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佛教传播的社会文化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6

唐代长安佛教传播的社会文化心理

王早娟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唐代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西京长安城中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对佛教的接受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佛教满足了民众的多重社会文化心理需求,即:情感需求、知识需求、政治需求、宗教需求及娱乐需求。

关键词:唐代;长安佛教;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K24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4-0146-04

唐代的长安城被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所包围,朝廷上,君主不吝巨额资财建寺纳僧,士大夫们奉佛趋之若鹜,他们以能够与各大寺院中的高僧往来谈佛为幸;文人通过各种文学体式表现佛教文化和情感;民众更是积极甚至狂热地信奉佛教。这种现象的产生,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

一、情感需求

这主要表现在那些本身并不笃信佛教的文人士大夫身上,他们与僧人交往,完全是出于对其文采和人格的钦慕。唐代长安文人士大夫有一些并不喜好佛教,甚至恶言相向,韩愈就是其中一位。他在 谏迎佛骨表 中对国家级的佛事活动进行尖锐的攻击: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但韩愈也曾与僧人交游,从其诗文可知,与他交游的僧人有澄观、文宣等。考察韩愈与僧人交往的心理,主要在于对僧人文采的爱慕,如他在 送浮屠令纵西游序 中表达了这样的心理:

其行异,其情同,君子与其进,可也。令纵,释氏之秀者,又善为文,浮游徜徉,迹接天下。藩维大臣,文武豪士,令纵未始不褰衣而负业,往造其门下。其有尊行美德,建功树业,令纵从而为之歌颂,典而不谀,丽而不淫,其有中古之遗风与!乘间致密,促席接膝,讥评文章,商较人氏,浩浩乎不穷,愔愔乎深而有归。于是乎吾忘令纵之为释氏之子也。

这段文字充分表明了韩愈与僧人来往的真实心理,令纵对学问的执著态度,令纵文采的典丽,学问的深奥,这些才是韩愈看重的,他根本没有把令纵的僧人身份做以考虑,这只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需求而非其他。

李白与僧人的交游也是出于这样一种心理需求。李白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他对道教情有独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李白与僧人交往并非是为了学习佛教义理, 他所接近的僧人,都是佛门的佼佼

作者简介:王早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唐代文化、长安文化。

韩愈: 韩昌黎集 卷39。

韩愈: 韩昌黎集 卷21。

者。他的着眼点只在于僧人的学识、才华、气质、风度、操守、品行 。他的 赠僧行融 、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 两首诗中提到的僧人都是富有文采,气格非凡之人。李白与韩愈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对佛教义理并不是完全摒弃的。

还有一种士大夫与僧人来往是为了疗治心灵的创伤,李翱就是如此。他早年力主排佛, 清停率修寺观钱状 说: 佛法害人,甚于杨、墨 , 实有蠹于生灵 。他在 去佛斋 中又说到: 故其徒也,不蚕而衣裳具,弗耕而饮食充,安居不作,役物已养己者,至于几千百万人,推是冻樏馁者几何人,可知矣。于是,筑楼殿宫阁以事之,饰土木铜铁以形之,髡良人男女以居之,虽璇室、象廊、倾宫、鹿台、章华、阿房弗如也。是岂不出乎百姓之财力欤? 这些言论可见他当年是如何强烈地反对佛法,但当他被贬为朗州刺史时,他却通过谒见药山禅师学习佛法,希求取得内心平衡。

二、求知需要

有些文人接触佛教,完全是为了求知。中唐白居易就是这样的一位文人。白居易极好读书,他在 与元九书 中提到自己少年读书的情形: 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 读书如此用功,以至于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嘴巴也因为读书过多而生了口疮,手肘因为写字读书而长了茧子,读到整个人都有未老先衰之态,真是令人钦佩!后来当他接触到佛法时更是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他涉猎佛经十分广泛,有 华严经 、 法华经 、 维摩经 、 首楞严三昧经 等。这表现了他学习佛教知识,不局限于某一个教派,而是广泛接受。这从他的诗歌中也可以看出来。白居易有 春晚登大云寺南楼赠常禅师 、 僧院花 等作品都写到了自己苦读佛经的情景。白居易结交僧人也十分广泛,他曾与高僧慧琳、惟宽、神凑、甄公、智常、道标、如满寂然、智如等来往,多是为了求取学问。柳宗元修习佛法也是为求知所需。他在 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 中说: 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吾独有得焉。且佛之言,吾不可得而闻之矣。其存于世者,独遗其书。不于其书而求之,则无以得其言。言且不可得,况其意乎? 由此可见,柳宗元主张读佛经。柳宗元在长安时也与文畅、灵澈等法师有密切交往。韩愈曾写信给柳宗元,叫他不要接近佛教,柳宗元却回答说 浮屠之教,往往与 易 、 论语 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 在这篇文章中,他还批评了韩愈对佛教的态度: 退之所罪之,其迹也 , 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

唐代出于求知的心理而接触佛教的士大夫不在少数,在他们眼中,佛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观其门庭,入其堂奥,或者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或者可以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服务,或者可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为能够从根本上攻击佛教服务。

三、政治需求

出于政治的目的而大力接近佛教,弘扬佛教的主要表现在唐代统治者身上。 在唐朝二十个皇帝中,除了武宗李炎,最后反佛以外,其余的,都是利用佛教的(而且,多少都是非常佞佛的) 。唐太宗时, 太宗实以不信佛见称 , 及即皇帝位,所修功德,多别有用心。贞观三年之设斋,忧五

147唐代长安佛教传播的社会文化心理

郭绍林: 唐代士大夫与佛教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9页。董浩等: 全唐文 卷67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888页。柳宗元: 柳河东集 卷2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23页。柳宗元: 柳河东集 卷25 送僧浩初序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23、424页。郭朋: 隋唐佛教 ,山东:齐鲁书社,1980年,第27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