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天人有分”思想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水利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的“天人有分”思想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水利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先秦时期, 各种思想流派的天人观不断交锋, 促使了后来天人合一观的形成。荀子在批判总结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 大力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特别是荀子的天人有分论, 有助于我们切入天人合一观的精神内核, 更加深刻认识当代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天功与人功有别
天人感通是天人合一的前提条件。《周易咸象》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 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周易泰象》又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这些都强调天人感通是致天地万物和谐的途径。人若不感春夏之阳气, 则不会行赏施德, 不感秋冬之阴气, 不会行刑施罚;有感则有通, 有通则有合。孔子曰: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信, 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孟子把人的道德义理外化为天的性质, 借以沟通天人, 追求上下与天地同流和万物皆备于我的崇高精神境界。而老子的《道德经》对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作了系统地阐述, 主张人类要取法自然、遵循天道,
作为先秦大儒之一, 荀子从不同的角度, 明确提出了天人有分思想。《荀子天论》说:故明于天人之分, 则可谓至人矣。列星随旋, 日月递照, 四时代御, 阴阳大化, 风雨博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养以成, 夫是之谓天功。荀子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天功与人功有别。也就是说, 从人的眼光来看, 天在无形中治理万物, 但其治理的对象、方法、事务、结果皆与人间社会的治理不同。《荀子大略》、《荀
子富国》皆提到天地生之, 圣人成之一语, 简要地阐明了两者的差别, 即天地的治理对象是万物, 它只要保持日月的有规律运转、四时有序、风调雨顺, 就可以保证万物生长。然而人类只不过是万物中的一个种群, 天可以兼顾万物, 却不可能给人类以特殊的照顾;在天地面前, 一切物种的兴衰, 都按照自然规律发生着。
天地的四时有序、风调雨顺体现为它的管理秩序;万物生长体现为它的管理效能, 其中体现了不可违逆、无法遏制的生命意志。如果天给万物提供了生命, 而人类反而一味戕害生命, 乃是逆天行事;如果天地处于有序状态, 而人类任由自己生存的社会陷入混乱状态, 这也是逆天行事。这一点体现了人功与天功的相似性。然而人功与天功又是迥然不同的。天善养万物, 是因为它能满足不同物种的生命需求;人间社会善养万民, 也是因为它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而满足不同物种的生命需求与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其方法、手段、形式必然是不同的。天地靠普遍提供生存物资兼养万物, 而人间社会只能在取得一定数量物资的基础上加以调节分配。人类的总需求不能超过天地提供的物资总量, 否则就无法存在;个人的需求不能突破社会的分配量, 否则就会有很多个体无法生活。
二、天道与人道有分
通常认为, 天人合一也包括天人合德。《周易乾文言》说: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这里的德是一个复合的概念, 其中既包含天本身的德(严格说来, 天并无德可言;因为天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 所以人们就将之称为天德) , 也包含人类之德, 就是人间的伦理道德。天人合德, 应当就是指天有利于人类生存、人间社会有利于人类生存这两种作用存在一致性。
荀子明确提出人道与天道不同, 而礼是作为人道的重要内容。《荀子礼论》认为礼有三本:天地者, 生之本也;先祖者, 类之本也;君师者, 治之本也。三者偏亡, 焉无安人。也就是说, 人类生命的出现、人类类群概念的出现、人类社会治理概念的出现, 是礼的三个本源, 并行不悖, 不能相互替代。三者缺一, 就不成为人道。《荀子强国》云故人之命在天, 国之命在礼。《荀子礼论》中故天者, 高之极也;地者, 下之极也;无穷者, 广之极也;圣人者, 人道之极也更是强调人道与天道同尊的地位。
荀子认为, 天道的功能, 在于兼养万物, 而人道的基本功能, 就是养和别;从属于人道的君道, 则在于能群。也就是把人间建设成一
个有序的社会, 一个适合各种人等生存的社会。然而, 君子参于天地之道, 并不意味着人道与天道的合一。两者依然是不同的。人道包含的内容至少有三:上不失天时, 下不失地利, 中得人和, 而百事不废。(《荀子王霸》) , 而天道只体现在天时之中。要合理区分天德与人德, 不能将仁义礼智这些明显具有人类特征的道德等同于天德。
三、天人有分:有助于领悟天人合一的合理内核
在荀子看来, 天道与人道有别的最根本原因, 是天不能区分万物, 《荀子礼论》云:天地合而万物生, 阴阳接而变化起, 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 不能辨物也, 地能载人, 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 待圣人然后分也。天没有类群的概念, 不能分辨万物, 也就不能针对不同的物群进行治理。这也可以推出, 天没有对人类的特殊的爱心, 只有人类自己才能爱护自己。
《荀子荣辱》指出:夫天生蒸民, 有所以取之:志意致修, 德行致厚, 智虑致明, 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政令法, 举措时, 听断公, 上则能顺天子之命, 下则能保百姓, 是诸侯之所以取国家也。志行修, 临官治, 上则能顺上, 下则能保其职, 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这
段话表明, 天本身有其自在的方式(无形地) 以成其类, 人有人的方式(智) 以成其类, 前者对后者起决定作用, 但后者是人类辨物、治人的产物。荀子在这种天人之分的关系中强调人的智的重要性, 同时又强调人的自由界限在哪里。《荀子天论》曰:顺其类者谓之福, 逆其类者谓之祸, 夫是之谓天政。暗其天君, 乱其天官, 弃其天养, 逆其天政, 背其天情, 以丧天功, 夫是之谓大凶。也就是说, 天养育了人类, 但如果人自己违背这种养育精神, 自我戕害, 这就是逆天。
从荀子的天人有分思想, 我们应当认识到:人既需要站在人的本位看待问题, 又需要站在天地万物的立场看待问题。如果不站在人的本位, 则人类对于天地自然的认识对人类自身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更无法探索一切有益于人类发展的规律;如果只站在人的本位, 则人类无法找准自己在天地中的定位。《荀子解蔽》曰: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 此心术之公患也。也就是说, 如果蔽于人类的一己之私, 就看不到自然的客观存在。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天人合一的合理内核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我们可以把荀子天人有分思想对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启迪归结为:天人合一首先是分, 即从客观的类的认识出发, 认识天的存在、天的运行规律、天对万物自然的作用力;也认识人类的存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