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周易》文化一词出自《说苑》

2,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

第二个ppt

郡县制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末年,相继沿革400余年。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区域。郡、县不同于封地,它们是国君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郡守和县令由国君任免,一般不得世袭,其职责拥有对其辖境的治民、征赋、征兵、赏罚的权力,直接对国君负责,地方行政权力开始集中于国君之手,这标志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萌生。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仍是占主体的政治体制,全国还未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郡县制的产生只是其补充和改革。

州制时代

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由郡(国)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国)、县三级制。

东汉政府改州刺史为州牧,凡重要者由中央九卿(朝廷重臣)充任州牧,直接掌握一州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非九卿所领之州仍称州刺史。

道路制时代

由于南北朝州、郡滥置,导致州制行政区划的衰落,尽管隋初着力整顿,结束了州、郡滥置的现象,但已难挽救其衰败。唐代与隋相似,州、郡两名称曾迭相改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最高行政机构不是州或郡,而是“道”。

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两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代沿袭唐制,仅将“道”改名为“路”,这表明我国唐宋时代的地方行政区划进入道路制时代,先后长达600年左右。

省制时代

自元代开始,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进入省制时代,省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历经元、明、清三代,直至当今。

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

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仍采取省制,但也有变化,即取消宋代始置的路一级行政机构,实行省、府、州、县四级制和省、府、县三级制,而以前者为主。

清代沿袭明代地方行政体制,仍实行省制,并由十五省增至二十三省,从而为我国现代省级政区的划分奠定了基础。

历朝人口

农牧民族军事冲突的最典型事例:

第一时期为周代初期,对应的是“南夷和北狄的交战”;

第二时期为东汉三国南北朝,对应的是“五胡乱华”;

第三时期为两宋,对应着辽、夏、金及宋之间长时间的纷争;

第四期为明,对应的是满清入关

集市的名称:草市,连市,夜市,鬼市。

草市,指中国宋朝开始在各城市城墙范围之外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大都位于水路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因为市场房舍用草盖成或初系是买卖草料的市集,所以命名草市。

隋唐时代,市场的营业时间受到政府严格的规定,每天早晚随着官吏的管制而开闭。到了宋朝,出现了名叫“晓市”的早市,主要用来抒缓当时夜市的人流问题。后来晓市逐渐成为潮流,与夜市齐名。晓市限制也和夜市一样少,因此受时人欢迎。

隋唐时代,市场的营业时间受到政府严格的规定,每天早晚随着官吏的管制而开闭。到了晚唐,长安崇仁坊开始出现夜市,并逐渐发展到洛阳、开封、扬州等大城市,有时也见于海边。

宋朝,乾德三年(965年),取消了三更以后禁夜市的规定,开封甚至因而出现了从五更营业到天亮的“鬼市”,

第三个ppt

宗法制度的产生

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周公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

(2)封邦建国制

(3)宗庙祭祀制

两千年来孝服虽然有传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实际上往往用来指代血缘亲疏。

第四个PPT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哲学最主要的特征是诸子百家争鸣。所谓“诸子”或“百家”,概举其成数而言,《汉书·艺文志》按其记载的著作归类,共有189家。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有西汉司马谈列举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之说和刘歆再加上纵横、杂、农和小说四家的十家之说。这六家或十家,大体上是发端于春秋末期,鼎盛于战国中期,总结于战国后期,而每一学派自身又各有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仁学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了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后来则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

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命、非乐。

据墨子的意思,这十目都是治国之道,因时制宜,对症下药的举措。

兼爱

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不分差别彼此而普遍相爱的“兼爱”思想。墨子赞同仁但反对礼,认为儒家讲礼是“糜财而贫民”,“伤身而害事”,亲亲尊尊之礼制正是维护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故要求打破等级任用贤才。墨子“兼爱”观的实质,在思想上是以博爱取代自私之爱,在政治上则是以任人唯贤代替任人唯亲,要求打破君臣父子的上下尊卑和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的桎梏,这就与儒家的亲亲尊尊主张形成了正面的冲突,所以遭到了儒家的激烈反对。

兼爱与仁爱的区别

老子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事物矛盾对立面的相互依赖。老子认为,一事物总是与他事物相比较而在的,有美便有丑,有善便有恶,“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等。

其次,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老子关于矛盾转化的观点,最明显地表现在“反者道之动”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两句名言上。

再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的发展表现为量的积累的过程,这是自然历史的顺序。所以,人们的思维行动就应当自觉与此相符,从易到难,从小到大。而更重要的是,事物的发展既然是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物壮则老”,老子也就提出了著名的“柔弱胜刚强”的原则。也正因为如此,老子的辩证法是“贵柔”的辩证法,老子对柔弱一方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第五个ppt

从70开始

玄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自然(自然之道,具体表现为一种自然观和人生观)和名教(封建政治制度、等级制度、伦理道德的总和)是否对立统一。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第六个ppt

一般把隋代大业年间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全唐诗》中有「桂树只生三十枝」,反映了进士科每次录取名额不过三十人左右。因此,进士科出身的人特别受到推重,以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代科举考试的试卷一般不糊名,取录进士除看试卷外,还要参考考生平日的作品和声誉。因此,考生必须向那些参与决定取录名单者呈献自己平时的力作,这在当时被称之为「投卷」。向礼部投献的称之为「公卷」或「省卷」,向达官贵人投献的称之为「行卷」。

62释迦牟尼的创教活动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活动——构建、宣传自己的教法;建立僧伽生活制度。

教法主旨——在于阐发人生的痛苦、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消灭和消灭痛苦的方法。

程朱陆王:程是程颐程颢,朱是朱熹,陆是陆九渊,王是王守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