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社区环境
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早期家庭教育的指导有限也加剧了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压力。在笔者调查地区,农村有线广播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乡村图书馆内几乎没有什么藏书,农村的教育宣传工作也很少涉及早期教育,而乡村偶尔举办的文艺活动也几乎没有涉及早期教育的内容,村委会、村妇联也并未把早期教育列入工作范畴。总之,社区教育资源的有限,无疑使祖辈们无从得到指导而加大其家庭教育的难度。
1.2家庭内部主观因素对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
1.2.1亲子关系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的亲子关系也影响着其家庭教育的质量。一方面,祖辈们过多的劳动时间与劳动量直接缩短了他们与"农村“留守幼儿”的亲子互动时间,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另一方面,老人往往更溺爱孩子,在亲子互动中,他们往往过与顺从、妥协,导致亲子关系的不平等化,直接使老人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逐渐削弱,影响家庭教育的顺利进行。此外,父母与“留守幼儿”的长期分离也导致了双方关系的疏远也影响了父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的确立。这一切均影响了家庭的正常开展。
三、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幼年期,个体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社会化的,因此家庭是幼儿早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1、家庭内部因素
1.1家庭内部客观因素对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所产生的教育效果绝不仅仅是由于家庭的某一个有关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家庭内各种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2、家庭教育方法的陈旧性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方法较陈旧。主要表现在强调机械传授法的大量使用。在广大农村“留守幼儿”家庭识字、计算教育中,老人们往往是让孙辈进行简单的重复,注重的是自身的灌输过程,忽视了幼儿的接受、理解过程。
3、家庭教育观念的陈旧性
农村“留守幼儿”抚养者的教育观念的陈旧性主要表现为:在家庭养育观上,农村“留守幼儿”抚养者比较看重养儿的“防老”作用,表现为“为个人、为家庭”型的家庭养育观,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在儿童发展观上,很多老人强调“树大自直”的观点,过于看种成熟的作用;在家庭教子观上,相当一部分“留守幼儿”抚养者倾向于轻家庭、自身的教育职责、任务,重幼儿父母、学校的教育职责及任务。
[1]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10月23日
“留守儿童”——特指因父母双双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中并被托给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孙辈的隔代监护抚养方式或叔、姨、舅、姑、兄、嫂、姐等,其父母回家探望孩子的次数少,时间短。
韦凌云
学前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所受到的教育将影响其一生。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缺失、隔代抚养的缺陷以及农村幼教发展滞后等使得“留守幼儿”的“留守”处境比学龄留守儿童更为艰难,“留守”给他们的发展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他们是更“容易受伤害”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利益急需得到关注。由此,笔者把研究的视角定位在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上,以唤起家长及相关部门对这个群体的重视。
1.1.1家庭结构
父母双双长期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家长与孩子的相互作用,导致家庭教育出现失调现象,从而影响着农村“留守幼儿”的社会化过程。我国学者曾对家庭结构与幼儿个性发展进行相关研究。研究者认为,三代人家庭比两代人家庭在教育子女上有更多的弱点,祖辈对孙辈多偏重于养育。而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基本上是“隔代家庭结构”(这是一种特殊的三代人家庭),这种家庭在教育子女上有更多的弱点,一方面,祖辈多偏向于养育,较溺爱孩子,易使“留守幼儿”过于放纵、任性、唯我。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幼儿”长期缺乏父母亲的抚养与教育。而父母亲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在幼儿的社会情感、社会认知、社会交往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父母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结构的特殊性,造成了农村“留守幼儿”生活中“重要他人”的缺失,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
1.2.2教育期望
农村“留守幼儿”父母亲及其抚养者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期望也影响着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当前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幼儿”的父母亲多为青年,在陌生的城市中,他们挣到了票子,同时也忍受着被歧视的目光和不公平的待遇。他们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但在学历依然极大地影响着人们职业定位的今天,却又感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自卑与自强的矛盾使他们对子女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希望,也抱有较高的教育期望。祖辈们对农村“留守幼儿”也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他们大多希望孙子(女)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在城市中谋个好职位并能光宗耀祖。从严格意义上说,农村“留守幼儿”父母与祖辈对“留守幼儿”的教育期望均过于理想化,也体现出功利化的一面,这种较功利性的教育期望使他们更关心农村“留守幼儿”的智育,导致家庭教育的片面性。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教育;家庭教育
பைடு நூலகம்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农村家庭经历着深刻变化,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留守家庭的大量出现。在很多贫困落后乡村,由于许多父母选择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小孩呆在乡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夫妻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年幼的孩子被留在了农村,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留守幼儿”——特指因父母双双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中并被托给祖辈抚养的幼儿。据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多万人,并呈继续增长趋势。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基本上采用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孙辈的隔代监护抚养方式,其父母回家探望孩子的次数少,时间短,家庭教育的责任也就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承担起来了。
1.1.2抚养者劳动时间
调查显示,相对农村同龄人而言,农村“留守幼儿”抚养者的劳动时间更长,劳动量更大,抚养者劳动时间与劳动量的增加对于子女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劳动时间的延长,一方面祖辈用于家庭教育的时间相应减少,另一方面祖辈在家庭教育上付出的精力也会受到限制。在以往的农村家庭教育研究中,大多指出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无目的性、无计划性,但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在很多时候却连这种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的家庭教育都无法保障。
1.1.3家庭经济状况。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在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从而对其家庭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出于补偿的心理,农村“留守幼儿”父母和老人在经济上对农村“留守幼儿”往往是有求必应的。这不利于“留守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1.1.4抚养者文化素养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其抚养者的文化素养。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研究也早已证明:一般情况下,抚养者文化素养对孩子的学习、品德有重要的影响因素,二者一般是成正比关系,因为文化水平高的抚养者往往在孩子教育上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农村“留守幼儿”的抚养者基本上是50—70岁的老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其中不乏文盲或半文盲者,这无疑会影响其家庭教育观念、能力和方法等。
4、“留守幼儿”与父母间亲子教育长期缺失
由于各因素的制约,农村“留守幼儿”远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亲子教育的长期缺乏。长此以往,影响了农村“留守幼儿”对父母的信任与依恋。教师无法与家长沟通孩子成长情况,有些孩子对学校老师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两头欺骗,使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管理陷入尴尬之中;学校和村组也几乎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和监管。此外,一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治安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着经济落后、文化荒芜、治安混乱的严峻形势,尤其在外出打工人数较多的地区更为突出,偷盗、入室抢劫时有发生,乡风民风堪忧。这些外部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十分消极的影响。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业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姓名:张智渊
班级:07小教(学前)
学号:12007240880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单位:宁大教育学院作者:张智渊学号:1200724088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农村家庭经历着深刻变化,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留守家庭的大量出现。在很多贫困落后乡村,由于许多父母选择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小孩呆在乡村,形成数量庞大的留守家庭、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多万人,并呈继续增长趋势
学界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已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还显得相对薄弱。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引起社会更多人士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关注。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农村家庭经历着深刻变化,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留守家庭的大量出现。在很多贫困落后乡村,由于许多父母选择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小孩呆在乡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夫妻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年幼的孩子被留在了农村,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留守幼儿”——特指因父母双双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中并被托给祖辈抚养的幼儿。据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多万人,并呈继续增长趋势。学界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已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还显得相对薄弱。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引起社会更多人士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关注。
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1、家长要高度重视和不断改进对孩子的教育
留守家庭的孩子缺乏父母的日常教养,祖辈作为留守家庭的支撑者和家庭教育的代行者,往往把对孙辈的教育仅看作他们繁杂事务中一个小小的部分,甚至当作可有可无的、无可奈何的负担或排遣孤独的小伙伴、玩偶。应该帮助这些祖辈从观念到行为将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教养上,而不是放在起早摸黑的农活儿上;既要满足孙辈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又要严格管教他们的不良思想和言行,切忌溺爱、纵容。尤其是处于非“常态”位置的父母更不能因在外打工而忽视其教育责任,要讲究教育的方法与策略,改变出于“愧欠”心理而实施“物质补偿“的做法;加强与孩子的电话、书信交流,及时掌握孩子的成长状态,尽多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抚慰与思想上的引导。
2、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
首先,促进经济发展,革新家庭生育观和教育观。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由于经济落后,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应通过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在经济上逐步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增强自我养老保障能力,从而促使其改变落后的生育观、教育观以及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
1、家庭教育内容的片面化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内容的片面化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内容的片面化体现在忽视绘画、儿歌、手工及舞蹈等方面的教育。其次,这种片面化还体现为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如许多农村“留守幼儿”普遍存在饭前不洗手,直接用手抓饭菜、乱喝生水等不良习惯。此外,很多老人由于溺爱孩子,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很多农村“留守幼儿”没能掌握必要的礼仪规矩,如进餐时大声喧哗、不会倾听别人的说话等等。
2、家庭外部因素
家庭教育不仅仅受到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外部因素的制约,在这一部分,我们从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农村社区教育环境的影响力这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2.1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农村幼儿教育的匮乏状态加剧了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压力。在笔者所调查的农村地区,各村庄之间距离的遥远使得农村幼儿园难以向外招生,生源的不足使农村幼儿园的开办较难实现,大多只在小学内附设学前班,招收5岁左右的幼儿。这造成了5岁以下的“留守幼儿”无法入学的客观事实,但祖辈的文化素养、劳动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又使他们无法胜任学前教育这一使命。
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农村“留守幼儿”这一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关注甚少。学界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已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还显得相对薄弱。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引起社会更多人士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关注。
二、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综合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各方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虽然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存在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面,但同时家庭教育大多是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承担起来了的,或者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