资相对增加时,股票投资者认识到额外负债增加使企业风险增大,于是要求的股票投资报酬率也随之增加,因此企业股票融资成本将随着B/S的增加而增加。
然而债券较低的融资成本抵消了股票融资成本的增加对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拉动作用,从而保证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在资本结构变化的同时保持不变,于是可得出企业市场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不相关的结论。
3.传统折中理论该理论假定,企业存在一个最佳资本结构。
股票融资成本随着债券融资比例B/S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债券融资成本只是随着债券融资比例B/S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增加。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开始会随着债券融资比例B/S的增加而下降,因为最初股票融资成本的提高而引起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增加抵消不了由债券融资成本引起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下降。
当B/S增到某一点,股票融资成本对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提高的作用超过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对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此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开始增加。
资本结构综述

资本结构研究综述摘要:资本结构理论又称总价值估价模型,主要是探讨公司负债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率对公司价值和资本成本的影响。
是公司相关利益者权利义务的集中反映,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公司合理安排所有权与控制权解决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和提升企业价值关键词:资本结构理论影响集中反映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资本结构理论阶段、现代资本结构理论阶段、新资本结构理论阶段和后资本结构理论阶段。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阶段(1958年之前)1.净收益理论。
它假设负债资本和股权成本均不受财务杠杆的影响,所以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益,公司的净收益货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就越高。
2.经营也受益理论。
它假设股本成本增加的部分正好抵消负债成本给公司带来的价值,故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的多寡,比例的高低与公司的价值没有关系。
3.传统理论。
它是上述两种极端理论的折衷。
它认为增加债权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但债权资本规模必须适度,存在一种非极端的最优资本结构。
二、现代资本机构理论阶段(1958年-20世纪70年代后期)1.MM的资本结构无关论。
代表人物是Modigliani和Miller。
在符合该理论的假设之下,公司的的价值取决于其实际资产,而不是其各类债权和股权的市场价值。
2.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划分为两个分支。
其一是以Farrar、Selwyn、Brennan和Stapleton为代表的税差学派。
主要探讨税收差异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如MM公司税模型),这一学派的最后形成著名的米勒模型。
其二是以Baxtev、Stiglitz、Altman和Warner为代表的破产成本学派。
它重点研究破产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问题,最终提出了财务困境成本。
3.权衡理论。
代表人物是Robichek、Myers、Scott、Kraus和Litzenberger。
它综合了税差学派和破产成本学派观点,认为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就是在债务的纳税优势和破产成本现值之间的权衡。
公司金融基本理论2之资本结构理论

第四节 资本结构理论一、资本结构的定义合理的资本结构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由负债和权益两部分构成。
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不仅包括权益资本、长期债务资金,还包括短期债务资金。
狭义的资本结构仅指长期债务资金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不包括短期债务资金。
最佳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使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时的资本结构。
二、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早期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仅是对事实的简单陈述和一些零散观点,没有用典型的经济学方法和技术进行分析,更谈不上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1958年,美国学者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 )与米勒(Miller )首次将市场均衡理论用于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MM 理论,为资本结构的研究开辟了先河,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建立。
此后经过了近五十年的研究历程,人们对于资本结构的认识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
纵观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资本结构理论阶段(1958年以前)、现代资本结构理论阶段(1958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资本结构理论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目前)和后资本结构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目前)。
(一)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可以追溯到1946年希克斯在著名的《价值与资本》专著中找到资本结构踪迹。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David Durand)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
他把当时对资本结构的见解划分为三种:净收益理论(Net Income Theory)、净营业收益理论(Net Operating Income Theory )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折中理论(The traditional theory)。
1、净收益理论该理论是建立在如下假设基础之上的:(1)投资者对企业的期望报酬率K s (即股东资本成本)是固定不变的。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资本结构的理论观点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20世纪50年代之前,早期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从收益的角度来探讨资本结构。
是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DavidDurand)在《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将他们分为三个理论:1.1净收益理论净收益理论认为,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就越高。
由于债务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金成本,运用债务筹资可以降低企业资金的综合资金成本,债务资本融资可以提高公司的财务杠杆,产生税盾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所以企业应当尽可能利用负债融资优化其资本结构。
该理论极端的认为,当负债达到100%时,公司的平均资本成本将降至最低,此时公司的价值也将达到最大。
由于财务杠杆的存在,如果介入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大于平均负债的利息率,这时候是可以因为负债从财务杠杆中获益的,这种情况下,负债确实对公司的价值有益。
实际上过多的债权资本比例,会带来过高的财务风险,而且当资金的投资受益率小于平均负债的利息率,过多的债务资本比例只能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因此净收益理论是不够科学的。
1.2净营业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认为: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比例的多少,实际上与公司的价值就没有关系。
无论企业财务杠杆如何变化,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固定不变的。
这是因为,债权的成本率不变,股权资本成本率是变动的,债权增加,财务风险变大,投资要求的汇报越高,反之亦然。
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是不变,所以企业融资并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公司的总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决定公司价值的应该是经营业务收益。
1.3传统折中理论净收益理论和净经营收益理论是两种极端观点,传统折衷理论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折衷理论。
增加债权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但债权资本规模必须适度。
该理论假定:债务融资成本、权益融资成本、加权资本成本都会随着资本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但债务融资成本是小于权益融资成本。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1引言所谓资本结构,狭义地说是指企业负债和权益资本依所占的不同比例所形成的企业资本构成;广义地说是指企业多种不同形式的负债和权益资本的多种多样的组合结构。
在预期营业收益即定的情况下,负债程度亦即狭义资本结构的适当水平应该如何确定才最符合企业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这一直是西方财务经济学力图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2资本结构的重要理论理论MM理论。
MM理论认为在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下,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
莫顿•米勒以馅饼为例解释了MM理论:把公司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比萨饼,被分成了四份。
如果现在你把每一份再分成两块,那么四份就变成了八份。
MM理论想要说明的是你只能得到更多的两块,而不是更多的比萨饼。
权衡理论权衡理论认为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双向的。
负债可以通过所得税的减税作用和减少权益代理成本来提高企业价值。
与此同时,负债会产生财务困境成本,包括破产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以及债券代理成本等,债券代理成本包括债权人为保护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保护性约束条款限制企业的经营,影响企业效率,导致效率损失以及监督企业实施保护性约束条款发生的直接监督成本。
并且个人税对公司税的抵消作用会部分或完全抵消公司税的减税作用。
因此权衡理论实质是把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看成是在税收利益与各类与负债成本相关的成本之间的均衡。
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由局限于研究资本结构及收入流关系的代理成本扩展到资本结构与公司剩余控制权分配的内部制度设计上的结果。
激励理论认为,资本结构会影响经营者的工作、努力水平和其行为选择,从而影响公司未来现金收入和公司市场价值。
如果企业负债率较高,则企业的资金依赖债权人,可使债权人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企业,从而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
由于债务和股票对经理提供了不同的激励,股东将债务视为一种担保机制,这种机制促使经理努力工作。
从而降低由于两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
优序筹资理论优序筹资理论研究的是资本结构作为一种信号在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是如何影响投资,从而影响筹资顺序,而不同的筹资顺序又会对资本结构的变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的。
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沈艺峰,1999)。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可以追溯到1946年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专著。
杜兰特(1952)曾总结出: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一般采用企业净运营收入(NOI)或净收入(NI)或介于两者之间的折中方法来研究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其中代表学者有威廉斯、高顿、布里汉等,他们对财务杠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观点存在许多分歧,争论难以达成一致。
杜兰特是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过渡者,在他的研究中,关键是提出了“资本化率”的概念。
在财务学中,资本化率用于收益的资本化,是收益转化为资本的比率。
他的NOI方法和后来的MM定理逻辑上是一致的,说明企业的净运营收益除以适当的资本化比率,可以得到企业债券和股票价值相符合的企业价值。
1952年,杜兰特和莫迪格利亚尼曾在一次财务学会议上讨论过此问题,这也为后者在八年之后提出重要的MM定理打下了基础。
1958年,莫迪格利亚尼和米勒发表了通称的“MM定理”,MM定理指出在一系列严格假设和完美世界的前提下,企业价值和企业资本结构无关。
它成为资本结构理论中的经典文献,其后众多学者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此开展的。
20世纪70年代,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以MM定理为中心,沿着两个主要分支发展,一个分支是探讨税收差异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被称为“税差学派”另一个分支研究破产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发展成为财务困境成本学派,形成“破产成本主义”和“财务困境主义”,这两个分支最后合并为权衡理论,也称为最优资本结构理论。
7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发展并被引入资本结构研究的领域,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大量有重要贡献的文献和成果不断涌现,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新资本结构理论,主要理论分支有优序融资理论、代理成本学说、激励理论、信号理论、控制权理论(治理结构理论)等,使人们对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之间关系认识更加深入和清晰,并为进一步的探索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新资本结构理论综述

摘 要: 在综述新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上, 对每种理论的代表性模型做了介绍, 并探讨
了未来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资本结构; MM 定理; 信息不对称; 代理成本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一个公司经营所需要的资金来源通常有 3 个不同的渠道: 直接来自 股东的权 益 融 资 、来 自 债 权 人 的 债 务 融 资 、来 自 公 司 经 营 利 润 的 留 存 收 益, 当然后者也是权益融资的另一种形式。这 3 种融资方法之间的一个 最优比例关系是怎样的呢? 或者概括来说, 一个公司的资金来源组成成 分上, 权益融资额和债务融资额是不是存在一个最优的比例关系, 从而 使得公司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这历来都是实业界和学术界所关心的一个 问题, 也是公司金融领域中最激动人心的一个研究方向, Myers 甚至将这 个问题当成“资本结构之谜”( Myers, 1984) 来探讨。
财务契约理论可以看作是代理成本理论的一个旁支, 着重研究债务 契约的设计, 来解决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因利益矛盾所产生的代理成本问 题。
财 务 契 约 理 论 的 研 究 重 点 是 通 过 可 转 换 条 款 、可 赎 回 条 款 和 优 先 债 券条款等复杂财务契约来解决代理成本问题。就本质上来看, 财务契约 理论是一种债务机制设计理论。Haugen & Senbe(t 1979) 认 为 , 可 以 通 过 一揽子融资方案来使代理成本最小, 即不仅仅包括让企业管理者拥有企 业的一部分股权, 还包括让企业的管理者拥有一定企业股票的“买权”和 “卖权”的一种分散化的资产组合。Haugen & Senbe(t 1979) 可以认为是财 务契约理论的一个开端, 但他们没能从理论根本上回答到底什么样的契 约才是最优的契约。随后的 3 篇文章: Townsend( 1978) 、Diamond( 1984) 、 Gale( 1985) 把财务契约理论融入到了资本结构主流当中。3 篇文章研究 了最优财务契约的条件, 并且解释了复杂债务条款的主要特征。后来的 Aghion & Bolton( 1987, 1988, 1992) 对 财 务 契 约 理 论 也 做 了 深 入 的 研 究 , 但逐渐偏向于财产权力和企业制度方面。 1.4 基于产品市场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资本结构理论
杨长汉1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得到重大突破,信息不对称理论被引入资本结构的研究领域,使得MM定理的假设条件得到进一步放松。
从此以后,资本结构的研究视野和领域从仅仅关注影响资本结构的“税收”,“破产”等外部因素转向“动机”、“信号”以及“激励”等内部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从而使对权衡难题的研究转向结构和制度的设计。
至此,新资本结构理论开始取代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新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范畴更贴近企业资本结构的现实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其对企业融资活动的指导意义。
到目前为止,新资本结构理论出现了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以及融资顺位理论等。
1 代理成本理论
MM定理在分析中假设管理者总是代表股东的利益,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并不存在代理成本。
在后来的研究中,经济学家把代理成本引入资本结构的相关模型,认为资本结构由代理成本决定。
这个领域研究的代表人物是Jensen and Meckling(1976)、Harris and Raviv(1990)以及Stulze(1990)。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在其《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2中,系统地分析和解释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与资本结构相关的两类代理问题:一是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及代理成本。
只要经理持有的剩余索取权少于100%,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冲突就会产生。
而对债务的偿付要用现金,因此债务融资就会减少经理可以使用的支配资金,所以,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减轻了债务融资的收益;二是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代理成本。
债务融资也会产生代理成本,从而引起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如果潜在的债权人是理性的,他们就会预感企业具有风险偏好的动机,因此他们就会签订限制企业生产和投资方针的债务契约来保护他们,或者会在双方订立合约时要求较高的名义利息,这又会把企业经理风险偏好动机造成的风险转嫁到股东自己的头上,这通常被称为“资产的替代效应”,而它就是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
为使代理成本最小化,经理不
1文章出处:《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杨长汉著
杨长汉,笔名杨老金。
师从著名金融证券学者贺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2Jensen and Meckling W.,1976,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305-360.
但发行债务,而且发行股票,并且接受具有限制性的债务契约。
因此既使不存在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企业也存在一个最优资本结构。
2 信号传递理论
罗斯(1977)是最早系统地把信息不对称理论引入到企业资本结构的分析中。
他的研究完全保留了MM定理的全部假设,仅仅放松了关于“充分信息”的假定。
罗斯的模型认为经理比投资者拥有更多的信息。
市场上的投资者只能通过对企业表面信息的分析来对收益进行估计,这样就使管理者可以通过资本结构的选择来改变市场对企业收益的评价,进而改变企业的市场价值。
罗斯(1977)得出结论是:“负债——资产比”就是一种把内部信息传给市场的信号工具。
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来影响投资和对企业价值的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的“负债——资产比”有正相关关系。
3 融资顺位理论
Myers and Majluf (1984)3的“顺序融资”理论探讨了当信息无法有效传递时,公司是如何选择融资渠道的问题。
他们假设市场是完美的,但是投资者不知道企业资产或者新发展机会的真实价值,所以投资者无法准确的评估新项目融资的证券价值。
Myers and Majluf (1984)认为,公司在为自己的新项目进行融资时要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the pecking order),啄食顺序就是指在进行融资时首先要考虑内部股权融资(或称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外部股权融资。
这就是Myers and Majluf (1984)所说的融资顺位。
Narayanan(1988)和Heinkel(1990)遵循Myers and Majluf (1984)的思路,从新增投资融资的视角得出了与其类似的“融资顺位”理论。
融资顺位理论和美国的经验统计相一致。
从1965年到1982年间,在美国非金融企业的集资总量中,内部股权融资平均占61%,债券占23%,新发行的股票平均每年只占2.7%。
融资顺位理论认为负债率低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公司的目标资产负债率低,而是因为高盈利水平的公司有足够的内部融资来源,但是收益不好的公司只能依靠外部融资条件,并且不断的积累负债。
融资顺位理论不仅支持了信息传递理论,还证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存在,公司采取外部股权融资的方式可能导致内部经理人采取过度的在职消费行为,从而使公司的价值降低,因此,内部融资要优于外部股权融资。
3Myers S.and Majluf N.,1984,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the Firm Has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3,187-221.
4
4文章出处:《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杨长汉著
杨长汉,笔名杨老金。
师从著名金融证券学者贺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