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军事行动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国内危机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国内危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全球各国陷入了轩然大波。
中国作为东方大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场大战的影响。
然而,与其他参战国家相比,中国的参战经历却不同寻常。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仅面临外部压力,还面临了严峻的国内危机。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内危机,以及这些危机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一、中国面临的国内危机1. 政治混乱与割据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各个势力对抗激烈。
北洋政府与各类军阀之间的冲突越发激化,割据现象频繁出现。
中国国内的政治混乱对于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2. 经济崩溃与物价飞涨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大幅减少,中国经济严重受损。
由于战争影响,粮食、煤炭等物资供应出现断裂,物价飞涨。
物价飞涨对中国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广大民众生活困顿。
3. 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国内危机导致社会动荡,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
在战争的阴影下,失业率上升,人们面临就业难题。
同时,食品、医药荒缺、医疗系统瘫痪等问题也使社会生活进一步恶化。
4. 欧洲移民激增与民族压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很多欧洲移民涌入中国。
他们带来了新的文化和思想,但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潜在的民族压力。
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严重,使得社会秩序进一步恶化。
二、中国国内危机的深远影响1. 发展中国共产党与农民运动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内危机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农民运动的兴起。
面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转向共产主义思想,并加入共产党。
农民运动也在危机中迅速崛起,推动了中国农村革命的进程。
2. 引发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继续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这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国家主义情绪的兴起。
在此背景下,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迅速兴起,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增强民族意识与抗日情绪中国国内危机也促使广大中国人民加强了民族意识和抗日情绪。
动荡的军阀时代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格局
动荡的军阀时代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格局动荡的军阀时代——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也不例外。
在这个战争引发的动荡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相当复杂,各个军阀势力借机崛起,导致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探讨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格局。
一、政治格局的变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以中立的立场参与战争,但受到列强的殖民统治和侵略。
战后,中国政治局势更加混乱,各个军阀势力崛起,争夺政权。
北洋政府的袁世凯逝世后,军事力量分散,多个地方政权相继建立。
广东的孙中山成立了国民党,提倡三民主义,致力于推翻外国势力的统治。
同时,各地的军阀也逐渐形成势力范围,如张作霖控制东北,冯玉祥掌控陕西等。
在这个时期,中国内战多发,政权更迭频繁,国家统一和稳定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使得政府无力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导致各地的社会秩序混乱,百姓生活困苦。
二、社会格局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战争导致欧洲的经济衰退,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机会和挑战并存的时刻。
中国开始从欧美国家引进资本和技术,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
然而,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加上内战、政治混乱的影响,社会经济情况一度非常困苦。
大量的农民和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
此外,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也受到威胁。
国民党和共产党成立了军队,利用游击战争等手段抵抗外国势力的干涉并争夺政权。
在国内,不同军阀势力之间的斗争也导致了大量的战乱和动荡。
三、经济格局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经济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战争破坏了欧洲的经济,对中国的商品出口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中国的一些传统产业如丝绸、茶叶、煤炭等在国际市场的需求有了明显增长。
另一方面,战后中国迅速引进了外国资本和技术,促进了国内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张作霖等军阀积极吸引外资,建设了大量的工厂和铁路,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键入文字]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国北洋政府出战攻击德国,出兵山东(原德国殖民地),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
的各种权益。
1918 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在三个协约国军队中差不多有14 万中国人,他们在法国的土地上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虽然中国人的这种参战行为在80 年间都是默默无闻的,但是却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节点,1919 年由中国学生发起的反对凡尔赛条约中耻辱性条款的五四运动就是这个节点的表现。
签了合同的劳工们,在乐魁索(Creusot)的工厂中努力生产,在前线挖掘法国兵的壕沟,在物资营或是后方医院里做工。
在中国政府向轴心国宣战以后,地
方指挥部更是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派到了前线。
差不多有6000 名中国劳工死于疾病、敌人的攻击或者恶劣的医疗条件,他们被埋葬在了法国西北部的两座军人公墓中。
1919 年1 月18 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
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
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
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
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北洋军出兵收复外蒙纪实
北洋军出兵收复外蒙纪实一、北洋军收复外蒙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苏俄一片混乱,十月革命后,红军节节胜利,俄罗斯远东领土落入无政府状态,原来由俄国支持的外蒙古独立势力也顿失重心。
中国北洋政府利用这个有利时机,一方面派遣徐树铮将军出兵西北,伺机收复外蒙古,一方面于1918 年决定出兵俄国西伯利亚,参加联合干涉军,屏护三江,并进一步设法收复东北失地。
外蒙古一路的总指挥是徐树铮将军。
说起来,那时的中国,虽然积贫积弱,内战不休,但是面对国家大义,依然不乏一腔热血的爱国志士。
徐树铮,江苏萧县人。
秀才出身。
北洋军阀皖系名将,文武双全,1905 年被保送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任段祺瑞部第六镇军事参议及第一军总参谋。
是段琪瑞的得力助手。
此人风流自赏,豪气干云,曾赋诗曰:“购“我头颅十万金,真能忌我亦知音。
”张学良对其敬佩有加,称为“上马杀贼,下马露布”。
萨的看法,此人乃是周公谨一流,才堪顾曲,气度狭隘,而单论外蒙一事,乃真正有利于国家社稷。
徐颇有政治头脑,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党素来具有亲近之情。
他和北洋老将徐世昌并称“两徐”,徐世昌被称为老徐,而徐树铮被称为小徐。
袁世凯称帝时,他力劝段抵制,一度被袁免职。
1917 年他主导策动了张勋赶走黎元洪,事后又讨平张勋的军事行动,任陆军部次长。
积极主张武力统一全国。
1911 年辛亥革命发生的时候,外蒙古在沙俄的威逼利诱和卖国王公的唆使下,宣布独立,脱离祖国。
孙中山、徐树铮等对此都表示强烈的愤怒,报界称为“当时中国唯一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收复外蒙失土的两个爱国者”。
但是当时中国没有能力保卫自己的边疆,所以除了抗议之外只能坐视。
到十月革命前夕中国在外蒙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外蒙已沦为沙俄的殖民地!十月革命造成的混乱把外蒙古送回到了中国面前。
但是,如何在不刺激列强的前提下,依靠有限的力量夺回这片领土呢?这就是北洋政府考虑的一个重要题目。
实际上,从一战爆发,中国政府就在考虑利用俄国在远东力量的削弱收复外蒙,具体的执行者,就是徐树铮将军。
初中历史与社会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1.2.3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同步测试(含解析)
第三框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见学生用书P10]1.北洋政府的统治(1)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采取的措施:①将临时政府从__南京__迁往__北京__;②改组__内阁__,委任自己的亲信为内阁总理;③想办法削弱__革命派__的力量,开始一步步独揽大权。
(2)袁世凯扩张武力,进一步独揽政权的做法:①袁世凯未经与国会商议便擅自签订《__善后借款合同__》,向列强借款;②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全面控制国会;③解散国会,废除《__中华民国临时约法__》和责任内阁,公布《__中华民国约法__》;④1914年12月,公布《__大总统选举法__》。
(3)接受日本提出的“__二十一条__”。
(4)复辟帝制: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改国号__中华帝国__,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
2.北洋军阀割据混战(1)北洋军阀分裂:分裂为__直系__、__皖系__和__奉系__三大派系。
(2)北洋政府统治时的中国局面: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整个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各派系轮流控制政府,政局动荡不安。
长年的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一、选择题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将临时政府从南京迁往(A)A.北京B.武汉C.上海D.天津2.如图是绘于1912年的一幅漫画。
漫画中的袁世凯正骑在木马上来回摇动,脸上流露出一幅得意的表情。
木马看起来是在运动、前进,事实上却是动而未进、原地踏步。
他装模作样的目的在于(D)袁世凯骑木马A.骗取清政府的信任B.骗取帝国主义的支持C.蒙蔽人民群众D.蒙蔽革命党人【解析】本题考查袁世凯对于民主共和的态度。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时间节点“191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袁世凯仍然打着维护共和的旗号欺骗革命党人,复辟帝制的野心尚未完全暴露。
3.1914年,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趁机提出“二十一条”,企图侵占山东等地的帝国主义国家是(A)A.日本B.美国C.俄国D.奥匈帝国4.以下有关“二十一条”的说法,错误的是(C)A.对中国权益的损害严重且涉及范围深广B.它表现出日本对中国强烈的侵略野心C.欧美列强支持日本与中国签订“二十一条”D.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解析】1914年,欧洲列强正全力投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无暇东顾。
一战中的中德断交
1917年3月14日,北京政府布告:自即日起对德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同时宣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停付对德赔款与欠款。
这一决定是经参众两院投票作出的。
国会中的研究系追随段棋瑞。
中国参战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北洋政府内部意见不一,斗争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
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
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
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
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
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
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国民政府对德意绝交宣言(1941年7月2日)“德意两国政府,竟已承认南京伪组织,是其侵略政策,显已推及远东,全又充分证明纳粹德国与法西斯意大利,已与中国之敌人同恶相济同义词俩佃政府,明知南京伪组织为日本军阀一手造成,乃竟加以承认,实为加于中国之重大侮辱,且不惜自弃其所享中国政府与人民之一切友谊。
两轴心国家此举,愈足证实世界侵略之恶势力,已结成集团,专事摧毁人类自由与文明,幸爱好和平与自由之国家,对于此种世界恶势力,英勇而坚毅之抵抗,在数量上与实力上,已日益增加,其合作愈趋密切,中国在反侵略集团中,对其所处地位及贡献,尤其处此空前困难时期,对于维持国际信义一贯努力,均堪无愧,今后尤必与各友邦尽量合作,继续奋斗,以期终达吾人共同之使命。
1919年中国在巴黎
1919年中国在巴黎1919年中国参加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美、日、意等国为了拟定对德和约,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战后帝国主义秩序,于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
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派代表出席了巴黎和会。
山东问题是巴黎和会上关于中国问题的焦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北洋政府于同年8月6日发表声明,要求美、日斡旋各交战国,保证各国在华租借地中立。
8月23日,日本政府竟背着中国政府,向驻守青岛的德军发起进攻,山东在德日之间易手。
1915年1月,日本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亟欲称帝的袁世凯遂于5月9日全部接受了日本的无理要求。
与此同时,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中国政府参加协约国集团的动议,日本政府出于阻止中国因参战而获得战后和会上的发言权的目的,也大加阻遏。
而当日本于1917年2、3月间分别征得俄、英、法、意四国对其“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之权益的确实保证后,方始同意中国于同年8月14日对德宣战。
中国对德宣战后,派出部分华工参加了欧战后勤服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协约国一员,应邀出席巴黎和会。
为了在和会上争得列强的公正待遇,中国政府于1918年12月在北京中南海总统府紫光阁专门设立了一个外交委员会,讨论提案问题。
由汪大燮任该委员会委员长,孙宝琦、熊希龄、陆宗舆、李盛铎、林长民、王宠惠、沈瑞麟、陈篆为委员,叶景莘为事务员。
委员会成立后,汪大燮、熊希龄即联名提出对和会的提案大纲五条首列破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此条中即包括归还山东的要求),余为取消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撤退外国军队和停付庚子赔款等。
大纲由全体委员于1919年1月6日讨论议决后,经总统徐世昌和代总理钱能训批准,于1月8日电达赴巴黎的中国代表,作为中国向和会提案的原则。
1月21日,中国政府代表陆征祥(时任外长)、顾维钧(时任驻美公使)、施肇基(时任驻英公使)、魏辰组(时任驻比公使)和王正廷(原在美国,代表南方军政府)五人出席会议。
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内局势
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内局势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内局势,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正值中国社会的动荡时刻,各种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以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为线索,来探讨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内局势。
1. 政治局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政治局势复杂多变。
当时的中国正被分割为北洋政府和中国国民党两个主要政治势力。
北洋政府代表着中国正统政权,由袁世凯领导。
而中国国民党则坚持民主和国家统一的理念,主要由孙中山领导。
北洋政府受到列强的影响,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实现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袁世凯在战争初期采取中立政策,但随着战争的升级,袁世凯倾向于与协约国联盟。
然而,部分国内势力反对袁世凯与列强合作,认为他在争取国家利益方面不坚定。
这导致了北洋政府内部和社会上的不稳定局势。
与此同时,中国国民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孙中山主张通过民主改革来推动国家发展,他的思想深受广大民众的支持。
国民党在战争期间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试图获取中国的国际认可。
然而,国民党内部也存在着分化和权力斗争的问题。
2. 经济局势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内经济局势也受到世界大战的影响。
战争削弱了中国的外贸,导致经济陷入困境。
同时,列强对中国进行了经济掠夺,使得中国的资源流失更为严重。
然而,战争也给了中国一些发展机会。
由于战时需求增加,一些产业如军火、医疗等得到了发展。
一些先进制造工业也在这一时期初步发展起来。
但与此同时,战争也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给普通民众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3. 社会局势社会局势也是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要一环。
战争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困难导致了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出现。
加上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矛盾,社会矛盾不断升级,导致了许多社会动乱和冲突。
此外,在战争期间,一些知识分子和学生纷纷响应国家危机的呼声,积极参与到维护国家利益的行动中。
他们组织起义并参与各种抗议活动,试图推动政治和社会改革。
北洋政府督办参战事务处及西北筹边使署军政职能探析
北洋政府督办参战事务处及西北筹边使署军政职能探析作者:刘迪香来源:《中州学刊》2008年第04期摘要: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专门成立了督办参战事务处,负责参战事务。
战后改为督办边防事务处。
督办参战事务处所辖参战军也改为边防军。
此外,又另设西北筹边使,西北边防总司令,负责西北边防事务。
其职能以及独特的人事安排使其对民国军阀政治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它使北洋军事集团由军事派系联合控政走向军事寡头派系控政,使派系军队及其战争直接成为民国内政的筹码与工具。
关键词:北洋政府时期;督办参战事务处;西北筹边使;西北边防总司令中图分类号:K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4—0191—03收稿日期:2008—02—13作者简介:刘迪香,女,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湖南城市学院城市发展系副教授。
督办处、西北筹边使署的军政职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参战问题对我国当时北京政府政治机构设置及其权力失衡的作用与影响较少论述。
当时督办参战事务处(下文简称“督办处”)的设置,以后西北筹边使及西北边防总司令的设置以及职能的行使对民国政治尤其是军阀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一,督办处的设置使中央政府机构权力配置失去平衡;西北筹边使署的设置则使超省级军政使职之间区域军政权力配置失去平衡,进而直接导致了北洋军事集团的公开派系化,使民初政治由形式上的文武官僚军绅联合执政(督军团是其形式)走向公开的军事寡头派系控政。
督办处、西北筹边使等职署的设立和职掌1917年12月18日,北京政府冯总统任命段祺瑞为参战督办,次年2月25日,以教令形式颁布了“督办参战事务处组织令”。
①规定,督办参战直隶于大总统综理国际参战事务。
下设参谋长一人,承督办之命佐理一切事务。
另设参赞,参议若干人。
由督办分别聘委。
处下设参谋、外事、军备、机要、四处及副官长。
处长及处员由督办选派,副官无定员。
细则由督办另定之。
督办参战事务处于同年3月1日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
段祺瑞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编辑本段延伸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建立的国家联盟。参与该联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数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在1915年5月加入协约国。三国同盟遂告瓦解。世界大战末,美国加入协约国,同盟国最终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的共有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时称奥斯曼帝国)4个国家。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皇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又因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与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柏林会议[3]
持续时间: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波及地区: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亚洲
结果:协约国获胜、同盟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直接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对立
一战中国参加了吗
编号:________________ 一战中国参加了吗一战中国参加了吗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期间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一战时中国没有直接参战,但是有十余万劳工赴欧洲参与了挖筑工事等活动。
中国具体怎样参加一战的参加了。
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
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洋政府提供了大量贷款,并协助组建和装备一支中国参战军,其贷款还被用于安福国会庞大的贿选开支。
同年9月,北京政府与日本交换了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作为借款的交换条件之一,又交换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其主要内容为:1、"胶济铁路沿线之日本国军队,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
2、关于胶济铁路沿线的警备:日军撤走,由日本人指挥的巡警队代替。
3、胶济铁路将由中日两国合办经营。
北洋政府在换文中,对日本的提议"欣然同意"。
驻日公使章宗祥向日本政府亲递换文,后来北京学生痛殴。
在中国对德宣战,与日本同为战胜国,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没有收回,反而被日本扩大了,这一换文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
关于中国参战问题(1)“日本影响说”:吴瑞认为,一战期间北洋军阀内部在中国参战问题上的争执即“府院之争”,其实质是美日两国争夺对中国控制权斗争的反映,其结果是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参战派取得了胜利,即日本侵华势力取得了胜利。
(2)“美日共同影响说”:李子雄认为,中国参战是美日两国共同影响的结果。
美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中国在参战问题上的外交僵局,美国参战给中国参战打下了客观基础;日本则通过政治上操纵中国军阀和经济上收买中国军阀使之同意参战。
美日两国在中国参战问题上都起了重大作用。
一战时中国在干什么一战时中国并不是主战场,但是在国外的中国劳工也为一战牺牲了不少,总体上来说一战不算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中国算是战胜国,但是在战后不平等条约的签署上还是被欺负了。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情报战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情报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一次信息战争的开端。
作为一个在战火中尚未独立的国家,中国在这场战争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然而,中国的军事情报部门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自身和友邦提供了关键的情报支持。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情报战,展示中国的情报机构如何运作并产生积极影响。
一、情报机构的建立和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军事情报机构主要由北洋政府设立,其中最知名的是蒋光鼐创办的军事情报局。
这些机构通过收集、分析和传递情报,为军事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首先,情报机构帮助中国了解战争各方的动态,包括战略部署、兵力调动等,为中国政府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了重要情报支持。
其次,情报机构还承担了对外交战略的支持任务,通过收集并交换情报,推动与友邦的合作,以共同应对包括日本在内的敌对势力。
二、情报收集渠道的多元化为了获取丰富的战略情报,中国军事情报机构不仅利用自身特工队伍,还积极和世界各国的情报机构进行合作。
例如,中国透过驻外使领馆和商务机构,获取了大量来自各国的战略情报。
此外,一些中立国家的记者和学者也成为情报机构的重要合作伙伴。
他们以新闻报道和学术研究的身份,深入战区,获取实时的情报信息。
多元化的情报收集渠道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情报资源,加强了中国在战争中的情报优势。
三、情报分析与信息共享收集到的情报必须进行精确的分析和研究,才能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
中国的情报机构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对收集到的情报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为政府高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情报机构还加强了与友邦情报机构的信息共享,通过交换情报和合作进行战略对接,共同应对敌对势力的威胁。
四、情报的应用与成效中国的军事情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中国情报机构成功地获取了关于日本对德国发动战争并吞岛屿的情报。
这为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提供了重要情报,保护了国家安全。
其次,中国情报机构还成功获取了意大利战争计划的情报,使中国政府对于意大利参战加深了认识,为后续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情报依据。
中国的战争英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杰出人物
中国的战争英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杰出人物中国的战争英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杰出人物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战争,涉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
尽管中国当时并未参战,但仍然有一些杰出的中国人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中国的战争英雄。
他们或在战场上勇猛善战,或在外交战略上做出卓越贡献。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脱颖而出的中国杰出人物。
一、胡汉民将军(1863-1924)胡汉民将军是中国北洋政府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担任中国北洋政府的军事顾问,并与盟国合作,为中国争取了参战国地位。
胡汉民将军还成功组织了中国劳工团,派遣劳工前往法国、英国等盟国提供劳动力支持。
他的外交手段和军事策略为中国争得了大量的国际声誉和资源支持,成为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代表。
二、刘振华上将(1874-1928)刘振华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军事家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曾担任中国远征军司令,率领中国远征军参与了对德国在山东的战斗。
在战斗中,刘振华上将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果。
他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指挥,使中国远征军成为了战场上的佼佼者。
三、徐树铮将军(1887-1945)徐树铮将军是中国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和军事家,也是中国现代海军的奠基人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中国海军训练和作战中心的主管,致力于提升中国海军的战斗力。
他积极参与对德国在青岛的进攻,为中国军队在该地区迅速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树铮将军的英勇和卓越领导为中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崭露头角,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四、陈廉伯(1891-1954)陈廉伯是中国出色的军事家兼外交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重要代表。
他在中国北洋政府中担任外交官职务,致力于为中国争取国际支持和参战国地位。
陈廉伯还在国际和平会议上积极代表中国发声,并为中国在国际上争取利益做出了重要努力。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题-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选修3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英国首相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甚至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遍布全球的问题。
”这表明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A.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B.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C.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D.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2.下表是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的《各强国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A.工业革命开展时间的先后决定了其工业的排名次序B.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强国走向衰弱C.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D.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国发展不平衡3.某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下表中协约国在1914-1917年三种战略物资生产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最有可能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两大军事集团战略物资生产表(单位:百万吨)A.美国加入协约国阵营,放弃中立B.苏俄和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C.意大利的倒戈D.同盟国集团内部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影响了经济4.对欧洲而言,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A.双方不分胜负B.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C.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D.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香奈儿女士设计出简洁便利的女士裤装与夹克,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因素是这一时期()A.和平主义思潮盛行B.民族主义思潮盛行C.大批妇女进入生产部门D.物资消耗非常巨大6.1914年8月2日英德双方谈判时,德国首相指出:“你们是否要为一张废纸(指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条约)和我们开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承担着光荣的责任,要保卫一个弱小邻国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
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
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1]
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1]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1897: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意大利参加德奥集团:协约国1892: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构成。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
巴尔干:欧洲火药桶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引发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起战争。
第一次世界爆发1914年8月: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
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
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使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11月:土耳其参加同盟国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
1915年10月:保加利亚参加同盟国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1916年3月:葡萄牙参加协约国。
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
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
1917年4月:美国参加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1917年日本参加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公布退出大战。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9月——10月:协约国开场最后的进攻。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年1月:希特勒为德国总理,法西斯专制统治建立。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构成。
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合约)。
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一战年表
一战年表1879年在德国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首先缔结了“同盟条约”。
该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
1882年(德国利用意大利和法国在争夺殖民地中的矛盾,把意大利拉入了同盟国。
)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同盟的核心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
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1904年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调整了同法国的关系,签订了协约。
1907年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调整了同俄国的关系,签订了协约。
这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1914年①、德军根据战前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
②、8月,德军攻入法国,直逼巴黎。
一部分德军进攻速度过快,法国总司令抓住机会,趁德军立足未稳,及时调动英法联军展开反攻。
8月,在西线,俄军出人意料地攻入东普鲁士,迫使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到东线。
德军在随后的反攻中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境内。
但同时俄军也打败了奥军,深入奥地利境内,双方开始进入对峙局面。
东西两线的战事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
③、9月5日,双方投入152万人在马恩河地区展开大战,最后德军被迫撤退。
马恩河战役是本次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它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④、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德奥把进攻重点放在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斗。
但是俄军未被彻底打垮。
德军的计划再次落空。
1916年①、战争的重心重新回到西线。
②、2月,德军发动凡尔登战役。
德军准备把凡尔登作为“碾碎法军的磨盘”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德军出动了飞机和飞艇,使用了毒气弹。
法军在总司令霞飞的指挥下,摆脱了被动局面,之后开始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德军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
凡尔登战役前后持续10个月(时间最长),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转折点),法军站稳了跟脚,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 年至 1918 年的世界范围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 (1914 年 7 月—1918 年 11 月) 是一场 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 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 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是帝国主义列 强争霸世界的标志。
战争过程主要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为 首的协约国之间的战斗,中国北洋政府于 1917 年 8 月 14 日对德、奥 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并导致了亚洲西部和 欧洲东南部、非洲北部的奥斯曼帝国、欧洲中部的德意志帝国、欧洲 东部和亚洲北部的俄罗斯帝国、 欧洲中部的奥匈帝国四大帝国土崩瓦 解,并促成国际联盟的成立。
名称 参战方 参战方兵力 结果 主要协约国 开始标志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盟国、协约国 6500 万左右 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战胜 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美国 1914 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伤亡情况 地点 主要指挥官 威廉二世、 弗朗茨· 约瑟夫一世、 穆罕 默德五世 乔治五世、 尼古拉二世、 威 尔逊 欧洲、 太平洋、 中东、 地中海与非洲、 亚洲部分地区 协约国总士兵阵亡: 5,497,600 同盟国总士兵阵亡: 3,382,500 交战双方受伤总数:1000 万左右 平民死亡总数:6,493,000 主要同盟国 导火线 结束标志 影响 战后条约 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 1914 年 6 月 28 日萨拉热窝事件 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 影响着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 《圣日耳曼条约》《纳伊尔条约》战后世界格局 欧洲列强实力下降、美日兴起 性质 帝国主义战争侵略性、非正义同盟国中文名 同盟国 成 员 德、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建立的国家联盟。
参与该联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 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意大利等数个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意 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在 1915 年 5 月加入协约国。
综合探究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是最早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中国抗日战争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 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由中国军民独立抗 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开始,发展到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融 为一体,始终把日本陆军主力牢牢地牵制在中国战场,歼 灭了大量的敌人。中国抗日战争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历时 最长、牺牲最大,对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 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的地位与作用,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军事工业对比
工业产值 钢铁总产量
中国 13.6亿美元
4万吨
日本 60亿美元 380万吨
飞机年产量 大口径火炮年产量
坦克年产量
基本无生产能力 无生产能力 无生产能力
1580架 744门 330辆
汽车年产量
无生产能力
9500辆
比较结果 1∶4.4 1∶95
/ / / /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抗日战争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是否有 军事行动
中国战场与 整个战争的 关系
中国与主要 大国的关系
中国在战后 国际组织中 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
输出华工到 欧洲前线 无关紧要
不平等
胁从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
坚持长期对日作战,中国 远征军两次赴缅作战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东方主战场
走向平等
是联合国创始国和联合国安理会 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3.正是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才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 胜利。
以上三国领导人对中国战场的评价是怎样的?
中国抗日战场牵制和消耗了大量日军,极大 减轻了其它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在欧洲、非洲和亚 洲其他战场的压力。
中国的军事战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战计划
中国的军事战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战计划中国的军事战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战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全球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
虽然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直接参战,但中国对于战争的态度、军事战略以及作战计划都有所调整。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战略和作战计划。
一、战争局势下的中国军事战略调整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已经深受列强的列强势力范围控制,军事实力较弱。
因此,中国军事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保卫国家领土和保持中立。
中国政府认识到战争对于国家的危险性和不可预测性,并坚持“自卫自助”的原则。
二、参战国家的挑战与应对尽管中国没有直接参战,但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面临着来自不同参战国家的挑战。
首先,日本对中国实施了侵略,试图加强其在中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控制。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措施,包括与列强协商、自卫抵抗等,以维护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
三、军事战略与国内政治稳定的关系中国政府意识到,保持国内政治稳定对于实施军事战略至关重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内部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北洋政府的腐败和军阀混战等。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维持国内政治稳定,为实施军事战略创造有利条件。
四、与列强的合作与抗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与列强之间建立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和抗衡关系。
中国政府利用列强对战争产生的分裂和矛盾,以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和空间。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和平调解,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五、军事战略的调整与经验吸取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军事战略进行了调整,并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
中国军队通过观察各国作战经验和战术,逐渐摸索出一些适合当时国情的战术方法和军事思维。
这些经验对于中国未来的军事建设和战略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之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中国国内产生了重要的军事现代化推动作用。
中国政府在战争期间深刻认识到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性,并积极推进国内军事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军事行动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多次爆发经济危机。
因为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国与国之间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资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特别是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即以“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
1914年,战争首先在欧洲爆发(意大利为了己方的利益最终倒向了“协约国”),随后战火波及亚、非,战争直到1918年11月宣告结束,事实上战火并未能马上熄灭,仍然在世界某些角落继续燃烧。
一战爆发之后,当时中国主政的北洋政府于1914年8月宣布中立。
但邻邦日本却于同月对德宣战。
接着,日英联军向盘踞在山东的德军发起进攻。
在攻占青岛之战中,日军出动了三万人,三十九艘战舰,英军出动了一千五百人,两艘战舰。
而德军在山东青岛仅拥有五千人及五艘战舰。
德军寡不敌众,向日英联军投降。
日、英、德在山东交战时,北洋政府实际上按日俄战争的先例,保持了中立。
日英对德的军事行动局限于山东。
山东战事结束之后,德奥在华仍旧据有天津、汉口等租界,并保持着驻军。
1917年德国宣布进行无限制潜艇战,北洋政府步各国后尘对德宣战。
(此时袁世凯因为称帝而在全国的一片反对声中死亡,北洋政府的首脑接连换人,外交政策亦有变化)
北洋政府在对德宣战的同时,马上出兵收回了德奥二国在中国境内的租界。
(包括天津和汉口)德奥二国在租界内的驻军被北洋军勒令解除武装,其武器被没收;德奥二国在租界内的兵营也被北洋军接管,其士兵被监视。
至此,自日英出兵山东之后,德国在华残留的兵力被北洋军彻底清除。
同时,德奥二国与满清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不再被北洋政府承认,其治外法权被撤销。
每年付给德奥二国的庚子赔款亦被北洋政府一笔钩销。
(战后,北洋政府于和德国于1921年5月20日订立协约,德国声明取消在华特权。
“此协议为中国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以来,第一次缔造的平等条约。
”《中国不平等条约之废除》王世杰、吴庆育著)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了俄国革命的诱因。
1917年俄国革命之后,退出协约国,并与德国单独媾和。
俄德两国于1918年3月3日签定和约,俄国宣布退出战争。
苏俄退出战争之举在政治上是冒着重大风险的,德国把苏俄当战败国看待,而协约国则认为苏俄与德国单独媾和是背信弃义的行为。
苏俄在国际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
俄国局势动荡不安,内战风起云涌。
其国内新旧两派的冲突甚至波及到了在华的俄人。
并直接导致了北洋政府收回中东铁路与哈尔滨至长春铁路的管理权。
“欧战未开之前,俄国驻防哈尔滨之军队约三万左右,守备中东铁路与哈尔滨至长春铁路之军队约六万左右,及其与德奥开战之后,这种军队大部分开赴于欧西战场,其残留北满之军队,自俄国革命后,分为新旧两派,屡起冲突,不能融洽。
至民国六年冬,冲突之形势益急,哈尔滨总领事馆兼中东铁路督办霍尔哇拖系旧党首领,失其统率能力,至不能维持秩序。
吉林地方官恐酿成变化。
由师长高士滨于民国七年一月十日拂晓,率军围俄营,迫令解除武装,由霍尔哇拖将乱兵送回俄境。
所有中东铁路与哈尔滨至长春铁路之守备,改由中国军队负责。
自是,俄国北满铁路守备权为中国收回”(《中华民国丛书》第一编之《中国近时外交史》第608页,刘彦著》)
北洋军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以陶祥贵为中东铁路一带警备司令,么培珍为副司令,高士滨为会办。
除原有么培珍团长率两营及学生兵在哈尔滨布防之外,还加派了三营兵力分别驻在哈埠、阿城、海林。
其中在1917年12月26日的行动中,就有四千俄军被解除武装。
此后还多次遣散俄人擅自召集的士兵。
北洋军对中东铁路一带俄军的军事行动得到了协约国的支持。
各国还认为倘若中国的兵力不足应付时,协约国将以武力支持。
在民国七年至九年间,中国除收回中东铁路与哈尔滨至长春铁路的管理权之外,还收回了长期被俄国人把持的哈尔滨行政权及警察权。
同时,俄国在汉口及天津的租界及治外法权亦被中国政府收回。
庚子赔款及其年额,均以俄国特多,在此期间,亦被一笔钩销。
当时同盟国有二十多万战俘滞留在西伯利亚。
苏俄与德国单独媾和之后,协约国担心苏俄会将海参崴的军需品售与这些战俘,用来对付亲协约国的捷克兵团。
甚至担心这些战俘会侵占西伯利亚——这成了协约国决定出兵西伯利亚的借口之一。
总之,英法美日等国为了巩固对德作战的后方,也为了角逐远东的利益,决定共同出兵西伯利亚。
这次军事行动,北洋政府亦派兵参与其中。
1918年4月,北洋海军首先从上海出发进驻海参崴,陆军也随之出兵。
北洋军队出征西伯利亚的序列如下:
海军代将:林建章
(一)海军:海容号巡洋舰(标准排水量29500吨、主机功率7500马力、航速195节、航载火炮22门、鱼雷发射器1具、全舰官兵253名)
(二)陆军:驻崴支队(共3000人,由第九师三十三团第一、第二、第三营及三十五团第一营和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各一个连组成)
北洋军在西伯利亚主要分驻海参崴、双城子、伯力、绥芬河等地,担任护路、护港等警备工作。
其间并没有经历大的战斗,完成任务后于1921年陆续回国。
巧合的是,就在北洋政府出兵西伯利亚期间,苏俄多次宣扬要取消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要放弃在华特权。
北洋政府还有以下的参战措施:一,运大量粮食给协约国;二,向欧洲输出华工约十一万五千人;三,派出一个军事调查团至法国,组织督办参战事务处;四,与日本签订《中日陆、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1918年签订,1921年取消)五,大规模筹组“参战军”。
(当“参战军”组建完毕时,一战已经宣告结束,北洋政府遂改之为“边防军”)其“参战军”序列如下:参战督办:段祺瑞
参战军训练处:靳云鹏
参战军教导团:陈文运
参战军士教导团:曲同丰
参战第一师师长:曲同丰
参战第二师师长:马良
参战第三师师长:陈文运
在此期间最值得一提的是北洋政府收复外蒙的军事行动。
根据1915年的《中俄蒙协约》的规定,外蒙自治,中国虽为外蒙的宗主国,但中国军队不能进入外蒙。
俄国革命之后局势动荡不安,外蒙暂时失去了靠山,经济陷入困境,便重新向中国靠拢。
当时北洋政府派驻外蒙的都护使兼库伦办事大员陈毅乘机与外蒙当局商议派兵进入外蒙。
1918年6月北京政府派
绥远高在田团长率领马队两营改称步兵一营进入外蒙,并于1919年3月进入库伦。
另外,都护使兼库伦办事大员陈毅亦在当年出兵逐渐收复乌梁海地方及科布尔所属的蒙旗。
外蒙局势发展最终促成北洋政府宣告取消外蒙自治,并派徐树铮将军率兵调防外蒙。
徐树铮当时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总司令,隶属段祺瑞的督办边防事务处,而督办边防事务处就是于1919年7月20日由督办参战事务处改编而成。
徐树铮将军率领由准备对德作战的参战军改编而成的边防军成功进驻外蒙。
因为《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有以下内容:“中日两国各派遣其军之一部对于贝加尔州及黑龙州各取军事行动,其任务在救援捷克斯拉夫克军,并排除德、奥两国及为之援助之势力,行动于该方面之中国军队应由日本军司令指挥;中国军队之一部应于库伦至贝加尔湖方面行动,如中国于该方面希望日军参加,日本亦可派往,并由中国军司令官指挥,中部蒙古以西之边境应由中国自行巩固防备。
”所以北洋政府出兵收复外蒙,亦可视作是配合协约国在西伯利亚的军事行动。
北洋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日本名义上是盟友。
其实野心勃勃的日本处处与北洋政府为难。
就以北洋政府收复外蒙为例,日本把外蒙取消自治视为其经营外蒙的重大挫折。
日本政府阴谋重新恢复外蒙自治,并把外蒙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遂暗中支持俄国白匪、蒙匪乘北洋直皖内讧之机,于1921年12月占领库伦,据说蒙匪军中的日本指挥官有六十多人。
随后苏军亦以追剿白匪为名进入库伦,成立了“蒙古人民革命政府”。
日本对外蒙的干涉致使外蒙最终沦入苏俄之手。
日本的野心并不局限于外蒙,本来按照协约国原定的出兵西伯利亚的决议,各国出兵的人数应以七千为限。
但日本人一开始经海参崴出兵即达一万多人,而散布在中国东三省的士兵尚有数万,日本企图乘机扩展的野心昭然若揭。
1920年3月12日,日俄军队在俄领土庙街发生冲突。
北洋军队正有军舰四艘停于该处,日军事后指责北洋军舰曾炮击日本军民,而且还供给俄军以武器弹药,从而将北洋军舰兵丁及侨民五千多人围困在麻郭地方,后经北洋政府与日本政府协商得到解决。
日本还企图重新霸占中东路权,擅自把军队开入北满中东路沿线地带,与护路的北洋军为难,双方多次发生冲突。
日本向协约国提出要求把中东路沿线的北洋军置于日本西伯利亚干涉军司令大谷的指挥之下,但被拒绝。
日本遂暗中唆使俄国白匪在中东路沿线捣乱,制造北洋军无力维持中东路秩序的假象。
日本在凡尔塞会议上提出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北洋政府没有签字。
而国内人民则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
中国人民不想当傀儡,但中国的崛起不符合日本控制东亚的根本利益,尽管一战已经结束,未来的中日之战将不可避免。
主要参考书刊:
《近代中国史》郭廷以著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王云生辑
《中华民国外交史》张忠绂著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参战军》郭凤宏著《中国不平等条约之废除》王世杰、吴庆育著《中国近时外交史》刘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